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涅耳透镜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5953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菲涅耳透镜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组合到透射型屏幕的菲涅耳透镜片。
背景技术
透射型屏幕用于背面投射型图象显示装置等,具备在光源侧配置的菲涅耳透镜片和在观察侧配置的双凸透镜片。另外,这样的透射型屏幕以菲涅耳透镜片及双凸透镜片相互接触的状态安装到背面投射型图象显示装置等的框中。
图9是传统的菲涅耳透镜片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菲涅耳透镜片10’具备具有在同一平面上形成的多个透镜11的菲涅耳透镜部13。这里,菲涅耳透镜部13的各透镜11的形状主要由透镜角θ及非透镜角α规定,其中透镜角θ根据菲涅耳透镜部13的要求光学特性确定。即,随着从菲涅耳透镜部13的中心部侧向外周部侧移动,透镜角θ连续地变大,从而,各透镜11的尖顶部11a的形状随着从菲涅耳透镜部13的中心部侧向外周部侧移动,其角度变得更尖锐。


图10所示,这样的菲涅耳透镜片10’与双凸透镜片20(及必要时还有前面板(未图示))作为透射型屏幕30,安装到背面投射型图象显示装置等的框(未图示)。此时,为了消除菲涅耳透镜片10’和双凸透镜片20分离引起的图象模糊,双凸透镜片20的弯曲面沿着菲涅耳透镜片10’贴附,形成菲涅耳透镜片10’和双凸透镜片20相互紧密接触的状态。
这里,菲涅耳透镜片10’中,如上所述,由于菲涅耳透镜部13的各透镜11的尖顶部11a的形状越靠近外周部侧越尖锐,因而如图10所示,菲涅耳透镜片10’和双凸透镜片20接触的部分B中,菲涅耳透镜部13的各透镜11的尖顶部11a被双凸透镜部21压着。因而,各透镜11的尖顶部11a压碎,其形状变形,有易于发生图象光失真现象的问题。另外,这样的「压碎」问题往往在菲涅耳透镜部13的各透镜11的尖顶部11a的形状变得更尖锐的区域,即从透射型屏幕30的4个外缘开始200mm以内的范围的区域C(图11的阴影部分)中发生。
另外,菲涅耳透镜片10’中,如上所述,由于菲涅耳透镜部13的各透镜11的尖顶部11a的形状随着趋向外周部侧变得尖锐,因而如图12所示,菲涅耳透镜片10’和双凸透镜片20接触的部分D中,由于输送中的振动等导致菲涅耳透镜部13的各透镜11的尖顶部11a和双凸透镜部21相互磨损。因而,菲涅耳透镜部13的尖顶部11a导致双凸透镜部21被部分地削掉,其形状被破坏,有易于发生图象光失真现象的问题。另外,这样的「磨损」问题在透射型屏幕30的整个面发生,特别地,往往在菲涅耳透镜部13的各透镜11的尖顶部11a的形状变得尖锐的区域,即从透射型屏幕30的4个外缘开始200mm以内的范围的区域C(图11的阴影部分)发生。
但是,以前作为这样的「压碎」和「磨损」的问题的对策,虽然尝试了适当调节及设计菲涅耳透镜片10’和双凸透镜片20的成型用树脂的物性,但是这样的对策难以完全消除「压碎」和「磨损」的问题。
另一方面,图10至图12所示的透射型屏幕30(具备菲涅耳透镜片10’和双凸透镜片20的透射型屏幕30)中,有在菲涅耳透镜片10’及双凸透镜片20中分别产生明暗条纹而导致干涉(莫尔)发生的问题。另外,这样的「干涉」往往在透射型屏幕30的外周部发生(参照图11的符号M)。
即,由于双凸透镜片20中通常周期地存在黑条(参照图1A的符号22),因而在双凸透镜片20的水平方向产生沿着垂直方向延长的周期性的明暗条纹。相对地,菲涅耳透镜片10’中,如图9所示,由于菲涅耳透镜部13的各透镜11存在光源光本来不通过的区域A,因而,例如,沿同心圆状延伸的各透镜11产生明暗条纹。这里,在菲涅耳透镜片10’的外周部,由于菲涅耳透镜部13的各透镜11的同心圆的半径变大,因而这样的条纹呈大致垂直方向延伸的条纹显现。因而,这样的双凸透镜片20的垂直方向上延伸的周期的明暗条纹和菲涅耳透镜片10’的大致垂直方向上延伸的明暗条纹,沿水平方向周期地反复产生干涉。
以前,作为这样的「干涉」问题的对策,提出将菲涅耳透镜片10’的间距和双凸透镜片20的间距之比设在N+0.35~0.43或1/(N+0.35~0.43)(其中,N是2~12的自然数)的范围来降低干涉的发生的方法(例如参照特开昭59-95525号公报)。
另外,在菲涅耳透镜片10’中为了控制垂直方向的漫射,往往在其基体材料中添加扩散材料,或在菲涅耳透镜片10’的入光面侧设置称为V型双凸透镜(垂直方向漫射用双凸透镜)的透镜部。如图9所示,这样的场合中,菲涅耳透镜片10’的基体材料内,光源光即入射光F漫射,产生漫射光G,光源光本来不通过的区域A也被漫射光H照射,因而,可抑制光源光本来不通过的区域A中的暗部的产生,结果可降低干涉的发生。
但是,这样的传统对策难以完全消除「干涉」的问题。特别地,向菲涅耳透镜片10’添加扩散材料或设置V型双凸透镜的场合,通过双凸透镜片20最终成像的图象光由于菲涅耳透镜片10’中的漫射而变得模糊,产生图象模糊的问题。
另外,作为本发明关联的技术,特开平3-249602号公报记载了令透镜的尖顶部的形状为曲率半径1~10μm的圆弧形状、曲率半径1~10μm的多边形形状、长1~10μm的平面形状的菲涅耳透镜片。
但是,上述特开平3-249602号公报所述的技术是为了在起模工序中避免脱模难的问题和对棱镜透镜的尖顶部造成损伤的问题,不能充分消除上述「压碎」、「磨损」及「干涉」的问题。特别地,上述特开平3-249602号公报记载的技术中,棱镜透镜的尖顶部的形状通过工具的尖端形状在菲涅耳透镜片的整个面唯一地确定,入射菲涅耳透镜片的光源光中,入射菲涅耳透镜部的一部分(特别是中心部)的光源光容易成为杂散光,产生对透射型屏幕造成恶劣影响的问题。
发明概要本发明考虑这样的问题点,其目的在于提供可有效防止上述菲涅耳透镜部中的「压碎」、「磨损」及「干涉」问题的菲涅耳透镜片。
本发明提供用于透射型屏幕的菲涅耳透镜片,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在同一平面上形成的多个透镜的菲涅耳透镜部,上述菲涅耳透镜部的上述多个透镜中,在位于上述菲涅耳透镜部的中心部和外周部之间的至少部分区域的透镜的尖顶部形成平坦部,与上述菲涅耳透镜部的中心部侧相比,外周部侧中的上述各透镜的平坦部的宽度较宽。
另外,本发明中,随着从上述菲涅耳透镜部的中心部侧趋向外周部侧,上述各透镜的平坦部的宽度最好连续地或阶段地变宽。
另外,本发明中,在上述菲涅耳透镜部的部分区域,上述各透镜的平坦部的宽度最好一定。另外,透镜的平坦部的宽度一定的上述区域最好位于上述菲涅耳透镜部的外周部侧。
而且,本发明中,上述各透镜的平坦部最好设置在上述各透镜中不影响光源光的光路的区域。另外,上述各透镜的平坦部的宽度最好在0~30μm的范围。而且,上述各透镜最好呈同心圆状配置。
另外,本发明中,上述菲涅耳透镜部中,最好仅在位于离上述菲涅耳透镜部的中心部规定距离的中间位置和外周部之间区域的透镜的尖顶部形成平坦部。
根据本发明,位于菲涅耳透镜部的中心部和外周部之间区域的透镜的尖顶部形成平坦部,同时与菲涅耳透镜部的中心部侧相比,外周部侧的该平坦部的宽度变宽,因而,菲涅耳透镜部的各透镜的尖顶部的形状变得更尖锐的外周部侧的区域中,菲涅耳透镜片的菲涅耳透镜部和双凸透镜片的双凸透镜部之间的接触荷重,即菲涅耳透镜部的各透镜的尖顶部承受的压力可以有效降低,有效防止上述「压碎」的问题。另外,菲涅耳透镜部的各透镜的尖顶部的形状变得更尖锐的外周部侧的区域中,由于尖顶部的锐角部可被钝化,因而,也可有效防止削掉双凸透镜片的双凸透镜部的「磨损」问题。而且,干涉容易发生的菲涅耳透镜部的外周部侧的区域中,可有效出射菲涅耳透镜片内的漫射光,抑制光源光本来不通过的区域中的暗部的发生,可有效降低干涉的发生。本说明书中「光源光本来不通过的区域」是指菲涅耳透镜片不包含扩散材料和V型双凸透镜等的扩散要素时设计上光源光不通过的区域。
另外,根据本发明,菲涅耳透镜部中,通过仅仅在位于离菲涅耳透镜部的中心部规定距离的中间位置和外周部之间的区域的透镜的尖顶部形成平坦部,可良好保持容易影响光源光的光路的菲涅耳透镜部的中心部侧的区域中的光学特性,有效防止菲涅耳透镜部的各透镜的尖顶部的形状变得更尖锐的外周部侧的区域中容易发生的「压碎」、「磨损」及「干涉」的问题。
图面的简单说明图1A是具有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菲涅耳透镜片的透射型屏幕的示意图。
图1B是具备图1A所示透射型屏幕的背面投射型图象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2A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菲涅耳透镜片的概略构成示意图。
图2B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菲涅耳透镜片的概略构成示意图。
图3A、图3B是本发明一实施例及其他实施例的菲涅耳透镜片的详细构成的说明图。
图4是图3A所示菲涅耳透镜片中的(90°-α)和(90°-θ2)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5A是菲涅耳透镜片成形用模具的制作方法的第1例的说明图。
图5B是菲涅耳透镜片成形用模具的传统制作方法的说明图。
图6是菲涅耳透镜片成形用模具的制作方法的第2例的说明图。
图7A至7D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菲涅耳透镜片中的各透镜的平坦部的例子的示意图。
图8A至8H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菲涅耳透镜片中的各透镜的平坦部的例子的示意图。
图9至图12是传统的菲涅耳透镜片的说明图。
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以下,参照图面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如图1A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菲涅耳透镜片10与双凸透镜片20共同构成透射型屏幕30,以图1B所示状态安装到背面投射型图象显示装置40的框41。此时,为了消除由菲涅耳透镜片10和双凸透镜片20分离引起的图象模糊,双凸透镜片20的弯曲面沿菲涅耳透镜片10贴附,从而,菲涅耳透镜片10和双凸透镜片20成为相互紧密接触的状态。另外,双凸透镜片20如图1A所示,在基体材料的一个表面形成双凸透镜部21,在另一个表面形成黑条22及出光透镜部23。
这里,菲涅耳透镜片10在基体材料的一个表面侧具备菲涅耳透镜部13。菲涅耳透镜部13如图2A所示,具有在同一平面上形成的同心圆状的多个透镜11,在该各透镜11的尖顶部11a形成平坦部12。另外,菲涅耳透镜片10与双凸透镜片20安装到背面投射型图象显示装置40的框41时,如图1A所示,菲涅耳透镜部13的各透镜11的尖顶部11a(平坦部12)配置成与双凸透镜片20的双凸透镜部21接触的位置关系。
另外,这样的平坦部12如图2A所示,形成于位于菲涅耳透镜部13的中心部O和外周部P之间区域的透镜11,与菲涅耳透镜片10的中心部O侧相比,外周部P侧中的宽度W变宽。具体地,例如,最好从菲涅耳透镜部13的中心部O侧趋向外周部P侧,各透镜11的平坦部12的宽度W线性地(连续地)变宽(参照图7A)。另外,各透镜11的平坦部12的宽度W最好在0~30μm的范围。
这里,通过图3A、图3B,说明菲涅耳透镜片10的菲涅耳透镜部13的各透镜11中形成的平坦部12的作用。
如图3B所示,菲涅耳透镜片10(最大半径=600mm)的规定半径位置r中,考虑从入光侧以入射角φ1入射光,从出光侧以出射角φ2出射光的情况。该场合,若令离中心部O的距离(半径)为r,光学设计所确定的入光侧的焦点距离为f1,则对菲涅耳透镜片10的入射角φ1通过tan-1(r/f1)求出。
这里,以入射角φ1入射菲涅耳透镜片10的光,通过图3A所示光路,由折射率n(=1.55)的成型用树脂弯曲,以光源折射角θ2入射后,入射透镜角θ的透镜11。然后,这样入射透镜11的光被透镜11的透镜面弯曲,最终以出射角φ2从菲涅耳透镜片10出射。此时,若令光学设计所确定的出光侧的焦点距离为f2,则出射角φ2通过tan-1(r/f2)求出,从而,透镜11的透镜角θ根据从出光侧的焦点距离f2求出的出射角φ2确定。
这里,进入这样的菲涅耳透镜片10的基体材料内的光的光源折射角θ2通过θ2=90°-sin-1(sinφ1/n)求出。
另一方面,为了不阻碍以光源折射角θ2入射菲涅耳透镜片10的各透镜11的光的通行,且利用菲涅耳透镜片10的基体材料内的光源光即入射光F漫射而产生的漫射光G,透镜11的非透镜角α设定成比θ2大的角度。即,以菲涅耳透镜片10的法线方向为基准进行比较时,(90°-α)设定成比(90°-θ2)小。
具体地,若以加工菲涅耳透镜部13成形用模具的工具的尖端角度ω为45°的通常情况为例,则(90°-α)及(90°-θ2)例如以图4所示关系进行设定。
如图4所示的情况,光源折射角θ2关联的角度(90°-θ2)和非透镜角α关联的角度(90°-α)之间产生差异,因而,如图3A所示,各透镜11存在不影响光源光的光路的区域E,可在该区域E的范围形成平坦部12。
这里,入射角φ1随着从菲涅耳透镜部13的中心部O侧趋向外周部P侧而连续地变大。另外,从根据上式表达为φ1=sin-1{n×sin(90°-θ2)}可以明白,随着入射角φ1增加,折射角(90°-θ2)也增加。因而,与入射角φ1同样,折射角(90°-θ2)也随着从菲涅耳透镜部13的中心部O侧趋向外周部P侧而连续地变大。从而,如图4所示,(90°-θ2)和(90°-α)之间的差也连续地变大,因而上述区域E也随着从菲涅耳透镜部13的中心部O侧趋向外周部P侧而变大。因而,若利用这样的区域E,在菲涅耳透镜部13的各透镜11的尖顶部11a形成平坦部12,则可以在不影响光源光的光路的情况下,与菲涅耳透镜部13的中心部O侧相比,外周部P侧中的平坦部12的宽度W可以设为较宽。
这里,菲涅耳透镜片10通常通过用模具使电离放射线硬化树脂和热可塑性硬化树脂等的成型用树脂成形(复制模具形状)的方法制造。另外,模具制作方法例如可考虑以下2种制法。
(制法1)第1制法是通过车床直接制作菲涅耳透镜片10成形用模具的方法。具体地,例如图5A所示,在模具材料51中,通过车刀等的工具52切削出与菲涅耳透镜片10的各透镜的透镜面相当的形状后(参照符号53a),使该工具在半径方向(图面的左右方向)移动,切削出与各透镜的平坦部相当的形状(参照符号53b),从而形成目标形状。另外,为了比较,图5B表示了图9所示传统的菲涅耳透镜片10’成形用模具的制作方法。
(制法2)第2制法通过车床制作菲涅耳透镜片10成形用切削模(主模)后,通过电铸法制作主模的逆凹凸形状模(母模),并通过电铸法或真空铸型等的方法制作母模的逆凹凸形状模(冲压模)作为模具(参照特开2002-166425号公报)。这里,切削模(主模)的逆凹凸形状模即母模具有与菲涅耳透镜片相同的形状,因而从主模制作母模61时,母模61中与菲涅耳透镜部的尖顶部相当的部分用磨刀石研磨或用端铣刀等切削(参照图6A),可使母模61形成目标形状(参照图6B),从而最终的模具即冲压模62也可形成目标形状(参照图6C)。
另外,也可以将制法1制作的模具作为主模,通过上述同样的方法制作冲压模。
这样,根据本实施例,在位于菲涅耳透镜部13的中心部O和外周部P之间区域的透镜11的尖顶部11a形成平坦部12,同时,与菲涅耳透镜部13的中心部O侧相比,外周部P侧中的该平坦部12的宽度W较宽,因而在菲涅耳透镜部13的各透镜11的尖顶部11a的形状变得更尖锐的外周部P侧的区域中,菲涅耳透镜片10的菲涅耳透镜部13和双凸透镜片20的双凸透镜部21之间的接触荷重,即菲涅耳透镜部13的各透镜11的尖顶部11a承受的压力可以有效降低,有效防止上述「压碎」的问题。特别地,菲涅耳透镜部13的各透镜11的间距微细时,菲涅耳透镜部13和双凸透镜部21的接触面积增加,因而可更有效防止「压碎」的问题。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在位于菲涅耳透镜部13的中心部O和外周部P之间区域的透镜11的尖顶部11a形成平坦部12,同时,与菲涅耳透镜部13的中心部O侧相比,外周部P侧中的该平坦部12的宽度W较宽,因而,菲涅耳透镜部13的各透镜11的尖顶部11a的形状变得更尖锐的外周部P侧的区域中,可以使尖顶部11a的锐角部钝化。因而,也可以有效防止削掉双凸透镜片20的双凸透镜部21的「磨损」问题。
而且,根据本实施例,在位于菲涅耳透镜部13的中心部O和外周部P之间区域的透镜11的尖顶部11a形成平坦部12,同时,与菲涅耳透镜部13的中心部O侧相比,外周部P侧中的该平坦部12的宽度W较宽,因而,在干涉容易发生的外周部P侧的区域中,可以使向菲涅耳透镜片10’添加扩散材料或设置V型双凸透镜时所发生的漫射光H从光源光本来不通过的区域E有效出射。因而,可抑制光源光本来不通过的区域E中的暗部的产生,有效降低干涉的发生。
即,如图3A所示,菲涅耳透镜片10的基体材料内,光源光即入射光F漫射产生漫射光G时,光源光本来不通过的区域E也被漫射光H照射,最终从暗部也出射光,从而可有效防止干涉。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通过用与传统同样的工具加工菲涅耳透镜部13成形用模具,可以在菲涅耳透镜部13的各透镜11形成平坦部12,因而可以简易地进行菲涅耳透镜片10的制造。
(变形例)另外,上述实施例只是一例,并不限于此,可以有下记的各种变形和变更。
(1)上述实施例中,随着从菲涅耳透镜部13的中心部O侧趋向外周部P侧使菲涅耳透镜部13的各透镜11的平坦部12的宽度W线性地(连续地)变宽,但是不限于此,如图7B所示,也可以随着从菲涅耳透镜部13的中心部O侧趋向外周部P侧使菲涅耳透镜部13的各透镜11的平坦部12的宽度W阶段地变宽。另外,如图7C所示,也可以随着从菲涅耳透镜部13的中心部O侧趋向外周部P侧使菲涅耳透镜部13的各透镜11的平坦部12的宽度W2次曲线地(连续地)变宽。而且,如图7D所示,也可以在菲涅耳透镜部13的中心部O和外周部P之间的部分区域使各透镜11的平坦部12的宽度W一定。此时,透镜11的平坦部12的宽度W一定的区域最好位于菲涅耳透镜部13的外周部P侧。
(2)另外,上述实施例中,在位于菲涅耳透镜部13的中心部O和外周部P之间区域的透镜11形成平坦部12,但是不限于此,如图2B所示,也可以仅在位于离菲涅耳透镜部13的中心部O规定距离的中间位置Q和外周部P之间的区域的透镜11的尖顶部11a形成平坦部12。此时,形成平坦部12的区域P-Q最好是从菲涅耳透镜片10(透射型屏幕30)的4个外缘开始200mm以内的范围的区域。
具体地,如图8A所示,各透镜11的平坦部12的宽度W可以从菲涅耳透镜部13的半径r(离中心部P的距离)的中途的中间位置r1开始,从该中间位置r1到外周部P为止线性地变宽。另外,从中间位置r1到外周部P的宽度W的变化不限于线性变化,可以是2次曲线地(连续地)变化(参照图8B)和阶段地变化(参照图8C)。而且,如图8E~8G所示,在菲涅耳透镜部13的中间位置Q和外周部P之间的部分区域可以使各透镜11的平坦部12的宽度W一定。此时,透镜11的平坦部12的宽度W一定的区域最好位于菲涅耳透镜部13的外周部P侧。即,如图8E所示,各透镜11的平坦部12的宽度W可以从菲涅耳透镜部13的半径r(离中心部P的距离)的中途的中间位置r2开始,从该中间位置r2到其他中间位置r3为止使宽度W线性地变宽,其后,从该中间位置r3到外周部P使宽度W一定。另外,从中间位置r2到其他中间位置r3的宽度W的变化不限于线性变化,可以是2次曲线地(连续地)变化和(参照图8F)阶段地变化(参照图8G)。
另外,如图8D所示,各透镜11的平坦部12的宽度W也可以在菲涅耳透镜部13的中间位置r1和外周部P之间的区域设为一定。另外,该场合,各透镜11的平坦部12的宽度W在菲涅耳透镜部13的中间位置r1会不连续地变化,因此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如图8H所示,可以通过半径r1的附近区域R-S来形成平滑变化。
另外,不限于图7A~7C及图8A~8E的例,只要在宽度W的容许范围(不影响光源光的光路的区域E)内,就可以考虑「压碎」、「磨损」及「干涉」问题产生的区域等,以任意的态样改变平坦部12的宽度。
(3)而且,上述实施例中,菲涅耳透镜部13的各透镜11的非透镜面为了提高脱模性或使不必要的光漫射,在宽度W的容许范围(不影响光源光的光路的区域E)内,也可以形成阶段状凹凸面的各种漫射面。
(4)另外,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同心圆状配置菲涅耳透镜部13的各透镜11来形成菲涅耳透镜片10(环形菲涅耳透镜片)的例子,但是不限于此,对直线状配置菲涅耳透镜部的各透镜所形成的线性菲涅耳透镜片也同样适用。
实施例接着,叙述上述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例。
(实施例1)实施例1由以下的设计条件制作,使得菲涅耳透镜部的各透镜的尖顶部形成的平坦部位于不影响光源光光路的区域内。
即,实施例1中,从菲涅耳透镜部的中心部到外周部的区域,即半径r为0~600mm的区域中,各透镜的平坦部的宽度W在0~29μm的范围线性地(连续地)变宽(参照图7A),在下记的设计条件下制作菲涅耳透镜片。另外,此时的半径r、透镜角θ、折射角(90°-θ2)、平坦部的宽度W如下表1所示。


另外,其他基本的设计条件如下。
入光侧的焦点距离f1=1000mm出光侧的焦点距离f2=98000mm间距=0.1mm
工具的尖端角度=45°(实施例2)实施例2中,从菲涅耳透镜部的中心部到外周部的区域即半径r为0~600mm的区域中,各透镜的平坦部的宽度W在不超过上述表1的值且0~20μm的范围内以2μm的节距(半径r方向为50mm的节距)阶段地变宽(参照图7B),在上述同样的设计条件下制作菲涅耳透镜片。
(实施例3)实施例3中,在菲涅耳透镜部的半径r为0~200mm的区域,平坦部的宽度W为0μm,在半径r为200~250mm的区域,平坦部的宽度W在0~3μm的范围平滑变化,在半径r为250~600mm的区域,平坦部的宽度W为一定即3μm(参照图8H),在上述同样的设计条件下制作菲涅耳透镜片。
(比较例)比较例制作具备在各透镜未形成平坦部的菲涅耳透镜部的菲涅耳透镜片。
(评价结果)将上述实施例1~3及比较例制作的菲涅耳透镜片与以同一尺寸制作的双凸透镜片组合,安装到背面投射型图象显示装置的框,进行压碎试验及振动试验,确认「压碎」、「磨损」及「干涉」的问题,获得如下表2所示的结果。结果,实施例1~3中,可有效防止「压碎」、「磨损」及「干涉」的问题的发生。
另外,这里的「压碎试验」,将菲涅耳透镜片和双凸透镜片的4边用胶带固定并安装到背面投射型图象显示装置的框的状态下,投影全白画面,进行「压碎」的确认。另外,该场合,「压碎」产生处所显示出明暗的情形。
另外,「振动试验」将菲涅耳透镜片和双凸透镜片的4边用胶带固定并安装到背面投射型图象显示装置的框,在低温环境(-20℃)下连框一起通过振动试验机振动1小时后,投影全白画面,进行「磨损」的确认。该场合,「磨损」产生处所(双凸透镜磨擦的部分)显示出明暗的情形而发黑。


权利要求
1.一种菲涅耳透镜片,用于透射型屏幕,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在同一平面上形成的多个透镜的菲涅耳透镜部,上述菲涅耳透镜部的上述多个透镜中,位于上述菲涅耳透镜部的中心部和外周部之间的至少部分区域的透镜的尖顶部形成平坦部,与上述菲涅耳透镜部的中心部侧相比,上述菲涅耳透镜部的外周部侧中的上述各透镜的平坦部的宽度较宽。
2.权利要求1所述的菲涅耳透镜片,其特征在于,从上述菲涅耳透镜部的中心部侧向外周部侧,上述各透镜的平坦部的宽度连续地变宽。
3.权利要求1所述的菲涅耳透镜片,其特征在于,从上述菲涅耳透镜部的中心部侧向外周部侧,上述各透镜的平坦部的宽度阶段地变宽。
4.权利要求1所述的菲涅耳透镜片,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菲涅耳透镜部的部分区域,上述各透镜的平坦部的宽度一定。
5.权利要求4所述的菲涅耳透镜片,其特征在于,透镜的平坦部的宽度一定的上述区域位于上述菲涅耳透镜部的外周部侧。
6.权利要求1所述的菲涅耳透镜片,其特征在于,上述各透镜的平坦部设置在不影响上述各透镜中光源光的光路的区域。
7.权利要求1所述的菲涅耳透镜片,其特征在于,上述各透镜的平坦部的宽度为0~30μm的范围。
8.权利要求1所述的菲涅耳透镜片,其特征在于,上述菲涅耳透镜部中,仅在位于离上述菲涅耳透镜部的中心部规定距离的中间位置和外周部之间的区域的透镜的尖顶部形成平坦部。
9.权利要求1所述的菲涅耳透镜片,其特征在于,上述各透镜配置成同心圆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可有效防止菲涅耳透镜部中的“压碎”、 “磨损”及“干涉”问题的菲涅耳透镜片。菲涅耳透镜片10与双凸透镜片构成透射型屏幕,安装到背面投射型图象显示装置的框。菲涅耳透镜片10在基体材料的一个表面侧具有菲涅耳透镜部13。菲涅耳透镜部13具有在同一平面上形成的同心圆状的多个透镜11,该各透镜11的尖顶部11a形成平坦部12。这样的平坦部12,在位于菲涅耳透镜部13的中心部O和外周部P之间的区域的透镜11中形成,与菲涅耳透镜片10的中心部O侧相比,外周部P侧中的宽度W较宽。另外,各透镜11的平坦部12的宽度W在0~30μm的范围内。
文档编号G03B21/62GK1643449SQ03807150
公开日2005年7月20日 申请日期2003年3月26日 优先权日2002年3月28日
发明者吉田由树 申请人: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