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模糊校正设备、镜头设备和图像拾取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9342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模糊校正设备、镜头设备和图像拾取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模糊校正设备,用于校正由图像拾取设备在图像拾取时的抖动、振动等引起的图像模糊,通过这种控制,在图像拾取设备的这种抖动等发生时,可在垂直于镜头系统的光轴的方向上移动校正镜头从而使得校正镜头的光轴与镜头系统的光轴对准。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镜头设备,具有所述类型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以及包括所述类型的镜头设备的图像拾取设备。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图像拾取设备比如数字静态照相机和视频摄像机在性能上展示了显著的增强,并且现在每个人都可简单地拾取高画面质量和高性能的静止画面或运动画面。图像拾取设备这种性能上的增强大多依赖于镜头、CCD元件(固态图像拾取元件)和图像处理电路的性能的提高。
然而,无论通过何种方式提高镜头、CCD元件等等的性能,如果在支撑相机(图像拾取设备)的手上发生了抖动或摇摆,那么特别是具有高分辨率的屏幕发生的抖动,导致了所拾取图像的模糊。因此,一些相对高价位的相机结合了图像模糊校正设备用于校正由图像拾取设备在图像拾取时发生的抖动等引起的图像模糊。然而,这种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最初不是被这种由专业拾取图像的专业人士使用的高级样式需要,而是被具有相对贫乏的图像拾取经验的大多数公众需要。换句话说,图像模糊校正被通俗样式的图像拾取设备所需要。
此外,相机(图像拾取设备)具有对于尺寸和重量的减小的强烈需要,并且通常具有轻重量并且易于操作的相机能被受欢迎的使用。然而,已有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具有相对大的尺寸。因此,如果已有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被结合到相机机体中,那么相机将具有相应增加的尺寸,与对于尺寸和重量减小的需要相反。此外,已有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需要大量部分并且有一个问题是增加的部分需要高成本。
已经公开了一种所述类型的镜头设备,例如在日本公开文献平3-186823(此后称为专利文献1)中。具体的,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镜头设备其结合了安排在相机等中的抗振动设备,用于检测相对低频的振动并且使用所检测的振动作为用于图像模糊预防的信息来防止图像模糊。在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抗振动设备在此后被称为第一背景技术设备。第一背景技术设备是一个相机反预防设备,包括安排在其中具有镜头组保持和配置为移动镜头组的光轴的镜头镜筒中的校正光学机构,振动检测部分,配置为检测施加在镜头镜筒上的振动,以及抗振动控制部分,配置为基于来自振动检测部分的信号驱动校正光学机构来执行反预防操作。校正光学系统包括校正镜头,固定框架配置为固定其校正镜头,第一保持框架配置为保持固定框架用于在不同于镜头组的光轴方向的第一方向的运动,第二保持框架与镜头镜筒固定并且配置为保持第一保持框架用于在不同于光轴方向和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的运动,第一和第二驱动部分包括第一和第二线圈以及与第一和第二线圈相对的第一和第二磁场产生部件,并且配置为分别在第一和第二方向移动第一和第二保持框架,以及第一和第二位置检测部分配置为检测固定框架和第一保持框架分别在第一和第二方向的运动量。第一和第二磁场产生部件以及第一和第二位置检测装置中至少之一被提供在与镜头镜筒固定的固定部件上并且包括第二保持框架。
根据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具有如上所述配置的抗振动设备,可见的优点是在不增加成本和不需要大空间的情况下,抗振动设备可响应于高频振动。
已经公开了另一种已有的镜头设备,例如在日本专利公开文献平3-188430(此后称为专利文献2)中。具体的,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用于相机的图像模糊抑制设备,用于对施加了相对低频振动的相机的振动进行抑制。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图像模糊抑制设备在此后被称为第背景技术
设备。第背景技术
设备基于镜头镜筒上产生的振动的检测信息,确定用于在图像平面上抑制图像模糊的的必须的光轴移动以及控制校正光学系统的运动的校正量,其以不固定的方式被支持从而可根据校正量被移动到镜头镜筒的直径方向。第背景技术
设备包括第一保持框架,配置为以不固定方式支持校正光学系统从而支持校正光学系统用于在垂直于光轴的平面定义的第一方向运动但是在任何其它方向反运动,以及第二保持框架,配置为支持第一保持框架用于在平面内的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运动但是在任何其它方向反运动。第二保持框架固定于镜头镜筒。
根据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具有如上所述配置的用于相机的抗振动设备,可见的优点是在图像模糊抑制时的失焦状态问题可被避免,因为用于移动光轴从而抑制图像模糊的校正光学机构可被不为校正镜头提供在光轴方向的运动部件的配置支持为反运动。
已经公开了另一种已有的镜头装置,例如在日本专利公开文献平10-311995(此后称为专利文献3)中。具体的,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用于光学设备的镜头驱动设备,其此后被称为第三背景技术设备。第三背景技术设备是镜头驱动设备,其包括第一驱动部分,配置为在垂直于镜头的光轴的平面内的第一方向驱动其中镜头被保持的镜头容纳部分,以及第二驱动部分,配置为在平面内垂直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驱动镜头容纳部分。第一和第二驱动部分沿着平行于镜头的光轴的轴被布置。
根据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具有如上所述配置的镜头驱动设备,可见的优点是实现了用于驱动校正镜头来校正图像模糊的镜头驱动设备的尺寸减小(参见专利文献3的第[39]段)。
然而,在所有第一到第三背景技术设备中,为了检测校正镜头的位置,提供了从光发射元件比如发光二极管和光接收元件比如半导检测元件的结合形成的位置检测部分。大量的部件需要位置检测部分并且还需要增加装备步骤的数量,这是不经济的,引起了成本增加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图像模糊校正设备,其避免了上述需要增加成本的这些背景技术图像模糊校正设备的问题,这些背景技术图像模糊校正设备的成本增加是因为用于检测校正镜头位置的位置检测部分由大量部件形成并且由数量增加的装备步骤产生等等。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图像模糊校正设备,其包括校正镜头,能够在垂直于包括一个或多个镜头的镜头系统的光轴方向上运动,第一引导部分,配置为在垂直于镜头系统的光轴方向的第一方向上引导校正镜头,第二引导部分,配置为在垂直于镜头系统的光轴方向以及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引导校正镜头,第一驱动部分,配置为沿着第一引导部分移动校正镜头,第二驱动部分,配置为沿着第二引导部分移动校正镜头,以及位置检测部分,配置为检测校正镜头的位置。在图像模糊校正设备中,第一和第二驱动部分由第一和第二线圈,配置为施加磁力到第一和第二线圈的磁体,以及配置为支撑磁体的轭组成。第一和第二线圈被安排为彼此交叉关系和彼此重叠关系,从而由第一线圈的推进力产生部分产生的推进力的方向和由第二线圈的推进力产生部分产生的推进力的方向都由磁体的磁力作用被分别指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位置检测部分检测磁体的磁力来检测校正镜头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镜头设备,包括镜头镜筒,配置为支撑包括一个或多个固定和/或移动镜头的镜头系统,以及图像模糊校正设备包括校正镜头,该校正镜头可拆卸地安装在镜头镜筒中并且在垂直于镜头系统的光轴的方向上可移动。在镜头设备中,图像模糊校正设备包括第一引导部分,配置为在垂直于镜头系统的光轴的第一方向上引导校正镜头,第二引导部分,配置为在垂直于镜头系统的光轴以及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引导校正镜头,第一驱动部分,配置为沿着第一引导部分移动校正镜头,第二驱动部分,配置为沿着第二引导部分移动校正镜头,以及位置检测部分,配置为检测校正镜头的位置。在图像模糊校正设备中,第一和第二驱动部分由第一和第二线圈,配置为施加磁力到第一和第二线圈的磁体,以及配置为支撑磁体的轭组成。第一和第二线圈被安排为彼此交叉关系和彼此重叠关系,从而由第一线圈的推进力产生部分产生的推进力的方向和由第二线圈的推进力产生部分产生的推进力的方向都由磁体的磁力作用被分别指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位置检测部分检测磁体的磁力来检测校正镜头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图像拾取设备,包括镜头设备,其包括镜头镜筒,配置为支撑包括一个或多个固定和/或移动镜头的镜头系统,以及图像模糊校正设备包括校正镜头,该校正镜头可拆卸地安装在镜头镜筒中并且在垂直于镜头系统的光轴的方向上可移动。在图像拾取设备中,图像模糊校正设备包括第一引导部分,配置为在垂直于镜头系统的光轴的第一方向上引导校正镜头,第二引导部分,配置为在垂直于镜头系统的光轴方向以及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引导校正镜头,第一驱动部分,配置为沿着第一引导部分移动校正镜头,第二驱动部分,配置为沿着第二引导部分移动校正镜头,以及位置检测部分,配置为检测校正镜头的位置。第一和第二驱动部分由第一和第二线圈,配置为施加磁力到第一和第二线圈的磁体,以及配置为支撑磁体的轭组成。第一和第二线圈被安排为彼此交叉关系和彼此重叠关系,从而由第一线圈的推进力产生部分产生的推进力的方向和由第二线圈的推进力产生部分产生的推进力的方向都由磁体的磁力作用被分别指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位置检测部分检测磁体的磁力来检测校正镜头的位置。
在图像模糊校正设备、镜头设备和图像拾取设备中,第一和第二驱动部分由第一和第二线圈、磁体和轭组成。第一和第二线圈被安排为彼此交叉关系和彼此重叠关系,从而由第一线圈的推进力产生部分产生的推进力的方向和由第二线圈的推进力产生部分产生的推进力的方向都由磁体的磁力作用被分别指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位置检测部分检测磁体的磁力来检测校正镜头的位置。
因此,通过图像模糊校正设备、镜头设备和图像拾取设备,校正镜头的位置可使用用于驱动部分中的磁体来检测。因此,可实现在部件数量上的减小和结构上的简化,并且可实现图像模糊校正设备的尺寸的减小。作为图像模糊校正设备的尺寸减小的结果,可实现对镜头设备和图像拾取设备的尺寸和重量的减小。


图1示出了本发明被应用的镜头设备,并且是从前端侧看的透视图;图2是图1的镜头设备被分解为第一镜头镜筒、第二镜头镜筒和CCD适应器的状态的透视图;图3是图1的镜头设备采用沿着镜头系统的光轴的截面图;图4是示出图1的镜头设备的镜头系统的示意图;图5是以放大比例示出图2所示的镜头设备的第二镜头镜筒的透视图;图6是从装配插入开口侧看的图5所示的第二镜头镜筒的透视图;图7是图6所示的第二镜头镜筒的分解透视图;图8是本发明被应用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从前侧看的透视图;图9是示出图8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的电子激励器的另一种形式的透视图;图10是图8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的前视图;图11是图8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的后视图;图12是图8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的左侧视图;
图13是图10的采用沿着线V-V的放大截面图;图14是图10的采用沿着线W-W的放大截面图;图15是以从前侧看的分解状态示出图8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的第一可移动框架和第二可移动框架的透视图;图16是以从后侧看的分解状态示出图8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的第一可移动框架和第二可移动框架的透视图;图17是以从前侧看的分解状态示出图8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的第一可移动框架和第二可移动框架,此外还以分解状态示出第一可移动框架的透视图;图18是图8的图像模糊设备的可移动框架装配的后视图;图19是从前侧看的图8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第一可移动框架的透视图;图20是分解状态的图19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的柔性电路板、两个霍尔元件和热敏电阻器的透视图;图21是从前侧看的图8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的第二可移动框架的透视图;图22是说明图8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的磁体和两个霍耳元件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23是说明图8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的磁体、两个线圈和轭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24是说明图8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的磁体和两个霍耳元件的配置关系以及在配置中检测的磁通量密度的示意图;图25是说明通过图8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的磁体校正磁通量密度的防范措施的示意图;图26是示出图8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的电子激励器的另一种形式的透视图;图27是图26所示的轭的后轭的透视图;图28A是示出图26的电子激励器的凸起的平面图,以及图28B是示出图26的电子激励器的后轭的凸起的前视图;图29A是部分地示出图26的电子激励器的凹陷部分的平面图,以及图29B是示出图26的电子激励器的后轭的凹陷部分的前视图;图30是作为本发明被应用的图像拾取设备从前侧看的光盘类型的图像拾取装备的透视图;
图31是从前侧看的图30的光盘类型的图像拾取设备具有光盘盖打开以暴露光盘驱动装置的透视图;图32是说明图8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的控制概念的框图;图33和34是图30的图像拾取设备的一般配置的不同实例的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首先参考图1到4,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镜头设备1。镜头设备1包括镜头系统2,第一镜头镜筒3A,第二镜头镜筒3B,CCD元件(图像拾取设备)4和图像模糊校正设备5。镜头系统2包括五个镜头组,其包括安排在相同光轴L上的多个镜头。第一镜头镜筒3A是将镜头系统2的镜头以固定状态支撑或用于在其上移动的前镜头镜筒。第二镜头镜筒3B是与第一镜头镜筒3A连接的后镜头镜筒。CCD元件(固态图像拾取元件)4是安排在镜头系统2的光轴L上并且与第二镜头3B固定的图像拾取部分的一个特定例子。图像模糊校正设备5被提供在第二镜头镜筒3B上来校正镜头系统2的图像模糊。
镜头设备1的镜头系统2被形成为镜头的组合,其如图2和4所示包括安排在相同光轴L上的五个镜头组7到11。在五个镜头组7到11中,第一镜头组7位于端侧并且包括作为与图像拾取对象相对的目标镜头的第一镜头7A,粘附到第一镜头7A的远离图像拾取对象的表面的第二镜头7B,以及安排在更内侧上的第三镜头7C。第一镜头7A和第三镜头7C由第一镜头组固定器12保持。第二镜头组8被安排在第一镜头组7的后方,从而通过第一镜头组7传输的光被引入到第二镜头组8。
第二镜头组8是第四镜头8A、第五镜头8B和第六镜头8C的组合。第二镜头组8由第二镜头组固定器13保持。第二镜头组固定器13被安装用于沿着光轴L在光轴L的方向上移动。通过第二镜头组8传输的光通过光圈快门设备15并且被引入到第三镜头组9。光圈快门设备15包括能够调整通过镜头系统2的光总量的光圈机构,以及用于打开或关闭光的光路的快门机构。
第三镜头组9包括与第一镜头镜筒3A固定的第七镜头。第四镜头组10被安排在第三镜头组9的后方。第四镜头组是第八镜头10A和第九镜头10B的组合。第四镜头组10由第四镜头组固定器16保持。第四镜头组固定器16被安装用于沿着光轴L在光轴L的方向上运动。第五镜头组11被安排在第四镜头组10的后方。
第五镜头组11包括第十镜头11A,第十一镜头11B,以及依次由校正镜头17A和另一个校正镜头17B组合形成的校正镜头17。第五镜头组11的第十镜头11A和第十一镜头11B在第二镜头镜筒3B的光轴L的方向上以间隔预定距离的关系被固定。校正镜头17(校正镜头17A和校正镜头17B)被放在第十镜头11A和第十一镜头11B之间的空间设置中从而其光轴可向镜头系统的光轴L对准。校正镜头17被固定保持在此后描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5上。校正镜头17在垂直于镜头系统的光轴L的方向上可运动。CCD元件4被安排在第五镜头组11的第十一镜头11B的后方。
第二镜头组8和第四镜头组10被安装用于分别与第二镜头组固定器13和第四镜头组固定器16一起沿着光轴L在光轴L的方向上彼此独立运动。放大调整和聚焦调整可通过在预定方向上移动第二镜头组8和第四镜头组10来执行。特别的,在放大时,第二镜头组固定器13和第四镜头组固定器16可操作来将第二镜头组8和第四镜头组10从广角侧位置移动到远距离照相侧位置来执行放大调整。另一方面,在聚焦时,第四镜头组固定器16可操作来将第四镜头组10从广角侧位置移动到远距离照相侧位置来执行聚焦调整。
CCD元件4与CCD元件适应器18固定并且通过CCD元件适应器18与第二镜头镜筒3B连接。光学滤波器19被安排在CCD元件4的前侧并且与第二镜头镜筒3B固定。将在此后详细描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5被提供来校正由镜头系统2的振动等引起的拾取图像的模糊。图像模糊校正设备5的校正镜头17被提供以使得其光轴通常向镜头系统2的光轴L对准。那么,当因为相机机主体的振动等的在CCD元件4的图像形成平面上发生图像模糊时,图像模糊校正设备5在垂直于光轴L的两个方向(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来移动校正镜头17来校正在图像形成平面上的图像模糊。
如从图2等中看到,作为镜头镜筒3的主要部件的第一镜头镜筒3A由其中镜头系统2的镜头组被容纳的中空管状部件中形成。第一镜头组固定器12与第一镜头镜筒3A的轴向上的端部固定。第二镜头镜筒3B具有插入在第一镜头镜筒3A的中空内的管状主体部分3Ba,以及从主体部分3Ba的外表面以向外径向方向延伸的边缘部分3Bb。边缘部分3Bb由多个固定螺丝固定以便可拆卸地将第二镜头镜筒3B与第一镜头镜筒3A连接。第二镜头组固定器13和第四镜头组固定器16被支撑用于在第一镜头镜筒3A中的镜头系统2的光轴L的方向上运动。
现在将描述镜头设备1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5。图5到23示出了包括运动线圈类型的驱动部分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5。参考图5到23,图像模糊校正设备5包括第二镜头镜筒3B和在此后描述的校正镜头17,还包括第一可移动框架21、第二可移动框架22、电子激励器23等。图像模糊校正装设备5通过电子激励器23响应于图像模糊的大小和方向,控制与镜头系统2的光轴L共轴安排的校正镜头17以便在垂直于镜头系统2的光轴L的第一方向X以及在垂直于镜头系统2的光轴L和第一方向X的第二方向Y上运动,从而校正图像模糊,获得没有任何图像模糊的图像。
参考图5到20,图像模糊校正设备5的第一可移动框架21包括圆柱镜头固定部分21a,以及与镜头固定部分21a集成提供的线圈固定部分21b。镜头固定部分21a具有通孔24,其中两个校正镜头17A和17B在相同光轴的光轴方向上以彼此间隔的关系被固定保持。线圈固定部分21b被连续的提供在镜头固定部分21a的一侧,以及第一滑动轴承部分26被提供在垂直于其中线圈固定部分21b和镜头固定部分21a相连接的方向(第一方向X)的方向(第二方向Y)上的镜头固定部分21a的一侧。同时,第一杆啮合部分27被提供在线圈固定部分21b的相对侧。
第一滑动轴承部分26被形成为具有向后表面侧开口的第一空隙凹槽29的屋檐状部分并且在纵向延伸,以及两个轴承片26a和26b在纵向上被提供在第一滑动轴承部分26的相对端部分。第一主引导杆28适用于在两个轴承片26a和26b中的滑动运动并且具有通过轴承片26a和26b分别凸起在外的相对的端部分。两个半圆凸起29a提供在第一空隙凹槽29中的不同位置并且与两个轴承片26a和26b共同来形成油箱30。油脂比如润滑剂被填充并且保留在油箱30中。
第一杆啮合部分27形成为向侧部凸起的凸起,以及杆啮合凹槽27a被提供在凸起上并且向侧部开口。第一子引导杆31适用于在第一杆啮合部分27的杆啮合凹槽27a中滑动。第一子引导杆31防止第一可移动框架21在第一方向X附近的枢转移动。
第一可移动框架21的线圈固定部分21b由连续形成到镜头固定部分21a向旁的套罩框架形成。具体的,线圈固定部分21b具有顶板部分32a,侧板部分32b和底板部分32c,其定义镜头固定部分21a的向旁的矩形空间。第一线圈的第一特定例的平面线圈33以及第二线圈的第一特定例的管状线圈34通过固定装置比如粘结剂被固定到线圈固定部分21b。
平面线圈33包括以具有基本上矩形形状的框架形式的两个线圈部分33a和33b。两个线圈部分33a和33b具有彼此宽度尺寸基本上相等而彼此纵向尺寸不同。此外,两个线圈部分33a和33b通过缠绕单独的线圈线形成并且具有缠绕方向设置,从而当它们被激励时,电流沿着在横向方向彼此相邻且彼此平行延伸的线圈部分33a和33b的较大侧上的推进力产生部分35a和35b相同方向上流过。具有上述配置的两个线圈部分33a和33b在管状线圈34的顶表面被承载。
管状线圈34通过将线缠绕预定数量的圈数从而在中央部分提供矩形空间来形成并且管状线圈34在缠绕层的方向上具有预定宽度从而管状线圈34通常形成为具有矩形形状的管状部件。平面线圈33的两个线圈部分33a和33b被承载在管状线圈34的较大侧上表面的推进力产生部分36上并且通过粘结剂被一体地与推进力产生部分36固定来形成线圈装置37。在该例子中,平面线圈33的两个线圈部分33a和33b和管状线圈34被安排使得平面线圈33的推进力产生部分35a和35b以及管状线圈34的推进力产生部分36彼此垂直地延伸。
管状线圈34在其相对于推进力产生部分36的表面上与第一可移动框架21的线圈固定部分21b的底板部分32c通过粘结剂固定,从而由平面线圈33和管状线圈34组成的线圈装置37一体地与第一可移动框架21连接。在该例子中,平面线圈33的两个线圈部分33a和33b的推进力产生部分35a和35b延伸的方向被设置为第一可移动框架21的横向方向,并且管状线圈34的推进力产生部分36延伸的方向被设置为第一可移动框架21的纵向方向。第一可移动框架21的纵向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定义为第一方向X,而第一可移动框架21的横向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定义为第二方向Y。
平面线圈33的相对端和管状线圈34的相对端与提供在柔性电路板38上的预定布线图电连接。参考图19和20,柔性电路板38包括线圈连接部分38a,用于与平面线圈33和管状线圈34电连接,以及传感器连接部分38b,用于与将在以下描述的位置检测部分等电连接。柔性电路板38的线圈连接部分38a被安排使得其覆盖第一可移动框架21的线圈固定部分21b的侧板部分32b的外表面。
柔性电路板38的传感器连接部分38b被安排使得其从内侧覆盖第一可移动框架21的线圈固定部分21b中的顶板部分32a的内表面。两个霍耳元件41和42以及热敏电阻器43被安装在传感器连接部分38b上。霍耳元件41和42是检测校正镜头17的位置并且输出检测信号的位置检测部分的第一特定例子。热敏电阻器43是检测环境温度并且输出检测信号的温度检测部分的第一特定例子。预定形状的布线图形被提供在传感器连接部分38b上并且与霍耳元件41和42以及热敏电阻器43电连接,使得来自它们的检测信号可通过布线图形传输。
在对应的关系中,凹处44a和44b被提供在顶板部分32a的内表面上使得两个霍耳元件41和42以及热敏电阻器43可被容纳在其中。两个霍耳元件41和42以及热敏电阻器43被容纳在凹处44a和44b内,从而其顶表面可基本上与顶板部分32a的内表面齐平。因此,可防止霍耳元件41和42以及热敏电阻器43的顶表面大量凸出到线圈固定部分21b的空间中,从而防止轭与霍耳元件41和42或热敏电阻器43滑动地接触。
作为第一和第二位置传感器的第一霍耳元件41和第二霍耳元件42检测以下描述的磁体45的位置并且分别输出对应于磁体45和第一可移动框架21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检测信号。特别的,第一霍耳元件41和第二霍耳元件42在第一可移动框架21的预定位置检测来自相对于第一霍耳元件41和第二霍耳元件42移动的磁体45的磁力强度,并且输出对应于磁力强度的检测信号。此后描述的控制设备基于来自霍耳元件41和42的检测信号算术操作保持在第一可移动框架21上的校正镜头17的位置并且基于算术操作的结果输出控制信号。
热敏电阻器43检测在两个霍耳元件41和42周围的环境温度,从而当环境温度升得比预定值高时,温度校正被用于图像模糊校正来抵抗相机抖动、振动等。热敏电阻器43被安排在与两个霍耳元件41和42间隔基本相等距离的位置并且输出对应于霍耳元件41和42的环境温度的检测信号。此后描述的控制设备执行算术操作用于进一步校正基于来自两个霍耳元件41和42的检测信号和基于来自热敏电阻器43的检测信号计算的校正值,来计算最终校正值。然后,热敏电阻器43基于算术操作的结果输出控制信号。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两个霍耳元件41和42施加磁力的磁体45被形成为具有适当厚度的矩形板部件。磁体45与由磁性材料制成的轭46固定并且与轭46共同操作以形成磁路。磁体45可拆卸地与第二镜头镜筒3B通过轭46连接。
轭46包括与磁体45固定的主轭47,以及后轭48连接到主轭47来形成环形磁路。主轭47被形成为通道形状并且具有位于中央的中间片47a,以及在纵向方向上与中间片47a的相对侧连接的两个侧片47b。磁体45通过粘结剂被一体的与主轭47的中间片47a的内侧固定从而中间片47a和磁体45的纵向方向彼此一致。在主轭47的相对侧的侧片47b具有提供在其上的啮合片47c,用于与后轭48啮合。
轭46的后轭48由直向延伸的条形部件形成。后轭48具有切去一角的部分48a,其提供在其纵向方向上的相对端,从而当后轭48与第二镜头镜筒3B装配时,该切去一角的部分48a分别与主轭47的侧片47b上提供的啮合片47c啮合。后轭48被放在与第一可移动框架21固定的线圈装置的管状线圈34的空间中。当后轭48处于配合的状态,第一可移动框架21与第二镜头镜筒3B装配。在此,主轭47与第二镜头镜筒3B装配,其中主轭47与后轭48啮合从而第一可移动框架21被防止从第二镜头镜筒3B脱落。
在该例子中,与主轭47固定的磁体45被安排成其两个较小侧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以及较大侧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如图22所示。在该配置状态下,如果电流被提供给平面线圈33,那么由磁体45和轭46(主轭47和后轭48)形成的磁路的磁力在垂直于线圈部分33a和33b的推进力产生部分35a和35b延伸方向的方向上作用。因此,在第一方向X的推进力根据弗莱明左手规则由两个线圈部分33a和33b的推进力产生部分35a和35b产生(作用)。
此外,如果在上述配置状态下电流被提供到管状线圈34,那么由磁体45和轭46形成的磁路的磁力起类似作用,但是在垂直于其中管状线圈34的推进力产生部分36延伸的方向的方向上。因此,在第二方向Y上的推进力根据弗莱明左手规测由管状线圈34的推进力产生部分36产生(作用)。
当磁体45被以上述这种方式安排,第一霍耳元件41被安排使得其磁力检测部分的基本中间部分位于磁体45的第一较长侧45a上,其是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的主侧之一,但是从第一较长侧45a的中央部分向另一端位移(在此实施方式中,在图24中向左侧)。在该例子中,当第一霍耳元件41和磁体45相对于彼此在图24的第一方向X上运动时,由第一霍耳元件41检测的磁力的磁通量密度通常呈现这种弓形的第一特性SP1,如图24在A1的实线所示。
第一特性SP1被给定为对应于磁体45的较小侧的长度的弯曲的相对小半径的曲线。第一特性SP1在与第一方向X一致的横向方向的基本中间部分呈现出最高的磁通量密度。第一特性SP1在横向方向上的磁通量密度分布的基本中央部分呈现出峰值。以及由第一霍耳元件41检测的磁力的磁通量密度减小,从而从基本中央部分向相对的外侧(朝向高和低的较大侧)呈现抛物线。
在该例子中,其中在第一霍耳元件41的中央部分与第一较长侧45a重合的位置的磁通量密度由a1表示,如果第一霍耳元件41从磁通量密度a1的点在与磁体45分开的方向上(在图24的平面的向上方向)移动,那么随后检测的磁通量密度进一步减小到磁通量密度a0。另一方面,如果第一霍耳元件41在进入磁体45的内侧的方向上(在图24的平面的向下方向)移动,随后检测的磁通量密度从磁通量密度a1增加到另一个磁通量密度a2。
作为第二位置传感器的第二霍耳元件42被安排使得其磁力检测部分的基本中央部分基本上与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的磁体45的较小侧之一的第一较短侧45b的基本中央部分重合。在该例子中,当第二霍耳元件42和磁体45相对于彼此在图24的第二方向Y运动,由第二霍耳元件42检测的磁力的磁通量密度通常呈现这种弓形的第二特性SP2,如图24在A1的实线所示。
第二特性SP2形成为对应于磁体45的较大侧的长度的弯曲的相对大半径的曲线。第二特性SP2在与第二方向Y一致的纵向方向上在磁体45的基本中央部分呈现出最高的磁通量密度。第二特性SP2在横向方向上的磁通量密度分布的基本中央部分呈现出峰值。以及由第二霍耳元件42检测的磁力的磁通量密度减小,从而从基本中央部分向相对的外侧在纵向方向上(朝向左和右的较小侧)呈现抛物线,其比第一特性SP1更缓和。
这时,其中在第二霍耳元件42的中央部分与第一较短侧45b重合的位置的磁通量密度由b1表示,如果第二霍耳元件42从磁通量密度b1的点在与磁体45分开的方向上(在图24的平面的向左方向)移动,那么随后检测的磁通量密度进一步减小到另一个磁通量密度b0。另一方面,如果第二霍耳元件42在进入磁体45的内侧的方向上(在图24的平面的向右方向)移动,随后检测的磁通量密度从磁通量密度b1增加到另一个磁通量密度b2。
同时,其中第一霍耳元件41和磁体45相对于彼此在第一方向X上运动,第二霍耳元件42在沿着第一较短侧45b的第一方向X上运动。因此,由第二霍耳元件42检测的磁力的磁通量密度没有明显呈现出任何变化,以及磁通量密度b1被检测为一个固定值。类似的,其中第二霍耳元件42和磁体45相对于彼此在第二方向Y上运动,第一霍耳元件41在沿着第一较长侧45a的第二方向Y上运动。因此,由第一霍耳元件41检测的磁力的磁通量密度没有明显呈现出任何变化,以及磁通亮密度a1被检测为一个固定值。
因此,在第一和第二霍耳元件41和42以及磁体45之间的相对运动的方向以及运动量可通过检查第一霍耳元件41的输出(检测值)的增加或减小(输出是否增加或减小)和第二霍耳元件42的输出(检测值)的增加或减小来检测。
如果假设两个霍耳元件41和42在是图24中的第一方向X的相对方向之一的向上方向上运动,那么因为第一霍耳元件41在与磁体45分离开的方向上相对于磁体45运动,第一霍耳元件41的输出减小。这时,因为第二霍耳元件42沿着第一较短侧45b运动,第二霍耳元件42的输出没有表现出任何变化。另一方面,如果假设两个霍耳元件41和42在作为第一方向X的相对方向的另一个的向下方向上运动,那么因为第一霍耳元件41在进入磁体45的内侧方向上运动,所以第一霍耳元件41的输出增加。这时,因为第二霍耳元件42沿着第一较短侧45b运动,其输出没有表现出任何变化。
类似的,如果假设两个霍耳元件41和42在是图24的第二方向Y的相对方向之一的向左方向上相对于磁体45运动,那么因为第二霍耳元件42在与磁体45分离开的方向上相对于磁体45运动,第二霍耳元件42的输出减小。在该例子中,因为第一霍耳元件42沿着第一较长侧45a运动,第一霍耳元件41的输出没有表现出任何变化。另一方面,如果假设两个霍耳元件41和42在作为第二方向Y的相对方向的另一个的向右方向上运动,那么因为第二霍耳元件42在进入磁体45的内侧方向上运动,第二霍耳元件42的输出增加。这时,因为第一霍耳元件41沿着第一较长侧45a运动,其输出没有表现出任何变化。
以下给出的表1说明了磁体45和两个霍耳元件41和42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霍耳元件41和42的输出。如从表1中明显看到的,磁体45和两个霍耳元件41和42之间的相对运动的方向可通过检查两个霍耳元件41和42的输出(磁通量密度)的变化来检测。然后,如果运动时磁通量密度的变化量被检测到,那么在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上的运动量(变化量)可基于在这种检测时的磁通量密度被检测到。
表1

以上描述是在以下的假设下给出,当第一霍耳元件41在沿着磁体45的第一较长侧45a的第二方向Y上运动,以及当第二霍耳元件42在沿着磁体45的第一较短侧45b的第一方向X上运动,通常第一霍耳元件41或第二霍耳元件42的输出没有呈现任何变化(磁通量密度的变化被忽略)。然而实际上,磁通量密度在沿着第一较长侧45a和第一较短侧45b呈现这样的变化,使得变化的影响不能被忽略。在该例子中,优选的使得磁体45的第一较长侧45a和第一较短侧45b的磁通量密度一致化或采取防范措施来去除磁通量密度的变化的影响。
图25到29说明了沿着磁体45的较大侧和较小侧的磁通量密度的一致化防范措施的特定例子。图25说明沿着磁体45的较大侧和较小侧的磁通量密度的一致化的原理。参考图25,为了增加来自磁体45的磁通量密度,作为磁力一致化防范措施的第一特定例子的凸起81被提供在后轭48的相对部分的磁通量密度被增加的位置,使得可以通过凸起81减小轭和磁体45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为了减小来自磁体45的磁通量密度,作为磁力一致化防范措施的第二特定例子的凹槽82被提供在后轭48的相对部分的磁通量密度被减小的位置,使得可以通过凹槽82增加轭和磁体45之间的距离。
当图26和27中的凸起81和凹槽82具有矩形形状时,它们也可具有其他形状,比如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或者可以具有任何形状,只要在所需固定区域内的磁通量密度一致即可。此外,凸起81的高度和凹槽82的深度可根据变化的磁通量密度的大小来适当选择和设置。此外,可提高或抑制通过的磁力传输并且调整磁力的传输量的涂层、或具有由可提高或抑制通过的磁力传输的材料形成的调整层或具有施加了上述这种材料的封装部件等,都可以被用于磁力一致化防范措施的另一个例子。
其中凸起81如图25所示被提供在后轭48上,在由虚线指示的最初阶段的磁通量密度曲线(SP1或SP2)可被修改从而在其低磁通量密度部分SPa的磁通量密度被增加来将磁通量密度曲线提高到基本平均化的平均磁通量密度曲线AV(AV1或AV2)。另一方面,其中凹槽82被提供在后轭48上,在由虚线指示的最初阶段的磁通量密度曲线(SP1或SP2)可被修改从而在其高磁通量密度部分SPb的磁通量密度被减小来将磁通量密度曲线降低到基本上平均化的平均磁通量密度曲线AV(AV1或AV2)。
图26到29示出的例中的两个凸起81a和81b和两个凹槽82a和82b被提供在是上述轭46的部件之一的后轭48A上。两个凸起81a和81b以相对关系被提供在与固定于主轭47的后轭48A的磁体45的第一较短侧45b的相对端上。此外,两个凸起81a和81b被安排在在后轭48A的横向方向上的相对侧上彼此对称的位置,从而内连两个凸起81a和81b的基本中央部分的线基本上与第一较短侧45b重合。
同时,两个凹槽82a和82b的第一凹槽82a被提供在与固定于主轭47的磁体45的第一较长侧45a相对的后轭48A的位置上并且与第一凸起81a间隔预定距离。同时,第二凹槽82b被提供在与固定于主轭47的磁体45的第一较短侧45b相对的后轭48A的位置上并且基本上在两个凸起81a和81b的中间。
其中两个凸起81a和81b被通过这种方式安排在后轭48A的各个预定位置上,在上述第一较短侧45b的磁通量密度的曲线特征SP1可被校正从而具有如图24所示在A2的基本一致线性。因此,沿着第一较短侧45b运动的第二霍耳元件42的检测值可被检测为在适当的测量区域W1内的基本一致的值。结果,由第二霍耳元件42测量的磁通量密度的变量可被去除,以及关于上述这种相对运动的方向的判定和在第一方向X上的运动距离可被执行。
类似的,其中两个凹槽82a和82b被安排在后轭48A的预定位置上,在上述第一较长侧45a的磁通量密度的曲线特征SP2可被校正从而具有如图24所示在B2的基本一致的线性。因此,沿着第一较长侧45a运动的第一霍耳元件41的检测值可被检测为在适当的测量区域W2内的基本一致的值。结果,由第一霍耳元件41测量的磁通量密度的变量可被去除,以及关于上述这种相对运动的方向的判定和在第二方向Y上的运动距离可被执行。
图9所示的电子激励器23A使用具有如图26到29所示配置的后轭48A。电子激励器23A具有与上述的电子激励器23相似的配置,除了后轭48A具有两个凸起81a和81b以及两个凹槽82a和82b。因此,电子激励器23A可与电子激励器23类似的使用。
电子激励器23由线圈装置37(由平面线圈33和管状线圈34组成)、轭46(由主轭47和后轭48组成),以及磁体45组成。在电子激励器23中,平面线圈33、轭46和磁体45构成了第一电子激励器作为第一驱动部分用于使得校正镜头17通过第一可移动框架21的作用在第一方向X上运动。同时,管状线圈34、轭46和磁体21构成了第二电子激励器作为第二驱动部分用于使得校正镜头17通过将第一可移动框架21保持在其上的第二可移动框架22的作用在第二方向Y上运动。
通过这种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单独的磁体45和单独轭46组成的磁路部件既作为用于第一驱动部分的磁路和又作为用于第二驱动部分的另一个磁路。因此,没有必要为每个不同的驱动部分提供磁路部件。因此,部件数量可减少很多,并且可期望整个设备的结构简化和尺寸减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单个的磁体45还作为用于检测校正镜头17的位置的位置检测部分的磁体。因此,没有必要单独提供一个用于位置检测部分的磁体,并且因此,可期望结构进一步简化并且可期望整个设备尺寸和重量的进一步减小。
支持第一可移动框架21的具有上述配置用于相对移动的第二可移动框架22被形成为在平面上的矩形框架内的角具有弧形部分的框架,如图10到17和图21所示。特别的,第二可移动框架22具有第一基准框架部分22a和第二基准框架部分22b,使得其在各自纵向方向上的一端彼此垂直,以及第一相对框架部分22c持续形成至第二基准框架部分22b的另一端并且平行地延伸,并且与第一基准框架部分22a处于相对关系。第二可移动框架22还具有第二相对框架部分22d,其持续形成至第一基准框架部分22a的另一端并且平行地延伸,并且与第二基准框架部分22b处于相对关系,以及用于弧形内连第一相对框架部分22c的另一端和第二相对框架部分22d的另一端的弧形部分22e。
第一可移动框架21的镜头固定部分21a的后表面侧被插入在由第一基准框架部分22a、第二基准框架部分22b、第一相对框架部分22c、第二相对框架部分22d和弧形部分22e围绕的第二可移动框架22的中央孔49中。中央孔49被形成为具有在第一方向X上的主轴的基本椭圆形,从而第一可移动框架21被允许在第一方向X上移动预定距离但是被限制从而不会在第二方向Y上移动。
如图21所示和所述,第一主轴承部分51被提供在第二可移动框架22的第一基准框架部分22a上,而第二滑动轴承部分52被提供在第二基准框架部分22b上。第一子轴承部分53被提供在第二可移动框架22的第一相对框架部分22c上,而第二子轴承部分54被提供在第二相对框架部分22d上。
第一主轴承部分51具有两个轴承片51a和51b,它们在纵向方向上凸出到在第一基准框架部分22a的相对端部分的一个表面侧(前表面侧)上,以及第一主引导杆28在其相对端被两个轴承片51a和51b支撑。杆插入开口55被提供在第一主轴承部分51的轴承片51a上,从而其在第一基准框架部分22a延伸的向侧面方向上延伸通过轴承片51a。第一主引导杆28通过将其插入杆插入开口55直到第一主引导杆28的一个端部分与另一个轴承片51b接触来被定位。因此,第一主引导杆28在其相对端被两个轴承片51a和51b支撑。
第二基准框架部分22b由具有向前表面测开口的第二脱出槽56的管形部分形成,并且具有提供在其上的第二滑动轴承部分52。第二滑动轴承部分52具有在纵向方向的在其相对端上的两个轴承片52a和52b。第二主引导杆57被安装用于在两个轴承片52a和52b中的滑动。第二主引导杆57从两个轴承片52a和52b的相对侧在其相对端向外凸起。第二主引导杆57的相对端的凸起在其相对端被第二镜头镜筒3B支撑。第二主引导杆57被附着在由安装在第二镜头镜筒3B上的第一可移动框架21和第二可移动框架22形成的可移动框架装置之后。通过这种方式,第二主引导干57是用于将可移动框架装置装配到第二镜筒镜筒3B上的装配件,并且还作为用于在装配之后在第二方向Y上引导第二可移动框架22的引导部件。
一对半圆轴承片56a和56b被提供在第二基准框架部分22b的第二脱出槽56的不同位置上,并且与两个轴承片52a和52b结合来形成油箱58。油脂比如润滑剂被填充并保持在油箱58中。此外,两个轴承片52a和52b延伸通过的轴承孔被设置成使得其中心位于第二可移动框架22在厚度方向上的基本中心部分。因此,从平面看在直角延伸的第一主引导杆28和第二主引导杆57的关系被设置成使得它们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减小到在两个杆交叉而不会彼此干扰的范围内。因此,由第一可移动框架21和第二可移动框架22组成的可移动框架装置的高度被尽可能减小,从而获得在可移动框架装置的厚度和尺寸上的减小。
第一相对框架部分22c的第一子轴承部分53和第二相对框架部分22d的第二子轴承部分54由在与第一主轴承部分51的两个轴承片51a和51b的相同方向凸出到前表面侧的膨胀部分形成。第一开口61被提供在第一子轴承部分53上从而其对第二可移动框架22的中心孔49侧开口。同时,第二开口62被提供在第二子轴承部分54上从而其对远离中心孔49的外侧开口。
如图21所示和所述,第一子轴承部分53具有两个轴承片53a和53b,它们在第一相对框架部分22c延伸的方向上以彼此间隔了预定距离的关系被提供,以及在两个轴承片53a和53b的上表面之间延伸的上表面片53c。第一子引导杆31在其相对端被第一子轴承部分53的两个轴承片53a和53b支撑。第一开口61被提供在第一子引导杆31的内侧从而在第一可移动框架21上的第一杆啮合部分27插入到第一开口61中。
第二子轴承部分54具有两个轴承片54a和54b,它们在第二相对框架部分22d延伸的方向上以彼此间隔了预定距离的关系被提供,以及具有在两个轴承片54a和54b的上表面之间延伸的上表面片54c。第二子引导杆64在其相对端被第二子轴承部分54的两个轴承片54a和54b支撑。第二开口62被提供在第二子引导杆64的外侧从而在第二镜筒镜筒3B上的第二杆啮合部分(未示出)插入其中。
被固定地支撑在第一子轴承部分53上的第一子引导杆31以与被固定地支撑在第一主轴承部分51上的第一主引导杆28为错开平行的关系被提供。同时,被支撑在第二子轴承部分54上的第二子引导杆64以与被支撑用于在第二滑动轴承部分52上滑动的第二主引导杆57基本上在同一个平面内并且平行地被提供。第一子引导杆31被安排在第二主引导杆57和被安排在基本相同平面的第二子引导杆64的基本相同平面内。
第一主引导杆28被形成为具有所需长度的圆条,因为其所起的作用是作为引导部件,用于当其支撑用于滑动的第一可移动框架21时限制该第一可移动框架21向第一方向X的移动方向。特别的,第一主引导杆28的长度被设置为第一滑动轴承部分26的长度、第一可移动框架21的移动量(冲程)和用于支撑第一主引导杆28的相对端的支撑部分的长度的总和。同时,第二主引导杆57被形成为具有所需长度的圆条,因为其所起的作用是作为引导部件,用于当其支撑用于滑动的第二可移动框架22时限制第一可移动框架21向第二方向Y的移动方向。特别的,第二主引导杆57的长度被设置为第二滑动轴承部分52的长度、第二可移动框架22的移动量(冲程)和用于支撑第二主引导杆57的相对端的支撑部分的长度的总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主引导杆28和第二主引导杆27被形成为具有基本相等的长度。
相反,第一子引导杆31被形成为具有所需长度的圆条,因为其原则上为按照防止相同姿态的变化的方式支撑第一可移动框架21。特别的,第一子引导杆31的长度被设置为第一杆啮合部分27的长度、第一可移动框架21的移动量(冲程)和用于支撑第一子引导杆31的相对端的支撑部分的长度的总和。同时,第二子引导杆64被形成为具有所需长度的圆条,因为其原则上为按照防止相同姿态的变化的方式支撑第二可移动框架22。特别的,第二子引导杆64的长度被设置为第二杆啮合部分的长度、第二可移动框架22的移动量(冲程)和用于支撑第二子引导杆64的相对端的支撑部分的长度的总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子引导杆31和第二子引导杆64被形成为具有基本相等的长度但是充分小于主引导杆。
第二镜头镜筒3B具有如图6和7所示配置,在其上可拆卸地安装了由具有上述配置的通过装配第一可移动框架21和第二可移动框架22形成的可移动框架装置60。参考图6和7,第二镜头镜筒3B具有可移动框架容纳部分66的镜头镜筒部分67,可移动框架装置60被可拆卸安装在其中,以及集成地提供在镜头镜筒部分67上的边缘部分68。边缘部分68被用于通过螺钉和沿着镜头镜筒67的外表面延伸的方式将第二镜头镜筒3B固定在第一镜头镜筒3A上。固定螺钉被安装插入的多个插入孔69a以及用于关于第一镜头镜筒3A定位第二镜头镜筒3B的多个定位孔69b被形成在边缘部分68上。
可移动框架容纳部分66被提供在第二镜头镜筒3B的镜头镜筒部分67的内部,并且具有容纳可移动框架装置60的外部形状的空间套片。装配插入开口71以与可移动框架容纳部分66相连通的关系被提供在镜头镜筒部分67中。
本实施方式中的装配插入开口71通过在镜头镜筒部分67的下表面向下开口的方式形成。可移动框架容纳部分66具有镜头镜筒部分67,被提供以便封闭镜头镜筒部分67的前侧端表面的前端表面部分67a,以及提供为与前端表面部分67a间隔预定距离的关系并且基本上平行的分割表面部分67b。多个通孔以其中心线彼此重合的方式被形成在前端表面部分67a和分割表面部分67a上。第十镜头11A被安装在前端表面部分67a的通孔中,而第十一镜头11B被安装在分割表面部分67b的通孔中,以及第十镜头11A和第十一镜头11B通过粘结剂的粘附被一体地固定在可移动框架容纳部分66上。
此外,附着主轭47的轭附着部分72被提供在镜头镜筒部分67的装配插入开口71中。轭附着部分72具有两个轭插入开口72a,在主轭47的相对端的侧面部分47b被插入其中,以及磁体插入开口72b,被固定到中间片47a的磁体45插入其中。三个插入开口72a和72b被安排在一条线上。此外,用于支撑第二主引导杆57的相对端的第二主轴承部分73被提供在装配插入开口71中。
第二主轴承部分73通过在镜头镜筒部分67中提供轴承孔来形成。更特别的,第二主轴承部分73通过在围绕装配插入开口71的相对的左右表面部分上提供在横断方向上打孔的两个轴承孔73a和73b来形成。第二主轴承部分73的第一轴承孔73a在水平方向上通过表面部分延伸,而第二轴承孔73b具有在其中提供的用于防止其移动到外侧的锁定部分。第二主引导杆57通过将可移动框架装置60安装到可移动框架容纳部分66上来被装配到第二主轴承部分73,然后从第一轴承孔73a侧将第二主引导杆57插入第二主轴承部分73。第二主引导杆57通过插入其直到其一端与第二轴承孔73b的底表面接触来被定位在预定位置。
第二杆啮合部分(未示出)被提供在可移动框架容纳部分66的内部从而其被啮合用于与由安装在适当位置上的可移动框架装置60的第二可移动框架22的第二子轴承部分54支撑的第二子引导杆64的滑动。第二杆啮合部分具有与提供在第一可移动框架21上的第一杆啮合部分27基本相似的配置,并且通过在向可移动框架容纳部分66内凸出的凸起上提供杆啮合槽来形成。第二杆啮合部分被设置为对应于第二子引导杆64的位置,使得只有当可移动框架装置60被插入到可移动框架容纳部分66时,第二子引导杆64与第二杆啮合部分啮合。此外,镜头镜筒部分67的远离前端表面部分67a的一个部分被形成为角管,CCD元件适应器18可通过螺钉固定到它上。
第一主引导杆28和第一子引导杆31、第一可移动框架21的第一滑动轴承部分26和第一杆啮合部分27、以及第二可移动框架52的第一主轴承部分51和第一子轴承部分53共同形成第一引导部分,用于在与镜头设备1的光轴L相垂直的第一方向X上通过第一可移动框架21引导校正镜头17。此外,第二主引导杆57和第二子引导杆64、第二可移动框架22的第二滑动轴承部分52和第二子轴承部分54、以及第二镜头镜筒3B的第二主轴承部分73和第二杆啮合部分共同形成第二引导部分,用于在垂直于镜头设备1的光轴L并且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第二方向Y上通过第二可移动框架22引导校正镜头17。
此外,第一主引导杆28和第一子引导杆31构成第一组的两个引导杆。第一主轴承部分51和第一子轴承部分53构成第一组的两个固定支撑部分。第一滑动轴承部分26和第一杆啮合部分27构成第一组的两个滑动支撑部分。第二主引导杆57和第二子引导杆64构成第二组的两个引导杆。第二主轴承部分73和第二子轴承部分54构成第二组的两个固定支撑部分。第二滑动轴承部分52和第二杆啮合部分构成第二组的两个滑动支撑部分。
可移动框架装置60的装配工作和具有上述配置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5例如通过以下方式执行。首先,描述可移动框架装置60的装配工作。例如该工作从将两个校正镜头17A和17B附着到第一可移动框架21的镜头固定部分21a开始。然后,由平面线圈33和管状线圈34组成的线圈装置37、两个霍耳元件41和42以及热敏电阻器43被附着在第一可移动框架21的线圈固定部分21b的预定位置。在该例子中,线圈装置37可被预先安装在柔性电路板38的线圈连接部分38a上,并且两个霍耳元件41和42以及热敏电阻器43可被类似的预先安装在柔性电路板38的传感器连接部分38b上。
其后,校正镜头17等被附着的第一可移动框架21被装配到第二可移动框架22。在该例子中,第一可移动框架21的后表面与第二可移动框架22的前表面相对,子轴承部分53和54等从那凸起以及第一可移动框架21的第一滑动轴承部分26与第二可移动框架22的第一基准框架部分22a相对。然后,第一可移动框架21的第一杆啮合部分27被插入到第一子轴承部分53的第一开口61中,以及第一子引导杆31与第一杆啮合部分27的杆啮合槽27a啮合。在此之前或之后,第一滑动轴承部分26被插入到提供在第一基准框架部分22a上的第一主轴承部分51中。然后,第一主引导杆28从轴承片51a侧被插入第一主轴承部分51中从而延伸通过提供在第一可移动框架21上的第一滑动轴承部分26直到其一端部分与提供在第二可移动框架22上的轴承片51b适配。
第一可移动框架21和第二可移动框架22的装配过程由此完成。在该状态下,第一可移动框架21可在第一主引导杆28和第一子引导杆31的引导下在第一主引导杆28和第一子引导杆31的方向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X上)移动一个预定的冲程。因此,在该例子中,校正镜头17可移动与第一可移动框架21在第一主引导杆28的轴方向上的移动量相等的距离。
然后,作为轭46的部件的后轭28被插入到如图7所示的提供在可移动框架装置60的第一可移动框架21的线圈固定部分21b中的空间内,直到其相对端从空间的相对侧凸出。当该状态保持时,可移动框架装置60被从线圈装置37的相对侧插入到第二镜头镜筒3B的可移动框架容纳部分66中。这时,如果可移动框架装置60被插入预定位置,那么提供在可移动框架容纳部分66中的第二杆啮合部分被插入提供在第二可移动框架22的第二子轴承部分中的第二开口62中,直到第二子引导杆64与第二杆啮合部分的杆啮合槽啮合。
然后,第二主引导杆57从第一轴承孔73a侧被插入到提供在第二镜头镜筒3B上的第二主轴承部分73中,直到其通过提供在第二可移动框架22中的第二滑动轴承部分52延伸,并且其一个端部与第二轴承片73b适配。其后,形成轭46的主要部分的主轭47与第二镜头镜筒3B的轭附着部分72相对。然后,提供在主轭47的相对端的侧片47b被插入到轭附着部分72的两个轭插入开口72a,并且固定到中间片47a的磁体45被插入到轭附着部分72的磁体插入开口72b。这时,如果主轭47被插入预定的深度,那么提供在侧片47b的端部的啮合片47c与提供在后轭48的相对端的切去一角的部分48a啮合。
可移动框架装置60到第二镜头镜筒3B的装配过程由此完成。这时,因为主轭47与后轭48啮合,就可防止可移动框架装置60从第二镜头镜筒3B脱落。在该装配状态下,第二可移动框架22被允许来在第二主引导杆57和第二子引导杆64的引导下在第二主引导杆57和第二子引导杆64的方向上(在该实施例中在第二方向Y上)移动预定冲程。因此,校正镜头17以及因此整个图像模糊校正设备5可在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上移动预定距离。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主引导杆28和第一子引导杆31延伸的方向被定义为第一方向X,以及垂直于第一方向X并且其中第二主引导杆57和第二子引导杆64延伸的方向被定义为第二方向Y。然而,自然的第一和第二方向X和Y可以与本实施方式中的情况相反。
具有上述配置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5通过以下方式操作。图像模糊校正设备5的校正镜头17的移动通过选择性的或同时将适当值的驱动电流通过柔性电路板38提供到电子激励器23的平面线圈33和管状线圈34来执行。
在该例子中,图像模糊校正设备5的平面线圈33和管状线圈34被附着到第一可移动框架21,第一可移动框架21被支撑用于在由第一引导部分指定的方向上相对第二可移动框架22移动。然后,第二可移动框架22被支撑用于在由第二引导部分指定的方向上相对于作为后镜头镜筒的第二镜头镜筒3B移动。在该实施方式中,平面线圈33和管状线圈34被安排成使得平面线圈33的两个线圈部分33a和33b的推进力产生部分35a和35b在第二方向Y上(例如在水平方向)延伸以及管状线圈34的推进力产生部分36在第一方向X(例如在垂直方向)上延伸。
此外,第二镜头镜筒3B与是前镜头镜筒的第一镜头镜筒3A固定并且通过第一镜头镜筒3A附着于图像拾取设备。由主轭47和后轭48组成的轭46被安装在第二镜头镜筒3B上,并且第二镜头镜筒3B通过结合两个轭47和48来固定。这时,与主轭47固定的磁体45与平面线圈33的线圈部分33a和33b的推进力产生部分35a和35b相对,以及管状线圈34的推进力产生部分36在它们下面相对。然后,后轭48被适配装在管状线圈34的孔中,从而形成磁路,其中磁体45的磁力通过两个推进力产生部分35a和35b以及推进力产生部分36被垂直传输。
通过上述配置,包括磁体45的磁电路的磁通量垂直通过平面线圈33的推进力产生部分35a和35b以及管状线圈34的推进力产生部分36。另一方面,因为轭46和磁体45与第二镜头镜筒3B固定,校正镜头17通过磁体45的磁力产生的推进力在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上移动。
特别的,校正镜头17通过由平面线圈33、磁体45和轭46组成的第一电子激励器的作用在第一引导部分的引导下在第一方向X上的预定范围内移动。此外,校正镜头17通过由管状线圈34、磁体45和轭46组成的第二电子激励器的作用在第二引导部分的引导下在第二方向Y上的预定范围内移动。因此,校正镜头17可在第一引导部分和第二引导部分的作用下在预定范围内在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中的任一个上自由移动。
现在,如果电流被提供给平面线圈33,那么因为平面线圈33的推进力产生部分35a和35b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电流在第二方向Y上流过推进力产生部分35a和35b。这时,因为磁路的磁通量在垂直于推进力产生部分35a和35b的向上和向下方向上作用,朝向第一方向X作用的力在磁体45和轭46上作用。因此,平面线圈33被固定到的第一可移动框架21在第一引导部分的引导下在第一方向X上移动。因此,响应流过平面线圈33的电流大小,由第一可移动框架21保持的校正镜头17与第一可移动框架21一起在第一方向X上移动。
另一方面,如果电流被提供给管状线圈34,那么因为管状线圈34的推进力产生部分36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电流在第一方向X上流过推进力产生部分36。这时,因为磁路的磁通量在垂直于推进力产生部分36的向上和向下方向上作用,力在第二方向Y上根据弗莱明规则在磁体45和轭46上作用。因此,保持第一可移动框架21在其上的第二可移动框架22在第二引导部分的引导下在第二方向Y上移动。因此,响应于流过管状线圈34的电流大小,由第一可移动框架21保持的校正镜头17与第一可移动框架21和第二可移动框架22一起在第二方向Y上移动。
然而,如果电流被同时提供给平面线圈33和管状线圈34,那么上述平面线圈33的移动作用和管状线圈34的移动作用被组合执行。特别的,当校正镜头17在流过平面线圈33的电流的作用下在第一方向X上移动时,其同时在流过管状线圈34的电流的作用下在第二方向Y上移动。因此,校正镜头17在倾斜方向移动来校正镜头系统2的图像模糊。
具有上述配置并且如上作用的图像模糊校正装设备5被附着于如图1到3所示的镜头设备1。图像模糊校正设备5通过提供在第二镜头镜筒3B的侧表面上的装配插入开口71在镜头镜筒3的第二镜筒镜筒3B中向内或向外移动,并且可拆卸的安装在可移动框架容纳部分66中。在该例子中,因为图像模糊校正设备5被形成为一个单元,图像模糊校正装置设备5的拆除或安装操作可被简单和快速的执行。
现在,参考图4描述图像模糊校正设备5被安装在其上的镜筒设备1的镜头系统2。如果作为镜头系统2的物镜的第一镜头7A被朝向一个图像拾取对象,那么来自图像拾取对象的光通过第一镜头7A被输入到镜头系统2中。这时,通过第一镜头7A传输的光其后通过第二镜头7B以及第三镜头7C传输,并且然后沿着镜头系统2的光轴L传递向CCD元件4。具体的,从第一镜头组7的第三镜头7C发出的光通过由第四镜头8A、第五镜头8B和第六镜头8C组成的第二镜头组8传输,并且然后通过第七镜头的第三镜头组9和由第八镜头10A和第九镜头10B组成的第四镜头组10传输。其后,光通过第五镜头组11的第十镜头11A和由校正镜头17A和校正镜头17B组成的校正镜头17,并且然后通过第五镜头组11的第十一镜头11B传输。因此,对应于图像拾取对象的图像通过光学滤波器19形成在CCD元件4的图像形成平面上。
在该例子中,当在图像拾取时在镜头设备1中没有发生抖动或振动,来自图像拾取对象的光沿着穿过第一到第五镜头组的中间部分的光轴L行进,如实线表示的光线6A所示。因此,光在CCD元件4的图像形成平面的预定位置形成图像,并且因此可获得没有图像模糊的清晰图像。
另一方面,如果在图像拾取时在镜头设备1中发生抖动或振动,那么来自图像拾取对象的光以倾斜状态输入到第一镜头组7,如长短交替虚线表示的光线6B所示。光线6B以偏离光轴L的状态通过第一到第五镜头组的每一个传输。然而,相机抖动等可通过将校正镜头17移动响应于相机抖动等的预定量来校正。因此,图像可形成在CCD元件4的图像形成平面的预定位置,并且因此可获得没有图形模糊的清晰图像。
相机的抖动、镜头设备1的振动等的存在或不存在可通过模糊检测部分检测。例如,回转传感器(gyro sensor)可被用作模糊检测部分。回转传感器与镜头设备1一起被结合到相机主体中,从而由图像拾取的人手抖动、摇摆运动等引起的加速度、角速度或角加速度等可被检测。由回转传感器检测的加速度、角速度、角加速度的信息等被提供给控制设备。控制设备控制并驱动由第一电子激励器和第二电子激励器组成的电子激励器23,从而图像被形成在CCD元件4的图像形成平面的预定位置上。特别的,控制设备控制电子激励器23,使得如果镜头设备1通过摇摆运动来在第一方向X上移动,那么第一可移动框架21在第一方向X上移动,但是如果镜头设备1在第二方向Y上移动,那么第二可移动框架22在第二方向Y上移动。
图30和31示出了本发明被应用的光盘类型的图像拾取设备(光盘型摄像机)100,其包括具有上述配置的镜头设备1。参考图30和31,光盘型图像拾取设备100通常配置为使得直径为8cm的光盘数字视频可记录光盘(DVD-R)被用作信息记录介质的光盘类型的记录介质的一个特定例子。此外,作为图像拾取部分特别之一的CCD设备(固态图像拾取设备)将光图像转换为电子信号,并且电子信号可被记录在DVD-R上或显示在显示设备比如液晶显示器等上。
然而,本发明被应用的图像拾取设备不限于光盘型图像拾取设备100,而是不仅可应用到使用光盘型记录介质比如磁性光盘型图像拾取设备或磁盘型图像拾取设备来记录信息信号的图像拾取设备,还可应用到使用任何其他形式比如磁带型记录介质或半导体记录介质等的信息存储介质的图像拾取设备。
光盘型图像拾取设备100包括盘驱动设备101,用于驱动可拆卸装载在其中的光盘(DVD-R)旋转来执行信息信号的记录(写入)和再现(读出)。此外,光盘型图像拾取设备100包括控制电路(未示出),用于执行盘驱动设备101等的驱动控制,以及镜头设备1,用于以光来获取图像拾取对象的图像并且将光引入CCD元件4。光盘型图像拾取设备100还包括外壳102,其中容纳盘驱动设备101等,以及安装在外壳102上用于枢转运动来覆盖或者打开盘容纳腔103的盘盖104。
外壳102包括盘侧面板105,中央面板106以及显示设备侧面板107,它们在三层上彼此结合为重叠关系,前面板108和后面板109在镜头设备1的光轴方向上向前和向后安排并且与面板105到107结合,以及分割面板(未示出)安排在中央面板106的内侧。中空腔体由面板105到109形成。盘驱动设备101被弹性地支撑在分割面板的表面上与盘侧面板105相邻,它们之间插入一个装配绝缘器。面板105到109被构成为使得它们可以在其彼此重叠的适当部分处或通过作为固定部件的固定螺钉的另一个部件装配或分解。
镜头设备1以内建状态被固定在外壳102的上部,以及第一镜头7A通过前面板108的上部向前延伸并且暴露在前表面。应当注意的是,尽管未示出,但是CCD设备也可以被安排在外壳102的内侧的镜头设备1的后面,以及取景器111被安排在CCD设备的后面。
取景器111向外壳102的上部暴露并且被安排为在镜头设备1的光轴方向上通过取景器移动结构在预定距离内前后移动。取景器111被安装用于围绕其前侧部分枢转移动,使得其后侧部分在向上和向下方向移动。因此,取景器111可在从其中取景器111平行于镜头设备1的光轴上延伸的水平位置到其中后部被垂直直立的向上位置的预定角度范围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大约90度内)被角度调整到任意角度,。取景器111的角度调整可在从前端部分到后端部分的取景器移动机构的任意位置执行。
附件滑轨112被附加在外壳102的上部,以及比如闪光灯或外部提供的麦克风的附件被可拆卸地安装在附件滑轨112上。附件滑轨112被安排在紧挨着取景器111之前,使得当取景器111向后移动时,通往附件滑轨112的入口被打开。附件可被安装在其中插入开口被打开的状态,并且如果取景器111在附件被安装之后向前移动,那么插入开口被取景器111关闭从而禁止附件的去除。当附件滑轨112没有使用时作为用于填充空间的盖的滑轨帽113通常安装在附件滑轨112上。
遥控光接收部分114、麦克风终端和立体声内建麦克风116在上面板108的上表面以上述顺序依次安装。遥控光接收部分114作为用于遥控操作的接收部分。遥控光接收部分114还作为红外光发射部分,用于发射红外线来自动聚焦等。麦克风终端包括图像终端和声音终端,其被终端盖115覆盖从而被打开或关闭。
尽管未示出,其中电源电池被可拆卸安装的电池容纳部分被提供在外壳102的后面板109上。电池容纳部分向后面板109的后表面和下表面打开,使得电源电池可从倾斜向后的向下位置被插入到电池容纳部分并且在相反方向拆除。此外,用于悬挂带的两个支撑金属部件117被附着在后面板109上。
参考图30,显示设备120被附着到外壳102的显示设备侧面板107,从而情况可被改变。显示设备120包括平板形式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液晶显示器被容纳的面板壳体,以及面板支撑部分,用于将面板壳体支撑在外壳102从而使得其状态可被改变。面板支撑部分具有允许面板壳体在水平方向上围绕垂直轴以大约90度的枢转运动的水平枢转功能,以及允许面板壳体围绕水平轴从水平位置到向下延伸位置大约270度的枢转运动的向前和向后枢转功能。
因此,显示设备120能够任意采取不同的位置,包括如图30所示其中显示设备120被容纳在外壳102的侧表面中的容纳位置,另一个位置,其中面板壳体被枢转90度从而液晶显示器向后,另一个位置,其中面板壳体被枢转180度从而液晶显示器向前,以及上述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此外,包括多个操作按键的操作部分121被提供在显示设备的侧面板107的上部。
参考图31,盘容纳腔103被提供在外壳102的一侧表面上,使得光盘型记录介质可拆卸地安装在其中。盘容纳腔103有具有开口的固定区域,用于通过开口暴露光盘驱动装置101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盘容纳腔103具有对应于作为光盘型记录介质的一个特定例子的直径为8cm的光盘(DVD-R)的尺寸的区域。作为用于光盘驱动设备101的旋转驱动部分的平台旋转设备122被安排在盘容纳腔103的基本中央部分,使得光盘可被可拆卸地安装在旋转平台123上,该旋转平台123安排在平台旋转设备122的基本中央部分。
光盘驱动设备101通过底盘125与外壳102固定。安排光盘驱动设备101在其中的盘容纳腔103被盘盖104覆盖用于打开和关闭的关系,盘盖104被支撑在其侧表面部分处用于在光盘侧面板105上枢转运动为。盘盖104具有与盘容纳腔103一致的形状并且通过附着在盘盖104的后表面侧的盖枢轴部分126与外壳102固定。盘盖104具有平的表面部分104a,用于覆盖盘容纳腔103,以及与平的表面部分104a的外圆周边缘的基本整个外围连接的外围表面部分104b。盘盖104的外围表面部分104b被形成用于和光盘侧面板105的盘容纳腔103的外圆周侧的切去一角的部分相配。
尽管未示出,盖枢轴部分126包括通过提供在盘盖104的后表面侧上的矩形部分104c延伸的支撑杆,以及具有一对轴承片用于固定地支撑支撑杆的相对端的轴承部件。轴承部件与光盘侧面板105固定来支撑盘盖104以用于枢转运动。盖枢轴部分126具有提供在其上的停止元件,用于设置盘盖104的最大开口角(例如90度)。
上述的盖枢轴部分126被附着在光盘侧面板105上,使得其支撑杆的轴向是向上方向和向下方向。因此,盘盖104被支撑用于在光盘侧面板105的后部通过盖枢轴部分126用于枢转运动。因此,盘盖104可通过其中光盘型图像拾取设备100的前表面被朝向前侧一样向前打开来被枢转向侧面打开大约90度。应当注意的是,一个弹簧部件被安装在盖枢轴部分126上并且操作盘盖104以使得盘盖104可被停止在一个固定打开角度范围内的任意打开位置,但是如果打开角度超过了,盘盖104被朝向开口侧偏斜。
尽管未示出,用于盘盖104的盖打开/关闭机构被提供在盘侧面板105和中间面板106之间。盖打开/关闭机构具有将盘盖104锁定在其将盘容纳腔103关闭到关闭状态的状态的功能,以及解开锁定状态的另一个功能。对应于盖打开/关闭机构,锁定部件127被附着到盘盖104的内表面。
手带131被附着到盘侧面板105上使其处于围绕盘盖104的方式。手带131支撑抓住外壳102的把手部分102a以防止光盘型图像拾取设备100掉落等的用户的手。手带131由其相对端固定在盘侧面板105上的带部件132,安装在带部件131上用于与用户手背接触的保护垫133组成。带部件132在其一端与固定到盘侧面板105的前侧的底部的金属固定件134连接,并且其另一端通过形成在盘侧面板105的后侧的中间部分的通孔插入盘侧面板105的内部并且固定到附着在盘侧面板105的内部的金属固定件上。
尽管未示出,电源按键、模式转换拨盘和记录按键被安排在盘侧面板105的后部。模式转换拨盘具有环形,以及电源按键被容纳在模式转换拨盘的孔中。电源按键由推-推型的切换元件形成,并且来自电源电池的电源响应于电源按键的按下操作来打开或关闭。模式转换拨盘被提供来选择用于记录等的操作模式并且可响应于其转动操作从“静像模式”、“记录模式”和“取景编辑模式”中选择任意模式。记录按键由推-推型的切换元件形成,并且运动图像的图像拾取的开始和结束响应于记录按键的按下操作来重复。
此外,如图31所示,快门按键136和变焦控制杆137被安排在盘侧面板105的后侧的顶部。快门按钮136被提供用于拾取静止画面,并且静止画面响应于快门按键136的每次按下操作来被拾取。变焦控制杆137被提供来在图像拾取、重现等时放大或缩小图像,并且放大可在一个固定范围内响应于操作的量来非逐步的调整。
例如,一种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ABS)材料被适当的应用作为用于组成外壳102的盘侧面板105、中央面板106、显示设备侧面板107、前侧面板108和后侧面板109的材料。然而,材料不限于ABS材料,自然的不仅任何其他工业塑料材料可被应用,并且一些其他金属材料比如铝合金可被使用。
此外,外壳102的内侧在左边和右边方向(垂直于镜头设备1的光轴的方向)被分割面板分割,从而形成在盘盖104侧的第一腔和在显示设备侧的第二腔。分割面板由平板形式的部件形成并且通过固定螺钉的方式牢固地固定在外壳102的内侧。作为分割面板的一种材料,例如不锈钢(SUS)可被适当的应用。然而,不仅不锈钢材料、铝合金和一些其它金属材料可被应用,除了金属材料之外的工业塑料材料也可被应用。
尽管未示出,盘驱动设备101被容纳在外壳102的第一腔中,并且镜头设备1、控制电路部分等被容纳在第二腔中。因此,当多个支撑片用于支撑镜头设备1时,用于支撑盘驱动设备101的多个支撑凸起被提供在分割面板的表面侧,印刷电路板等被提供在分割面板的其他表面侧。控制电路部分由例如微处理器、存储设备(RAM或ROM)、电子部件比如电容器和寄存器、其上安装这些电子部件的印刷电路板等形成。
盘驱动设备101包括通过在壳侧上的部件比如分割面板附着到外壳102的底盘125,固定到底盘125的平台旋转设备122,以及拾取的一个特定例子的光学拾取设备140。盘驱动设备101还包括拾取馈送设备作为拾取馈送部分,用于在光盘朝向或远离平台旋转装置122的径向上的预定范围内使得光学拾取设备140前后运动,等等。
光学拾取装置140包括滑动部件142,在其上装载具有与光盘的信息记录表面相对的拾取镜头141的两个轴激励器,被装载在滑动部件142上的电子部件比如激光器二极管和光电二极管,同样被装载在滑动部件142上的光学部件比如光束分离器和反射镜,等等。尽管未示出,滑动部件142被安装用于在彼此平行的两个引导杆的引导下朝向或远离平台旋转设备122运动。平台旋转设备122、底盘125、光学拾取装置140、拾取馈送装置和相关机构和部件组成了光盘驱动设备101。
具有上述配置的盘驱动设备101被附着在图30和31所示的光盘型图像拾取设备100的外壳102的预定位置。平台旋转设备122的旋转平台123被安排在盘容纳腔103的基本中间部分,并且盘容纳腔103可通过盘盖104被打开或关闭。这时,盘盖104被锁定在盖关闭位置,在该位置处由盖打开/关闭机构关闭盘容纳腔103。盘容纳腔103通过取消其锁定状态来打开。
通过具有上述配置的光盘型图像拾取设备100,有可能拾取图像拾取对象的图像来产生对应于图像拾取对象的图像的数字信号并且使得图像显示在显示设备比如液晶显示设备上。此外,有可能将对应于拾取图像的信息信号记录在内建存储设备或外部提供的存储设备等上。
图32说明了上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5的控制的概念。参考图32,图像模糊校正设备5包括控制部分150,其依次包括图像模糊校正算术操作部分151、模拟伺服部分152,驱动电路部分153和四个放大器(AMP)154A、154B、155A和155B。第一回转传感器156通过第一放大器(AMP)154A与图像模糊校正算术操作部分151连接,以及第二回转传感器157通过第二放大器(AMP)154B与图像模糊校正算术操作部分151连接。
第一回转传感器156检测光盘型图像拾取设备100在第一方向X上由施加到光盘型图像拾取设备100的抖动等引起的偏移量。第二回转传感器157检测光盘型图像拾取设备100在第二方向Y上由施加到光盘型图像拾取设备100的抖动等引起的偏移量。在图32示出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5中,两个回转传感器被提供来彼此独立地检测在第一方向X上的偏移量和第二方向Y上的偏移量。然而,自然的,一个单一的回转传感器可被提供来同时检测在第一方向X上的偏移量和在第二方向Y上的偏移量。
模拟伺服部分152与图像模糊校正算术操作部分151连接。模拟伺服部分152将由图像模糊校正算术操作部分152计算的值从数字值转换为模拟值并且输出对应于模拟值的控制信号。驱动电路部分153与模拟伺服部分152连接。作为第一位置检测元件的第一霍耳元件41通过第三放大器155A与驱动电路部分153连接,以及作为第二位置检测元件的第二霍耳元件42通过第四放大器155B与驱动电路部分153连接。此外,作为用于第一方向的驱动线圈的平面线圈33和作为用于第二方向的驱动线圈的管状线圈34与驱动电路部分153连接。
由第一霍耳元件41检测的第一可移动框架21在第一方向X上的偏移量通过第三放大器155A被输入到驱动电路部分153。同时,由第二霍耳元件42检测的第一可移动框架21在第二方向Y上的偏移量通过第四放大器155B被输入到驱动电路部分153。驱动电路部分153基于上述输入信号和来自模拟伺服部分152的控制信号产生预定控制信号并且输出控制信号到平面线圈33和管状线圈34的一个或二者,从而移动校正镜头17来校正图像模糊。
图33示出了光盘型图像拾取设备100的通常配置,其包括具有上述这种配置和操作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5。参考图33,光盘型图像拾取设备100包括具有图像模糊校正设备5的镜头设备1、作为控制设备中心的控制部分160、以及包括程序存储器、数据存储器、RAM和ROM等用于驱动控制部分160的存储设备161。光盘型图像拾取设备100还包括用于输入各种指令信号等用于打开/关闭电源、图像拾取模式的选择、图像拾取等的操作部分162,用于显示拾取图像等等的显示设备120,以及用于增加存储容量的外部存储器163。
控制部分160包括算术操作电路,其包括例如微处理器(CPU)等。存储设备161、操作部分162、模拟信号处理部分164、数字信号处理部分165、两个A/D转换器166和167、D/A转换器168和计时产生器(TG)169与控制部分160连接。模拟信号处理部分164与附着到镜头设备1的CCD元件4连接并且响应于对应从CCD元件4输出的拾取图像的模拟信号来执行预定信号处理。模拟信号处理部分164与第一A/D转换器166连接,模拟信号处理部分164的输出通过第一A/D转换器166被转换为数字信号。
数字信号处理部分165与第一A/D转换器166连接并且响应于从第一A/D转换器166提供给其的数字信号来执行预定信号处理。显示设备120和外部存储器163与数字信号处理部分165连接从而对应于图像拾取对象的图像响应数字信号处理部分165输出的数字信号在显示装置120上显示或者在外部存储器163中存储。此外,作为模糊检测部分的一个特定例子的回转传感器171与第二A/D转换器167连接。回转传感器171检测光盘型图像拾取设备100的抖动、摇摆运动等,以及图像模糊校正响应于回转传感器171的检测结果来执行。
作为用于图像模糊校正的伺服算术操作部分的驱动控制部分172与D/A转换器168连接。驱动控制部分172响应于校正镜头17的位置驱动并控制图像模糊校正设备5来校正图像模糊。配置为检测第一可移动框架21的位置来检测校正镜头17的位置的作为位置检测部分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5和第一霍耳元件41以及第二霍耳元件42与驱动控制部分172连接。应当注意的是,计时产生器169与CCD元件4连接。
因此,当图像拾取对象的图像被输入到镜头系统2并且形成在CCD元件4的图像形成平面上时,图像信号作为模拟信号被输出并且经历模拟信号处理部分164的预定处理。然后,模拟信号被A/D转换器166转换为数字信号。A/D转换器166的输出经过数字处理部分165的预定处理并将对应于图像拾取对象的图像在显示设备120上显示或作为存储信息存储到外部存储器163。
在上述这种图像拾取状态中,如果在图像模糊校正设备5在活动状态时光盘型图像拾取设备100经历抖动、摇摆运动等,那么回转传感器171检测抖动、摇摆运动等并且输出检测信号到控制部分160。控制部分160执行预定算术操作处理来产生控制信号用于控制图像模糊校正设备5的操作并且将控制信号输出到驱动控制部分172。因此,驱动控制部分172根据来自控制部分160的控制信号输出预定驱动信号到图像模糊校正设备5,从而第一可移动框架21通过电子激励器23的操作在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上移动预定量。结果,校正镜头17在其光轴被带到与镜头系统2的光轴L重合的方向上移动。作为校正镜头17的这种操作的结果,图像模糊被去除,并且可获得清晰图像。
图34示出了光盘型图像拾取设备100A的另一种一般配置,其包括具有上述配置和操作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5。参考图34,光盘型图像拾取设备100A包括外壳102、具有图像模糊校正设备5的镜头设备1、作为控制设备的中心的图像记录/再现电路部分180,以及包括程序存储器、数据存储器、RAM、ROM等用于驱动图像记录/再现电路部分180的内建存储器161。光盘型图像拾取设备100A还包括图像信号处理部分181,用于将拾取的图像等处理为预定信号、用于显示拾取图像等的显示设备120、用于扩展存储容量的外部存储器163,以及用于驱动和控制图像模糊校正设备5的校正镜头控制部分182。
图像记录/再现电路部分180包括算术操作电路,其包括例如微处理器(CPU)等。内建存储器161、图像信号处理部分181、校正镜头控制部分182、监视器驱动部分183以及两个接口(I/F)186和187与图像记录/再现电路部分180连接。图像信号处理部分181通过放大器184与附着到镜头设备1的CCD元件4连接,并且将信号处理为预定图像信号并将该信号输入到图像记录/再现电路部分180。用于驱动和控制校正镜头17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5的镜头驱动部分与校正镜头控制部分182连接,并且用于检测校正镜头17的位置的两个霍耳元件(位置传感器)41和42与校正镜头控制部分182连接。
显示设备120通过监视器驱动部分183与图像记录/再现电路部分180连接。连接器185与第一接口(I/F)186连接,以及外部存储器163可拆卸地与连接器185连接。提供在显示设备120上的连接终端189与第二接口(I/F)187连接。此外,校正镜头控制部分182与第三接口(I/F)188的一个终端连接,以及加速度传感器191与第三接口(I/F)188的另一个终端连接。加速度传感器191检测由施加到光盘型图像拾取设备100A的作为加速度的抖动、摇摆运动等引起的光盘型图像拾取设备100A的移动。例如,回转传感器可被应用作为加速度传感器191。
因此,当图像拾取对象的图像被输入到镜头系统2并且形成在CCD元件4的图像形成平面上时,图像信号通过放大器184输入到图像信号处理部分181。图像信号被图像信号处理部分181处理为预定图像信号并且输入到图像记录/再现电路部分180。因此,对应于图像拾取对象的图像的信号从图像记录/再现电路部分180输出到监视器驱动部分183和内建存储器161或外部存储器163。因此,对应于图像拾取对象的图像的图像应场合要求通过监视器驱动部分183被显示在显示装置120上或作为信息信号存储在内建存储器161或外部存储器163中。
在上述这种图像拾取状态中,如果在图像模糊校正设备5在活动状态时光盘型图像拾取设备100A经历抖动、摇摆运动等,那么加速度传感器191检测抖动、摇摆运动等并且通过校正镜头控制部分182输出检测信号到图像记录/再现电路部分180。图像记录/再现电路部分180执行预定算术操作处理来产生用于控制图像模糊校正设备5的操作的控制信号并且将该控制信号输出到校正镜头控制部分182。因此,校正镜头控制部分182根据来自图像记录/再现电路部分180的控制信号输出预定驱动信号到图像模糊校正设备5,从而第一可移动框架21在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上移动预定量。作为第一可移动框架21的这种运动的结果,图像模糊被去除,并且可获得清晰图像。
如上所述,通过图像模糊校正设备,具有图像模糊校正设备的镜头设备和包括使用本发明的镜头设备的图像拾取设备,图像模糊校正设备5被配置成使得包括磁体45和轭46的单一磁路部件既作为用于第一方向X的驱动部分的磁路和又用于第二方向Y的另一个驱动部分的另一个磁路。因此,使用的部件数量可被减小,并且位置检测部分的配置可被简化,同时校正镜头的检测的精确度可提高。因此,可期望整个图像模糊校正设备的尺寸和重量减小,并且可期望结合图像模糊校正设备5的镜头设备以及结合该镜头设备的整个图像拾取设备的尺寸和重量减小。
此外,因为磁力一致化元件比如凸起或凹槽被提供在与磁体相对的轭的较大侧或较小侧上,在磁体的中间部分和外围部分的磁通量密度可以被基本一致化以减小磁通量密度的差异。因此,可以去除由霍耳元件之一检测的对应于相对运动方向的磁通量密度的变化的影响(干扰),从而提高位置检测的精确度。此外,因为磁力一致化部分可以仅通过改变相对轭的形状等来形成,所以不需要增加成本。应当注意的是,不需要与轭一体地提供磁力一致化部分的凸起或凹槽。
此外,因为两个镜头被固定到第二镜头镜筒3B上并且校正镜头17被安装在两个镜头之间的位置之内和之外,镜头的光轴重合的精确度可以被提高。此外,使用用于在第二方向上引导第二可移动框架的引导杆,第二可移动框架被支撑在第二镜头镜筒3B上,以及用于防止第二可移动框架枢转运动的杆啮合部分被提供在第二镜头镜筒3B上,引导机构的部件的数量可被减少并且滑动元件之间的运动可被消除,从而实现精确度的提高。
此外,因为在第一方向X上用于产生推进力来驱动校正镜头17的第一线圈(平面线圈33)以及在第二方向Y上用于产生推进力来驱动校正镜头17的第二线圈(管状线圈34)被固定在第一可移动框架21上,以及用于提供磁通量到推进力产生部分35a和35b以及36的磁体45被固定到第二镜头镜筒3B上,同时没有可移动元件在其上具有磁体,磁体45可被形成为增加的厚度或/和尺寸来增加磁通量,从而增加电子激励器23产生的推进力,而不增加可移动元件的质量。这意味着,与产生相同大小的推进力的情况相反,线圈的圈数可被减少,并且因此,可实现线圈的尺寸减小并且可移动部分的质量可被减小。
此外,因为磁体45可通过轭46相对于第二镜头镜筒3B运动,两个霍耳元件41和42的输出可通过移动磁体45的位置来调整。此外,因为热敏电阻器43被安排在两个霍耳元件41和42的附近,温度校正的精确度可被增强。此外,因为热敏电阻器43的布线被安排在电子激励器23的驱动线圈和用于位置检测的霍耳元件41和42之间,可以实现与虚拟模式(dummy pattern)相同的效果,即防止驱动线圈的布线产生的噪音对用于霍耳元件的布线的影响的效果。
此外,关于图像模糊校正设备5的配置,因为轻重量的平面线圈33被安排在电子激励器23的管状线圈34和磁体45之间并且因为接近磁体45的配置而在磁通量的较强侧产生推进力的平面线圈33的推进力的方向被设置为使其与像施加重力那样的被稳定施加的较高负载的一侧重合,通过低功率可产生高推进力并且可期望具有在指向水平方向的光轴的常规图像拾取情况的功耗减小。
当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被描述,本发明不限于特定实施方式并且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时以各种修改形式执行。例如,当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镜头装置被设备为直接操作型镜头,其也可被配置为可折叠型镜头。在该例子中,因为图像模糊校正设备的校正镜头的运动方向可被设置为与重力作用的垂直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支撑校正镜头运动的第一可移动框架和支撑第一可移动框架的第二可移动框架被重力分别牵引到第一和第二方向的情况可被避免。因此,其中图像被图像拾取设备拾取同时采取适当的姿态的功耗可减小,并且图像拾取设备的时间的利用可增加。此外,因为移动校正镜头的推进力可被减小,图像拾取设备可解决更严重的抖动等,并且可获得清晰图像。
此外,在上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5中,移动线圈类型的电子激励器23被使用,其中两个线圈33和34被附着到第一可移动框架21,而磁体45和轭46被固定到第二镜头镜筒3B,并且线圈侧装置被移动。然而,电子激励器也可被配置为运动磁体型的电子激励器,其中线圈附着到第二镜筒镜筒3B而磁体被固定到第一可移动框架。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当光盘型图像拾取设备(光盘型摄像机)被应用为图像拾取设备时,本发明也可应用到磁带型摄像机、具有摄像机的个人电脑、具有摄像机的便携式电话机和其他图像拾取设备。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当平面线圈被应用作为第一线圈以及管状线圈被应用作为第二线圈时,第一和第二线圈都可形成为平面线圈或管状线圈。此外,当五组型镜头设备被用作镜头设备时,自然的四组或更少的镜头组或六组或更多的镜头组的镜头设备可被使用。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各种修改、结合、部分结合和变形可基于设计需要和其他因素而发生,只要它们在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方式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模糊校正设备,包括校正镜头,能够在垂直于包括一个或多个镜头的镜头系统的光轴方向上运动;第一引导装置,用于在垂直于所述镜头系统的光轴方向的第一方向上引导所述校正镜头;第二引导装置,用于在垂直于所述镜头系统的光轴方向以及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引导所述校正镜头;第一驱动装置,用于沿着所述第一引导装置移动所述校正镜头;第二驱动装置,用于沿着所述第二引导装置移动所述校正镜头;以及位置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校正镜头的位置;所述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其由第一和第二线圈、用于施加磁力到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的磁体、以及用于支撑所述磁体的轭组成,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被安排为彼此交叉关系和彼此重叠关系,从而由所述第一线圈的推进力产生部分产生的推进力的方向和由所述第二线圈的推进力产生部分产生的推进力的方向由于所述磁体的磁力作用而被分别指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以及所述位置检测装置检测所述磁体的磁力以便检测所述校正镜头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由以平面方式缠绕并且具有作为推进力产生部分之一的直线部分的平面线圈以及缠绕成在层叠方向具有预定厚度并且具有作为推进力产生部分的另一个的直线部分的管状线圈的组合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由以平面方式缠绕的两个平面线圈的组合形成,每个平面线圈具有作为推进力产生部分之一的直线部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被固定到能够在所述第一引导装置的引导下在第一方向上移动的第一可移动框架,以及所述磁体和所述轭被固定到镜头镜筒上,所述第一可移动框架被支撑在该镜头镜筒上用于移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其中所述第一线圈被固定到所述第二线圈的推进力产生部分并且被安排为使其所述推进力产生部分与所述磁体相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其中所述磁体作为用于施加磁力到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来产生推进力的所述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的一个磁体和用于检测所述校正镜头的位置的所述位置检测装置的另一个磁体。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其中所述位置检测装置包括第一位置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校正镜头关于第一方向的位置,以及第二位置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校正镜头关于第二方向的位置,以及所述第一和第二位置检测装置是第一和第二霍耳元件,该第一和第二霍耳元件用于检测所述磁体的磁力来检测所述校正镜头距离所述磁体位置的位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其中所述磁体是矩形平面状部件,其具有四个侧面,其中的两个侧面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延伸,以及其它两个侧面在垂直于第二方向的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一霍耳元件在第一方向上移动所述磁体以检测所述磁体的磁力的变化;所述第二霍耳元件在第二方向上移动所述磁体以检测所述磁体的磁力的变化;和所述位置检测装置基于所述第一和第二霍耳元件的检测结果来检测所述校正镜头的位置。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霍耳元件被固定到所述第一可移动框架,以及所述图像模糊校正设备还包括温度检测装置,其被安排在所述第一和第二霍耳元件之间用于检测环境温度;以及校正装置,用于基于由所述温度检测装置检测的温度来校正所述第一和第二霍耳元件的检测结果。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还包括磁力一致化装置,其被提供在所述磁体和所述轭的至少一个上用于基本上使得由所述第一和第二霍耳元件检测的沿着所述磁体侧的磁力的大小一致化。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其中所述磁力一致化装置是提供在所述磁体和所述轭的至少一个上的凹槽或凸起。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其中所述磁力一致化装置由用于抑制或提升磁力的传输的涂层形成,所述涂层是通过将该涂层应用到所述磁体和所述轭的至少一个的预定位置上来提供的。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其中所述磁力一致化装置由用于抑制或提升磁力的传输的封装部件形成,所述封装部件是通过将该封装部件粘附到所述磁体和所述轭的至少一个的预定位置上来提供的。
14.一种镜头设备,包括镜头镜筒,用于支撑包括一个或多个固定和/或移动镜头的镜头系统;以及图像模糊校正设备,其包括校正镜头,该校正镜头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镜头镜筒中并且在垂直于所述镜头系统的光轴的方向上可移动;所述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包括第一引导装置,用于在垂直于所述镜头系统的光轴的第一方向上引导所述校正镜头,第二引导装置,用于在垂直于所述镜头系统的光轴以及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引导所述校正镜头,第一驱动装置,用于沿着所述第一引导装置移动所述校正镜头,第二驱动装置,用于沿着所述第二引导装置移动所述校正镜头,以及位置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校正镜头的位置,所述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其由第一和第二线圈、用于施加磁力到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的磁体、以及用于支撑所述磁体的轭组成,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被安排为彼此交叉关系和彼此重叠关系,从而由所述第一线圈的推进力产生部分产生的推进力的方向和由所述第二线圈的推进力产生部分产生的推进力的方向由于所述磁体的磁力作用而被分别指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以及所述位置检测装置检测所述磁体的磁力以便检测所述校正镜头的位置。
15.一种图像拾取设备,包括镜头设备,其包括镜头镜筒,用于支撑包括一个或多个固定和/或移动镜头的镜头系统,以及包括校正镜头的图像模糊校正设备,该校正镜头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镜头镜筒中并且在垂直于所述镜头系统的光轴的方向上可移动,所述图像模糊校正设备包括第一引导装置,用于在垂直于所述镜头系统的光轴的第一方向上引导所述校正镜头,第二引导装置,用于在垂直于所述镜头系统的光轴以及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引导所述校正镜头,第一驱动装置,用于沿着所述第一引导装置移动所述校正镜头,第二驱动装置,用于沿着所述第二引导装置移动所述校正镜头,以及位置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校正镜头的位置,所述第一和第二驱动装置,其由第一和第二线圈、用于施加磁力到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的磁体、以及用于支撑所述磁体的轭组成,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被安排为彼此交叉关系和彼此重叠关系,从而由所述第一线圈的推进力产生部分产生的推进力的方向和由所述第二线圈的推进力产生部分产生的推进力的方向由于所述磁体的磁力作用而被分别指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以及所述位置检测装置检测所述磁体的磁力以便检测所述校正镜头的位置。
全文摘要
在此公开了一种图像模糊校正设备,其包括校正镜头,第一引导部分,第二引导部分,第一驱动部分,第二驱动部分,和位置检测部分。在图像模糊校正设备中,第一和第二驱动部分由第一和第二线圈、将磁力应用到第一和第二线圈的磁体、以及支撑磁体的轭组成。这两个线圈被安排为彼此交叉和重叠关系,从而由第一线圈产生的推进力的方向和由第二线圈产生的推进力的方向由于磁体的磁力作用而被分别指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位置检测部分检测磁体的磁力以便检测校正镜头的位置。
文档编号G02B7/02GK101030010SQ200710100639
公开日2007年9月5日 申请日期2007年1月30日 优先权日2006年1月30日
发明者石井淳也, 内藤勉 申请人:索尼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