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喷码机机头废液回收的新型治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1554阅读:73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缆生产用喷码机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喷码机机头废液回收的新型治具。



背景技术:

随着光通信网络的发展,光通信制造业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是目前所有企业面对的重要课题。喷码机是光通信行业打码印字的主要设备,喷码机使用过程中要用到油墨与清洗液等对环境有危害的工业品,喷码机机头在喷码印字过程中带来的废液不能及时回收会造成对环境及人员的伤害。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能及时回收喷码机废液的治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喷码机机头废液回收的新型治具,避免或者减少废液对灰镜及人员的伤害。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喷码机机头废液回收的新型治具,包括回收槽、导流管和废液存储瓶,所述回收槽包括导流口、槽体和锁紧口,槽体是上部开口、底面为弧形的槽体,锁紧口设置在槽体的中部,导流口设置在槽体的下部;所述锁紧口通过螺母与喷码机的工作台相连接,导流口与导流管相连接,导流管与废液存储瓶相连接。

所述槽体的底面的弧度为15°-20°。

所述导流管为内部设有圆柱状孔径的圆柱体。

所述导流管为外表面带有螺纹的软管,导流管下部伸入废液存储瓶中。

所述废液存储瓶是上部为锥体、下部为长方体的瓶体。

所述废液存储瓶内设有液位传感器,液位传感器与控制器相连接,控制器与闪光灯相连接,闪光灯设置在回收槽上。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喷码机机头喷出口处设置回收槽,回收槽能及时回收喷码机喷码打印时累计流下的油墨及在清洗喷码机机头时产生的废液,导流管将收集的废液收集到废液存储瓶中,然后统一处理,减少了废液在室内环境的停留,大大降低废液对环境及人身的污染伤害,且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为回收槽,101为导流口,102为槽体,103为锁紧口,2为导流管,3为废液存储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喷码机机头废液回收的新型治具,包括回收槽1、导流管2和废液存储瓶3。回收槽1设置在喷码机的机头的下方,回收槽1包括导流口101、槽体102和锁紧口103,回收槽1由上到下逐渐变宽。槽体102是上部开口、底面为四分之一弧形的槽体,槽体102用于收集喷码机喷码打印时累计流下的油墨及在清洗喷码机机头时产生的废液,底面的弧形结构有利于废液从上往下流动,更便于收集。为了更好的收集废液,槽体102上部设有向外倾斜的挡板,增加槽体102增收废液的面积,防止废液溅出槽体内部。

锁紧口103设置在槽体102的中部,锁紧口103通过固定螺母与喷码机的工作台相连接,将槽体102固定在喷码机的工作台上,方便废液的回收。导流口101设置在槽体102的下部,用于将收集的废液向废液存储瓶3输送。导流口101的上部设有堵头,用于废液收集在槽体102上,阻止废液向下流动,防止清理废液存储瓶3中的废液时导流口101继续流出废液。导流口101与导流管2相连接,导流管2与废液存储瓶3相连接,导流管2将槽体102内的废液引入到废液存储瓶3中进行收集。废液回收瓶放置在工作台面正下面,当废液回收瓶中废液装满后,要及时将废液清理。

优选地,槽体102的底面的弧度为15°-20°,更有利于喷码机机头在喷码及清洗过程中产生的废液通过槽体102的凹斜面部分流动至导流口处。回收槽1底面的凹斜面结构能很好的让喷码机机头产生的废液由自身重力自动流动至导流口101。

优选地,导流管2为内部设有圆柱状孔径的圆柱体,方便废液流动,同时方便与导流口101、废液存储瓶3相连接。进一步地,导流管2为外表面带有螺纹的软管,方便伸缩,导流管2下部伸入废液存储瓶3中,防止废液在流动中从导流管2与废液存储瓶3的接头处流出。

优选地,废液存储瓶3是上部为锥体、下部为长方体的瓶体,方便收集废液。

优选地,废液存储瓶3内设有液位传感器,液位传感器与控制器相连接,控制器与闪光灯相连接,闪光灯设置在回收槽1上。通过液位传感器实时检测废液存储瓶3内的液位高度,当液位高度大于预设的阈值时,控制器控制闪光灯使其闪烁,提醒人们注意废液存储瓶3中的废液。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