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盒及墨盒的安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811103阅读:528来源:国知局
墨盒及墨盒的安装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打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墨盒及墨盒的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墨盒是打印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安装墨盒时,可以将墨盒安装到打印装置的安装部上。如图1-6所示,为了保证墨盒1与安装部2之间的配合可靠性,可以在墨盒1上设置前卡位11和后卡位12,前卡位11可以卡在安装部2的前端侧(位于+x方向),后卡位12可以卡在安装部2的后端侧(位于-x方向)。

具体装配墨盒1时,首先将墨盒1的后卡位12卡到安装部2的后端侧,然后向墨盒1施加按压力,使得整个墨盒1可以绕着后卡位12与安装部2的配合处旋转,当墨盒1的前卡位11卡入安装部2的前端侧时,则表明墨盒1的安装已经完成。

然而,安装部2的前端侧一般会设置活动杆21,墨盒1的前卡位11与该活动杆21卡接到一起,由于活动杆21具有一定的活动量,因此在安装墨盒1时,活动杆21容易出现转动,则会出现活动杆21的运动幅度过大或者过小,甚至是运动后无法恢复到正确的卡合位置上这一情况。如果活动杆21并未处于正确的卡合位置上,就会出现活动杆21与墨盒的接合位置可能在图6中的a点或者c点,而非b点(正确卡合位置点)。墨盒1不能正确安装到安装部2上,就会出现出墨口13密封不严,以及芯片未固定到正确位置的情况。

另外,在平行于出墨口13所在平面的方向(x方向)上,前卡位11相对于后卡位12来说更远离出墨口13(在x方向上,出墨口13到后卡位12的距离为d2,出墨口13到前卡位11的距离为d1,d2<d1)的情况下,先安装后卡位12时,安装部2会先接触出墨口13,然后墨盒1整体旋转,在此过程中,会对出墨口13造成一定的损伤,安装过程中长期压迫出墨口13将造成出墨口13滴墨。特别是对于出墨口13安装有棉芯(即,出墨口棉芯14)的墨盒1,滴墨现象更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墨盒及墨盒的安装方法,该墨盒可以更加可靠地装配到安装部上的正确位置处。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墨盒,用于安装于安装部上,所述安装部包括活动杆,所述活动杆设置于所述安装部的前端侧,所述安装部具有与所述前端侧相对的后端侧,所述墨盒包括:

墨盒主体;

与所述墨盒主体连接的活动件,所述活动件具有远离所述墨盒主体的第一运动行程以及靠近所述墨盒主体的第二运动行程;

设置于所述活动件上的后卡位,所述后卡位能够与所述后端侧配合;

与所述墨盒主体连接的前卡位,所述前卡位能够与所述前端侧配合。

优选地,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墨盒主体上设置凹部,所述活动件设置于所述凹部内,所述活动件能够沿远离或者靠近所述后端侧的方向移动;

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活动件与所述墨盒主体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件能够向所述活动件施加复位作用力。

优选地,所述墨盒还包括出墨口,沿所述墨盒安装到安装部的安装方向上,所述出墨口位于下游侧,出墨口最下游侧的为下游平面,与所述下游平面相平行的方向上,所述后卡位相比所述前卡位更靠近所述出墨口。

优选地,所述墨盒还包括芯片,在与所述下游平面平行的方向上,所述前卡位相比所述后卡位更靠近所述芯片。

优选地,所述活动件的一端为第一连接端,另一端为第一自由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墨盒主体连接,所述第一自由端能够绕所述第一连接端转动,以形成所述第一运动行程和所述第二运动行程。

优选地,还包括第二活动件,所述第二活动件设置于所述墨盒主体上,所述第二活动件具有远离所述墨盒主体的第三运动行程以及靠近所述墨盒主体的第四运动行程,所述前卡位设置于所述第二活动件上。

优选地,所述前卡位能够与所述活动杆相配合,所述后卡位与安装部的卡槽相配合。

优选地,所述墨盒主体上设置出墨口,所述后卡位包括与所述安装部配合的第一接合部,所述前卡位包括与所述安装部配合的第二接合部,在所述出墨口的轴向上,所述第一接合部相比于所述第二接合部更远离所述出墨口。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墨盒的安装方法,应用于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墨盒,其包括以下步骤:

s11、向墨盒主体施加第一作用力,使所述墨盒主体上的前卡位与安装部的前端侧相配合;

s12、向所述墨盒主体施加第二作用力,使所述墨盒主体上的后卡位与所述安装部的后端侧相配合。

优选地,所述步骤s11具体为:向所述墨盒主体施加第一作用力,以使所述墨盒主体倾斜,直至所述墨盒主体上的前卡位伸入所述安装部上与所述前卡位相配合的部分。

优选地,所述步骤s11具体为:向所述墨盒主体施加第一作用力,以使所述墨盒主体倾斜,直至所述墨盒主体上的前卡位伸入所述安装部与所述活动杆相配合。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s11中,所述第一作用力的作用位置为所述墨盒主体上设置所述前卡位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步骤s12具体为:向所述墨盒主体施加第二作用力,在所述第二作用力的作用下,所述墨盒主体上的后卡位与所述安装部接触,以使所述后卡位的至少一部分先向靠近所述墨盒主体的方向运动,再向远离所述墨盒主体的方向复位,并与所述安装部卡接。

优选地,所述步骤s12具体为:向所述墨盒主体施加第二作用力,在所述第二作用力的作用下,所述墨盒主体上的后卡位与所述安装部接触,以使所述后卡位的至少一部分先向靠近所述墨盒主体的方向运动,再向远离所述墨盒主体的方向复位,并与所述卡槽卡接。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s12中,所述第二作用力的作用位置为所述墨盒主体上设置所述后卡位的一侧。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墨盒中,后卡位设置于活动件上,该活动件相对于墨盒主体可以运动,使得后卡位相对于墨盒主体可以运动。如此设置后,就可以使墨盒的前卡位首先与安装部的前端侧配合,再使墨盒的后卡位与安装部的后端侧配合。因此,安装此种墨盒时,不会受到安装部的活动杆的影响,该墨盒可以更可靠地装配到安装部上的正确位置处。

另外,出墨口靠近后卡位,因此,先安装前卡位,再安装后卡位,可以保证,在安装过程的后期出墨口才与安装部的墨管相接触,因此此种方式避免了对出墨口的损伤和出墨口滴墨现象的发生。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技术中的安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传统技术中的安装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传统技术中的墨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传统技术中的墨盒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种状态下,传统技术中的墨盒与安装部的配合示意图;

图6为另一种状态下,传统技术中的墨盒与安装部的配合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所提供的墨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墨盒的爆炸图;

图9为图7所示墨盒与安装部的配合示意图;

图10为图7所示墨盒与安装部配合后的剖视图;

图11为图7所示墨盒与安装部配合后的另一剖视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所提供的墨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所提供的墨盒的爆炸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所提供的墨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所示墨盒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4所示墨盒与安装部配合后的剖视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所提供的墨盒与安装部配合后的剖视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所提供的另一墨盒与安装部配合后的剖视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六所提供的墨盒与安装部配合后的局部剖视图;

图20~22为一种安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3~25为一种活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墨盒;

11-前卡位;

12-后卡位;

13-出墨口;

14-出墨口棉芯;

2-安装部;

21-活动杆;

3-墨盒;

31-墨盒主体;

310-凹部;

310a-第一凹部、310b-第二凹部;

32-活动件;

320-限位部、321-连接部、322-第一连接端、323-第一自由端;

33-后卡位;

34-前卡位;

35-出墨口;

36-第一弹性件;

37-芯片;

38-第二活动件;

38a-把手;

38b-卡扣;

381-第二连接端;

382-第二自由端;

39-第二弹性件;

40-操作部;

5-安装部;

51-活动杆;

510-主体、511-推部、511a-推部底壁、512-施力部、513-旋转轴、514-底部槽、515-杠杆孔;

52-墨管;

53-倾斜部;

54-安装部支架;

541-突出部、542-底壁、543-侧壁;

55-卡槽;

56-电接部。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安装部:

如图7-25所述,安装部5用于安装一个或者多个墨盒3,如图20~22所示的安装部5可以安装多个墨盒3,其中,安装部5具有活动杆51、墨管52、安装部支架54、卡槽55和电接部56。安装部支架54包括突出部541、底壁542和两个侧壁543。两个侧壁543彼此相对,且和底壁542基本垂直,形成一个近似于“凵”形的结构,安装部支架54具有开口,该开口供墨盒3装入安装部5。卡槽55可以与墨盒3上的后卡位33相接合,用于将墨盒3固定在安装部5上。电接部56是与打印装置内部电路相连接的部分,可以与墨盒3的芯片37相接触并电连通。墨管52与墨盒3上的出墨口35相抵接且为打印头提供墨水。如图22所示,设定三维空间坐标系xyz轴,x轴与底壁542相平行且+x轴方向由墨管52指向电接部56。z轴垂直于底壁542,且+z轴从底壁542指向开口。y轴垂直于x轴和z轴,且设定沿x轴方向观察,+z轴方向逆时针旋转90°的方向是+y轴方向。卡槽55位于-x轴侧,电接部56、活动杆51位于+x轴侧。+x轴侧为安装部5的前端侧。

图23~25所示为活动杆51的示意图。其中,活动杆51具有主体510、推部511、施力部512、旋转轴513、底部槽514和杠杆孔515。活动杆51可以以旋转轴513为中心进行旋转。结合图20~25可知,在z轴方向上,杠杆孔515和底部槽514分别位于旋转轴513的相对两侧。如图23~25所示,推部511包括位于推部511的-z轴方向上的推部底壁511a。

实施例一

如图7-1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墨盒3,该墨盒3用于安装于安装部5上。该安装部5具有相对的前端侧和后端侧,前端侧相对于后端侧位于+x方向,后端侧相对于前端侧位于-x方向。安装部5包括活动杆51,此活动杆51设置于安装部5的前端侧。

墨盒3包括墨盒主体31、活动件32、后卡位33和前卡位34。

活动件32与墨盒主体31连接,该活动件32具有远离墨盒主体31的第一运动行程以及靠近墨盒主体31的第二运动行程。具体地,在拆装墨盒3的过程中,活动件32将形成此处所描述的第一运动行程和第二运动行程。

后卡位33设置于活动件32上,该后卡位33能够与安装部5的后端侧配合。具体地,后卡位33可以与安装部5的卡槽55相配合。前卡位34与墨盒主体31连接,该前卡位34能够与安装部5的前端侧配合。具体地,墨盒3的前卡位34可以固定设置于墨盒主体31上,安装部5上可以设置倾斜部53,该倾斜部53位于安装部5的前端侧,且倾斜部53上与前卡位34相卡接的一端相比于倾斜部53的另一端更靠近安装部5的底部。前卡位34可以伸入到该倾斜部53的下方空间内,进而与该倾斜部53配合。

上述墨盒3中,后卡位33设置于活动件32上,而活动件32相对于墨盒主体31可以运动,使得后卡位33相对于墨盒主体31可以运动。如此设置后,就可以使墨盒3的前卡位34首先与安装部5的前端侧配合,再使墨盒3的后卡位33与安装部5的后端侧配合。因此,安装此种墨盒3时,不会受到安装部5的活动杆51的影响,该墨盒3可以更可靠地装配到安装部5上的正确位置处。

另外,在x轴方向(平行于出墨口35的方向)上,出墨口35到后卡位33的距离为d2,出墨口35到前卡位34的距离为d1,d2<d1。可见,墨盒3的出墨口35靠近后卡位33,因此,先安装前卡位34,再安装后卡位33,可以保证,在安装过程的后期出墨口35才与安装部5的墨管52相接触,因此此种方式避免了对出墨口35的损伤和出墨口35滴墨现象的发生。

进一步地,墨盒主体31上可以设置凹部310,活动件32可以滑动设置于该凹部310内,同时活动件32能够沿远离或者靠近安装部5的后端侧的方向移动。此种设置方式可以使得活动件32在墨盒3安装完成后下陷到墨盒主体31的内部,进而减小活动件32占用的空间。

更进一步地,墨盒3还可以包括第一弹性件36,该第一弹性件36设置于活动件32与墨盒主体31之间,该第一弹性件36能够向活动件32施加复位作用力,其具体可以是弹簧。安装墨盒3时,活动件32上的后卡位33与安装部5接触,并受到压力,此时活动件32将向靠近墨盒主体31的方向运动,同时第一弹性件36可以被压缩;当后卡位33运动到安装部5的后端侧上与其配合的位置时,活动件32受到的作用力被释放,第一弹性件36复位,进而带动后卡位33与安装部5的后端侧配合。因此,第一弹性件36可以提高墨盒3与安装部5之间的配合可靠性。

可选地,第一弹性件36的轴线方向(延伸方向)与x轴平行,如此可以保证活动件32沿x轴方向移动,从而保证了后卡位33的活动方向是x轴方向。

优选地,上述凹部310可以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凹部310a和第二凹部310b,活动件32包括相连接的限位部320和连接部321,限位部320能够沿着活动件32的滑动方向与第一凹部310a限位配合,第一弹性件36设置于连接部321与墨盒主体31之间,且位于第二凹部310b内。采用此种结构后,第一弹性件36安装后更加稳定,并且限位部320可以更好地实现活动件32与墨盒主体31之间的定位。

优选的结构中,沿墨盒3安装到安装部5的安装方向上,墨盒3的出墨口35位于下游侧,出墨口35上位于最下游侧的为下游平面,与该下游平面相平行的方向上,后卡位33相比前卡位34更靠近出墨口35。由于上述墨盒3可以先安装前卡位34,后安装后卡位33,因此后卡位33更靠近出墨口35以后,出墨口35更不容易出现损伤,出墨口35中更不容易出现滴墨现象。

另外,墨盒3还包括芯片37,在与上述下游平面平行的方向上,前卡位34相比后卡位33更靠近芯片37,前卡位34与后卡位33在z轴方向上的距离为s。同样地,由于上述墨盒3可以先安装前卡位34,后安装后卡位33,在墨盒3的安装前期,芯片37就可以与安装部5更稳固地配合,进而提升墨盒3的安装可靠性,提高芯片37的位置准确性,更好地防止墨盒3从安装部5中脱出。

如前所述,墨盒主体31上设置出墨口35,为了更好地防止出墨口35出现损伤,同时防止滴墨现象发生,后卡位33可以包括与安装部5配合的第一接合部,前卡位34可以包括与安装部5配合的第二接合部,在出墨口35的轴向方向(出墨口35的轴向方向垂直于前述的下游平面,也就是沿z轴方向的方向)上,第一接合部相比于第二接合部更远离出墨口35。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墨盒3的前卡位34可以活动设置于墨盒主体31上,即,墨盒3还包括第二活动件38,前文所述的活动件32也就是第一活动件。该第二活动件38设置于墨盒主体31上,其具有远离墨盒主体31的第三运动行程以及靠近墨盒主体31的第四运动行程,前卡位34设置于第二活动件38上。如此设置后,通过向第二活动件38施加作用力,就可以改变前卡位34相对于墨盒主体31的位置,进而在安装墨盒3时,更便于墨盒3与安装部5之间的配合。

如图12所示,一种具体实施例中,上述第二活动件38可以包括把手38a,该把手38a具有弹性,前卡位34设置于该把手38a上。把手38a的一端为第二连接端381,另一端为第二自由端382,第二连接端381与墨盒主体31连接,第二自由端382能够以第二连接端381为支点进行转动,以形成前述的第三运动行程和第四运动行程。

实施例三

如图13所示,与实施例二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二活动件38的结构有所不同。具体地,第二活动件38包括卡扣38b,前卡位34设置于该卡扣38b上。墨盒3还包括第二弹性件39,第二弹性件39设置于卡扣38b和墨盒主体31之间,第二弹性件39能够向卡扣38b施加复位作用力。第二弹性件39可以为弹簧,其变形方向可以是x轴所在的方向。此实施例中,第二活动件38相对于墨盒主体31的运动方式可以为直线运动,第二弹性件39可以实现第二活动件38的复位,使得前卡位34与安装部5之间的配合更加可靠。

实施例四

如图14-16所示,与实施例一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活动件32的一端为第一连接端322,另一端为第一自由端323,第一连接端322与墨盒主体31连接,且第一自由端323能够以第一连接端322为支点进行转动,以形成前述的第一运动行程和第二运动行程。此种结构下,通过向第一自由端323施加按压力,就可以促使第一自由端323绕着第一连接端322转动,进而调整前卡位34相对于墨盒主体31的位置,以便于前卡位34与安装部5之间的配合。

此实施例中,前卡位34可以与活动杆51的杠杆孔515相接合,该杠杆孔515位于活动杆51的旋转轴513的+z轴侧。

实施例五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将实施例二中的把手38a与实施例四中的活动件32相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即:第二活动件38包括把手38a,该把手38a具有弹性,前卡位34设置于该把手38a上,把手38a的一端为第二连接端381,另一端为第二自由端382,第二连接端381与墨盒主体31连接,第二自由端382能够以第二连接端381为支点进行转动,以形成前述的第三运动行程和第四运动行程;活动件32的一端为第一连接端322,另一端为第一自由端323,第一连接端322与墨盒主体31连接,且第一自由端323能够以第一连接端322为支点进行转动,以形成前述的第一运动行程和第二运动行程。同时,前卡位34可以与活动杆51的杠杆孔515相接合,该杠杆孔515位于活动杆51的旋转轴513的+z轴侧。

如图18所示,进一步地,墨盒3还包括设置于上述第二自由端382上的操作部40,该操作部40可供操作人员向第二活动件38施加作用力,以使第二活动件38相对于墨盒主体31转动,进而简化墨盒3的拆装操作。

实施例六

如图19所示,与前述各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二活动件38包括卡扣38b,卡扣38b和墨盒主体31之间设置第二弹性件39,第二弹性件39能够向卡扣38b施加复位作用力;并且,前卡位34能够与活动杆51的杠杆孔515相配合。向活动杆51施加如图19所示的作用力f后,活动杆51将带动前卡位34向靠近墨盒主体31的方向运动,直至活动杆51与前卡位34相脱离,以便于将墨盒3从安装部5中拆下。

实施例七

接合图20-25所示,前卡位34可以与活动杆51的底部槽514相卡合,从图20-25可知,底部槽514的位置相对于杠杆孔515的位置更靠-z轴侧,即,在z轴方向上,相比杠杆孔515来说,底部槽514更靠近安装部5的电接部56,因此,相比实施例四、五、六,采用前卡位34与底部槽514相卡合的方式后,芯片37的位置更准确,更容易防止墨盒3从安装部5中松脱。

接合图20-25所示,另一种方式中,前卡位34也可以与活动杆51的推部底壁511a相卡合,墨盒3的前卡位34可沿着推部511的-x轴方向延伸到推部底壁511a处,并与推部底壁511a相卡合;墨盒3的前卡位34也可以沿着推部511的+x轴方向延伸到推部底壁511a处,并与推部底壁511a相卡合。如此,增加了墨盒3与安装部5的卡合方式,以适应墨盒3的不同安装需求。

基于上述结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墨盒的安装方法,该安装方法可以应用于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描述的墨盒,其包括以下步骤:

s11、向墨盒主体31施加第一作用力,使墨盒主体31上的前卡位34与安装部5的前端侧相配合;

s12、向墨盒主体31施加第二作用力,使墨盒主体31上的后卡位33与安装部5的后端侧相配合。

显然,采用上述安装方法安装墨盒3时,整个安装过程不会受到安装部5的活动杆51的影响,使得墨盒3可以更可靠地装配到安装部5上的正确位置处。同时,先安装前卡位34,再安装后卡位33,可以保证,在安装过程的后期出墨口35才与安装部5的墨管52相接触,因此此种方式避免了对出墨口35的损伤和出墨口35滴墨现象的发生。

进一步地,上述步骤s11具体为:向墨盒主体31施加第一作用力,以使墨盒主体31倾斜,直至墨盒主体31上的前卡位34伸入安装部5上与该前卡位34相配合的部分。例如,前卡位34可以伸入杠杆孔515内。此种方式使得墨盒主体31能够发生倾斜,进而便于快速地实现前卡位34与安装部5之间的配合。此安装方法在强化前述技术效果的同时,可以提高墨盒3的安装效率。

更进一步地,步骤s11具体为:向墨盒主体31施加第一作用力,以使墨盒主体31倾斜,直至墨盒主体31上的前卡位34伸入安装部5并与活动杆51相配合。

优选地,在步骤s11中,第一作用力的作用位置为墨盒主体31上设置前卡位34的一侧,以便于第一作用力更直接地传递到前卡位34上。

另外,步骤s12具体为:向墨盒主体31施加第二作用力,在第二作用力的作用下,墨盒主体31上的后卡位33与安装部5接触,以使后卡位33的至少一部分先向靠近墨盒主体31的方向运动,再向远离墨盒主体31的方向复位,并与安装部5卡接。

更进一步地,步骤s12具体为:向墨盒主体31施加第二作用力,在第二作用力的作用下,墨盒主体31上的后卡位33与安装部5接触,以使后卡位33的至少一部分先向靠近墨盒主体31的方向运动,再向远离墨盒主体31的方向复位,并与安装部5的卡槽55卡接。

步骤s12中,第二作用力的作用位置为墨盒主体31上设置后卡位33的一侧,以便于第二作用力更直接地传递到后卡位33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