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版胶印用移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24327发布日期:2020-06-09 19:51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凹版胶印用移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凹版胶印用移送装置,尤其,涉及如下的凹版胶印用移送装置,即,一对移送板可以交叉移动,在上述移送板上稳定地放置用于在上部面放置作为印刷对象体的基板的夹具,由此,作为印刷对象体的多个基板可以被依次移送并连续印刷,从而可以提高印刷效率。



背景技术:

印刷可由丝网印刷、喷墨印刷、移印(tamponprinting)、凹版胶印(gravure-offsetprinting)等多种方法执行。其中移印(tamponprinting)方法与凹版胶印(gravure-offsetprinting)方法具有可在曲面玻璃表面印刷的优点。

其中,进行凹版胶印(gravure-offsetprinting)时,在形成图案的圆筒形凹版辊上涂抹油墨并消除凹版辊的突出部分的油墨后,将凹版辊的凹陷部分的油墨转印到转印辊,将转印辊的油墨再次转印到待印刷物。

关于凹版胶印装置,根据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16-0088385号(以下称为“现有技术文献”)公开了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印刷板以及将从上述印刷板转印的油墨转印到待印刷物的转印辊,上述印刷板形成以用于显示与上述待印刷物对应的信息的识别信息为基础的图案,当上述油墨转印到上述待印刷物时,上述转印辊以类似包围上述待印刷物方式与上述待印刷物侧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触。

但上述现有技术文献仅公开了凹版胶印装置的一般构成,并未公开能够提高印刷效率的凹版胶印用移送装置的构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问题而提出,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凹版胶印用移送装置,即,一对移送板可以交叉移动,在上述移送板上稳定地放置用于在上部面放置作为印刷对象体的基板的夹具,由此,作为印刷对象体的多个基板可以被依次移送并连续印刷,从而可以提高印刷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凹版胶印用移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一对驱动体,相互隔开来平行地配置;一对驱动马达,与各个上述驱动体对应连接,用于使所连接的驱动体旋转驱动;一对移送板,与各个上述驱动体相结合,根据所结合的驱动体的旋转进行水平往复移动;以及夹具,在上部面放置作为印刷对象体的基板,下部面仅放置并支撑于上述一对移动板中的一个来被移送,上述夹具仅放置于上述一对移送板中的一个来得到支撑并横穿上述一对驱动体来延伸配置,还包括支撑引导件,上述支撑引导件向各个上述驱动体的外侧平行地配置,用于引导上述夹具的侧端。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对放置于由上述一对移送板中的任一个移送板移送的夹具的基板完成印刷的时间点,上述一对移送板中的剩余一个移送板移送放置新基板的新夹具,若放置有完成印刷的上述基板的夹具在卸载位置卸载,则上述一对移送板中的任一个移送板不受由上述一对移送板中的剩余一个移送板移送的夹具的干涉,向装载位置高速移动并返回。

在具有如上所述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的本发明的凹版胶印用移送装置中,一对移送板能够交叉移动,在上述移送板上稳定地放置用于在上部面放置作为印刷对象体的基板的夹具,由此,作为印刷对象体的多个基板可以被依次移送并连续印刷,从而可以提高印刷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应用本发明的凹版胶印装置的简要结构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凹版胶印用移送装置的透视俯视图。

图3为正面剖视图。

图4及图5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凹版胶印用移送装置的第一结构及第二结构的侧面剖视图。

图6及图7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凹版胶印用移送装置的作业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包括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凹版胶印用移送装置的凹版胶印装置的简要结构图。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适用的凹版胶印装置300包括凹版辊210、转印辊220、用于移送夹具10的移送装置100。上述凹版辊210呈圆柱形状,在其表面可以形成图案210a。上述图案210a是指上述凹版辊210表面的槽(groove)形状。

并且,本发明所适用的上述凹版胶印装置300还可包括刮刀250(scrapper)。上述刮刀250与上述凹版辊210相邻配置,能够以刮掉旋转的上述凹版辊210的表面来消除上述凹版辊210表面的印刷物质1。

更详细地,若上述刮刀250刮掉上述凹版辊210的表面,则仅剩上述图案210a的印刷物质1,上述凹版辊210表面的印刷物质1由上述刮刀250消除。

上述转印辊220与上述凹版辊210相邻配置,并可以与上述凹版辊210接触旋转。因此,在上述凹版辊210的图案210a中剩下的印刷物质1可向上述转印辊120转印。

上述移送装置100可以向上述转印辊220旋转的方向(基板移送方向)移送作为印刷对象体的基板,使上述转印辊220与上述基板的表面相接触。更详细地,上述基板放置于夹具10,上述夹具10可通过上述移送装置100向上述基板移送方向移送。这种情况下,放置于上述夹具10的上述基板与上述转印辊200相接触,而向上述转印辊220转印的印刷物质1可向上述基板转印。

本发明所适用的上述基板为能够以凹版胶印方式印刷的对象体便可。尤其,最优选地,上述基板为曲面玻璃。即,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凹版胶印用移送装置100是为了在曲面玻璃进行凹版胶印方式的印刷而精准又稳定移送上述曲面玻璃的装置。

如图2及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凹版胶印用移送装置100包括一对驱动体20、一对驱动马达30、一对移送板50及放置并支撑于上述移送板50来被移送的夹具10。

上述一对驱动体20相互隔开来平行配置。即,上述一对驱动体20相互以规定的间距隔开并相互平行配置。各个上述驱动体20可根据各个对应的驱动马达30旋转。

上述驱动体20由上述驱动马达30驱动并可移送上述移送板50的结构便可。即,上述驱动体20可适用根据上述驱动马达30的驱动旋转的驱动螺丝等旋转体、根据上述驱动马达30的驱动进行直线运动的线性导轨结构体等。以下以上述驱动体20为驱动螺丝等旋转体为例进行说明。

上述一对驱动体20可分别通过对应的驱动马达30旋转。即,上述一对驱动马达30与各个上述驱动体20对应连接,进行驱动体20的旋转驱动。各个上述驱动马达30驱动对应连接的各驱动体20,使得可以向两方向旋转。

本发明所适用的上述驱动马达30可以使对应的上述驱动体20的旋转精巧又精准。后述的上述移送板50需在基板印刷的过程中以相同的速度精准移送。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优选地,各个上述驱动马达30应使用可精准驱动的马达。

在各个上述驱动体20中结合通过螺母与驱动体20结合来可根据旋转进行直线水平往复移动的移送板50。即,上述一对移送板50结合于各个上述驱动体并根据所结合的驱动体的旋转进行水平往复移动。

各个上述移送板50根据通过螺母结合的上述驱动体20的旋转,可向图2中的箭头方向进行水平往复移动。即,若所结合的驱动体20向一方向旋转,则各个上述移送板50可以向图2中的右侧以相同的速度精准移动,若所结合的驱动体20向其他方向旋转,则各个上述移送板50可以向图2中的左侧高速移动并返回原来的位置(装载位置、配置驱动马达30的位置)。

上述夹具10放置于各个上述移送板50。因此,上述夹具10可根据对应的移送板50的移动一起移送。结果,如图4及图5所示,因基板s放置于上述夹具10的上部面,若对应的上述移送板50移动,则可移送上述夹具10上的基板s。

上述夹具10在上部面放置作为印刷对象体的基板s,下部面仅放置并支撑于上述一对移送板50中的一个来被移送。即,上述夹具10并不都放置并支撑于上述一对移送板50的两侧来移送,而是下部面仅放置并支撑在一对移送板50中的任意一个的状态下移送。

结果,各个上述移送板50根据对应的个别驱动体20和驱动马达30的操作,个别放置并支撑相互不同的夹具10来移送,由此可以对放置于夹具10上的基板s依次连续进行印刷过程。结果提高了对基板的印刷效率。

如图2及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夹具10仅放置并支撑于一对移送板50中的一个,即使支撑点的均衡被破坏也横穿上述一对驱动体20延伸配置。结果,由用于放置并支撑上述夹具10的移送板50并不支撑上述夹具10的重心,而是支撑脱离重心的位置。因此,上述夹具10无法保持稳定的姿势并稳定移送。

为此,根据本发明的凹版胶印用移送装置100使引导上述夹具10侧端的支撑引导件70与各个上述驱动体20平行配置,且向外侧(并不是一对驱动体20的内侧而是外侧)并排配置,以可支撑并引导上述夹具10的侧端。

即,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夹具10仅放置并支撑于上述一对移送板50中一个,横穿上述一对驱动体20延伸配置,优选地,还包括向各个上述驱动体20的外侧平行配置来引导上述夹具10侧端的支撑引导件70。

更详细地,作为在上述一对驱动体20之间形成的线,以位于与各驱动体20相同距离的移送中心线c为基准,一对驱动体20向外侧以相同的距离隔开配置,上述一对支撑引导件70也从上述移送中心线向相邻的上述驱动体20的外侧平行隔开配置。而且,放置并支撑于上述一对移送板50的上述夹具10由两侧端分别与上述一对支撑引导件70相对应地引导。

结果,放置并支撑于上述一对移送板50中的一个的夹具10的两侧端可由上述一对支撑引导件70引导并移送,从而可稳定移送放置于其上部的基板s,进一步地,分别放置并支撑于上述一对移送板50来移送的夹具10的路径始终为相同的路径(以一对支撑引导件70为宽度进行水平往复移动路径),因此对基板s进行印刷的的各辊的位置无需变更而可固定。结果可提高对基板的印刷精准度和精巧性。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凹版胶印用移送装置100中,一对移送板50以放置或去除各个个别夹具10的状态执行水平往复移动,因此,需要相互无干涉地进行移动。

即,在对放置于由上述一对移送板50中的一个移送的夹具10的基板s完成印刷的时间点,上述一对移送板中的剩余一个移送板50移送放置新基板s的新夹具10,若放置有完成印刷的上述基板s的夹具10在卸载位置卸载,则上述一个移送板中的任一个移送板不受上述一对移送板50中的剩余一个移送板50移送的夹具10的干涉,向装载位置高速移动并返回。

上述一对移送板50在相互交叉的过程中没有相互干涉地移动的结构可以多种多样。参照图4及图5,说明对结构简单且可以稳定地执行移动的结构如下。

图4示出具有适用升降吸附部件60的结构的本发明的凹版胶印用移送装置100的侧面剖视图,图5示出具有适用固定安装突起11和固定安装槽51的结构的本发明的凹版胶印用移送装置100的侧面剖视图。

首先,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凹版胶印用移送装置100还包括以可升降的方式安装于上述移送板50的升降吸附部件60。

上述升降吸附部件60以可升降的方式安装于各个上述移送板50,并可通过上部面进行真空吸附。上述升降吸附部件60为了通过真空吸附上述夹具10来进行支撑而在对应的上述移送板50的上部面向上侧突出,在上述突出的状态下真空吸附上述移送板50的下部面。在此状态下,上述夹具10的两侧端被上述支撑引导件70所引导。

如上所述,上述夹具10通过上述升降吸附部件60在特定的一个移送板50的上部面以突出的状态被真空吸附,因此,与其他移送板50沿着垂直方向隔开配置。因此,即使上述其他移送板50与上述一个移送板50交叉移动,上述其他移送板不会受到上述夹具10的影响,且移动也不会被干涉。为此,安装于上述其他移送板的升降吸附部件60下降至比上述移送板50的上部面更低的位置。

即,当上述升降吸附部件60吸附支撑上述夹具10时,以在上述移送板50的上部面突出的方式上升,当不吸附支撑上述夹具10时,以位于比移送板50的上部面更低位置的方式下降。结果,卸载夹具的移送板50在返回过程中不受被其他移送板50支撑安装的夹具10的干涉,迅速返回。

接着,如图5所示,在本发明的凹版胶印用移送装置100中,在各个上述移送板50形成至少两个以上的固定安装槽51,与形成于各个上述移送板50的固定安装槽51中的任一个相对应地,在上述夹具10的下部面可以形成固定安装突起11。即,上述固定安装突起11可以仅与一对移送板50中的一个相对应。

上述固定安装突起11的突出长度大于上述固定安装槽51的凹陷深度。因此,如图5所示,若上述固定安装突起11向对应的固定安装槽51插入安装,则上述夹具10在上述移送板50向上侧隔开配置。在此状态下,上述夹具10的两侧端处于被上述一对支撑引导件70支撑引导的状态。

通过这种简单结构,安装于上述一对移送板50中的一个的夹具10可以维持在上述一对移送板50中的另一个的上部面向上侧隔开配置的状态,因此,在卸载位置卸载放置有完成印刷的基板的夹具之后,上述一对移送板50中的另一个不受上述一对移送板50中的一个的夹具10的干涉,可以迅速向装载位置返回。

参照图6及图7,简要说明以上说明的本发明实施例的凹版胶印用移送装置100的驱动动作如下。

如图6的(a)部分所示,首先,在一对移送板中的一个(图6中,左侧的移送板)安装放置有基板的夹具10。在此情况下,上述夹具10的两侧端被上述支撑引导件70所引导。因此,上述夹具10可以维持稳定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若驱动连接于上述任一个各驱动体20的任一个马达30来使上述任一个驱动体20向一方向旋转,与上述任一个驱动体20结合的上述任一个移送板50向印刷方向(图6的上方向)移送。移送时也可对基板进行印刷工序。

在进行上述过程的期间,如图6的(b)部分所示,放置有其他新基板的其它新夹具10通过装载位置进行等待装载,上述任一个移送板50移送到卸载位置。随后如图6的(c)部分所示,放置于上述任一个移送板50上的夹具被卸载,上述其他移送板50(图6中右侧移送板)上可放置其他新夹具10。

随后,如图7的(d)部分所示,上述其他移送板50向印刷方向移送,上述任一个移送板50向原来位置,即装载位置迅速返回。这一过程中上述任一个移送板50通过如图4或图5所示的采纳结构向上述其他移送板50放置的夹具10返回。

随后,如图7的(e)部分所示,要放置于任一个移送板50的另一个夹具10在装载位置等待,其他移送板50上的夹具向卸载位置(图7上侧)移送。随后如图7的(f)部分所示,上述任一个移送板50以放置其他夹具的状态向印刷方向移送,上述其他移送板卸载夹具。

随后,如图7的(g)部分所示,上述任一个移送板50向印刷方向移送,上述其他移送板50则回到原来位置,即迅速返回装载位置。这一过程中上述其他移送板50通过如图4或图5所示的采纳结构,不受安装于上述其他移送板50的夹具10的干涉而返回。

以上说明的步骤可持续反复,通过对印刷的基板交叉移动并依次印刷,结果可以提高印刷效率。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这只是例示,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理解由此可以产生各种变形及等同范围的实施例。因此,本发明真正的技术保护范围应根据下列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确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