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丝印图文全自动双驱治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88223发布日期:2019-07-27 11:05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一种丝印图文全自动双驱治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尤其涉及一种丝印图文全自动双驱治具。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对产品进行丝印的时候,一般都是采用特定的产品治具进行支撑限位,如果尺寸不一样的产品,则每一个尺寸的产品都需要一个治具进行支撑限位,成本高昂,而且如果更换产品之后,需要对治具进行更换,非常的不方便,导致效率低,而且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丝印图文全自动双驱治具,通过使用该结构,提高了产品的定位效率,也提高了丝印范围,降低了成本。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丝印图文全自动双驱治具,包括支撑板、设置于支撑板上的定位板及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左侧限位板及右侧限位板,所述左侧限位板及右侧限位板与所述定位板垂直设置,所述左侧限位板及右侧限位板设置于所述定位板的后侧,所述左侧限位板及右侧限位板滑动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支撑板上设有前侧通槽及后侧通槽,所述前侧通槽及后侧通槽平行于所述定位板设置,所述前侧通槽及后侧通槽设置于所述定位板的后侧;所述支撑板的底部设有左侧传动轮、右侧传动轮、电机及皮带,所述左侧传动轮经转轴与所述支撑板的底部左侧转动相连,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支撑板的底部右侧,所述右侧传动轮的顶面中心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所述左侧传动轮设置于所述右侧传动轮的左侧,所述皮带绕设于所述左侧传动轮及右侧传动轮上,所述皮带的前侧正对所述前侧通槽设置,所述皮带的后侧正对所述后侧通槽设置;所述左侧限位板的底部设有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杆的前侧,所述第一连杆插设于所述前侧通槽内,所述第二连杆的底部穿过所述后侧通槽与所述皮带的后侧相连;所述右侧限位板的底部设有第三连杆及第四连杆,所述第三连杆设置于所述第四连杆的前侧,所述第四连杆插设于所述后侧通槽内,所述第三连杆的底部穿过所述前侧通槽与所述皮带的前侧相连。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电机带动所述右侧传动轮转动,所述右侧传动轮带动所述皮带围绕所述左侧传动轮及右侧传动轮转动,所述皮带的传动通过所述第二连杆及第三连杆带动所述左侧限位板与右侧限位板相互靠近或远离。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杆的长度与第四连杆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连杆及第四连杆的底部设置于所述皮带的上方;所述第二连杆的长度与所述第三连杆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二连杆及第三连杆的底部与所述皮带相连。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连杆及第三连杆的底部均设有一缺口,所述缺口朝下开口设置,所述缺口的前侧设有一螺孔,所述螺孔内螺接有一限位螺栓,所述皮带插设于所述缺口内,所述限位螺栓的端部抵于所述皮带的侧壁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左侧限位板的右侧面及所述右侧限位板的左侧面上设有缓冲垫片层。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定位板对产品的前端进行定位,通过左、右侧限位板对产品的左右侧进行限位,同时电机通过皮带带动左、右侧限位板同时相互远离或者靠近,这样能够对不同尺寸的产品进行快速的限位,无需进行治具的更换,有效提高产品的定位效率,减少治具的数量,降低成本,提高丝印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仰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支撑板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第三连杆与皮带连接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1、支撑板;2、定位板;3、左侧限位板;4、右侧限位板;5、前侧通槽;6、后侧通槽;7、左侧传动轮;8、右侧传动轮;9、电机;10、皮带;11、转轴;12、第一连杆;13、第二连杆;14、第三连杆;15、第四连杆;16、缺口;17、限位螺栓;18、缓冲垫片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参见图1~4所示,一种丝印图文全自动双驱治具,包括支撑板1、设置于支撑板1上的定位板2及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左侧限位板3及右侧限位板4,所述左侧限位板3及右侧限位板4与所述定位板2垂直设置,所述左侧限位板3及右侧限位板4设置于所述定位板2的后侧,所述左侧限位板3及右侧限位板4滑动设置于所述支撑板1上;所述支撑板1上设有前侧通槽5及后侧通槽6,所述前侧通槽5及后侧通槽6平行于所述定位板2设置,所述前侧通槽5及后侧通槽6设置于所述定位板2的后侧;所述支撑板1的底部设有左侧传动轮7、右侧传动轮8、电机9及皮带10,所述左侧传动轮7经转轴11与所述支撑板1的底部左侧转动相连,所述电机9安装于所述支撑板1的底部右侧,所述右侧传动轮8的顶面中心与所述电机9的输出轴相连,所述左侧传动轮7设置于所述右侧传动轮8的左侧,所述皮带10绕设于所述左侧传动轮及右侧传动轮上,所述皮带10的前侧正对所述前侧通槽设置,所述皮带的后侧正对所述后侧通槽设置;所述左侧限位板3的底部设有第一连杆12及第二连杆13,所述第一连杆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杆的前侧,所述第一连杆插设于所述前侧通槽内,所述第二连杆的底部穿过所述后侧通槽与所述皮带的后侧相连;所述右侧限位板4的底部设有第三连杆14及第四连杆15,所述第三连杆设置于所述第四连杆的前侧,所述第四连杆插设于所述后侧通槽内,所述第三连杆的底部穿过所述前侧通槽与所述皮带的前侧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前侧通槽及后侧通槽的设置,左侧限位板的底部设置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通过前侧通槽及后侧通槽进行限位,这样能够保证左侧限位板能够沿着前、后侧通槽竖直方向左右移动,右侧限位板同样能够通过第三连杆、第四连杆及前、后侧通槽限位,使右侧限位板能够沿着前、后侧通槽竖直方向左右移动,同时,由于左侧限位板经过第二连杆与皮带的后侧连接,也就是与左、右侧传动轮后侧的皮带连接,右侧限位板经过第三连杆与皮带的前侧连接,也就是与左、右侧传动轮前侧的皮带连接,例如右侧传动轮顺时针转动的时候,皮带的前侧朝右移动,皮带的后侧则朝左移动,这样左、右侧限位板相互远离,如果右侧传动轮逆时针转动,皮带的前侧朝左移动,皮带的后侧朝右移动,这样左、右侧限位板就会相互靠近,对产品进行夹紧。使用时,左、右侧限位板相互远离,然后操作人员将产品放入到支撑板上面,使产品的前端面抵在定位板上面,然后电机带动皮带转动,利用左、右侧限位板将产品夹紧限位,实现产品的快速限位。

在本实施例中,左、右侧限位板能够同步移动,这样能够保证产品被夹紧之后处于居中状态,这样丝印机构就无需重新定位,保证丝印质量,同时能够对不同尺寸的产品进行限位,保证限位范围,降低成本,无需不同治具。

其中,所述电机带动所述右侧传动轮转动,所述右侧传动轮带动所述皮带围绕所述左侧传动轮及右侧传动轮转动,所述皮带的传动通过所述第二连杆及第三连杆带动所述左侧限位板与右侧限位板相互靠近或远离。

参见图1~4所示,所述第一连杆的长度与第四连杆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连杆及第四连杆的底部设置于所述皮带的上方;所述第二连杆的长度与所述第三连杆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二连杆及第三连杆的底部与所述皮带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及第四连杆会比第二连杆及第三连杆更短,这样就不会干扰到皮带的传动,同时,还能够通过前侧通槽或者后侧通槽进行限位,保证左、右侧限位板能够在左右方向竖直移动,保证对产品的限位质量。

参见图3、4所示,所述第二连杆13及第三连杆14的底部均设有一缺口16,所述缺口朝下开口设置,所述缺口16的前侧设有一螺孔,所述螺孔内螺接有一限位螺栓17,所述皮带插设于所述缺口内,所述限位螺栓的端部抵于所述皮带的侧壁上。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缺口的设置,这样在左、右侧限位板安装的时候,直接将对应的连杆插入到对应的通槽内,然后将缺口插到皮带上,使皮带插入到缺口内部,然后将螺栓进行锁紧,使螺栓的端部压紧皮带,使皮带的一侧抵在缺口的侧壁上,另一侧则由螺栓压紧,这样能够通过螺栓将皮带卡住在缺口内,保证皮带在移动的时候,能够通过第二连杆或者第三连杆带动左、右侧限位板移动。

参见图1~4所示,所述左侧限位板3的右侧面及所述右侧限位板4的左侧面上设有缓冲垫片层18。通过缓冲垫片层的设置,这样能够在左、右侧限位板对产品夹紧的时候,通过缓冲垫片层进行缓冲,防止对产品的损坏。

其中,为了防止左、右侧限位板对产品夹紧力过大,电机可以采用小功率,既能够对产品进行夹紧,又不会将产品夹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