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电子设备和显示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299804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手持电子设备和显示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一种手持电子设备和用于手持电子设备的显示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例如智能手机之类的具有大屏幕的手持电子设备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但是手持电子设备的屏幕的尺寸毕竟受到便携特性的限制,一般不会超过4吋或5吋。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处理器的处理能力提高,便携式电子设备可为用户提供的功能不断增多,现有手持设备的屏幕大小已经不能满足用户越来越多样化的操作需要。例如,现有手持电子设备显示的图像尺寸小,并且显示屏幕的分辨率低,当用户通过手持电子设备观看视频时体验较差。因此希望提供一种为在保证电子设备便携性的同时,为用户提供更大视觉体验的便携式电子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持电子设备及应用于手持电子设备的显示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手持电子设备,包括:图像处理单元,配置来提供第一图像;第一显示单元,配置来显示第一图像;第一光学系统,配置来接收从第一显示单元发出的光线,并对从第一显示单元发出的光线进行光路转换,以形成第一放大虚像,其中第一光学系统与第一显示单元之间的光路的长度小于第一光学系统的焦距;第一视窗,设置在手持电子设备的第一外表面上,以允许观看者在靠近所述第一外表面时,通过第一光学系统观看到第一放大虚像。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方法,应用于手持电子设备。所述方法包括:通过图像处理单元提供第一图像;通过第一显示单元显示第一图像;通过第一光学系统接收从第一显示单元发出的光线,并对从第一显示单元发出的光线进行光路转换,以形成第一放大虚像,其中第一光学系统与第一显示单元之间的光路的长度小于第一光学系统的焦距。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手持电子设备和显示方法中,用户可观看的图像尺寸不受手持设备自身屏幕尺寸的限制,从而在保持手持设备便携性能同时,用户可通过手持设备观看到具有较大尺寸的显示图像。此外,与微型投影仪相比,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手持设备及显示方法功耗很低,并且不受环境光的限制。在光线较强的户外或在光线较弱的室内均可使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手持设备及显示方法。此外,如上所述,由于当观看者在靠近所述第一外表面时,才能够通过第一光学系统观看到第一放大虚像,从而防止用户所观看的内容被其他人窥视,提高了私密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简要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手持电子设备的示例性框图。图2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的透镜组件的示意图。图2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示例的透镜组件的示意图。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手持电子设备的示例性框图。图4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手持电子设备的基本构造示例。图5是描述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显示方法的流程图。图6是描述了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注意,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具有基本上相同步骤和元素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且对这些步骤和元素的重复解释将被省略。在本发明的以下实施例中,手持电子设备的具体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手、媒体播放器(例如MP4)、游戏机、平板电脑,卫星定位设备等。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手持电子设备100的示例性框图。如图1所示,手持电子设备100包括图像处理单元110、第一显示单元120、第一光学系统130和第一视窗140。图像处理单元110可提供第一图像。第一图像可以是,例如,图片、视频图像或者文本,图片,文本和图片的组合等。图像处理单元110可以是手持电子设备的中央处理单元(例如CPU),可替换地,也可以是在物理或逻辑上独立设置的图像处理单元。第一显示单元120可显示图像处理单元110提供的第一图像。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第一显示单元120可以是其屏幕的尺寸小于现有手持设备的屏幕的尺寸的微型显示单元。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第一显示单元120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具体地,第一显示单元120的屏幕的分辨率可高于现有手持设备的屏幕的分辨率。例如,第一显示单元120可采用符合高清或全高清标准的显示屏幕。由于第一显示单元120的屏幕尺寸很小,在本发明的示例中,用户难以通过肉眼看清第一显示单元120所显示的第一图像。此外,在手持设备的屏幕的分辨率较高的情况下,第一显示单元120的屏幕的分辨率也可等于手持设备的屏幕的分辨率。第一光学系统130可接收从第一显示单元发120出的光线,并对从第一显示单元120发出的光线进行光路转换,以形成第一放大虚像,其中第一光学系统130与第一显示单元120之间的光路的长度小于第一光学系统的焦距。也就是说,第一光学系统130具有正屈光力。可预先设定第一光学系统130的放大倍数。可替换地,第一光学系统130可包括第一调节部件以调整第一光学系统130的放大倍数,稍后将对此进行详细描述。第一放大虚像的面积大于第一显示单元的显示区域的面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第一光学系统130至少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组件。图2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的透镜组件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透镜组件可包括一个凸透镜210。凸透镜210可接收从第一显示单元发120出的光线,并对从第一显示单元120发出的光线进行光路转换,以形成第一放大虚像220。虽然在图2A中以一条光线为例描述了对从第一显示单元120发出的光线进行的光路转换,但是应注意实际上从第一显示单元120发出的为由多条光线构成的一组光线,并且该组光线通过凸透镜210进行光路转换,以形成第一放大虚像220。此外,为了减少像差、避免色散等对成像造成的干扰,带给用户更好的视觉体验,也可由包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多个透镜形成透镜组件。如上所述,该多个透镜形成透镜组件具有正屈光力,即,可等效为凸透镜。图2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示例的透镜组件的示意图。如图2B所示,透镜组件可包括单凸透镜220、单凸透镜230和凹凸镜240。图像处理单元110、第一显示单元120和第一光学系统130可设置在手持电子设备100的内部。第一视窗140可设置在手持电子设备100的第一外表面上,以允许观看者在靠近所述第一外表面时,能够通过第一光学系统观看到第一放大虚像。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第一视窗140的大小可与人眼的大小相对应,并且第一视窗140可设置在手持电子设备外壳的第一外表面上。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在手持电子设备中,第一显示单元120设置在第一光学系统130的一侧,第一光学系统130允许观察者在与第一显示单元120相对的、该第一光学系统的另一侧,观看第一放大虚像。通过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手持电子设备,用户可观看的图像尺寸不受手持设备自身屏幕尺寸的限制,从而在保持手持设备便携性能同时,用户可通过手持设备观看到具有较大尺寸的显示图像。此外,与微型投影仪相比,根据本实施例的手持设备功耗很低,并且不受环境光的限制。在光线较强的户外或在光线较弱的室内均可使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手持设备观看视频或图片。此外,如上所述,由于当观看者在靠近所述第一外表面时,才能够通过第一光学系统观看到第一放大虚像,从而防止用户所观看的内容被其他人窥视,提高了私密性。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手持电子设备300的示例性框图。与图1中所示的手持电子设备100类似,手持电子设备300包括图像处理单元310、第一显示单元320、第一光学系统330和第一视窗340。此外,手持电子设备300还包括采集单元350、识别单元360和控制单元370。图像处理单元310可提供第一图像。第一图像可以是,例如,图片、视频图像或文本和图片的组合等。第一显示单元320可显示图像处理单元310提供的第一图像。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单元320为设置于手持电子设备300内部的微型显示单元。由于第一显示单元320的屏幕尺寸很小,在本实施例中,用户难以通过肉眼看清第一显示单元320所显示的第一图像。第一光学系统330可接收从第一显示单元320发出的光线,并对从第一显示单元发出的光线进行光路转换,以形成第一放大虚像。也就是说,第一光学系统330具有正屈光力。第一视窗340设置在手持电子设备的第一外表面上,以允许观看者能够通过第一光学系统330观看到第一放大虚像。如图3所示,第一视窗340的大小可与人眼的大小相对应,以及沿第一光学系统330的光轴对应地设置第一视窗340和第一光学系统330。第一显示单元320设置在第一光学系统330的一侧,第一视窗340的设置在第一光学系统330的另一侧与第一显示单元320相对,以便观察者观看第一放大虚像。第一视窗340可设置在手持电子设备300外壳的第一外表面上。采集单元350可在观看者靠近第一外表面观看第一放大虚像时,采集该观看者的眼部图像。例如,采集单元350可以是设置在手持电子设备300内部的一采集部件。可替换地,采集单元350也可以是设置在手持电子设备300内部的多个采集部件组成的采集阵列。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可沿第一光学系统的330光轴对应地设置第一显示单元320、采集单元350、第一光学系统330和第一视窗340。例如,在第一显示单元320包括包含多个显示部件的显示阵列的情况下,采集单元350可包括包含多个采集部件的采集阵列,并且可对应地设置显示阵列和采集阵列。例如,可以在两个相邻的采集部件之间配置采集部件的方式,交叉设置显示阵列和采集阵列。具体地,可以隔行和隔列的方式交替设置显示阵列中的显示元件和采集阵列中的采集元件。此外,可在同一平面上设置显示阵列和采集阵列。可替换地,也可将在不同平面上设置显示阵列和采集阵列。例如,将采集阵列设置在显示阵列远离第一视窗340的一侧或靠近第一视窗340的一侧。此外,在沿第一光学系统的光轴对应地设置采集单元、第一显示单元、第一光学系统和第一视窗的情况下,第一显示单元可以是透明显示屏幕,或者第一显示单元可以在显示第一图像期间以预定时间间隔在透明状态和不透明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从而,在显示第一图像的期间,从第一视窗入射的光线能够穿过第一显示单元到达采集单元,并且可将采集单元设置在第一显示单元远离第一视窗的一侧。在本示例中,采集单元可以是设置在第一显示单元远离第一视窗的一侧的一个或多个采集部件。通过将第一显示单元配置为透明显示屏幕,或者使其第一显示单元在显示第一图像期间以预定时间间隔在透明状态和不透明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可以简单的结构形成采集单元,并且可容易地确定采集单元的位置。可替换地,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示例,不需沿第一光学系统的330光轴对应地设置第一显示单元320和整个采集单元350。例如,采集单元350可包括第一光学部件和采集部件。并且第一光学部件可将眼部图像信号传送到采集部件。从而,可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更加灵活地确定采集单元在手持电子设备中的位置。图4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手持电子设备400的基本构造示例。与图1中所示的手持电子设备100类似,手持电子设备400包括图像处理单元410、第一显示单元420、第一光学系统430和第一视窗440。此外,手持电子设备400还包括采集单元。图像处理单元410可提供第一图像。第一图像可以是,例如,图片、视频图像或文本和图片的组合。第一显示单元420可显示图像处理单元410提供的第一图像。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单元420为设置于手持电子设备400内部的微型显示单元。由于第一显示单元420的屏幕尺寸很小,在本实施例中,用户难以通过肉眼看清第一显示单元420所显示的第一图像。第一光学系统430可接收从第一显示单元420发出的光线,并对从第一显示单元发出的光线进行光路转换,以形成第一放大虚像。第一光学系统430具有正屈光力。第一视窗440设置在手持电子设备的第一外表面上,以允许观看者能够通过第一光学系统420观看到第一放大虚像。如图4所示,第一视窗440的大小可与人眼的大小相对应。采集单元包括第一光学部件451和采集部件453。如图4所示,第一光学部件451与第一视窗440对应设置。第一光学部件451的第一表面(如图4所示的第一光学部件451的倾斜表面)能够透射从第一方向照射的光线以允许经过第一光学系统进行光路转换的光线穿过该第一光学部件,并且第一光学部件451的第一表面能够反射从第二方向照射光线。如图4中的实线箭头所示,第一光学部件451的第一表面能够透射经过第一光学系统进行光路转换的光线,并且如图4中的虚线箭头所示,将从第一视窗440入射的光线反射到采集部件453。从而,当观看者靠近手持带内置设备400的第一外表面观看第一放大虚像时,第一光学部件451将该观看者的眼部图像信号(即光信号)传送到采集部件453。然后,采集部件453可基于第一光学部件451传送的眼部图像信号来采集眼部图像。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不需要对应地设置第一视窗和采集单元中的采集部件。从而避免增加手持电子设备的厚度,并且可以更加灵活地确定采集部件在手持电子设备中的位置。返回图3,识别单元360可根据采集单元350所采集的眼部图像进行图像识别,并生成识别结果。然后,控制单元370可根据识别结果生成控制指令,并将控制指令发送到图像处理单元310。当观看者靠近手持设备的电子第一外表面观看所述第一放大虚像时,不便于利用诸如手指之类的操作体在触摸屏、按键等输入单元上进行输入操作。例如在第一显示单元播放视频图像,并且观看者希望对当前播放的视频进行快进或快退操作时,可能需要将眼睛从第一视窗附近移开,以确定相应的操作按键的位置并点击。通过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手持电子设备,在观看者靠近手持设备的电子第一外表面观看所述第一放大虚像时,可采集该观看者的眼部图像,从而观看者不需要将眼睛从第一视窗附近移开,也可根据观看者的眼部图像对图像处理单元进行控制。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示例,采集单元350所采集的眼部图像可包括虹膜图像。然后,识别单元360可根据虹膜图像进行虹膜识别,并生成识别结果。优选地,当识别结果指示虹膜图像与预先存储的虹膜信息匹配时,控制单元370生成第一控制指令,以将手持电子设备切换到第一状态,并且当识别结果指示虹膜图像与预先存储的虹膜信息不匹配时,控制单元370生成第二控制指令,以将手持电子设备切换到第二状态。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在第一状态下,可允许图像处理单元310向第一显示单元320提供第一图像,而在第二状态下,可禁止图像处理单元310向第一显示单元320提供第一图像。也就是说,只有当采集单元350所采集的当前观看者的虹膜图像与预先存储的虹膜信息匹配时,控制单元370才允许图像处理单元310向第一显示单元320提供第一图像,从而提高了安全性,防止手持电子设备中所存储的可视内容被其他人窥视。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示例,可通过识别单元360根据采集单元350所采集的眼部图像获得眼部状态参数。并且控制单元370可根据眼部状态参数生成控制指令,并将控制指令发送到图像处理单元310,以控制图像处理单元310所提供的第一图像。例如,眼部状态参数可以是指示眼球活动方向的眼球活动参数,此外,眼部状态参数也可以指示眼睛睁开/闭合状态或者指示眼睛的眨眼动作等。如上所述,控制单元370可根据眼部状态参数生成控制指令以控制图像处理单元310所提供的第一图像。例如,当眼部状态参数指示观看者的眼球向右移动时,控制单元370可生成快进控制指令,并且图像处理单元310可根据快进控制指令快进当前播放的视频图像,而当眼部状态参数指示观看者的眼球向左移动时,控制单元370可生成快退控制指令,并且图像处理单元310可根据快退控制指令快退当前播放的视频图像。此外,当眼部状态参数指示观看者的眨眼时,控制单元370可生成暂停控制指令,并且图像处理单元310可根据暂停控制指令暂停当前播放的视频图像。此外,为了方便用户通过双眼同时观看被放大的第一图像,根本发明实施例的手持电子设备还可包括第二显示单元、第二光学系统和第二视窗。具体地,第二显示单元可显示第一图像。第二光学系统可接收从第二显示单元发出的光线,并对从第二显示单元发出的光线进行光路转换,以形成第二放大虚像,其中第二光学系统与第二显示单元之间的光路的长度小于第二光学系统的焦距。第二视窗设置在手持电子设备的第一外表面上,以允许观看者在靠近第一外表面时,通过第二光学系统观看到第二放大虚像。上述采集单元可包括与第一视窗和第二视窗分别对应设置的采集部件,以分别采集观看者左眼和右眼的眼部图像。识别单元可根据采集单元所采集的左眼和右眼的眼部图像进行图像识别,并生成识别结果。并且控制单元可根据对于观看者左眼和右眼的识别结果生成控制指令,并将控制指令发送到图像处理单元,从而丰富了观看者能够进行通过眼部进行的控制指令。此外,可根据观看者两眼之间的距离设置第一视窗和第二视窗。可替换地,手持电子设备还可进一步包括第二调节部件以根据观察者两眼之间的距离,调整第一光学系统和/或第二光学系统。例如,第一光学系统的位置可以是固定的,可根据观察者两眼之间的距离调节第二光学系统,反之亦然。可替换地,第一光学系统和第二光学系统的位置都是可通过第二调节部件进行调整的。下面,参照图5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显示方法。图5是描述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显示方法500的流程图。显示方法500用于手持电子设备。显示方法500中的各个步骤可分别被上述图1中所示的手持电子设备中的相应单元实现,因此,为了描述简洁,不再具体描述。如图5所示,在步骤S510中,通过图像处理单元提供第一图像。第一图像可以是,例如,图片、视频图像或文本和图片的组合。图像处理单元可以是手持电子设备的中央图像处理单元(例如CPU),可替换地,也可以是在物理或逻辑上独立设置的图像图像处理单元。在步骤S520中,通过第一显示单元显示第一图像。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第一显示单元可以是其屏幕的尺寸小于现有手持设备的屏幕的尺寸的微型显示单元。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第一显示单元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具体地,第一显示单元的屏幕的分辨率可高于现有手持设备的屏幕的分辨率。例如,第一显示单元可采用符合高清或全高清标准的显示屏幕。由于第一显示单元的屏幕尺寸很小,在本发明的示例中,用户难以通过肉眼看清第一显示单元所显示的第一图像。在步骤S530中,通过第一光学系统接收从第一显示单元发出的光线,并对从第一显示单元发出的光线进行光路转换,以形成第一放大虚像,其中第一光学系统与第一显示单元之间的光路的长度小于第一光学系统的焦距。也就是说,第一光学系统具有正屈光力。可预先设定第一光学系统的放大倍数。可替换地,第一光学系统可包括第一调节部件以调整第一光学系统的放大倍数。通过设置在手持电子设备的第一外表面上的第一视窗,观看者可经由第一光学系统,观看的第一图像的放大虚像。通过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方法,用户可观看的图像尺寸不受手持设备自身屏幕尺寸的限制,从而在保持手持设备便携性能同时,用户可通过手持设备观看到具有较大尺寸的显示图像。此外,与微型投影仪相比,根据本实施例的手持设备功耗很低,并且不受环境光的限制。在光线较强的户外或在光线较弱的室内均可使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手持设备观看视频或图片。此外,如上所述,由于当观看者在靠近所述第一外表面时,才能够通过第一光学系统观看到第一放大虚像,从而防止用户所观看的内容被其他人窥视,提高了私密性。下面,参照图6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显示方法。图6是描述了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方法600的流程图。显示方法600用于手持电子设备。显示方法600中的各个步骤可分别被上述图3中所示的手持电子设备中的相应单元实现,因此,为了描述简洁,不再具体描述。与图5中所示的显示方法500中的步骤S510至步骤S530类似,在步骤S610中,通过图像处理单元提供第一图像。第一图像可以是,例如,图片、视频图像或文本和图片的组合。图像处理单元可以是手持电子设备的中央图像处理单元(例如CPU),可替换地,也可以是在物理或逻辑上独立设置的图像图像处理单元。在步骤S620中,通过第一显示单元显示第一图像。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第一显示单元可以是其屏幕的尺寸小于现有手持设备的屏幕的尺寸的微型显示单元。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第一显示单元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具体地,第一显示单元的屏幕的分辨率可高于现有手持设备的屏幕的分辨率。例如,第一显示单元可采用符合高清或全高清标准的显示屏幕。由于第一显示单元的屏幕尺寸很小,在本发明的示例中,用户难以通过肉眼看清第一显示单元所显示的第一图像。然后,在步骤S630中,通过第一光学系统接收从第一显示单元发出的光线,并对从第一显示单元发出的光线进行光路转换,以形成第一放大虚像,其中第一光学系统与第一显示单元之间的光路的长度小于第一光学系统的焦距。也就是说,第一光学系统具有正屈光力。可预先设定第一光学系统的放大倍数。可替换地,第一光学系统可包括第一调节部件以调整第一光学系统的放大倍数。通过设置在手持电子设备的第一外表面上的第一视窗,观看者可经由第一光学系统,观看的第一图像的放大虚像。此外,图6中所示的方法还包括步骤S640至步骤S660。在步骤S640中,在观看者靠近第一外表面观看第一放大虚像时,采集该观看者的眼部图像。在步骤S650中,根据所采集的眼部图像进行图像识别,并生成识别结果。然后,在步骤S660中,根据识别结果生成控制指令,并将控制指令发送到图像处理单元。当观看者靠近手持设备的电子第一外表面观看所述第一放大虚像时,不便于利用诸如手指之类的操作体在触摸屏、按键等输入单元上进行输入操作。例如在第一显示单元播放视频图像,并且观看者希望对当前播放的视频进行快进或快退操作时,可能需要将眼睛从第一视窗附近移开,以确定相应的操作按键的位置并点击。通过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方法,在观看者靠近手持设备的电子第一外表面观看所述第一放大虚像时,可采集该观看者的眼部图像,从而观看者不需要将眼睛从第一视窗附近移开,也可根据观看者的眼部图像对图像处理单元进行控制。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在步骤S640中,在观看者靠近第一外表面观看第一放大虚像时,可采集该观看者的虹膜图像。并且在步骤S650中,可根据虹膜图像进行虹膜识别。优选地,当识别结果指示虹膜图像与预先存储的虹膜信息匹配时,在步骤S660中可生成第一控制指令,以将手持电子设备切换到第一状态,并且当识别结果指示虹膜图像与预先存储的虹膜信息不匹配时,在步骤S660中可生成第二控制指令,以将手持电子设备切换到第二状态。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在第一状态下,可允许图像处理单元向第一显示单元提供第一图像,而在第二状态下,可禁止图像处理单元向第一显示单元提供第一图像。也就是说,只有当所采集的当前观看者的虹膜图像与预先存储的虹膜信息匹配时,才允许在步骤S610中通过图像处理单元向第一显示单元提供第一图像,从而提高了安全性,防止手持电子设备中所存储的可视内容被其他人窥视。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示例,在步骤S650中,可根据在步骤S640中所采集的眼部图像获得眼部状态参数。并且在步骤S660中,可根据眼部状态参数生成控制指令,并将控制指令发送到图像处理单元,以控制图像处理单元所提供的第一图像。例如,眼部状态参数可以是指示眼球活动方向的眼球活动参数,此外,眼部状态参数也可以指示眼睛睁开/闭合状态或者指示眼睛的眨眼动作等。如上所述,在步骤S660中可根据眼部状态参数生成控制指令以控制图像处理单元所提供的第一图像。例如,当眼部状态参数指示观看者的眼球向右移动时,在步骤S660中可生成快进控制指令,并且图像处理单元可根据快进控制指令快进当前播放的视频图像,而当眼部状态参数指示观看者的眼球向左移动时,在步骤S660中可生成快退控制指令,并且图像处理单元可根据快退控制指令快退当前播放的视频图像。此外,当眼部状态参数指示观看者的眨眼时,在步骤S660中可生成暂停控制指令,并且图像处理单元可根据暂停控制指令暂停当前播放的视频图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依赖于设计需求和其它因素对本发明进行各种修改、组合、部分组合和替换,只要它们在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价物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