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装置的调整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631415发布日期:2019-01-16 06:36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印刷装置的调整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例如喷墨式打印机等印刷装置的调整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存在一种印刷装置,具备:印刷部,其为了将文字、照片等图像印刷在介质上而向介质喷出液体;干燥部,其为了促进该图像的定影而对介质进行加热以使之干燥。作为这样的印刷装置的一个示例,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将使每单位面积的液体的喷出量阶段性地变化的色标图印刷在介质上的打印机。该打印机通过色度计来对印刷的色标图进行测定,从而对该介质中的液体的饱和量进行测定。通过掌握介质中的液体的饱和量,从而能够实现液体的颜色再现精度较高的印刷。

液体的饱和量根据介质的种类而有所不同。即,当进行颜色再现精度较高的印刷时,适合于介质的每个种类的液体的喷出量有所不同。当液体的喷出量改变时,为了使该介质干燥所需的干燥部的温度也改变。因此,优选为,当液体的喷出量被变更时,对干燥部的温度进行调整。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7/033327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对介质进行干燥的印刷装置的调整方法。

以下,对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手段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记载。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印刷装置的调整方法具备以下步骤:将从印刷部被喷出的液体的液体量不同的多个色标印刷在介质上;基于由对所述介质进行加热的干燥部而被干燥的所述色标的干燥状况,并参照表示所述干燥部的加热温度与由所述干燥部实现的所述液体的蒸发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对应数据,来对所述干燥部的加热温度进行调整。

根据干燥部的加热温度,在印刷有多个色标的介质通过干燥部而被加热之后,在该介质中,有时会产生干燥充分的色标和干燥不充分的色标。此时,掌握到以下情况,即,当以与后者的色标相同量的液体量在介质上印刷图像时,在干燥部的当前的加热温度下干燥不充分的情况。

此处,如果参照表示干燥部的加热温度与由干燥部实现的液体的蒸发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对应数据,则根据干燥充分的色标的液体量与干燥不充分的色标的液体量的差,来求出用于使后者的色标干燥而所需的干燥部的加热温度。

即,根据上述方法,能够基于被印刷在介质上的多个色标的干燥状况,来计算出用于对以所期望的液体量被印刷有图像的介质进行干燥而所需的干燥部的加热温度。因此,能够适当地对介质进行干燥。

在上述印刷装置的调整方法中,优选为,根据所述干燥部对所述介质的加热时间的差异来设定所述对应数据。

根据该方法,能够根据由干燥部产生的加热时间的差异,计算出用于对以所期望的液体量被印刷有图像的介质进行干燥而所需的干燥部的加热温度。

在上述印刷装置的调整方法中,优选为,在对所述干燥部的加热时间进行了调整后,将液体量不同的多个所述色标再次印刷在所述介质上。

根据该方法,基于再次被印刷的色标的干燥状况,能够确认是否适当地对干燥部的加热时间进行了调整。

附图说明

图1为概要性地表示印刷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侧面图。

图2为印刷部以一个循环的方式进行印刷时的俯视图。

图3为印刷部以两个循环的方式进行印刷时的俯视图。

图4为表示彩色图案的一个示例的俯视图。

图5为表示检查图案的一个示例的俯视图。

图6为表示干燥部的加热温度和由干燥部实现的液体的蒸发量的对应关系以作为对应数据的一个示例的图表。

图7为作为对应数据的一个示例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参照附图的同时对印刷装置的调整方法的一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是例如喷墨式的打印机。

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1具备:框体12;介质支承部20,其对介质s进行支承;输送部30,其以沿着介质支承部20的方式在输送方向y上输送介质s。印刷装置11具备:印刷部40,其对照片等的图像进行印刷;干燥部50,其用于使被印刷于印刷部40的介质s干燥。印刷装置11具备:放卷轴13,其向介质支承部20放卷介质s;收卷轴14,其对由印刷部40印刷后的介质s进行收卷。

放卷轴13对卷叠有介质s的卷筒体r1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而进行支承。放卷轴13通过进行旋转而从卷筒体r1上解卷并放卷出介质s。在本实施方式中,介质s被设为纸张。

介质支承部20具有分别由板状的部件构成的第一导向部21、第二导向部22以及支承部23。第一导向部21对从放卷轴13上被放卷出的介质s以向框体12的内部引导的方式进行支承。支承部23对由第一导向部21引导的介质s进行支承。第二导向部22将在支承部23上通过的介质s以向框体12的外部引导的方式进行支承。即,第一导向部21被配置于在输送方向y上与支承部23相比靠上游侧。第二导向部22被配置于在输送方向y上与支承部23相比靠下游侧。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介质s的输送方向y是指介质s在介质支承部20上移动的方向。

第一导向部21、第二导向部22的上表面被设为用于对介质s进行引导的导向面24、25。支承部23的上表面被设为用于对介质s进行支承的支承面26。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23被构成为,支承面26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第一导向部21、第二导向部22被构成为,导向面24、25的一部分相对于支承面26弯曲。

输送部30在输送方向y上被配置于第一导向部21以及支承部23之间、和支承部23与第二导向部22之间这两处部位。输送部30具有能够驱动旋转的驱动辊31、和能够相对于驱动辊31的旋转而从动旋转的从动辊32。输送部30通过驱动辊31和从动辊32在夹住介质s的状态下进行旋转,从而沿着介质支承部20输送介质s。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辊31被配置成能够从下方与介质s接触。从动辊32被配置成能够从上方与介质s接触。

印刷部40以与支承部23对置的方式被配置于框体12的内部。印刷部40具有:导向轴41,其在被输送的介质s的宽度方向x上延伸;滑架42,其被支承于导向轴41;头43,其被搭载于滑架42。滑架42被设为能够沿着导向轴41而进行移动。即,滑架42被构成为能够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向轴41设置有两根。

头43以从滑架42的下表面露出的方式被搭载于滑架42上。头43在其与支承部23对置的下表面上具有能够对例如液体的一个示例即油墨进行喷出的多个喷嘴44。头43通过从喷嘴44朝向被支承于支承部23的介质s喷出油墨,从而向介质s印刷图像。本实施方式的印刷部40能够喷出例如蓝绿色、品红色、黄色、黑色共计四种颜色的油墨。

干燥部50以与第二导向部22对置的方式被配置于框体12的外部。干燥部50具有收纳体51、发热体52、反射板53。收纳体51收纳发热体52及反射板53。收纳体51被设置成呈箱体状,且朝向第二导向部22的导向面25开口。发热体52通过被通电而进行发热。在本实施方式中,发热体52由例如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棒状的加热器构成,并在输送方向y上隔着间隔而配置有两根。反射板53是以包围发热体52的上部的方式弯曲的板状的部材。反射板53将由发热体52产生的红外线朝向第二导向部22的导向面25反射。

干燥部50通过发热体52的发热而对位于第二导向部22的导向面25上的介质s进行加热。此时,介质s是通过油墨中所含有的水等溶剂成分经由干燥部50的加热进行蒸发而被干燥的。借此,促进了被印刷于介质s的图像的定影。另外,干燥部50被构成为能够对加热介质s的加热温度进行变更。使介质s干燥的干燥部50的干燥能力由其加热温度和加热介质s的加热时间决定。本实施方式的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被设定为60℃,以作为初始设定。干燥部50以介质s的温度成为该被设定的加热温度的方式对介质s进行加热。即,干燥部50在该加热温度被设定为60℃的情况下,以介质s的温度成为大约60℃的方式对介质s进行加热。

收卷轴14通过旋转而将由干燥部50加热后的介质s收卷。收卷轴14通过将介质s收卷,从而形成卷筒体r2。收卷轴14以拆装自如的方式对卷筒体r2进行保持。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印刷装置11并不限于从卷筒体r1上被放卷的连续纸,也能够在剪裁纸(cutpaper)上进行印刷。

在本实施方式中,介质s的宽度方向x与放卷轴13的长度方向一致。放卷轴13通过将该长度方向作为轴向而旋转,从而对介质s进行放卷。因此,介质s从放卷轴13向其圆周方向被放卷。从放卷轴13被放卷出的介质s沿着介质支承部20而在输送方向y上移动。此时,也可以认为,沿着介质支承部20移动的介质s向放卷轴13的圆周方向移动。放卷轴13中的长度方向以及圆周方向表示彼此不同的方向。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宽度方向x及输送方向y表示彼此不同的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印刷部40通过头43与滑架42一起在宽度方向x上往复移动而向介质s印刷图像。因此,在印刷部40于介质s的上方沿宽度方向x移动的期间、即印刷部40对介质s进行扫描的期间,输送部30停止介质s的输送。

当印刷部40结束在介质s的上方移动时,若例如印刷部40通过介质s的上方而位于框体12的内部的宽度方向x的端部,则输送部30输送一定量的介质s。这样,输送部30基于印刷部40的动作而交替地反复进行驱动辊31的旋转和停止,从而间歇性地输送介质s。每当印刷部40在介质s的上方沿宽度方向x移动,即每当印刷部40对介质s进行一次扫描,本实施方式中的输送部30就输送一定量的介质s。

接下来,参照图2以及图3,对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1在介质s上进行印刷时的印刷方式进行说明。此处,将在介质s上实施印刷的区域于输送方向y上被分割为多个的各个区域设为印刷区域t。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在介质s上实施印刷的区域于输送方向y上被等间隔地分割而成的各个区域作为印刷区域t而进行处理。

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1被设为,能够对向介质s印刷图像的印刷部40的循环数进行变更。在本实施方式中,印刷部40的循环数是指,印刷部40对一个印刷区域t执行印刷动作的次数。即,循环数也可以指,印刷部40对一个印刷区域t进行扫描的次数。在一个印刷区域t中被印刷的图像是通过印刷部40以被设定的循环数执行印刷动作而被形成的。

在图2中,图示了印刷部40以一个循环(one-pass)的方式在介质s上进行印刷时的方式。如图2所示,以一个循环的方式在介质s上进行印刷的印刷部40对一个印刷区域t执行一次印刷动作。即,以一个循环的方式在介质s上进行印刷的印刷部40对一个印刷区域t进行一次扫描。即,以一个循环的方式在介质s上进行印刷的印刷部40每扫描一次,就完成向一个印刷区域t的印刷。印刷部40每进行一次扫描,则介质s被输送相当于该印刷区域t的输送方向y上的长度的量。

在图3中,图示了印刷部40以两个循环的方式在介质s上进行印刷时的方式。如图3所示,以两个循环的方式在介质s上进行印刷的印刷部40对一个印刷区域t执行两次印刷动作。即,以两个循环的方式在介质s上进行印刷的印刷部40对一个印刷区域进行两次扫描。以两个循环的方式在介质s上进行印刷的印刷部40每扫描两次,就完成向一个印刷区域t的印刷。印刷部40每进行一次扫描,则介质s被输送相当于该印刷区域t的输送方向y上的长度的量。

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1中,印刷部40的循环数越大,则被印刷在介质s上的图像的画质越高。

在印刷部40中,在制造头43时,有时会在其喷嘴44的位置上产生误差。从喷嘴44被喷出的油墨的喷落位置基于喷嘴44的位置精度。因此,有时也会因喷嘴44的位置的误差而在油墨的喷落位置中产生误差。例如,在印刷部40以一个循环的方式进行印刷的情况下,由于通过一次印刷动作对一个印刷区域印刷图像,因此,有时会因喷嘴44的位置的误差而在印刷的图像中产生条纹(banding)等印刷误差。

关于这点,在印刷部40以两个循环的方式进行印刷的情况下,由于通过两次印刷动作对一个印刷区域t印刷图像,因此,与以一个循环的方式进行印刷的情况相比较,油墨的喷落位置的误差被平均化。即,通过多次执行印刷动作来对图像进行印刷,从而抑制了因喷嘴44的位置的误差而引起的印刷误差,进而提高了该图像的画质。本实施方式中的印刷装置11被设为能够以一个循环、两个循环、三个循环、四个循环、五个循环而对印刷部40的循环数进行选择。即,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1被设为能够以五个阶段对所印刷的图像的画质进行选择。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对介质s进行间歇输送的输送部30的每一次的输送量与印刷区域t的输送方向y上的长度一致。在以两个循环的方式进行印刷的情况下,与以一个循环的方式进行印刷的情况相比较,印刷区域t的输送方向y上的长度大约为一半。即,在以两个循环的方式进行印刷的情况下,与以一个循环的方式进行印刷的情况相比较,印刷部40每进行一次扫描,对介质s进行间歇输送的输送部30的每一次的输送量成为大约1/2倍。

当对介质s进行间歇输送的输送部30的每一次的输送量变小时,伴随于此,介质s的输送所需的输送时间会变长。例如,在以两个循环的方式进行印刷的情况下,与以一个循环的方式进行印刷的情况相比,介质s的输送所需的输送时间成为大约2倍。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介质s的输送所需的输送时间变长时,由干燥部50实现的介质s的加热时间也同样地变长。因此,当基于输送部30的输送时间成为大约2倍时,通过干燥部50对介质s进行加热的加热时间也成为大约2倍。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干燥部50实施的加热时间由印刷部40的循环数所决定。

综上所述,在印刷部40以n个循环(n=2、3、4、5)的方式对图像进行印刷的情况下,与以一个循环的方式进行印刷的情况相比较,印刷部40每进行一次扫描,对介质s进行间歇输送的输送部30的输送量成为大约1/n倍。在印刷部40以n个循环(n=2、3、4、5)的方式对图像进行印刷的情况下,与以一个循环的方式进行印刷的情况相比较,由干燥部50实现的加热时间成为大约n倍。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印刷的图像的画质和图像的印刷所需的时间处于此消彼长(trade-off)的关系。

当由干燥部50实施的介质s的加热时间变长时,可能因介质s的种类不同而在介质s上产生皱纹、翘曲等干燥损伤。反之,当由干燥部50实施的加热时间变短时,介质s不会被充分地干燥,被排出到介质s上的油墨的干燥可能会不充分。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印刷装置11被设为,通过对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进行调整,从而能够适当地对介质s进行干燥。

接下来,对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印刷装置11所具备的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的调整流程进行说明。

首先,当使印刷装置11印刷图像时,用户决定所印刷的图像的画质。用户从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1中能够被选择的五个阶段的画质中,选择并决定所期望的画质。用户将所选择的图像的画质设定于印刷装置11。图像的画质既可以经由印刷装置11所具备的按钮、触摸板等操作部而被设定,也可以经由计算机等外部终端而被设定。

当图像的画质被设定于印刷装置11时,对应于用户所决定的该图像的画质,来变更印刷部40的循环数。即,也可以认为,当使印刷装置11印刷图像时,用户决定对图像进行印刷的印刷部40的循环数。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印刷部40的循环数被设定为一个循环,以作为初始设定。

接着,用户对所印刷的图像的颜色浓度进行决定。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印刷装置11在对图像进行印刷时,能够改变其颜色浓度。为了决定图像的颜色浓度,用户使印刷装置11印刷彩色图案60(参照图4),从而确认在该介质s上的油墨的着色情况。此时,印刷装置11通过由用户设定的循环数而将彩色图案60印刷在介质s上。

如图4所示,彩色图案60由表示一个色调的色标70在宽度方向x上连续的色标群80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彩色图案60由多个色标群80构成。彩色图案60是通过在输送方向y上排列共计四个色标群80而被构成的。

彩色图案60是通过从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排列蓝绿色的色标群80c、品红色的色标群80m、黄色的色标群80y、黑色的色标群80k而被构成的色标群80c、80m、80y、80k分别由蓝绿色、品红色、黄色、黑色的油墨单色形成。

色标群80是通过在宽度方向x上排列颜色浓度不同的多个色标70而被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色标群80由五个色标70构成。色标群80通过在图4中从宽度方向x的左侧向右侧依次排列着第一色标71、第二色标72、第三色标73、第四色标74、第五色标75而被构成。

色标群80是通过色标70以在图4中从宽度方向x的左侧向右侧依次使其颜色浓度阶段式地升高的方式排列而被构成的。因此,在色标群80中,第一色标71的颜色浓度最低,第五色标75的颜色浓度最高。换言之,也可认为,色标群80表示一个色调的浓淡度。

构成色标群80的色标70以对应于在印刷装置11中被设为可选择的颜色浓度的方式而被形成。因此,也可以认为,本实施方式的彩色图案60是通过在输送方向y上分别表示不同的色调的多个色标70于宽度方向x上按颜色浓度排列而被构成的。优选为,构成色标群80的色标70被与在印刷装置11中被设为可选择的颜色浓度对应地设置。即,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1被设为能够以五个阶段对图像的颜色浓度进行变更。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在印刷装置11中被设为可选择的图像的颜色浓度的高低表示为颜色浓度等级。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1被构成为,能够在颜色浓度等级1~5之间选择图像的颜色浓度。另外,颜色浓度等级越高,则颜色浓度越高。

在色标群80中,第一色标71由颜色浓度等级1形成、第二色标72由颜色浓度等级2形成、第三色标73由颜色浓度等级3形成、第四色标74由颜色浓度等级4形成、第五色标75由颜色浓度等级5形成。色标70的颜色浓度等级越高,则被印刷得颜色越浓。另外,为了使用户易于判断色标70的颜色浓度,印刷装置11也可以以将用于表示色标70的颜色浓度的识别符与色标70合并形成的方式对彩色图案60进行印刷。

图像的颜色浓度是由对介质s按每单位面积喷出的油墨的量而决定的。因此,每单位面积被喷出的油墨的量越大,则其颜色浓度越高。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从印刷部40被喷出至介质s上的油墨的每单位面积的量称呼为液体量。即,印刷装置11通过将油墨的液体量不同的多个色标70印刷在介质s上,从而印刷彩色图案60。也可以认为,颜色浓度等级表示液体量的大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颜色浓度等级被设定为与液体量呈线性的关系。即,相当于颜色浓度等级3的液体量被设为相当于颜色浓度等级1的液体量的3倍的量。相当于颜色浓度等级5的液体量被设为相当于颜色浓度等级1的液体量的5倍。因此,在色标群80中,相邻的色标70彼此的液体量的差分被设为恒定。色标群80是通过色标70以从图4的宽度方向x的左侧向右侧依次使其液体量按恒定量增加的方式排列而被构成的。

用户观察被印刷的彩色图案60,从而确认色标70的着色情况。用户从被印刷的彩色图案60中选择呈所期望的颜色的色标70,并决定图像的颜色浓度。

用户将选择的色标70的颜色浓度作为颜色浓度等级而设定于印刷装置11中。即,用户将颜色浓度等级1~5中的所期望的颜色浓度等级设定于印刷装置11中。图像的颜色浓度既可以经由印刷装置11所具备的按钮、触摸板等操作部而被设定,也可以经由计算机等外部终端而被设定。

当对图像的颜色浓度进行设定时,以对应于用户所选择的该颜色浓度的方式,对从印刷部40被喷出的油墨的液体量进行变更。即,也可以认为,当使印刷装置11印刷图像时,用户选择并决定印刷部40所喷出的液体量。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印刷部40的液体量(图像的颜色浓度)被设定为相当于颜色浓度等级1的液体量,以作为初始设定。

总结到目前为止的流程,当使印刷装置11印刷图像时,用户首先选择图像的画质,然后,从彩色图案60中选择图像的颜色浓度。即,在该时间点,决定了被喷出至介质s上的油墨的液体量和由干燥部50实现的介质s的加热时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油墨因干燥部50的加热而蒸发的量由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决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因干燥部50的加热而从介质s上被蒸发的油墨的每单位面积的量称呼为蒸发量。被喷出至介质s上的油墨的一部分被介质s吸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从印刷部40被喷出至介质s上的油墨中的、由介质s吸收的油墨的每单位面积的量称为吸收量。介质s在从由印刷部40喷出油墨起、到由干燥部50加热为止的期间内吸收油墨。另外,介质s能够吸收的油墨的最大吸收量根据介质s的种类而有所不同。

为了使被印刷的图像定影,只要使从印刷部40被喷出的油墨中的、残留在介质s的表面上的油墨蒸发,从而使介质s干燥即可。即,只要以蒸发量≥液体量-吸收量的方式设定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即可。为了降低因加热而向介质s的损伤,优选以蒸发量=液体量-吸收量的方式设定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

接下来,在以从彩色图案60中选择的色标70的颜色浓度(液体量)来对图像进行了印刷的情况下,用户确认是否以干燥部50的当前的加热温度进行干燥。因此,用户使印刷装置11印刷用于确认介质s的干燥状况的检查图案90(参照图5)。此时,印刷装置11与彩色图案60相同地通过由用户设定的循环数而将检查图案90印刷在介质s上。

如图5所示,检查图案90由表示一个色调的色标70在宽度方向x上连续的色标群80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检查图案90与彩色图案60不同,由一个色标群80构成。检查图案90由例如黑色的色标群80k构成。

检查图案90的色标群80与彩色图案60的色标群80相同,由五个色标70构成。因此,检查图案90的色标群80是通过色标70以在图5的宽度方向x上从左侧向右侧依次使其颜色浓度阶段式地升高的方式排列而被构成的。即,印刷装置11通过将液体量不同的多个色标70印刷在介质s上,从而印刷彩色图案90。

在色标群80中,第一色标71由颜色浓度等级1形成、第二色标72由颜色浓度等级2形成、第三色标73由颜色浓度等级3形成、第四色标74由颜色浓度等级4形成、第五色标75由颜色浓度等级5形成。因此,也可以认为,检查图案90由包括通过与用户所选择的颜色浓度等级相当的液体量而被印刷的色标70在内的多个色标70构成。另外,为了使用户易于判断色标70的颜色浓度,印刷装置11也可以以将用于表示色标70的颜色浓度的识别符与色标70合并形成的方式对检查图像90进行印刷。

接下来,用户观察被印刷的检查图案90,并确认所选择的颜色浓度的色标70的干燥是否充分。用户例如通过用手指触摸检查图案90的色标70,从而对色标70是否干燥进行判断。另外,在色标70中,由于颜色浓度等级越高,则其液体量越多,因此难以干燥。即,在色标群80中,第一色标71最容易干燥,第五色标75最难以干燥。另外,对于色标70的干燥状况,也可以基于例如“jisk5600-3-3”的硬化干燥状态的判断方法来进行判断。

如果用户所选择的色标70的干燥充分,则可知,在以该色标70的颜色浓度,即以与所选择的该色标70相同量的液体量对图像进行印刷的情况下,能够以干燥部50的当前的加热温度对该图像进行干燥。反之,如果用户所选择的色标70的干燥不充分,则在以与所选择的该色标70相同量的液体量对图像进行印刷的情况下,能够判断出干燥部50的当前的加热温度对于使该图像干燥而言较低。在所选择的色标70的干燥不充分的情况下,用户基于检查图案90的干燥状况,而对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进行调整。在后文中对该方法进行说明。

接下来,在用户变更了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之后,再次使印刷装置11印刷检查图案90。用户观察被印刷的检查图案90,并确认所选择的色标70的干燥是否在变更后的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下充分。如果所选择的色标70的干燥充分,则用户使印刷装置11印刷图像。

用户通过使印刷装置11印刷检查图案90,从而能够事先确认以所选择的画质和颜色浓度对图像进行了印刷的情况下的介质s的干燥状况。另外,用户即便实际上使印刷装置11以所选择的画质和颜色浓度印刷图像,也能够事先确认介质s的干燥状况。但是,在此情况下,当所印刷的图像的干燥不充分时,用户基于自身的经验等而对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进行调整。

用户在对干燥部50的加热时间进行调整之后,再次印刷图像并确认干燥状况。即,为了使图像干燥,用户反复进行图像的印刷以及加热温度的调整直到适当的加热温度为止。因此,与印刷检查图案90并确认介质s的干燥状况的情况相比,在印刷图像并确认介质s的干燥状况的情况下,介质s以及油墨的消耗量较大的情况较多。

本实施方式中的印刷装置11能够基于检查图案90的干燥状况来适当地对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进行调整。因此,当在印刷装置11中确认介质s的干燥状况时,通过印刷检查图案90,从而降低了消耗的介质s的量以及油墨的量。

接下来,对根据检查图案90的干燥状况调整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的调整方法进行说明。首先,考虑用户选择的情况是印刷部40的循环数为四个循环、图像的颜色浓度为颜色浓度等级5的情况。

在作为所选择的色标70的第五色标75的干燥不充分的情况下,用户确认在检查图案90中干燥充分的色标70与干燥不充分的色标70。例如,当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为60℃时,设为,第一、第二、第三色标71、72、73的干燥充分,第四、第五色标74、75的干燥不充分。此时,用户通过确认检查图案90中的色标70的干燥状况,从而能够掌握以下情况,即,当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为60℃时,能够对相当于颜色浓度等级3的液体量进行干燥的情况。因此,为了使相当于颜色浓度等级5的液体量干燥,可考虑只要从干燥部50的当前的加热温度上升几℃即可。

如上所述,蒸发量≥液体量-吸收量是使介质s干燥的条件。液体量通过颜色浓度等级而决定,蒸发量通过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而决定。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印刷部40的循环数、即图像的画质来预先决定干燥部50的加热时间,因此,通过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来决定蒸发量。因此,为了决定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只要掌握介质s的吸收量即可。

图6所示的图表为,按在印刷装置11中可选择的每个循环数表示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与由干燥部50实现的油墨的蒸发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图表。在本实施方式中,代表性地示出了印刷部40的循环数为四个循环时的对应关系和印刷部40的循环数为两个循环时的对应关系。图6所示的图表是表示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与由干燥部50实现的液体的蒸发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对应数据的一个示例。即,可认为,对应数据根据印刷装置11中成为可选择的干燥部50的加热时间的差异(印刷部40的每个循环数)而被设定。

如图6所示,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越高,则油墨的蒸发量越增加。印刷部40的循环数越多,即加热时间越长,则油墨的蒸发量越增加。当对四个循环时的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与油墨的蒸发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观察时,加热温度为60℃时的油墨的蒸发量为大约10g/m2,加热温度为80℃时的油墨的蒸发量为大约21g/m2。当对两个循环时的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与油墨的蒸发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观察时,加热温度为60℃时的油墨的蒸发量为大约6g/m2,加热温度为80℃时的油墨的蒸发量为大约11g/m2

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若将相当于颜色浓度等级1的液体量设为5g/m2,则相当于颜色浓度等级3的液体量为15g/m2,相当于颜色浓度等级5的液体量为25g/m2。由于通过检查图案90可知,加热温度为60℃而使第三色标73干燥,因此,当从相当于颜色浓度等级3的液体量减去加热温度为60℃时的蒸发量时,能够掌握介质s的吸收量。即,15-10=5(g/m2)为介质s的吸收量。此时被计算出的吸收量为,当以四次循环的方式进行印刷时,至少被介质s吸收的量。

为了使颜色浓度等级5的第五色标75干燥,只要将从相当于颜色浓度等级5的液体量中减去吸收量后获得的量蒸发即可。即,可知只要通过干燥部50的加热使成为25-5=20(g/m2)的量的油墨蒸发即可。因此,当参照图6所示的图表时,在四次循环时使蒸发量成为20g/m2是在加热温度成为约80℃时被实现的。也就是说,通过使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从60℃变更为80℃,从而能够获得使第五色标75干燥所需的干燥能力。

接着,考虑用户选择的情况是印刷部40的循环数为两个循环、图像的颜色浓度为颜色浓度等级3的情况。在作为所选择的色标70的第三色标73的干燥不充分的情况下,用户确认在检查图案90中干燥充分的色标70与干燥不充分的色标70。例如,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为60℃时,设为,第一、第二色标71、72的干燥充分,第三、第四、第五色标73、74、75的干燥不充分。此时,用户通过确认检查图案90中的色标70的干燥状况,从而能够掌握以下情况,即,当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为60℃时,能够对相当于颜色浓度等级2的液体量进行干燥的情况。因此,为了使相当于颜色浓度等级3的液体量干燥,可考虑只要从干燥部50的当前的加热温度上升几℃即可。

由于通过检查图案90可知,加热温度为60℃而使第二色标72干燥,因此,当从相当于颜色浓度等级2的液体量减去加热温度为60℃时的蒸发量时,能够掌握介质s的吸收量。即,10-6=4(g/m2)为介质s的吸收量。此时被计算出的吸收量为,当以两次循环的方式进行印刷时,至少被介质s吸收的量。

为了使颜色浓度等级3的第五色标73干燥,只要将从相当于颜色浓度等级3的液体量中减去吸收量后获得的量蒸发即可。即,可知只要通过干燥部50的加热使成为15-4=11(g/m2)的量的油墨蒸发即可。因此,当参照图6所示的图表时,在两次循环时使蒸发量成为11g/m2是在约80℃时被实现的。也就是说,通过使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从60℃变更为80℃,从而能够获得使第三色标73干燥所需的干燥能力。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用户能够基于色标70的干燥状况,并通过参照图6所示的图表那样的表示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与由干燥部50实现的油墨的蒸发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对应数据,从而适当地对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进行调整。

然而,当用户选择所期望的画质与所期望的颜色浓度并印刷图像时,参照如图6所示的那样的图表并对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进行调整,这对用户开说可能会成为负担。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1中,例如在印刷装置11所附属的说明书等中,记载有在对加热温度进行调整时的降低用户的负担的对应数据。

当观察图6所示的图表时,在作为使介质s干燥时干燥部50通常使用的加热温度的温度范围的60℃~100℃中,蒸发量相对于加热温度几乎线性地变化。因此,四次循环时的图表能够线性地近似为,在加热温度成为60℃~100℃的范围中,加热温度每上升10℃则蒸发量就每次增加约5g/m2。两次循环时的图表能够线性地近似为,在加热温度成为60℃~100℃的范围中,温度每上升20℃则蒸发量就每次增加约5g/m2

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当于颜色浓度等级1的液体量被设为5g/m2。因此,在四次循环时,加热温度上升10℃时的蒸发量的增加量相当于颜色浓度等级增加一级时的液体量的增加量。在两次循环时,加热温度上升20℃时的蒸发量的增加量相当于颜色浓度等级增加一级时的液体量的增加量。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因加热温度的上升而引起的蒸发量的增加量置换为因颜色浓度等级的增加而引起的液体量的增加量。由此,能够按在印刷装置11中可选择的每个循环数,掌握使因颜色浓度等级增加一级而引起的液体量的增加量蒸发所需的加热温度的温度上升量。由此,能够基于检查图案90中的色标70的干燥状况,来适当地对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进行调整。

例如,在四次循环时,当对检查图案90进行观察时,设为第三色标73的干燥充分,第四色标74的干燥不充分。此时,可知在干燥部50的当前的加热温度下,颜色浓度等级3的第三色标73干燥。如上所述,在四次循环时,当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上升10℃时,该蒸发量仅增加颜色浓度等级增加一级时的液体量的增加量。因此,可知,如果使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上升10℃,则能够干燥颜色浓度等级4的第四色标74。

例如,在两次循环时,当对检查图案90进行观察时,设为第二色标72的干燥充分,第三色标73的干燥不充分。此时,可知在干燥部50的当前的加热温度下,颜色浓度等级2的第二色标72干燥。如上所述,在两次循环时,当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上升20℃时,该蒸发量仅增加颜色浓度等级增加一级时的液体量的增加量。因此,可知,如果使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上升20℃,则能够干燥颜色浓度等级3的第三色标73。

在图7所示的表格中,能够按在印刷装置11中可选择的每个循环数,记载了使因颜色浓度等级增加一级而引起的液体量的增加量蒸发所需的加热温度的温度上升量。即,在图7所示的表格中,按在印刷装置11中可选择的每个循环数,记载了通过上述的流程近似图6所示的图表而获得的数值。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代表性地示出了印刷部40的循环数为四个循环时的加热温度的温度上升量和印刷部40的循环数为两个循环时的加热温度的温度上升量。

用户通过将图7所示的图表中所记载的温度上升量乘以,成为在当前的加热温度下干燥充分的色标70中的颜色浓度等级最高的色标70与干燥不充分的所期望的色标70之间的颜色浓度等级之差的数値,从而能够掌握用于使所期望的色标70干燥而所需的加热温度的温度上升量。即,在图7所示的图表中,示出了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与由干燥部50实现的油墨的蒸发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可认为,该表格根据印刷装置11中可选择的干燥部50的加热时间的差异(印刷部40的每个循环数)而被设定。

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1中,例如在印刷装置11所附属的说明书等中,作为表示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与由干燥部50实现的液体的蒸发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对应数据的一个示例而记载了图7所示的表格。另外,图7所示的图表也可以被记载于由印刷装置11以电子方式存储的电子说明书中。

即,用户通过确认检查图案90中的色标70的干燥状况,并参照图7所示的图表那样的对应数据,从而掌握用于使所选择的色标70干燥所需的加热温度。由此,在对加热温度进行调整时,与参照图6所示的图表的情况相比,用于使以所期望的颜色浓度印刷的图像干燥而所需的加热温度的上升量对用户来说是一目了然的。

用户基于检查图案90中的色标70的干燥状况,通过参照表示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与由干燥部50实现的液体的蒸发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对应数据,从而能够掌握在以所期望的画质以及所期望的颜色浓度印刷图像的情况下为了使介质s干燥而所需的加热温度。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获得以下的效果。

(1)根据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在印刷有多个色标70的介质s通过干燥部50而被加热之后,在该介质s中,有时会产生干燥充分的色标70和干燥不充分的色标70。此时,掌握到以下情况,即,当以与后者的色标70相同量的液体量在介质s上印刷图像时,在干燥部50的当前的加热温度下干燥不充分的情况。

此处,如果参照表示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与由干燥部50实现的液体的蒸发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对应数据,则根据干燥充分的色标70的液体量与干燥不充分的色标70的液体量的差,来求出用于使后者的色标70干燥而所需的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

即,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基于被印刷在介质s上的多个色标70的干燥状况,计算出用于对以所期望的液体量被印刷有图像的介质s进行干燥而所需的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因此,能够适当地对介质s进行干燥。

(2)基于在印刷装置11中可选择的印刷部40的循环数,根据干燥部50对介质s的加热时间的差异来设定对应数据。因此,能够根据由干燥部50产生的加热时间的差异,计算出用于对以所期望的液体量被印刷有图像的介质s进行干燥而所需的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

(3)由于在对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进行调整之后,再次将液体量不同的多个色标70印刷在介质s上,因此,能够基于再次被印刷的色标70的干燥状况来确认是否适当地对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进行了调整。

另外,也可以如下那样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此外,以下的改变例也可以进行适当地组合。

·为了抑制介质s的过干燥,也可以基于检查图案90的干燥状况并参照对应数据,来对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进行调整。即,也可以将图7所示的对应数据所记载的温度上升量作为温度下降量来进行参照。

例如,考虑用户选择的情况是印刷部40的循环数为四次循环,图像的颜色浓度为颜色浓度等级1。设为,在检查图案90中,第一、第二色标71、72的干燥充分,第三、第四、第五色标73、74、75的干燥不充分。此时,可知,能够以干燥部50的当前的加热温度对相当于颜色浓度等级2的液体量进行干燥。因此,在以颜色浓度等级1印刷图像的情况下,可能在当前的加热温度下会使介质s过度干燥。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参照图7所示的对应数据以作为温度下降量,并将加热温度降低10℃,从而能够抑制介质s的过度干燥。

·作为对应数据的一个示例,也可以将图6所示的图表记载于印刷装置11所附属的产品说明书等中。在该情况下,通过也将每个颜色浓度等级的液体量一起记载于产品说明书等中,从而能够计算出用户以所期望的液体量印刷图像时所需的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

·当将检查图案90印刷在介质s上时,也可以将如图7所示的那样的对应数据一起印刷在介质s上。

·作为对应数据的一个示例,也可以代替图7所示的表格,而在印刷装置11所附属的说明书等中记载表示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与由干燥部50实现的油墨的蒸发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文章。例如,作为对应数据的一个示例,也可以记载有“在四次循环时,为了使颜色浓度等级高一级的色标干燥而使加热温度上升10℃”等、表示用于使图像干燥而所需的加热温度的温度上升量的文章。

·印刷装置11也可以不印刷检查图案90。即,也可以基于彩色图案60中的色标70的干燥状况,来对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进行调整。

·作为表示形成色标70的液体量的大小的量,也可以用印刷占空比(printduty)以代替颜色浓度等级。印刷占空比是指液体相对于介质s的覆盖率、即在介质s上所占据的液体与该介质s的面积比率。

·也可以构成为,干燥部50的加热温度的调整通过统一地对印刷装置11的动作进行控制的例如cpu等控制部来执行。在此情况下,用户通过从检查图案90中,将在当前的加热温度下干燥充分的色标70中的颜色浓度等级最高的色标70的颜色浓度等级输入至控制部,从而控制部能够参照自身所存储的对应数据,而将加热温度调整至适于使介质s干燥的加热温度。

·印刷装置11也可以被设置为能够选择六个循环以上。此外,在印刷装置11中被设为可选择的循环数并不限定于连续的数。例如,也可以为如一个循环、两个循环、四个循环、八个循环那样离散的数。

·彩色图案60以及检查图案90中的色标群80并不限于由单色的油墨构成的结构。例如,也可以被构成为将多个油墨混色。

·印刷装置11也可以为喷射或喷出油墨以外的其它的流体(包括液体、将功能材料的粒子分散或混合于液体中而成的液状体、凝胶这样的流状体)的流体喷射装置。例如,也可以是对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包含在液晶显示屏、el(电致发光)显示屏以及面发光显示屏的制造等中被使用的电极材料、颜色材料(像素材料)等材料在内的液状体进行喷射的液状体喷射装置。另外,还可以是喷射凝胶(例如物理凝胶)等流状体的流状体喷射装置。此外,还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上述任意一种流体喷射装置。另外,本说明书中的“流体”是指不包含仅由气体形成的流体的概念,在流体中,包含例如液体(包含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熔融金属(moltenmetal))等)、液状体、流状体等。

符号说明

11…印刷装置;40…印刷部;50…干燥部;70…色标;71…第一色标;72…第二色标;73…第三色标;74…第四色标;75…第五色标;80…色标群;80k…色标群;90…检查图案;s…介质;x…宽度方向;y…输送方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