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演示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52394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空气净化演示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演示系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空气净化演示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国内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PM2.5指数居高不下,越来越多制作空气 净化器的厂家和汽车制造厂家为了给客户说明自家的空气净化器的能力,需要对其净化器的滤芯的净化功能进行演示。然而传统的空气净化演示装置的制烟 过程和净化过程均需要人工控制操作,且净化的时间也需要另外使用电子计时 器进行计算,操作起来十分的繁琐。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公开号为CN203838947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空气净化演示系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壳体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一收容腔,所述收容腔内形成有一烟仓;盖体组件,盖设于所述壳体上,并密封所述烟仓;滤芯风机,收容于所述烟仓内;制烟组件,包括制烟机和烟管,所述制烟机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并位于所述烟仓的外部,所述烟管连通所述制烟机与所述烟仓;烟雾浓度监测装置,固定地收容于所述烟仓内;及线路控制组件,包括线路控制板及按键,所述线路控制板固定地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并位于所述烟仓的外部,所述线路控制板与所述制烟机、所述滤芯风机及所述烟雾浓度监测装置均电性连接,所述按键安装于所述盖体组件上,所述按键与所述线路控制板电性连接。

这种空气净化演示系统在演示时,通过制烟组件产生烟雾后,从烟盖上的出烟孔进入烟仓中,由于烟盖上的出烟孔的大小无法变化,因此在出烟时的出烟量无法发生变化,在演示时只能对一定的出烟量的净化进行演示,因此演示效果还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净化演示系统,具有可调节出烟量大小而提高演示效果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空气净化演示系统,包括壳体和出烟组件,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烟腔,所述出烟组件包括出烟风机、用于收容所述出烟风机的机壳,所述机壳的一端与烟管连通,且另一端与所述烟腔相通,所述机壳与所述烟腔相通的一端盖合有出烟盖,所述出烟盖包括套接于所述机壳的套环、固定在所述套环上的转动轴、以及设置在所述转动轴上用于开合所述机壳的启闭组件,所述启闭组件包括多个转动连接在所述转动轴上且呈阶梯状设置的出烟扇片,相邻所述出烟扇片之间相互贴合以遮盖所述机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烟从烟管进入到机壳内,经出烟风机的鼓吹作用将烟经过启闭组件之间形成的间隙排出进入烟腔中,由于出烟扇片可以转动,在转动的过程中,相邻的出烟扇片之间会相互交叠在一起,从而改变了机壳上端开口的大小,即可改变了从机壳中透出的烟量和出烟速度,达到提高演示效果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相邻所述出烟扇片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滑移凸起和滑移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转动其中某一出烟扇片时,滑移凸起会在滑移槽内发生滑移,直至转动至滑移凸起抵触在滑移槽一侧的内壁上时,即可带动相邻的出烟扇片发生转动;这样转动位于最上方的出烟扇片或最下方的出烟扇片时,即可带动其余的出烟扇片转动,从而实现机壳上端开口大小的变化。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位于最下方的所述出烟扇片固定在所述套环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出烟扇片之间具有一定的摩擦力,在其中某一出烟扇片转动的过程中会带动其他出烟扇片同时转动,即使所有的出烟扇片均同时转动,从而使相邻的出烟扇片之间不会发生错位,机壳上开口的大小则无法改变;而位于最下方的出烟扇片固定时,出烟扇片不会同时发生转动的情况,从而转动其他出烟扇片时,即可实现相邻出烟扇片之间发生相对错位,达到改变即可上端开口大小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位于最上方的所述出烟扇片的外边缘固定有套接在所述机壳外壁上的遮烟环,所述遮烟环上设有用于驱动位于所述最上方的所述出烟扇片转动的驱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驱动组件,使出烟扇片转动更加方便,从而简化的调节过程,提高了调节速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遮烟环上的从动锥齿轮、转动连接在所述壳体上且与所述从动锥齿轮相啮合的主动锥齿轮、以及固定在所述主动锥齿轮的转轴上且延伸出所述壳体的转动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转动杆即可带动主动锥齿轮转动,从而带动从动锥齿轮转动,即带动位于最上方的出烟扇片转动,在位于最上方的出烟扇片转动的过程中,由于滑移凸起和滑移槽的配合作用,会带动其余的出烟扇片也发生转动,从而改变了机壳上端开口大小的变化,达到调节出烟量和出烟速度的目的,由于转动杆延伸出壳体外,因此调节过程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遮烟环的内壁上固定有与所述机壳的外壁相贴合的密封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遮烟环的内壁与机壳外壁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因此从机壳中透出的烟可以从这个缝隙中透出,密封圈可将遮烟盖与机壳内壁之间的缝隙封闭,减少烟从这一缝隙中透出的概率,从而使调节出烟量和出烟速度更加精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壳的外壁上开设有呈“T”形设置的密封槽,所述密封环嵌入所述密封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环嵌入密封槽内时,密封环与密封槽的内壁相配合,从而提高了密封效果;且由于密封槽呈“T”形设置,则密封圈呈与密封槽相配合的“T”形环状结构,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密封面积,即进一步提高了密封性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位于最下方的所述出烟扇片上固定有向上延伸的封闭板,位于最上方的所述出烟扇片与所述封闭板相贴合时,将所述机壳完全遮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各出烟扇片呈阶梯状分布,位于最下方的出烟扇片和位于最上方的出烟扇片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沿可以从这个缝隙中透出,因此出烟扇片无法将机壳上端的开口封闭;而设置了封闭板,位于最上方的的出烟扇片可以与封闭板相贴合,从而将机壳上端的开口完全遮蔽,在不需要出烟时可以通过出烟扇片将机壳上端的开口封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相邻所述出烟扇片之间设有密封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相邻出烟扇片之间具有一定的缝隙,在设置密封垫可以将相邻出烟扇片之间缝隙封闭,减少烟从这个缝隙中透出的几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出烟量和出烟速度的精确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多个开设在所述机壳上的定位槽、固定在所述遮烟环上的弹性定位板、以及固定在所述弹性定位板上且呈弧形设置的定位凸点,所述遮烟环转动相邻两个定位槽之间的距离时,完成一个出烟扇片的启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定位凸点嵌入定位槽内时,继续转动遮烟环会受到一定的阻力,而在此时正好转动了一个出烟扇片的弧度,从而提醒了操作人员一完成一个工位的调节;而继续转动遮烟环时,由于弹性定位板具有一定的弹性且定位凸点呈弧形设置,当对遮烟环施加一个较大的力时,定位凸点即可脱离定位槽而继续转动,即可向下一个工位进行调节。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通过设置多个出烟扇片,转动出烟扇片使相邻的出烟扇片相互叠加或错开,改变了机壳上端开口的大小,从而调节了出烟量的出烟速度,提高了演示效果;

其二,通过设置驱动组件,使出烟扇片转动更加方便,从而简化的调节过程,提高了调节速率;

其三,通过密封圈、密封槽和密封垫的配合使用,减少了烟从遮烟环与机壳之间的缝隙和相邻出烟扇片之间的缝隙透出的几率,从而使调节出烟量和出烟速度更加精确;

其四,通过设置定位组件,完成调节一个出烟扇片的弧度的距离时,提醒操作人员,从而使调节过程更加快捷准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出烟组件和出烟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中出烟组件和出烟盖的爆炸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中出烟扇片下表面朝上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中出烟组件和出烟盖沿机壳轴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中:1、壳体;11、烟腔;21、机壳;211、密封槽;212、限位槽;22、风机;3、出烟盖;31、套环;32、转动轴;33、启闭组件;331、出烟扇片;3311、密封垫;332、滑移凸起;333、滑移槽;334、封闭板;335、遮烟环;3351、密封环;4、驱动组件;41、从动锥齿轮;42、主动锥齿轮;43、转动杆;5、定位组件;51、定位槽;52、弹性定位板;53、定位凸点;6、制烟组件;61、制烟机;62、烟管;7、空气净化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空气净化演示系统,如图1所示,壳体1内形成有烟腔11,烟腔11位于壳体1的中间位置,烟腔11的上方安装有滤芯风机22和空气净化器7,用于净化烟腔11中的烟;

如图1和图4所示,烟腔11的下方安装有出烟组件和制烟组件6,制烟组件6包括制烟机61和烟管62,出烟组件包括机壳21和和出烟风机22,出烟风机22收容在机壳21内,机壳21的下端与烟管62相通,机壳21的上端与烟腔11相通。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在机壳21的上端盖合有出烟盖3,出烟盖3位于烟仓内,出烟盖3包括套接在机壳21内的套环31、固定在套环31上的转动轴32、以及设置在转动轴32上用于开合机壳21的启闭组件33;

如图4所示,套环31通过卡接的方式卡合在机壳21的内壁上,在套环31上设有限位凸起,限位凸起由套环31向外凸出形成,与套环31一体成型,在机壳21上开设有与限位凸起相配合的限位槽212,限位槽212开设在机壳21上端边沿处,在套环31卡合在机壳21上时,限位凸起即可嵌入到限位槽212内,从而限制了套环31的周向转动;

转动轴32固定在套环31的中心位置,套环31上向套环31的中心延伸有支撑杆,转动轴32固定在支撑杆上从而实现了与套环31的固定连接;

如图3和图4所示,启闭组件33包括多个呈阶梯状设置的出烟扇片331,相邻的出烟扇片331相互贴合,每个出烟扇片331均为形状、大小相同的扇形结构,位于最下方的出烟扇片331与套环31相固定,其余的出烟扇片331均与转动轴32转动连接,在出烟扇片331的内侧端部一体成型有套接口,套接口套接于转动轴32即可实现出烟扇片331与转动轴32的转动连接;

如图4和图5所示,相邻出烟扇片331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滑移凸起332和滑移槽333,通常滑移凸起332一体成型在出烟扇片331上表面的一侧边缘处,滑移槽333开设有在出烟扇片331的下表面,且呈与出烟扇片331圆心相同的弧形;

如图3和图4所示,位于最下方的出烟扇片331向上延伸有封闭板334,位于最上方的出烟扇片331可以转动至与封闭板334相贴合,且在位于最上方的出烟扇片331与封闭板334相贴合时,机壳21上端的开口被完全封闭,通常将封闭板334的高度设置为上端面可以与位于最上方的出烟扇片331的下表面相贴合,从而在位于最上方的出烟扇片331封闭机壳21的开口时不会与封闭板334发生撞击;

如图5所示,为了减少烟从相邻出烟扇片331之间的间隙透出的几率,在相邻的出烟扇片331之间还设有密封垫3311,密封垫3311粘接在位于下方的出烟扇片331的上表面的边沿处,且与位于上方的出烟扇片331的下表面相贴合,从而提高了密封性能。

如图6所示,在位于最上方的出烟扇片331的外边缘固定有套接在机壳21外壁上的遮烟环335,遮烟环335与位于最上方的出烟扇片331一体成型,遮烟环335的下边沿处粘接有密封环3351,在机壳21的外壁上开设有与密封环3351相配合的密封槽211,密封槽211呈“T”形设置,从而密封环3351也呈与密封槽211相配合的“T”形设置,密封环3351嵌入密封槽211内,起到密封的作用,减少了烟从遮烟环335的内壁与机壳21外壁之间的缝隙透出的概率,从而使调节出烟量和出烟速度更加精确。

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方便转动出烟扇片331,在遮烟环335上设有用于驱动位于最上方的出烟扇片331转动的驱动组件4,驱动组件4包括固定在遮烟环335上的从动锥齿轮41、转动连接在壳体1上且与从动锥齿轮41相啮合的主动锥齿轮42、以及固定在主动锥齿轮42的转轴上且延伸出壳体1的转动杆43;

通常将从动锥齿轮41套接在遮烟环335外,从而实现与外盖之间的固定连接;在主动锥齿轮42的端面上固定有转轴,在壳体1上固定有轴承,转动套接在轴承上,从而实现了主动锥齿轮42与壳体1的转动连接;在转动杆43的端部固定有转盘,以方便转动杆43的转动。

如图4和图6所示,为了方便对出烟口进行调节,还设置有定位组件5,定位组件5包括多个开设在机壳21外壁上的定位槽51、固定在遮烟环335下端面上的弹性定位板52、以及固定在弹性定位板52上且呈弧形设置的定位凸点53;

定位槽51的数量与出烟扇片331的数量相同且沿机壳21的周壁均匀分布,定位槽51呈与定位凸点53相配合的弧形设置,从而使定位凸点53方便嵌入和脱离定位槽51;弹性定位板52可以由弹性金属或塑料等具有较好的刚度和弹性形变能力的材料制成。

烟从烟管62进入到机壳21内,经出烟风机22的鼓吹作用将烟经过启闭组件33之间形成的间隙排出进入烟腔11中,由于出烟扇片331可以转动,在转动的过程中,相邻的出烟扇片331之间会相互交叠在一起,从而改变了机壳21上端开口的大小,即可改变了从机壳21中透出的烟量和出烟速度,达到提高演示效果的作用;

进行展示之前,先转动转动杆43,从而驱动遮烟环335转动,将位于最上方的出烟扇片331转动一个出烟扇片331的弧度时,定位凸点53嵌入定位槽51内时,继续转动遮烟环335会受到一定的阻力,从而提醒了操作人员一完成一个工位的调节;而继续转动遮烟环335时,由于弹性定位板52具有一定的弹性且定位凸点53呈弧形设置,当对遮烟环335施加一个较大的力时,定位凸点53即可脱离定位槽51而继续转动,即可向下一个工位进行调节;

在遮烟环335转动的过程中,滑移凸起332会在滑移槽333内发生滑移,直至转动至滑移凸起332抵触在滑移槽333一侧的内壁上时,即可带动相邻的出烟扇片331发生转动;这样转动位于最上方的出烟扇片331或最下方的出烟扇片331时,即可带动其余的出烟扇片331转动,从而实现机壳21上端开口大小的变化;

将机壳21上端的开口调节至合适的大小后,启动制烟机61制烟,即可进行净化演示过程;需要调节出烟量和出烟速度时,再次转动转动杆43调节出烟扇片331的位置即可。

通过设置多个出烟扇片331,转动出烟扇片331使相邻的出烟扇片331相互叠加或错开,改变了机壳21上端开口的大小,从而调节了出烟量的出烟速度,提高了演示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