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喷出头及液体喷出头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557829阅读:来源:国知局
印头100喷出的墨的种类可以是一种,因此,数量不是特定的。
[0040]墨流路18起到墨的临时贮存部和墨中所含的气泡的贮存部的功能。用于检测停留在墨流路18中的墨的剩余量的两个电极针6牢固地插在墨流路18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形成构件5是由树脂材料成型的树脂构件,并且是在提前将电极针6插入模具的状态下通过插入注射成型(insert molding)而注射成型的。以这种方式,由于电极针6是通过插入注射成型而固定的,所以能够在制造流路形成构件5的同时完成电极针6的装入,因而无需特别制备用于固定电极针6的装置或其它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鉴于模具的结构,期望沿墨流路18延伸的方向(S卩,图1B中的上下方向)固定电极针6。用于牢固地插入电极针6的方法不限于类似本实施方式的通过插入注射成型的方法。例如,可以采用通过压嵌固定或经由粘接剂固定。可选地,可以沿图1B中的左右方向固定电极针6。根据将电极针6固定至流路形成构件5的固定方法,电极针6的插入方向可以从图1B中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等中任意选择。
[0041]导电性的薄板簧7的基端固定于流路形成构件5。待与电极针6电连接的触点部17布置在板簧7的基端处。同时,另一触点部12布置在板簧7的顶端处。触点部12通过形成于壳体1的通孔4与第二电配线基板(即,基板)13的内侧接触用焊盘15连接。附接于壳体1的第二电配线基板13设置有外侧接触用焊盘14,该外侧接触用焊盘14待与外部(SP,打印设备)电连接,用于接收自外部供给的电力或信号。打印头100安装于打印设备,使得打印设备能够经由外侧接触用焊盘14、内侧接触用焊盘15和板簧7与墨流路18内的两个电极针6电连接。测量电极针6之间的电阻,使得能够检测电极针6之间的墨的存在。
[0042]图4A、图4B、图5A和图B是示出用于组装打印头100的过程的截面图。
[0043]在经由弹性构件3将流路形成构件5固定至壳体1时,为了稳定地确保弹性构件3在位于墨流路9和18之间的连接部处的密封性,必须沿使墨流路9和18彼此连接的方向压缩弹性构件3。在本实施方式中,图2A、图4A和图4B中的箭头A1表示使墨流路18与墨流路9连接的方向(即,第一方向)。将流路形成构件5沿该连接方向装入壳体1,由此压缩弹性构件3。如图5A所示,沿箭头A1所示方向插入用作固定部的螺钉10,使得流路形成构件5固定至壳体1。顺便提及,根据本发明,能够使用不通过螺钉10而是通过嵌塞(caulking)、弹性接合、粘结等使流路形成构件5和壳体1彼此固定的方法。
[0044]在将打印头100安装至打印设备时,必须像第一电配线基板11那样使第二电配线基板13与打印设备电连接。鉴于此,如图3A和图3B所示,期望将第二电配线基板13配置在壳体1的配置第一电配线基板11所在侧部的同一侧部。此外,类似于本实施方式,更期望将第一电配线基板11和第二电配线基板13配置在位于壳体1的侧部的同一平面内。具体地,将第一电配线基板11和第二电配线基板13配置于同一平面,此外,在打印头100安装于打印设备的情况下,期望将打印设备的电触点配置于位于打印设备的面对第一电配线基板11和第二电配线基板13的侧部的同一平面。在以上述方式配置电配线基板11、13和电触点的情况下,将打印头100安装至打印设备,使得第一电配线基板11和第二电配线基板13能够与位于打印设备的面对第一电配线基板11和第二电配线基板13的侧部处的电触点电连接。
[0045]如图3A和图5A所示,在流路形成构件5固定于壳体1的状态下,板簧7的触点部12穿过形成于壳体1的通孔4,然后,突出到壳体1的待配置第二电配线基板13的表面外(即,图5A中的右方)。通孔4允许板簧7通过板簧7的弹性恢复力而沿箭头B2所示方向变形。如上所述,第二电配线基板13包括:内侧接触用焊盘15,其用于与板簧7连接;以及外侧接触用焊盘14,其用于与打印设备连接。如图3A和图5B所示,将第二电配线基板13固定至壳体1,使得内侧接触用焊盘15沿箭头B1所示方向(即,第二方向)压靠板簧7的触点部12。以使板簧7沿箭头B1所示方向压缩变形的方式将第二电配线基板13固定至壳体1,使得通过板簧7的弹性恢复力来确保触点部12与内侧接触用焊盘15之间的电连接所需的接触压力。换言之,使板簧7在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与内侧接触用焊盘15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如图3A和图3B所示地将第二电配线基板13固定至壳体1之前,如图2A和图2B所示地将流路形成构件5固定至壳体1。相反地,可以在流路形成构件5被固定至壳体1之前将第二电配线基板13固定至壳体1。可选地,可以形成具有第一电配线基板11和第二电配线基板13 二者的功能的电配线基板,然后,可以将该电配线基板固定至壳体1。
[0046]在本实施方式的板簧7中,如图4A所示,板簧7的基端经由固定部19固定于流路形成构件5。从顶端至基端,形成有四个弯折部R1、R2、R3和R4。弯折部R1弯曲成大约90°,并且具有触点部12。弯折部R2和R3弯曲成锐角,而弯折部R4弯曲成钝角。板簧7在这些弯折部Rl、R2、R3和R4之间形成有平板部Ll、L2和L3。
[0047]图7是当沿图2A中的箭头VII所示方向观察时的已安装有板簧7的流路形成构件5的后视图。本实施方式中的板簧7包括:宽的基端,其固定于流路形成构件5 ;以及窄部,其形成有弯折部Rl、R2、R3和R4以及平板部Ll、L2和L3。如上所述,在流路形成构件5中,位于图7中的左右两侧的两个电极针6牢固地定位于墨流路18中的一个墨流路18。板簧7独立地与各电极针6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板簧7的基端被形成为倒T字形。待与电极针6连接的触点部17布置于倒Τ字形部分的右侧和左侧。具体地,如图7所示,位于左侧板簧7的倒Τ字形部分的右侧的触点部17与左侧电极针6电连接。相比之下,位于右侧板簧7的倒Τ字形部分的左侧的触点部17与右侧电极针6电连接。因此,具有相同形状的板簧7能够分别与位于图7中示出的左右两侧的电极针6连接。板簧7的基端处的倒Τ字形部分通过利用窄部的弹性变形能够确保触点部17相对于电极针6的接触压力。
[0048]如上所述,板簧7的宽的基端经由固定部19固定于流路形成构件5。由于本实施方式中的流路形成构件5是由树脂形成的,所以固定部19热嵌塞于流路形成构件5,由此固定板簧7。然而,用于固定板簧7的固定方法不限于热嵌塞,因此,该方法是任意的。流路形成构件5形成有:定位销23,用于定位板簧7 ;以及止转销24,用于阻止板簧7的转动。利用该构造,能够将多个板簧7精确地固定于流路形成构件5的同一平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共有四个板簧7固定于一个流路形成构件5。
[0049]如上所述,沿箭头Α1所示方向将固定有上述板簧7的流路形成构件5装入壳体1。此时,如图4Α和图4Β所示,平板部L1的介于弯折部R1和R2之间的部位(即,抵接部)抵靠壳体1,因而使板簧7沿箭头Β1所示方向变形。以沿箭头Α1所示方向倾斜的方式形成平板部L1,使得平板部L1的抵靠壳体1的部位根据流路形成构件5的沿箭头Α1所示方向的运动而从弯折部R2逐渐朝向弯折部R1偏移。以这种方式,平板部L1在板簧7沿箭头Β1所示方向压缩变形的同时相对于弯折部R2沿箭头C1所示方向转动。板簧7被设计成:即使在图4Β中示出的最大压缩状态下,弹性恢复力也不会减小。流路形成构件5设置有压缩限制部27,用于限制板簧7沿宽度方向(即,图7中的左右方向)的变形。在流路形成构件5沿箭头Α1所示方向移向运动限制位置、即装入位置的情况下,如图5Α所示,板簧7从压缩释放,使得平板部L1在板簧7沿箭头Β2所示方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