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消耗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82930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液体消耗设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消耗设备诸如喷墨打印机等。



背景技术:

传统上,已知一种诸如喷墨打印机的液体消耗设备,所述液体消耗设备设有被构造成存储液体(诸如墨)的罐,并且该液体消耗设备被构造成消耗存储在罐中的液体。例如,传统上,已知一种喷墨打印机,该喷墨打印机从被构造成容纳液体排放头的壳体分开地设有被构造成容纳罐(存储容器)的容纳壳,该罐被构造成存储经由液体管供应到被构造成消耗墨的液体排放头(液体喷射头)的墨,其中容纳壳相对于壳体可拆卸地接合。在罐中形成的入口(入口端口)设有帽,当墨被注入罐中时,该帽被移除。位于帽的上方的空间或者区域被可枢转地布置在容纳壳的上部上的上盖覆盖。然后,当用户将墨注入罐中时,用户首先释放上盖从而使帽对外部暴露,并且然后将帽从入口端口移除,由此释放入口端口。然后,用户经由被释放的入口端口将墨注入限定在罐内部的墨腔室中。

引用列表

专利文件

[专利文件1]日本专利申请公布特开2013-226726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在例如在输送等期间任何振动在外部被施加到如上所述的液体消耗设备的情形中,存在安设在罐的入口端口中的帽可能松动和/或从入口端口拆卸的这种担心。通常,当从工厂等装运时,墨腔室是空的。因此,在从工厂到用户的分销渠道中,在其输送期间不担心墨可能从液体消耗设备的罐泄漏。然而,在曾被使用的液体消耗设备例如作为返回产品或者由于任何修理等被输送到任何目的地的这种情形中,存在墨保留于罐的墨腔室中的这种可能性。如果在此情形中,安设在罐的入口端口中的帽松动或者从入口端口拆卸,则存在墨可能从罐泄漏的这种担心。

可替代地,在某些情形中,在如上所述的液体消耗设备中,在将墨注入罐中之后,帽被留下而不被安设在入口端口中。仍然可替代地,存在这种情形,即,虽然帽曾被安设在入口端口中,但是帽浮动或者倾斜并且因此帽在入口端口中的安设是不充分或者不适当的,在某些情形中罐和帽未被适当地密封。在帽未被适当地安设在罐的入口端口中的情形中,如在上述实例中,在罐和帽之间的水密性未被确保,这继而引起墨可能从罐泄漏的这种担心。

问题的解决方案

已经鉴于如上所述的情况实现了本教导。本教导的一个目的是防止安设在液体消耗设备中的罐的入口端口中的帽在例如液体消耗设备的输送等期间从入口端口拆卸。

此外,本教导的另一个目的是:在帽未被适当地安设在罐的入口端口中的情形中,提供能够将这种关于帽在罐的入口端口中的非适当附接的情况通知给用户的构造。

在液体消耗设备为了进行任何修理等作为返回产品被输送到它的目的地的情形中,液体消耗设备被包装材料等包裹,使得在输送期间,包括罐盖的任何可移动部件均不能够移动。在包装状态下的液体消耗设备中,罐盖通常被固定,使得罐盖不从关闭状态移动。本教导的发明人通过使用罐盖实现了限制安设在罐中的帽的移动。

根据本教导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液体消耗设备,所述液体消耗设备被构造成消耗液体,所述液体消耗设备包括:

液体消耗部;

罐,所述罐具有液体存储腔室和入口端口,所述液体存储腔室被构造成存储由所述液体消耗部消耗的所述液体,所述入口端口被形成在所述罐中,并且所述入口端口被构造成允许将所述液体经由该入口端口注入到所述液体存储腔室中;

帽,所述帽被构造成能够可拆卸地安设在所述入口端口中以打开/关闭所述入口端口,所述帽具有外表面,所述外表面被构造成在所述帽被安设在所述入口端口中的条件下与所述入口端口的开口的开口中心线交叉且面对所述罐的外部;和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盖,所述盖被构造成能够相对于所述罐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关闭位置处,所述盖覆盖所述罐的形成有所述入口端口的表面,在所述打开位置处,所述盖被释放(打开)以便允许暴露所述罐的形成有所述入口端口的所述表面,所述壳体被构造成在所述壳体中容纳所述液体消耗部、所述罐和所述帽,

其中所述盖具有内表面和凸起,所述内表面被构造成面对罐的形成有入口端口的表面,所述凸起从所述内表面朝向所述罐凸出;

盖的凸起设有挤压部,在所述液体消耗设备在所述盖在所述关闭位置中并且所述帽被安设在所述入口端口中的正常状态下的条件下,所述挤压部被构造成在与将所述帽插入到所述入口端口中或从所述入口端口移除的插入方向(插入-移除方向)平行的方向上以预定间隔距离面对所述帽的所述外表面,并且在所述正常状态下的所述液体消耗设备中在用于允许将所述帽从所述入口端口移除(分离且离开)的所述插入方向上移动所述帽的条件下,所述挤压部被构造成与所述帽的不同于所述外表面的其它部分相比首先抵靠所述外表面(首先与所述外表面形成接触)。

在该液体消耗设备中,在所述正常状态下的所述液体消耗设备中在用于允许从所述入口端口移除所述帽的所述插入方向上移动所述帽的条件下,帽的外表面和盖的凸起的挤压部彼此干涉以由此限制帽的任何进一步的移动。以这种方式,在覆盖罐的盖被关闭的条件下,能够防止安设在罐的入口端口中的帽被从入口端口移除(拆卸)。

根据本教导的另一个方面,该液体消耗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臂,所述臂由弹性材料形成,并且所述臂具有前端部,所述前端部被联结到所述帽;并且

其中所述帽进一步具有从所述外表面凸出的操作凸起;

所述臂可以具有基部,所述基部被联结到所述罐或者被联结到所述壳体,使得在所述帽被安设在所述入口端口中的条件下所述臂通过弹性变形而弯曲,并且使得在从所述入口端口移除所述帽的条件下所述臂被弹性地恢复并且所述臂将所述帽保持在与所述入口端口分开(离开)的位置处;并且

所述盖的所述凸起可以具有壁部,在所述液体消耗设备在所述盖在所述关闭位置中并且所述帽被安设在所述入口端口中的所述正常状态下的条件下,所述壁部被构造成被定位成在不接触所述帽和所述臂的情况下包围所述操作凸起(位于所述操作凸起的周围的附近),并且在所述帽未被适当地安设在所述入口端口中的条件下,所述壁部被构造成接触所述帽或所述臂,使得介入所述罐和所述盖的所述内表面之间的所述帽或所述臂阻碍所述盖从所述打开位置到所述关闭位置的移动。

在上述液体消耗设备中,在帽未被适当地安设在入口端口中的条件下,盖从打开位置到关闭位置的移动受到介入罐和盖的内表面之间的帽阻碍或者抑制。即,在这个条件下,盖不能从打开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因为盖不能从打开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所以能够通知用户帽未被适当地安设在入口端口中。

发明的有利效果

根据本教导,当覆盖罐的盖被关闭时,例如在液体消耗设备的输送期间,能够防止安设在罐的入口端口中的帽被从入口端口移除或者拆卸。此外,根据本教导,在帽未被适当地安设在罐的入口端口中的情形中,能够将这种情况通知用户。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a]图1a是描绘具有根据本教导一个实施例的喷墨系统的打印机功能的多功能外设的一个实例的透视图。图1a是描绘盖处于关闭位置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b]图1b是描绘具有根据本教导一个实施例的喷墨系统的打印机功能的多功能外设的一个实例的透视图。图1b是描绘盖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2]图2是概略地描绘打印机单元的内部结构的竖直剖视图。

[图3]图3是部分描绘盖处于关闭位置中并且帽被适当地安设在罐单元的罐的入口端口中的状态的竖直剖视图。

[图4]图4是部分描绘盖处于打开位置中并且帽被适当地安设在入口端口中的状态的竖直剖视图。

[图5]图5是多功能外设的竖直剖视图,部分地描绘在罐单元的罐的入口端口的附近的那些部分。

[图6]图6是罐单元的前视图。

[图7]图7是在盖处于打开位置中并且帽被适当地安设在入口端口中的状态下描绘罐单元和盖的多功能外设的局部透视图。

[图8]图8是盖的透视图。

[图9]图9是在盖在关闭位置中并且安设在入口端口中的帽在将帽插入到入口端口中或者从入口端口移除的插入方向上移动的状态下的多功能外设的局部竖直剖视图。

[图10]图10是在盖被从打开位置朝向关闭位置移动的过程期间在帽未被适当地安设在入口端口中的状态下的多功能外设的局部竖直剖视图。

[图11]图11是解释在设置在盖上的肋和适当地安设在罐的入口端口中的帽之间的关系的视图。

[图12]图12是解释在设置在盖上的肋和未被适当地安设在罐的入口端口中的帽之间的关系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将参考绘图解释本教导的实施例。在以下实施例中,将作为液体消耗设备的一个实例关于具有打印机功能的多功能外设(打印机多功能外设,在下文中还简单地称作“多功能外设10”)给出解释。在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文件中的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概念被视为与在如在图1a和图1b中描绘的多功能外设10中的上下方向7、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相同。

<多功能外设10的总体构造>

如在图1a和图1b中描绘,根据本实施例的多功能外设10被形成为整体上具有基本长方体形状,并且设有设置在多功能外设10的上部上的扫描器单元13、设置在多功能外设10的下部上的打印机单元11和被构造成控制多功能外设10的操作的控制器12。打印机单元11能够在喷墨记录系统中的纸片p(纸p;见图2)上形成图像。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多功能外设10中,扫描器单元13和打印机单元11的操作由控制器12控制,由此允许多功能外设10呈现多个功能诸如复印机、喷墨打印机、图像扫描器、传真机等。

多功能外设10的外部形状基本由具有长方体形状的壳体14和被构造成覆盖壳体14的上部的顶盖28形成。在壳体14中,在前壁14a上,在前壁14a的在左右方向9上的基本中央部处,形成开口14b,并且排放托盘21和进给托盘20被布置在开口14b的内部。此外,被壳体14支撑以能够倾斜的操作面板17被设置在开口14b的上方的位置处。作为从控制器12输出的输出装置的液晶显示器17a、作为向控制器12输入的输入装置的输入按钮17b等被设置在显示板17上。

此外,在壳体14的前壁14a上,在前壁14a的在左右方向9上的右部处,设置开口14c,并且开口14c被盖70覆盖,盖70是可打开/可关闭的并且可以形成前壁14a的一部分。盖70能够在关闭位置(图1a)和打开位置(图1b)之间旋转,在所述关闭位置处,盖70覆盖开口14c,在所述打开位置处,盖70允许开口14c被暴露于多功能外设10的外部(在所述打开位置,盖70不覆盖开口14c)(见图1b)。盖70将在以后详细描述。

<打印机单元11>

接着,将详细地解释打印机单元11。图2是概略地描绘打印机单元11的总体结构的竖直剖视图。如在图2中描绘,打印机单元11包括进给部15、进给托盘20、排放托盘21、传送辊部18、记录部24、排放辊部19、压板22和罐单元100。打印机单元11的这些构成元件被容纳在壳体14的内部。

进给部15设有进给辊15a,该进给辊15a被自重或者弹簧的弹性力等朝向被容纳在进给托盘20中的一张或多张纸p推压。通过进给辊15a的旋转,被容纳在进给托盘20中的所述多张纸p被一张接一张地进给到传送路径65。

传送路径65是在向前进行u形转弯时从进给托盘20的后端部向上延伸的路径,并且然后传送路径65经由记录部24和压板22之间的空间到达排放托盘21。传送辊部18、记录部24和排放辊部19沿着传送路径65从上游朝向下游按照这个次序布置。

传送辊部18包括传送辊18a和压紧辊18b,在传送路径65介入传送辊18a和压紧辊18b之间的情况下,传送辊18a和压紧辊18b在上下方向7上彼此面对。压紧辊18b随着传送辊18a的旋转而旋转。通过在传送辊18a和压紧辊18b之间被压紧,纸p被朝向记录部24进给。

记录部24设有液体排放头25和安装有液体排放头25的滑架23。记录部24是液体消耗部的一个实例。记录部24被布置成在传送路径65介入该记录部24和压板22之间的情况下在上下方向7上面对压板22。即,记录部24被布置成在上下方向7上在传送路径65的上方,并且记录部24被布置成面对传送路径65。注意压板22被布置成在上下方向7上面对记录部24,并且由传送辊部18传送的纸p被压板22从下方支撑。

滑架23设有导轨和滑架马达(导轨和滑架马达这两者在绘图中均未描绘),该导轨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该滑架马达引起液体排放头25沿着导轨在左右方向9上往复移动。此外,将液体排放头25与安装有控制器12的控制板电连接的柔性扁平缆线从滑架23延伸(柔性扁平缆线未在绘图中描绘)。柔性扁平缆线向液体排放头25传输从控制器12输出的控制信号。此外,将罐单元100的罐4与液体排放头25连接的墨管(未在绘图中描绘)从滑架23延伸。墨管向液体排放头25供应存储在罐4中的墨。更具体地,各种颜色(黑色、品红色、青色和黄色)的墨流经的四根墨管从罐4延伸,并且被以捆束形式连接到滑架23。

液体排放头25是液体消耗设备的一个实例。多个喷嘴25a被形成在液体排放头25的下表面中。液体排放头25从喷嘴25a朝向被压板22从下方支撑的纸p排放作为微小墨滴的墨,由此在纸p上形成图像。

排放辊部19包括排放辊19a和齿辊19b,在传送路径65介入排放辊19a和齿辊19b之间的情况下,排放辊19a和齿辊19b在上下方向7上彼此面对。齿辊19b随着排放辊19a的旋转而旋转。通过在排放辊19a和齿辊19b之间被压紧,由记录部24形成有图像的纸p被朝向排放托盘21进给。注意进给辊15a、传送辊18a和排放辊19a由受到控制器12控制的未图示的传送马达驱动。

罐单元100由容纳各种颜色的墨的罐4、在罐4中形成的分别关闭入口端口50的帽6构造。虽然罐单元100被容纳在壳体14的内部,但是当盖70被打开时,罐单元100的前表面由此被暴露于壳体14的外部。即,当盖70被打开时,罐单元100的帽6变得经由壳体14的开口14c可接入。

<罐单元100>

这里,将详细地解释罐单元100。图3是描绘在盖70在关闭位置中并且每一个帽6被适当地安设在与该帽6对应的一个入口端口50中的状态(在下文中在某些情形中称作“正常状态”)下的多功能外设10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局部剖视图,描绘在盖在打开位置中并且每一个帽6被适当地安设在与该帽6对应的一个入口端口50中的状态(在下文中在某些情形中称作“盖打开状态”)下的多功能外设10。图5是局部竖直剖视图,描绘在罐单元100的罐4的入口端口50的附近的那些部分。图6是罐单元100的前视图。注意在图4中,用双点划线描绘在多功能外设10的其中盖70在打开位置中并且帽6被移除并且入口端口50被释放(打开)(在下文中称作“帽打开位置”)的状态下的帽6和臂60。注意在图6中,四个帽6中的一个被省略以清楚地描绘设置在罐4中的臂连接部48的构造。

如在图3到图6中描绘,罐4具有形成有入口端口50的壁,经由每一个入口端口50,墨被注入在罐4的内部形成的一个墨腔室40中。通过前壁41、两个侧壁45、上壁46、底壁47和倾斜壁42将罐4形成为具有基本长方体的外部形状,该前壁41形成罐4的前表面、所述两个侧壁45形成罐4在左右方向9上的两个侧表面,该上壁46形成罐4的上表面,该底壁47形成罐4的底表面,该倾斜壁42被连接到前壁41和上壁46,并且倾斜壁42的外表面面向(被定向成面向)斜上方。在形成墨腔室40的这些壁中,至少前壁41是透明的或者半透明的(透光的)视觉检查壁(透视壁),使得能够通过该视觉检查壁在视觉上确认存储在墨腔室40中的墨量。多个分隔壁44被设置在左侧壁和右侧壁45之间,并且罐4中的内部空间被分隔壁44划分成多个彼此独立的墨腔室40。罐4的后表面被膜49密封,该膜49被熔合并附着到分隔壁44、侧壁45、上壁46和底壁47的相应后端部。

罐4的内部空间在左右方向9上被分隔成四个墨腔室40。黑色墨、青色墨、品红色墨和黄色墨被分别存储在所述四个墨腔室40中。每一种颜色墨是液体的一个实例。墨腔室40和墨颜色的数目不限于以上实例。注意虽然根据这个实施例的墨腔室40每一个均由树脂制成的壁形成,但是可允许墨腔室40每一个均由树脂制成的袋等形成。

作为被构造成允许墨被注入墨腔室40中的开口的入口端口50被分别设置在罐4的倾斜壁42中。墨腔室40经由入口端口50与罐4的外部连通。根据该实施例的罐4具有所述四个墨腔室40,并且四个入口端口50分别与所述四个墨腔室40对应地作为在左右方向9上彼此并排布置(对准)的一排入口端口而被设置在倾斜壁42中。

罐4设有从倾斜壁42的外表面倾斜向上凸出的筒形壁43。每一个入口端口50被形成为贯穿倾斜壁42和一个筒形壁43。换言之,每一个入口端口50由罐4的壁部(即,倾斜壁42的一部分和一个筒形壁43)限定。根据该实施例的筒形壁43在前向上方向上从倾斜壁42凸出,该前向上方向不与上下方向7正交,并且该前向上方向从水平方向向上定向。此外,筒形壁43在与倾斜壁42的外表面的正交的方向上从倾斜壁42凸出。在筒形壁43的凸出端部处,入口端口50的端部50a在面向斜上方的同时朝向罐4的外部打开。另一方面,入口端口50的另一个端部50b在朝向墨腔室40面向斜下方的同时在倾斜壁42的内表面中打开。

如上所述,在盖70处于打开位置(见图1b和图4)的条件下,设置在罐4的前表面中的每一个入口端口50经由壳体14的开口14c被暴露于多功能外设10的外部。彼此独立的帽6被分别安设到(附接到)入口端口50。每一个帽6被可拆卸地附接到一个入口端口50并且能够打开/关闭一个入口端口50。当每一个帽6被从一个入口端口50移除或者拆卸时,入口端口50被打开,由此允许墨经由被释放(打开)的入口端口50被注入墨腔室40中。

将每一个帽6与罐4的外壁或者与壳体14联接(联结、连接)的臂60被连接或者联结到每一个帽6。在该实施例中,帽6和臂60利用可弹性变形材料诸如橡胶、弹性体等一体地模制。然而注意,帽6和臂60可以被分开地模制,并且然后可以彼此连接。

帽6具有一体地形成的帽本体(本体)61和凸缘62。本体61是当帽6正被安设在入口端口50中时插入入口端口50中并且穿过入口端口50的所述一个端部50a的部分。在帽6被安设在入口端口50中的状态下,本体61的前端部(顶端部)61a到达墨腔室40的内部。

本体61具有筒形形状(柱状形状),其中本体61的外径与入口端口50的内径基本相同或者在某个程度上大于入口端口50的内径。在帽6被安设在入口端口50中的条件下,爪部61b在本体61中被设置在本体61的被构造成位于墨腔室40的内部的部分处。爪部61b是在径向方向上从具有筒形形状的本体61的外周表面凸出的环形凸起,并且作为环形凸起的爪部61b的外径比入口端口50的内径大。此外,本体61的前端部61a具有其外径朝向前端部61a的顶端减小的渐缩形状,当帽6正被安设在入口端口50中时,在本体61中该前端部61a首先被插入到入口端口50中;前端部61a(即,本体61的前端部)的外径小于入口端口50的内径。

凸缘62是在帽6被安设在入口端口50中的条件下位于入口端口50的外部处并且不被插入入口端口50中的部分。凸缘62具有其外径比入口端口50的内径大的筒形形状(柱状形状)。凸缘62设有外表面62b,在帽6被安设在入口端口50中的条件下,该外表面62b面对罐4的外部并且与入口端口50的开口的开口中心线l交叉。翼片66从外表面62b凸出。翼片66是当帽6将被从罐4的入口端口50拆卸或者移除时由用户利用手指等抓持从而操作帽6的操作凸起。翼片66在从外表面62b的中央部移位的位置处而非在中央位置处从凸缘62的外表面62b凸出。根据该实施例的翼片66从凸缘62的外表面62b在包括外表面62b的外边缘部分的部分处凸出。

凸缘62具有作为外表面62b的相反侧的夹压表面n1。与夹压表面n1一起形成一对夹压表面的夹压表面n2被设置在本体61的爪部61b上。在帽6处于自然状态下的条件下(即,在帽6不弹性变形的条件下),所述两个夹压表面n1和n2在它们之间以预定间隔距离(间隙)彼此面对。即,在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帽6中,所述两个夹压表面n1和n2被以在某个程度上比入口端口50在与入口端口50的开口中心线l平行的方向上的长度h(见图5)小的距离彼此分离。

臂60被形成为具有从凸缘62的周部延伸的基本带形形状。臂60的前端部60a被连接到帽6的凸缘62的周部。在帽6和臂60处于自然状态下的条件下,从臂60的前端部60a延伸的延伸线平行于帽6的凸缘62的外表面62a延伸。

被构造成支撑臂60的臂根69被一体地设置在臂60的基部60b处。臂根69从臂60的基部60b向后凸出。在处于自然状态下的臂60中,臂60的延伸方向和臂根69的延伸方向彼此正交。臂根69设有在与臂根69的延伸方向基本正交的方向上凸出的锁定件69a。

臂60的臂根69被连接到设置在罐4上的臂连接部48。臂连接部48是在入口端口50的上方和后面(之后)的位置处从罐4的上壁46向上凸出的壁。罐4的臂连接部48形成有在上下方向7上延伸的沟槽48a(见图5和图6)。如在图3和图4中描绘,臂根69被从沟槽48a的上方插入臂连接部48的沟槽48a中,使得锁定件69a位于臂连接部48后面。臂根69被锁定件69a相对于臂连接部48锁定,使得臂根69不从臂连接部48的沟槽48a向前脱落。此外,形成壳体14的一部分(或者多功能外设10的框架的一部分)的竖直壁14f存在于臂根69的上方的位置处,并且竖直壁14f防止臂根69从罐4的臂连接部48的沟槽48a向上脱离。

<帽6相对于罐4的入口端口50的附接和拆卸>

在帽6将被安设在罐4的入口端口50中的情形中,在帽6的本体61的前端部61a相对于入口端口50的所述一个端部50a定位的状态下,帽6的本体61被用户挤压到入口端口50中,直至凸缘62抵靠筒形壁43的凸出端部(与筒形壁43的凸出端部形成接触)为止。在这种情况中,用户利用手指的内表面挤压凸缘62的外表面62b,由此允许本体61穿过入口端口50的所述一个端部50a并且被挤压到入口端口50中。当其外径在入口端口50内部被压缩的爪部61b穿过入口端口50的所述另一个端部50b并且到达墨腔室40的内部时,爪部61b弹性地恢复(弹性地复原)并且返回它的初始形状。

如在图3和图5中描绘,在帽6被适当地安设在入口端口50中的条件下,凸缘62位于罐4的外部,帽6的本体61位于入口端口50的内部和墨腔室40中,并且本体61的爪部61b和前端部61a已经到达墨腔室40。

在帽6如上所述被安设在入口端口50中的状态下,作为帽6的一个夹压表面的夹压表面n1被压靠限定入口端口50的所述一个端部50a的筒形壁43的凸出端部,并且作为帽6的另一个夹压表面的夹压表面n2被压靠限定入口端口50的所述另一个端部50b的倾斜壁42的内表面。此外,帽6弹性变形,使得在夹压表面n1和n2之间的距离变得与限定开口50的壁部在与入口端口50的开口中心线l平行的方向上的长度h基本相同。由此,由于帽6的弹性变形,分别利用所述两个夹压表面n1和n2,筒形壁43和倾斜壁42被从两侧夹持并加压。以此方式,入口端口50的所述一个端部50a被帽6的凸缘62密封,并且入口端口50的所述另一个端部50b同样被帽6的爪部61b密封。即,在帽6被安设在入口端口50中的状态下,帽6和罐4在两个位置处被密封。此外,因为本体61的位于入口端口50内部的部分的外径与入口端口50的内径基本相同或者在某个程度上大于入口端口50的内径,所以本体61与罐4的限定入口端口50的壁部形成紧密接触(即,与在筒形壁43和倾斜壁42中限定入口端口50的表面形成紧密接触)。由此,入口端口50被本体61的外周表面密封。

在帽6被安设在入口端口50中的条件下,臂60被弹性地变形并且弯曲。在这种状态下,复原力作用于臂60上,该复原力用于使臂60复原以返回到立起姿态,在该立起姿态中,在臂60的被连接到帽6的前端部60a如在图4中用双点划线描绘向上定向的情况下,臂60向上立起(竖立)。然而,在帽6的所述两个夹压表面中的被设置在爪部61a上的夹压表面n2被倾斜壁42的将入口端口50的所述另一个端部50b包围的内壁表面捕捉(保持),由此抵抗用于弹性恢复的臂60的复原力,这继而导致帽6被安设在入口端口50中的状态被维持。

在安设在入口端口50中的帽6将被从入口端口50移除(拆卸)的情形中,帽6的被插入到入口端口50中并被插入到罐4的墨腔室40中的本体61经由入口端口50的所述一个端部50a被拉出到罐4的外部。这里,用户利用手指触摸翼片66的第一表面66a,并且利用另一个手指触摸翼片66的第二表面66b,由此利用所述两个手指抓持帽6的翼片66,并且倾斜向上即向前且向上或者向前(即,朝向在用户的前方的一侧,朝向用户)拉动翼片66,由此使得能够将帽6的本体61从罐4的入口端口50拉动到罐4的外部。

通过如上所述从入口端口50移除帽6,臂60基本处于其中臂60由于复原力而被弹性地复原并且竖立地立起的立起状态(帽打开状态)中。伴随臂60的立起动作,连接到臂60的前端部60a的帽6绕作为旋转中心的臂60的基部60b向上枢转或者旋转。当帽6被以此方式从入口端口50移除时,帽6被移动到并且维持在位于入口端口50的上方并且从其分开的位置处。

<盖70>

这里,将详细地解释盖70。图7是描绘在盖70处于打开位置中并且每一个帽6被适当地安设在入口端口50中的状态下的多功能外设10的罐单元100和盖70的局部透视图。图8是盖70的透视图。如在图1a、图1b、图3、图4、图7和图8中描绘,盖70被设置成能够打开/关闭在壳体14的前壁14a中形成的开口14c。盖70绕旋转轴线82l旋转,该旋转轴线82l在沿着(平行于)放置多功能外设10的放置表面的方向上延伸,具体地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在这个实施例中,壳体14设有从壳体14凸出到开口14c的内部中的旋转轴82。旋转轴82被设置在壳体14中,使得旋转轴82的轴线基本与旋转轴线82l重合。一体地形成在盖70的下部中的c形轴承72在外部被装配到旋转轴82。以此方式,盖70受到壳体14支撑,以能够绕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并穿过盖70的下部的旋转轴线82l旋转。

盖70具有的外形的幅度(大小、范围)对应于开口14c,并且盖70具有其中开口14c侧被打开的盒子形状。在盖70位于关闭位置处的状态下,盖70覆盖罐4的前壁41和倾斜壁42。当盖70位于关闭位置处时,罐单元100的帽6变得从多功能外设10的外部不可接入。当盖70位于打开位置处时,盖70允许罐4的前壁41和倾斜壁42被暴露于壳体14的外部。当盖70位于打开位置处时,罐单元100的帽6变得经由壳体14的开口14c从多功能外设10的外部可接入。这里,术语“可接入”或者“接入”意味着用户能够为了帽6的附接或者拆卸操作而触摸帽6,墨瓶被允许为了用于为墨腔室40补充墨的补充操作而插入入口端口50中。

盖70具有外表面701和内表面702,该外表面701形成壳体14的前壁14a的一部分,在盖70位于关闭位置处的条件下,该内表面702面对罐4。从内表面702朝向壳体14凸出的接合部73被设置在盖70的上端部处。通过与在壳体14中在开口14c的上端部的附近形成的接合对象部83接合,接合部73将盖70维持在关闭位置处。

在盖70位于关闭位置处的状态下,在盖70中在在盖70的在上下方向7和左右方向9上的中央部处形成窗口74。窗口74允许光在盖70的外表面701侧和内表面702侧之间透射通过,并且例如通过将允许可见光透射通过的材料装配到在盖70中形成的开口中而形成窗口74。窗口74具有的尺寸或大小使得:允许位于前壁41的下端的上方的部分和位于罐4的倾斜壁42的上端的下方的部分从壳体14的前壁14a侧在上下方向7上在视觉上可确认(可视),并且允许前壁41的不同于前壁41的左端和右端的部分从壳体14的前壁14a侧在左右方向9上在视觉上可确认。用户能够经由窗口74在视觉上确认帽6是否被安设在被设置在壳体14的倾斜壁42上的入口端口50中。

盖70具有:形成有接合部73的第一部分70a;从第一部分70a向前凸出并且具有当用户打开盖70时用于用户抓持或者握持的抓持部(握持部)80的第二部分70b;和从第二部分70b向下延伸的第三部分70c。窗口74被包括在第三部分70c中。在盖70处于关闭位置中的条件下能够容纳帽6和臂60的空间s1被限定在第二部分70b和第三部分70与罐4之间。另一方面,空间s1的上侧是在盖70处于关闭位置中的条件下不能容纳臂60的窄空间。

盖70的内表面702设有从内表面702凸出的肋75(凸起)。肋75

与盖70的其它部分一体地形成。肋75位于盖70的第三部分70c中

的窗口74的正上方。在盖70处于关闭位置中的条件下,肋75在空

间s1中从盖70的内表面702朝向罐4凸出。除了作为用于增强板

形盖70的肋的原始功能之外,肋75还具有在盖处于关闭位置中的

条件下防止帽6从入口端口50拆卸或者被移除的功能。

肋75具有在左右方向9上延续(延伸)的上肋75a和下肋75b和联接上肋75a和下肋75b的多个竖直肋75c,并且当从内表面702侧看盖70时,肋75整体上具有基本格子状(或者栅格状、梯状)形状。

如在图3和图11中描绘,在多功能外设10在正常状态下(即,在盖70在关闭位置中并且帽6被适当地安设在入口端口50中的状态下)的条件下,每一个帽6的翼片66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在上肋75a和下肋75b之间且在所述多个竖直肋75c中的在左右方向9上相邻的相邻竖直肋75c之间的位置处。即,在多功能外设10处于正常状态下的条件下,上肋75a、下肋75b和相邻的竖直肋75c包围翼片66(包围翼片66的周边或者周部)并限定空间s3,翼片66的至少一部分被插入到该空间s3中。

当多功能外设10如上所述处于正常状态下时,翼片66位于由肋75限定的空间s3中,并且包括翼片66的帽6不接触肋75。此外,当多功能外设10处于正常状态下时,连接到帽6的臂60不接触肋75。如果提供其中帽6和/或臂60被设计成当多功能外设10处于正常状态下时接触肋75的这种构造,则挤压帽6和/或臂60的盖70易于通过从帽6和/或臂60接收反作用力而被打开。因此,期望当多功能外设10处于正常状态下时肋75不接触帽6和臂60中的任何一个。

此外,在多功能外设10在正常状态下的条件下,在与将帽6插入到入口端口50中或者从入口端口50移除的插入方向(插入-移除方向)平行的方向上,下肋75b的前端部以预定间隔距离δg面对帽6的凸缘62的外表面62b。下肋75b的前端部是挤压部75e,该挤压部75e被构造成:抵靠(接触)帽6的凸缘62的外表面62a,从而挤压帽6并由此防止帽6被从入口端口50移除或拆卸。在正常状态下的多功能外设10中在用于允许将帽6从入口端口50移除(分离并离开)的插入方向上移动帽的条件下,与帽6的不同于外表面62b的其它部分相比,挤压部75e首先抵靠帽6的凸缘62的外表面62b(首先与帽6的凸缘62的外表面62b形成接触)。因此,在被包括在帽6中的或者形成帽6的部分中,无任何部分介入挤压部75e和凸缘62的外表面62b之间。

此外,优选的是:在多功能外设10处于正常状态下的条件下,肋75的挤压部75e位于入口端口50的开口的开口中心线l的延长线上。由此,当在正常状态下的多功能外设10中在用于允许从入口端口50移除帽6的插入方向上移动帽6时,挤压部75e因此在开口中心线l与外表面62b的交叉点处抵靠凸缘62的外表面62b,由此允许挤压部75e以良平衡的方式挤压帽6。

在该实施例中,帽6的插入方向平行于入口端口50的开口中心线l的延伸方向。注意术语入口端口50的“开口中心线l”指的是联接入口端口50的所述一个端部50a的中心和入口端口50的所述另一个端部50b的中心的直线和这条直线的延伸线。在该实施例中,开口中心线l平行于筒形壁43从倾斜壁42凸出的凸出方向。此外,开口中心线l还能够被视为平行于贯穿方向,在该贯穿方向上,入口端口50贯穿筒形壁43和倾斜壁42。此外,入口端口50的开口中心线l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将帽6的本体61插入到入口端口50中或者从入口端口50移除的插入方向。

在上述构造中,术语“预定间隔距离δg”具有的幅度(大小、范围)不大于在正常状态下的多功能外设10中在用于允许从入口端口50移除帽6的插入方向上移动被安设在入口端口50中的帽6的条件下维持在罐4和帽6之间的水密性的帽6的移动量的范围内的值。基于在帽6和限定入口端口50的壁部(倾斜壁42和筒形壁43)之间的关系而确定这种预定间隔距离δg。然而,优选的是:预定间隔距离δg是小的值,以便防止壳体14的尺寸变大。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帽6中,当帽6的本体61被在用于允许从入口端口50移除帽6的插入方向上移动时,爪部61b进入入口端口50的内部中。在爪部61b处于入口端口50内部的状态下,本体61的外周表面与爪部61b的外周(外周表面)及筒形壁43的内壁形成加压接触,这继而确保了在罐4和帽6之间的水密性。因此,在这个实施例中,预定间隔距离δg的幅度的优选实例包括例如限定入口端口50的壁部(倾斜壁42和筒形壁43)在与入口端口50的开口的开口中心线l延伸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长度(即,入口端口50在与入口端口50的开口的开口中心线l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长度)。

图9是在盖70处于关闭位置中并且安设在入口端口50中的帽6在用于允许帽6被从入口端口50移除的帽6的插入方向上移动(在与开口中心线l平行的方向上移动)的状态下多功能外设10的局部竖直剖视图。如在图3中描绘,当在正常状态下的多功能外设10中帽6被适当地安设在入口端口50中时,挤压部75e的表面和帽6的凸缘62的外表面62b基本彼此平行。当帽6被在用于允许从入口端口50移除帽6的插入方向上移动时,然后如在图9中描绘,帽6的凸缘62的外表面62b抵靠被设置在肋75的下肋75b上的挤压部75e,由此限制帽6的任何进一步的移动。在帽6的凸缘62的外表面62b抵靠肋75的挤压部75e的状态下,帽6的本体61的爪部61b进入入口端口50的内部中,由此使得爪部61b的外周表面与筒形壁43的内表面形成加压接触,这继而确保在罐4和帽6之间的水密性。因此,当盖70以上述方式处于关闭位置中时,能够在帽6和罐4之间维持令人满意的水密性。此外,在帽6被沿着开口中心线l在用于允许将帽6从入口端口50移除的插入方向上移动以由此引起外表面62b如在图9中描绘抵靠挤压部75e的情形中,挤压部75e的表面和帽6的凸缘62的外表面62b基本彼此平行。因此,帽6能够以良平衡的方式被挤压部75e的表面挤压。

<将墨注入罐4中>

当具有上述构造的多功能外设10在多功能外设10能够使用的状态(可使用状态)下时,盖70在关闭位置中并且帽6被分别适当地安设在罐4的入口端口50中,并且如在图1a和图3中描绘,入口端口50分别被帽6密封。即,多功能外设10能够使用的可使用状态是上述正常状态。当墨将被注入多功能外设10的罐4的墨腔室40中时,用户首先将盖70从关闭位置旋转到打开位置。由此,已经处于正常状态下的多功能外设10被允许具有盖打开状态,在盖打开状态下,如在图4和图7中描绘,罐4的帽6经由壳体14的前壁14a的开口14c可接入。

在允许多功能外设10具有盖打开状态之后,用户然后在帽6中移除与在墨腔室40中将被补充墨的墨腔室40对应的帽6。由此,已经处于盖打开状态下的多功能外设10被允许具有如在图4中利用双点划线描绘的帽打开状态,在该帽打开状态下,臂60被允许基本竖立地立起,并且连接到臂60的前端部的帽6被维持在从入口端口50分开(离开)的位置处。详细地,当帽6被从入口端口50移除时,已经通过弹性变形而弯曲的臂60利用恢复力弹性地恢复,以具有臂60基本竖立地立起的状态。伴随臂60的立起动作,连接到臂60的前端部60a的帽6绕作为旋转中心的臂60的基部60b向上枢转或者旋转。当帽6被以此方式从入口端口50移除时,帽6被移动到并且维持在位于入口端口50的上方并从其分开的位置处。

然后,用户将墨瓶(未在绘图中描绘)的喷嘴插入已经被移除帽6的被打开(释放)的入口端口50中,并且经由入口端口50将墨瓶内部的墨注入墨腔室40中。在完成将墨注入墨腔室40中之后,用户在入口端口50中附接(安设)帽6,由此密封入口端口50。然后,用户将盖70从打开位置旋转到关闭位置。

假设这样一种情形,其中在用户已经将墨注入墨腔室40中之后,入口端口50不被帽6密封,并且用户尝试将盖70从打开位置旋转到关闭位置。

入口端口50不被帽6密封的情形的一个实例包括例如其中臂60竖立地立起并且帽6被维持在位于入口端口50的上方的位置处的情形、如在图10和图12中描绘的帽6未被适当地安设在入口端口50中的情形等。注意图10是在盖70从打开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的过程期间在帽6未被适当地安设在入口端口50中的状态下的多功能外设10的局部竖直剖视图;并且图12是解释在设置在盖70上的肋75和未被适当地安设在罐4的入口端口50中的帽6之间的关系的视图。在帽6未被适当地安设在入口端口50中的情形中,帽6未被足够深地插入以允许本体61的爪部61b到达墨腔室40,并且帽6包括例如帽6从入口端口50浮动的这种状态和臂60被弯曲并且帽6存在于入口端口50的附近但是帽6被从入口端口50拆卸(移除)的这种状态等。

因为在盖70的第一部分70a和壳体14之间限定的空间s2比在盖70的第二部分70b和第三部分70c与壳体14之间限定的空间s1窄,所以帽6不能被容纳在空间s2中。因此,在臂60竖立地立起并且帽6被维持在位于入口端口50的上方的位置处并且盖被引起从打开位置朝向关闭位置旋转的情形中,盖70的移动被臂60(或者被帽6)阻碍或者防止,并且因此盖70不能到达关闭位置。换言之,在盖70到达关闭位置之前,盖70的内表面702与臂60(或者与帽6)形成接触,由此限制盖70的任何进一步的向上移动,这继而防止盖70到达关闭位置。

此外,在帽6未被适当地安设在入口端口50中的情形中,如在图10和图12中描绘,设置在盖70的内表面702上的肋75与帽6和/或臂60干涉。注意在图10中描绘的实例中,肋75中的上肋75a与在正常状态下的液体消耗设备中向上移位的帽6干涉;并且在于图12中描绘的实例中,肋75中的竖直肋75c与在正常状态下的液体消耗设备中在左右方向9上移位的帽6的翼片66或者凸缘62干涉。

在处于正常状态下的多功能外设10中,由盖70的第二部分70b和第三部分70c、壳体14和罐4限定空间s1能够仅容纳被适当地安设在入口端口50中的帽6。因此,在帽6未被适当地安设在入口端口50中的状态下使得盖70从打开位置朝向关闭位置旋转的情形中,盖70的移动受到介于盖70和罐4之间的帽6和/或臂60阻碍,由此防止盖70到达关闭位置。更具体地,在盖70到达关闭位置之前,盖70的内表面702的肋75接触帽6和/或臂60,这继而限制盖70任何进一步的向上移动,由此防止盖70到达关闭位置,即,由此使得关闭盖70是不可能的。

如以上解释,作为根据该实施例的液体消耗设备的多功能外设10设有:作为液体消耗部的记录部24;罐4,罐4具有墨腔室40(作为液体存储腔室)和入口端口50,液体存储腔室被构造成在液体存储腔室中存储将由记录部24消耗的墨(液体),入口端口50被形成在罐4中,并且液体分别经由入口端口50被注入到墨腔室40中;帽6,帽6分别被可拆卸地附接到入口端口50并且能够打开/关闭入口端口50;和壳体14,壳体14具有盖70,盖70能够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相对于罐4移动,在关闭位置处,盖70覆盖罐4的形成有入口端口50的表面,在打开位置处,盖70允许罐4的形成有入口端口50的表面被暴露于外部,并且壳体14被构造成在其中容纳记录部24、罐4和帽6。每一个帽6具有外表面62b,在帽6被安设在入口端口50中的条件下,该外表面62b面对罐4的外部,并且外表面62b与和该帽6对应的一个入口端口50的开口的开口中心线l交叉。盖70具有:与罐的形成有入口端口50的表面面对的内表面702;和作为从内表面702朝向罐4凸出的凸起的肋75。此外,盖70的肋75设有挤压部75e,在多功能外设10在盖70在关闭位置中并且帽6被分别安设在入口端口50中的正常状态下的条件下,挤压部75e被构造成在与将帽6插入到入口端口50中或者从入口端口50移除的插入方向平行的方向上以预定间隔距离δg面对每一个帽6的外表面62b,并且在正常状态下的多功能外设10中在用于允许从入口端口50移除帽6的插入方向上移动帽6的条件下,挤压部75e被构造成与帽6的不同于外表面62b的其它部分相比首先抵靠外表面62b(首先与外表面62b形成接触)。

由此,在正常状态下的液体消耗设备中在用于允许从入口端口50移除帽6的插入方向上移动帽6的条件下,帽6的外表面62b和盖70的肋75的挤压部75e彼此抵靠,以由此限制帽6在用于允许帽6被从入口端口50移除的插入方向上的任何进一步的移动。因此,在盖70处于关闭位置中的状态下,即,在盖70被关闭的状态下,安设在罐4的入口端口50中的帽6在用于允许帽6被从入口端口50移除的插入方向上(在用于允许帽6被从入口端口50移除的方向上)的移动受到抑制(限制),由此使得能够防止安设在罐4的入口端口50中的帽6被从入口端口50移除(拆卸)。

此外,在该实施例的多功能外设10中,“预定间隔距离δg”的范围或者幅度不大于在正常状态下的多功能外设10中使被适当地安设在入口端口50中的帽6在用于允许帽6被从入口端口50移除的插入方向上移动的条件下维持在罐4和帽6之间的水密性的帽6的移动量的范围内的值。

由此,即使当在盖70处于关闭位置中,即盖70被关闭的状态下适当地安设在入口端口50中的帽6在用于允许帽6被从入口端口50移除的插入方向上移动时,帽6的这种移动仍然被限制在维持在罐4和帽6之间的水密性的帽6的移动量的范围内。由此,当盖70处于关闭位置中时,即当盖70被关闭时,能够防止墨从罐4的入口端口50泄漏出。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多功能外设10中,罐4具有限定入口端口50的壁部(筒形壁43和倾斜壁42),并且帽6具有被构造成在帽6被安设在入口端口50中的条件下位于墨腔室40的内部并且与限定入口端口50的壁部的在墨腔室40侧上的开口边缘接合的爪部61b。而且,在下肋75b的前端部(即,挤压部75e)和帽6的凸缘62的外表面62b之间的预定间隔距离δg的幅度(大小、范围)具有与限定入口端口50的壁部在与入口端口50的开口的开口中心线l延伸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长度对应的值。

由此,即使当被适当地安设在罐4的入口端口50中的帽6在盖70处于关闭位置中(即盖70被关闭)的状态下在用于允许帽6被从入口端口50移除的插入方向上移动(被引起移动)时,帽6的这种移动仍然被限制在维持在罐4和帽6之间的水密性的帽6的移动量的范围内。由此,当盖70处于关闭位置中时,即当盖70被关闭时,能够防止墨从罐4的入口端口50泄漏出。

此外,在该实施例的多功能外设10中,在多功能外设10处于正常状态下的条件下,肋75的挤压部75e位于入口端口50的开口的开口中心线l的延长线上。

由此,当适当地安设在罐4的入口端口50中的帽6在用于允许帽6被从入口端口50移除的插入方向上移动时,在入口端口50的开口中心线l与外表面62b的交叉点处,肋75的挤压部75e抵靠帽6的凸缘62的外表面62b,由此允许肋75的挤压部75e以良平衡的方式挤压帽6。

此外,在该实施例的多功能外设10中,帽6具有作为从外表面62b凸出的操作凸起的翼片66。而且,盖70的肋75具有被构造成在多功能外设10在正常状态下的条件下被定位成包围翼片66的壁部(上肋75a、下肋75b和竖直肋75中的至少一个)。在多功能外设10处于正常状态下的条件下,肋75的这个壁部不接触帽6,但是在帽6未被适当地安设在入口端口50中的条件下,壁部接触帽6,使得盖70从打开位置到关闭位置的移动受到介于盖70和罐4之间的帽6阻碍,由此防止盖70到达关闭位置。

由此,在帽6未被适当地安设在罐4的入口端口50中的状态下,即在入口端口50未被密封的状态下,盖70不能从打开位置移动至关闭位置。因此,能够防止帽6在未被适当地安设的状态下被保留在非安设状态下的这种情况等。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多功能外设10中,盖70的肋75具有一对壁部(上肋75a和下肋75b或者在所述多个竖直肋75c中的相邻的竖直肋75c),所述一对壁部被构造成:在多功能外设10处于正常状态下的条件下,在翼片66的至少一部分介入所述一对壁之间的情况下,所述一对壁部彼此面对。

由此,在帽6未被适当地安设在罐4的入口端口50中的状态下,即在入口端口50未被密封的状态下,盖70不能从打开位置移动从而到达关闭位置。因此,能够防止帽6在未被适当地安设的状态下被保留在非安设状态下的这种情况等。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多功能外设10中,盖70的肋75具有壁部(上肋75a、下肋75b和竖直肋75c),该壁部被构造成包围翼片66,并且该壁部被构造成限定在多功能外设10在正常状态下的条件下将翼片66的至少一部分插入到的空间s3。

由此,在多功能外设10处于正常状态下的条件下,帽6的翼片66的周围被肋75包围,并且因此在帽6未被适当地安设中罐4的入口端口50中的状态下,即在入口端口50未被密封的状态下,盖70不能从打开位置移动至关闭位置。因此,能够防止帽6在未被适当地安设的状态下被保留在非安设状态下的这种情况等。

此外,本实施例的多功能外设10进一步包括臂60,臂60由弹性材料形成,并且臂60将帽6与罐4(或者与壳体14)联接。臂60的前端部60a被联结到帽6,并且臂60的基部60b在入口端口50的上方的位置处被联结到罐4(或者接合到壳体14)。此外,在帽6被安设在入口端口50中的条件下,臂60通过弹性变形而弯曲。此外,在盖70处于关闭位置中并且帽6被安设在入口端口50中的条件下,罐4和盖70限定在不接触盖70的情况下容纳臂60的空间s1。

由于臂60被以上述方式联结到帽6的状态,用于利用尝试弹性恢复的臂60将帽6从入口端口50拉出的复原力作用于帽6上。鉴于此,在该实施例的多功能外设10中,在帽6在用于允许帽6被从入口端口50移除的插入方向上移动的情形中,肋75的挤压部75e抵靠帽6,由此限制帽6在用于允许帽6被从入口端口50移除的插入方向上的移动。因此,能够防止帽6被从入口端口50移除或者拆卸。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多功能外设10中,盖70的肋75具有一对壁部(上肋75a和下肋75b或者在所述多个竖直肋75c中的相邻竖直肋75c),所述一对壁部被构造成:在多功能外设10处于正常状态下的条件下,在翼片66的至少一部分介入所述一对壁部之间的情况下,所述一对壁部彼此面对。

由此,在帽6在上下方向7上在处于正常状态下的多功能外设10中移位并且因此帽6未被适当地安设在罐4的入口端口50中的这种情形中,翼片66不能被容纳在上肋75a和下肋75b之间。因此,在此情形中,当盖70被从打开位置朝向关闭位置旋转时,帽6的任何部分抵靠上肋75a或下肋75b。此外,在帽6在处于正常状态下的多功能外设10中在左右方向9上移位并且因此帽6未被适当地安设在入口端口50中的这种情形中,翼片66不能被容纳在所述多个竖直肋75c中的相邻竖直肋75之间。因此,在此情形中,当盖70被从打开位置朝向关闭位置旋转时,帽6的任何部分抵靠相邻竖直肋75c。如上所述,由于介入盖70和罐4之间的帽6,盖70不能到达关闭位置。

而且,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多功能外设10中,盖70的肋75具有壁部(上肋75a、下肋75b和竖直肋75c),该壁部在处于正常状态下的多功能外设10中包围翼片66(包围翼片66的周边或者周部),并且该壁部限定将翼片66的至少一部分插入到的空间s3。

由此,在帽6未被适当地安设在入口端口50中的状态下,即在入口端口50未被密封的状态下,翼片66不能被容纳在空间s3中。因此,在此情形中,当盖70被从打开位置朝向关闭位置旋转时,帽6的任何部分抵靠上肋75a或下肋75b。如上所述,由于介入盖70和罐4之间的帽6,盖70不能到达关闭位置。

而且,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多功能外设10中,墨腔室40被设置成在左右方向9(第一方向)上彼此并排地布置的多个墨腔室40,并且帽6被设置成分别对应于所述多个墨腔室40并且在左右方向9(第一方向)上彼此并排地布置的多个帽6;并且盖70的肋75具有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的两个壁部(上肋75a和下肋75b)和联接所述两个壁部的壁部(相应的竖直肋75c)。

由此,肋75具有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的格子状(或者栅格状、梯状)形状,并且因此除了具有形成将帽6的翼片66插入到的空间s3的功能之外,还能够具有作为用于增强盖70的肋的原始功能,由此增强盖70的刚度。

注意:为了形成数目与帽6的数目对应的空间s3或者形成数目不少于帽6的数目的空间s3使得各个帽6的翼片66能够彼此单独地被容纳,根据该实施例的肋75具有数目比帽6的数目大不少于2的所述多个竖直肋75c。在与各个帽6对应地设置空间s3的情形中,与一个帽6对应的每一个空间s3被允许具有小的尺寸或大小,由此使得能够易于捕捉(易于抵靠)未被适当地安设在入口端口50中的任何一个帽6。然而,注意,肋75可以形成有空间s3,使得这些空间s3中的一个空间s3对应于两件或更多件帽6。

此外,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多功能外设10中,盖70的肋75设有挤压部75e,在多功能外设10处于正常状态下的条件下,挤压部75e被构造成在与将帽6插入到入口端口50中或者从入口端口50移除的插入方向平行的方向上以预定间隔距离δg面对每一个帽6的外表面62b,在帽6在用于允许帽6被从入口端口50移除的插入方向上在处于正常状态下的多功能外设10中移动的条件下,挤压部75e被构造成与帽6的不同于外表面62b的其它部分相比首先抵靠外表面62b(首先与外表面62b形成接触)。

由此,在帽6在用于允许帽6被从入口端口50移除的插入方向上(在用于允许帽6被从入口端口50移除的方向上)在处于正常状态下的液体消耗设备中移动的条件下,帽6的外表面62b和盖70的肋75的挤压部75e彼此抵靠,以由此限制帽6在用于允许帽6被从入口端口50移除的插入方向上的任何进一步的移动。因此,在盖70处于关闭位置中的状态下,即,在盖70被关闭的状态下,安设在罐4的入口端口50中的帽6在用于允许帽6被从入口端口50移除的插入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由此使得能够防止安设在罐4的入口端口50中的帽6被从入口端口50移除(拆卸)。

此外,在该实施例的多功能外设10中,“预定间隔距离δg”的幅度(范围)不大于在安设在入口端口50中的帽6在用于允许帽6被从入口端口50移除的插入方向上在处于正常状态下的多功能外设10中移动的条件下维持在罐4和帽6之间的水密性帽6的移动量的范围内的值。

由此,在处于正常状态下的液体消耗设备中,即使当适当地安设在罐4的入口端口50中的帽6在盖70处于关闭位置中(即盖70被关闭)的状态下在用于允许帽6被从入口端口50移除的插入方向上移动时,帽6的这种移动仍然被限制在维持在罐4和帽6之间的水密性的帽6的移动量的范围内。由此,当盖70处于关闭位置中时,即当盖70被关闭时,能够防止墨从罐4的入口端口50泄漏出。

而且,在本实施例的多功能外设10中,罐4具有限定入口端口50的壁部(筒形壁43和倾斜壁42),并且帽6具有爪部61b,爪部61b被构造成:在帽6被安设在入口端口50中的条件下,爪部61b位于墨腔室40的内部,并且爪部61b与限定入口端口50的壁部的在墨腔室40侧上的开口边缘接合。而且,在下肋75b的前端部(即,挤压部75e)和帽6的凸缘62的外表面62b之间的预定间隔距离δg的幅度(大小、范围)具有与限定入口端口50的壁部在与入口端口50的开口的开口中心线l延伸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长度对应的值。

由此,即使当适当地安设在罐4的入口端口50中的帽6在盖70处于关闭位置中(即盖70被关闭)的状态下在用于允许帽6被从入口端口50移除的插入方向上移动时,帽6的这种移动仍然被限制在维持在罐4和帽6之间的水密性的帽6的移动量的范围内。由此,当盖70处于关闭位置中时,即当盖70被关闭时,能够防止墨从罐4的入口端口50泄漏出。

此外,在该实施例的多功能外设10中,在多功能外设10处于正常状态下的条件下,肋75的挤压部75e位于入口端口50的开口的开口中心线l的延长线上。

由此,当适当地安设在罐4的入口端口50中的帽6在用于允许帽6被从入口端口50移除的插入方向上移动时,在入口端口50的开口中心线l与外表面62b的交叉点处,75e肋75的挤压部抵靠帽6的凸缘62的外表面62b,由此允许肋75的挤压部75e以良平衡的方式挤压帽6。

已经如上解释了本教导的实施例。然而,能够如下修改上述构造。

例如,根据该实施例的帽6具有设置在本体61上的爪部61b。然而,可允许帽6的本体61具有没有任何腰部或隆起部的形状(即,不带爪部61b的形状)。

此外,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帽6中,例如,翼片66被设置成在被定位成与外表面62b的中央部分开的外边缘部分处从凸缘62的外表面62b凸出。根据这种构造,能够利用肋75的挤压部75e挤压凸缘62的外表面62b的基本中央部。然而,可允许翼片66被设置在帽6上使得翼片66从凸缘62的外表面62b的中央部凸出。在这种情形中,肋75的挤压部75e被布置成使得挤压部75e在从外表面62b的中央部分开或者移位的位置处挤压凸缘62的外表面62b。

而且,例如,根据该实施例的盖70被设置在壳体14中使得盖70能够绕作为旋转中心的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的旋转轴线82l在上下方向7上旋转。然而,可允许盖70被设置在壳体14中使得盖70能够绕作为旋转中心的在上下方向7上延伸的旋转轴线在左右方向9上(或者在前后方向8上)旋转。

而且,例如,虽然根据该实施例的帽6和罐4或者壳体14被臂60联接,但是臂60可以被省略。

根据以上解释,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教导的多个改进和/或其它实施例将是清楚的。因此,以上解释应该仅被解释成一个实例并且被解释成为了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用于实施本教导的最佳模式而提供。本教导的构造和/或详细功能能够基本上在不偏离本教导的精神和/或主旨的情况下被改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