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成因探究学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06532阅读:2139来源:国知局
月相成因探究学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月相成因探究学具。



背景技术:

月相,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而月相的成因是目前小学科学课的重要一课。

目前,对于月相成因的学习方式大多采用老师要求学生进行农历一个月的月相观察,推测月相成因,然后在课堂上借助月相成因教具进行学习。现有的月相成因教具通常是是一张绘有地球、月球、月相和阳光的平面示意图。图中间是地球,地球周围的圆形轨道上画着8 或12 个月球,表示月球在围绕着地球转动。在月球外侧,画着当月球转到这个位置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月相。但是,小学生不懂月相的成因,想象不出为什么月球被照亮一半而我们在不同的位置去看它会有圆缺的变化。现有的学具图依然揭示不出这其中的联系,因此虽然经过老师的讲解,大多数学生也不能理解月相的真正成因。现有的传统月相成因教具无法观测到与真实现象相似的模拟现象,是在地球之外的视角观察月相,同学参与度低,实际感受差,理解程度低。所以说,目前的月相图虽然没有科学性错误,但是存在着不够形象的缺点,同时,这样的一幅图画更无法提供月球在不同日期的出、没时间,上中天时间等信息,实用性、有效性都不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月相成因教具实用性、有效性差的缺点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月相成因探究学具。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月相成因探究学具,包括基座、多个月球模型和旋转台,所述基座包括圆环形轨道和沿圆周均布于轨道下方的支柱,轨道上端面形成多个沿圆周均布的凹槽,月球模型放置于凹槽内,旋转台设置于基座中间空隙处。

所述凹槽为圆弧形,大小与月球模型外形尺寸相配合。

所述轨道内壁设置有防撞条。

所述月球模型的外球壁沿垂直径向均分为黑夜部和白天部两部分。

所述旋转台与轨道同轴线。

所述防撞条为纵截面呈“]”型的圆环,卡扣于轨道内壁。

所述所有月球模型的黑夜部和白天部朝向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月相成因探究学具,结构设计新颖、独特、简单、制造成本低;有效的解决了现有二维月相成因教具的确定,给学生的想象和思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通过实验的亲身感受和体现,能够有效的在脑海建立起月相成因的概念及月相变化的规律及形成原理,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 基座 2 月球模型

3 旋转台 4 轨道

5 支柱 6 凹槽

7 防撞条 8 黑夜部

9 白天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月相成因探究学具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月相成因探究学具,包括基座1、多个月球模型2和旋转台3,所述基座1包括圆环形轨道4和沿圆周均布于轨道4下方的支柱5,轨道4上端面形成多个沿圆周均布的凹槽6,月球模型2放置于凹槽6内,旋转台2设置于基座1中间空隙处。

所述凹槽6为圆弧形,大小与月球模型2外形尺寸相配合。

所述轨道4内壁设置有防撞条7。

所述月球模型2的外球壁沿垂直径向均分为黑夜部8和白天部9两部分。

所述旋转台3与轨道4同轴线。

所述防撞条7为纵截面呈“]”型的圆环,卡扣于轨道4内壁。

所述所有月球模型2的黑夜部8和白天部9朝向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

教学时,请同学站立于旋转台3上,旋转台3旋转,模拟地球自转,而此时同学为地球上的观察者,同学始终保证直视前方,随着旋转看到不同的月球模型2,由于月球模型2的白天部9是由太阳直射产生,始终朝向同一方向,而旋转过程中同学即可在当时位置下观察当月球模型2的黑夜部8和白天部9可视部分的分配变化,进而直观的体会到月相的变化过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月相成因探究学具,结构设计新颖、独特、简单、制造成本低;有效的解决了现有二维月相成因教具的确定,给学生的想象和思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通过实验的亲身感受和体现,能够有效的在脑海建立起月相成因的概念及月相变化的规律及形成原理,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