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动式载物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7419阅读:4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移动式载物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载物台,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显微镜可移动式载物台。
公知的显微镜载物台主要是由活动载物台、固定平台构成,为了将观察物移动到显微镜的物镜下,须沿X轴、Y轴通过移动活动载物台才能校准,操作起来较为麻烦,且显微镜载物台为了实现X轴、Y轴移动,须分别在X和Y方向上加装两条导轨,使得设备的成本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可沿任意方向移动或旋转、操作方便、结构简单、制造成本较低的可移动式载物台。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可移动式载物台主要由活动载物台、固定平台、压固构成。所述的活动载物台的底部中央有一呈圆形的凹槽;所述的固定平台为一圆盘形构件,其直径小于活动载物台凹槽的内径,活动载物台的底部凹槽与固定平台顶部平面紧密接触;所述压圈的横截面呈L形,压图的直壁部分连接活动载物台,压圈的水平部分延伸至固定平台上,并与固定平台滑动接触,起导向限位作用。
由于本实用新型可移动式载物台是利用压圈活动载物台的自重使得活动载物台的底部中央与固定平台顶部平面保持紧密接触,实现了载物台沿任意方向移动或旋转,并实现被观察的目标能在物镜光轴上的目的。因而,操作起来较为方便、结构更加简单、制造成本更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移动式载物台第一个实施例的的分解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可移动式载物台第一个实施例的的剖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可移动式载物台第一个实施例的的俯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可移动式载物台第二个实施例的的分解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可移动式载物台第二个实施例的的剖视图。

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可移动式载物台主要由活动载物台1、固定平台2、压圈3构成。活动载物台1的底部中央有一呈圆形的凹槽11。固定平台2为一圆盘形构件,其直径小于活动载物台1凹槽11的内径,在其圆周上有一环形凹槽21;活动载物台1的底部凹槽11与固定平台2顶部22平面紧密接触,接触面之间涂上油脂。压圈3为环形构件,其外径与活动载物台1的凹槽11内径相一致,压圈3的横截面呈L形,压圈3的直壁部分31连接活动载物台1的凹槽11壁,压圈3的水平部分32延伸至固定平台2的环形凹槽21内,压圈3延伸至该环形凹槽21部分的深度和高度与固定平台2环形凹槽21的深度和高度相适应,起导向限位作用。
在固定平台2上开设有润滑脂注入口12。
由于活动载物台1的底部凹槽11与固定平台2顶部凹槽22平面紧密接触,因而,活动载物台1可围绕固定平台2沿任意方向平行移动或转动。
如图4、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可移动式载物台主要由活动载物台1、固定平台2、压圈3构成。所述的活动载物台1的底部中央有一呈圆形的凹槽11,固定平台2为一圆盘形构件,其直径小于活动载物台凹槽11的内径,其差值用来限位和控制移动量;在其中心有一孔21、底部有一凹槽22。在活动载物台的凹槽11面上由两个与环形油槽12。活动载物台底部11与固定平台2顶部平面紧密接触,接触面之间涂上油脂。压圈3的横截面呈L形,压圈3的直壁部分31穿过固定平台2的中心孔21与活动载物台1的内孔13螺纹连接,压圈3的水平部分的深度和高度与固定平台2凹槽22的深度和高度相适应,起导向限位作用。橡胶圈6套接在所述的活动载物台1的圆周表面上。光孔板4通过螺钉固定在固定平台2上,活动载物台1上安装有两片用于压紧切片的压片5。
权利要求1.一种主要由活动载物台、固定平台构成的可移动式载物台;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压圈;所述的活动载物台的底部中央有一呈圆形的凹槽;所述的固定平台为一圆盘形构件,其直径小于活动载物台凹槽的内径,活动载物台的底部凹槽与固定平台顶部平面紧密接触;所述压圈的横截面呈L形,压圈的直壁部分连接活动载物台,压圈的水平部分延伸至固定平台上,并与固定平台滑动接触,起导向限位作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式载物台;其征在于所述的固定平台的圆周上有一环形凹槽,压圈的水平部分延伸至固定平台的环形凹槽内,压圈延伸至该环形凹槽部分的深度和高度与固定平台环形凹槽的深度和高度相适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式载物台;其征在于所述的固定平台的中心有一孔、底部有一凹槽;压圈的直壁部分穿过固定平台的中心孔与活动载物台连接,压圈的的水平部分的深度和高度与固定平台凹槽的深度和高度相适应。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可移动式载物台,其特征在于在固定平台上开设有润滑脂注入口。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主要由活动载物台、固定平台、压圈构成的可移动式载物台。活动载物台的底部与固定平台顶部平面紧密接触,压圈安装在活动载物台、固定平台之间,起导向限位作用。由于本实用新型是利用压圈和活动载物台的自重使得活动载物台的底部与固定平台顶部平面保持紧密接触,实现了载物台沿任意方向移动或旋转的目的。因而,操作起来较为方便、结构更加简单、制造成本更低。
文档编号G02B21/26GK2447799SQ0025572
公开日2001年9月12日 申请日期2000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00年9月30日
发明者杨泽声 申请人:麦克奥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