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及投影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68114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照明装置及投影仪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及投影仪。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下述这样的投影仪,其根据图像信息对从光源射出的光进行调制,并将调制后的光投影在银幕等投影面上。另外,提出有下述这样的装置,其构成为具备多个光源以投影更加明亮的图像,并冷却该光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述的装置(灯单元)具备:灯风扇基座,所述灯风扇基座形成壳体结构;灯壳体,所述灯壳体具有4个灯保持器,并被灯风扇基座支承成能够移动,所述4个灯保持器上分别装配有4个光源灯;风扇基座,所述风扇基座上载置有送风风扇,并被支承于灯风扇基座;以及管道,所述管道设置于风扇基座,将来自送风风扇的空气朝向光源灯的发光部导风。送风风扇与4个灯保持器对应地设置有4个,被分别配置在各灯保持器的上方。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18101号公报

可是,由于专利文献1所述的灯单元形成为4个送风风扇被分别层叠于各灯保持器的结构,因此,存在装置大型化、以及装置整体的厚度变厚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部分而作出的,以以下的方式或应用例本发明得以实现。

[应用例1]

本应用例的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第1光源装置和第2光源装置,所述第1光源装置和所述第2光源装置向在第1方向上彼此对置的方向射出光;反射部,所述反射部配置在所述第1光源装置与所述第2光源装置之间,使从所述第1光源装置和所述第2光源装置射出的光向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反射;以及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配置在所述反射部的与所述第1方向和所述第2方向交叉的第3方向上的单侧,向所述第1光源装置和所述第2光源装置输送冷却空气。

根据该结构,照明装置具备多个光源装置、反射部以及配置在反射部的第3方向上的单侧的冷却装置。该反射部的第3方向上的单侧不会成为来自光源装置的光的光路,并且是容易形成限制空间的区域,因此,能够高效地配置冷却装置。由此,能够提供下述这样的照明装置,其射出高亮度的光,并且,抑制了大型化和多个光源装置的劣化。

[应用例2]

在上述应用例的照明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冷却装置具备:第1冷却风扇,其向所述第1光源装置输送冷却空气;和第2冷却风扇,其向所述第2光源装置输送冷却空气,所述第1冷却风扇和所述第2冷却风扇沿所述第2方向配置。

根据该结构,照明装置具备沿第2方向配置的第1冷却风扇和第2冷却风扇。由此,能够提供下述这样的照明装置,其能够抑制第1方向上的冷却装置的大型化,并且,能够可靠地冷却第1光源装置和第2光源装置。

[应用例3]

在上述应用例的照明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第1冷却风扇和所述第2冷却风扇是将从沿翼片的旋转中心轴的方向取入的冷却空气向旋转切线方向排出的多翼式风扇,在与所述反射部相反一侧具有取入冷却空气的进气口,排出所取入的冷却空气的排出口在所述第1冷却风扇上被配置成朝向所述第1光源装置侧,在所述第2冷却风扇上被配置成朝向所述第2光源装置侧。

根据该结构,第1冷却风扇和第2冷却风扇由多翼式风扇构成,在与反射部相反一侧具有进气口。与轴流风扇相比,多翼式风扇排出的冷却空气的排出压力高,因此,能够将冷却空气集中输送至光源装置内的光源。由此,能够提供下述这样的照明装置,其具备能够高效地取入冷却空气并能够高效地冷却光源装置的冷却装置。

[应用例4]

在上述应用例的照明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第1光源装置和所述第2光源装置被配置成光轴在所述第3方向上彼此错开,所述第1冷却风扇被配置成:在与所述第1光源装置相对于所述第2光源装置错开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2冷却风扇错开。

根据该结构,由于第1冷却风扇和第2冷却风扇与第1光源装置和第2光源装置的位置对应地配置,因此,在长度和形状方面,能够将从第1冷却风扇到达第1光源装置的流路和从第2冷却风扇到达第2光源装置的流路形成为同等的长度和形状。由此,能够高效地、且同样地冷却第1光源装置和第2光源装置。

[应用例5]

在上述应用例的照明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第1冷却风扇和所述第2冷却风扇被配置成一部分重叠。

根据该结构,由于沿第2方向配置的第1冷却风扇和第2冷却风扇被配置成一部分重叠,因此,能够抑制第2方向上的冷却装置的大型化,进而,能够抑制第2方向上的照明装置的大型化。另外,与配置成2个冷却风扇不重叠的结构相比,能够采用平面观察的尺寸大的风扇,而不会使照明装置大型化,因此,能够提高所输送的冷却空气的风量,能够更高效地冷却光源装置。

[应用例6]

在上述应用例的照明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第1冷却风扇和所述第2冷却风扇被配置成:排出冷却空气的排出方向相对于所述第1方向倾斜,并且相对于所述第1方向的角度比相对于所述第2方向的角度小。

根据该结构,第1冷却风扇和第2冷却风扇是多翼式风扇,并如上所述那样配置。由此,即使被配置成一方的冷却风扇的一部分与另一方的冷却风扇重叠,也能够在不使另一方的冷却风扇的进气口被堵塞的情况下朝向对置配置的第1光源装置和第2光源装置的中央输送冷却空气。由此,能够高效地冷却第1光源装置和第2光源装置。

另外,作为第1冷却风扇和第2冷却风扇,可以使用所排出的冷却空气的风速和风量的能力相同的冷却风扇,因此,能够同样地冷却第1光源装置和第2光源装置。

[应用例7]

在上述应用例的照明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第1冷却风扇和所述第2冷却风扇具有流通部,所述流通部供取入的冷却空气沿所述旋转切线方向流通,所述第1冷却风扇和所述第2冷却风扇被配置成所述流通部位于彼此的旋转中心轴之间。

根据该结构,从第1冷却风扇和第2冷却风扇取入的冷却空气从流通部呈直线地朝向排出口,并从排出口被排出。由此,与被配置成第1冷却风扇和第2冷却风扇的流通部处于彼此的旋转中心轴之间的外侧的结构相比,能够缩小冷却空气的排出方向相对于第1方向的角度。由此,能够抑制从各冷却风扇排出的冷却空气的风量和风速的损失,能够高效地冷却各光源装置。

[应用例8]

在上述应用例的照明装置中,优选的是,沿所述第2方向具备多组所述第1光源装置和所述第2光源装置。

根据该结构,由于照明装置具备4个以上光源装置以及向各光源装置输送冷却空气的冷却装置,因此,能够射出更高亮度的光,并且,能够可靠地冷却各光源装置。

[应用例9]

在上述应用例的照明装置中,优选的是,沿所述第2方向具备2组所述第1光源装置和所述第2光源装置。

根据该结构,由于照明装置具备4个光源装置以及向各光源装置输送冷却空气的冷却装置,因此,能够射出更高亮度的光,并且,能够可靠地冷却4个光源装置。

[应用例10]

在上述应用例的照明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冷却装置具备多个所述第1冷却风扇和多个所述第2冷却风扇,该照明装置具备后段侧保持体,所述后段侧保持体保持多个所述第1冷却风扇和多个所述第2冷却风扇中、从该照明装置的最靠光路后段侧起依次配置的1个或2个冷却风扇,所述后段侧保持体能够在该后段侧保持体所保持的冷却风扇以外的冷却风扇被组装于该照明装置的状态下进行装卸。

根据该结构,照明装置中,后段侧保持体如上所述那样构成,因此,在搭载有照明装置的设备中,能够将后段侧保持体与后段侧保持体所保持的冷却风扇一同进行装卸。由此,能够将配置在设备内的后段侧保持体附近的部件和装置(例如,被从照明装置射出的光照射的光学部件等)容易地卸下。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对配置在设备内的后段侧保持体附近的部件和装置的修理和更换。

[应用例11]

本应用例的投影仪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内容中记载的照明装置;光调制装置,其对从所述照明装置射出的光进行调制;以及投影光学装置,其对由所述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进行投影。

根据该结构,由于投影仪具备上述的照明装置,因此,能够在抑制大型化的同时,长期进行明亮的图像的投影。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概要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从上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4的(a)、(b)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主要结构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用于对本实施方式的管道部件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变形例的图。

标号说明

1:投影仪;2:外装壳体;3:光学单元;5:反射部;6:冷却装置;6e、16e:排出口;6f、16f:流通部;6i、16i:进气口;6j、16j:旋转中心轴;6w:翼片;31:照明装置;36:投影镜头(投影光学装置);41A、41B:第1光源装置;41Ax、41Bx、42Ax、42Bx:光轴;42A、42B:第2光源装置;61A、61B、161:第1冷却风扇;62A、62B、162:第2冷却风扇;63:保持部;63D:下侧保持体;63F:后段侧保持体;63R:前段侧保持体;65:管道部;351:光调制装置;411:光源;412:反射器;413:光源用壳体;θ1、θ2、θ3: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根据图像信息对从光源射出的光进行调制,并在银幕等投影面上对调制后的光进行放大投影。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构成为载置于桌上等,能够成为在投影面上投影横向较长的图像的横置姿势、以及从与投影面对置的一侧观察从横置姿势旋转90°而在投影面上投影纵向较长的图像的纵置姿势。

〔投影仪的主要结构〕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概要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投影仪1具备构成外装的外装壳体2、控制部(省略图示)以及具有照明装置31的光学单元3。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在外装壳体2的内部还配置有对照明装置31和控制部等供给电力的电源装置、用于对外装壳体2内进行冷却的进气风扇和排气风扇以及引导空气的部件等。另外,在以下内容中,为了说明的方便,将横置姿势下的投影仪1中的投影面SC侧记述为+Y侧(前侧),将从与投影面SC对置的一侧观察的右侧记述为+X侧,并将铅直方向上侧记述为+Z侧。

虽然省略详细的说明,外装壳体2由多个部件构成,并设置有用于取入外部空气的进气口以及用于将外装壳体2内部的变暖了的空气排出至外部的排气口等。

控制部具有电路基板并作为计算机发挥功能,该电路基板上安装有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ROM(Read Only Memory)、RAM(Random Access Memory)等电路元件,进行投影仪1的操作控制,例如进行与图像的投影相关的控制、各种风扇的驱动等控制等。

〔光学单元的结构〕

光学单元3在控制部的控制下,对从照明装置31射出的光进行光学处理并投影。

如图1所示,光学单元3不仅具备照明装置31,还具备集成照明光学系统32、分色光学系统33、光学装置35、作为投影光学装置的投影镜头36以及将这些光学部件31~36配置在光路上的规定位置的光学部件用壳体37。

在后面详细进行说明,照明装置31具备4个光源装置(第1光源装置41A、41B、第2光源装置42A、42B)、反射部5和冷却装置6。

在照明装置31中,从各光源装置射出的光在反射部5反射后,朝向集成照明光学系统32射出。

冷却装置6具备后述的4个冷却风扇,对第1光源装置41A、41B和第2光源装置42A、42B进行冷却。

集成照明光学系统32具备第1镜头阵列321、第2镜头阵列322、偏振光转换元件323和复合镜头324。

第1镜头阵列321具有呈矩阵状地排列小透镜而成的结构,将从照明装置31射出的光分割成多个部分光。第2镜头阵列322具有与第1镜头阵列321大致相同的结构,与复合镜头324一起使部分光大致复合在后述的液晶面板的表面。偏振光转换元件323具有这样的功能:使从第2镜头阵列322射出的随机光一致为能够被液晶面板利用的大致1种偏振光。

分色光学系统33具备2个分色镜331、332和反射镜333~336,将从集成照明光学系统32射出的光分离为红色光(以下,称作“R光”)、绿色光(以下,称作“G光”)、蓝色光(以下,称作“B光”)这3色的色光并引导至光学装置35。

光学装置35具备针对各色光用而设置的光调制装置351(将R光用的光调制装置设为351R,将G光用的光调制装置设为351G,将B光用的光调制装置设为351B)以及作为色合成光学装置的十字分色棱镜352。

各光调制装置351具备透过型的液晶面板、配置在液晶面板的光入射侧的入射侧偏振光板以及配置在液晶面板的光射出侧的射出侧偏振光板,并根据图像信息对各色光进行调制。

十字分色棱镜352为将4个直角棱镜贴合成的、俯视观察的大致正方形形状,在将直角棱镜彼此贴合起来后的界面上形成有2个电介质多层膜。十字分色棱镜352中,电介质多层膜使被光调制装置351R、351B调制后的R光和B光反射,并使被光调制装置351G调制后的G光透过,由此合成3色的调制光。

投影镜头36构成为具有多个透镜(省略图示),将由十字分色棱镜352合成的光在投影面SC上进行放大投影。

〔照明装置的结构〕

在此,对照明装置31详细进行说明。

图2是从上方观察照明装置31的俯视图,并且,是省略了冷却装置6的后述的电路基板64(参照图5)的图。图3是示出照明装置31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照明装置31的主要结构的俯视图,其中,(a)是从上方观察的图,(b)是从-Y侧观察的图。

如图2~图4所示,照明装置31不仅具备第1光源装置41A、41B、第2光源装置42A、42B、反射部5和冷却装置6,还具备透镜体7A、7B、光源装置保持部8和基座部9,其中,基座部9被固定于光学部件用壳体37,将光源装置保持部8支承成能够滑动。

第1光源装置41A、41B和第2光源装置42A、42B具备由超高压水银灯和金属卤化物灯等构成的放电型光源411、反射器412以及光源用壳体413,使从光源411射出的光在反射器412反射后,使所述光的射出方向一致地射出。

第1光源装置41A和第2光源装置42A被配置成向在X方向上彼此对置的方向射出光。X方向相当于第1方向。具体而言,第1光源装置41A向+X方向射出光,第2光源装置42A向-X方向射出光。

第1光源装置41B和第2光源装置42B被分别配置在第1光源装置41A和第2光源装置42A的+Y侧,与第1光源装置41A和第2光源装置42A同样地,向在X方向上彼此对置的方向射出光。

即,照明装置31具备第1光源装置41A和第2光源装置42A、第1光源装置41B和第2光源装置42B这2组光源装置,该2组光源装置向彼此对置的方向射出光,该2组光源装置沿与X方向(第1方向)交叉的Y方向配置。+Y方向相当于第2方向。另外,第1光源装置41A和第2光源装置42A被配置成:在从上方观察的情况下,第1光源装置41A和第2光源装置42A分别射出的光的光轴41Ax与光轴42Ax一致。同样地,第1光源装置41B和第2光源装置42B被配置成:在从上方观察的情况下,第1光源装置41B和第2光源装置42B各自的光轴41Bx与光轴42Bx一致。

另外,如图4的(b)所示,第1光源装置41A和第2光源装置42A被配置成光轴41Ax、42Ax在与X方向(第1方向)和+Y方向(第2方向)交叉的Z方向上彼此错开。同样地,第1光源装置41B和第2光源装置42B被配置成光轴41Bx、42Bx在Z方向上彼此错开。Z方向相当于第3方向。

具体而言,第1光源装置41A和第2光源装置42A被配置成第1光源装置41A的光轴41Ax位于比第2光源装置42A的光轴42Ax靠上方的位置,第1光源装置41B和第2光源装置42B被配置成第1光源装置41B的光轴41Bx位于比第2光源装置42B的光轴42Bx靠下方的位置。另外,在Z方向上,第1光源装置41B配置在与第2光源装置42A大致相同的位置,第2光源装置42B配置在与第1光源装置41A大致相同的位置。

如图2所示,光源装置保持部8具备第1框体81和第2框体82,其中,第1框体81保持第1光源装置41A、41B,第2框体82保持第2光源装置42A、42B。

第1框体81形成为+X侧和-X侧开口,第1光源装置41A、41B被保持于第1框体81的内部。第2框体82与第1框体81同样地形成为+X侧和-X侧开口,第2光源装置42A、42B被保持于第2框体82的内部。另外,在第1框体81和第2框体82各自的-Y侧的壁部分别形成有向-Y方向突出的把持部811、821。

并且,第1框体81构成为能够沿Y方向滑动,在第1光源装置41A、41B被保持于第1框体81中的状态下,用户把持住把持部811而对第1光源装置41A、41B进行装卸。第2框体82与第1框体81同样地构成为能够沿Y方向滑动,在第2光源装置42A、42B被保持于第2框体82中的状态下,用户把持住把持部821而对第2光源装置42A、42B进行装卸。

如图3所示,反射部5具备第1反射镜51A、51B、第2反射镜52A、52B和保持这些部件的保持部件(省略图示)。

如图3、图4的(b)所示,第1反射镜51A和第2反射镜52A被配置在第1光源装置41A与第2光源装置42A之间。另外,第1反射镜51A和第2反射镜52A被配置成:与第1光源装置41A、第2光源装置42A的位置对应地,第1反射镜51A位于第2反射镜52A的上方。并且,第1反射镜51A和第2反射镜52A分别使从第1光源装置41A、第2光源装置42A射出的光向与X方向(第1方向)交叉的+Y方向(第2方向)反射。

如图3所示,第1反射镜51B和第2反射镜52B被配置在第1光源装置41B与第2光源装置42B之间。另外,第1反射镜51B和第2反射镜52B被配置成:与第1光源装置41B、第2光源装置42B的位置对应地,第1反射镜51B位于第2反射镜52B的下方。并且,第1反射镜51B和第2反射镜52B分别使从第1光源装置41B、第2光源装置42B射出的光向+Y方向(第2方向)反射。

透镜体7A、7B具有使在反射部5反射后的光的行进方向一致的功能。

如图3、图4的(b)所示,透镜体7A具有从平面观察的矩形形状切掉四个角而成的形状,在被分割成上下左右的4个区域中,在左上的区域设有第1透镜部71a,在右下的区域设有第2透镜部72a。另外,第1透镜部71a形成于在第1反射镜51A反射后的光所入射的位置,第2透镜部72a形成于在第2反射镜52A反射后的光所入射的位置。并且,透镜体7A中,在被分割成上下左右的4个区域中,在左下的区域和右上的区域具有非透镜部7An。

透镜体7B与透镜体7A同样地,具有从平面观察的矩形形状切掉四个角而成的形状,在被分割成上下左右的4个区域中,在左下的区域设有第1透镜部71b(省略图示),在右上的区域设有第2透镜部72b(参照图3)。另外,第1透镜部71b形成于在第1反射镜51B反射后的光所入射的位置,第2透镜部72b形成于在第2反射镜52B反射后的光所入射的位置。并且,透镜体7B中,在被分割成上下左右的4个区域中,在左上的区域和右下的区域具有非透镜部7Bn。

从第1光源装置41A射出的光在第1反射镜51A反射后,透过第1透镜部71a和透镜体7B的非透镜部7Bn而入射到第1透镜阵列321的平面观察时的左上侧的区域。从第2光源装置42A射出的光在第2反射镜52A反射后,透过第2透镜部72a和透镜体7B的非透镜部7Bn而入射到第1透镜阵列321的平面观察时的右下侧的区域。

从第1光源装置41B射出的光在第1反射镜51B反射后,透过第1透镜部71b而入射到第1透镜阵列321的平面观察时的左下侧的区域。从第2光源装置42B射出的光在第2反射镜52B反射后,透过第2透镜部72b而入射到第1透镜阵列321的平面观察时的右上侧的区域。

这样,从第1光源装置41A、41B和第2光源装置42A、42B射出的光分别入射到第1透镜阵列321的平面观察时的、被分割成上下左右那样的4个区域。

图5是冷却装置6的立体图。

如图2、图5所示,冷却装置6具备第1冷却风扇61A、61B、第2冷却风扇62A、62B、保持部63、电路基板64和管道部65(参照图8),并且被配置在反射部5的Z方向(第3方向、上下方向)上的单侧,在本实施方式中,被配置在反射部5的上方侧。

如图4所示,第1冷却风扇61A、61B、第2冷却风扇62A、62B分别与第1光源装置41A、41B、第2光源装置42A、42B对应地设置。具体而言,第1冷却风扇61A将冷却空气输送至第1光源装置41A,第1冷却风扇61B将冷却空气输送至第1光源装置41B。并且,第2冷却风扇62A将冷却空气输送至第2光源装置42A,第2冷却风扇62B将冷却空气输送至第2光源装置42B。

第1冷却风扇61A、61B和第2冷却风扇62A、62B是下述这样的多翼式风扇(Sirocco fan),其将从沿翼片6w的旋转中心轴6j的方向取入的冷却空气向旋转切线方向排出。并且,如图4的(a)所示,第1冷却风扇61A、61B和第2冷却风扇62A、62B具有圆柱状的进气口6i、流通部6f、排出口6e和安装用突起部6m,其中,进气口6i设置于单侧(+Z侧),用于取入冷却空气,流通部6f供取入的冷却空气沿旋转切线方向流通,排出口6e用于将在流通部6f流通后的冷却空气排出至外部。另外,关于第1冷却风扇61A、61B和第2冷却风扇62A、62B,采用了相同的多翼式风扇。

并且,如图3、图4所示,第1冷却风扇61A、61B和第2冷却风扇62A、62B的进气口6i向与反射部5相反一侧(+Z侧)开口,排出口6e分别朝向冷却对象的光源装置侧沿+Y方向(第2方向)配置。具体而言,4个冷却风扇从-Y侧起依次按照第1冷却风扇61A、第2冷却风扇62A、第1冷却风扇61B、第2冷却风扇62B的顺序配置。即,第1冷却风扇61A、61B与第2冷却风扇62A、62B沿第2方向交替地配置。并且,第1冷却风扇61A、61B被配置成各自的排出口6e朝向第1光源装置41A、41B侧,第2冷却风扇62A、62B被配置成各自的排出口6e朝向第2光源装置42A、42B侧。

另外,如图4的(a)所示,第1冷却风扇61A和第2冷却风扇62A、以及第1冷却风扇61B和第2冷却风扇62B被配置成一部分重叠,第2冷却风扇62A和第1冷却风扇61B在Y方向上分离地配置。即,分别向对置配置的各个光源装置输送冷却空气的冷却风扇被配置成一部分重叠。

具体而言,第1冷却风扇61A被配置成:在与第1光源装置41A相对于第2光源装置42A错开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相对于第2冷却风扇62A错开,并且,+Y侧端部与第2冷却风扇62A的-Y侧端部重叠。即,第1冷却风扇61A被配置成位于第2冷却风扇62A的上方,并且与第2冷却风扇62A的进气口6i的外侧重叠。

第1冷却风扇61B被配置成:在与第1光源装置41B相对于第2光源装置42B错开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相对于第2冷却风扇62B错开,并且,+Y侧端部与第2冷却风扇62B的-Y侧端部重叠。即,第1冷却风扇61B被配置成位于第2冷却风扇62B的下方,并且,在进气口6i的外侧与第2冷却风扇62B重叠。

另外,在Z方向上,第1冷却风扇61A与第2冷却风扇62B被配置在大致相同的位置,第1冷却风扇61B与第2冷却风扇62A被配置在大致相同的位置。

图6是从斜上方观察的冷却装置6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从斜下方观察的冷却装置6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5~图7所示,保持部63具有下侧保持体63D、前段侧保持体63R、后段侧保持体63F和遮光板63T。下侧保持体63D、前段侧保持体63R和后段侧保持体63F通过进行组合而成为箱状,并形成为在内部保持第1冷却风扇61A、61B和第2冷却风扇62A、62B。

如图6所示,下侧保持体63D形成保持部63的下侧,用于保持第1冷却风扇61A、61B和第2冷却风扇62A、62B中的位于下侧的第2冷却风扇62A和第1冷却风扇61B。具体而言,下侧保持体63D形成为Y方向比X方向长的平面观察的矩形形状,在与第2冷却风扇62A和第1冷却风扇61B的安装用突起部6m对应的位置设有圆柱状的突起631。并且,在突起631上设有螺纹孔。第2冷却风扇62A和第1冷却风扇61B通过将螺钉贯插到形成于安装用突起部6m的孔中、并将该螺钉螺纹紧固于突起631而被固定于下侧保持体63D的上侧。

前段侧保持体63R形成保持部63的上侧的-Y侧、即照明装置31的光路前段侧。前段侧保持体63R具有与下侧保持体63D的突起631相同的突起(省略图示),第1冷却风扇61A被螺钉固定于前段侧保持体63R的下侧。另外,在前段侧保持体63R上形成有开口部632和开口部633,其中,开口部632使第1冷却风扇61A的进气口6i开口,开口部633与第2冷却风扇62A的进气口6i对应,并且,在开口部633的周缘部设有筒状部634,该筒状部634朝向第2冷却风扇62A的进气口6i的周缘部突出。

后段侧保持体63F形成保持部63的上侧的+Y侧、即照明装置31的光路后段侧。后段侧保持体63F具有与下侧保持体63D的突起631相同的突起(省略图示),第2冷却风扇62B被螺钉固定于后段侧保持体63F的下侧。即,后段侧保持体63F保持第1冷却风扇61A、61B和第2冷却风扇62A、62B中、配置在照明装置31的最靠光路后段侧的1个冷却风扇(第2冷却风扇62B)。

另外,在后段侧保持体63F上形成有开口部635和开口部636,其中,开口部635使第2冷却风扇62B的进气口6i开口,开口部636与第1冷却风扇61B的进气口6i对应。并且,在开口部636的周缘部设有筒状部637,该筒状部637朝向第1冷却风扇61B的进气口6i的周缘部突出。

安装有第1冷却风扇61A的前段侧保持体63R和安装有第2冷却风扇62B的后段侧保持体63F依次被螺钉固定于安装有第2冷却风扇62A和第1冷却风扇61B的下侧保持体63D。即,安装有第2冷却风扇62B的后段侧保持体63F构成为能够在其他冷却风扇(第1冷却风扇61A、61B、第2冷却风扇62A)被组装于照明装置31的状态下进行装卸。

另外,如图6所示,在后段侧保持体63F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多个圆柱状的突起638,该多个圆柱状的突起638向+Z方向伸出并具有螺纹孔。

另外,如图5所示,在下侧保持体63D、前段侧保持体63R和后段侧保持体63F被组合起来的状态下,在+X侧和-X侧的侧面形成有开口部639(对+X侧的开口部639省略图示),开口部639使各冷却风扇的排出口6e开口。

遮光板63T由金属形成,如图7所示,被螺钉固定于下侧保持体63D的下侧。遮光板63T将来自冷却装置6的下方的光、即在反射部5反射后的光中、朝向冷却装置6的光遮挡,具有防止下侧保持体63D、前段侧保持体63R、后段侧保持体63F以及第1冷却风扇61A、61B和第2冷却风扇62A、62B劣化的功能。

电路基板64具有对第1冷却风扇61A、61B和第2冷却风扇62A、62B、与控制部之间的电连接进行中转的功能。

如图5所示,电路基板64形成为平面观察的矩形形状,被螺钉固定于后段侧保持体63F的突起638。电路基板64上连接有第1冷却风扇61A、61B和第2冷却风扇62A、62B的各冷却风扇的线缆CA,未图示的线缆从电路基板64连接到控制部的电路基板。并且,虽然电路基板64位于开口部635、636的上方,但是从开口部635、636充分离开地配置以不阻碍第1冷却风扇61B和第2冷却风扇62B取入冷却空气的能力。

管道部65具备4个管道部件,该4个管道部件被分别配置在4个冷却风扇(第1冷却风扇61A、61B、第2冷却风扇62A、62B)与4个光源装置(第1光源装置41A、41B、第2光源装置42A、42B)之间,将从各冷却风扇排出的冷却空气引导至各光源装置。

图8是用于对管道部件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具体而言,图8是示出4个管道部件中、配置在第1冷却风扇61A与第1光源装置41A之间的管道部件651和配置在第2冷却风扇62A与第2光源装置42A之间的管道部件652附近的剖视图。

如图8所示,管道部件651形成为,将从第1冷却风扇61A被排出并从保持部63的开口部639向-X方向行进的冷却空气向-Z方向引导,然后,将所述冷却空气朝向反射器412内的光源411的上方排出。如图8所示,管道部件652形成为,将从第2冷却风扇62A被排出并从保持部63的开口部639向+X方向行进的冷却空气向-Z方向引导,然后,将所述冷却空气朝向反射器412内的光源411的上方排出。

虽然省略图示,但配置在第1冷却风扇61B与第1光源装置41B之间的管道部件形成为与管道部件651同样地引导冷却空气,配置在第2冷却风扇62B与第2光源装置42B之间的管道部件形成为与管道部件652同样地引导冷却空气。

并且,对各光源装置的光源411进行了冷却而变暖的空气经由分别形成于反射器412和光源用壳体413的通气孔(省略图示)而被排出至照明装置31外部,并被未图示的排气风扇排出至外装壳体2外部。

在此,对第1冷却风扇61A、61B和第2冷却风扇62A、62B的配置姿势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返回图4的(a),在第1冷却风扇61A、61B和第2冷却风扇62A、62B,从进气口6i侧观察,翼片6w绕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分别向对置配置的各个光源装置输送冷却空气的冷却风扇被配置成流通部6f位于彼此的旋转中心轴6j之间。具体而言,第1冷却风扇61A和第2冷却风扇62A被配置成流通部6f位于彼此的旋转中心轴6j之间,第1冷却风扇61B和第2冷却风扇62B被配置成流通部6f位于彼此的旋转中心轴6j之间。换而言之,第1冷却风扇61A和第2冷却风扇62A被配置成:一方的冷却风扇取入的冷却空气从另一方的冷却风扇侧呈直线地朝向排出口6e。同样地,第1冷却风扇61B和第2冷却风扇62B被配置成:一方的冷却风扇取入的冷却空气从另一方的冷却风扇侧呈直线地朝向排出口6e。

并且,第1冷却风扇61A、61B和第2冷却风扇62A、62B被配置成:排出冷却空气的排出方向FL相对于X方向(第1方向)倾斜。另外,该排出方向FL相对于X方向(第1方向)的角度θ1比相对于+Y方向(第2方向)的角度θ2小。

由于各冷却风扇如上述那样进行配置,因此,能够在不使重叠的冷却风扇的进气口6i被堵塞的情况下,缩小排出方向FL相对于X方向的角度θ1,使从冷却风扇排出的冷却空气流入各光源装置。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下述效果。

(1)照明装置31具备多个光源装置(第1光源装置41A、41B和第2光源装置42A、42B)以及配置在反射部5的第3方向(上下方向、Z方向)上的单侧(上侧)的冷却装置6。反射部5的第3方向上的周围部不会成为来自光源装置的光的光路,并且是容易形成限制空间的区域,因此,能够高效地配置冷却装置6,进而,能够抑制第3方向上的冷却装置6的大型化。由此,能够提供下述这样的照明装置31,其射出高亮度的光,并且,抑制了大型化和多个光源装置的劣化。

另外,由于投影仪1具备照明装置31,因此,能够在抑制大型化的同时,长期进行明亮的图像的投影。

(2)照明装置31具备多个冷却风扇(第1冷却风扇61A、61B和第2冷却风扇62A、62B),该多个冷却风扇沿第2方向(+Y方向)被配置在大致直线上,并与多个光源装置对应。由此,能够抑制第1方向(X方向)上的冷却装置6的大型化。

另外,能够提供下述这样的照明装置31,其能够将从设置于外装壳体2的进气口(省略图示)供给的外部空气高效地引导至多个冷却风扇,从而能够可靠地冷却多个光源装置。

(3)多个冷却风扇由多翼式风扇构成,进气口6i朝向与反射部5相反一侧进行配置。与轴流风扇相比,多翼式风扇排出的冷却空气的排出压力高,因此,能够将冷却空气集中输送至各光源装置内的光源411。由此,能够提供下述这样的照明装置31,其具备冷却装置6,该冷却装置6能够高效地取入冷却空气,能够高效地冷却各光源装置。

(4)由于各冷却风扇分别与成为冷却对象的光源装置的位置对应地配置,因此,在从各个冷却风扇到达各个光源装置的流路的长度和形状方面,能够形成为同等的长度和形状。由此,能够高效地、且同样地冷却各光源装置。

(5)分别向对置配置的各个光源装置输送冷却空气的冷却风扇被配置成一部分重叠。由此,能够抑制第2方向(+Y方向)上的冷却装置6的大型化,进而,能够抑制第2方向上的照明装置31的大型化。另外,与配置成冷却风扇不重叠的结构相比,能够采用平面观察的尺寸大的风扇,而不会使照明装置31大型化,因此,能够提高所输送的冷却空气的风量,能够更高效地冷却各光源装置。

(6)各冷却风扇被配置成:排出冷却空气的排出方向FL相对于第1方向倾斜,排出方向FL相对于第1方向的角度θ1比其相对于第2方向的角度θ2小。由此,在互相重叠的2个冷却风扇(第1冷却风扇61A和第2冷却风扇62A、第1冷却风扇61B和第2冷却风扇62B),能够在不使进气口6i堵塞的情况下朝向作为冷却对象的光源装置的中央输送冷却空气。由此,能够高效地冷却各光源装置。

另外,作为各冷却风扇,可以使用具有所排出的冷却空气的风速和风量同等的能力的冷却风扇,因此,能够同样地冷却各光源装置。

(7)各冷却风扇被配置成:在互相重叠的2个冷却风扇中,流通部6f位于彼此的旋转中心轴6j之间,并且排出方向的角度θ1构成得较小。由此,能够抑制从各冷却风扇排出的冷却空气的风量和风速的损失,能够高效地冷却各光源装置内的光源411。

(8)照明装置31具备:向彼此对置的第1方向射出光的2组第1光源装置41A、41B、第2光源装置42A、42B、以及向各光源装置输送冷却空气的冷却装置6,因此,能够射出更高亮度的光,并且,能够可靠地冷却4个光源装置。

(9)冷却装置具备后段侧保持体63F,该后段侧保持体63F保持第1冷却风扇61A、61B和第2冷却风扇62A、62B中、配置在照明装置31的最靠光路后段侧的第2冷却风扇62B,后段侧保持体63F构成为能够在其他冷却风扇(第1冷却风扇61A、61B和第2冷却风扇62A)被组装于照明装置31的状态下进行装卸。由此,能够将配置在投影仪1内的后段侧保持体63F附近的部件和装置容易地卸下。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对配置在后段侧保持体63F附近的这些部件和装置的修理和更换。作为配置在后段侧保持体63F附近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说明,但例如存在对从照明装置31射出的光的通过光量进行调整的调光装置等。另外,作为配置在后段侧保持体63F附近的部件和装置,并不限于调光装置,也可以是被从照明装置31射出的光照射的光学元件等。

(变形例)

并且,也可以如下面这样变更上述实施方式。

虽然上述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具备向彼此对置的第1方向射出光的2组第1光源装置41A、41B、第2光源装置42A、42B,但是,并不限定于2组,也可以是具备1组或者沿第2方向配置的3组以上的第1光源装置和第2光源装置的照明装置。

另外,只要至少具备向对置的方向射出光的1组第1光源装置和第2光源装置,也可以是具备3个以上的奇数个的光源装置的结构。

上述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31虽然构成为2组第1光源装置41A、41B、第2光源装置42A、42B射出的光分别入射到第1透镜阵列321上的平面观察被分割成上下左右那样的4个区域,但是,也可以例如构成为,在具备1组第1光源装置和第2光源装置的结构中,各光源装置射出的光分别入射到第1透镜阵列321的整个面。

虽然上述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6具备与4个光源装置(第1光源装置41A、41B、第2光源装置42A、42B)分别地对应的4个冷却风扇(第1冷却风扇61A、61B、第2冷却风扇62A、62B),但也可以构成为光源装置的数量与冷却风扇的数量不同。

虽然上述实施方式的第1冷却风扇61A、61B和第2冷却风扇62A、62B具有圆柱状的进气口6i,进气口6i设置于单侧(+Z侧),用于取入冷却空气,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进气口6i设置于-Z侧。换而言之,第1冷却风扇61A、61B和第2冷却风扇62A、62B也可以是在+Z侧和-Z侧的双方具有进气口6i的双面进气的多翼式风扇。

另外,关于构成保持部63的下侧保持体63D、前段侧保持体63R、后段侧保持体63F和遮光板63T,也可以在与设置于-Z侧的进气口6i对应的位置设置用于导入冷却空气的开口。

上述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31中,虽然冷却装置6被配置在反射部5的上方,但也可以构成为在反射部5的下方配置冷却装置6。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将冷却装置6所具备的多个冷却风扇分开配置在反射部5的上方和下方。

图9是示出使用了在与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多翼式风扇相反一侧设有进气口6i的多翼式风扇的情况下的变形例的图,并且,是示出第1光源装置41A、第2光源装置42A和分别与第1光源装置41A、第2光源装置42A对应的第1冷却风扇161、第2冷却风扇162的俯视图。

如图9所示,从进气口16i侧观察,第1冷却风扇161和第2冷却风扇162被配置成翼片6w绕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且,流通部16f位于彼此的旋转中心轴16j之间的外侧。并且,第1冷却风扇161和第2冷却风扇162使所取入的冷却空气向与彼此的旋转中心轴16j之间相反一侧流通,将所述冷却空气从排出口16e排出。

虽然从第1冷却风扇161、第2冷却风扇162排出的冷却空气的排出方向FL相对于X方向(第1方向)的角度θ3比上述实施方式的角度θ1(参照图4的(a))大,但是能够应用于使冷却空气从更倾斜的方向流入光源装置的形态。

虽然上述实施方式的后段侧保持体63F构成为,保持4个冷却风扇(第1冷却风扇61A、61B、第2冷却风扇62A、62B)中、配置在最靠光路后段侧的1个冷却风扇(第2冷却风扇62B),但不限于该结构。即,也可以是下述这样的形态:以保持从最靠光路后段侧起依次配置的2个冷却风扇(第2冷却风扇62B和第1冷却风扇61B)的方式来构成后段侧保持体,在其他冷却风扇(第1冷却风扇61A、第2冷却风扇62A)被装配于照明装置的状态下,该后段侧保持体能够进行装卸。

虽然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采用了透过型的液晶面板作为光调制装置,但也可以是利用反射型液晶面板。另外,作为光调制装置,还可以利用微镜型的光调制装置,例如DMD(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数字微镜元件)等。

关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光调制装置,虽然采用使用与R光、G光和B光对应的3个光调制装置的所谓的3板方式,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单板方式,或者,还能够应用于具备2个或4个以上的光调制装置的投影仪。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