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像镜头系统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9977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结像镜头系统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结像镜头系统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像侧表面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结像镜头系统组具有五枚非粘合且具有屈折力的透镜。当满足特定条件时,第一透镜具备较佳的光线汇聚能力,有效降低结像镜头系统组的总长度。
【专利说明】结像镜头系统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结像镜头系统组,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于电子产品上的 小型化结像镜头系统组。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随着具有摄影功能的可携式电子产品的兴起,光学系统的需求日渐提高。 一般光学系统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稱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 CCD)或互补性 氧化金属半导体兀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 CMOS Sensor) 两种,且随着半导体制程技术的精进,使得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缩小,光学系统逐渐往高像 素领域发展,因此对成像品质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0003] 传统搭载于可携式电子产品上的光学系统,如美国专利第7, 869, 142号所示,多 采用四片式透镜结构为主,但由于智能手机(Smart Phone)与平板电脑(Tablet PC)等高 规格移动装置的盛行,带动光学系统在像素与成像品质上的迅速攀升,已知的光学系统将 无法满足更高阶的摄影系统。
[0004] 目前虽然有进一步发展五片式光学系统,如美国专利第8, 189, 273号所示,但其 光圈配置与第一透镜的面形设计,无法有效提升光线汇聚的能力,进而使光学系统总长较 大,不利于手机等可携式装置的应用。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提供一种结像镜头系统组,在大光圈条件的配置下,第一透镜具有较佳的 光线汇聚能力,且有助于提升第一透镜屈折力的配置,有效降低总长度。
[0006] 依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结像镜头系统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 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第二 透镜具有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第五 透镜具有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像侧表面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其物 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结像镜头系统组具有五枚非粘合且具有屈折力的透镜,其 还包含一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第一透镜物侧表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 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AG11,第一透镜物侧表面与像侧 表面间平行于光轴的非轴上最小水平距离为ET1,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 ,第三透镜的焦距 为f3,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其满足下列条件:
[0007] 1. 75<SAG11/ET1 ;
[0008] 0〈fl/|f3|〈0· 8 ;以及
[0009] R4/f4<0〇
[0010] 依据本发明另提供一种结像镜头系统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 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第二 透镜具有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其 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像侧表面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 皆为非球面。结像镜头系统组具有五枚非粘合且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且其还包含光圈,设置 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第一透镜物侧表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 效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AG11,第一透镜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间平行于光轴的 非轴上最小水平距离为ET1,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 ,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第一透镜物侧表 面至光圈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Drls,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其满足下列条件:
[0011] 1. 75<SAG11/ET1 ;
[0012] 0〈fl/|f3|〈0. 8 ;以及
[0013] 0· 50〈Drls/CTl〈0. 85。
[0014] 当SAG11/ET1满足上述条件时,结像镜头系统组在大光圈条件的配置下,第一透 镜具有较佳的光线汇聚能力,且有助于提升第一透镜屈折力的配置,有效降低总长度。
[0015] 当fl/|f3|满足上述条件时,可平衡第一透镜与第三透镜屈折力的配置,避免过 大的球差产生。
[0016] 当R4/f4满足上述条件时,有助于减少结像镜头系统组的像差。
[0017] 当Drls/CTl满足上述条件时,可提升第一透镜光线汇聚的能力。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 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示意图;
[0019] 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0020] 图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种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示意图;
[0021] 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0022] 图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一种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示意图;
[0023] 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0024] 图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一种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示意图;
[0025] 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0026] 图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一种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示意图;
[0027] 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0028] 图1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一种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示意图;
[0029] 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0030] 图1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一种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示意图;
[0031] 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以及
[0032] 图15绘示依照图1实施方式中结像镜头系统组第一透镜参数SAG11及ET1的示 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种结像镜头系统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五枚非粘合且具有屈折力的透镜, 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结像镜头系统组还包含光圈,设 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
[0034] 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为五枚具有屈折力的非粘合 透镜,意即两相邻的透镜彼此间设置有空气间距。由于粘合透镜的制程较非粘合透镜复杂, 特别在两透镜的粘合面需拥有高准度的曲面,以便达到两透镜粘合时的高密合度,且在粘 合的过程中,也可能因偏位而造成密合度不佳,影响整体光学成像品质。因此,本发明结像 镜头系统组提供五枚非粘合透镜,以改善粘合透镜所产生的问题。
[0035] 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借此,可适当调整第一透镜的正屈折 力强度,有助于缩短结像镜头系统组的总长度。
[0036] 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可为凹面。借此,可修正第一透镜产生的像 差。
[0037] 第三透镜的像侧表面可为凸面,可降低结像镜头系统组的敏感度。
[0038] 第五透镜的物侧表面可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像侧表面离轴 处具有至少一凸面。借此,可使结像镜头系统组的主点(Principal Point)远离成像面,有 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并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进一步可修 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0039]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于 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AG11 (若水平位移朝向像侧,SAG11为正值;若水平位移朝向物 侦牝SAG11为负值),第一透镜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间平行于光轴的非轴上最小水平距 离为ET1 (其中ET1的范围不限于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的有效径内),其满足下列条件: 1. 75〈SAG11/ET1。在结像镜头系统组大光圈条件的配置下,第一透镜具有较佳的光线汇聚 能力,且有助于提升第一透镜屈折力的配置,有效降低总长度。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 1. 85〈SAG11/ET1〈5. 0。更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1. 85〈SAG11/ET1〈3. 0。
[0040] 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 1,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其满足下列条件:0〈f 1/ I f3 I〈0. 8。 借此,可平衡第一透镜与第三透镜屈折力的配置,避免过大的球差产生。
[0041] 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其满足下列条件:R4/ f4〈0。借此,有助于减少结像镜头系统组的像差。
[0042]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光圈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Drls,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为CT1,其满足下列条件:0. 50〈Drls/CTl〈0. 85。借此,可提升第一透镜光线汇聚的能力。较 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〇. 60〈Drls/CTl〈0. 80。
[0043]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光圈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 离为SL,其满足下列条件:0.85〈SL/TTL〈0.95。借此,可在远心与广角特性中取得良好平 衡,使结像镜头系统组总长度不至于过长。
[0044]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 CT1,其满足下列条件:0. 02〈T12/CT1〈0. 15。借此,有利于镜片的制作及组装,提升制造合格 率。
[0045]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 下列条件:-2. 0〈 (R1+R2) AR1-R2)〈-0. 90。借此,有助于减少球差的产生。
[0046]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结像镜头系统组的 入射瞳直径为EPD,其满足下列条件:1. 3〈Td/EPD〈2. 2。借此,可增加结像镜头系统组的进 光量,并同时维持其小型化。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1. 3〈Td/EPD〈2. 0。更佳地,可满足下 列条件:L 3〈Td/EPD〈L 85。
[0047] 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焦距为f,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第五透 镜的焦距为f5,其满足下列条件:0〈 | f/f3 | +1 f/f4 | +1 f/f5 |〈2. 0。借此,有助于平衡结像镜 头系统组中屈折力的配置,可有效修正其像差。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〇. 2〈 | f/f3 | +1 f/ f4|+|f/f5|〈l.0。
[0048] 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其满足下列条 件:0. 15〈CT4/CT5〈0. 90。借此,可避免透镜的成型不良,增加其制作合格率。
[0049] 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满足下列条 件:2. 5〈CT1/CT2〈4. 5。借此,有助于透镜在射出成型时的成型性与均质性,增加其制作合格 率。
[0050]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焦距为f, 其满足下列条件:TTL/f〈l. 25。借此,可有效维持结像镜头系统组的小型化。
[0051] 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焦距为f,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7,第四透镜像侧 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8,其满足下列条件:0〈f/1R7 | +f/1R8 |〈3. 0。借此,可有效修正结像镜 头系统组的佩兹伐和数(Petzval Sum),以提升其解像能力。
[0052] 本发明提供的结像镜头系统组中,透镜的材质可为塑胶或玻璃,当透镜材质为塑 胶,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另当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则可以增加结像镜头系统组屈折力配 置的自由度。此外,结像镜头系统组中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可为非球面,非球面可以 容易制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状,获得较多的控制变数,用以消减像差,进而缩减透镜使用的数 目,因此可以有效降低本发明结像镜头系统组的总长度。
[0053] 另外,本发明的结像镜头系统组中,依需求可设置至少一光阑,以减少杂散光,有 助于提升影像品质。
[0054] 本发明的结像镜头系统组中,光圈配置可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 意即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中置光圈则表示光圈设置于第一透镜与成像面间。 若光圈为前置光圈,可使结像镜头系统组的出射瞳(Exit Pupil)与成像面产生较长的距 离,使其具有远心(Telecentric)效果,并可增加影像感测元件的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 效率;若为中置光圈,有助于扩大系统的视场角,使结像镜头系统组具有广角镜头的优势。
[0055] 本发明结像镜头系统组中,若透镜表面为凸面,则表示该透镜表面于近轴处为凸 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则表示该透镜表面于近轴处为凹面。
[0056] 本发明的结像镜头系统组更可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光学系统中,并兼具优良 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品质的特色,可多方面应用于3D (三维)影像撷取、数字相机、移动装 置、数字平板等电子影像系统中。
[0057]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0058] 〈第一实施例〉
[0059] 请参照图1及图2,其中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结像镜头系统组的 示意图,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 图1可知,结像镜头系统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100、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 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红外线滤除滤光片170以及成像面160,其中结像 镜头系统组具有五枚非粘合且具有屈折力的透镜。
[0060] 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11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 112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0061] 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2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 122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0062] 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3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 132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0063] 第四透镜1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4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 142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0064] 第五透镜1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5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 152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表面152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0065]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17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150及成像面160间且不 影响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焦距。
[0066] 上述各透镜的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下:
[0067]

【权利要求】
1. 一种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 一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 一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为凸面; 一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以及 一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像侧表面离轴处具有至少 一凸面,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其中,该结像镜头系统组具有五枚非粘合且具有屈折力的透镜,该结像镜头系统组还 包含一光圈,设置于一被摄物与该第一透镜间,其中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在光轴上的交点 至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AG11,该第一透镜物 侧表面与像侧表面间平行于光轴的非轴上最小水平距离为ET1,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 , 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 其满足下列条件: 1.75<SAG11/ET1 ; 0〈fl/|f3|〈0· 8 ;以及 R4/f4<0〇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一成 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该光圈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其满足下列条件: 0.85〈SL/TTL〈0. 95。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 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其满足下列条件: 0. 02〈T12/CT1〈0. 15。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 半径为R1,该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 -2. 0<(R1+R2)/(R1-R2)<-〇. 90〇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五透镜物侧表面为凸面。
7.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第 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该结像镜头系统组的入射瞳直径为EPD,其满足下 列条件: 1. 3〈Td/EPD〈l. 85。
8.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光 圈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Drls,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其满足下列条件: 0·50〈Drls/CTl〈0. 85。
9.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焦距为 f,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其满足下列 条件: 0<|f/f3| + |f/f4| + |f/f5|<2. 0〇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焦距为 f,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其满足下列 条件: 0. 2<|f/f3| + |f/f4| + |f/f5|<l.0〇
11.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为CT4,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其满足下列条件: 0. 15〈CT4/CT5〈0. 90。
12.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在光 轴上的交点至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AG11,该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间平行于光轴的非轴上最小水平距离为ET1,其满足下列条 件: 1.85〈SAG11/ET1〈5. 0。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 度为CT1,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满足下列条件: 2.5〈CT1/CT2〈4. 5。
14.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 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该结像镜头系统组的入射瞳直径为EPD,其满足 下列条件: 1. 3〈Td/EPD〈2. 0。
1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成 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该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 TTL/f〈l. 25。
16.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在光 轴上的交点至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AG11,该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间平行于光轴的非轴上最小水平距离为ET1,其满足下列条 件: 1.85〈SAG11/ET1〈3. 0。
17. -种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 一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 一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 一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以及 一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像侧表面离轴处具有至少 一凸面,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其中该结像镜头系统组具有五枚非粘合且具有屈折力的透镜,该结像镜头系统组还包 含一光圈,设置于一被摄物与该第一透镜间,其中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 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AG11,该第一透镜物侧 表面与像侧表面间平行于光轴的非轴上最小水平距离为ET1,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 ,该 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光圈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Drls,该第一 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其满足下列条件: 1.75<SAG11/ET1 ; 0〈fl/|f3|〈0· 8 ;以及 0·50〈Drls/CTl〈0. 85。
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 光圈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Drls,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其满足下列条件: 0·60〈Drls/CTl〈0. 80。
19.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 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该结像镜头系统组的入射瞳直径为EPD,其满足 下列条件: 1. 3〈Td/EPD〈2. 2。
20.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 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该结像镜头系统组的入射瞳直径为EPD,其满足 下列条件: 1. 3〈Td/EPD〈2. 0。
21.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焦距 为f,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其满足下 列条件: 0<|f/f3| + |f/f4| + |f/f5|<2. 0〇
22.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在光 轴上的交点至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AG11,该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间平行于光轴的非轴上最小水平距离为ET1,其满足下列条 件: 1.85〈SAG11/ET1〈3. 0。
23.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 度为CT1,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满足下列条件: 2.5〈CT1/CT2〈4. 5。
24.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 其像侧表面为凹面。
25.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曲 率半径为R1,该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 -2. 0<(R1+R2)/(R1-R2)<-〇.90〇
26.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焦距 为f,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7,该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8,其满足 下列条件: 0〈f/|R7|+f/|R8|〈3. 0。
27.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结像镜头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一 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该结像镜头系统组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 TTL/f〈l. 25。
【文档编号】G02B13/00GK104062744SQ201310106519
【公开日】2014年9月24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29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20日
【发明者】汤相岐, 许伯纶, 陈纬彧 申请人: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