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筒及摄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2913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镜筒及摄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被设置于如照相机等摄像设备(光学设备)的镜筒以及设置有该 镜筒的摄像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地,使用银盐胶片的胶片照相机以及能够使用摄像元件进行摄影的数字式照相机是已知的并且已经被广泛使用。近年来,为了改进可携带性或者类似目的,已经从技 术上开发照相机的内部机构,以使照相机小型化或者增加照相机的焦距的变化率(变焦倍 率),结果已经提出了各种技术。通常,照相机包括摄影透镜的焦距可变的变焦照相机以及焦距固定的单焦点照相 机。在这些照相机中,通常设置能够使摄影透镜伸缩的镜筒,从而能够减小非摄影期间(当 照相机的电源为OFF时)的尺寸或者改变摄影期间(当照相机的电源为ON时)的焦距。近年来,为了实现照相机的手持便携性,已经提出了重点在于使照相机小型化的 各种机构。为了使照相机小型化,重要因素不仅在于使设置在照相机中的电池、液晶显示装 置等小型化,而且在于使镜筒小型化。镜筒的小型化包括两种如使减小照相机的厚度所需的光轴方向小型化,以及使 减小照相机的纵横尺寸所需的径向小型化。尽管该小型化正在进行,但是,近年来,具有防 振功能(anti-shake function)的照相机的数量飞跃地增加,因此,已经提出了使防振功能 与传统地设置在镜筒中的用于开闭防护器(barrier)的驱动机构兼容的技术构思。例如,日本特开2001-215562号公报公开了如下技术(所附的图12)通过在可动 凸轮环中设置与防护器连动的转动连动部来进行防护器的开闭,该可动凸轮环被布置在配 备有快门和防振机构的透镜保持框架的径向外侧位置。在图12中,附图标记180表示防护 器驱动环,附图标记90表示第二凸轮环。此外,日本特开2004-69991号公报公开了如下技术(所附的图13)通过在直进 筒(rectilinear motion barrel)中设置与防护器连动的转动连动凸轮来进行防护器的 开闭,该直进筒被布置在配备有快门和防振机构的透镜保持框架的径向外侧位置。在图13 中,附图标记147表示镜筒部件,附图标记181表示驱动构件,附图标记185至188表示防 护器构件。此外,作为用于开闭防护器的技术,传统上已经提出了如下机构用于开闭防护 器的转动连动部从摄像元件的保持构件朝向被摄体侧突出,并且使防护器与转动连动部接 触,从而驱动防护器。然而,在日本特开2001-215562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04-69991号公报所公开的技 术中,需要在配备有快门和防振机构的透镜架的径向外侧位置连动转动,因此,需要将防护 器驱动环的直径增大到透镜架的外径,这是导致镜筒的径向尺寸增大的一个因素。此外,在用于开闭防护器的转动连动部从摄像元件的保持构件突出的机构 中,可以使转动连动部延伸贯通配备有快门和防振机构的透镜保持框架,以减小镜筒的径向尺寸。然而,难以在包括快门和防振机构的构造中配置转动连动部的贯通部 (extending-through section)0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能够在保持快门和防振机构的布局的自由度的同时减小径向尺寸的 镜筒和摄像设备。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提供一种镜筒,该镜筒包括防护器驱动环,其包括第 一转动传递突起,所述第一转动传递突起沿光轴方向朝向摄像面(imaging area)突出;以 及第二转动传递突起,所述第二转动传递突起被形成在与所述第一转动传递突起平行且隔 着光轴与所述第一转动传递突起基本相对的位置;以及摄像元件保持构件,其包括在所述 镜筒缩回时与所述第一转动传递突起接触的第一凸轮接触部和与所述第二转动传递突起 接触的第二凸轮接触部,其中,到所述防护器驱动环的转动传递以如下变化的方式进行首 先经由所述第一转动传递突起与所述第一凸轮接触部之间的接触传递,接着经由所述第一 转动传递突起与所述第一凸轮接触部之间的接触及所述第二转动传递突起与所述第二凸 轮接触部之间的接触传递,最后经由所述第二转动传递突起与所述第二凸轮接触部之间的 接触传递。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提供一种摄像设备,该摄像设备包括镜筒,其中,所述镜 筒包括防护器驱动环,其包括第一转动传递突起,所述第一转动传递突起沿光轴方向朝 向摄像面突出;以及第二转动传递突起,所述第二转动传递突起被形成在与所述第一转动 传递突起平行且隔着光轴与所述第一转动传递突起基本相对的位置;以及摄像元件保持构 件,其包括在所述镜筒缩回时与所述第一转动传递突起接触的第一凸轮接触部和与所述第 二转动传递突起接触的第二凸轮接触部,其中,到所述防护器驱动环的转动传递以如下变 化的方式进行首先经由所述第一转动传递突起与所述第一凸轮接触部之间的接触传递, 接着经由所述第一转动传递突起与所述第一凸轮接触部之间的接触及所述第二转动传递 突起与所述第二凸轮接触部之间的接触传递,最后经由所述第二转动传递突起与所述第二 凸轮接触部之间的接触传递。利用根据本发明的镜筒的配置,能够在保持快门和防振机构的布局的自由度的同 时减小镜筒的径向尺寸。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典型实施方式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图1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摄像设备的照相机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图1中出现的镜筒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图2中出现的第一组筒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图2中出现的第二组筒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从被摄体侧观察的图2中出现的第二组筒的俯视图。图6是从摄像面侧观察的图2中出现的第二组筒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图2中出现的第二组筒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8是与图7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二组筒进行比较的传统的第二组筒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9是图2所示的镜筒中的防护器开闭机构的一种状态的简略立体图。图10是图2所示的镜筒中的防护器开闭机构的另一种状态的简略立体图。图11是图2所示的镜筒中的防护器开闭机构的又一种状态的简略立体图。图12是传统的摄像设备的防护器开闭机构的分解立体图。图13是另一传统的摄像设备的防护器开闭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现在将参照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图1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摄像设备的照相机的外观立体图。在图1中,在照相机主体1的前面,设置有镜筒2,该镜筒2的摄影透镜的焦距可 变。在镜筒2的前面,设置有镜头防护器单元3,该镜头防护器单元3根据照相机的电源的 0N/0FF操作来开闭摄影透镜的光路。此外,在照相机主体1的上面设置包括用于向被摄体发出照明光的闪光灯装置的 发光窗口部4,并且在照相机主体1的前面设置取景器窗口 5。此外,照相机主体1的上面设置有用于开始摄影准备操作(调焦操作和测光操作) 和摄影操作(使如胶片或CCD等摄像元件曝光)的释放按钮6。应该注意,图1是典型照相 机的示意图,本发明不限于上述配置。图2是图1中出现的镜筒2的分解立体图。在图2中,第一组筒7保持第一组摄影透镜并且设置有上述镜头防护器单元3。第 二组筒8保持第二组摄影透镜并且设置有后述的防振透镜机构、快门和光圈机构。可动凸 轮环9具有设置于其内周的用于驱动第一组筒7和第二组筒8的未示出的驱动凸轮,并且 可动凸轮环9包括齿轮部,动力从未示出的镜筒驱动马达被传递到该齿轮部。由可动凸轮环9以可转动的方式保持直进筒10,并且直进筒10控制第一组筒7和 第二组筒8,使第一组筒7和第二组筒8直线移动、即直线向前或者向后移动。固定筒11具 有设置于其内周的用于驱动可动凸轮环9的未示出的驱动凸轮。第三组筒12保持第三组 摄影透镜。摄像元件保持构件I3设置有分别与后述的防护器驱动环18的两个转动传递突起 18a和18b接触的两个凸轮接触部13a和13b。应该注意,只要镜筒2的配置满足本发明的特征,镜筒2的配置不限于上述配置。图3是图2中出现的第一组筒7的分解立体图。接着,将参照图3说明第一组筒的配置。第一组筒7包括如上所述的防护器机构。通过粘接或热型锻将透镜20和透镜22 固定到图3中的透镜保持件21,并且将固定光圈23从摄像面侧安装到透镜保持件21,用于 截止从透镜22发出的有害光。透镜保持件21具有设置于被摄体侧的防护器机构,使得防护器覆盖透镜20。防 护器驱动环18以可绕光轴转动的方式被布置在透镜20的周围。由透镜保持件21的接收 面21a沿光轴方向接收防护器驱动环18,并且由保持件21b使防护器驱动环18可滑动地转动。
各防护器叶片17的转轴17a被可滑动地装配在透镜保持件21的对应的一个轴孔21c中。弹簧19被布置在防护器驱动环18与防护器叶片17之间,由此弹簧19总是对防护 器叶片17施加沿闭合方向的力。当镜筒缩回时,图2中出现的两个凸轮接触部13a和13b分别与形成于防护器驱 动环18的两个转动传递突起18a和18b接触,由此保持叶片的闭合状态(下文中将说明接 触定时)。这里,转动传递突起18a形成沿光轴方向朝向摄像面突出的第一转动传递突起。 此外,转动传递突起18b形成第二转动传递突起,该第二转动传递突起以与第一转动传递 突起平行地延伸的方式被形成在隔着光轴与第一转动传递突起基本相对的位置。应该注 意,第一转动传递突起和第二转动传递突起可以颠倒。此外,凸轮接触部13a形成当收纳镜筒2时与第一转动传递突起接触的第一凸轮 接触部。凸轮接触部13b形成当收纳镜筒2时与第二转动传递突起接触的第二凸轮接触部。 应该注意,第一凸轮接触部和第二凸轮接触部可以颠倒。于是,当打开照相机的电源时,由此使镜筒伸出并且解除对镜筒的限制,由弹簧力 使防护器驱动环18逆时针转动,使得突起部18c推动防护器叶片17的接触部17b,这使得 防护器叶片17绕转轴17a转动,由此打开防护器叶片17。在防护器叶片17的被摄体侧设置盖构件16,该盖构件16通过卡合(bayonet)被 固定到透镜保持件21。此外,双面带15被固定接合到盖构件16并且固定帽构件14。接着,将参照图4、图5和图6说明第二组筒的配置。图4是图2中出现的第二组筒8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从被摄体侧观察的图2 中出现的第二组筒8的俯视图,并且为了图解的目的,示出了移去传感器保持件30、第二组 FPC 26和第二组盖24的状态。如上所述,第二组筒8包括防振机构、快门以及光圈机构。在图4中,基部构件 38是第二组筒8的基部。基部构件38形成有未示出的聚焦进给螺杆用的间隙形状部 38a(clearance shapeportion)以及未示出的聚焦引导杆(focus guide bar)用的间隙形 状部38b。虽然通过减小镜筒缩回时的透镜组之间的空间来减小镜筒2的尺寸,但是,聚焦 进给螺杆和聚焦引导杆沿光轴方向突出,因此,当镜筒缩回时,聚焦进给螺杆和聚焦引导杆 延伸贯通基部构件38。于是,未通过透镜的光线通过聚焦进给螺杆和聚焦引导杆所延伸贯 通的贯通部并且进入CXD (摄像元件),导致光线的泄漏。因此,间隙形状部38a和38b形成 为袋状,以尽可能地防止光线的泄漏。第二组透镜36被型锻到第二组透镜保持件31。在第二组透镜保持件31中一体地 保持磁体32A和32B。图4中的附图标记的后缀A和B与图5所示的方向A和B相对应。第二组透镜保持件31具有挂接拉伸弹簧33的三个钩31a。由钩31a将用于截止 有害光的固定光圈37固定到第二组透镜保持件31。均由线圈和绕线筒(bobbin)构成的线圈单元34A和34B通过粘接被固定到基部 构件38中的各自凹部。通过分别向埋设于绕线筒并且与线圈电连接的金属引脚(metal pin)34A-a和34B-a供电,而使用第二组FPC 26来进行向线圈供电。 被挂在第二组透镜保持件31上的各拉伸弹簧33的另一端被挂接在基部构件38 的对应的一个钩38c上,并且三个非磁性球35被夹在基部构件38与第二组透镜保持件31 之间,从而利用被介于基部构件38和第二组透镜保持件31之间的非磁性球35对第二组透 镜保持件31施加朝向基部构件38的力。然而,由于非磁性球35的介入,第二组透镜保持件31能够在与光轴垂直的平面内 自由移动。通过使第二组透镜保持件31在所述平面内移动,控制CXD上的图像并且进行防 振操作。接着,用于致动快门叶片的快门致动器28和用于致动ND滤光器的ND致动器29 都是通过在正向和反向之间切换通电方向来切换臂的停止位置的两点切换式。这里,磁体32A和32B以及线圈单元34A和34B形成防振驱动部,该防振驱动部被 配置成关于含光轴的一平面基本对称。此外,快门致动器28和ND致动器29形成快门驱动部,该快门驱动部被配置成关 于上述平面基本对称,并且该快门驱动部位于含光轴且垂直于上述平面的平面的、与防振 驱动部所在的一侧基本相反的一侧。第二组FPC 26的一端形成半圆弧形状。致动器28和29通过焊接被连接到半圆弧 的两端,通过焊接与上述线圈单元34A的线圈引脚34A-a和线圈单元34B的线圈引脚34B-a 连接的焊垫(land) 26a被设置在半圆弧的中间部。此外,用于检测磁场的霍尔元件27A和 27B被安装在第二组FPC 26的背面侧。第二组透镜保持件31的磁体32A和32B沿图5所示的方向被磁化。各霍尔元件 均利用磁场的变化来检测磁体32A和32B中的对应一个磁体沿方向A或B的移动,并且基 于所检测到的变化量算出移动量。由于磁体32A和32B以及霍尔元件27A和27B的位置精 度重要,因此,霍尔元件27A和27B被压配合到传感器保持件30中,该传感器保持件30对 霍尔元件27A和27B进行精确定位。由定位孔26b和传感器保持件30的定位销30a来固定第二组FPC 26,并且传感器 保持件30被安装在基部构件38上。然后,由螺钉25和未示出的外周钩将第二组盖24固 定到基部构件38,由此将传感器保持件30以及致动器28和29固定到基部构件38。图6是从摄像面侧观察的图2中出现的第二组筒8的分解立体图。省略图6中的用与上述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的部件的详细说明。由快门 致动器28的未示出的致动臂来致动快门叶片39和40。由ND致动器29来驱动隔板41和 用于限制光量的ND滤光器42,并且隔板41和ND滤光器42重复进入或者离开光路的各移 动。由未示出的钩将快门盖43固定到基部构件38,由此保护快门叶片39和40以及ND滤 光器。接着,将说明图5所示的第二组筒内的布局。第二组筒8设置有如上所述的防振透镜机构、快门和光圈机构。作为防振驱动构 件的磁体32A和32B以及线圈单元34A和34B以关于图5中的Y轴对称的V字状配置被布 置在基部构件38内。此外,快门致动器28和ND致动器29也以关于图5中的Y轴对称的V字状配置被 布置在基部构件38内,并且位于图5中的X轴的与防振驱动构件相反的一侧。
将用于基部构件38的聚焦进给螺杆和聚焦引导杆的间隙形状部38a和38b布置 在当照相机位于其正常位置时的上方位置以防止有害光进入摄像元件是有效的,因此,间 隙形状部38a和38b被布置在快门致动器28与ND致动器29之间。
此外,如果包括用于向XY平面驱动第二组透镜保持件31的拉伸弹簧33和非磁性球35的配置(因为拉伸弹簧33和非磁性球35位于相反侧,因此,用虚线表示非磁性球 35),则基部构件38上的XY平面的整个区域几乎被聚焦间隙部、防振驱动构件以及致动器 28和29填充。在不改变该布局的情况下,用于使防护器转动传递突起18b通过的后述通孔60b 被形成在基部构件38中的快门致动器28与防振驱动构件中的一方(磁体32A与线圈单元 34A)之间的位置。类似地,用于使防护器转动传递突起18a通过的后述通孔60a被形成在 基部构件38中的ND致动器29与防振驱动构件中的一方(磁体32B与线圈单元34B)之间 的位置,通孔60b与通孔60a关于Y轴基本对称。图7是图2中出现的第二组筒8的示意性俯视图。除了用聚焦间隙部50统一表示用于基部构件38的聚焦进给螺杆和聚焦引导杆的 袋状的间隙形状部38a和38b之外,图7所示的配置与图5中的配置相同。为了减小镜筒2的径向尺寸,必须减小防护器驱动环18的直径,从而使整个第一 组筒小。为此,需要使用于从防护器驱动环18传递转动的转动传递突起18a或18b通过含 有防振机构和快门机构的第二组筒8。图8是与图7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二组筒8进行比较的传统的第二组筒的示意性俯 视图。具体地,图8示意性示出了假设以传统的方式使用防护器驱动环18和摄像元件保持 构件13来驱动防护器开闭时相关构件被布置在第二组筒8上的方式。图8中的附图标记与图7中的附图标记相同。一个转动传递突起18a从防护器驱 动环18突出,并且由摄像元件保持构件13的凸轮接触部13a使防护器驱动环18转动,由 此如前所述地开闭防护器。由通孔60a来表示转动传递突起18a或凸轮接触部13a延伸贯 通基部构件38的区域。在该布局中,通孔60a的转角θ c大,因此,需要使布置ND致动器29、聚焦间隙部 50和快门致动器28的配置区域逆时针转动。然而,在该情况下,不仅不能将聚焦间隙部50布置在当照相机位于其正常位置时 的顶部位置,而且,因为快门致动器28的位置与防振机构的非磁性球35的位置和第二组透 镜保持件31的位置重叠,因此,也不能满足第二组筒8的布局要求。为此,如图7所示,防护器驱动环18的转动传递突起被分成转动传递突起18a和 18b。于是,基部构件38的供摄像元件保持构件13的与转动传递突起18a和18b接触的凸 轮接触部13a和13b延伸贯通的区域被分配给通孔60a和60b,从而可以满足第二组筒8的 防振机构和快门机构的要求。也就是说,如果图8中的一个通孔60a的转角等于θ c,则第二组筒8的布局不满 足要求。为此,如图7所示,通孔被分成具有转角θ a的通孔60a(第一通孔)以及具有转 角9 b的通孔60b (第二通孔),由此可以在第二组筒8中形成用于驱动防护器的空间(但 是,θ c > θ a 且 θ c > eb)。这里,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可以颠倒。
图9至图11是图2所示的镜筒2中的防护器开闭机构的简略立体图。接着,将说明防护器驱动环18的分成的转动传递突起18a和18b与摄像元件保持构件13的凸轮接触部13a和13b接触的定时。为了清楚,图9至图11仅示出了防护器驱动环18和摄像元件保持构件13。图9示出了如下定时当镜筒2被收纳到照相机主体1中时,包括在第一组筒7中的防护器驱动环18朝向摄像面缩回并且与摄像元件保持构件13的凸轮接触部13a接触, 由此启动防护器驱动环18的转动。图10示出了如下状态镜筒2进一步缩回,并且在防护器驱动环18的转动传递突 起18a与凸轮接触部13a接触的状态下,转动传递突起18b也与凸轮接触部13b接触。图 11示出了镜筒2从图10所示的状态进一步缩回直到镜筒2被容纳在照相机主体1中的状 态。当镜筒2缩回时,如图9所示,防护器驱动环18的转动传递突起18a仅与摄像元 件保持构件13的凸轮接触部13a接触,由此启动防护器的闭合操作。此时,隔着光轴与转动传递突起18a相对的转动传递突起18b未与摄像元件保持 构件13的凸轮接触部13b接触,使得仅通过转动传递突起18a的转动力来闭合防护器。当镜筒进一步缩回时,如图10所示,转动传递突起18b也与凸轮接触部13b接触, 使得通过转动传递突起18a和18b的转动力两者来闭合防护器。当镜筒2完全缩回并且被置于容纳状态时,如图11所示,转动传递突起18a与凸 轮接触部13a之间的接触被解除,使得仅通过转动传递突起18b与凸轮接触部13b之间的 接触来保持防护器的闭合状态。也就是说,在镜筒2缩回的时刻,启动闭合防护器,通过一个转动传递突起与一个 凸轮接触部之间的一个接触使防护器驱动环18转动,接着,在镜筒2缩回的途中,两个转动 传递突起开始与两个凸轮接触部接触,镜筒2缩回的最后,接触被切换成另一转动传递突 起与另一凸轮接触部之间的另一个接触,这保持防护器的闭合状态。如上所述,可以通过切换接触定时来减小转动传递突起18a或18b的(周向)宽 度,因此,也可以减小通孔60a和60b的尺寸,由此可以在图5所示的布局中容纳所需的部 件。尽管已经参照典型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 的典型实施方式。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将符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变型、等同结构和功 能。本申请要求2009年2月16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 2009-032863的优先权,该 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包含于此。
权利要求
一种镜筒,该镜筒包括防护器驱动环,其包括第一转动传递突起,所述第一转动传递突起沿光轴方向朝向摄像面突出;以及第二转动传递突起,所述第二转动传递突起被形成在与所述第一转动传递突起平行且隔着光轴与所述第一转动传递突起基本相对的位置;以及摄像元件保持构件,其包括在所述镜筒缩回时与所述第一转动传递突起接触的第一凸轮接触部和与所述第二转动传递突起接触的第二凸轮接触部,其中,到所述防护器驱动环的转动传递以如下变化的方式进行首先经由所述第一转动传递突起与所述第一凸轮接触部之间的接触传递,接着经由所述第一转动传递突起与所述第一凸轮接触部之间的接触及所述第二转动传递突起与所述第二凸轮接触部之间的接触传递,最后经由所述第二转动传递突起与所述第二凸轮接触部之间的接触传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还包括 防振驱动部,其被配置成关于含所述光轴的一平面基本对称;快门驱动部,其被配置成关于所述平面基本对称,并且所述快门驱动部位于含所述光 轴且垂直于所述平面的平面的、与所述防振驱动部所在的一侧基本相反的一侧;以及 基部构件,其保持所述防振驱动部和所述快门驱动部,其中,所述基部构件包括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转动传递突起和所述第一凸轮接触部中 的至少一方延伸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转动传递突起和所述第二凸 轮接触部中的至少一方延伸通过所述第二通孔,以及沿所述光轴方向观察,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被配置在所述防振驱动部与所述 快门驱动部之间。
3.一种摄像设备,其包括镜筒, 其中,所述镜筒包括防护器驱动环,其包括第一转动传递突起,所述第一转动传递突起沿光轴方向朝向摄 像面突出;以及第二转动传递突起,所述第二转动传递突起被形成在与所述第一转动传递 突起平行且隔着光轴与所述第一转动传递突起基本相对的位置;以及摄像元件保持构件,其包括在所述镜筒缩回时与所述第一转动传递突起接触的第一凸 轮接触部和与所述第二转动传递突起接触的第二凸轮接触部,其中,到所述防护器驱动环的转动传递以如下变化的方式进行首先经由所述第一转 动传递突起与所述第一凸轮接触部之间的接触传递,接着经由所述第一转动传递突起与所 述第一凸轮接触部之间的接触及所述第二转动传递突起与所述第二凸轮接触部之间的接 触传递,最后经由所述第二转动传递突起与所述第二凸轮接触部之间的接触传递。
全文摘要
镜筒及摄像设备。镜筒能够在保持快门和防振机构的布局的自由度的同时减小镜筒的径向尺寸。防护器驱动环包括朝向摄像面沿轴向突出、彼此平行且基本相对的第一转动传递突起和第二转动传递突起。摄像元件保持构件包括在镜筒缩回时分别与第一转动传递突起和第二转动传递突起接触的第一凸轮接触部和第二凸轮接触部。到防护器驱动环的转动传递以如下变化的方式进行首先经由第一转动传递突起与第一凸轮接触部之间的接触传递,接着经由第一转动传递突起与第一凸轮接触部之间的接触及第二转动传递突起与第二凸轮接触部之间的接触传递,最后经由第二转动传递突起与第二凸轮接触部之间的接触传递。
文档编号G02B7/04GK101806985SQ20101011565
公开日2010年8月18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11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16日
发明者增喜明彦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