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整加热线位置的热转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87904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可调整加热线位置的热转印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热转印装置,尤指一种利用偏心滚轮调整加热线位置的热转印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的热转印装置的热转印头(其上具有加热线)以可相对热转印基座调整的方式锁固于热转印基座上,热转印基座则是以可拆卸的方式组装于热转印装置的上壳体,另外,滚轮则设置于下壳体。由于上壳体与下壳体的开合公差,使得热转印头的加热线不见得位于滚轮的正中心位置,加上热转印装置的所有元件在整体组装后的累积公差,使得加热线与滚轮在组装之后即产生了偏移量。

为了调整加热线的位置,使加热线能与滚轮的接触线平行且对齐(或在一定距离内的平行),目前先前技术的作法必须先将热转印基座连同热转印头从上壳体拆下,在热转印基座上松开热转印头,调整热转印头与热转印基座的相对位置后,以螺丝将热转印头与热转印基座固定,再将热转印基座连同热转印头重新组装于上基座上。在调整完并组装后,接着进行测试打印,并依据打印的结果再继续依照上述程序调整。并且由于每一台热转印装置本身的累积公差都不相同,每一台热转印装置都需要个别调整其加热线的位置,因此先前技术中这样的调整程序相当耗时耗力且不精准。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快速调整加热线位置的热转印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可调整加热线位置的热转印装置,包含有一下壳体、一上壳体、一滚轮组以及一热转印模组。该下壳体的两侧分别具有一滚轮槽,该上壳体可相对该下壳体开合的方式设置于该下壳体上。该滚轮组包含一滚轮以及二轴套。该滚轮的两侧分别具有一滚轴,该二轴套分别套设于该滚轮两侧的该滚轴上,并分别设置于该下壳体两侧的该滚轮槽内,每一该轴套具有一凸轮,该凸轮的轴心偏离该滚轴的轴心。该热转印模组包含一热转印基座以及一热转印头。该热转印基座挂载于该上壳体上,该热转印基座两侧分别具有一卡勾,分别套抵于该二轴套的该凸轮上。该热转印头锁固于该热转印基座上。其中该凸轮转动而推动该卡勾以及该热转印基座对应该轴套的一侧,并且该热转印头对应该轴套的一侧相对该滚轮沿着一进纸方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热转印装置的实施例中,其中该下壳体的两侧分别具有一调整槽,该调整槽邻近该滚轮槽,每一该轴套另具有一调整臂,该调整臂延伸于该调整槽内并带动该凸轮转动。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热转印装置的实施例中,其中该调整臂末端具有一凸点,该调整槽具有复数个球窝,该凸点选择性地与其中一球窝卡合,并使该凸轮转动至对应该球窝的角度,并且该热转印头对应该轴套的一侧相对该滚轮沿着该进纸方向产生对应的一位移。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热转印装置的实施例中,其中该凸点于相邻两该球窝之间的移动使该热转印头对应该轴套的一侧产生对应的该位移为0.1毫米。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热转印装置的实施例中,其中该调整槽为弧形开槽,该调整槽的曲率半径为该滚轴的轴心至该凸点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热转印装置的实施例中,其中该热转印基座利用复数个弹性元件挂载于该上壳体上,该复数个弹性元件提供该热转印头对该滚轮的预压力。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热转印装置的实施例中,其中该热转印头以不需相对该热转印基座调整的方式锁固于该热转印基座上。

本实用新型的热转印装置,将热转印头直接锁固于热转印基座上,不需利用治具去调整热转印头以及热转印基座的相对位置,而是以转动轴套直接推抵热转印基座的一侧来调整热转印头的位置,可保持热转印装置整机不需要拆开来的前提下,以相当简便的方式进行加热线的微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可调整加热线位置的一热转印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热转印装置各元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热转印装置的滚轮、轴套以及下壳体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热转印装置的热转印模组以及下壳体的俯视图。

图5为图4中沿着A-A线段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 热转印装置

10 下壳体

12,14 滚轮槽

16,18 调整槽

161 球窝

20 上壳体

30 热转印模组

32,34 卡勾

36 热转印基座

38 热转印头

40 滚轮组

42,44 轴套

424,444 调整臂

426,446 凸点

46 滚轮

462,464 滚轴

50 弹性元件

R 曲率半径

L1,L2 方向

CW 顺时针方向

CCW 逆时针方向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可调整加热线位置的一热转印装置的局部示意图。热转印装置1包含有一下壳体10(或下基座)、一上壳体20(或上基座)、一热转印模组30以及一滚轮组40。上壳体20与下壳体10彼此枢接(枢接部位并未绘示出来),使上壳体20可以相对下壳体10开合。热转印模组30设置于上壳体20上,滚轮组40设置于下壳体10上,当上壳体20自下壳体10打开时,热转印模组30随上壳体20移动而与滚轮组40分开。当上壳体20向下壳体10盖合时,热转印模组30与滚轮组40接触,而打印媒介(图未示)则自热转印模组30与滚轮组40之间穿过,并由热转印模组30将内容转印至打印媒介上。

请参考图2,图2为图1的热转印装置各元件的爆炸示意图。下壳体10的两侧分别具有滚轮槽12、14以及调整槽16、18,两侧的调整槽16、18邻近滚轮槽12、14设置。滚轮组40包含一滚轮46以及二轴套42、44,滚轮46的两侧分别具有滚轴462、464,而轴套42、44则分别套设于滚轮46两侧的滚轴462、464后,再分别设置于下壳体10两侧的滚轮槽12、14内。滚轮组40的滚轮46作为主动轮,可在下壳体10的滚轮槽12、14内被带动(带动滚轮46转动的相关齿轮机构在此并未绘出)而相对下壳体10转动。热转印模组30包含了热转印基座36以及热转印头38,在本实用新型中,非透过调整热转印头38相对热转印基座36的相对位置而改变加热线的位置,因此于一较佳实施例中,热转印头38锁固于热转印基座36上,并且不需相对热转印基座36调整。热转印模组30利用复数个弹性元件50(或弹簧)挂载于上壳体20上,在上壳体20相对下壳体10盖合后,复数个弹性元件50可提供热转印头38对滚轮46的预压力。另外,热转印基座36的两侧分别具有卡勾32、34。

请参考图2以及图3,其中图3为热转印装置的滚轮、轴套以及下壳体的局部示意图。滚轮组40的轴套42具有一凸轮422以及一调整臂424,轴套44具有一凸轮442以及一调整臂444,轴套42、44分别套设于滚轴462、464后可相对滚轴462、464转动,其中凸轮422、442的轴心分别偏离滚轴462、464的轴心。当上壳体20相对下壳体10盖合后,热转印基座36两侧的卡勾32、34则分别会套抵于两个轴套42、44的凸轮422、442上。也就是说,滚轮组40左侧的轴套42套设于滚轮46左侧的滚轴462上后,设置于下壳体10左侧的滚轮槽12内,而热转印基座36左侧的卡勾32套抵于左侧的轴套42的凸轮422上;滚轮组40右侧的轴套44套设于滚轮46右侧的滚轴464上后,设置于下壳体10右侧的滚轮槽14内,而热转印基座36右侧的卡勾34套抵于右侧的轴套44的凸轮424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左右两侧的轴套42、44可于下壳体10上相对滚轮46的滚轴462、464转动。而在图3的一较佳实施例中,轴套42、44分别具有调整臂424、444,调整臂424末端具有一凸点426、调整臂444末段具有一凸点446,分别延伸于所对应下壳体10两侧的调整槽16、18内。接下来在图3的视角中,以左侧的轴套42以及调整槽16来说明,并且也适用于右侧的轴套44以及调整槽18。在此实施例中,调整槽16为弧形开槽,其曲率半径R为滚轴462的轴心(或滚轮槽12的中心)至调整臂424的凸点426的距离。弧形开槽的调整槽16具有复数个球窝161,而调整臂424的凸点426延伸于调整槽16内并依据凸点426的位置而与凸点426所在位置对应的一球窝161卡合。球窝161与凸点426卡合的目的是用来将调整臂424以及轴套42定位于一特定的角度,而轴套42与调整臂424的特定角度的调整可以藉由向热转印装置1的中心拉动调整臂424(调整臂424可轻微拉动变形,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计成将调整臂424向外按压推出)使凸点426与其中一球窝161脱离卡合后,来转动调整臂424/轴套42至另一角度,并使凸点426与该另一角度所对应的球窝161彼此卡合而将调整臂424/轴套42定位于另一特定的角度。

请参考图4以及图5,其中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热转印装置的热转印模组以及下壳体的俯视图,图5为图4中沿着A-A线段的剖面示意图。如前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热转印装置1并非透过调整热转印头38相对热转印基座36的相对位置而改变加热线的位置,而是透过滚轮组40上的轴套42、44来加以调整热转印基座36的前后位置,进而达到调整热转印头38的加热线的位置的目的。在本实用新型中,滚轮组40的滚轮46以及轴套42、44相对下壳体10的位置不变(即不产生线性的位移),并且透过轴套42、44的转动(左侧的轴套42与右侧的轴套44可分别转动)来分别调整热转印基座36的左侧或右侧相对下壳体10的前后位置。以图5中的热转印装置1的左侧的元件为例说明(右侧的元件亦相仿,在此不加赘述),左侧的轴套42的调整臂424可拉起(或推进)而相对左侧的调整槽16转动,同时轴套42上的凸轮422也一起转动。由于凸轮422相较于滚轴462的轴心为偏心设置,因此凸轮422转动可推动套抵于凸轮422上的热转印基座36左侧的卡勾32(连同热转印基座36的左侧)沿着方向L1或方向L2(此为热转印装置1的进纸方向)相对下壳体10的滚轮46移动,从而使固定于热转印基座36上的热转印头38(参考图2)的左侧跟着相对滚轮46移动。

举例而言,在图5的实施例中,调整槽16具有七个球窝161,亦即轴套42的角度具有七段调整。当调整臂424沿着顺时针方向CW转动至对应相邻的下一个球窝161并与该球窝161卡合时,凸轮422相对转动至对应该球窝161的角度,同时推抵热转印头38的左侧相对滚轮46沿着方向L1移动而产生对应的一位移,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该位移可为0.1毫米,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同理,当调整臂424沿着逆时针方向CCW转动至对应相邻的下一个球窝161并与该球窝161卡合时,凸轮422相对转动至对应该球窝161的角度,同时推抵热转印头38的左侧相对滚轮46沿着方向L2移动而产生对应的该位移。而在图5的实施例中,当调整臂424位于调整槽16的中间球窝161的位置时,沿着顺时针方向CW以及逆时针方向CCW转动最多可分别调整至三个球窝161的位置,从而使左侧的热转印头38可由图5的位置分别向方向L1以及方向L2移动至多三个位移,或0.3毫米(以上述较佳实施例为例,但不以此为限)。

特别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调整槽16的球窝161的数量并不以图中的七个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只要至少具有两个,或更多个可调整的角度位置,皆可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另外,球窝161之间可为固定间隔或渐增、渐减的不固定间隔,使加热线的位移调整具备更灵活的弹性。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更可不必在调整槽16中设置球窝161,使调整臂424的凸点426在调整槽16中进行无段角度的转动。

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轴套42、44在滚轮46的左右两侧可分别调整转动,因此可分别推抵带动热转印基座36以及热转印头38的左右两侧相对滚轮46进行前后位移,换言之,透过独立调整的轴套42、44的设计,不需要从上壳体20拆卸热转印基座36,即可相对滚轮46的中心线调整热转印装置1的加热线的前后位置以及左右歪斜的角度。

本实用新型的热转印装置在滚轮组的滚轮两侧的轴套上,具有与滚轴偏心的凸轮设计,凸轮与热转印模组一侧的卡勾彼此套抵。于下壳体的调整槽内调整轴套的调整臂,以带动轴套的凸轮转动,而转动至一特定角度的凸轮则可推抵热转印模组一侧的卡勾沿着进纸方向向前或向后产生对应该特定角度的位移,从而达到调整热转印模组上的加热线的位置的目的。透过本实用新型的设计,热转印头直接锁固于热转印基座上,不需利用治具去调整热转印头以及热转印基座的相对位置,而是以转动轴套直接推抵热转印基座的一侧来调整热转印头的位置,可保持热转印装置整机不需要拆开来的前提下,以相当简便的方式进行加热线的微调。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