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光片及具有该遮光片的镜头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82907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遮光片及具有该遮光片的镜头模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遮光片及具有该遮光片的镜头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不断地朝着智能化发展,除了数码相机外,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手机等也都配备了镜头模组。为了满足人们的使用需要,对镜头模组拍摄的出的物体的影像质量也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拍摄出的物体的影像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与杂散光有关。

相关技术中的镜头模组包括开设有通光孔的镜筒和设于镜筒内的镜片组,镜片组包括至少两片光学镜片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镜片和第二镜片之间的遮光片,该遮光片用于挡住多余的光线,以防止杂散光的产生,影响成像效果。但是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由于遮光片厚度非常薄,材质也很软,极易发生变形或者偏离预期组装位置,导致达不到理想的遮光效果。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遮光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组装、遮光性好的遮光片及具有该遮光片的镜头模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遮光片,其具有一通光孔、自所述通光孔的孔壁向外延伸的形变部、自所述形变部向外延伸的固定部,所述形变部包含本体部以及若干与所述通光孔连通的缺口部,所述缺口部贯穿该遮光片的上下表面。

优选的,所述缺口部具有第一切面、与所述第一切面相对设置的第二切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切面和所述第二切面的连接面,所述第一切面和所述第二切面形成第一夹角θ1,且满足0°≤θ1<180°。

优选的,所述缺口部有四个,且呈轴对称设置。

一种镜头模组,其包括镜头筒以及设置在所述镜头筒内且与所述镜头筒相连的镜片组,所述镜头筒具有开设有通光孔的第一筒壁、自所述第一筒壁弯折延伸的第二筒壁以及由所述第一筒壁和第二筒壁围设形成的收容空间;所述镜片组包括自物侧向像侧依次堆叠设置的共光轴的第一遮光片、第二遮光片、第二镜片;所述第二镜片包括光学成像部及设于所述光学成像部周围的周边部,所述第一遮光片具有第一通光孔、自所述第一通光孔的孔壁向外延伸的第一形变部以及自所述第一形变部向外延伸的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形变部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不在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一形变部包含第一本体部以及若干与所述第一通光孔连通的第一缺口部,所述第一缺口部贯穿所述第一遮光片的上下表面;所述第二遮光片具有第二通光孔、自所述第二通光孔的孔壁向外延伸的第二形变部以及自所述第二形变部向外延伸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形变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不在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二形变部包含第二本体部以及若干与所述第二通光孔连通的第二缺口部,所述第二缺口部贯穿所述第二遮光片的上下表面;所述第一缺口部在光轴方向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本体部上,所述第二缺口部在光轴方向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本体部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筒壁与所述第一遮光片、所述第二遮光片、所述第二镜片的周边部形成遮光结构。

优选的,所述第一筒壁和所述第一遮光片之间还设有第一镜片,所述第一镜片包括光学成像部及设于所述光学成像部周围的周边部,所述第一镜片的周边部、所述第一遮光片、所述第二遮光片、所述第二镜片的周边部形成遮光结构。

优选的,所述第二镜片的周边部上设有向所述第一筒壁的方向突出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第二本体部抵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镜片的周边部上设有向所述第二镜片的方向突出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第一本体部抵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缺口部具有第三切面、与所述第三切面相对设置的第四切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三切面和所述第四切面的第一连接面,所述第三切面和所述第四切面形成第二夹角θ2,且满足0°≤θ2<180°;所述第二缺口部具有第五切面、与所述第五切面相对设置的第六切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五切面和所述第六切面的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五切面和所述第六切面形成第三夹角θ3,且满足0°≤θ3<180°。

优选的,所述镜片组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镜片下方的至少一个第三镜片,所述第二镜片与其相邻的第三镜片之间形成所述遮光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减少镜片上的消光面积,降低生产成本,有效改善遮光效果,防止杂散光的产生,提升成像品质。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镜头模组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b为图1a中A部的放大图;

图1c为图1a中的遮光结构的爆炸图

图2为图1a中的第一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a中的第二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a中的第一遮光片的主视图;

图5为图1a中的第二遮光片的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遮光片的另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7a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镜头模组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b为图7a中A’部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第一实施例:

如图1a所示,一种镜头模组100包括镜头筒101以及设置在镜头筒101 内且与镜头筒101相连的镜片组。镜头筒101包括开有通光孔101C的第一筒壁101A、自第一筒壁101A弯折延伸的第二筒壁101B以及由第一筒壁 101A和第二筒壁101B形成的收容空间101D。镜片组包括自物侧向像侧依次堆叠的第一镜片102、第一遮光片103、第二遮光片104及第二镜片105,第一镜片102、第一遮光片103、第二遮光片104以及第二镜片105沿镜头筒101的轴向分布。

如图2所示,第一镜片102包括靠近光轴的成像光学部102B和设于所述成像光学部102B周围的周边部102A,周边部102A沿着第一镜片102的边缘向着光轴的方向依次包括第一平面1021和自第一平面1021向着物侧倾斜延伸的第一斜面1022。

如图3所示,第二镜片105包括靠近光轴106的成像光学部105B和设于所述成像光学部105B周围的周边部105A,周边部105A沿着第二镜片105 的边缘向着光轴的方向依次包括第二平面1051、自第二平面1051向物侧凸起的凸起部108。

在本实施例中,凸起部108包括与第二平面1051相连的第二斜面108B 和靠近第二镜片105的成像光学部105B的第三斜面108A。在其他实施例中,凸起部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圆弧形,方形等。

凸起部108的底部到第二镜片105的边缘的水平距离为d2,凸起部108 的底部到最高点的斜面长度为d4。

如图4所示,第一遮光片103,外径为R2,具有第一通光孔103E,自第一通光孔103E的孔壁向外延伸的第一形变部103B以及自第一形变部103B 向外延伸的第一固定部103A,第一通光孔103E的孔径为R1,第一形变部 103B包含第一本体部103C以及若干与第一通光孔103E连通的第一缺口部 103D,第一缺口部103D贯穿第一遮光片103的上下表面。第一缺口部103D 具有第三切面1035、与第三切面1035相对设置的第四切面1036以及连接第三切面1035和第四切面1036的第一连接面1037,第一连接面1037所在的圆的半径为R3,第一连接面1037到第一遮光片103的最外边缘的最短距离为d1;第三切面1035和第四切面1036形成第二夹角θ2。

在本实施例中,θ2=0,可以使得第一遮光片103的有效遮光面积最大化,增强遮光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实际需要,θ2也可以是其他角度,且满足0°≤θ2<18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缺口部103D有四个,且呈轴对称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缺口部也可以为其他数量N,且满足N≥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面1037为与第一通光孔103E同轴的圆柱面段,半径为R3;R1<R3<R2。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面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为其他形状,例如平面等。

第一形变部103B可以向上表面的方向或者下表面的方向受力弯折。

如图5所示,第二遮光片104,外径为R5,具有第二通光孔104E,自第二通光孔104E的孔壁向外延伸的第二形变部104B以及自第二形变部104B 向外延伸的第二固定部104A,第二通光孔104E的孔径为R4,第二形变部 104B包含第二本体部104C以及若干与第二通光孔104E连通的第二缺口部 104D,第二缺口部104D贯穿第二遮光片104的上下表面。第二缺口部104D 具有第五切面1045、与第五切面1045相对设置的第六切面1046以及连接第五切面1045和第六切面1046的第二连接面1047,第二连接面1047所在的圆的半径为R6,第二连接面1047到第二遮光片104最外边缘的最短距离为d3;第五切面1045和第六切面1046形成第三夹角θ3。

在本实施例中,θ3=0,可以使得第二遮光片104的有效遮光面积最大化,增强遮光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实际需要,θ3也可以是其他角度,且满足0°≤θ3<180°。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缺口部104D有四个,且呈轴对称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缺口部也可以为其他数量N,且满足N≥2。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面1047为与第二通光孔104E同轴的圆柱面段,半径为R6;R4<R6<R5。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面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为其他形状,例如平面等。

第二形变部104B可以向上表面的方向或者下表面的方向受力弯折。

如图1c所示,第二遮光片104与第一遮光片103错开45°安装,第一缺口部103D在光轴方向上的投影位于第二本体部104C上,第二缺口部 104D在光轴方向上的投影位于第一本体部103C上,可保证镜头360°不漏光,防止和减少杂散光的发生。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遮光片和第二遮光片的安装角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以及遮光片结构的不同而不同。

如图1a和图1b所示,第一遮光片103的第一固定部103A和第二遮光片104的第二固定部104A被第一平面1021和第二平面1051夹持固定,第二遮光片104的第二形变部104B受凸起部108的作用向物侧弯折,贴向第一斜面1022,第二本体部104C与凸起部108上的第二斜面108B抵接,第一遮光片103的第一形变部103B也顺势向物侧弯折,第一本体部103C紧贴第一斜面1022,如此结构,将第一镜片102下表面上的周边部完全覆盖,第一镜片102的周边部102A与第一遮光片103、第二遮光片104、第二镜片105 的周边部105A形成遮光结构,可保证镜头360°不漏光,防止和减少杂散光的发生,第一斜面可以不用消光,降低成本,提升成像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遮光结构包含两片遮光片,就可以达到360°不漏光的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遮光片结构的不同以及实际需要,还可以增加遮光片的片数,以保证遮光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镜片105的外径与遮光片的外径相同,为了使遮光片的弯折部能够有效的弯折,还满足d1<d2+d4,d3<d2+d4。在其他实施例中,只要保证连接面在凸起部的远离光轴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凸起部108设置在第二镜片105的上表面上,凸起部 108作用于第二遮光片104,使得第二遮光片104向物侧弯折。在其他实施例中,凸起部也可以设置在第一镜片的下表面,作用于第一遮光片,使得第一遮光片向像侧弯折。

在本实施例中,只有两个镜片,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增加至少一个第三镜片,第三镜片与第二镜片之间设置两个类似的遮光片,形成与上述类似的遮光结构以遮挡杂散光。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遮光片和第二遮光片也可以是其他结构,如图6 所示,遮光片201,外径为R2’,具有通光孔201E,自通光孔201E的孔壁向外延伸的形变部201B以及自形变部201B向外延伸的固定部201A,通光孔 201E的孔径为R1’,形变部201B包含本体部201C以及若干与通光孔201E 连通的缺口部201D,缺口部201D贯穿遮光片201的上下表面。

缺口部201D具有第一切面2015、与第一切面2015相对设置的第二切面2016以及连接第一切面2015和第二切面2016的连接面2017,连接面 2017所在的圆的半径为R3’,连接面2017到遮光片201的最外边缘的最短距离为d1’;第一切面2015和第二切面2016形成第一夹角θ1。

在本实施例中,θ1≠0,可提高遮光片的冲切成品率,降低生产成本。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实际需要,θ2也可以是其他角度,且满足0°≤θ2<180°。

在本实施例中,缺口部201D有四个,且呈轴对称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缺口部也可以为其他数量N,且满足N≥2。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面2017为与通光孔201E同轴的圆柱面段,半径为 R3’;R1’<R3’<R2’。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面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为其他形状,例如平面等。

形变部201B可以向上表面的方向或者下表面的方向受力弯折。

在实际应用到镜头中时,为了实现避免漏光,可以调整d1’的长度、第一夹角θ1的角度大小以及多片交错使用等。

第二实施例:

如图7a和图7b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在本实施例中,镜头模组300的第一筒壁301A、第一遮光片303、第二遮光片304、第二镜片305的周边部形成遮光结构,第一遮光片303的第一本体部303B 紧贴第一筒壁301A上的第四斜面3011。

在本实施例中,只有一个镜片,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增加至少一个第三镜片,第三镜片与第二镜片之间设置两个类似的遮光片,形成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类似的遮光结构以遮挡杂散光。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