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697058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及背光模组。该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第二表面,第一表面用于显示画面。该背光模组包括光学模组、框架及背板。该背光模组具有底部及顶部,该顶部邻近显示面板且为该背光模组距离其底部最远之表面。该框架包括第一侧壁及弹片结构。该背板包括具有一顶面的第二侧壁,该弹片结构位于该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该显示装置还包括卡件,该卡件限位在第二侧壁的顶面上,该弹片结构及卡件分别设置卡固结构,该卡件及弹片结构通过卡固结构卡合固定,从而将卡件固定至背光模组,该卡件固定至显示面板第二表面的对应第一表面的非显示区域的位置,该显示面板经由该卡件固定在背光模组的顶部之上。
【专利说明】显示装置【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显示装置,如液晶显示装置,通常包括显示面板、为该显示面板提供背光的背光模组、以及将显示面板固定于背光模组的前框。背光模组一般包括背板及框架,背板与框架配合用以收容背光模组的各组件,该框架除了固定该背光模组中的各种光学元件外,其还用于承载并收容该显示面板,该前框与该背板配合将该显示面板及背光模组的各组件收容于其内并固定,业界常用的前框与背板的固定方式有卡扣配合以以及螺丝锁固。然而,由于显示面板由框架承载并收容于其内,该上述显示装置的非显示区域的模组宽度至少包含了显示面板本身的非显示区域的宽度及框架侧壁的宽度,再加上上框与下框的侧壁宽度,使得该显示装置的边框宽度较大,难于符合目前显示装置边框日益窄化的发展趋势。

【发明内容】

[0003]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显示装置边框较宽的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边框较窄的显示装置。
[0004]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显示面板及背光模组,该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用于显示画面,该第一表面包括显示区域及非显示区域,该背光模组邻近该第二表面设置,该背光模组包括光学模组、用于固定光学模组的框架、用于承载并固定该光学模组及框架的背板,该框架包括第一侧壁,该背板包括底板及第二侧壁,该背光模组具有底部及顶部,该顶部邻近显示面板且为该背光模组距离其底部最远之表面。该框架还包括与第一侧壁相连的弹片结构,该弹片结构位于该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该第二侧壁包括一顶面,该显示装置还包括卡件,该卡件限位在背板的第二侧壁的顶面上,且该卡件与第一侧壁分别位于弹片结构的两侧,该弹片结构及卡件分别设置卡固结构,该卡件及弹片结构通过卡固结构卡合固定,从而将卡件固定至背光模组,该卡件固定至显示面板第二表面的对应第一表面的非显示区域的位置,该显示面板经由该卡件固定在背光模组的顶部之上。
[0005]由于本发明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的第二表面固定于该背光模组的顶部之上,因此,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显示装置的边框宽度因背光模组框架边框与显示面板非显示区域的重叠代替了现有技术背光模组框架边框与显示面板非显示区域的叠加,因此显示装置的边框宽度明显变小,使得该显示装置更符合目前显示装置边框日益缩小的发展趋势,从而达到较好的窄边框的视觉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6]图1是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一较佳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图。
[0007]图2是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的卡件由另一方向观看的立体放大示意图。[0008]图3是图1所示的III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0009]图4是图1所示的IV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0010]图5是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组装后的部分剖面图。
[0011]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显示装置I
显示面板10 第一表面12 第二表面14 卡件20 第一平板22 第二平板23 连接板25 开孔236 卡槽27 背光模组30 光学模组31 光学膜片组312 导光板313 反射片316 框架35 第一侧壁351 弹片结构352 卡勾353 延伸部355 扣合部356 让位槽357 背板36 底板361 第二侧壁362 顶面363 凸柱365 凸棱366 螺纹孔367 延伸板368 双面胶40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12]请参阅图1,其是本发明显示装置I 一较佳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图。该显示装置I包括显示面板10、卡件20以及邻近该显示面板10设置并为该显示面板10提供背光的背光模组30。
[0013]该显不面板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2和第二表面14,该第一表面12用于显示画面,该第一表面12包括显示区域及围绕在显示区域外围的非显示区域。其中,该显示面板10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
[0014]该背光模组30邻近该第二表面14设置,其包括光学模组31、用于固定该光学模组31的框架35、用于承载并固定该光学模组31及框架35的背板36。该光学模组31可以包括光源(图未不)、光学膜片组312、导光板313及反射片316等。
[0015]请一并参阅图2,该卡件20包括平行相对的第一平板22与第二平板23以及分别与第一、第二平板22、23垂直相连的连接板25,该第一、第二平板22、23及连接板25界定具有开口的卡槽27。该第二平板23设置开孔236。
[0016]请一并参阅图3,该框架35包括第一侧壁351及设置在第一侧壁351外侧的弹片结构352。该第一侧壁351界定一第一收容空间,该光学模组31收容在该第一收容空间内。该弹片结构352包括卡勾353及连接部354,该卡勾353包括延伸部355及扣合部356。该延伸部355与该第一侧壁351相对设置,该连接部354垂直连接该第一侧壁351及延伸部355的底端,从而该第一侧壁351、延伸部355及连接部354界定一让位槽357。该扣合部356设置在该延伸部355的顶端,向让位槽357外突出,从而与该延伸部355形成一 L形的卡勾。在外力作用下,该弹片结构352弹性变形,使得该卡勾353向靠近该第一侧壁351方向移动。该让位槽357内设置弹性件358,该弹性件358 —端抵接该第一侧壁351,另一端抵接延伸部355。无外力作用下,该弹片结构352无形变,该弹性件358无形变。弹片结构352受到外力作用时,弹片结构352发生形变,弹片结构352的卡勾353向第一侧壁351移动,并使得弹性件358压缩,外力释放后,弹片结构352的卡勾353在其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向远离第一侧壁351方向移动,在回复过程中,受压缩的弹性件358进一步向弹片结构352的卡勾353的延伸部355提供弹性作用力,用以增强弹片结构352的弹性恢复力。优选的,该框架35可采用胶框,该弹性件358可采用弹簧。
[0017]本实施例中,该框架35包括四个首尾相连的第一侧壁351,该卡件20的个数为两个,分别设置在二相对第一侧壁351的外侧,且该卡件20的长度设计为与其相连的第一侧壁351的长度相等。可变更的,该卡件20的长度也可根据需要变更设计,该卡件20的个数也不局限于两个,其可根据需要变更设计,设计为多个,多个卡件20围绕该显示面板10第二表面14对应第一表面12的非显不区域一周。
[0018]请一并参阅图4,该背板36包括一底板361以及由底板361边缘垂直延伸的第二侧壁362,该底板361和第二侧壁362界定一第二收容空间用以承载并固定该框架35及光学模组31于其内。本实施例中,该背板36包括二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362,该二第二侧壁362与设置有弹片结构352的二第一侧壁351相对。该第二侧壁362包括一顶面363,该顶面363远离该底板361。该顶面363对应该开孔236处设置向远离底板361延伸的凸棱366,且该凸棱366与该第二侧壁362共面。该顶面363未设置凸棱366处设置平行底板361的延伸板368。该第二侧壁362上还设置有向第二空间内突出的凸柱365,且一螺纹孔367贯穿该第二侧壁362及凸柱365。
[0019]请一并参阅图5,该显示装置I组装时,该光学模组31收容在框架35界定的第一收容空间内,该背板36承载并固定该光学模组31及该框架35,该背板36及框架35的配合固定方式可选用业界常用的固定方式,例如,卡合固定或者螺丝锁固。该弹片结构352位于该第一侧壁351与第二侧壁362之间,该延伸板368与第一侧壁351分别位于该弹片结构352的延伸部355的两侧。施加外力至弹片结构352,使得弹片结构352的延伸部355向第一侧壁351移动,设置在让位槽357内的弹性件358被压缩,该弹片结构352的卡勾353的扣合部356随其向第一侧壁351移动,在扣合部356远离第二侧壁362后,该卡件20的第二平板23对应第二侧壁362的顶面363,该顶面363上的凸棱366插入第二平板23的开孔236,该第二平板23抵接第二侧壁362的延伸板368,从而将卡件20限位在第二侧壁362的顶面363。此时,该卡槽27朝向该弹片结构352的扣合部356,释放外力,该弹片结构352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向第二侧壁362移动,且配合弹性件358弹性恢复力的加强作用,该弹片结构352的卡勾353的扣合部356卡入卡件20的卡槽27内。该显示面板10邻近该第一平板22设置,该卡件20的第一平板22的上涂布双面胶40,该卡件20的第一平板22粘接固定在显示面板10第二表面14对应非显示区域的部分。组装后,背板36的底板361界定背光模组30的底部,而距离背光模组30底部最远的表面界定为背光模组30顶部,而显示面板10即固定在该背光模组30的框架35和背板36的前方,固定在该背光模组30的顶部之上。本实施例中,该弹片结构352的延伸部355的高度较第一侧壁351及第二侧壁362高,且延伸部355的高度较第二侧壁362及其顶面上的凸棱366高,则该延伸部355的顶面即界定背光模组30的顶部。可变更的,上述第一侧壁351、第二侧壁362、凸棱366及延伸部355的高度可变更设计,并不限定延伸部355的顶端界定背光模组30的顶部。
[0020]需重工拆卸时,为方便将显示面板10由背光模组30上拆卸下来,通过将一安装螺丝39旋入第二侧壁362与凸柱365的螺纹孔367内,当安装螺丝39的端部穿过螺纹孔367并抵接弹片结构352的延伸部355后,继续拧紧安装螺丝39,安装螺丝39对弹片结构352施加外力,使得弹片结构352变形,该延伸部355及扣合部356向第一侧壁351方向移动并远离第二侧壁362,直至该扣合部356脱离卡件20的卡槽27。此时,即可将显示面板10及卡件20由背光模组30中拆卸出来。拧松安装螺丝39,安装螺丝39向旋出螺纹孔367的方向移动,当安装螺丝39与延伸部355分离后,弹片结构352所受外力消失。因此,本案可通过安装螺丝39来实现卡件20与弹片结构352的锁固或解锁状态,以方便拆卸,使得重工更加简易方便,也可大大降低重工的成本。
[0021]且本发明显示装置I中,由于该显示面板10的第二表面14粘接固定在该背光模组30之外,显不面板10固定在该背光模组30的框架35和背板36的前方。相较于现有技术通过框架收容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本发明显示装置I的边框宽度,其框架35的边框宽度是与显示面板10的非显示区域重叠的,而非宽度的叠加,因此显示装置I的边框宽度明显变小,使得该显示装置I更符合目前显示装置I边框日益缩小的发展趋势,从而达到较好的窄边框的视觉效果。
[0022]另外,由于该显示面板10已在背光模组30外粘接固定,因此,显示面板10的第一表面12外的无需额外的其他框架来一并固定,则用于显示的第一表面12前方无额外的其他框架的来覆盖第一表面12,不仅使得显示装置I的表面达到纯平化,而且能使该显示装置I的边框明显变小,使得该显示装置I更符合目前显示装置I边框日益缩小的发展趋势,从而达到较好的窄边框的视觉效果。[0023]当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公开的较佳实施例,例如,本案的卡件的形状、扣合部的形状也可变更设计,框架上的卡槽的形状也可变更设计,只要扣合部可与卡槽能够配合固定即可;本案扣合部与卡槽可互换位置,即卡槽设置在延伸部上,扣合部设置在卡件上,只要两者可卡合固定即可;背板的第二侧壁的数量也可变更设计,设计为四个。
【权利要求】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及背光模组,该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用于显示画面,该第一表面包括显示区域及非显示区域,该背光模组邻近该第二表面设置,该背光模组包括光学模组、用于固定光学模组的框架、用于承载并固定该光学模组及框架的背板,该框架包括第一侧壁,该背板包括底板及第二侧壁,该背光模组具有底部及顶部,该顶部邻近显示面板且为该背光模组距离其底部最远之表面,其特征在于:该框架还包括与第一侧壁相连的弹片结构,该弹片结构位于该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该第二侧壁包括一顶面,该显示装置还包括卡件,该卡件限位在背板的第二侧壁的顶面上,且该卡件与第一侧壁分别位于弹片结构的两侧,该弹片结构及卡件分别设置卡固结构,该卡件及弹片结构通过卡固结构卡合固定,从而将卡件固定至背光模组,该卡件固定至显示面板第二表面的对应第一表面的非显示区域的位置,该显示面板经由该卡件固定在背光模组的顶部之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卡件黏贴固定在显示面板的第二表面对应第一表面的非显示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弹片结构包括延伸部及连接部,该延伸部与第一、第二侧壁相对设置,位于该第一、第二侧壁之间,该延伸部顶端设置卡固结构,该连接部垂直连接该第一侧壁及延伸部的底部,并在该第一侧壁及延伸部之间形成一让位槽,该弹片结构在外力作用发生形变使得延伸部向第一侧壁移动从而使得延伸部与卡件的卡固结构脱离卡合状态,释放外力,延伸部在弹片结构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向远离第一侧壁方向移动并使得延伸部与卡件的卡固结构处于卡合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让位槽内进一步设置弹性件,该弹性件一端抵接该第一侧壁,一端抵接该延伸部,该弹性件提供弹性作用力用以增强弹片结构的延伸部的弹性恢复力从而加强框架与卡件之间的卡固作用。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卡固结构包括卡槽及卡扣,该卡槽与卡扣配合将卡件固定至框架的弹片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弹片结构的延伸部顶端设置卡扣,该卡件设置卡槽,卡扣与卡槽相扣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卡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平板、第二平板、以及连接第一、第二平板的连接板,该第一、第二平板及连接板界定该卡槽,该第二平板限位在背板的第二侧壁上,该第一平板黏贴在显示面板的第二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延伸部与该卡扣配合形成L形卡勾。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平板上设置开孔,该第二侧壁的顶面对应该开孔处设置凸棱,该凸棱插入该开孔使得该第二平板限位在该第二侧壁的顶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侧壁未设置凸棱的顶面位置设置平行底板的延伸板,该第二平板放置在该延伸板上。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侧壁内侧设置向延伸部方向延伸的凸柱,一螺纹孔贯穿该第二侧壁及凸柱。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需将液晶面板从背光模组中拆卸出时,通过将锁固螺丝旋入该第二侧壁及凸柱的螺纹孔内,该锁固螺丝的端部抵接延伸部后对延伸部施加外部作用力,使得延伸部向第一侧壁移动,从而使得延伸部与卡件的卡固结构脱离卡合状态。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显示面板经由卡件固定至背光模组,该显示面板无 需额外的其他框架来一并固定,用于显示的第一表面前方无额外的其他框架来覆盖第一表面。
【文档编号】G02F1/13GK103838031SQ201210477146
【公开日】2014年6月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2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2日
【发明者】李方桃, 李涛, 周梅 申请人:鑫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深鑫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