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83202阅读:376来源:国知局
打印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打印机,例如涉及将文字、符号、图形或者条形码等那样的所希望的信息打印于标签连续体的标签打印机。



背景技术:

标签打印机例如为如下标签打印用打印机,即:在将被卷绕为辊状的标签连续体的一端夹设于热敏头与压纸辊之间的状态下,使压纸辊旋转而输送标签连续体,此时,在标签上打印所希望的信息。

该标签打印机例如被记载于日本特开2008-62597号公报中,在该公报中公开了将压纸辊以可旋转的状态设置于开闭标签连续体的收容部的开闭盖的开放端部,并且在标签打印机内部,在开闭盖闭合后的压纸辊的对置位置设置有热敏头的标签打印机。

然而,标签连续体中存在不具有衬纸并在一面具有粘合剂层的连续状的标签(无衬纸标签)。在使用该无衬纸标签的情况下,由于无衬纸标签的粘合剂层露出,因此通过在该粘合剂层所接触的部分使用非粘合材料、实施非粘合处理,来使无衬纸标签不易粘合。

但是,在沿与打印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输送无衬纸标签的反向进纸中,无衬纸标签从热敏头的位置以稍微粘合于压纸辊的外周的状态向打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被输送,并被卷入压纸辊与盖之间的间隙,其结果是,存在无衬纸标签与盖的端部粘合而产生卡纸的情况。特别是,在热敏头与压纸辊之间长时间夹持无衬纸标签时会产生这种粘合卡纸。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技术背景而产生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打印机中进行在一面具有粘合剂层的打印介质的反向进纸时,防止在输送辊的打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内壁面粘合有打印介质的技术。

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打印机的特征在于,具备:壳体;打印介质收容部,其设置于上述壳体内,并对在一面具有粘合剂层的打印介质进行收容;开闭盖,其以能够开闭上述打印介质收容部的方式轴支承于上述壳体;输送辊,其以可旋转的状态设置于上述开闭盖的开放端部,输送上述打印介质;以及打印头,其以与上述输送辊对置的方式设置于上述壳体内,对上述打印介质实施打印,在上述开闭盖的开放端部设置有朝向离开上述输送辊的方向而厚度变窄的突出头部,上述突出头部具备:第1面,其在上述开闭盖闭合时与从上述打印介质收容部朝向上述输送辊输送的上述打印介质的粘合剂层对置;第2面,其在上述开闭盖闭合时与上述打印介质收容部对置;连接部,其设置于上述突出头部的前端部,将上述第1面与上述第2面连接起来;伸出部,其设置于上述第1面中的上述输送辊侧的端部,并以与上述输送辊相对的方式沿与上述第1面交叉的方向伸出;以及第1突部,其从上述伸出部的表面突出。

在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打印机中,也可以在上述突出头部的上述第1面设置从该第1面突出的第2突部,并使上述第2突部沿相对于上述输送辊的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从而与上述第1突部连接。

在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发明的打印机中,也可以是上述第2突部在上述输送辊与上述连接部之间形成末端,在上述第1面且在上述第2突部的延长线上亦即上述连接部侧,以与上述第2突部分离的状态设置从上述第1面突出的第3突部。

在本发明的第4方式的打印机中,也可以在上述连接部的表面设置从该表面突出的第4突部。

在本发明的第5方式的打印机中,也可以在上述第2面设置从该表面突出的第5突部。

在本发明的第6方式的打印机中,也可以是上述开闭盖的上述突出头部一体地具备保持上述输送辊的保持部。

在本发明的第7方式的打印机中,也可以是在上述壳体内且在上述开闭盖闭合时上述第1面所朝向的一侧,设置形成上述打印介质的输送路的输送部件,在与上述第1面对置的上述输送部件的表面且在与上述第1突部对置的位置设置从上述输送部件的表面突出的第6突部。

在本发明的第8方式的打印机中,也可以在上述壳体内且在上述开闭盖闭合时上述第1面所朝向的一侧,设置形成上述打印介质的输送路的输送部件,并且在上述打印介质收容部内设置对上述打印介质的宽度方向的位置进行引导的一对引导部件,在上述输送部件设有齿轮部件,在使上述一对引导部件的一方沿上述打印介质的宽度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上述齿轮部件将该移动向另一方的引导部件传递。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在打印机中,当在一面具有粘合剂层的打印介质进行反向进纸时,能够利用第1突部将打印介质从输送辊剥离,因此能够防止在输送辊的进纸方向的上游侧的内壁面粘合打印介质。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式,在打印输送时,即便因动作状况而打印介质与第1面接近,也能够减少该粘合剂层的接触位置,从而能够降低在该粘合剂层与第1面接触的情况下所产生的接触阻力,因此能够抑制或者防止因该接触而引起的打印错乱。另外,在打印介质的打印输送时以及反向进纸时,能够抑制或者防止打印介质的粘合剂层与第1面粘合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或者防止因该粘合而引起的卡纸的产生。

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式,在打印输送时,即便因动作状况而打印介质与第1面接近,也能够将该粘合剂层的接触位置限定为第1突部、第2突部以及第3突部,从而能够降低在该粘合剂层与第1面接触的情况下产生的接触阻力,因此能够抑制或者防止因该接触而引起的打印错乱。另外,在打印介质的打印输送时以及反向进纸时,能够抑制或者防止打印介质的粘合剂层与第1面粘合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或者防止因该粘合而引起的卡纸的产生。并且,由于分离了第2突部与第3突部,从而在打印介质的反向进纸时,也能够减小打印介质的粘合剂层与第2突部以及第3突部接触的面积,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反向进纸时的打印介质的输送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第4方式,能够将打印介质的粘合剂层在连接部侧接触的位置限定为第4突部,因此能够降低在打印输送时在打印介质的粘合剂层与连接部接触的情况下产生的接触阻力,因此能够抑制或者防止因该接触而引起的打印错乱。另外,在打印介质的打印输送时,能够抑制或者防止打印介质的粘合剂层与连接部粘合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或者防止因该粘合而引起的卡纸的产生。

根据本发明的第5方式,在打印介质收容部内打印介质转动的情况下,能够减少打印介质的外周在第2面侧接触的位置,因此能够降低打印介质旋转时的摩擦阻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6方式,与单独设置保持输送辊的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打印机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7方式,能够通过与第1突部和第6突部的接触使形成于打印介质的突部痕迹的位置相同,因此与错开了第1突部与第6突部的对置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残留于打印介质的突部痕迹的条数。

根据本发明的第8方式,与将齿轮部件设置于壳体的底面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打印机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通常发行状态的整体立体图。

图1B是图1A的打印机的剥离发行状态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表示开闭盖的开放状态下的图1A以及图1B的打印机以及标签连续体的外观的整体立体图。

图3A是图1A的通常发行时的打印机的示意结构图。

图3B是图1B的剥离发行时的打印机的示意结构图。

图4是从齿轮侧观察开闭盖的立体图。

图5是图4的开闭盖的突出头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图5的开闭盖的侧视图。

图7是从纸张收容部侧观察开闭盖的立体图。

图8是开闭盖的主要部位以及输送板的立体图。

图9是在开闭盖闭合时与开闭盖的突出头部的第1面对置的输送板的立体图。

图10是从下侧观察开闭盖以及输送板的立体图。

图11是从下侧观察开闭盖、输送板以及纸张引导机构的立体图。

图12是从侧面观察打印工序中的图1A以及图1B的打印机的示意结构图。

图13是图12的打印机的主要部位放大示意结构图。

图14是从侧面观察紧接着图12的打印工序中的打印机的示意结构图。

图15是从侧面观察紧接着图14的打印工序中的打印机的示意结构图。

图16是从侧面观察反向进纸工序中的打印机的示意结构图。

图17是从侧面观察发明人所研究的反向进纸工序中的打印机的主要部位放大示意结构图。

图18是图16的打印机的主要部位放大示意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关联于2014年8月1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特愿2014-165847号),并作为参照将该申请的内容引入本说明书中。

以下,基于附图对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例子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在用于说明实施方式附图中,对于相同的构成要素原则上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反复的说明。以如下这样对实施方式中的用语简单地进行说明。进纸是指为了在标签连续体(打印介质)上打印而进行输送的动作,进纸方向(打印输送方向)是指用于在标签连续体上打印而进行输送的方向,具体而言是指将标签连续体从纸张供给部向热敏头输送的方向。反向进纸是指在标签连续体的所希望的标签打印所希望的信息之后,将标签连续体向与进纸方向相反的方向输送,并将后续的其他标签送回至打印开始位置,反向进纸方向是指为了反向进纸标签连续体而输送标签连续体的方向,具体而言是指将标签连续体从热敏头侧向纸张供给部侧输送的方向。剥离发行是指作为标签连续体,使用了多枚标签以规定间隔临时粘贴于长条带状的衬纸的连续状的标签(带衬纸标签)的情况下,将标签一枚一枚地从衬纸剥离并从打印机发行的方式,通常发行是指不将标签从衬纸剥离而从打印机发行的方式。不仅是在带衬纸标签中不将标签从衬纸剥离而发行的情况,而且作为标签连续体,使用不具有衬纸并保持一面的粘合剂层露出的状态不变而被输送的连续状的标签、或者不具有衬纸也不具有粘合剂层的连续状的纸(连续纸)等那样的无衬纸标签的情况也应用通常发行。

图1A是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通常发行状态的整体立体图。图1B是图1A的打印机的剥离发行状态的整体立体图。图2是表示开闭盖的开放状态下的图1A以及图1B的打印机以及标签连续体的外观的整体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打印机1如图1A以及图1B所示,例如是形成为扁平的长方体形状的便携式标签打印机,具备主体外壳2、开闭盖3、剥离单元4、以及前盖(壳体的一个例子)5,并具备在1台打印机中能够进行通常发行与剥离发行的切换的兼用型结构。此外,打印机1可以以使发行口侧朝上的状态(横向放置)使用,但也可以通过将设置于打印机1的底面的带钩(未图示)勾住作业者的腰带、或是安装肩带(未图示)而挂于作业者的肩并以使发行口侧朝向横向的状态(纵向放置)使用。

主体外壳2是形成打印机1的外形的一部分的壳体,如图2所示,在其内部设置有纸张收容部(打印介质收容部的一个例子)6。纸张收容部6为收容辊状的标签连续体P的区域,在其内部设置有纸张引导机构7的一对引导板(引导部件的一个例子)7a。纸张引导机构7为对标签连续体P以与其宽度配合的方式进行支承并引导的机构。此外,如图1A~图2所示,在主体外壳2的单侧侧面以可开闭的状态轴支承有电池盖8。

如图2所示,标签连续体P例如是不具有衬纸,在一面具有粘合剂层而在另一面具有剥离剂层的连续状的标签(无衬纸标签),并以被卷绕为辊状的状态收容于纸张收容部6内。在该标签连续体P的粘合剂侧沿长边方向按照预先决定的间隔形成有表示标签的位置的位置检测标记(未图示)。另外,在标签连续体P的表面(形成有粘合剂层的面的背面、打印面)形成有当到达预先决定的温度区域时发色出特定的颜色(黑、红等)的感热发色层。

开闭盖3为纸张收容部6的开闭盖,并以开闭盖3的长边方向一端部(开放端部:主体外壳2的长边方向中央侧)能够相对于主体外壳2沿分离以及接近的方向移动的状态,利用主体外壳2的长边方向一端部的开闭支承轴对开闭盖3的长边方向另一端部进行轴支承。另外,开闭盖3被配置于其长边方向另一端部的开闭支承轴的扭簧向打开方向(开闭盖3的开放端部从主体外壳2分离的方向)施力。

在开闭盖3的开放端部以能够沿正反方向转动的状态轴支承有压纸辊(输送辊的一个例子)10。该压纸辊10为输送标签连续体P的输送机构,并以沿标签连续体P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延伸的状态设置。压纸辊10例如由含有硅的树脂、硅酮橡胶之类的非粘合性的材料形成,由此不会粘合标签连续体P的粘合剂。在压纸辊10的压纸轴10a的一端部连接有齿轮10b。该齿轮10b在开闭盖3闭合时与设置于主体外壳2内的未图示的齿轮等卡合,并经由该齿轮等与辊驱动用步进电机(未图示)等机械连接。

在开闭盖3的开放端部侧、且在压纸辊10的附近,沿压纸辊10设置有剥离销11。该剥离销11是在作为标签连续体而使用带衬纸标签的情况下将标签从衬纸剥离的剥离部件,其长边方向两端部侧被轴支承于开闭盖3。

在开闭盖3的开放端部侧、且在标签连续体P所对置的面设置有传感器12。传感器12例如为对标签连续体P的标签的位置(上述位置检测标记)进行检测的传感器。传感器12例如由反射型光传感器等构成,并具有发光部12a以及受光部12b。

剥离单元4具备在剥离发行时从作为标签连续体P而使用的带衬纸标签的衬纸剥离标签而将衬纸与标签的输送路径分开的功能,并以能够使其长边方向前端侧的夹持辊4a在打印机1的内部的通常发行位置与打印机1的外部的剥离发行位置之间移动的状态设置。夹持辊4a为如下部件,即:其以在剥离发行时与压纸辊10对置的方式配置,并利用夹持辊4a以及压纸辊10夹住并输送被插入至夹持辊4a与压纸辊10之间的衬纸。夹持辊4a随着压纸辊10的旋转而从动旋转。

前盖5是以覆盖主体外壳2的表面中开闭盖3所朝向的一侧以及主体外壳2的两侧面附近部分的方式而固定于主体外壳2的打印机1的壳体。该前盖5具备显示部15、操作按钮16a、16b、电源按钮17、开盖按钮18、一对解除杆部19、19、以及剪切器20。

显示部15为显示操作指令及消息等的画面,例如由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构成。操作按钮16a、16b是对打印机1的动作、设定进行操作的按钮,电源按钮17为开启或关闭打印机1的电源的按钮。开盖按钮18为用于打开开闭盖3的按钮。解除杆部19、19是将剥离单元4保持于通常发行位置的部件,通过使解除杆部19、19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从而能够解除对剥离单元4的保持状态。剪切器20为将通常发行后的标签连续体P切断的部件,从打印机1的短边方向(压纸辊10的轴向)的一端朝向另一端延伸而形成于前盖5中开闭盖3所朝向的一侧的前端部。此外,在开闭盖3与前盖5之间形成有发行口。

接下来,参照图3A以及图3B对打印机1的内部构造进行说明。图3A是图1A的通常发行时的打印机的示意结构图。图3B是图1B的剥离发行时的打印机的示意结构图。

在主体外壳2的内部中的纸张收容部6以及压纸辊10所朝向的一侧,以邻接的状态设置有头架27、热敏头(打印头的一个例子)28、螺旋弹簧29、剥离单元4、输送板(输送部件的一个例子)30、以及电池收容部(未图示)。

头架27为保持热敏头28并且对闭合状态的开闭盖3进行保持的部件,以能够在开闭盖3闭合时向压纸辊10所朝向的一侧摆动的状态设置。通过将压纸辊10的压纸轴10a嵌入形成于该头架27的槽内,而将开闭盖3保持于头架27。在头架27一体形成有按压部27a。该按压部27a配置于与开盖按钮18对置的位置(正下方),若按压开盖按钮18,则按压部27a也被按压而摆动,由此解除头架27对开闭盖3的保持状态。而且,若该开闭盖3的保持状态被解除,则开闭盖3因配置于其长边方向另一端部侧的开闭支承轴3a的扭簧31的作用力而自动地打开。

热敏头28例如为将文字、符号、图形或者条形码等那样的信息打印于标签连续体P的打印机构,以如下状态,即:在开闭盖3闭合时以与压纸辊10对置的方式使热敏头28的打印面朝向通纸路径的状态经由电路基板32而安装于头架27。在热敏头28的打印面沿标签连续体P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排列设置有因通电而发热的多个发热电阻体(发热元件)。此外,电路基板32为向热敏头28传输打印信号的布线基板。

螺旋弹簧29为在开闭盖3闭合时将头架27以及热敏头28向压纸辊10侧施力的部件,设置于头架27的背面侧(电路基板32的安装面的背面侧)。通过该螺旋弹簧29的作用力将头架27向压纸辊10侧按压,因此嵌入头架27的槽内的压纸轴10a也被按压,由此维持头架27对开闭盖3的保持状态。

输送板30为形成通纸路径的部件(对于输送板30在之后进行叙述)该通纸路径用于将从纸张收容部6内送出的片状的标签连续体P(参照图2)朝压纸辊10输送。电池收容部为收容打印机1的驱动用电池的构成部,并能够借助上述电池盖8(参照图2)进行开闭。此外,作为电池,例如使用锂电池。

接下来,参照图4~图7对开闭盖3的构造进行说明。图4是从齿轮10b侧观察开闭盖的立体图,图5是图4的开闭盖的突出头部的放大立体图,图6是图5的开闭盖的侧视图,图7是从纸张收容部侧观察开闭盖的立体图。

在开闭盖3的开放端部的背侧,利用螺钉N以可拆装的状态安装有内盖3b。在该内盖3b一体形成有突出头部3c,该突出头部3c朝向从开闭盖3的开放端部的压纸辊10离开的方向突出。该突出头部3c形成为其厚度朝向从压纸辊10离开的方向逐渐变窄。在该突出头部3c的压纸辊10侧、且在压纸辊10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侧,一体形成有保持部3d。该保持部3d以围绕压纸轴10a的外周一部分的方式弯折。利用该保持部3d将压纸轴10a(即,压纸辊10)保持为可旋转的状态。通过这样将保持压纸轴10a(压纸辊10)的部件一体形成于突出头部3c,与单独设置保持压纸轴10a(压纸辊10)的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部件件数,因此能够使打印机1小型化,并且,能够降低打印机1的成本。

另外,突出头部3c具有:第1面S1、位于其背侧的第2面S2、以及位于突出头部3c的前端的第3面(连接部的一个例子)S3。第1面S1为形成片状的标签连续体P的通纸路径(进纸时以及反向进纸时的输送路)的内壁面,且为在开闭盖3闭合时片状的标签连续体P的粘合剂层所对置的内壁面。在该第1面S1设置有上述传感器12。另外,在该第1面S1中的压纸辊10侧的端部,与突出头部3c一体形成有伸出部3e。该伸出部3e以如下状态形成,即:从压纸辊10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遍及另一端而以与压纸辊10的外周一部分相对的方式沿相对于第1面S1交叉的方向伸出。

第2面S2为在开闭盖3闭合时与纸张收容部6(即,辊状的标签连续体P的外周)对置的内壁面,例如,与辊状的标签连续体P的外周相配合而形成为弯曲状。第3面S3为以相对于第1面S1以及第2面S2交叉的方式设置而将第1面S1与第2面S2连接起来的内壁面。该第3面S3例如形成为大致平坦状。但是,第3面S3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平坦状,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弯曲状。

在这种突出头部3c的表面(伸出部3e的表面、第1面S1、第2面S2以及第3面S3),沿压纸辊10的长边方向按照规定间隔设置有沿相对于压纸辊10的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多个肋R。各肋R具有:第1肋部(第1突部的一个例子)R1、第2肋部(第2突部的一个例子)R2、第3肋部(第3突部的一个例子)R3、第4肋部(第4突部的一个例子)R4以及第5肋部(第5突部的一个例子)R5。

肋R的第1肋部R1以在从开闭盖3的侧面观察时,从伸出部3e的表面突出的状态形成。该第1肋部R1在朝向第1面S1观察时,沿相对于压纸辊10的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其延伸方向上的压纸辊10侧的端部以朝向前端变尖的状态形成末端,另一方面,第1肋部R1的延伸方向上的第1面S1侧与第2肋部R2连接。

在第1肋部R1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的两侧设置有上述伸出部3e。该伸出部3e如后述那样具备通过降低第1肋部R1的长宽比并且保持第1肋部R1的脚部的宽度方向两侧来提高第1肋部R1的机械强度的加强功能。

肋R的第2肋部R2以在从开闭盖3的侧面观察时,从第1面S1突出的状态形成。第2肋部R2配置于伸出部3e的附近。该第2肋部R2也在朝向第1面S1观察时沿相对于压纸辊10的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其延伸方向的端部在压纸辊10与第3面S3之间形成末端。

肋R的第3肋部R3以在从开闭盖3的侧面观察时,从第1面S1突出的状态形成。第3肋部R3也在朝向第1面S1观察时沿标签连续体P的输送方向延伸。该第3肋部R3形成于第2肋部R2的延长线上,但不与第2肋部R2连接,且配置于从第2肋部R2离开的第3面S3的附近。即,在第2肋部R2与第3肋部R3之间存在不具有肋R的区域,在开闭盖3的突出头部3c的第1面S1,沿标签连续体P的输送方向延伸的肋R在压纸辊10与第3面S3之间断开。

肋R的第4肋部R4以在从开闭盖3的侧面观察时,从突出头部3c的前端面的第3面S3突出的状态形成。第4肋部R4也在朝向第3面S3观察时沿标签连续体P的输送方向延伸,其延伸方向的一端与第1面S1的第3肋部R3连接,另一端与第2面S2的第5肋部R5连接。该第4肋部R4的突出长度(突出高度)形成为比第1肋部R1、第2肋部R2、第3肋部R3以及第5肋部R5的突出长度长(高)。由此,进纸时的片状的标签连续体P在压纸辊10与第3面S3之间以被压纸辊10与第4肋部R4这两个接点(两个位置)支承的状态被输送。

肋R的第5肋部R5以在从开闭盖3的侧面观察时,从第2面S2突出的状态形成。第5肋部R5的突出长度(突出高度)比第1肋部R1、第2肋部R2、第3肋部R3的突出长度(突出高度)低。第5肋部R5在朝向第2面S2观察时沿辊状的标签连续体P的旋转方向延伸。由于设置有该第5肋部R5,从而当辊状的标签连续体P在纸张收容部6内转动的情况下,能够将辊状的标签连续体P的外周在第2面S2侧接触的位置大致减少为第5肋部R5,从而能够降低辊状的标签连续体P旋转时的摩擦阻力。

接下来,参照图8~图11对打印机1的输送板30的构造进行说明。图8是开闭盖的主要部位以及输送板的立体图,图9是在开闭盖闭合时与开闭盖的突出头部的第1面对置的输送板的立体图,图10是从下侧观察开闭盖以及输送板的立体图,图11是从下侧观察开闭盖、输送板以及纸张引导机构的立体图。此外,在图8中,为了表示输送板30与突出头部3c的对置关系而透视输送板30。

在开闭盖3闭合时,在开闭盖3的突出头部3c的第1面S1所朝向的一侧,以可拆装的状态螺纹固定有输送板30。在该输送板30中的与突出头部3c的第1面S1对置的面,沿压纸辊10的长边方向按照规定的间隔设置有沿相对于压纸辊10的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多个肋(第6突部的一个例子)Rb。该输送板30的各肋Rb设置于形成在输送板30所朝向的一侧的突出头部3c的第1面S1的各肋R的正对面。由此,能够使肋R、Rb相对于标签连续体P的接触位置相同,因此能够使因肋R、Rb的接触而形成于标签连续体P的肋痕的位置相同。因此,与使肋R与肋Rb的对置位置错开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残留于标签连续体P的肋痕的条数。

在输送板30的下边部(主体外壳2内的底面侧)的宽度方向(压纸辊10的长边方向)的大致中央,形成有从输送板30的下边部朝向主体外壳2内的底面局部地延伸的支承片30a。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在该支承片30a的前端的底面,以能够沿主体外壳2内的底面旋转的状态轴支承有小齿轮(齿轮部件的一个例子)7b。另一方面,如图11所示,在一对引导板7a各自的底部设置有朝向彼此的方向带状地延伸的一对齿条部7c。该一对齿条部7c被配置为:以使形成于它们各自的长边的多个凹凸与上述小齿轮7b的凹凸卡合的状态夹住小齿轮7b。由此,在使一方的引导板7a向辊状的标签连续体P的宽度方向的一个方向移动时,通过小齿轮7b与齿条部7c的作用而使另一方的引导板7a向与上述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这样,通过在输送板30的下部的支承片30a设置小齿轮7b,与在主体外壳2内的底面设置小齿轮7b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打印机1的小型化。

接下来,参照图12~图18对打印机1的打印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12是从侧面观察打印工序中的图1A以及图1B的打印机的示意结构图,图13是图12的打印机的主要部位放大示意结构图。此外,在图12~图18中例示了纵向设置打印机1进行使用的情况。

在此,如图12所示,将从纸张收容部6以片状的方式送出的标签连续体P经由开闭盖3的突出头部3c的前端的第4肋部R4而夹设于热敏头28与压纸辊10之间。在该情况下,片状的标签连续体P的粘合剂层以露出的状态朝向开闭盖3的第1面S1以及压纸辊10。通过在该状态下使压纸辊10旋转,从而将片状的标签连续体P沿进纸方向输送。此时,基于由传感器12检测出的定时信号实现打印时机,基于被发送至热敏头28的打印信号,并通过热敏头28的发热电阻体的发热扫描,在标签连续体P的热敏标签上打印所希望的信息。在该情况下,开闭盖3的突出头部3c的前端突出,从而能够将从纸张收容部6经由突出头部3c的前端的第4肋部R4而被输送至位于进纸方向下游的热敏头28以及压纸辊10之间的片状的标签连续体P从辊状的标签连续体P良好地剥离,而与辊状的标签连续体P的直径的大小无关。

另外,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从纸张收容部6以片状的方式被送出的标签连续体P的粘合剂层以与开闭盖3的突出头部3c的前端(第3面S3)的第4肋部R4接触的状态被输送。即,由于设置有第4肋部R4,从而能够将标签连续体P的粘合剂层在第3面S3侧接触的位置限定为第4肋部R4。因此,能够减低在进纸时片状的标签连续体P的粘合剂层与第3面S3接触的情况下产生的接触阻力,因此能够抑制或者防止因该接触而引起的打印错乱。另外,在进纸时,能够抑制或者防止片状的标签连续体P的粘合剂层与第3面S3粘合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或者防止因该粘合而引起的卡纸的产生。并且,能够顺畅地输送片状的标签连续体P,从而能够降低用于输送标签连续体P的动力,因此能够降低打印机1的电池的消耗。

另外,通过使第4肋部R4的突出长度(突出高度)比开闭盖3的突出头部3c的第1面S1的第1肋部R1、第2肋部R2以及第3肋部R3的突出长度长(高),从而片状的标签连续体P在第4肋部R4与压纸辊10这两个接点(两个部分)被支承。因此,通常情况下,在进纸时片状的标签连续体P的粘合剂层不与第1面S1侧接触,但假设即便因动作状况而片状的标签连续体P的粘合剂层与第1面S1接近,也能够将该粘合剂层的接触位置限定为第1肋部R1、第2肋部R2以及第3肋部R3。因此,在进纸时,能够抑制或者防止片状的标签连续体P的粘合剂层与第1面S1粘合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或者防止因该粘合而引起的卡纸的产生。并且,能够顺畅地输送片状的标签连续体P,从而能够降低用于输送标签连续体P的动力,因此能够降低打印机1的电池的消耗。

接下来,图14是从侧面观察紧接着图12的打印工序中的打印机的示意结构图,图15是从侧面观察紧接着图14的打印工序中的打印机的示意结构图。在此,如图14所示,在将标签连续体P的打印后的标签部分从打印机1的发行口向外部排出之后,如图15所示,用手指捏住该标签部分并使用剪切器20的边缘将其切掉。

接下来,图16是从侧面观察反向进纸工序中的打印机的示意结构图,图17是从侧面观察发明人所研究的反向进纸工序中的打印机的主要部位放大示意结构图,图18是图16的打印机的主要部位放大示意结构图。

在此,如图16所示,通过将片状的标签连续体P反向进纸,而将标签连续体P的后续的标签部分向打印位置(热敏头28侧)送回。

在该反向进纸工序中,如图17所示,在开闭盖3的突出头部3c的第1面S1中的压纸辊10侧的端部不具有第1肋部时,存在如下情况,即:从热敏头28的位置以稍微粘合于压纸辊10的外周的状态向突出头部3c侧被输送的片状的标签连续体P被卷入压纸辊10与突出头部3c的间隙(虚线A所示的位置),并与压纸辊10侧的突出头部3c的端部粘合而产生卡纸。特别是,在热敏头28与压纸辊10之间长时间夹持无衬纸标签时会产生这种粘合卡纸。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8所示,能够利用第1肋部R1将从热敏头28的位置以稍微粘合于压纸辊10的外周的状态向突出头部3c侧被输送的片状的标签连续体P从压纸辊10的外周剥离。在该情况下,能够在相比图17的虚线A所示的位置更靠反向进纸方向的上游侧(进纸方向的下游侧)将片状的标签连续体P从压纸辊10的外周剥离。因此,不仅能够防止片状的标签连续体P被卷入压纸辊10与突出头部3c的间隙,而且能够防止粘合于突出头部3c中的压纸辊10侧的端部的情况,因此能够防止在反向进纸时产生卡纸的情况。

从该标签剥离功能的观点出发来对第1肋部R1的高度以及压纸辊10侧的前端形状进行设定。在此,在未设置有伸出部3e而仅设置有第1肋部R1的情况下,为了实现上述标签剥离功能而使第1肋部R1的高度变高,第1肋部R1的长宽比变高,其结果是,存在第1肋部R1的机械强度降低而第1肋部R1变形的情况。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伸出部3e,与不具有伸出部3e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第1肋部R1的高度(降低长宽比),因此能够提高第1肋部R1本身的机械强度。另外,由于以在第1肋部R1的脚部中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夹住第1肋部R1的方式设置伸出部3e,从而能够提高第1肋部R1的机械强度。即,伸出部3e具备作为第1肋部R1的加强部件的功能。由此,能够防止第1肋部R1的变形。

另外,在反向进纸工序中,如图18所示,片状的标签连续体P向接近突出头部3c的第1面S1的方向挠曲,但由于在第1面S1设置有第1肋部R1、第2肋部R2以及第3肋部R3,从而能够将片状的标签连续体P的粘合剂层的接触位置限定为第1肋部R1、第2肋部R2以及第3肋部R3。因此,即便在反向进纸工序中,也能够抑制或者防止片状的标签连续体P的粘合剂层与第1面S1粘合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或者防止因该粘合而引起的卡纸的产生。另外,即便在反向进纸时,也能够顺畅地输送片状的标签连续体P,从而能够减小用于输送标签连续体P的动力,因此能够降低打印机1的电池的消耗。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各肋R中的第2肋部R2与第3肋部R3断开,从而在反向进纸工序中,也能够减小片状的标签连续体P的粘合剂层与第02肋部R2以及第3肋部R3接触的面积。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反向进纸工序中的标签连续体P的输送性能。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人所设计的发明具体地进行了说明,但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并不限定于所公开的技术。即,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基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说明限制性地进行解释,应始终根据权利要求书的记载进行解释,包括不脱离与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技术均等的技术以及权利要求书的主旨的全部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对应用于能够使用在通常发行以及剥离发行的双方的兼用型打印机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应用于仅能够使用于通常发行的打印机。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打印介质,对使用了不具有衬纸并在一面具有粘合剂层的连续状的标签(无衬纸标签)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并不局限于将多枚标签临时粘贴于长条带状的衬纸的标签连续体(带衬纸标签)、不具有粘合剂层的连续状的纸(连续纸)或者纸类,也可以使用能够利用热敏头打印的薄膜等作为打印介质。带衬纸标签、连续纸或者薄膜能够设置位置检测标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