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转印带装置及其转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7947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转印带装置及其转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传真机的热转印带装置以及用于该热转印带装置的转轴。
背景技术
热转印带(英文名称Thermal Transfer Ribbon,简称TTR)装置主要应用于传真 机上。 图9和图IO显示了 TTR装置的主要结构。如图9、 10所示,TTR装置通常包括两 个管芯8和9、两个齿轮82和92、转轴81和91、感应块101和热转印带7。管芯8在出厂 前就将热转印带巻绕在其上,称为装带管芯;管芯9在传真机工作过程中起收拢已经使用 过的热转印带的作用,称为巻带管芯。管芯8和9的一端分别装有齿轮82和92,用于接收 传真机动力以分别驱动管芯8和9转动;管芯8和9的另一端分别安装有转轴81和91,以 分别支撑管芯8和8转动。其中,转轴81内安装有感应块101。 TTR装置在使用时,通常是将装上热转印带、转轴和齿轮的两个管芯直接安装到传
真内;部分TTR装置需要先把管芯安装在一个支架上,然后再把支架放进传真机内。 TTR装置的工作原理是传真机电阴式打印头将感热点作用在热转印带上,然后通
过传真机中的增压辊,引起热转印带上的蜡层熔化而将墨粉附着在纸张或其它介质上。 有些TTR装置需要在传真机上装入相应芯片,在芯片支持下才能够正常工作, 而少数TTR装置在工作时传真机上的感应装置需要对转动的TTR管芯进行同步感应,如 PANASONIC KX-FA52传真机,装带芯一端的转轴内部有磁铁感应块,传真机感应识别到磁铁 感应块后才会发出内部指令使TTR装置正常工作。 在PANASONIC KX-FA52传真机中,其TTR装置现有的转轴与感应块的结构是一体 式的,如图7和图8所示,转轴6由转轴本体61和转轴凸起62组成,感应块101被封死在 转轴本体61内部,无法与转轴分离,此结构有以下几方面缺点 第一、转轴模具结构较复杂,转轴磁铁感应块注塑成型较困难,质量不易保证,且 复杂的结构对模具寿命也有一定影响; 第二、转轴中间隔着磁铁感应块,磁铁在加工装配或注塑时不方便安装,影响生产 效率; 第三、转轴与磁铁感应块呈一体式,磁铁感应块在注塑件加工时,由于在注塑机的 高温下与转轴一体成型,使磁铁感应块磁场力减小,以至传真机无法感应识别。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感应效果好的热转印带
装置以及该热转印带装置中使用的转轴。 该热转印带装置包括一对管芯、缠绕于所述一对管芯上的热转印带、安装于所述 每一管芯一端的齿轮、安装于所述每一管芯另一端的转轴以及安装在至少一个所述转轴上的感应元件;安装所述感应元件的所述转轴具有一开口于其端面的凹槽,在所述凹槽壁上 邻近所述凹槽开口处设置有向所述感应元件方向延伸的扣位凸起。 本技术方案可以使感应元件非常方便地装入热转印带装置的转轴内,并且,感应
元件与转轴分体,使得转轴模具结构更简单,有利于注塑成型,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提供了一种热转印带装置,其感应元件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
侧面和第二侧面、垂直于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并相互平行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以及垂
直于所述各个侧面的顶面和底面;其凹槽壁包括抵接第一侧面的第一侧壁,抵接第二侧面
的第二侧壁,抵接第三侧面的第三侧壁和抵接第四侧面的第四侧壁;其扣位凸起设置于第
一侧壁和第二侧壁。 根据本技术方案,感应元件具有至少三对相互平行的表面,转轴的凹槽具有与其 向适配的槽壁,这样的结构可以进一步简化制造工艺,并且保证感应元件更牢固的安装。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热转印带装置的转轴,该转轴上安装有感应元件;并且, 该转轴具有一容纳所述感应元件的凹槽,凹槽开口于转轴的端面,在凹槽壁上邻近凹槽开 口处设置有向感应元件方向延伸的扣位凸起。 本技术方案提供的转轴可以使感应元件非常方便的装入转轴中;并且,感应元件 和转轴分离,使得转轴模具结构更简单,便于对转轴单独进行加工,避免感应元件受到转轴 加工时的高温影响而降低其感应能力。

图1是本实用新型转轴的装配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转轴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转轴和感应件装配好后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转轴和感应件装配好后的径向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转轴和感应件转配好后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转轴和感应件转配好后的立体图; 图7显示了现有技术中热转印带装置的转轴和感应件一体式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显示了现有技术中热转印带装置的转轴和感应件一体式结构的径向剖视图; 图9是现有技术中热转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的正视图; 图10是现有技术中热转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的俯视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图1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热转印带装置转轴的装配图。如图所示,转轴2由转轴本 体21和转轴凸起22构成,转轴本体21和转轴凸起22 —体成型。转轴2通过转轴凸起22 与管芯3的槽孔31的紧密配合固定在管芯3的一端,随管芯3 —体转动。转轴本体21上 设置有容纳密封件1的卡槽23,密封件1可以插入到该卡槽23中,从而装配在转轴2上。 在本图中,转轴2和管芯4是分体式的,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转轴2也可以与管芯4 一体成 型。 转轴第一实施例[0031] 图2、图3和图4详细显示了转轴2第一实施例的结构以及与感应元件1装配后 的状态。如图所示,转轴本体21包括一个外壁208和底壁209,外壁208和底壁209形成 一个在端部开口的空腔。在本实施例中,感应元件1为方块形,因此,空腔内设置有从底壁 209沿轴向延伸的四个侧壁201、202、206和207,以及从外壁208沿径向朝感应元件1延伸 的两个侧壁203和204。侧壁201和206并排设置,抵靠感应元件1的一个侧面,如图3所 示,侧壁202和207并排设置,抵靠感应元件1的与上述侧面相对的另一个侧面;侧壁203 和204相对设置,分别抵靠感应元件1与上述两个侧面垂直的两个侧面。这样的设置使六 个侧壁围成了一个用于容纳感应元件的矩形凹槽。侧壁201、202、206和207在靠近凹槽开 口处各设置有一个向凹槽延伸的扣位凸起205,扣位凸起205的下表面约束感应元件1的上 表面以将感应元件1锁扣在凹槽中。 在本实施例中,扣位凸起205在外力作用下能发生一定弹性形变,这种弹性形变 既可以由扣位凸起205本身产生,也可以由上述侧壁的弹性形变引起。当感应元件1插入凹 槽时,感应元件1迫使扣位凸起205向外产生弹性形变或移动,以便感应元件1进入凹槽; 当感应元件1完全进入凹槽时,扣位凸起205复位,从而将感应元件锁扣在凹槽中。 为了便于感应元件1进入凹槽,扣位凸起205在靠近凹槽开口一侧具有一个倾斜 面210,该倾斜面210从侧壁向凹槽中部倾斜,换句话说,倾斜面210靠近底壁209的一端比 其远离底壁209的一端更靠近凹槽的中心。在其他实施例中,扣位凸起205可以呈半圆球 形,或者其末端被倒圆角,或者呈其他类似形状,只要能实现便于引导感应件1进入到凹槽 的目的即可。 转轴第二实施例 图5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转轴和感应元件装配好后的立体图。如图所 示,转轴4同样由转轴本体41和转轴凸起42—体构成。转轴本体41具有一个外壁406和 底壁(图中不可见),外壁406和底壁围成了一个在端部开口的空腔。在空腔内部设置有从 底壁沿轴向延伸的侧壁401、402、404和405,该四个侧壁分别与方形感应元件1的四个表面 相抵接,并构成了一个容纳感应元件1的凹槽。侧壁401和402靠近凹槽开口处分别设置 有两个用于锁扣感应元件1的扣位凸起403,扣位凸起403的下表面约束感应元件1的上表 面。在其他实施例中,设置在侧壁401和402上的扣位凸起403可以是1个或多个,扣位凸 起403也可以设置在侧壁404和405上。总的来说,扣位凸起403的数量和位置可以任意 设置,但应以将感应元件1牢固的锁扣在凹槽中为原则。 扣位凸起403的结构与性质与第一实施例中相似,在此不再累述。 转轴第三实施例 图6显示了第三实施例的转轴和感应元件装配好后的立体图。如图所示,转轴5 由转轴本体51和转轴凸起52 —体构成。转轴本体51通过外壁501和底壁(图中不可见) 形成了一个容纳感应元件1的凹槽,凹槽开口于转轴本体51的端面。本实施例中,感应元 件1为圆柱形,凹槽也呈圆柱形,转轴本体51的外壁501的内表面紧邻感应元件1的圆周 表面。外壁501靠近凹槽开口处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扣位凸起502,扣位凸起502的下表面约 束感应元件1的上表面以将其锁扣在凹槽中。 在其他实施例中,凹槽可以根据感应元件1的形状呈现不同的形状,例如,当感应 元件1为方形时,转轴本体51外壁的内表面可以围成方形凹槽,在相对的内表面上可以设
5置相应的扣位凸起502 ;当感应元件1为三角形时,转轴本体51外壁的内表面可以围成三 角形凹槽,三个内表面上各设置相应的扣位凸起502。 另外,凹槽的中心线也可以不与转轴5的中心线重合,换句话说,凹槽可以偏离转 轴本体51的中心轴设置。 扣位凸起502的结构与性质与第一实施例中相似,在此不再累述。 本实用新型热转印带装置的有关实施例,就是将以上转轴的各实施例在热转印带
装置上的具体应用,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还可以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得 到许多不同的具体方案,例如,感应元件1可以是磁铁,也可以是其他感应材料;第一实施 例的六个侧壁可以均是由外壁向感应元件延伸等。此等改变以及等效变换均应包含在权利 要求所述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热转印带装置,包括一对管芯、缠绕于所述一对管芯上的热转印带、安装于所述每一管芯一端的齿轮、安装于所述每一管芯另一端的转轴以及安装在至少一个所述转轴上的感应元件,其特征在于安装所述感应元件的所述转轴具有一开口于其端面的凹槽;在所述凹槽壁上邻近所述凹槽开口处设置有向所述感应元件方向延伸的扣位凸起。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转印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元件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垂直于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并相 互平行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以及垂直于所述各个侧面的顶面和底面;所述凹槽壁包括抵接所述第一侧面的第一侧壁,抵接所述第二侧面的第二侧壁,抵接 所述第三侧面的第三侧壁和抵接所述第四侧面的第四侧壁;所述扣位凸起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转印带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轴还具有一外壁和一底壁; 所述外壁设置在所述凹槽壁的外侧;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从所述底壁沿着轴线方向延伸; 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从所述外壁向所述感应元件延伸。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转印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壁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侧壁并排设置并抵接所述第一侧面的第五侧壁,以及与 所述第二侧壁并排设置并抵接所述第二侧面的第六侧壁; 所述第五侧壁和所述第六侧壁上设置有扣位凸起。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热转印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扣位凸起在 面向所述凹槽开口一侧具有一个倾斜面,所述倾斜面靠近所述凹槽底部的一端比靠近所述 凹槽开口的一端更靠近所述凹槽中心线。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热转印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扣位凸起为 半圆球形。
7.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热转印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元件为 磁铁。
8. 热转印带装置的转轴,所述转轴上安装有感应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轴具有一容纳所述感应元件的凹槽,所述凹槽开口于所述转轴的端面; 在所述凹槽壁上邻近所述凹槽开口处设置有向所述感应元件方向延伸的扣位凸起。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装在传真机中的热转印带装置,包括一对管芯、缠绕于所述一对管芯上的热转印带、安装于所述每一管芯一端的齿轮、安装于所述每一管芯另一端的转轴以及安装在至少一个所述转轴上的感应元件;安装所述感应元件的所述转轴具有一个开口于其端面的凹槽;在凹槽壁上邻近凹槽开口处设置有向感应元件方向延伸的扣位凸起。该热转印带装置可以使感应元件非常方便地装入转轴,并且感应元件与转轴分体,使转轴模具结构更简单,有利于注塑成型,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文档编号B41J33/16GK201530181SQ20092023855
公开日2010年7月21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30日
发明者张俊, 蒋学跃 申请人: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