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设备及打印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990522发布日期:2020-02-22 02:12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打印设备及打印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打印设备及打印方法。



背景技术:

提出了在转印构件上形成墨图像并将其转印至诸如纸等的打印介质的技术。日本特开2018-089936公开了用于吸收在转印构件上形成的墨图像中所包含的液体成分的液体吸收构件。日本特开2018-089936还公开了使液体吸收构件适当地保湿以防止由于液体吸收构件的表面的增稠而引起的液体吸收构件的液体吸收性能的降低的技术。

然而,根据液体吸收构件的重复使用程度,假定即使在使用日本特开2018-089936的方法的情况下也不能维持液体吸收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更有效地防止液体吸收构件的液体吸收性能的降低的技术。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种打印设备,包括:转印构件,其被配置为循环地转动移动;转印单元,其被配置为将所述转印构件上所形成的图像转印至打印介质;以及液体吸收单元,其被配置为在所述转印单元进行转印之前从所述转印构件上的图像吸收液体成分,其中,所述液体吸收单元包括:液体吸收构件,其被配置为具有与所述图像接触的第一面以及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移动单元,其被配置为使所述液体吸收构件循环地转动移动;液体去除部,其被配置为包括与所述第一面接触的第一转动体以及与所述第二面接触的第二转动体,其中所述第一转动体和所述第二转动体夹持所述液体吸收构件,其中所述液体去除部从所述第一转动体和所述第二转动体的夹持部分去除所述液体吸收构件中所包含的液体;以及液体施加部,其相对于重力方向被布置在所述液体吸收构件的上方,并且被配置为将液体施加到所述第一面上的位置,其中该位置相对于所述液体吸收构件的转动移动的方向位于所述夹持部分的上游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一种打印方法,包括:将转印构件上所形成的图像转印至打印介质;通过在利用所述转印进行转印之前从所述转印构件上的图像吸收液体成分,来进行液体吸收,其中,进行液体吸收包括:移动液体吸收构件以循环地转动移动;从第一转动体和第二转动体的夹持部分去除所述液体吸收构件中所包含的液体,其中所述第一转动体与所述液体吸收构件的第一面接触并且所述第二转动体与所述液体吸收构件的第二面接触,其中所述第一面与所述图像接触并且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相对;以及将液体施加到所述第一面上的位置,其中该位置相对于所述液体吸收构件的转动移动的方向位于所述夹持部分的上游侧。

根据以下(参考附图)对典型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代表性实施例的打印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打印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图2中的打印单元的移位模式的说明图;

图4是图1中的打印系统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5是图1中的打印系统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6是示出图1中的打印系统的操作示例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图1中的打印系统的操作示例的说明图;

图8是吸收单元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的a部分的放大图;

图10是示出恢复单元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液体吸收构件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与恢复单元的各组件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2a和12b示意性地示出施加液体时的液体的扩散,其中图12a是从上方所见的图,以及图12b是从宽度方向所见的图;

图13是第二实施例中的吸收单元的示意图;

图14是示出第二实施例中的恢复单元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5a和15b示意性地示出第二实施例中的施加液体时的液体的扩散,其中图15a是从上方所见的图,以及图15b是从宽度方向所见的图;以及

图16是第三实施例中的吸收单元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各图中,箭头x和y表示彼此正交的水平方向。箭头z表示垂直方向。

<第一实施例>

<打印系统>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打印系统(打印设备)1的正视图。打印系统1是通过经由转印构件2将墨图像转印至打印介质p来形成(制造)打印品p'的薄片喷墨打印机。打印系统1包括打印设备1a和输送设备1b。在本实施例中,x方向、y方向和z方向分别表示打印系统1的宽度方向(全长方向)、深度方向和高度方向。打印介质p在x方向上输送。

注意,“打印”不仅包括诸如字符或图形图案等的重要信息的形成、而且还包括更广泛意义的打印介质上的图像、设计或图案的形成或打印介质的处理,而与信息是重要还是不重要或者已经变得明显使得能够实现人类视觉感知无关。在本实施例中,“打印介质”被假定为纸质薄片,但可以是织物和塑料膜等。

墨成分不受特别限制。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假定使用包含作为着色材料的颜料、水和树脂的水性颜料墨的情况。

<打印设备>

打印设备1a包括打印单元3、转印单元4、周边单元5a~5d、以及供给单元6。

<打印单元>

打印单元3包括多个打印头30和滑架31。将参考图1和2来进行说明。图2是示出打印单元3的立体图。打印头30将液体墨喷出至转印构件2,并在转印构件2上形成打印图像的墨图像。

在本实施例中,各打印头30是在y方向上延伸的全幅头,并且喷嘴排列在其覆盖具有可使用最大尺寸的打印介质的图像打印区域的宽度的范围内。各打印头30具有墨喷出面(其下面的喷嘴打开),并且墨喷出面经由微小的间隙(例如数mm)面向转印构件2的表面。在本实施例中,转印构件2被配置为在圆形轨道上循环移动,因此多个打印头30呈径向布置。

各喷嘴包括喷出元件。喷出元件例如是用于在喷嘴中产生压力并喷出喷嘴中的墨的元件,并且众所周知的喷墨打印机中的喷墨头的技术是适用的。例如,可以提供通过利用电热转换器使墨中发生膜沸腾并形成气泡来喷出墨的元件、通过机电转换器(压电元件)来喷出墨的元件、或者通过使用静电来喷出墨的元件等作为喷出元件。从高速且高密度打印的角度来看,可以使用利用电热转换器的喷出元件。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了9个打印头30。各打印头30喷出不同种类的墨。不同种类的墨例如在着色材料方面所有不同,并且包括黄色墨、品红色墨、青色墨和黑色墨等。一个打印头30喷出一种墨。然而,一个打印头30可被配置为喷出多种墨。因此,在设置了多个打印头30的情况下,它们中的一些可以喷出不包括着色材料的墨(例如,透明墨)。

滑架31支撑多个打印头30。墨喷出面侧的各打印头30的端部固定至滑架31。这使得可以更精确地维持墨喷出面和转印构件2之间的表面的间隙。滑架31被配置为通过各引导单元rl的引导而在安装打印头30的同时可移位。在本实施例中,引导单元rl是在y方向上延伸的轨状结构,并且在x方向上被分离地设置为一对。在滑架31沿x方向的各侧设置滑动部分32。滑动部分32与引导构件rl接合,并沿引导构件rl在y方向上滑动。

图3是示出打印单元3的移位模式的图,并且示意性地示出打印系统1的右侧面。在打印系统1的后部设置恢复单元12。恢复单元12具有用于使打印头30的喷出性能恢复的机构。例如,可以提供用于盖住各打印头30的墨喷出面的盖机构、用于擦拭墨喷出面的擦拭器机构、用于通过来自墨喷出面的负压来吸引打印头30中的墨的吸引机构作为这类机构。

引导单元rl从转印构件2的一侧起在恢复单元12上延伸。通过引导单元rl的引导,打印单元3可在用实线表示打印单元3的喷出位置pos1和用虚线表示打印单元3的恢复位置pos3之间移位,并且通过驱动机构(未示出)进行移动。

喷出位置pos1是打印单元3将墨喷出至转印构件2的位置并且是各打印头30的墨喷出面面向转印构件2的表面的位置。恢复位置pos3是从喷出位置pos1退避的位置并且是打印单元3位于恢复单元12上方的位置。恢复单元12可以在打印单元3位于恢复位置pos3处的情况下对打印头30进行性能恢复处理。在本实施例中,恢复单元12还可以在打印单元3到达恢复位置pos3之前的移动途中进行恢复处理。在喷出位置pos1和恢复位置pos3之间存在预备恢复位置pos2。恢复单元12可以在将打印头30从喷出位置pos1向恢复位置pos3移动期间在预备恢复位置pos2处对打印头30进行预备恢复处理。

<转印单元>

将参考图1来说明转印单元4。转印单元4包括转印筒41和加压鼓42。这些鼓各自是围绕y方向的转动轴转动的转动体,并且具有圆柱形外周面。在图1中,转印筒41和加压鼓42的各图中所示的箭头表示其转动方向。转印筒41顺时针转动,并且加压鼓42逆时针转动。

转印筒41是用于在其外周面支撑转印构件2的支撑构件。转印构件2在圆周方向上连续地或间歇性地设置在转印筒41的外周面上。如果转印构件2被连续地设置,则其形成为环状的带。如果转印构件2被间歇性地设置,则其形成为有端的带,其各端被划分为多个段。各段可以等间距地呈弧形布置在转印筒41的外周面上。

转印构件2通过转动转印筒41来在圆形轨道上循环移动。通过转印筒41的转动相位,可将转印构件2的位置区分为喷出前处理区域r1、喷出区域r2、喷出后处理区域r3和r4、转印区域r5、以及转印后处理区域r6。转印构件2循环通过这些区域。

喷出前处理区域r1是在打印单元3喷出墨之前对转印构件2进行预处理的区域并且是周边单元5a进行处理的区域。在本实施例中,施加反应液。喷出区域r2是打印单元3通过将墨喷出至转印构件2来形成墨图像的形成区域。喷出后处理区域r3和r4是在墨喷出之后对墨图像进行处理的处理区域。喷出后处理区域r3是周边单元5b进行处理的区域,并且喷出后处理区域r4是周边单元5c进行处理的区域。转印区域r5是转印单元4将转印构件2上的墨图像转印至打印介质p的区域。转印后处理区域r6是在转印之后对转印构件2进行后处理的区域并且是周边单元5d进行处理的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喷出区域r2是具有预定区间的区域。其它区域r1以及r3~r6具有比喷出区域r2窄的区间。通过比喻成时钟的表盘,在本实施例中,喷出前处理区域r1位于约10点处,喷出区域r2位于约11点~1点的范围内,喷出后处理区域r3位于约2点处,以及喷出后处理区域r4位于约4点处。转印区域r5位于约6点处,以及转印后处理区域r6是约8点处的区域。

转印构件2可以由单层形成,但可以是多层的累积体。如果转印构件2由多层形成,则其可以包括例如表面层、弹性层和压缩层这三层。表面层是具有形成墨图像的图像形成面的最外层。通过设置压缩层,压缩层吸收变形并使局部压力波动分散,从而使得即使在高速打印时也可以维持可转印性。弹性层是表面层和压缩层之间的层。

作为表面层的材料,可以适当地使用诸如树脂和陶瓷等的各种材料。然而,在耐久性等的方面,可以使用压缩模量高的材料。更具体地,可以提供丙烯酸系树脂、丙烯酸系硅酮树脂、含氟树脂和通过缩合可水解有机硅化合物所获得的缩合物等。可以使用已经进行表面处理的表面层来提高反应液的润湿性或图像的可转印性等。可以提供框处理、电晕处理、等离子处理、抛光处理、粗化处理、活性能量束照射处理、臭氧处理、表面活性剂处理、或硅烷偶联处理等作为表面处理。这些处理中的多个可以组合。还可以在表面层中设置任何期望表面形状。

例如,可以提供丙烯腈-丁二烯橡胶、丙烯酸系橡胶、氯丁橡胶、聚氨酯橡胶或硅橡胶等作为压缩层的材料。在形成这样的橡胶材料时,可以通过使预定量的硫化剂或硫化促进剂等混合、并在必要时进一步使发泡剂或者诸如中空细颗粒或盐等的填充剂混合来形成多孔橡胶材料。因此,针对各种压力波动而伴随着体积变化来对气泡部分进行压缩,因此除压缩方向以外的方向上的变形小,从而使得可以获得更稳定的可转印性和耐久性。作为多孔橡胶材料,存在具有各气孔彼此连续的开孔结构的材料、以及具有各气孔彼此独立的闭孔结构的材料。然而,可以使用任意结构,或者可以使用这两种结构。

作为弹性层的构件,可以适当地使用诸如树脂和陶瓷等的各种材料。在加工特性方面,可以使用弹性体材料和橡胶材料的各种材料。更具体地,例如,可以提供氟硅橡胶、苯基硅橡胶、氟橡胶、氯丁橡胶、聚氨酯橡胶和丁腈橡胶等。另外,可以提供乙丙橡胶、天然橡胶、苯乙烯橡胶、异戊二烯橡胶、丁二烯橡胶、乙烯/丙烯/丁二烯共聚物和腈基丁二烯橡胶等。特别地,硅橡胶、氟硅橡胶和苯基硅橡胶由于其压缩永久变形小因而在尺寸稳定性和耐久性方面是有利的。它们由于随温度的弹性变化小因而在可转印性方面也是有利的。

在表面层和弹性层之间以及在弹性层和压缩层之间,还可以使用各种粘着剂或双面粘着带以使其彼此固定。为了在被安装至转印筒41时抑制水平方向上的伸长或维持回弹性,转印构件2还可以包括压缩模量高的加强层。纺织物可以用作加强层。可以通过以任何期望方式组合由上述材料形成的各层来制造转印构件2。

加压鼓42的外周面压接转印构件2。在加压鼓42的外周面上设置用于把持打印介质p的前端部分的至少一个把持机构。多个把持机构可以分离地设置在加压鼓42的圆周方向上。转印构件2上的墨图像在与加压鼓42的外周面紧密接触地输送的同时、在通过加压鼓42和转印构件2之间的夹持部分时被转印至打印介质p。

转印筒41和加压鼓42可以共用用于驱动它们的诸如马达等的驱动源,并且驱动力可以通过诸如齿轮机构等的传动机构来传递。

<周边单元>

周边单元5a~5d被布置在转印筒41的周围。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周边单元5a~5d按顺序为施加单元、吸收单元、加热单元和清扫单元。

施加单元5a是用于在打印单元3喷出墨之前将反应液施加到转印构件2上的机构。反应液是包含用于增加墨粘度的成分的液体。这里,墨粘度的增加意味着形成墨的着色材料和树脂等通过与用于增加墨粘度的成分接触来发生化学反应或物理吸着,从而认识到墨粘度增加。这种墨粘度增加不仅包括认识到墨整体的粘度增加的情况,而且还包括由于凝结诸如着色材料和树脂等的形成墨的一些成分而发生局部的粘度增加的情况。

用于增加墨粘度的成分可以使用但不特别限于诸如金属离子或聚合凝结剂等的引起墨的ph变化并使墨中的着色材料凝结的物质,并且可以使用有机酸。例如,可以提供辊、打印头、模涂布设备(模涂布器)、或刮涂设备(刮涂器)等作为用于施加反应液的机构。如果在墨被喷出至转印构件2之前将反应液施加到转印构件2,则可以使到达转印构件2的墨立即定影。这使得可以抑制因混合相邻的墨而引起的渗色。

吸收单元5b是用于在转印之前从转印构件2上的墨图像吸收液体成分的机构。例如,可以通过减少墨图像的液体成分来抑制打印介质p上所打印的图像的模糊。从另一角度说明液体成分的减少,还可以将其表示为使用于在转印构件2上形成墨图像的墨浓缩。使墨浓缩意味着通过减少墨中所包含的液体成分来增加墨中所包含的诸如着色材料或树脂等的固形物相对于液体成分的含量。

吸收单元5b例如包括用于通过与墨图像接触来减少墨图像的液体成分的量的液体吸收构件。液体吸收构件可以形成在辊的外周面上,或者可以形成为环形片状形状并循环运行。在墨图像的保护方面,液体吸收构件可以通过使液体吸收构件的移动速度与转印构件2的圆周速度相等来与转印构件2同步移动。

液体吸收构件可以包括用于与墨图像接触的多孔体。与墨图像接触的面上的多孔体的孔径可以等于或小于10μm,以抑制墨的固形物粘附至液体吸收构件。这里的孔径是指平均直径,并且可以通过诸如汞压入技术、氮吸收方法或sem图像观察等的已知方法来测量。注意,液体成分没有固定形状,在其具有流动性和几乎恒定的体积的情况下不受特别限制。例如,可以提供墨或反应液中所包含的水或有机溶剂等作为液体成分。

加热单元5c是用于在转印之前加热转印构件2上的墨图像的机构。墨图像中的树脂通过加热墨图像而熔化,从而提高了到打印介质p的可转印性。加热温度可以等于或高于树脂的最小成膜温度(mft)。mft可以通过遵循诸如jisk6828-2:2003或iso2115:1996等的众所周知的方法的各设备来测量。从可转印性和图像牢固性的角度来看,墨图像可以在比mft高10℃以上的温度下加热,或者可以进一步在比mft高20℃以上的温度下加热。加热单元5c例如可以使用已知的加热装置,诸如红外线等的各种灯或暖风扇等。在加热效率方面可以使用红外加热器。

清扫单元5d是用于在转印之后清扫转印构件2的机构。清扫单元5d去除转印构件2上残留的墨或转印构件2上的尘埃等。清扫单元5d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已知的方法,例如,使多孔构件与转印构件2接触的方法、用刷子刮擦转印构件2的表面的方法、或者用刮板刮削转印构件2的表面的方法等。诸如辊形状或网形状等的已知形状可以用于清扫用的清扫构件。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包括施加单元5a、吸收单元5b、加热单元5c和清扫单元5d作为周边单元。然而,可以应用转印构件2的冷却功能,或者可以向这些单元添加冷却单元。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加热单元5c的热量来使转印构件2的温度升高。如果在打印单元3将墨喷出至转印构件2之后、墨图像超过作为墨的主要溶剂的水的沸点,则吸收单元5b的液体成分吸收的性能可能降低。可以通过冷却转印构件2以使得喷出墨的温度维持在水的沸点以下来维持液体成分吸收的性能。

冷却单元可以是用于将空气吹送至转印构件2的空气吹送机构、或用于使构件(例如辊)与转印构件2接触并通过空气冷却或水冷却来冷却该构件的机构。冷却单元可以是用于冷却清扫单元5d的清扫构件的机构。冷却定时可以是在转印之后、在施加反应液之前的时间段。

<供给单元>

供给单元6是用于向打印单元3的各打印头30供给墨的机构。供给单元6可被设置在打印系统1的后部侧。供给单元6包括用于针对各种墨储存墨的储存器tk。各储存器tk可以包括主箱和副箱。各储存器tk和相应的一个打印头30通过液体通路6a彼此连通,并且墨从储存器tk供给至打印头30。液体通路6a可以使墨在储存器tk与打印头30之间循环。供给单元6可以例如包括用于使墨循环的泵。可以在液体通路6a的途中或者在各储存器tk中设置用于使墨中的气泡脱气的脱气机构。可以在液体通路6a的途中或者在各储存器tk中设置用于调整墨的流体压力以及大气压力的阀。各储存器tk和各打印头30在z方向上的高度可被设计为使得储存器tk中的墨的液面位于比打印头30的墨喷出面低的位置处。

<输送设备>

输送设备1b是用于将打印介质p进给至转印单元4、并从转印单元4排出墨图像被转印至的打印品p'的设备。输送设备1b包括进给单元7、多个输送鼓8和8a、两个链轮8b、链条8c、以及回收单元8d。在图1中,输送设备1b中的各构成元件的图以内的箭头表示构成元件的转动方向,并且各构成元件的图以外的箭头表示打印介质p或打印品p'的输送路径。打印介质p从进给单元7输送至转印单元4,并且打印品p'从转印单元4输送至回收单元8d。进给单元7的一侧可被称为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并且回收单元8d的一侧可被称为下游侧。

进给单元7包括堆叠了多个打印介质p的堆叠单元、以及用于将打印介质p从堆叠单元逐一进给至最上游的输送鼓8的进给机构。输送鼓8和8a各自是围绕y方向的转动轴转动的转动体,并且具有圆柱形外周面。在输送鼓8和8a各自的外周面上设置用于把持打印介质p(打印品p')的前端部分的至少一个把持机构。可以控制各把持机构的把持操作和释放操作,使得打印介质p在相邻的输送鼓之间传送。

两个输送鼓8a用于使打印介质p反转。在打印介质p进行双面打印的情况下,在转印到表面上之后,该打印介质p不会被传送至在下游侧相邻的输送鼓8,而是被传送至输送鼓8a。打印介质p经由两个输送鼓8a被反转,并且经由加压鼓42上游侧的输送鼓8被再次传送至加压鼓42。因此,打印介质p的反面面向转印筒41,从而将墨图像转印到反面。

链条8c缠绕在两个链轮8b之间。两个链轮8b其中之一是驱动链轮,而另一个是从动链轮。链条8c通过转动驱动链轮而循环运行。链条8c包括在其长边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多个把持机构。各把持机构把持打印品p'的端部。打印品p'从位于下游端的输送鼓8传送到链条8c的各把持机构,并且把持机构所把持的打印品p'通过运行链条8c而被输送至回收单元8d,从而释放把持。因此,打印品p'被堆叠在回收单元8d中。

<后处理单元>

输送设备1b包括后处理单元10a和10b。后处理单元10a和10b是被布置在转印单元4的下游侧、并对打印品p'进行后处理的机构。后处理单元10a对打印品p'的正面进行处理,并且后处理单元10b对打印品p'的反面进行处理。后处理的内容例如包括以打印品p'的图像打印面上的图像的保护和光泽等为目的的涂布。例如,可以提供液体施加、薄片熔接和层压等作为涂布的示例。

<检查单元>

输送设备1b包括检查单元9a和9b。检查单元9a和9b是被布置在转印单元4的下游侧、并对打印品p'进行检查的机构。

在本实施例中,检查单元9a是用于拍摄打印品p'上所打印的图像的摄像设备,并且包括例如ccd传感器或cmos传感器等的图像传感器。检查单元9a在连续进行打印操作的同时拍摄打印图像。基于检查单元9a所拍摄的图像,可以确认打印图像的色感等的时间变化并判断是否要校正图像数据或打印数据。在本实施例中,检查单元9a具有在加压鼓42的外周面上所设置的摄像范围,并且被布置成能够紧接在转印之后部分地拍摄打印图像。检查单元9a可以检查所有打印图像,或者可以按每预定薄片检查图像。

在本实施例中,检查单元9b也是用于拍摄打印品p'上所打印的图像的摄像设备,并且包括例如ccd传感器或cmos传感器等的图像传感器。检查单元9b在测试打印操作中拍摄打印图像。检查单元9b可以拍摄整个打印图像。基于检查单元9b所拍摄的图像,可以对与打印数据有关的各种校正操作进行基本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检查单元9b被布置在用以拍摄链条8c所输送的打印品p'的位置处。在检查单元9b拍摄打印图像的情况下,检查单元9b通过暂时暂停链条8c的运行来拍摄整个图像。检查单元9b可以是用于扫描打印品p'的扫描器。

<控制单元>

接着将说明打印系统1的控制单元。图4和5是各自示出打印系统1的控制单元13的框图。控制单元13可通信地连接至更高级设备(dfe)hc2,并且更高级设备hc2可通信地连接至主机设备hc1。

在主机设备hc1中生成或保存要作为打印图像的源的原始数据。这里的原始数据例如以诸如文档文件或图像文件等的电子文件的格式生成的。该原始数据被发送至更高级设备hc2。在更高级设备hc2中,接收到的原始数据被转换为控制单元13可用的数据格式(例如,用rgb表现图像的rgb数据)。将转换后的数据作为图像数据从更高级设备hc2发送至控制单元13。控制单元13基于接收到的图像数据来开始打印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单元13大致分为主控制器13a和引擎控制器13b。主控制器13a包括处理单元131、存储单元132、操作单元133、图像处理单元134、通信i/f(接口)135、缓冲器136、以及通信i/f137。

处理单元131是诸如cpu等的处理器,执行存储单元132中所存储的程序,并控制整个主控制器13a。存储单元132是诸如ram、rom、硬盘或ssd等的存储装置,存储处理单元(cpu)131所执行的程序和数据,并向处理单元(cpu)131提供工作区域。操作单元133例如是诸如触摸面板、键盘或鼠标等的输入装置,并接受用户指示。

图像处理单元134例如是包括图像处理处理器的电子电路。缓冲器136例如是ram、硬盘或ssd等。通信i/f135与更高级设备hc2进行通信,并且通信i/f137与引擎控制器13b进行通信。在图4中,虚线箭头例示了图像数据的处理顺序。将经由通信i/f135从更高级设备hc2接收到的图像数据累积在缓冲器136中。图像处理单元134从缓冲器136读出图像数据,对读出的图像数进行预定图像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再次存储在缓冲器136中。将缓冲器136中所存储的图像处理后的图像数据作为打印引擎所使用的打印数据从通信i/f137发送至引擎控制器13b。

如图5所示,引擎控制器13b包括控制单元14和15a~15e,并获得打印系统1的传感器组/致动器组16的检测结果并控制这些组的驱动。这些控制单元各自包括诸如cpu等的处理器、诸如ram和rom等的存储装置、以及与外部装置的接口。注意,控制单元的划分仅仅是说明性的,并且多个细分控制单元可以执行一些控制操作,或者相反地,多个控制单元可以彼此整合,并且一个控制单元可被配置成实现这些控制单元的控制内容。

引擎控制单元14控制整个引擎控制器13b。打印控制单元15a将从主控制器13a接收到的打印数据以适合驱动打印头30的数据格式转换为光栅数据等。打印控制单元15a控制各打印头30的喷出。

转印控制单元15b控制施加单元5a、吸收单元5b、加热单元5c和清扫单元5d。

可靠性控制单元15c控制供给单元6、恢复单元12、以及用于使打印单元3在喷出位置pos1和恢复位置pos3之间移动的驱动机构。

输送控制单元15d控制转印单元4的驱动并控制输送设备1b。检查控制单元15e控制检查单元9b和检查单元9a。

在传感器组/致动器组16中,传感器组包括用于检测可移动部件的位置和速度的传感器、用于检测温度的传感器、以及图像传感器等。致动器组包括马达、电磁螺线圈和电磁阀等。

<操作示例>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打印操作的示例的图。在转动转印筒41和加压鼓42的同时循环进行以下的各个步骤。如状态st1所示,首先,反应液l从施加单元5a施加到转印构件2上。转印构件2上施加反应液l的部分随着转印筒41的转动而移动。当施加反应液l的部分到达打印头30下方时,如状态st2所示,墨从打印头30喷出至转印构件2。因此,形成墨图像im。此时,喷出墨与转印构件2上的反应液l混合,从而促进着色材料的凝结。喷出墨从供给单元6的储存器tk供给至打印头30。

转印构件2上的墨图像im随转印构件2的转动而移动。当墨图像im到达吸收单元5b时,如状态st3所示,吸收单元5b从墨图像im吸收液体成分。当墨图像im到达加热单元5c时,如状态st4所示,加热单元5c加热墨图像im,墨图像im中的树脂熔化,并且形成墨图像im的膜。与墨图像im的这种形成同步地,输送设备1b输送打印介质p。

如状态st5所示,墨图像im和打印介质p到达转印构件2和加压鼓42之间的夹持部分,墨图像im被转印至打印介质p,并且形成打印品p'。在通过夹持部分的情况下,检查单元9a拍摄打印品p'上所打印的图像并检查打印图像。输送设备1b将打印品p'输送至回收单元8d。

当转印构件2上形成墨图像im的部分到达清扫单元5d时,如状态st6所示,该部分被清扫单元5d清扫。在清扫之后,转印构件2转动一次,并且以相同的过程重复进行墨图像到打印介质p的转印。以上说明是为了便于理解而提供的,使得在转印构件2的一次转动中进行一次墨图像im到一个打印介质p的转印。然而,可以在转印构件2的一次转动中连续进行墨图像im到多个打印介质p的转印。

如果这种打印操作继续,则各打印头30需要维护。图7示出维护各打印头30时的操作示例。状态st11示出打印单元3位于喷出位置pos1处的状态。状态st12示出打印单元3通过预备恢复位置pos2的状态。在通过时,恢复单元12进行用于恢复打印单元3的各打印头30的喷出性能的处理。随后,如状态st13所示,恢复单元12在打印单元3位于恢复位置pos3处的状态下进行用于恢复各打印头30的喷出性能的处理。

<吸收单元>

将参考图8来说明吸收单元5b的详细示例。图8是示出吸收单元5b的示例的示意图。吸收单元5b是用于从墨接收介质上所形成的墨图像吸收液体成分的液体吸收设备。在本实施例中,吸收单元5b在转印构件2上所形成的墨图像im被转印至打印介质p之前从墨图像im吸收液体成分。在如本实施例中那样使用水溶性颜料墨的情况下,吸收单元5b主要以吸收墨图像中的水分为目的。这使得可以抑制打印介质p发生卷曲或起皱。

吸收单元5b包括液体吸收构件50、用于使液体吸收构件50循环移动的驱动单元51、移位单元512、多种恢复单元52~54、预处理单元55、以及检测单元56。

液体吸收构件50是用于从墨图像im吸收液体成分的吸收器,并且在图8的示例中是形成为环状带的液体吸收薄片。液体吸收位置a是液体吸收构件50从转印构件2上的墨图像im吸收液体成分的位置,并且表示液体吸收构件50最接近转印构件2的部分。箭头d1表示转印构件2的移动方向,并且箭头d2表示液体吸收构件50的移动方向。

液体吸收构件50可以由单层形成,但是也可以由多层形成。这里例示了正面层和反面层的双层结构。正面层形成与墨图像im接触的第一面50a,并且反面层形成与第一面50a相对的第二面50b。液体吸收构件50吸收转印构件2上的墨图像im的液体成分。墨图像im中的液体成分从正面层渗透到液体吸收构件50中,并进一步渗透到反面层中。墨图像im以液体成分减少的状态朝向加热单元5c移动。

正面层和反面层各自可以由多孔材料制成。可以使反面层的平均孔径大于正面层的平均孔径,以在抑制着色材料的粘附性的同时提高液体成分的吸收性能。这使得可以促进液体成分从正面层移动至反面层。

正面层的材料可以例如是相对于水的接触角小于90°的亲水性材料或者相对于水的接触角在90°以上的防水性材料。对于亲水性材料,材料相对于水的接触角可以在40°以下。可以遵循例如jisr3257的“6.静态法”中所描述的技术来测量接触角。

亲水性材料具有通过毛细力汲引出液体的效果。可以提供纤维素、聚丙烯酰胺或其复合材料作为亲水性材料。在使用防水性材料的情况下,可以在其表面上进行亲水化处理。可以提供诸如溅射蚀刻等的方法作为亲水化处理。

例如,可以提供含氟树脂作为防水性材料。例如,可以提供聚四氟乙烯、聚三氟氯乙烯、或聚偏二氟乙烯等作为含氟树脂。在防水性材料用于正面层的情况下,直到发挥汲引出液体的效果为止可能需要时间。为了应对这一点,可以使与正面层的接触角小于90°的液体浸入正面层中。

例如,可以提供树脂纤维的无纺织物或纺织物作为反面层的材料。用于反面层的材料对水的接触角可以等于或大于针对正面层的接触角,这是因为不使液体成分从反面层逆流到正面层。例如,可以提供聚烯烃、聚氨酯、诸如尼龙等的聚酰胺、聚酯、聚砜或其复合材料作为反面层的材料。

例如,可以提供粘着剂层压或热层压等作为正面层和反面层的层压方法。

驱动单元51是用于支撑液体吸收构件50以使其能够循环地转动移动以通过液体吸收位置a的机构,并且包括驱动转动体510和多个从动转动体511b~511h。驱动转动体510和从动转动体511是带状液体吸收构件50缠绕的辊或滑轮,并且围绕y方向上的轴可转动地支撑。

驱动转动体510是通过马达m的驱动力转动、并且使液体吸收构件50转动移动的诸如输送辊等的输送转动体。从动转动体511b~511h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本实施例中,这些驱动转动体510和从动转动体511b~511h限定了液体吸收构件50的转动移动路径。液体吸收构件50的转动移动路径是在从转动移动方向(箭头d2)观察时上下缠绕的之字形路径。这使得可以在较小的空间中使用较长的液体吸收构件50,并且降低在液体吸收构件50的性能劣化时的更换频率。

从动转动体511b包括张力调整机构513。张力调整机构513是用于调整液体吸收构件50的张力的机构,并且包括支撑构件513a、移动机构513b和传感器513c。支撑构件513a围绕y方向上的轴可转动地支撑从动转动体511b。移动机构513b是用于移动支撑构件513a的机构,并且例如是电驱动筒。移动机构513b可以使从动转动体511b的位置移位,从而调整液体吸收构件50的张力。传感器513c检测液体吸收构件50的张力。在本实施例中,传感器513c检测移动机构513b所接收到的负荷。可以通过基于传感器513c的检测结果控制移动机构513b来自动控制液体吸收构件50的张力。

移位单元512是用于使液体吸收构件50在液体吸收构件50与转印构件2接触的接触状态和液体吸收构件50与转印构件2分离的退避状态之间移位的机构。在本实施例中,移位单元512作用在液体吸收构件50的一部分上,并且使液体吸收构件50在该部分与转印构件接触的状态和该部分与转印构件分离的状态之间移位。然而,移位单元512可以使液体吸收构件50作为一个整体移动。

移位单元512包括可移动构件512a和按压单元512b。可移动构件512a被布置成面向转印构件2,并且具有液体吸收构件50可滑动地移动的周面。按压单元512b是用于使可移动构件512a相对于转印构件2向前/向后移动的单元,并且例如是电驱动筒。通过驱动按压单元512b经由可移动构件512a来使液体吸收构件的一部分压接转印构件2。

图9是示出移位单元512的操作的说明图。状态901示出液体吸收构件50移位至接触状态的状态。状态902示出液体吸收构件50移位至退避状态的状态。

在液体吸收构件50移位至接触状态的情况下,液体吸收构件50和转印构件2在液体吸收位置a处彼此接触。在液体吸收位置a处,液体吸收构件50被转印构件2和可移动构件512a夹持。在液体吸收效率方面,液体吸收构件50有利地压接转印构件2。在打印操作期间,驱动单元51控制液体吸收构件50,使得液体吸收构件50的转动移动速度变为等于转印构件2的圆周速度。这防止了液体吸收构件50和转印构件2或墨图像im之间的摩擦。

退避状态可以位于液体吸收构件50可与转印构件2分离的位置处,并且接触状态和退避状态之间的距离可以短。液体吸收构件50的一部分在接触状态和退避状态之间移动的方向、即按压单元512b的按压/释放方向是在液体吸收位置a处与转印构件2的切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并且例如是正交方向。

液体吸收构件50被布置成通过设置移位单元512自由地与转印构件2接触或分离,使得更容易单独地对转印构件2和液体吸收构件50进行维护操作或预热。

参考回图8,传感器sr1检测液体吸收构件50的转动移动速度或转动移动量。传感器sr1例如是旋转编码器。在本实施例中,传感器sr1的转动体rl与液体吸收构件50接触,根据液体吸收构件50的转动移动而转动,并检测其转动量。转动体rl被布置成面向从动转动体511e。也可以通过检测并计算驱动转动体510的转动速度或从动转动体511b~511h的转动速度来指定液体吸收构件50的转动移动速度或转动移动量。然而,液体吸收构件50可能相对于这些转动体滑动,因此可能获得与液体吸收构件50的实际移动速度不同的值。

恢复单元52~54是用于使液体吸收构件50的液体吸收性能恢复的设备。通过设置这样的恢复机构,可以抑制液体吸收构件50的性能劣化并使液体吸收性能维持更长的时间。这使得可以降低液体吸收构件50的更换频率。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恢复单元52~54按照如在循环移动的液体吸收构件50的移动方向上所见从液体吸收位置a开始的液体吸收位置a、恢复单元52、恢复单元53、恢复单元54以及液体吸收位置a的顺序布置。也就是说,恢复单元53被布置在恢复单元54的上游,并且恢复单元52被布置在恢复单元53的上游。在本实施例中,在液体吸收构件50的移动路径的途中设置功能上不同的三种恢复单元52~54。然而,可以仅设置一个恢复单元。可选地,可以设置具有共通功能的多个恢复单元。

恢复单元52和恢复单元53对第一面50a进行处理,并且恢复单元54对第二面50b进行处理。通过对第一面50a和第二面50b进行不同处理,可以更适当地恢复液体吸收构件50的液体吸收性能。

恢复单元52是用于清扫液体吸收构件50的设备。恢复单元52包括清扫辊521、储存器522、支撑构件523和移动机构524。支撑构件523围绕y方向上的轴可转动地支撑清扫辊521,并且还支撑储存器522。在储存器522中储存清扫液522a。清扫辊521部分浸入清扫液522a中。移动机构524是用于使支撑构件523移动的机构,并且例如是电驱动筒。当支撑构件523移动时,清扫辊521和储存器522也移动。它们在清扫辊521与液体吸收构件50接触的清扫位置和清扫辊521与液体吸收构件50分离的退避位置之间沿箭头d3的方向(这里为垂直方向)移动。图8示出清扫辊521位于清扫位置处的状态(恢复操作期间的状态)。清扫辊521可以在打印系统1的操作期间位于清扫位置处,并且可以在维护时移动至退避位置。

清扫辊521被布置成面向从动转动体511c,并且被配置为使得:在清扫辊521移动至清扫位置时,液体吸收构件50被清扫辊521和从动转动体511c夹持。清扫辊521根据液体吸收构件50的转动移动而转动。清扫辊521的周面例如由粘着性材料形成,并通过与第一面50a接触来去除粘附至液体吸收构件50的第一面50a的尘埃颗粒(纸粉等)。例如,可以提供丁基橡胶、硅橡胶或聚氨酯橡胶等作为清扫辊521的周面的材料。清扫液体522a例如是表面活性剂,并且可以使用用于促进粘附至清扫辊521的尘埃颗粒的分离的液体。储存器522可以包括用于通过与清扫辊521的表面接触来促进尘埃颗粒的分离的擦拭器。此外,可以在储存器522中布置与清扫辊521相比具有更高粘着性、并从清扫辊521取出尘埃颗粒的辊。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通过清扫辊521来去除粘附至液体吸收构件50的第一面50a的尘埃颗粒的结构。然而,也可以采用诸如通过吹送空气来去除尘埃颗粒的结构等的其它结构。

恢复单元53是用于将液体施加到液体吸收构件50的设备。恢复单元53包括施加辊531、储存器532、支撑构件533和移动机构534。支撑构件533围绕y方向上的轴可转动地支撑施加辊531,并且还支撑储存器532。在储存器532中储存保湿液532a。施加辊531部分浸入保湿液532a中。移动机构534是用于使支撑构件533移动的机构,并且例如是电驱动筒。当支撑构件533移动时,施加辊531和储存器532也移动。它们在施加辊531与液体吸收构件50接触的施加位置和施加辊531与液体吸收构件50分离的退避位置之间沿箭头d4的方向(这里为垂直方向)移动。图8示出施加辊531位于施加位置处的状态(恢复操作期间的状态)。施加辊531可以在打印系统1的操作期间位于施加位置处,并且可以在维护时移动至退避位置。

施加辊531被布置成面向从动转动体511d,并且被配置为使得:在施加辊531移动至施加位置时,液体吸收构件50被施加辊531和从动转动体511d夹持。施加辊531根据液体吸收构件50的转动移动而转动。施加辊531的周面例如由橡胶形成,并通过汲引保湿液532a来将储存器532中所储存的保湿液532a供给至液体吸收构件50的第一面50a。保湿液532a例如是水。保湿液532a可以包含水溶性有机溶剂或表面活性剂。

第一面50a可以通过使用液体吸收构件50而增稠,并且这可能使来自墨图像im的液体成分的吸收性能降低。可以通过将保湿液532a施加到第一面50a来抑制第一面50a的增稠并维持液体成分的吸收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通过施加辊531将保湿液532a汲引至液体吸收构件50的第一面50a的结构。然而,还可以采用诸如通过喷嘴将保湿液532a喷射至第一面50a的结构等的其它结构。

将与图8一起来参考图10。图10是示出恢复单元54的示例的示意图。恢复单元54是用于去除液体吸收构件50中的液体的设备。恢复单元54包括用于去除液体吸收构件50中所包含的过量液体的去除部540、用于将液体施加到液体吸收构件50的施加部542、以及用于存储去除的液体成分的储存器541。

去除部540去除液体吸收构件50中所包含的过量液体。如果液体吸收构件50包含过量液体,则可从墨图像吸收的液体成分的量可能减少,并且液体吸收性能可能降低。然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去除部540去除液体吸收构件50中所包含的过量液体,因此可以防止液体吸收构件50的液体吸收性能的降低。

在本实施例中,去除部540包括被布置为面向彼此的从动转动体511f和从动转动体540a。在本实施例中,从动转动体511f和从动转动体540a是根据液体吸收构件50的移动而从动转动的从动辊。然而,从动转动体511f和从动转动体540a中任一或这两者可以由诸如马达等的驱动源来驱动。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从动转动体511f和从动转动体540a被布置为面向彼此,并且被配置为夹持液体吸收构件50。液体吸收构件50夹在从动转动体540a和从动转动体511f之间,从而挤出被液体吸收构件50吸收的液体。在这个意义上,从动转动体511f通常用作恢复单元54的一部分。还可以采用从动转动体511f和从动转动体540a中任一或这两者可以在释放它们的夹持的方向上移动的结构。

施加部542在去除部540去除液体吸收构件50中所包含的过量液体之前将液体施加到液体吸收构件50。如上所述,去除部540去除液体吸收构件50中所包含的过量液体,从而防止液体吸收构件50的液体吸收性能的降低。然而,可以设想,去除液体造成液体吸收构件50的增稠,从而导致液体吸收性能的降低。在本实施例中,在液体吸收构件50中所包含的过量液体由去除部540去除之前,施加部542将液体施加到液体吸收构件50。因此,在液体吸收构件50中所包含的液体的粘度下降的状态下,通过去除部540去除过量液体,使得可以防止去除液体之后的液体吸收构件50的增稠、并且可以更有效地从液体吸收构件50去除过量液体。因此,可以更有效地防止液体吸收构件50的液体吸收性能的降低。

另外,假定即使通过恢复单元53将保湿液施加到液体吸收构件50,液体吸收构件50的干燥也继续进行,直到液体吸收构件50到达恢复单元54为止,因此液体不能被去除部540有效地去除。然而,在本实施例中,施加部542被设置在恢复单元54中,并且施加部542在去除部540去除液体吸收构件50中所包含的液体之前将液体施加到液体吸收构件50。因此,可以在防止液体吸收构件50的干燥的同时有效地去除液体吸收构件50中所包含的液体。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施加部542紧挨在液体吸收构件50中所包含的过量液体被去除部540去除之前施加液体。这可以进一步防止液体吸收构件50的干燥,使得可以更有效地从液体吸收构件50去除过量液体。因此,可以更有效地防止液体吸收构件50的液体吸收性能的降低。如果液体吸收构件50的液体吸收性能可以通过恢复单元54的存在来维持,则可以不设置恢复单元53以简化设备的结构。

利用以上结构,还可以使通过去除部540去除液体之后的液体吸收构件50中所包含的液体的粘度与墨图像im中的液体成分的粘度相比下降。因此,可以维持液体吸收构件50的液体吸收性能,并且可以维持打印介质p上所打印的图像的质量。

在本实施例中,施加部542包括用于将液体施加到液体吸收构件50的喷嘴单元542a、以及用于从用于储存喷嘴单元542a所要施加的液体542c的储存器542b供给液体542c的供给部分542d。储存器542b可被设置在设备内,或者供给部分542d可以将从外部储存器542b汲引的液体542c供给至喷嘴单元542a。喷嘴单元542a沿重力方向布置在从动转动体511f上方,并使液体542c滴到从动转动体511f上。滴到从动转动体511f上的液体542c由于从动转动体511f的转动或重力作用而如图10中的箭头a1所示通过沿着从动转动体511f的外周的路径、并被施加到位于下方的液体吸收构件50的第一面50a上。换句话说,喷嘴单元542a经由从动转动体511f将液体542c间接地施加到液体吸收构件50的第一面50a。通过将液体542c施加到与墨图像im接触的第一面50a,可以抑制第一面50a的增稠,并且可以维持液体吸收构件50的液体吸收性能。

另外,从喷嘴单元542a滴下的液体542c沿着从动转动体511f的外周移动,并且在从动转动体511f与液体吸收构件50接触的位置以及紧挨在该位置之前的区域施加到液体吸收构件50。所施加的液体542c的一部分在被输送至去除部540之前与液体吸收构件50中所包含的液体一起由从动转动体540a和从动转动体511f挤出。以这种方式,由于液体542c紧挨在去除部540从液体吸收构件50去除该液体之前被施加到液体吸收构件50,因此液体吸收构件50在施加液体之后被提供到去除部之前不太可能变得干燥,使得可以在液体吸收构件50中所包含的液体的粘度与到达去除部540之前相比下降的状态下去除液体。

在本实施例中,液体542c由加压机构(未示出)加压并从喷嘴单元542a滴下。然而,也可以采用在不设置加压机构等的情况下使液体542c自然滴下的结构。

储存器542b储存要从喷嘴单元542a滴下的液体542c。在本实施例中,储存器542b沿重力方向被设置在喷嘴单元542a的上方,但是储存器542b也可以被设置在喷嘴单元542a的下方。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储存的液体542c可以通过泵等被供给至喷嘴单元542a。

例如,水可用作液体542c。液体542c可以包含水溶性有机溶剂或表面活性剂。可以使用与在恢复单元53中被施加到液体吸收构件50的保湿液532a相同的液体。

储存器541捕捉被去除部540去除的液体吸收构件50中所包含的液体。在本实施例中,储存器541沿重力方向被设置在从动转动体540a的下方。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储存器541包括用于将储存器541中所捕捉到的液体排出至外部的出射路径。在本实施例中,将储存器541中所捕捉到的液体从出射路径541a排出至设备的外部。例如,在将液体从出射路径541a排出至设备的外部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泵等。

也可采用下面的结构,其中在该结构中,出射路径541a连接至储存器542b,并且液体循环以使得储存器541中所捕捉到的液体从施加部542再次施加到液体吸收构件50。然而,在这样的结构中,假定难以获得通过恢复单元54来抑制液体吸收构件50的增稠的效果,这是因为从施加部542施加到液体吸收构件50的液体的粘度在液体循环期间增加。在本实施例中,将储存器541中所捕捉到的液体从出射路径541a排出至设备的外部,并且始终向储存器542b供给新的液体。因此,可以将具有较低粘度的液体从施加部542供给至液体吸收构件50,使得可以进一步增强抑制液体吸收构件50的增稠的效果。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液体吸收构件50在宽度方向(y方向)上的长度和恢复单元54的各组件在宽度方向(y方向)上的长度之间的关系的图。注意,为了描述方便,省略一部分结构,并且示意性地示出x方向和z方向上的位置关系。图11中的箭头表示液体吸收构件50的移动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储存器541在y方向上的长度比液体吸收构件50在y方向上的长度长。这使得可以完全捕捉从液体吸收构件50去除的液体。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从动转动体511f和从动转动体540a在y方向上的长度比液体吸收构件50在y方向上的长度长。因此,液体吸收构件50在y方向上的整个区域被从动转动体511f和从动转动体540a夹持,使得可以在y方向的整个区域上去除液体吸收构件50中所包含的过量液体。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喷嘴单元542a被布置成整体沿y方向延伸,并且包括以预定间隔排列在y方向上并且能够喷出液体的多个喷嘴nz。换句话说,施加部542包括排列在液体吸收构件50的y方向(宽度方向)上的多个液体喷出部分。这使得施加部542能够在y方向上均匀地向液体吸收构件50施加液体542c。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所排列的多个喷嘴nz中,y方向上位于两外侧的喷嘴nz被布置在液体吸收构件50在y方向上的宽度内。这使得从各喷嘴nz滴下的液体542c能够被完全施加到液体吸收构件50。

注意,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喷嘴nz排列在液体吸收构件的宽度方向上,但是施加部542可被配置为使得例如液体从y方向(宽度方向)长的槽形喷出口呈帘形喷出。

图12a和12b示意性地示出在液体542c被施加到液体吸收构件50时该液体的扩散。图12a是示出从z方向所见的液体542c通过喷嘴单元542a滴到从动转动体511f上的情况下的液体542c的扩散的图,并且图12b是从y方向所见的图。注意,为了描述方便,示意性地示出各个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省略一部分结构。图12a和12b中的阴影表示液体。

从喷嘴单元542a的各喷嘴nz滴下的液体542c经由从动转动体511f被施加到液体吸收构件50的第一面50a。此时,由于多个喷嘴nz以预定间隔排列在y方向上,因此液体542c不能在y方向上均匀地滴下,使得各喷嘴nz正下方的液体542c的量大。然而,液体542c在被从动转动体511f和从动转动体540a夹持之前被阻挡并在y方向上扩散,使得液体542c被均匀地施加到液体吸收构件50。也就是说,由于液体542c因从动转动体511f和从动转动体540a而在y方向上扩散,因此液体542c可以被均匀地施加到液体吸收构件50。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液体542c滴到从动转动体511f上,因此从动转动体511f本身也被清扫,以使得可以维持打印介质上所打印的图像的图像质量。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喷嘴单元542a将液体542c滴到从动转动体511f上,但也可以采用喷嘴单元542a将液体542c施加到从动转动体540a的结构。在将液体542c施加到从动转动体540a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辊涂布方法。

注意,当使用本实施例来实验液体吸收构件50的粘度上升的抑制效果时,确认了抑制效果。在本实验中,在恢复单元54包括施加部542的情况和恢复单元54不包括施加部542的情况之间比较打印500个薄片之后在去除部540中回收的液体的粘度。

在打印500个薄片之后,在不包括施加部542的情况下,回收液体的粘度从开始时的0.9cp(厘泊)增加到2.1cp。另一方面,在包括施加部542的情况下,与初始回收液体的粘度相比,变化小,并且粘度从开始时的0.9cp仅增加到1.1cp。注意,在实验中,使用纯水(0.9cp)作为液体(低粘度液体)。以这种方式,施加部542的液体施加的效果通过实验得到确认。

为了维持图像质量,在利用已经通过去除部540的液体吸收构件50从墨图像吸收液体时,与墨图像接触的液体吸收构件50的一部分中所包含的液体成分的粘度可以低于要吸收的墨图像中的液体成分的粘度。因此,可以施加粘度低于要吸收的墨图像中的液体成分的粘度的液体。

接着将说明液体吸收构件50的面、液体的施加与过量液体的去除之间的关系。在恢复单元54中,液体吸收构件50的第二面50b位于重力方向的下侧,并且第一面50a位于重力方向的上侧。因此,与第一面50a侧相比,液体更有可能被从第二面50b侧挤出,并且由于重力而落下。可以通过促进从第二面50b去除液体来确保用于吸收反面层中的液体成分的区域并恢复液体吸收构件50的液体吸收性能。还可以抑制恢复单元53将液体532a施加至的第一面50a的干燥。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保湿液532a在恢复单元53中被施加到液体吸收构件50的第一面50a之后,液体542c进一步在恢复单元54中被施加到第一面50a。因此,可以进一步抑制液体吸收构件50的增稠,并且可以更有效地恢复液体吸收构件50的液体吸收性能。

从动转动体511f和从动转动体540a的构件的材料不受特别限制。从挤压量的观点来看,与液体吸收构件50的第二面50b接触的从动转动体540a可以比与液体吸收构件50的第一面50a接触的从动转动体511f更柔软。此外,从液体吸收构件50的输送特性的观点来看,考虑到与液体吸收构件50的摩擦,可以进行表面处理或者可以在正面层上设置层。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下面的结构:恢复单元52、53和54从液体吸收构件50的转动移动方向上的上游侧向下游侧、按照去除尘埃颗粒、保湿、以及去除液体成分的处理顺序进行恢复处理。处理顺序不限于此。然而,根据本实施例的处理顺序,恢复单元53在恢复单元52清扫第一面50a之后对第一面50a进行保湿,这使得可以促进尘埃颗粒的去除和保湿性的提高。此外,恢复单元54相对地在下游侧去除液体成分,使得可以在第二面50b在重力方向上在高位置处移动的场所去除液体成分。这具有如下的优点:通过使用重力容易回收去除的液体成分。

接着将说明预处理单元55。预处理单元55是用于在打印系统1的操作开始时等主要进行用于在短时间内充分利用液体吸收构件50的液体吸收性能的预处理的设备。在本实施例中,将预处理液施加到液体吸收构件50的第一面50a,从而使液体吸收性能的上升提高。例如,在正面层由防水性材料制成的情况下,预处理液可以使用表面活性剂。提供含氟表面活性剂的f-444(商品名,可从dic获得)或zonylfs3100(商品名,可从dupont获得)作为表面活性剂。此外,还提供capstonefs-3100(商品名,可从thechemourscompanylcc获得)、或者作为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byk349(商品名,可从byk获得)等作为表面活性剂。

预处理单元55包括施加辊551、储存器552、支撑构件553和移动机构554。支撑构件553围绕y方向上的轴可转动地支撑施加辊551,并且还支撑储存器552。在储存器552中储存预处理液552a。施加辊551部分浸入预处理液552a中。移动机构554是用于使支撑构件553移动的机构,并且例如是电驱动筒。当支撑构件553移动时,施加辊551和储存器552也移动。它们在施加辊551与液体吸收构件50接触的施加位置和施加辊551与液体吸收构件50分离的退避位置之间沿箭头d5的方向(这里为水平方向)移动。图8示出施加辊551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施加辊551可以在打印系统1的操作开始时或定期地(例如,以要处理的打印介质p的数量为单位)移动至施加位置。

施加辊551被布置成面向从动转动体511e,并且被配置为使得:在施加辊551移动至施加位置时,液体吸收构件50被施加辊551和从动转动体511e夹持。施加辊551根据液体吸收构件50的转动移动而转动。施加辊551的周面例如由橡胶形成,并通过汲引预处理液552a来将储存器552中所储存的预处理液552a供给至液体吸收构件50的第一面50a。

利用这种结构,吸收单元5b通过液体吸收构件50从转印构件2上的墨图像im吸收液体成分。可以通过与液体吸收构件50的循环转动移动同时地吸收液体成分来从墨图像im连续吸收液体成分。另外,通过设置恢复单元52、恢复单元53和恢复单元54,液体吸收构件50的液体吸收性能可以维持更长时间段,使得可以延长液体吸收构件50的更换周期。

检测单元56是用于检测液体吸收构件50的预定部分在液体吸收构件50的移动路径上的预定位置处的通过的传感器。在本实施例中,检测单元56被布置在相对接近液体吸收位置a的位置处。在以液体吸收位置a为起点和终点的液体吸收构件50的移动路径的一周中,检测单元56的位置可以是在比中间点更接近终点的一侧的位置,或者可以是比中间点和终点之间的中间点更接近终点的一侧的位置。

也可以采用下面的结构:喷嘴单元542a在从动转动体540a沿液体吸收构件50的移动方向的上游位置处将液体542c直接喷出到液体吸收构件50的第一面50a或第二面50b。即使在这样的结构中,液体542c也由于从动转动体511f和从动转动体540a的夹持而被阻挡,并在y方向扩散上,使得液体542c被均匀地施加到液体吸收构件50。

<第二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施加部542经由从动转动体511f将液体施加到液体吸收构件50。然而,在第二实施例中,施加部1342直接将液体施加到液体吸收构件50。注意,在以下说明和附图中,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组件,并且将省略其说明。

图13是示出第二实施例中的吸收单元5b的示例的示意图。图14是示出恢复单元1354的示例的示意图。恢复单元1354包括用于去除液体吸收构件50中所包含的过量液体的去除部540、用于将液体施加到液体吸收构件50的施加部1342、以及用于存储去除的液体成分的储存器541。

施加部1342在去除部540去除液体吸收构件50中所包含的过量液体之前将液体直接施加到液体吸收构件50。在本实施例中,施加部1342包括用于将液体施加到液体吸收构件50的喷嘴单元1342a、以及用于储存喷嘴单元1342a所要施加的液体1342c的储存器1342b。喷嘴单元1342a沿重力方向被布置在液体吸收构件50的上方,并且在从动转动体511f沿液体吸收构件50的移动方向的上游位置处将液体1342c滴到液体吸收构件50的第一面50a。如图14中的箭头a2所示,液体1342c被直接施加到液体吸收构件50。

利用这种结构,在液体吸收构件50中所包含的液体的粘度下降的状态下通过去除部540去除过量液体,使得可以防止去除液体之后的液体吸收构件50的增稠、并且可以更有效地从液体吸收构件50去除过量液体。因此,可以更有效地恢复液体吸收构件50的液体吸收性能。

图15a和15b示意性地示出第二实施例中的液体1342c被施加到液体吸收构件50时的液体1342c的扩散,其中图15a是从z方向所见的图,并且图15b是从y方向所见的图。注意,为了描述方便,示意性地示出各个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省略一部分结构。图15a和15b中的阴影表示液体1342c。

从喷嘴单元1342a的各喷嘴nz滴下的液体1342c被直接施加到液体吸收构件50的第一面50a。此时,由于多个喷嘴nz以预定间隔排列在y方向上,因此液体1342c不能在y方向上均匀地滴下,使得各喷嘴nz正下方的液体1342c的量大。然而,并非施加到液体吸收构件50的全部液体1342c都立即被第一面50a吸收,并且液体吸收构件50上残留的一部分液体1342c与液体吸收构件50一起移动到下游。然后,移动到下游的液体1342c在被从动转动体511f和从动转动体540a夹持之前被阻挡并在y方向上扩散,使得液体1342c被均匀地施加到液体吸收构件50。也就是说,由于液体1342c因从动转动体511f和从动转动体540a而在y方向上扩散,因此液体1342c可以被均匀地施加到液体吸收构件50。

在一个实施例中,液体吸收构件50设置有倾斜区域。该倾斜区域相对于转动移动的方向从上游侧倾斜至与从动转动体511f接触的部分。施加部1342将液体1342c施加到倾斜区域。在一个实施例中,从动转动体511e与第二面50b接触,并且从动转动体511e相对于重力方向被布置在从动转动体511f的上方。液体吸收构件50的倾斜区域是从动转动体511e与从动转动体511f之间的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液体1342c由加压机构(未示出)加压并从喷嘴单元1342a滴下。然而,也可以采用在不设置加压机构等的情况下使液体1342c自然滴下的结构。另外,例如,可以在从动转动体540a沿液体吸收构件50的移动方向的上游设置辊涂布液体供给机构,以将液体1342c直接施加到液体吸收构件50的表面。

<第三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去除部540通过利用从动转动体540a和从动转动体511f夹持液体吸收构件50来挤出液体吸收构件50所吸收的液体。然而,在第三实施例中,通过向液体吸收构件吹送空气来去除液体吸收构件50中所包含的液体。注意,在以下说明和附图中,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相同的组件,并且将省略其说明。

图16是示出第三实施例中的吸收单元5b的示例的示意图。恢复单元1654包括用于去除液体吸收构件50中所包含的过量液体的去除部1640、用于将液体施加到液体吸收构件50的施加部542、以及用于储存去除的液体成分的储存器541。

去除部1640去除液体吸收构件50中所包含的过量液体。如果液体吸收构件50包含过量液体,则可从墨图像吸收的液体成分的量可能减少,并且液体吸收性能可能降低。然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去除部1640去除液体吸收构件50中所包含的过量液体,因此可以防止液体吸收构件50的液体吸收性能的降低。

在本实施例中,去除部1640是用于喷射空气的喷嘴。去除部1640将空气吹送到液体吸收构件50的第二面50b上,并通过吹送空气的压力而吹掉被吸收到液体吸收构件50的第二面50b侧上的液体来去除液体。通过从第二面50b侧去除液体吸收构件50中所包含的过量液体,可以在抑制第一面50a的干燥的同时恢复液体吸收构件50的液体吸收性能。

注意,在本实施例中,去除部1640仅由用于喷射空气的喷嘴形成。然而,也可以采用如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利用从动转动体511f和从动转动体540a去除液体吸收构件50中所包含的液体的结构以及如本实施例中那样的喷嘴喷射空气的结构的组合。

<其它实施例>

在以上实施例中,打印单元3包括多个打印头30。然而,结构可以包括一个打印头30。打印头30无需是全幅头,而可以是通过在安装了打印头30的滑架沿y方向移动的同时从打印头30喷出墨来形成墨图像的串行型。

打印系统1使用转印构件作为墨接收介质,并将由喷出到转印构件上的墨所形成的墨图像转印至打印介质。然而,打印系统1可以使用打印介质作为墨接收介质并将墨从打印头喷出到打印介质上以使得墨被直接施加到打印介质,并且吸收单元5b可以从打印介质上的墨图像中吸收液体成分。

打印介质p的输送机构可以采用诸如通过辊对来夹持并输送打印介质p的方法等的其它方法。在通过辊对来输送打印介质p的方法等中,可以使用卷筒薄片作为打印介质p,并且可以通过在转印后切割卷筒薄片来形成打印品p'。

在以上实施例中,在转印筒41的外周面上设置转印构件2。然而,可以使用诸如将转印构件2形成为环状的带并使其循环地转动移动的方法等的其它方法。

<其它实施例>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可以通过如下的方法来实现,即,通过网络或者各种存储介质将执行上述实施例的功能的软件(程序)提供给系统或装置,该系统或装置的计算机或是中央处理单元(cpu)、微处理单元(mpu)读出并执行程序的方法。

虽然已经参考典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例。以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应被给予最广泛的理解,以包含所有这样的修改以及等同结构和功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