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机供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03231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印刷机供墨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印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印刷机供墨机构。



背景技术:

在已知的传统印刷机中,其供墨机构用的是装配了机械式墨键的墨斗,这些墨斗被安装到印刷机的各个色组上,从而实现对印刷机的供墨。这类供墨机构的墨斗对墨键的控制方式既可以是电控的,也可以是手动的,具体的,电控方式是采用电机驱动控制,手动为采用螺杆螺丝等调节。

如附图1所示,传统供墨机构的墨斗对墨键2a的控制工作原理如下,通过转动墨斗螺钉1a来调节墨刀6a与墨斗辊3a的开口δ,墨斗辊3a在转动的过程中将油墨附着在自身表面形成一层墨层,传墨辊4a在墨斗辊3a与窜墨辊5a之间来回摆动,将油墨从墨斗辊3a传递到窜墨辊5a上,并由窜墨辊5a将油墨向下传递到整个印刷墨路中。在该供墨机构中,油墨的供给量主要由墨刀6a与墨斗辊3a之间的开口δ控制,开口δ越大,墨斗辊3a上附着的油墨越多,传墨辊4a能带到窜墨辊5a上的油墨就会增加,进入印刷墨路中的油墨就会随着增大;反之,开口δ变小,则进入印刷墨路中的油墨变小。

采用上述控制方式的供墨机构对印刷机进行供墨是目前传统的印刷机的主要供墨方式,虽然技术比较成熟,但是,这种供墨机构存在诸多弊端。由于墨键2a是机械产品,开口的实际调整尺寸范围很小(常用范围在0-0.2毫米),使得零位的校准、开合度的精准控制等难度较大,油墨难以精准供给;同一个墨斗上的各个墨键结构之间存在相互影响,难以定点控制;因为墨辊之间的接触时间和动作的控制精度难以把握,且受墨斗辊转速、传墨辊的摆动工作方式的局限,油墨不能直接且快速的进入印刷墨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印刷机供墨机构。该供墨机构能够对印刷机进行直接供墨且无滞留,通过定点传递的方法得以实现对印刷机的精准供墨。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印刷机供墨机构,所述供墨机构包括用于供墨的供墨装置和引导油墨的传墨辊组;

传墨辊组包括主传墨辊和辅传墨辊,主传墨辊和辅传墨辊配合设置,主传墨辊和辅传墨辊相向绕轴转动,主传墨辊和辅传墨辊的上半部转动方向均为由外向内转动,并在二者的相交处形成进料口;

供墨装置底部设有出墨口,出墨口位于进料口处并与进料口配合设置,供墨装置下部两侧与主传墨辊和辅传墨辊均间隙配合。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在生产过程中,主传墨辊和辅传墨辊之间形成进料通道,进料通道具有上方的进料口和下方的出料口。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供墨装置下部为斜切结构或宽度由底部出墨口处向上逐渐增大的楔形结构,供墨装置底部两侧与位于进料口处的主传墨辊和辅传墨辊的辊均间隙配合。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供墨装置底部两侧与主传墨辊和辅传墨辊之间的间隙均分别为0.03-0.5mm。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主传墨辊与辅传墨辊之间处于压力状态。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供墨装置底部设有数个等间距出墨口,出墨口沿供墨装置底部长向等间距均匀分布设置。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出墨口的长宽比为20-50:1。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供墨装置内设有注墨通道,注墨通道上部设有上注墨口,用于连接墨源;注墨通道下部设有若干个下注墨口,用于分别与所述出墨口相连通。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供墨机构还包括用于将油墨注射至注墨通道的注射装置,注射装置与供墨装置的上部相连。

本案采用供墨装置代替传统的墨刀结构,即采用了全新的墨刀结构,并在墨刀结构的底部设置斜切结构,使新的墨刀的底部能够深入到两个传墨辊之间,墨刀内为空心结构,构成了注墨通道,注墨通道按照规律排列,通过规律排列的方式,能够使排出的油墨准确地对应到每一个墨区,且能够更为准确地控制油墨的排出量。注墨通道的上注墨口与提供油墨的部件连接,具体采用注射装置提供油墨,油墨由注射装置从注墨通道的上注墨口注入,然后由注墨通道的下注墨口排出,供墨装置下部的斜切结构能够更加靠近进料口,能够保证油墨在排出的同时,可以直接被传墨辊带走,不会在供墨装置上停留。

具体的,所述注射装置构由电机控制,电机接受信号,控制电机运转并带动注射装置向供墨装置内的注墨通道注入油墨,实现了根据控制信号的控制对油墨的定量控制。

传墨辊为两个,两个传墨辊安装在注射装置的下方,其中一个即主传墨辊,与窜墨辊配合,并且供墨装置出来的油墨直接注在该主传墨辊表面,另一个传墨辊,即辅传墨辊,其主要作用是对主传墨辊表面的油墨进行匀墨,通过该装置,可以使新的墨刀即供墨装置排出的油墨能够快速转移到传墨辊上,并直接转移到窜墨辊上,使得油墨能够更加快速地进入到印刷墨路中。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注墨通道的特殊排布使得排出的油墨能够准确的排出到对应墨区,且每个墨区之间不会产生传统墨键电机结构的相互影响,实现定点注墨效果。具体的,本发明由电机控制注射装置直接供墨,使得油墨在从供墨装置(墨刀)排出之后就能直接转移到印刷墨路里,不再受传统供墨装置中的墨斗辊速度和传墨辊摆动影响,相比较更为精准,使得油墨量的计算和供给更为准确,让真正的按需给墨成为了可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目前的供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供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供墨装置和传墨辊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供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供墨装置底部出墨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供墨装置,2传墨辊组,3主传墨辊,4辅传墨辊,5进料通道,6进料口,7出料口,8出墨口,9注墨通道,10上注墨口,11下注墨口,12注射装置,1a墨斗螺钉,2a墨键,3a墨斗辊,4a传墨辊,5a窜墨辊,6a墨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描述说明。

如果无特殊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原料均为本领域常用的原料,实施例中所采用的方法,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方法。

实施例:

一种印刷机供墨机构,如图2所示,所述供墨机构包括供墨的供墨装置1和引导油墨的传墨辊组2;供墨装置1位于传墨辊组2的上方;

具体的,如图2和图3所示,供墨装置1底部设有出墨口8;传墨辊组2包括主传墨辊3和辅传墨辊4,主传墨辊3和辅传墨辊4水平并排配合设置,主传墨辊3和辅传墨辊4相向绕轴转动,主传墨辊3和辅传墨辊4的上半部转动方向均为由外向内转动;供墨装置1由底部的出墨口8将油墨注射出来,由于油墨具有较高的粘度,因此油墨出来后呈条状。主传墨辊3和辅传墨辊4之间形成进料通道5,并于进料通道5的上方具有进料口6,下方具有出料口7;条状的油墨会被两个转动的传墨辊即主传墨辊3和辅传墨辊4夹持住,并在两个辊的转动下,油墨粘附于两个辊的表面。

主传墨辊3的作用是将油墨传递至后续的各个油墨辊上即后续的印刷所墨路中,辅传墨辊4的作用是与主传墨辊3配合,将出墨口8出来的油墨及时地抓取,并在主传墨辊3的表面形成油墨层,因此主传墨辊3与后续油墨辊配合设置,配合程度根据油墨的传递效果控制及确定。辅传墨辊4只与主传墨辊3配合设置,油墨在辅传墨辊4表面附着后,最终只能被主传墨辊3带走,这样就可以保证出墨口8出来的油墨全部用于后续印刷墨路,而没有任何的干涉,避免了传统的油墨传递过程中返回至上一级导致的计量不准确的问题。

为了使油墨在出来后直接被两个传墨辊带走,出墨口8位于进料口6处,并且出墨口8的位置与进料口6配合设置,供墨装置1底部两侧与主传墨辊3和辅传墨辊4均间隙配合。目的是使供墨装置1底部尽可能地贴近两个传墨辊,而不会被传墨辊夹持。

根据不同的印刷需求,所述供墨装置1底部与主传墨辊3和辅传墨辊4之间的间隙均为0.03-0.5mm。根据实际需要,对这个间隙进行调节。

两个传墨辊的原理是:油墨由主传墨辊3和辅传墨辊4夹持住后,油墨在两个传墨辊上均有粘附并形成了一层油墨层,二者本体上所粘附的油墨层的厚度与两个传墨辊的材料有关,通常,两个传墨辊上的油墨层为均分,油墨被主传墨辊3和辅传墨辊4粘附,主传墨辊3上的油墨层又会与其他的油墨辊如窜墨辊进行相互传递,达到对油墨的接力传递。该装置由于供墨装置1与两个传墨辊之间具有距离,油墨由供墨装置1出来后,就不会再返回至油墨的源头,从而能够更加精确地对油墨的供应量进行控制。

而对于传统的供墨机构,由于采用的是墨斗辊3a部分表面在盛放油墨的墨斗中进行转动,使油墨粘附于墨斗辊3a上,然后再通过传墨辊4a在墨斗辊3a和窜墨辊5a之间进行交替接力,使油墨由墨斗辊3a经传墨辊4a转移至窜墨辊5a上,这个过程中,油墨的供应量是依靠传墨辊4a与墨斗辊3a的接触时间和接触频率进行控制的。在油墨附着在传墨辊4a上后,传墨辊4a与窜墨辊5a接触传递油墨,但是传墨辊4a上剩余的油墨在其再次与墨斗辊3a接触后,会被墨斗辊带回至盛放墨斗内的油墨源头中。这导致油墨的具体供应量不易进行精确控制。

另外,墨斗辊3a的油墨量控制采用墨斗螺钉1a对墨键2a进行调节,从而达到墨斗辊3a与墨键2a之间的间隙的大小控制,这个间隙的大小调节,就会改变墨斗内的油墨附着在墨斗辊3a上的油墨层厚度。实际上,对于采用墨斗螺钉1a对墨键2a进行调节的精确度也得不到保障。

上述的本申请所采用的新的传墨系统,第一,两个传墨辊上附着的油墨不会再被返回至原始墨源,油墨层的厚度只能是通过主传墨辊3和辅传墨辊4之间进行传递,供墨装置1的出墨口8出来的油墨全部会随着两个传墨辊传递到后续的各个辊上用于印刷,而不用考虑油墨是否返回至原始墨源,具体的控制,只需要对出墨口8的出墨量进行控制即可,从而提高了控制精度,便于提高印刷质量,提高印刷效果。

为了使供墨装置1与进料口6进行密切的配合,如图4所示,所述供墨装置1下部为斜切结构或宽度由底部出墨口8处向上逐渐增大的楔形结构。这样的结构可以便于供墨装置1的底部端头更加贴近两个传墨辊。供墨装置1底部端头与两个传墨辊之间的距离越小越利于两个传墨辊将出墨口8出来的油墨之间带走,但是这个距离还要考虑避免供墨装置1的底部端头将粘附于表面的油墨在未被下一级油墨辊带走之前,在供墨装置1的两侧形成一个积累区。这样的结果是由于墨刀与两个传墨辊距离太近,小于了油墨层的厚度,不利于油墨的传递。

对于主传墨辊3与辅传墨辊4的配合设置,二者之间的间隙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如主传墨辊3与辅传墨辊4在非工作状态时为相切,这就需要两个传墨辊具有一定弹性,虽然非工作状态是相切,但是在工作中,会在二者之间形成容纳油墨层的进料通道;或者,将主传墨辊3与辅传墨辊4之间设置成间隙配合,预留一定的空间作为进料通道5,具体关于进料通道5的尺寸需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节。

虽然供墨装置1直接将油墨传递至进料通道5的进料口6提高了油墨供应的精确控制,但是为了提高印刷质量,需要将供墨装置1底部设置若干个出墨口8,如图5所示,出墨口8沿供墨装置1底部纵向(即长边方向)等间距均匀间隔设置,每个出墨口8为长形孔,具体为长方形孔或长条形孔,从而能够对每个出墨口8进行分别控制分区域,便于对两个传墨辊表面不同区域的油墨层厚度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控制。关于出墨口的尺寸,设置出墨口8的长宽比为20-50:1,

所述供墨装置1内设有注墨通道9,注墨通道9上部设有上注墨口10,用于连接墨源;注墨通道9下部设有下注墨口11,用于与所述出墨口8相连通,注墨通道9为多个通道,每个通道分别与出墨口8一一对应,并且在通道上设置控制机构,达到对每个通道的控制。

注墨通道9的上注墨口10连接墨源,供墨机构还设置用于将油墨注射至注墨通道9的注射装置12,注射装置12作为墨源,注射装置12与供墨装置1的上部的上注墨口10相连。通过电机控制对注墨通道9进行油墨注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