打印设备和打印方法

文档序号:2513097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打印设备和打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喷墨打印设备和使用该装置的喷墨打印方法,尤其涉差。
背景技术
目前,个人电脑、文字处理器和传真装置在办公室和家庭中得以 广泛使用,由此为这些装置提供了各种打印设备作为信息输出设备。 其中喷墨类型打印机相对容易适应使用多种墨水的彩色打印。同样, 这种类型的打印机具有多种优点,诸如操作期间的低噪音,并且能够 在各种类型或小尺寸的打印片材上形成高级图像。考虑到这些,这种 类型的打印机适合于办公室中的商业使用或家庭中的个人使用。在喷 墨打印类型的打印设备中,在打印片材上进行打印头扫描以在其上打 印图像的这一系列类型已经广泛使用从而以低成本打印高级图像。
尽管一方面该系列打印设备成本相对低,另一方面又期望高打印 性能。尤其是,所期望的一种典型性能是打印高品质图像。获取高品 质图像的一个因素是下落墨点的位置精确度。通常,确定下落墨点位 置精确度的因素是打印头的喷射稳定性,诸如未喷射或喷射方向的移 位,在近来的高品质图像打印中,打印设备自身传送打印片材的传送 精确度变得重要。
常规的,打印设备,诸如打印机、复印机或传真设备,使用传送 辊和压紧辊通过把打印片材压到传送辊上并在两个辊之间夹住打印片 材来产生传送力,作为传送打印片材的方式。同样,可以提供一种机 构来生成偏置以促动压紧辊,如上所述。该传送机构将片材馈送部提 供的打印片材传送到打印头的打印区域,其中通常在打印区域之前和之后的位置的每一个分别提供一组机构。由此,能够以高精确度沿着 打印区域传送打印片材并使打印片材的预拉紧成为可能,这样更宽的 部分能够被维持在一个平整状态。
图13是喷墨类型打印设备的截面图,主要示出了打印片材的传 送机制。
图13中,安装在滑架5上的打印头单元7在相对于纸表面的垂 直方向上扫描,并在扫描期间喷射墨水以进行打印。打印片材P通常 在托架5以下的附图中从右向左的水平方向传送,用作打印头单元的 打印区域,尤其是,在打印片材传送路径的上游和下游侧,分别提供 一组传送辊(以下称为LF辊)36和压紧辊37,以及另一组释放辊41 和齿轮42,作为以上提及的两组传送机构。其中,压紧辊37柩轴安 装在压紧辊滑架30提供的旋转轴上,并通过由压紧辊弹簧31偏转的 压紧辊滑架30压到传送辊36上。相似的,通过未示出的加压机构在 释放辊41和齿轮42之间也施加了压力。因此,打印片材P被两组辊 夹住,传送辊36由未示出的电机旋转。利用这些,通过预定齿轮传动 链连接到传送辊36的释放辊41被旋转,由此在打印头的每次扫描动 作,打印片材P被间歇地传送预定距离。
考虑到这些,根据上述传送机构,当打印片材的后端部从传送辊 和压紧辊之间的辊隙部分送出时,通过压紧辊的偏转力在传送方向上 将释放打印片材。在此情况下,通过驱动辊的齿轮传动链的反冲,传 送辊和释放辊进一步旋转,由此打印片材P可能被传送得多于预定的 期望值。结果,相对于打印片材P,打印头的位置从规则位置偏移, 由此,通过从打印头喷射的墨水在打印片材P上形成的点的位置(图 像位置)偏离,从而降低了打印图像品质。
图14A和14B示出了传送辊36和压紧辊37之间的位置关系。 如图14B所示,传送辊36具有对应于传送的打印片材P宽度的长度, 而每个具有较短长度的多个压紧辊37对应于传送辊36被排列。在这 种结构中,当打印片材P的后端从传送辊36和压紧辊37之间的辊隙 部分送出时,压紧辊37此刻向传送辊侧偏移一定距离,该距离对应于夹在其中的打印片材P的厚度。根据该偏移,生成压紧辊的上述偏置 力,并且如上所述,多于所述预定值的打印片材P的额外长度被传送。
尤其是,如果打印片材具有相对较大厚度,如蜡光纸,压紧辊的 上述偏置力变大以增加被传送的打印片材的多余量。
作为上述传送误差的对策,可以考虑一种系统,其中相对传送辊 的转动提供制动,以限制打印片材从辊隙部分送出时的额外传送。然 而这种情况下有一个问题,驱动传送辊的负荷扭矩变大,由此驱动它 的电机等级必须升级,或者传送速度变得不足,另一方面,日本专利公开号2002 -254736公开了一种打印方法, 当从上述辊组的辊隙中送出时,减少了由于纸的额外传送造成的图像 位置的位移,其中允许从辊隙送出的传送量增加、但相应于所增加的 传送量而偏移用于打印的喷嘴,从而吸收由于上述额外传送引起的打 印位置的位移。
但是,在日本专利公开号2002 -254736公开的方法中,需要提 供校正喷嘴用于偏移目的,其在正常区域内不用于打印,由此打印头 的驱动控制相对复杂。
同样,可以考虑在打印片材的后端从两个辊之间的辊隙出来之 前,通过从压紧辊分离传送辊以从辊隙释放打印片材,来阻止打印片 材的额外传送。然而这样,由于仅通过一组释放辊等夹住打印片材, 其传送精确度降低,从而恶化了打印结果的品质。
在这方面,有许多喷射方向的微小变化存在于喷墨方法的各自打 印头中的情况。也就是,由于喷射方向从正常方向的偏移,打印片材 上墨滴的落下位置也有相似变化。然而,落下位置的这种变化在打印 品质上是可以忽略的,因为上述喷射方向本身的偏移相对小,并且打 印头和打印片材之间的距离(以下也称为"打印头-介质间距离")也判 断为相对小。同样,当落下位置的变化显著时,可以釆用所谓多路打 印作为对策。可是,当打印头-介质间距离变宽时,喷射方向的上述偏 移扩大了落下位置的移位。

发明内容
基于以下观点完成本发明。也就是,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利用喷 墨打印设备的一对辊传送机构,减少当打印片材从辊隙中脱离时在图 像上引起的打印位置偏移的影响。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中,提供一种喷墨打印设备,其使用喷射墨
水的打印头将墨水喷射到打印片材来进行打印;所述设备包括 一对 旋转的辊,其夹住打印片材,以将打印片材传送至由打印头进行打印 的位置;第一打印控制单元,使得打印头和打印片材之间的距离为第 一距离,并使用打印头进行打印;第二打印控制单元,使得打印头和 打印片材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该距离大于第一距离,并使用打印 头进行打印;以及改变单元,在对打印片材的打印操作中,使得第一 打印控制单元开始进行打印,并且在打印片材从所述一对辊之间的辊 隙送出之前,将所述第一打印控制单元的打印改变为所述第二打印控 制单元的打印。
在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使用喷射墨水的打印头来喷射 墨水到打印片材的喷墨打印方法,通过夹住打印片材的一对辊的旋转 来传送打印片材,以进行打印;所述方法包括使得打印头和打印片 材之间的距离为笫一距离并使用打印头开始打印的步骤;在打印片材 从所述一对辊之间的辊隙送出之前,使得打印头和打印片材之间的距 离为大于第一距离的第二距离并使用打印头进行打印的步骤。
根据上述配置,通过增加打印头-介质间距离以有意改变落下位 置,使得打印片材从一对辊的辊隙中送出时引起的喷射墨水落下位置 的移位变得不明显。
从以下参考附图的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中,本发明进一步的特点将 变得明显。


图l是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打印设备实施例的透视图2是控制图1中示出的喷墨打印设备的系统结构的框图3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打印步骤的流程图4是示出了图3中所示的打印片材后端部分打印步骤的流程图5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 一个实施例在打印片材的打印区域进行打印控制的视图6A、 6B和6C是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当打 印头-介质间距离变化时,墨点落下位置的视图7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落下位置自动记录步骤的流程图8是在落下位置记录的上述自动操作中粗调打印图案的示意性说明;
图9是示出在落下位置记录的上述自动操作使用的反射光密度和调整图案的位置位移之间关系的曲线图10是落下位置记录的上述自动操作中微调打印图案的示意性说明;
图ll是示出根据落下位置记录操作获取调整记录值的步骤的流程图12是通过获取调整记录值的上述步骤获得的调整记录值的表格;
图13是喷墨打印机的侧视图,尤其示出了其打印片材传送机构;
以及
图14A和14B是示出了在上述传送机构中传送辊和压紧辊之间 关系的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举例喷墨打印机 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喷墨打印设备的实施例。
喷墨打印机结构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外观的透视图。图1中所示外观的打印机具有与图13中示出的相同机构。图1示出的打印 机外盒,其包括底盒99、顶盒98、接入盖97、连接盖96和前盖 95。在顶盒,可旋转地提供了片材馈送托盘26。从该片材馈送部分, 片材被送至图13中示出的打印片材传送通道。通过在底盒99的底部 空间提供的传送托盘(由于在存储状态,未示出),打印片材被排出。 在顶盒98,可旋转地提供接入盖97。在顶盒98的部分上表面上形成 开口,通过其墨盒和打印头可以交换。同样,在顶盒98的一部分可以 提供LED指示982、钥匙开关983或其它。
控制块
图2是示出了图1所示打印机的控制系统结构的框图。
如图2所示,控制器600包括微才几形式的CPU 601、 ROM 602、 ASIC 603、 A/D转换器606或其它。ROM 602存储程序、表格、所需 的固定数据等,所迷程序执行稍后参考图3进行描述的各种打印模式, 控制其中的打印操作或对应于稍后描述的图像处理序列。ASIC(特定
用途集成电路)603生成信号以控制滑架电机Ml和片材馈送电机M2 或控制打印头3的墨水喷射。在ROM 604中,可以提供用于显影图 像数据的区域和/或操作区域。系统总线605将CPU 601、 ASIC 603 和ROM 604相互连接以发送/接收数据。A/D转换器606从下面描述 的传感器组接收模拟信号,并将相同信号转换为可以提供给CPU601 的数字信号。
附图标记610指示作为图像数据提供源的主机(或图像阅读器或 数字相机)。主机设备610通过接口 (I/F) 611发送图像数据、指令、 状态信号或其它到控制器600,或从控制器600接收上述数据。
附图标记620指示开关组,包括从操作者接收指令输入的开关, 诸如电源开关621、指示打印进程开始的开关622,或指示打印头3 的恢复处理开始的恢复开关623。附图标记630指示传感器组,其包 括与上述刻度(scale) 8结合在一起的照片结合器631,用于通过将 其移动来检测位于归属位置h的打印头3,在打印机合适位置提供的 温度传感器632,用于检测温度环境,或其它。进一步,附图标记640指示驱动滑架电机Ml的驱动器,642指示驱动片材馈送电机M2的 驱动器。
在上述配置中,该实施例中的打印机分析通过接口 611传送的指 令,并将要打印的图像数据形成至RAM602。形成图像数据的緩存具 有相应于主扫描方向的打印区域上像素Hp数目的水平尺寸,以及相 应于打印头喷嘴列的垂直尺寸,其相应于单次扫描打印的像素64n数 目(n是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涉及在打印扫描期间何时发送数据 到打印头的ROM 602的存储区具有水平尺寸和垂直尺寸,水平尺寸 相应于将被打印的主扫描方向的像素数Vp,垂直尺寸相应于在打印头 单次扫描中垂直方向的像素数64n。
当直接访问RAM 602的存储区时,ASIC 603获得打印头的各个 喷嘴加热器的驱动数据,并将其传送给打印头的驱动器。
打印操作
图3是示出了打印操作控制过程的流程图,其操作包括根据本发 明的实施例对打印片材的后端部分的打印。
图3中,开始时,在步骤301读取打印数据。读取数据是与该打 印机的数据流一致的形式。通常的多种情况下,数据是从PC或其它 的应用程序中获得的图像数据,并被转换为打印机驱动器可理解的打 印数据。可替换的,可以直接从图像输入设备等读取图像数据,以及 当在打印设备侧将其转换为打印数据的同时进行打印。本发明适用于 任何数据形式。然后,步骤302,分析打印数据以获得打印模式信息。 这里获取打印必须的各种信息,例如要打印片材、片材大小或打印模 式。
步骤303,基于前述步骤302获得的信息获取辊隙送出位置的信息。
图5示出位置信息的视图,诸如辊隙送出位置,用于稍后描述的 打印控制。注意到图5示出各个位置,在所述位置上打印头的打印区 (扫描区)位于打印片材P上。"辊隙送出位置(exiting-from-nip position),,指图5示出的打印片材的位置,当打印片材P的后端从传送辊36和压紧辊37之间送出时,打印区位于该位置。在这方面,当 打印头打印的区域在图5中示出传送方向上有预定宽度(扫描宽度) 时,上述位置被定义,例如使用该区域在传送方向上的上游端作为参 考。
这里,可能以这样的方式统一定义辊隙送出位置等,即打印区域 距离打印片材前端或后端多少参考距离(mm)。然而该位置是可变 的,这是由于设备中部件的容差或打印片材的维度容差。在该实施例 中,辊隙送出位置或其他被定义为一个位置,在打印片材的前端或后 端被PE (纸端)传感器通过PE传感杆检测到后,打印片材在该位置 被传送预定距离。例如,在上游侧,在传送通道上接近传送辊36和夹 送辊37之间辊隙部分的位置提供PE传感器。然后,在传感杆检测到 打印片材的后端之后,传送打印片材预定距离的位置被定义为"辊隙送 出位置"。图5中,在打印片材上示出了以这种方式定义的各个位置, 这些位置上存在有打印区。注意到如果设备的部件的容差非常小,可 以通过从打印片材的传送开始计算长度,基于传送方向上的打印片材 的长度,来统一定义辊隙送出位置。
如上描述的,"辊隙送出位置,,是打印片材从传送辊和压紧辊之间 的辊隙部分送出以及可能发生额外传送的位置。根据该实施例,可以 如下描述初步获得该位置信息并且基于此确定各个位置。
也就是,在步骤304,判断打印区域是否与后端部分一致。后端 部分是打印区域在到达辊隙送出位置之前到达的位置。根据该实施例, 当打印区域到达在图5中的"打印头-介质间距离改变位置"时,判断出 打印片材的该部分是后端部分。更具体的,将相对于步骤303获得的 辊隙送出位置,传送打印片材一个预定量之前的位置被定义为"打印头 -介质间距离改变位置",并基于打印区域是否在"打印头-介质间距离 改变位置"出现来判断打印区域是否与后端部分一致。
如果判断打印区域与后端部分不一致,进程转到步骤305,在此 执行正常打印。反之,在步骤304如果判断打印区域与后端部分一致, 进程转到步骤306,在此执行后端部分的打印。
接下来,在步骤307,判断打印数据是否存在。如果答案是否定 的,序列结束。反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进程返回步骤301,在该 步骤重复该操作。
(后端部分打印)
图4是详细示出了图3中后端部分打印的流程图。
开始,在步骤401,判断打印区域是否到达打印头-介质间距离改 变位置。根据本实施例,如图3所描述的,基于打印区域是否到达"打 印头-介质间距离改变位置"的判断,做出打印区域是否与后端部分一 致的判断。当打印区域与打印头-介质间距离改变位置一致与上述打印 区域进入后端部分具有相同意义时,该步骤忽略。后端部分是本实施 例执行的所谓小余量(margin-less)打印主要提供的区域。在小余量 (margin-less)打印中,在打印片材已经从传送辊和压紧辊之间的辊 隙送出之后,即使在低传送精确度,也能完成打印,从而打印操作在 整个打印片材上执行,即使是在打印片材的末端也不留空白。为此目 的,提供一个区域作为后端部分,该区域中在没有辊隙的状态下进行 打印。在该区域,执行的打印操作不同于正常区域的模式,例如,通 过减少打印片材的传送量,使得传送精度的降低可以得到补偿。
根据该实施例,后端部分和正常打印区域之间的边界等于"打印 头-介质间距离改变位置”。在打印头-介质间距离改变位置,打印头-介质间距离大于在正常打印区域的距离。
如果以这种方式打印头-介质间距离增加,落下位置的变化变得 更大,由此当打印片材从传送辊和压紧辊之间的辊隙部分送出时,由 打印片材额外传送引起的落下位置的移位是难以察觉的。因此,作为 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有一种结构,在被传送时打印片材从辊隙中送 出,在打印片材从压紧辊隙送出之前不必从传送辊分离压紧辊(如稍 后在步骤406中描述的)。因此,通过上述扩展打印头-介质间距离, 有意增加落下位置的变化。因此,使得落下位置的移位不明显成为可 能,所述移位是由于打印片材从传送辊和压紧辊之间的辊隙送出时打 印片材的额外传送引起的。
从传送辊和压紧辊之间的辊隙送出时,由于依据打印片材种类, 上述打印片材额外传送量彼此不同,打印头-介质间距离可以根据使用 的打印片材种类而变化。
例如,对于具有相对较大厚度的蜡光纸,因为当打印片材后端从 传送辊和压紧辊之间的辊隙送出时打印片材的额外传送量变大,认为 打印头-介质间距离会有较大变化。
相反,对于相对较薄的打印片材,打印头-介质间距离的变化较 小,在一个极端例子中,打印头-介质间距离可能一点都不变化。
另一方面,在该实施例中,如步骤406所描述的,从辊隙部分送 出的打印片材从传送辊和压紧辊之间的辊隙脱离出来之前,压紧辊从 传送辊分离出来。因此,没有由于从辊隙部分送出而引起的打印片材 的额外传送。然而,即使这样,在由根据该实施例的小余量 (margin-less)打印而打印的后端部分,传送精确度降低,这是因为 通过仅由下游侧释放辊等单独支撑打印片材。因此,由于该低传送精 确度,落下位置位移。根据该实施例中的后端部分打印模式,为了补 偿落下位置的移位,扩展打印头-介质间距离,以有意的增加落下位置 的变化,这样落下位置的移位变得不明显。因此,在该实施例的后端 部分打印模式,没有采用已知的后端部分打印控制,例如通过减少打 印片材的传送量。在这方面,如图5所示,在先于压紧辊释放或打印 片材从辊隙部分送出的位置,进行打印头-介质间距离改变(后端部分 打印操作的开始)。其目的是获得考虑了打印片材传送精确度的控制 余量,从而必须在压紧辊释放或打印片材从辊隙部分送出的位置执行 后端部分打印。
在步骤401,判断打印区域是否在打印头-介质间距离改变位置, 如果该位置与改变一个模式到后端部分打印模式的位置不一致,单独 判断该位置是否是将一个模式改变到后端部分打印模式的位置。
尽管后端打印模式所在的位置与打印头-介质间距离改变位置相 同是高效的,为了改进控制精确度,如上所述需要执行多个判断步骤。 如上述方式当需要一个确定控制时,必须在多个步骤执行判断。然而,如果期望限制控制时间,判断可以只有一次。
如上所述,如果在步骤401确定打印区域与打印头-介质间距离改变位置一致,在步骤402,支撑滑架的导轴在相对于打印片材的垂 直方向上向上移动,以增加打印头和打印片材之间的距离,即,打印 头-介质间距离。在这方面,向上移动导轴的机构是已知技术。例如, 利用电机驱动力,通过旋转连接到导轴相对端的偏心凸轮来向上和向 下移动导轴。
为了改变打印头-介质间距离而向上移动导轴时,可以多次执行 导轴的上移来达到所设置的打印头-介质间距离,这样打印头-介质间 距离逐步增加。例如,在打印头每次扫描时向上移动导轴,这样打印 头的多次扫描允许导轴多次移动,以逐步达到打印头-介质间距离。
接下来,在步骤403,在通过改变打印头-介质间距离获得的打印 头-介质间距离l执行记录(registration)调整(打印位置的调整)。 在该记录调整中,打印头在扫描方向上的打印位置,即,落下位置得 到调整。如上所述,通过增加打印头-介质间距离而增加落下位置变化 的原因是使打印头传送方向上的落下位置的移位变得不明显。因此, 为了补偿由于增加打印头-介质间距离而在扫描方向上引起的落下位 置的变化,稍后描述的记录调整将参考附图6及以后的附图。
接下来,在步骤404,进行打印操作。在步骤405,判断打印区 域是否与压紧辊的释放位置一致。如图5所示在打印区域到达辊隙送 出位置之前的地方时,提供了释放位置,在该位置压紧辊从与其压接 的传送辊分离。这样,在后端部分打印模式,打印片材P后端顺序地 通过打印头-介质间距离改变位置、压紧辊释放位置和辊隙送出位置 (参见图5)。在步骤405如果判断打印区域与释放位置不一致,进 程返回到步骤404,在该步骤后端部分打印操作继续。相反,如果判 断打印区域与释放位置一致,进程转到步骤406。在这方面,可以使 用已知技术作为释放压紧辊的机构。例如,支撑压紧辊的压紧辊滑架 可以围绕旋转轴旋转,以将压紧辊从传送辊分离,或使其接触。
在步骤406,压紧辊从挤压传送辊中释放。然后在步骤407,相应于释放后打印头-介质间距离,将记录调整值改变为打印头-介质间
距离2的记录调整值。更具体的,尽管当压紧辊释放时,没有在步骤 402进行打印头-介质间距离的实际改变,由于压紧辊的脱离,没有施 加到打印片材上的压力。
考虑没有压力施加,设置增加的打印头-介质间距离,并相应于 增加的打印头-介质间距离执行记录调整。与打印头-介质间距离1的 记录调整相似,执行记录调整,以在打印头的扫描方向上调整落下位 置。在该记录调整后,在步骤408进行打印操作,进程结束。
当打印头-介质间距离2根据传送辊和压紧辊之间保持的打印片 材状态变化时,优选地,打印头-介质间距离1和2彼此相等。然而, 因为形成装置的部件的容差或其他原因,两个值也可以彼此不同。因 此,各个设备可以具有固有的记录调整值或校正值。同样,当打印片 材出现偏差的行为使得打印头-介质间距离变化时,可以根据打印片材 的特性准备校正值。在控制序列上,打印头-介质间距离l和2分别是 独立参数,能够设置记录调整值、或根据记录调整值进行校正。
(扫描方向上的记录调整)
以下将详细描述上述打印头扫描方向上的记录调整。尤其是落下 位置的移位分量、记录调整控制和记录调整值的获得。
落下位置的移位分量
以下将参考图6A到6C描述当打印头-介质间距离变化时的落下 位置。在图6A中,作为滑架速度635mm/秒和墨水喷射速度15mm/ 秒的矢量合成结果,示出了喷射方向和喷射速度。由于滑架在水平方 向上以特定速度分量移动,即使在某一特定时刻向下喷射墨水,墨点 也不会落在直接位于打印头在喷射时刻占用的位置之下的地方,而是 成特定角度。
图6B示出了在上述滑架速度和喷射速度条件下当打印头-介质间 距离为l.Omm时落下位置的移位。如该图中所示,墨点降落于距离垂 直喷射时刻打印头以下的点约42jim位移的打印片材位置上。另一方 面,图6C示出了当打印头-介质间距离时1.4mm时落下位置的移位。这样,墨点落在距离垂直喷射时刻的打印头以下的点约59fim位移的 位置上。这样,打印头-介质间距离越大,落下位置的移位量越大。因 此,必须据此来校正或改变记录调整值。在步骤403和407执行的记 录调整值的变化用于校正该位移。如果喷射是稳定的且设备的打印操作稳定,可以通过图6A到6C中示出的筒单矢量计算执行由于打印头 -介质间距离变化引起的记录调整值校正。
记录调整控制
图7是示出双向打印的记录调整过程的流程图。如图7所示,首 先进行打印头的恢复操作(S701)。然后,执行LED的校准(S702) 以检测形成的墨点。接下来,执行双向打印的粗调(S703),并且进 一步执行双向打印的细调(S704 )。最后,打印调整值的检查图案 (S705),进程结束。
在上述LED校准中,输入电源是PWM控制的,这样LED的输 出特性可以在线性区域使用。具体的,输入电源是PWM控制的,这 样电流量是可控的,例如,以5%间隔从100%功率(duty)到5%功 率(duty)。因此,以优化的电流工作系数驱动光传感器的LED成为 可能。
接下来,如下执行双向打印的粗调。在该实施例中,在打印机主 体和打印头的双向打印上打印的点的落下位置的容差为±4点或更少。 因此,在粗调中,使用具有相应于4点宽度的图案。
图8示出了粗调图案的例子。在前向扫描中,打印参考点,在后 向扫描中,打印移位点,其中根据位置条件,点的位置改变。在不需 调整执行的打印中,移位量是O点。由于打印机和打印头在该时刻的 落下位置的精确度,引起该条件下打印的移位。这样的移位不仅仅是 由于这些设备的固有原因引起,而主要是由于前述的打印头-介质间距 离增加引起的。该实施例自动调整该移位。在图8中,当在士4点移位 量范围内执行各个图案打印时,该范围足以达到所述目的。
在图9中示出该情况中与移位量有关的从光传感器输出的特性 (在A/D转换后反射束的值)。通过多项表达式的近似曲线表示与移
位量相关的输出特性。从该近似特性中,可釆用一点来作为当执行双 向打印时所使用的移位调整值,其中在该点的反射束的光密度最大化。 这种情况下,相邻调整值的间隔可以设置的比所述移位量的更精细。 同样,在该阶段可以消除近似值,并采用反射束的光密度的最大值作
为双向打印的调整值。该实施例中,尽管图案移位量的间隔是2点, 但这不是限制性的,也可以是所提供的任何值,只要在落下位置的容 差精确度的范围内可获得近似特性。
接下来,将描述更精细调整精确度的微调。在该实施例中,釆用 0.5点间隔的微调。图IO示出了微调的一个例子。与粗调中相同的方 式,在前向扫描中打印参考点以及在后向扫描中打印移位的点,同时 位置条件变化。当执行没有调整的打印时移位量是O点。这里,与粗 调中相同的方式,通过多项表达式来近似相对于移位量的光传感器的 输出特性,从中获得具有最大反射密度的点作为移位的调整值,也就 是,在双向打印中使用的记录调整值。该调整值可以小于移位点之间 的间隔,即0.5点。如果所需要的调整精度等于移位点的间隔,可以 采用其中反射密度具有最大值的移位量作为双向打印的调整值,而不 需要执行近似。
最后,为了确认已经顺利控制了落下位置对齐,打印检查图案。 基于粗调和细调获得的调整值,通过双向打印形成检查图案,同时使
用用户可容易辨别的规则线图案时。即,打印两种打印图案;用于测
量密度的调整图案以进行调整,和确认所述调整的检查图案。
通过这种用于粗调和细调的两级调整方法,通过一系列自动落下 位置调整处理,可以调整打印点的相对落下位置的最大容差精确度为 设备和打印头的双向打印中的高精确度。通过初步实现粗调,可以最 小化微调范围。这对于改进序列的整个吞吐量是有效的。同样,由于 在用户调整的情况下在处理期间没有用户判断,可以限制由错误判断 引起的调整错误的生成。 记录调整值的获得
当打印头-介质间距离变化时,执行上述自动落下位置调整(记
录调整控制),以获得各个打印头-介质间距离的调整值。
图ll示出为各种打印头-介质间距离执行落下位置自动调整的处理的流程图。最初,在步骤1101,进程转到该实施例的自动落下位置 调整序列。这里通过用户设置打印片材位置,或者通过设备UI或其 他通知用户位置调整的开始。然后在步骤1102,设备的打印头-介质 间距离设置为打印头-介质间距离0。这里,使用之前描述的导轴提升 机构。然后,在步骤1103,执行图7中描述的自动落下位置调整序列。 在步骤1104中将该步骤中获得的调整值作为打印头-介质间距离0的 调整值存储在RAM或EEPROM,以及获取打印头-介质间距离0调 整值的操作完成。
接下来,在步骤1105,通过导轴提升机构将打印设备的打印头-介质间距离设置为打印头-介质间距离1。在步骤1106,在此执行自动 落下位置调整序列。这里,为了限制处理时间,可以去除光传感器中 的LED校准。然后,在步骤1107,将由此获得的调整值作为打印头-介质间距离1的调整值存储,以及获取打印头-介质间距离1的调整值 的操作完成。
接下来在步骤1108,通过导轴提升机构将打印设备的打印头-介 质间距离设置为打印头-介质间距离2。然后在步骤1109,以如前所述 相同的方式执行自动落下位置调整序列。进一步,在步骤1110,将由 此获得的调整值作为打印头-介质间距离2的调整值存储,获取打印头 -介质间距离2的调整值的操作完成,并且该序列结束。
在图12示出图ll所示的通过执行处理获得调整值的一个例子, 其中相对于打印头-介质间距离的各个设置值(0, 1, 2)示出了实际 的打印头-介质间距离(mm)和调整值。打印头-介质间距离0设置为 l.Omm的打印头-介质间距离和8的调整值。这里,在最小单位2400dpi 的条件下执行控制。因此,调整值8意味着执行大约85 μm的调整。 相似的,打印头-介质间距离l设置为打印头-介质间距离为1.4mm和 调整值为12,由此执行127nm的调整。同样,打印头-介质间距离2 设置为打印头-介质间距离为1.5mm和调整值为14,由此执行148μm的调整。这样,由于各个打印头-介质间距离单独具有调整值,如果如
图3所示进行打印操作,在扫描方向上限制落下位置的移位成为可能。
在该实施例中,执行落下位置调整以设置三种打印头-介质间距 离。然而,当通过压紧辊的释放,几乎不改变打印片材位置时,依据 打印设备的结构,获取打印头-介质间距离2的调整值的操作不是必须 的,可以去除。相反,如果设置多个打印头-介质间距离是可能的,可 以响应其来校正所述调整值。如上所述,根据上述实施例,阻止图像 打印位置移位并执行合适的图像打印成为可能,其中移位是由于打印 片材处于如下位置的行为而引起的,该位置是打印片材后端从传送辊 和压紧辊之间的辊隙部分送出的位置。同样,也可以执行合适的图像 打印同时阻止降低传送精确度所引起的图像打印位置移位,其中传送 精确度的降低是由于传送辊和压紧辊之间脱离引起的。
换句话说,提供一种打印设备,能够执行较少受机械精确度降低 的影响的打印操作,其中精确度的降低是由于打印片材从传送辊和压 紧辊之间的辊隙送出引起的。由此,可以实现具有较少图像缺陷的高 图像品质打印,所述图像缺陷是诸如源于机械构造的落下位置误差引 起的不期望的条紋。
尽管实施例仅就打印片材后部进行了描述,当然,本发明对于由 于打印片材的动作(不仅仅是所述后端部分,还有当打印片材进入传 送滑架时落下位置的扰动)而引起的图像恶化是有效的。
尽管已经参考示例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可以理解本发明并不限 于所公开的示例实施例。随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为最宽的解释,以包 含所有的修改和等同结构以及功能。
权利要求
1.一种喷墨打印设备,使用喷射墨水的打印头喷射墨水到打印片材以进行打印;所述设备包括一对用于旋转的辊,夹着打印片材以传送打印片材到打印头所进行打印的位置;第一打印控制单元,使得打印头和打印片材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并使用打印头进行打印;第二打印控制单元,使得打印头和打印片材之间的距离为大于第一距离的第二距离,并使用打印头进行打印;以及改变单元,在打印片材的打印操作中使得所述第一打印控制单元开始进行打印,以及当打印片材从所述一对辊的辊隙中送出之前,将通过所述第一打印控制单元的打印改变为通过所述第二打印控制单元的打印。
2. 如权利要求l的喷墨打印设备,进一步包括释放单元,用于在打印片材的后端从所述一对辊之间的辊隙中送 出之前,将所述一对辊彼此分离;以及其中在将所述一对辊彼此分离之前所述改变单元改变打印。
3. 如权利要求1的喷墨打印设备,进一步包括 提升控制单元,在垂直于打印片材表面的方向上移动打印头;以及其中所述改变单元使得所述提升控制单元移动打印头,以增加打 印头和打印片材之间的距离,以改变打印。
4. 如权利要求3的喷墨打印设备,其中所述改变单元使得所述 提升控制单元多次移动打印头,以在多个步骤中增加打印头和打印片 材之间的距离,以改变打印。
5. 如权利要求1的喷墨打印设备,进一步包括 记录调整单元,在打印头的扫描方向上进行打印位置的调整;以及 其中所述记录调整单元相应于各个第一和第二距离进行打印位 置的调整。
6. 如权利要求1的喷墨打印设备,其中所述第二打印控制单元 根据用于打印的打印片材的厚度设置第二距离。
7. —种使用喷射墨水的打印头喷射墨水到打印片材来进行打印 的喷墨打印方法,所述打印片材通过夹住打印片材的一对辊的旋转来 传送;所述方法包括使得打印头和打印片材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并利用打印头开 始打印的步骤;在打印片材从所述一对辊之间的辊隙送出之前,使得打印头和打 印片材之间的距离为大于第 一距离的第二距离并使用打印头进行打印 的步骤。
全文摘要
在喷墨打印设备中,在传送机构中当打印介质的后端从一对辊之间的辊隙部分送出时,打印介质额外传送所导致的打印位置移位对合成图像的影响。更具体的,在用于打印介质从一对辊送出的打印介质后端部分的打印操作中,在一位置提升支持滑架的导轴,其中改变打印头-介质间距离以扩大打印头和打印介质之间的距离(S402)。由此,由于打印头-介质间距离变宽引起的落下位置的变化,使得由于打印介质额外传送所引起的落下位置的移位变得不明显。
文档编号B41J29/38GK101204889SQ2007101603
公开日2008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19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19日
发明者丸晶子, 勅使川原稔, 村山仁昭, 枝村哲也, 高桥喜一郎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