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石墨烯柔性电路的液晶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15970阅读:390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石墨烯柔性电路的液晶屏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屏,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石墨烯柔性电路的液晶屏。



背景技术:

目前液晶屏的驱动电路都是采用传统电路板,由于电路板内需要集成很多层电路,所以工作稳定性差,且电路板板体过厚过沉,在日益追求轻便的今天,已经急需一种柔性电路来代替传统电路,使液晶显示屏更轻、更薄。

石墨烯,目前最先进的二维纳米材料,石墨烯同时具备优异的光学、电学、力学、热血性能、单原子石墨烯透光率为97.7%,其导电率高达106S/m,还具有最高的强度和硬度、柔性多变,这使得石墨烯成为最具潜力的柔性透明电极材料。薄膜石墨烯的化学性质稳定,相对于传统金属材料拥有更好的生物兼容性。石墨烯拥有很好的弹性,拉伸幅度能达到自身尺寸的20%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石墨烯柔性电路的液晶屏,以解决现有液晶屏内电路板过厚过沉的问题,从而使液晶屏更轻更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石墨烯柔性电路的液晶屏,包括由上到下的前框、水平偏光片层、彩色滤光片层、液晶层、TFT玻璃层、垂直偏光片层、驱动IC与印刷电路板层、扩散片层、扩散版层、胶框层、背光源、背板层、石墨烯柔性主控制板层。

其中,所述驱动IC与印刷电路板层和所述石墨烯柔性主控板层由石墨烯柔性电路制成;所述石墨烯柔性电路由上到下依次设有封装层、导电层、缓冲层、衬底。

进一步地,所述衬底、所述缓冲层和所述封装层均采用柔性材料,所述柔性材料为PET、PEN、PI或PUA。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层采用基于石墨烯的导电材料,所述石墨烯为石墨烯薄膜、石墨烯强、或石墨烯微片。

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源由发光二极管构成。

进一步地,所述前框由塑料制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采用石墨烯柔性电路的设计,增强了电路的稳定性,减轻了电路板的重量和体积,从而使液晶屏更轻更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层级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石墨烯柔性电路的层结构示意图。

各附图中的标号为:前框-1、水平偏光片层-2、彩色滤光片层-3、液晶层-4、TFT玻璃层-5、垂直偏光片层-6、驱动IC与印刷电路板层-7、扩散片层-8、扩散版层-9、胶框层-10、背光源-11、背板层-12、石墨烯柔性主控制板层-13、封装层-14、导电层-15、缓冲层-16、衬底-1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所述基于石墨烯柔性电路的液晶屏包括由上到下的前框1、水平偏光片层2、彩色滤光片层3、液晶层4、TFT玻璃层5、垂直偏光片层6、驱动IC与印刷电路板层7、扩散片层8、扩散版层9、胶框层10、背光源11、背板层12、石墨烯柔性主控制板层13。

如图2所示,所述驱动IC与印刷电路板层和所述石墨烯柔性主控板层由石墨烯柔性电路制成;所述石墨烯柔性电路由上到下依次设有封装层14、导电层15、缓冲层16、衬底17。

所述衬底、所述缓冲层和所述封装层均采用柔性材料,所述柔性材料为PET、PEN、PI或PUA。所述导电层采用基于石墨烯的导电材料,所述石墨烯为石墨烯薄膜、石墨烯强、或石墨烯微片。所述石墨烯由以下的一种或几种方法可以制备:化学气相沉积法、溶剂热法、石墨烯氧化物还原法、外延生长法、碳纳米管纵切法。所述背光源由发光二极管构成,所述前框由塑料制成。

本发明采用石墨烯柔性电路的设计,由于石墨烯有较强的抗应变性能,提高了电路的防震性,增强了电路的稳定性,由于石墨烯由较小的密度,减轻了电路板的重量和体积,从而使液晶屏更轻更薄。

液晶屏的工作原理属公知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