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23935发布日期:2019-06-15 00:17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一般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面板分辨率和尺寸的增大,显示像素的行数和列数也相应地增加,同时,向各列显示像素提供显示信号的数据线的数量也随之增加。而另一方面,生成显示信号的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的尺寸相对固定,因而IC向数据线输出显示信号的端口的位置也相对固定。这样一来,从显示面板两侧连接至IC的端口的数据线的倾斜角度将增加,从而导致数据线长度的增大,且越靠近显示面板两侧之处的数据线,长度增加幅度越大,显示面板两侧的数据线的长度与显示面板中央的数据线的长度差距也将随之增大,进而导致显示面板两侧的数据线的电阻值与显示面板中央的数据线的电阻值之差的增大。

这样一来,由于连接至显示面板侧边的数据线电阻值较大而连接至显示面板中央区域的数据线电阻值较小,当IC向显示面板侧边处的数据线输出的显示信号与显示面板中央区域输出的显示信号相同时,显示面板侧边处的显示像素接收到的显示信号将产生较大的衰减,进而导致显示亮度较显示面板中央区域低,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均一性。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集成电路;多条扫描线;与多条扫描线绝缘相交的多条数据线;像素阵列,包括由扫描线和数据线交叉限定出的多个显示像素;多条数据信号传输线,各数据信号传输线的一端与至少一条数据线电连接,且各数据信号传输线的另一端与集成电路电连接;各数据信号传输线包括与数据线电连接的第一段和与集成电路电连接的第二段,其中,同一条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形成在不同的导体层并通过至少一个过孔电连接;多条数据信号传输线中,存在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和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电阻值大于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电阻值,且形成在同一条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过孔的面积之和大于形成在同一条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过孔的面积之和。

按照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通过基于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电阻值来设置连接同一条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过孔的面积之和,从而减小各数据信号传输通道之间的电阻值差异。当采用不同的数据信号传输线向不同的显示像素发送相同的显示信号时,各显示像素接收到的显示信号差异更小,提升了显示装置不同区域的显示均一性。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示出了本申请的显示装置的各实施例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A示出了图1中的扇出区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性布线图;

图2B为图2A中数据信号传输线210A和数据信号传输线210B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C示出了沿图2A中A-A’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D示出了沿图2A中B-B’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3A示出了图2A的局部放大图;

图3B示出了图3A中,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C示出了图3A中,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二段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4A示出了图1所示的扇出区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示意性布线图;

图4B示出了形成在同一条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过孔的数量n≥2时,形成在同一条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各过孔的一种排布方式;

图4C示出了形成在同一条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过孔的数量n≥2时,形成在同一条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各过孔的另一种排布方式;

图5示出了多路复用器的示意性电路图;

图6示出了图5所示多路复用器中,各信号在一个帧周期内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参见图1所示,为本申请的显示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性结构图。

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包括集成电路110、多条扫描线120、与多条扫描线120绝缘相交的多条数据线130、像素阵列以及多条数据信号传输线。

其中,像素阵列包括由扫描线120和数据线130交叉限定出的多个显示像素140。

各数据信号传输线的一端与至少一条数据线130电连接,且各数据信号传输线的另一端与集成电路110电连接。数据信号传输线形成在图1中由附图标记150示出的扇出区。

参见图2A所示,为图1中,形成在扇出区150中的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示意性结构图。每条数据传输线均包括与数据线(图中未示出)电连接的第一段和与集成电路220电连接的第二段。其中,同一条数据信号传输线(210A、210B)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形成在不同的导体层并通过至少一个过孔电连接。

形成在扇出区的多条数据信号传输线中,存在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和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电阻值大于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电阻值,且形成在同一条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过孔的面积之和大于形成在同一条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过孔的面积之和。

例如,从图2A中可以看出,由于数据信号传输线210A直线部分较短而斜线部分较长、数据信号传输线210B直线部分较长而斜线部分较短,数据信号传输线210A的总长度明显大于数据信号传输线210B的总长度。当数据信号传输线各段的电阻值较为均一时,整条数据信号传输线的总电阻值将与其长度正相关,这样一来,由于数据信号传输线210A的长度比数据信号传输线210B的长度长,其电阻值相应地较大。

图2A中的数据信号传输线210A可以视为一条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数据信号传输线210B可以视为一条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为了降低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和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之间的电阻值差异,可以将连接同一条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例如,数据信号传输线210A)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过孔的面积设置得较大,而将连接同一条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例如,数据信号传输线210B)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过孔的面积设置得较小。

本实施例的技术效果将在如下结合图2B~图2D的描述中得以更加清晰的体现。

图2B示出了图2A中,数据信号传输线210A和数据信号传输线210B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C和图2D示出了沿图2A中A-A’的剖视图以及沿图2A中B-B’的剖视图。

如图2B所示,数据信号传输线210A的第一段211A和第二段212A形成在不同的导体层并通过至少一个过孔230A电连接;数据信号传输线210B的第一段211B和第二段212B形成在不同的导体层并通过至少一个过孔230B电连接。

如图2C和图2D所示,通过设置连接在数据信号传输线210A的第一段211A和第二段212A之间的过孔230A较大,而连接在数据信号传输线210B的第一段211B和第二段212B之间的过孔230B较小,可以使得自数据信号传输线210A的第一段211A经过孔230A至数据信号传输线210A的第二段212A这一信号通路在第一段211A和第二段212A交接处的阻值较小,而自数据信号传输线210B的第一段211B经过孔230B至数据信号传输线210B的第二段211B这一信号通路在第一段211B和第二段212B交接处的阻值较大。这样一来,自数据信号传输线210A的第一段211A经过孔230A至数据信号传输线210A的第二段212A这一信号通路的阻值与自数据信号传输线210B的第一段211B经过孔230B至数据信号传输线210B的第二段211B这一信号通路的阻值之间的差异可以相应地减小,从而提升扇出区各数据信号传输通路之间的信号强度均一性,进而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均一性。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见图3A所示,为图2A中虚线框21所示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3A中,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211A包括第一交叠部11A,且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二段212A包括第二交叠部12A。第一交叠部11A和第二交叠部12A覆盖形成在该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211A和第二段212A之间的全部过孔230A。

具体而言,如图3B所示,为图3A中,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211A的结构示意图。图3B中,附图标记11A所示的部分,即为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211A的第一交叠部。类似地,如图3C所示,为图3A中,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二段212A的结构示意图。图3C中,附图标记12A所示的部分,即为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二段212A的第二交叠部。

结合图3A~图3C可以看出,第一交叠部11A和第二交叠部12A覆盖形成在该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211A和第二段212A之间的全部过孔230A。

这样一来,形成在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211A和第二段212A之间的全部过孔均可以作为自数据信号传输线210A的第一段211A经过孔230A和数据信号传输线210A的第二段212A这一信号通路的一部分。也即是说,数据信号(例如,电流)可以经过各个过孔230A在数据信号传输线210A的第一段211A和第二段212A之间传输。此外,当第一交叠部11A的线宽大于第一段211A其它部分的线宽且第二交叠部12A的宽度大于第二段212A其它部分的线宽时,还可以进一步减小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电阻值。

在本实施例中,形成在同一条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过孔可以是一个。这样一来,可以通过设置形成在各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该一个过孔的面积大小,来相应地减小各数据信号传输线的阻值差异。

参见图4A所示,为图1所示的扇出区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示意性布线图。

与图2A所示的布线图类似,本实施例的布线图中,每条数据传输线均包括与数据线(图中未示出)电连接的第一段和与集成电路220电连接的第二段。其中,同一条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形成在不同的导体层并通过至少一个过孔电连接。例如,图4A中,数据信号传输线410A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形成在不同的导体层并通过至少一个过孔430A电连接;数据信号传输线410B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形成在不同的导体层并通过至少一个过孔430B电连接。其中,形成在扇出区的多条数据信号传输线中,存在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例如,数据信号传输线410A)和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例如,数据信号传输线410B),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电阻值大于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电阻值,且形成在同一条第一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过孔的面积之和大于形成在同一条第二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过孔的面积之和。

与图2A所示的布线图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同一条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具有相同形状和大小的过孔。通过改变形成在同一条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过孔的数量,来改变形成在同一条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各个过孔的面积之和,从而减小各条数据信号传输线之间的电阻值差异。

这样一来,与图2A所示的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通过过孔的数量来调节形成在同一条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过孔的总面积,在制作形成这些过孔的绝缘层时,由于过孔的形状、大小相同,对整面形成的绝缘层进行图形化蚀刻工艺时,图形化蚀刻所用的图案较为简单,从而可以提高制作该绝缘层的良率。

各过孔可以是面积相同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矩形、多边形和椭圆形等。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形成在同一条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过孔的数量n可以满足:1≤n≤6。在这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扇出区的数据信号传输线中,阻值最大的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可以形成有6个过孔,而阻值最小的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可以形成有1个过孔,而阻值介于最大和最小之间的数据信号传输线可以根据其阻值大小的不同,在其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设置1~6其中之一的数量的过孔,从而削弱扇出区中各数据信号传输线之间的电阻值差异。

参见图4B所示,为当形成在同一条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过孔的数量n≥2时,形成在同一条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各过孔的一种排布方式。

图4B中,形成在同一条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各过孔431~436的几何中心的连接线沿平行于数据线的方向延伸,图4B中,方向D1所示为数据线的延伸方向。

参见图4C所示,为当形成在同一条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过孔的数量n≥2时,形成在同一条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各过孔的另一种排布方式。

图4C中,形成在同一条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各过孔431’~436’的几何中心的连接线沿平行于扫描线的方向延伸,图4C中,方向D2所示为扫描线的延伸方向。采用图4C所示的排布方式后,由于扫描线的延伸方向与数据线的延伸方向相交,相应地,扫描线延伸方向也与数据信号传输线的延伸方向相交(例如,垂直)。这样一来,在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设置多个过孔将不会增加数据信号传输线的长度,进而不会增加数据信号传输线所处的边框区域的宽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相邻两条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交替设置在第一导体层和第二导体层,且相邻两条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二段交替设置在第二导体层和第一导体层。也即是说,相邻两条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在不同的导体层,且相邻的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二段也在不同的导体层。这样一来,在保证相邻数据信号传输线之间的干扰较小的前提下,可以将数据信号传输线设置得较为密集,顺应显示装置的高PPI(Pixel per Inch,每英寸像素数)发展趋势。

例如,在这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扫描线可以形成在第一导体层且数据线形成在第二导体层;或者,数据线形成在第一导体层且扫描线形成在第二导体层。也即是说,一部分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可以与扫描线同层设置,而另一部分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与数据线同层设置。类似地,一部分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二段可以与扫描线同层设置,而另一部分数据信号传输线的第二段与数据线同层设置。这样一来,尽管数据信号传输线形成在两个导体层中,但并未增加新的导体层来布置这些数据信号传输线,从而避免了增加额外的导体层导致的显示装置厚度增加的问题。

此外,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各数据信号传输线可以与各数据线一一对应电连接。也即是说,一条数据信号传输线仅向一条数据线提供集成电路输出的显示信号,一条数据线仅接收一条数据信号传输线向其输出的显示信号。

或者,在另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包括多路复用器,多路复用器包括多个开关;各数据信号传输线与至少两个开关电连接,并在开关导通时,向至少两条数据线传输集成电路发送的显示信号。

参见图5所示,为多路复用器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性电路图。

如图5所示,多路复用器包括m个(例如,6个)晶体管M1、M2、M3、M4、M5、M6。各晶体管M1、M2、M3、M4、M5、M6的栅极与多路复用器的m个(6个)控制端CT1、CT2、CT3、CT4、CT5、CT6一一对应电连接,各晶体管M1、M2、M3、M4、M5、M6的第一极与m个(6个)第一输入端In1、In2、In3、In4、In5、In6一一对应电连接,各晶体管M1、M2、M3、M4、M5、M6的第二极与m个(6个)输出端Out1、Out2、Out3、Out4、Out5、Out16一一对应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各晶体管M1、M2、M3、M4、M5、M6的栅极与各第一时钟信号线CK1、CK2、CK3、CK4、CK5、CK6一一对应电连接,各晶体管M1、M2、M3、M4、M5、M6的第二极分别与一条数据线S1、S2、S3、S4、S5、S6一一对应电连接,并且各晶体管M1、M2、M3、M4、M5、M6的第一极均与同一条数据信号传输线Data连接。可以分时地向各第一时钟信号线CK1、CK2、CK3、CK4、CK5、CK6提供脉冲选通信号,即在向其中一条第一时钟信号线输出脉冲选通信号的同时,其它第一时钟信号线均输出使对应的晶体管关断的信号,从而地将各晶体管M1、M2、M3、M4、M5、M6分时地导通,在对应的晶体管导通时,该晶体管的第二极连接的数据线接收数据信号传输线提供的数据信号。上述脉冲选通信号中的脉冲的电平可以使对应的晶体管导通。

下面,将结合图6所示的时序图来进一步描述图5所示的多路复用器的工作原理。

在一个帧周期(1FRAME)中,CK1~CK6依次输出有效电平,并依次打开晶体管M1~晶体管M6,从而将数据信号传输线输入的Data信号依次输出至out1~out6。

具体而言,当CK1输出有效电平时,晶体管M1导通,Data信号经晶体管M1的第一极、第二极输出到Out1端连接的数据线;同时,当CK1输出有效电平时,晶体管M2~晶体管M6截止,因此,Out2~Out6端不输出显示信号。当CK2输出有效电平时,晶体管M2导通,Data信号经晶体管M2的第一极、第二极输出到Out2端连接的数据线;同时,当CK2输出有效电平时,晶体管M1、晶体管M3~晶体管M6截止,因此,Out1、Out3~Out6端不输出显示信号。当CK3输出有效电平时,晶体管M3导通,Data信号经晶体管M3的第一极、第二极输出到Out3端连接的数据线;同时,当CK3输出有效电平时,晶体管M1、晶体管M2、晶体管M4~晶体管M6截止,因此,Out1、Out2、Out4~Out6端不输出显示信号。当CK4输出有效电平时,晶体管M4导通,Data信号经晶体管M4的第一极、第二极输出到Out4端连接的数据线;同时,当CK4输出有效电平时,晶体管M1~晶体管M3、晶体管M5、晶体管M6截止,因此,Out1~Out3、Out5、Out6端不输出显示信号。当CK5输出有效电平时,晶体管M5导通,Data信号经晶体管M5的第一极、第二极输出到Out5端连接的数据线;同时,当CK5输出有效电平时,晶体管M1~晶体管M4、晶体管M6截止,因此,Out1~Out4、Out6端不输出显示信号。当CK6输出有效电平时,晶体管M6导通,Data信号经晶体管M6的第一极、第二极输出到Out6端连接的数据线;同时,当CK6输出有效电平时,晶体管M1~晶体管M5截止,因此,Out1~Out5端不输出显示信号。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采用如图5所示的多路复用器后,一条数据信号传输线可以分时向6条数据线传输显示信号。这样一来,可以减少数据信号传输线的数量,节省扇出区所需走线空间,从而有利于高PPI显示装置窄边框化的实现。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采用本申请的显示装置之后,扇出区的各个信号传输通道之间的电阻值差异将进一步缩小,当采用不同的数据信号传输线向不同的显示像素发送相同的显示信号时,各显示像素接收到的显示信号差异更小,提升了显示装置不同区域的显示均一性。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