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头戴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虚拟现实设备。
背景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在计算机上生成的三维环境中提供沉浸感觉的技术,该技术是仿真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多种技术的综合。虚拟现实设备本质上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人机交互设备,常见的虚拟现实设备,例如vr(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眼镜,能将用户对外界的视觉、听觉等感知封闭,引导其产生身在虚拟环境中的感觉。
为了防止外界光线影响用户的视觉效果,通常虚拟现实设备均配备有遮光组件。典型的带有遮光组件的虚拟现实设备如图23所示,包括镜体200,设置在镜体200靠近用户面部一侧的遮光组件300,以及对称设置于遮光组件300两侧的佩戴用发带100,镜体200内设置有虚拟现实光学组件,虚拟现实光学组件包括镜头和屏幕等。典型的虚拟现实设备例如,采用专利号为us20170017078b公开的虚拟现实光学组件所制作的虚拟现实设备。用户在佩戴虚拟现实设备体验虚拟环境时,利用发带100固定在头部,使遮光组件300与用户的面部以及虚拟现实设备的镜体200形成密闭空间。但是,随着佩戴虚拟现实设备时间过长,不透气的密闭空间使用户的面部水分蒸发,使得密闭空间内充满蒸汽。如果蒸汽得不到有效地排出,会在虚拟现实设备的镜头上凝结,使得用户观看的图像出现虚化、不均匀放大等现象,影响用户的视觉效果。因此,为了防止蒸汽的出现,通常在虚拟现实设备上设置蒸汽开口400。
根据现有技术提供的虚拟现实设备,大多数都是虚拟现实盒子,其体积比较大,并且外形不够美观,重量也比较重。而其蒸汽开口400通常设置在遮光组件300的两侧,或设置在遮光组件300的上侧。但是,这样设置会使蒸汽开口400暴漏在环境光下,外界光线易从蒸汽开口400进入到虚拟现实设备与用户面部形成的密闭空间中。此时,如果外界光线照射在镜头上,则导致镜头上的成像弱化或不清晰,或者,外界光线照射到眼睛上,影响用户的视觉效果。可见,现有的虚拟现实设备,不但会增加用户的使用负担,还会因在遮光组件300上开设的蒸汽开口400,使得外界光线进入到封闭空间内,影响虚拟现实设备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虚拟现实设备,以解决现有的虚拟现实设备易增加用户使用负担,且外界光线易进入封闭空间,最终影响虚拟现实设备使用效果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技术方案包括由前壳和后壳围成的镜框、与所述后壳连接的两个镜腿和内置于所述镜框的光学系统、pcba板、光感组件,所述前壳周边设有若干用于嵌入所述后壳的卡扣固定件;所述后壳的背面设有用于与脸托连接的脸托固定件、与所述镜腿连接的凹槽。
优选的,所述脸托包括主体固定部和面部接触部;所述面部接触部一侧与所述主体固定部连接,另一侧与人体面部相接触,所述主体固定部上设有与所述脸托固定件相对应的凸起;所述主体固定部和所述面部接触部均为由位于中心的凸缘和沿远离凸缘方向延伸的弧形部组成的几字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光学系统与pcba板连接,并包括相互独立的左镜筒机构、右镜筒机构和分别安装于两者后方的左显示屏和右显示屏。
优选的,所述pcba板与所述左右显示屏的屏面垂直连接。
优选的,所述光感组件连接所述pcba板,且与所述pcba板平面保持垂直。
优选的,所述左镜筒机构和所述右镜筒机构均包括外镜筒、外光学镜片、内镜筒和内光学镜片;所述外镜筒侧壁上设有倾斜槽;所述内镜筒设置在外镜筒内,所述内镜筒的侧壁上设有定位特征件,所述定位特征件还伸入倾斜槽并沿倾斜槽滑动。
优选的,所述后壳上还设有用于伸出所述定位特征件的调节槽。
优选的,所述后壳上设有收纳腔,所述左镜筒机构和所述右镜筒机构置于所述收纳腔。
优选的,所述收纳腔偏上位置设有用于容纳所述pcba板的固定槽。
优选的,所述后壳靠近所述镜腿的一面设有镜脚连接部,所述镜脚连接部上设有所述凹槽,两个所述镜腿上设有用于嵌入所述凹槽的凸起,所述凹槽的外侧还设有挡板。
优选的,所述镜框包括透气框,以及与所述透气框相连接的容纳框;所述容纳框与前壳、后壳形成的收纳腔用于容纳光学系统、pcba板和光感组件;所述透气框的中心线与所述容纳框的纵向中心线重合;
所述透气框包括分别沿中心线对称设置的过渡框、支撑框、桥接框和固定框;
所述过渡框的外缘与所述后壳的外缘相连接;所述过渡框的内缘与所述支撑框的外缘相连接;所述过渡框的外表面与所述支撑框的外表面所形成的支撑角β沿所述支撑框的外表面宽度h1逐渐变化;
所述支撑框的内缘与所述桥接框的外缘相连接;所述支撑框连接所述桥接框的一端到所述后壳外表面之间的距离l1沿所述容纳框的厚度δ1逐渐变化;
所述桥接框的内缘与所述固定框的外缘相连接;所述固定框的内缘与所述前壳的外缘连接;
所述过渡框、支撑框、桥接框和固定框分别呈弧形,以使依次连接形成的透气框呈凹槽形,所述凹槽的深度由后壳至前壳逐渐增大。
优选的,所述支撑框的外表面宽度h1与所述容纳框的厚度δ1的比值为1~2;
所述支撑框连接所述桥接框的一端到所述后壳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l1占所述容纳框的厚度δ1的60%~100%。
优选的,所述支撑角β随着所述支撑框对应的距离l1与宽度h1的比值呈反比例关系变化。
优选的,所述支撑框通过桥接框与所述固定框呈角度连接;所述支撑框的外表面与所述固定框的外表面延长线所形成的连接角θ与所述支撑角β的比值为0.6~0.9。
优选的,所述过渡框与所述后壳呈角度连接;所述过渡框的外表面与所述后壳的外表面所形成的过渡角α与所述支撑角β的比值为0.9~1.1;所述过渡角α与所述支撑角β分别为钝角。
优选的,所述过渡框包括分别呈圆弧状的两个第一过渡件和两个第二过渡件;两个所述第一过渡件沿中心线对称,两个所述第二过渡件沿中心线对称;
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过渡件的一端与其中一个第二过渡件的一端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一过渡件的一端与另一个第二过渡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过渡件与第二过渡件的连接点为对应两个圆弧的外切交点;
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过渡件的另一端与另一个第二过渡件的另一端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过渡件的连接点为对应两个圆弧的内切交点,以使所述过渡框呈拱形;
所述第一过渡件和第二过渡件的外缘与所述后壳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框包括支撑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支撑本体上的第一支撑曲面、第二支撑曲面和两个对称设置的连接曲面;
所述第一支撑曲面与所述过渡框的内缘贴合,所述第一支撑曲面呈拱形;所述第一支撑曲面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曲面与所述第二支撑曲面连接;所述连接曲面和第一支撑曲面的连接点与所述第一过渡件的端点重合;所述第二支撑曲面为中心向第一支撑曲面方向延伸的弧形;
所述支撑本体通过两个连接曲面与所述后壳连接。
优选的,所述桥接框包括桥接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桥接本体上的第一桥接曲面、第二桥接曲面和两个沿中心线对称设置的桥接子曲面;
所述第一桥接曲面与所述第二支撑曲面贴合;所述第一桥接曲面的两端分别通过桥接子曲面与第二桥接曲面连接;所述第一桥接曲面与所述桥接子曲面的连接点、与所述第二支撑曲面和连接曲面的连接点重合;
所述第二桥接曲面为中心向第一桥接曲面方向延伸的弧形;所述第二桥接曲面的弧度小于或等于第一桥接曲面的弧度;
所述桥接本体通过所述桥接子曲面与所述后壳连接。
优选的,所述固定框包括固定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本体上的第一固定曲面、第二固定曲面和两个沿中心线对称设置的固定子曲面;
所述第一固定曲面与所述第二桥接曲面贴合;所述第一固定曲面的两端分别通过固定子曲面与第二固定曲面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曲面和固定子曲面的连接点、与所述第二桥接曲面和桥接子曲面的连接点重合;
所述第二固定曲面为中心向第一固定曲面方向延伸的弧形,所述第二固定曲面的弧度小于或等于第一固定曲面的弧度;
所述固定本体分别通过两个固定子曲面与所述后壳连接;所述固定本体通过第二固定曲面与所述前壳连接。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虚拟现实设备,包括前壳,后壳,以及由前壳和后壳围成的镜框,镜框包括透气框以及与透气框连接的容纳框。容纳框、前壳和后壳连接形成的收纳腔用于容纳光学系统、pcba板和光感组件。透气框包括分别呈弧形的过渡框、支撑框、桥接框和固定框,以使依次连接形成的凹槽的深度由后壳至前壳逐渐增大。用户在佩戴虚拟现实设备体验虚拟环境时,透气框与用户的鼻部接触,通过支撑框与鼻部之间形成的空隙保证虚拟现实设备的透气使用环境;由于该空隙隐藏于凹槽与鼻梁之间,且空隙由上至下倾斜存在,不会使外界光线沿空隙进入到虚拟现实设备与用户的面部形成的封闭空间内,进而不会影响用户的视觉效果。并且,本申请提供的虚拟现实设备轻薄、体积小,每相邻两个结构之间圆滑连接,即使用户长时间佩戴,也不会使用户产生负担感,增加用户的体验效果,进而提高虚拟现实设备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爆炸图;
图2为本申请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前壳的结构图;
图3(a)和图3(b)为本申请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后壳的正面图和背面图;
图4为本申请与虚拟现实设备配套使用的脸托的结构图;
图5为本申请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镜腿的结构图;
图6为本申请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的结构图;
图7为本申请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光学系统、散热片的结构图;
图8为本申请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光学系统的结构图;
图9为本申请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右镜筒机构、右显示屏和右屏支架的爆炸图;
图10为本申请一种光学镜片调焦组件的爆炸图;
图11为本申请一种光学镜片调焦组件的剖视图;
图12为本申请一种光学镜片调焦组件的仰视图;
图13为本申请一种光学镜片调焦组件的俯视图;
图14为本申请与虚拟现实设备配套使用的脸托的爆炸图;
图15为本申请与虚拟现实设备与脸托的配合结构图;
图16为本申请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的爆炸图;
图17(a)(b)(c)为本申请遮光组件安装在虚拟现实设备上的步骤图;
图18为本申请遮光组件安装在虚拟现实设备上的结构图;
图19为本申请的数据线固定件的结构图;
图20为本申请的数据线固定件与虚拟现实设备的爆炸图;
图21为本申请的数据线固定件安装在虚拟现实设备上的结构图;
图22(a)(b)为本申请的右屏支架和左屏支架的结构图;
图23为典型的带有遮光组件的虚拟现实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虚拟现实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虚拟现实设备的后视图;
图26为图25中的a-a剖视图;
图27为图26中透气框的剖视局部放大图;
图2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透气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2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过渡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3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桥接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3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固定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实施例中的虚拟现实设备包括壳体、内置于壳体的光学系统、pcba板、散热板和光感组件、与壳体配合使用的脸托、遮光罩等。下面针对各部件进行详细说明。
一、壳体:如图1所示,壳体包括:前壳1与后壳3围成的镜框、与镜框连接的左镜腿5和右镜腿4。下面分别针对上述部件进行详细说明:
(1)前壳1:如图2所示,前壳1的周边设有若干卡扣固定件16,用来将前壳1与后壳3固定;靠近前壳1的上端设有pcba固定件18,用来对pcba板8进行限位和固定;在靠近前壳1两端附近安装保护柱17,用来防止安装过程或者安装好后前壳受力过猛损坏前壳1。进一步的,为了提高前壳1的质量,还可以设置多条加固条纹。为了减轻虚拟现实设备的壳体重量,前壳1的材质优选轻质塑料,为了便于加工,整个前壳1优选设计为一体成型。
(2)后壳3:如图3(a)和图3(b)所示,后壳3包括收纳腔46,用来收纳虚拟现实设备的光学系统、pcba板8、散热片9和光感组件等。后壳3的下端设有调节槽42,用于伸出光学系统的焦距调节键(等同于下文的定位特征件、凸出控制键)并对其进行控制。后壳3内部偏上位置设有与前壳1相配合的pcba固定槽。为了提高后壳3的质量,还可以设置多条加固条纹,优选的设置在后壳的侧边。在后壳3的背面设有镜脚连接部,镜脚连接部上设有与左镜腿5和右镜腿4前端的凸起连接的凹槽44,凹槽44的外侧设有挡板45。由于凹槽44外侧具有一个挡板45,当镜腿的凸起装配到该凹槽中时,此时的镜腿只能向内侧移动。当用户配戴该虚拟现实设备时,镜腿的凸起会受到挡板45的阻挡,阻止其向外移动,这时就会向内产生一个力,让镜腿能够夹紧用户头部。在后壳3的背面还设有脸托固定件41和43,用来便于脸托6的固定。如图4和图14所示,脸托6包括主体固定部64和面部接触部63,面部接触部63一侧与主体固定部64连接,另一侧与人体面部相接触,主体固定部64上设有用于嵌入脸托固定件41和43的凸起61和62,实现主体固定部64固定在后壳3上。为了便于脸托6能分散虚拟现实设备的重量,主体固定部64和面部接触部63均为由位于中心的向外凸起的凸缘和沿远离凸缘方向延伸的弧形部组成的几字形结构。为了减轻虚拟现实壳体主体的重量,后壳3优选轻质塑料,为了便于加工,后壳3优选设计为一体成型。
(3)左镜腿5和右镜腿4:将左镜腿5和右镜腿4统称为镜腿,两者结构无实质差别。每一镜腿前端设有用于嵌入后壳3上镜脚连接部上凹槽的凸起53。下面以左镜腿5为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5所示,非折合状态下,左镜腿5和右镜腿4为向内弯曲的弧形,便于夹紧使用者头部。为了进一步增强镜腿的夹紧力度,镜腿前端的厚度大于镜脚后端厚度。为了减轻镜腿的重量,镜腿上还设有镂空槽52,同时镂空槽52也可以防止注塑表面产生缺陷,影响美观。左镜腿5和右镜腿4上还分别设有通孔51,用于将遮光组件7的连接件72和72嵌入通孔51,实现遮光组件7的固定。通孔具体包括两个相通的固定孔和连接孔,连接孔的孔径大于连接件的最大宽度,固定孔的孔径小于连接件的最大宽度。固定孔用来固定遮光组件的凸起,连接孔用来遮光组件的凸起穿过定位。左镜腿5和右镜腿4均可为一体成型机构,为了减轻整体虚拟现实设备的整体重量,左镜腿5和右镜腿4的材质为具有柔韧性塑胶(tr90)。结合图1所示,上述虚拟现实设备的壳体和其他组件的具体安装步骤如下:
第一步:将带有左显示屏22、右显示屏24的左镜筒机构21、右镜筒机构23的光学系统装入后壳3的收纳腔46中进行固定,不限定具体固定方式。左镜筒机构21、右镜筒机构23的定位特征件同时伸出后壳3的调节槽42,便于用户来进行调节焦距;
第二步:将pcba板8装入后壳3的pcba固定槽中,并将pcba板8与光学系统进行连接;
第三步:装入散热片9,具体将散热片9一端与pcba板8上的发热器件贴合,另外一端分别与左显示屏22和右显示屏24的背面贴合,使得散热片9就可以将pcba板8和左显示屏22和右显示屏24散发的热量均匀散出;
第四步:装上前壳1,即将前壳1与后壳3进行固定,具体的将前壳1压入后壳3中,通过前壳1的扣固定件11进行固定;
第五步:将左镜腿5和右镜腿4上的凸起53嵌入后壳3上的凹槽44;
第六步:将脸托6安装到后壳3上,具体的将脸托6上的凸起61和62分别与后壳3上的脸托固定件41和43进行固定;
第七步:将遮光组件7包围虚拟现实设备,同时将遮光组件的,具体的遮连接件72和72分别嵌入镜腿的通孔51上。
上述虚拟现实设备包括前壳、后壳和两个镜腿,结构简单,组装简便,同时将虚拟现实设备的其他器件对应的安装在后壳的收纳槽上,盖上前壳和连接镜腿,整个虚拟现实设备结构比较小,占用空间较小,外形类似眼镜形态,比较美观。
(二)光学系统:如图1所示,光学系统包括左镜筒机构21、左显示屏22、右镜筒机构23和右显示屏24,左镜筒机构21和右镜筒机构23结构相同,统称为光学镜片调焦组件。具体的,左镜筒机构21和左显示屏22安装在左屏支架上且左显示屏22位于左镜筒机构21的后方,左显示屏整体位于左屏支架的内侧;右镜筒机构23和右显示屏24安装在右屏支架13上且右显示屏24位于右镜筒机构23的后方,右显示屏24整体位于右屏支架13的内侧。左显示屏22和右显示屏24的侧边沿具有切角,如图1所示,左显示屏22的右下角侧边具有切角。右显示屏24的左下角侧边具有切角。左屏支架和右屏支架13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屏支架,均为一中空环状结构。由于两个屏支架中空,实现了通过左镜筒机构21和右镜筒机构23的镜片观看对应显示屏所显示的内容。屏支架的中空环状可为圆形或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形状,具体根据光学模组的形状和虚拟现实设备外壳的形状确定。各屏支架与显示屏接触的面为屏接触面,屏接触面用于与显示屏表面相贴合,具体可设为光滑面,将屏接触面设为光滑面,可为避免显示屏造成损坏,同时也实现了显示屏与屏支架的良好贴合。本实施例中不具体限定屏接触面为光滑面或粗糙面。本实施例中,为了更好的实现屏接触面与显示屏表面的贴合,可以在两者之间设置软性的双面粘贴胶,双面粘贴胶可以为屏支架形状相对应的环形圈,通过双面粘贴胶使屏支架与显示屏粘贴在一起。与屏接触面相对应的为光学模组接触面,光学模组接触面分别与左镜筒机构21、右镜筒机构23相贴合。当屏支架分别与显示屏和光学模组组装后,屏支架起到便于安装的作用,同时三者形成密闭空间,起到防尘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屏支架与显示屏和光学模组之间的防尘效果,右镜腿4屏支架靠近右镜腿4屏接触面的一侧设有第一凹槽,右镜腿4屏支架靠近右镜腿4光学模组接触面的一侧设有第二凹槽,右镜腿4第一凹槽和右镜腿4第二凹槽内均用于放置防尘圈,实现屏支架与光学模组、显示屏之间连接无空隙,进而避免外界的灰尘进入,提高其的防尘效果。需要说明的是,也可在不用防尘圈的情况下直接将显示屏和光学模组固定在屏支架上。由于左屏支架与右屏支架的安装相似,下面以右显示屏24、右镜筒机构23和右屏支架13的安装步骤进行说明,应该理解为左眼显示屏的安装相似,具体安装步骤如下:
第一步:在屏支架13的相对设置的屏接触面和光学模组接触面上分别固定左防尘圈12、右防尘圈14(左、右仅仅是结合附图进行区别,不具有实际含义),屏支架13、左防尘圈12和右防尘圈14组装成屏支架组件。左防尘圈12和右防尘圈14的固定方式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不具体限定。优选为粘贴固定,左防尘圈12和右防尘圈14可为具有粘贴性的双面胶片,屏支架13上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凹槽位于靠近屏接触面的一侧并与左防尘圈12的形状相对应,第二凹槽位于靠近光学模组接触面的一侧并与右防尘圈14的形状相对应,便于提高防尘效果以及节约材料。需要说明的是,双面胶片只是左防尘圈12和右防尘圈14可选的一种具体材料,任何具有粘贴性并且可以进行软性收缩的材料都可以,比如塑料或具有一定软性的poron或一定软性的pvc或轻薄的布料等;当然,为了减轻虚拟现实设备的整体重量,左防尘圈12和右防尘圈14优选质轻材料。同理,为了减轻虚拟现实设备的整体重量,屏支架13可一体成型,屏支架13的材料可选择轻质材料,如具有一定硬度的塑胶。
第二步:将右镜筒机构23和右显示屏24分别与屏支架组件进行固定。具体的,将右镜筒机构23放置到右防尘圈14上,优选的,右镜筒机构23可以放置在第二凹槽上,该右防尘圈14一侧与屏支架13接触,另一侧与右镜筒机构23接触。具体的,将右显示屏24放置到左防尘圈12上,优选的,右显示屏24可以放置在第一凹槽上,实现右显示屏24与屏支架13的固定。该左防尘圈12一侧与屏支架13接触,另一侧与右显示屏24接触。将右镜筒机构23和右显示屏241优选的固定在屏支架13两侧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时,右显示屏24、屏支架13和右镜筒机构23之间能够形成密闭空间,其连接处都是紧密连接,并且具有凹槽的侧边进行防尘,这样就可以避免外界的灰尘进入到该密闭空间中,也就是说避免外界灰尘进粘附到显示屏上,造成显示屏上显示出现杂像的问题。
第三步:当右镜筒机构23、左防尘圈12、屏支架13、右防尘圈14和右镜筒机构23组装完成后,通过屏支架13上的屏固定孔与虚拟现实设备对应的第二固定孔匹配,实现组装后的组件固定到虚拟现实设备上,此固定方式不局限于螺钉固定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屏支架13上的屏固定孔包括至少一个正向孔和至少一个反向孔。如图22(a)(b)所示,屏支架的结构为:两个屏支架相互独立,光学模组接触面上设有沿远离其表面方向延伸光学模组固定件111和定位件113,当光学模组伸入屏支架并凸出于光学模组接触面时,光学模组固定件111与光学模组的最外边相接触,用于将光学模组固定在屏支架上,光学模组固定件111可以为向屏支架中心延伸的l形结构,用于将光学模组限定在l形结构内;定位件113位于光学模组的外围,用于确保光学模组安装在预设位置,用于限定光学模组的运动轨迹,定位件113用来防止光学模组向外移动。为了便于虚拟现实设备一些其他小电子件的固定,例如光感器,在屏支架的一侧凸出一个对应的收纳固定槽114,用来对其他小电子器件的固定。当显示屏、左防尘圈、屏支架、右防尘圈和光学模组组成完成后,通过屏支架上的屏固定孔112与虚拟现实设备对应的第二固定孔匹配,实现组装后的组件固定到虚拟现实设备上,此固定方式不局限于螺钉固定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屏支架上的屏固定孔112包括至少一个正向孔和至少一个反向孔。如图10至图13所示,左镜筒机构和右镜筒机构统称为的光学镜片调焦组件均包括:外镜筒211、外光学镜片212、内镜筒214和内光学镜片217,外光学镜片212固定在外镜筒211上,内光学镜片217固定在内镜筒214上;外镜筒211侧壁上设有倾斜槽213;内镜筒214设置在外镜筒211内,内镜筒214的侧壁上设有定位特征件,定位特征件还伸入倾斜槽213并沿倾斜槽213滑动;当内镜筒214沿外镜筒211相对滑动时,固定在外镜筒211上的外光学镜片212与固定在内镜筒214上的内光学镜片217之间的距离可调,实现了光学组件的调焦。如图10所示的光学调焦组件的爆炸图,包括一个外镜筒211、外光学镜片212、内镜筒214、内光学镜片217、两个第一防尘件218、第一防尘件219、两个固定螺钉220、拨动固定螺钉221和拨动硅胶头222。下面分别针对上述各部件进行说明:
(1)外镜筒211:该外镜筒211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倾斜槽213,倾斜槽213相对于水平面以一定角度倾斜,当固定在内镜筒214侧壁上的定位特征件嵌入倾斜槽213并沿倾斜槽213移动时,外光学镜片212与内光学镜片217之间的间距可调。如图1所示,外镜筒211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形,当倾斜槽213数量为三个以上时,倾斜槽213沿外镜筒211周向均布。需要说明的是,倾斜槽213不局限于图中所示的三个,优选的,倾斜槽213的数量为三个。此外,倾斜槽213也不仅限于沿外镜筒211周向均布,但必须满足若干个倾斜槽213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外镜筒211的截面形状也不限于图1中所示的圆形,也可为椭圆或菱形或异形。为了更好适配人体的形态特征,在靠近人体鼻梁附近,可以设置为与人体鼻梁匹配的形状,即将一个简单的圆形切除部分形成具有一与鼻梁匹配的倾斜面。因此,为了适应具体虚拟现实设备外壳,以及减小整体的虚拟现实设备的体积,外镜筒211的截面形可根据具体的虚拟现实外壳而定。
(2)外光学镜片212:外光学镜片212固定在外镜筒211上,具体的,如图2所示,外光学镜片212固定在外镜筒211的内侧顶部,内侧顶部即为远离内镜筒214的一侧。外光学镜片212与外镜筒211的固定方式具体可以是:通过塑胶将外光学镜片212固定在外镜筒211的内侧顶部,通过塑胶固定可以保证外光学镜片212稳定的固定在外镜筒211上,并且能有效防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不具体限定两者的固定方式。为了便于说明,将外镜筒211和外光学镜片212的组合结构定义为第一组件。
(3)内镜筒214:内镜筒214内置于外镜筒211,且内镜筒214可沿靠近或远离外光学镜片212的方向移动,进而外光学镜片212和内光学镜片217两者的间距可调。具体实现内镜筒214可沿外镜筒211移动的方式为:内镜筒214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定位特征件,定位特征件与倾斜槽213一一对应,每一定位特征件嵌入倾斜槽213内并可沿倾斜槽213滑动,进而带动内镜筒214的移动。由于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未限定倾斜槽213的数量,则定位特征件的数量也不做具体限定。当倾斜槽213的数量为三个且沿外镜筒211周向均布时,三个定位特征件同时在倾斜槽213内移动,进而可保证内镜筒214上的内光学镜片217在上下移动过程中使其均处于一个平面上。进一步,由于外镜筒211与内镜筒214接触,为了提高调焦过程中内镜筒214的滑动,在内镜筒214与外镜筒211之间增加了起到润滑作用的油层,提高内镜筒214的滑动灵活性,并且油层一定程度上能够阻止外界的灰尘进入内部,起到防尘作用。具体的油层可以通过在内镜筒214与外镜筒211之间涂阻尼油形成,应该理解为其他可以提高内镜筒214与外镜筒211之间的滑动灵活性的方式都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当定位特征件为三个时,三个定位特征件的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固定螺钉220和拨动固定螺钉221,两个固定螺钉220和拨动固定螺钉221通过固定螺孔固定在内镜筒214上,且两个固定螺钉220和拨动固定螺钉221分别伸入倾斜槽213并可沿倾斜槽213滑动。为了能提高推动拨动固定螺钉221的舒适度,便于用户在使用过程便于拨动,该拨动固定螺钉221外侧端固定连接有拨动硅胶头222,该拨动硅胶头222为具有一定硬度的硅胶,用户使用起来手感比较舒适。如图10所示,内镜筒214包括圆台215和位于圆台215上方并向上延伸的至少一个凸台216,凸台216与倾斜槽213一一对应,固定螺孔位于凸台216上。凸台216的形状与外镜筒211内壁形状相吻合,当外镜筒211为圆形时,凸台216可以为环形壁,该凸台216上均设有与倾斜槽213相对应的固定螺孔。
(4)内光学镜片217:内光学镜片217固定在内镜筒214上。如图2所示,内光学镜片217固定在内镜筒214的内侧底部,如内镜筒214的底端设有卡槽,内光学镜片217与内镜筒214底端卡槽固定连接,内侧底部为远离外镜筒211的一侧。内光学镜片217与内镜筒214的固定方式具体可以是:通过塑胶将内光学镜片217固定在内镜筒214的内侧底部,通过塑胶固定可以保证内光学镜片217稳定的固定在内镜筒214上,并且能有效防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不具体限定两者的固定方式。当然内镜筒214也可以不设卡槽,可以将内光学镜片217固定在内镜筒214的内侧底部的侧壁,即内光学镜片217的外侧边与内镜筒214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固定方式可以通过塑胶固定可以保证内光学镜片217稳定的固定在内镜筒214上,并且能有效防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不具体限定两者的固定方式。为了便于说明,将内镜筒214和内光学镜片217的组合结构定义为第一组件。
(5)第一防尘件218和第一防尘件219:当内镜筒214通过伸入倾斜槽213的两个固定螺钉和拨动固定螺钉沿靠近或远离外光学镜片212的方向移动时,两个第一防尘件218分别一一固定在两个固定螺钉220对应的外镜筒2111的倾斜槽213外侧,第一防尘件219固定在拨动固定螺钉221对应的外镜筒211的倾斜槽213内侧。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防尘件219也可以固定在外侧。第一防尘件219和第一防尘件218上设有与倾斜槽213对应的槽口。第一防尘件219具体可为具有粘贴性的tpu片,该tpu片上有与特定倾斜槽213对应的倾斜槽213孔。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不限定第一防尘件219的材质为tpu,应该理解为,所选材质只要满足具有一定硬度便于进行开槽口,且具体防尘性质即可,如具有一定硬度的poron或一定硬度的pvc、高温胶或美纹胶等。第一防尘件218和第一防尘件219的固定方式均可通过粘贴的方式进行固定,便于组装,但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不限定其固定方式。上述光学镜片调焦组件的装配步骤为:
步骤一:将外光学镜片212固定在外镜筒211的内侧顶部,形成第一组件;
步骤二:将内光学镜片217固定在内镜筒214的内侧底部,形成第二组件;
步骤三:将第一防尘件219放入第一组件的外镜筒211的特定倾斜槽213的内侧,该特定倾斜槽213用于伸入拨动固定螺钉。
步骤四:将第二组件置于第一组件内侧,即将组装好的带有内光学镜片217的内镜筒214置于组装好的带有外光学镜片212和第一防尘件219的外镜筒211的内侧。
步骤五:由于内镜筒214的侧壁上设有三个固定螺孔,三个固定螺孔外漏于倾斜槽213,然后在三个固定螺孔上分别固定连接两个固定螺钉220和一个拨动固定螺钉221。两个固定螺钉220伸入的倾斜槽213对应的外镜筒211的侧壁上分别固定连接两个第一防尘件218。
步骤五:将拨动硅胶头222固定在拨动固定螺钉221外侧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具体装配步骤不构成先后限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其步骤的先后顺序。光学镜片调焦组件主要应用于虚拟现实领域,特别是短距离的光学镜片调节,应该理解为其他领域进行短距离的光学调焦也在保护范围内。上述光学镜片调焦组件的工作原理具体为:拨动拨动硅胶头222使其带动拨动固定螺钉221在外镜筒211的倾斜槽213上进行上升或下降的倾斜滑动,由于拨动固定螺钉221一端固定在内镜筒214上,并且与其他两个固定螺钉220使内镜筒214在一个相对平面内。在拨动固定螺钉221沿倾斜槽213滑动的过程中,内镜筒214上的内光学镜片217与外镜筒211的外光学镜片2122的间距可调,具体的变化需要根据倾斜槽213的倾斜幅度以及倾斜槽213的槽口长度决定,优选的在倾斜角度在5-15度,内光学镜片217和外光学镜片212的距离调节范围在0.5-10mm之间。
(三)脸托6:如图14和15所示,脸托6包括主体固定部64和面部接触部63,面部接触部63一侧与主体固定部64连接,另一侧与人体面部相接触,主体固定部64还与虚拟现实设备的后壳3连接,不具体限定连接方式。主体固定部64和面部接触部63均可为一体成型结构。下面分别针对主体固定部64和面部接触部63进行说明。
(1)主体固定部64:为了便于脸托配件的使用,主体固定部64的形状可为由两端向中心拱起的几字形结构,具体可为凸缘和位于凸缘两侧的弧形部组成的几字形,可实现将虚拟现实设备的重力分散到人体面部多处位置。主体固定部64上设有至少一个凸出于其外表面的凸起,不局限附图中所示的凸起的数量为四个,其中两个为位于凸缘上的凸起61,另两个为位于弧形部上的凸起62。与该凸起相对应的是,如图3(b)所示,虚拟现实设备的后壳3上设有用于嵌入凸起的脸托固定件41和43,脸托固定件41和43具体可以为开口,实现了主体固定部64与虚拟现实设备的连接。当主体固定部上设有四个固定件时,其中两个凸起61位于凸缘靠近中轴线的两侧,在使用时,两个凸起位于用户鼻梁附近对应的位置;另外两个凸起62位于弧形部上,对应于靠近脸部颧骨附近。为了节约材料,以及使脸托形状比较美观,优选的主体固定部64与配套使用的虚拟现实设备的待固定位置相对应。为了便于生产,主体固定部64为一体成型,且优选质轻材料。
(2)面部接触部63:面部接触部63一侧与主体固定部64连接,另一侧与人体面部相接触。为了分散虚拟现实设备的重力,面部接触部63的形状同样可设为由两端向中心拱起的几字形结构,具体可为凸缘和位于凸缘两侧的弧形部组成的几字形,弧形部沿远离凸缘的方向延伸。在脸托6实际使用过程中,凸缘可对应到使用者鼻梁附近,弧形部可沿眼尾方向延伸,更好的让脸托配件承受到力分配的人体面部,即让面部接触部与人体面部接触的地方受力均匀。沿凸缘至远离凸缘的方向,面部接触部63的厚度为先逐步变厚,后逐步变薄,且中心的厚度小于两端端部的厚度,即面部接触部63中心轴附近厚度较薄,自由端厚度较厚。在面部接触部63与人体面部相接触的一面为具有一定角度的倾斜面,即将该面设置为与人体面以及鼻梁面相匹配的面。该倾斜面可具体包括鼻部倾斜面和脸颊倾斜面,鼻部倾斜面的面积小于脸颊倾斜面的面积,其中,鼻部倾斜面与竖直面的角度为10°~80°,脸颊倾斜面与竖直面的角度为3°至60°。此外,鼻部倾斜面对应的面部接触部厚度可小于脸颊倾斜面对应的面部接触部厚度。考虑到面部接触部63需要与人体进行接触,面部接触部63优选质轻且柔软材质,比如泡棉。同时为了便于生产加工,面部接触部63可为一体成型。如图15所示,上述脸托6安装到后壳3上的具体安装步骤如下:
第一步:将主体固定部64和面部接触部63固定连接,形成脸托6。固定连接方式不具体限定,如可采用粘贴方式进行固定连接;
第二步:将主体固定部64固定到虚拟现实设备的后壳3上。不具体限定固定连接方式,如主体固定部64上若有若干凸出于其外表面的凸起61和62,虚拟现实设备的后壳3上与凸起61和62相对应的脸托固定件41和43,脸托固定件41和43具体可以为开口,通过凸起卡入开口中实现主体固定部64和后壳3的固定。
值得注意的是,脸托6整体的横向长度为60~160mm,优选的90~30mm,特别是100~20mm这样可以满足大部分人体的脸部,比如横向长度设为110mm±8mm;脸托配件整体的纵向高度20~80mm,优选的30~70mm,特别是45~55mm这样可以满足大部分人体的鼻部,比如纵向设为48mm±5mm。应该理解为,本申请的脸托配件充分利用人的脸部形态特点,让用户配戴虚拟现实设备时,尽可能的增大与用户面部的接触面,将虚拟现实设备的重力进行分散。
本申请的脸托区别于现有脸托只与鼻梁部分进行接触,增大与用户面部的接触面,即脸托配件不仅与鼻梁接触,而且还与眼部附近位置接触,进而将虚拟现实设备的重力进行分散,鼻梁和鼻梁两侧的眼周都可承受虚拟现实设备的部分重力,减少用户使用虚拟现实设备配戴带来的不舒服以及损伤,可以让用户长时间舒服的使用头戴设备,大大的提高用户的体验度。
(四)遮光组件7:如图16至图18所示,遮光组件7包括:遮光件78和前端固定环77;遮光件78包括顶面73、第一曲面75、第二曲面76和底面74,其中:顶面73与人体面部相接触的一侧为由中心向外延伸的非封闭弧形;底面74整体与顶面73整体上下相对设置;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位于顶面73两侧,并均向靠近底面74的方向弯曲;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均分别与顶面73和底面74光滑过渡连接,使得顶面73、第一曲面75、第二曲面76和底面74围成一封闭中空区域;前端固定环77位于中空区域的最外侧的内周边并与其吻合。同时,由于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与虚拟现实设备主体配套使用,为了便于该遮光组件7的固定,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上各分别设有连接件71和72,为了便于区分,分别用第一连接件71和第二连接件72表示,第一连接件71和第二连接件72用于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的左镜腿5和右镜腿4上。如爆炸图图16所示,遮光组件7为一罩体结构,包括一个前端固定环77、一个遮光件78、一个第一连接件71和一个第二连接件72,下面分别针对上述各部件进行详细说明。
(1)前端固定环77:前端固定环77内置于遮光件78最外侧,当将遮光组件7应用到虚拟现实设备主体时,前端固定环77位于中空区域的内周边并与虚拟现实设备主体前端接触,如当虚拟现实设备为眼镜形态时,前端固定环77可以包围镜框部分,此处镜框部分排除镜腿。前端固定环77可为一个镂空密闭框架,由于前端固定环77需要包围虚拟现实设备主体,所以前端固定环77的形状需与虚拟现实设备主体本身外侧形状相对应。可以理解的是,如虚拟现实设备主体的形状可以为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各个不同规则的形状,则前端固定环77的形状需要相应变化。例如,当虚拟现实设备主体选择具有一定弧度且与眼镜形态相对应的形态时,前端固定环77的形状也优选为眼镜形态,即前端固定环77的形状是根据虚拟现实设备主体外侧边缘的形状而定。需要说明的是,前端固定环77可以是镂空,当然也可以是实心结构,为了节约材料、减轻用户配戴重量,提高用户体验度,前端固定环77优选为镂空。
(2)遮光件78:遮光件78包括顶面73、第一曲面75、第二曲面76和底面74。当将遮光组件应用到虚拟现实设备主体时,前端固定环77用于包括虚拟现实设备主体前端外框架,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可沿镜腿方向延伸,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上的第一连接件71和第二连接72固定在左镜腿5和右镜腿4上,实现遮光组件7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主体上,用户在使用配置有遮光组件的虚拟现实设备时,遮光件78围成的中空区域与人体面部能形成相对密闭的空间,避免外界的光学进入。遮光件78通过前端固定环77和虚拟现实设备主体连接,遮光件78的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沿靠近虚拟现实设备末端的方向延伸,顶面73与人体面部相接触的一侧为由中心向外延伸的非封闭弧形,该非封闭弧形可以与人体额头相匹配,底面设为由两端向中心拱起的w形,也同样与人体脸型相匹配,这样做不仅仅可以节约材料,还可以减轻遮光组件的重量,并且能够提高用户的配戴舒适度并且达到良好的遮光效果。具体的,遮光件78可选择具有一定硬度、可透气且能够防止光线透过的软性材质。优选的,为了便于遮光组件在使用过程中美观,可以选择具有一定弹性并且不容易褶皱的材质,例如拉架棉、莱卡等。例如,材质选择一种合成布,该合成布具有两层,一侧用来进行遮光,另外一层用来进行保证透气并且不易变形。由于一般的布料都比较柔软,难以成型,为了解决该问题,提高合成布的弹性、硬度并且耐磨性,通过胶水将两层布料进行合成。遮光件78具有容纳虚拟现实设备主体前端的中空区域,具体的,中空区域包括面部接触面和虚拟设备连接面;面部接触面用于与用户面部接触,虚拟设备连接面用于与虚拟现实设备的框体内侧的观看侧连接;或中空区域包括面部接触面和虚拟设备连接面;面部接触面用于与用户面部接触,虚拟设备连接面用于与虚拟现实设备的框体外侧连接。由于本实施例中的虚拟现实设备的光学组件可以为调焦组件,光学组件具体包括外镜筒211、固定在外镜筒211的外光学镜片212、内镜筒214、固定在内镜筒214的内光学镜片217和定位特征件(具体为的固定螺钉220和拨动固定螺钉221);外镜筒211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倾斜槽213;内镜筒214内置于外镜筒211;定位特征件(具体为的固定螺钉220和拨动固定螺钉221)与倾斜槽213一一对应,各定位特征件(具体为的固定螺钉220和拨动固定螺钉221)一端固定在内镜筒214的侧壁,另一端穿过倾斜槽213可在倾斜槽213内滑动。定位特征件(具体为的固定螺钉220和拨动固定螺钉221)即为虚拟现实设备凸出控制键,当调节定位特征件(具体为的固定螺钉220和拨动固定螺钉221)使内镜筒214沿外镜筒211相对滑动时,固定在外镜筒211上的外光学镜片212与固定在内镜筒214上的内光学镜片217之间的距离可调,实现了光学组件的调焦。为了使得上述凸出控制键便于操作,遮光件78的底面上设有开孔,开孔用于虚拟现实设备凸出控制键即定位特征件外露,在实现调焦的同时也实现了遮光。上述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7的尺寸可以为:为了适配人体头部形态的大小,遮光组件7的前端横向距离相对小于后端纵向距离。一般遮光组件的前端横向长度为50~250mm范围内任意值,优选为120~170mm范围内任意值,特别是150~160mm之间最适合大众用户尺寸,具体比如155mm。纵向长度在30~150mm范围内任意值,优选为60-120mm范围内任意值,特别是80~100mm之间最适合大众用户尺寸,具体如91mm。遮光组件顶面的弧形的最底端至遮光罩前端的距离为3~25mm范围内任意值,优选为8-20mm范围内任意值,特别是12~16mm之间最适合大众用户尺寸,具体如14mm。
上述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7的工作原理为:用户在使用带有遮光组件的虚拟现实设备时,用户带上虚拟现实设备,遮光组件7的遮光件78就会与用户的额头以及用户的脸以及虚拟现实设备一起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可以让用户眼睛避免外界的光线干扰,只看到虚拟现实设备提供的视觉光线,让用户能够很好的沉浸到虚拟现实设备的视频场景中,大大的提高用户的体验度。上述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7的具体安装步骤如下:
第一步:通过遮光组件的封闭中空区域将虚拟现实设备主体包围,位于封闭中空区域内周边的前端固定环77与虚拟现实设备的前端框架相接触;
第二步:通过第一连接件71和第二连接件72将遮光组件的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上,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沿虚拟现实设备末端的方向延伸。当虚拟现实设备为眼镜结构时,第一连接件71和第二连接件72分别与虚拟现实设备的镜腿固定,具体可以为虚拟现实设备(虚拟现实眼镜)的两个镜腿上各分别设有用于嵌入第一连接件71和第二连接件72的通孔51,当第一连接件71和第二连接件72嵌入通孔51时,可实现遮光件78和虚拟现实设备主体的固定,并且也便于拆卸下来,便于用户操作,提高用户的体验度。可以理解的是,虚拟现实设备和遮光件78也可通过粘贴的方式实现固定,对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不具体限定固定方式。
(五)pcba板8:如图7所示,后壳3包括收纳腔46,用来收纳虚拟现实设备的pcba板8,pcba板8与光学系统连接,具体的,pcba板8与左显示屏22、右显示屏24的屏面垂直连接。同时,光感组件还连接pcba板8,且与pcba板8平面保持垂直。
(六)散热片9:散热片9分别与左显示屏22和右显示屏24的后方贴合,并与pcba板8的发热器件贴合。具体的,散热片9包括铜箔层和位于铜箔层的外层的碳膜层,铜箔层与左显示屏22和右显示屏24的后方贴合,并与pcba板8的发热器件贴合。具体的,由于显示屏发热小,因此可在左显示屏22和右显示屏24的后方选取一部分表层涂导热胶并与散热片9连接。由于显示屏与散热片仅部分粘贴连接,便于后期维护过程中的拆卸。由于pcba板的芯片发热比较大,要让其热量充分散发出去,因此可将pcba板的发热器件表层涂满导热胶并与散热片9连接。考虑到光感组件也会被散热片9遮挡住,为了便于维修,在光感组件或其他散热片遮挡的器件对应的散热片处可以设置维修开口,便于后期进行维修,而避免了维修过程中需要将整个散热片拆卸下来进行维修。
(七)数据线固定件19:如图19至21所示,数据线固定件19用于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上。具体的,虚拟现实设备包括镜框和镜腿,镜框的后壳3靠近镜腿的一侧设有镜脚连接部,该镜脚连接部上设有凹槽44,镜腿上设有可嵌入凹槽44的凸起53。经过上述说明,为了虚拟现实设备的整体美观,数据线固定件19固定在镜脚连接部上,如螺钉连接。数据线固定件19包括顶面和分别与顶面连接并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其上分别形成有用于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上的固定部191、镂空开口192、数据线收容腔193和数据线挡板194,下面针对上述各部件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中,设定第二侧面与虚拟现实设备的镜脚连接部固定连接,第一侧面位于虚拟现实设备的外周边的内侧,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和顶面围成的数据线收容腔与虚拟现实设备的接口相对应,则固定部191位于第二侧面上并沿远离顶面的方向延伸,固定部191用来将数据线固定件19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上。固定部191与虚拟现实设备可拆卸连接,如虚拟现实设备上设有螺钉孔,固定部191与虚拟现实设备通过螺钉195连接;或固定部191与虚拟现实设备不可拆卸连接,如焊接等,具体不做限定。为了减轻数据线固定件19的重量以及节约材料,第一侧面和/或第二侧面上设有镂空开口,不局限于图1中所示的第二侧面上设有镂空开口192。顶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围成一三面开口的u形的数据线收容腔193,与虚拟现实设备连接的数据线的连接头收容在数据线收容腔193内。为了进一步防止数据线的连接头松动或掉落,避免数据线松动到时连接不良的问题,数据线固定件19上还可以进一步设有数据线挡板194,数据线挡板194设在数据线固定件19远离虚拟现实设备的一侧,数据线挡板194可分别与顶面和第一侧面连接,并与第二侧面之间具有用于伸入数据线的间隔;或数据线挡板194可以与第二侧面和顶面连接,并与第一侧面之间具有空隙,该空隙用于伸入数据线,同时数据线的连接头容纳在数据线收容腔193内,该数据线挡25板用于防止连接头脱离数据线收容腔193。将数据线固定件19安装到虚拟现实设备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在虚拟现实设备上连接好数据线,即将数据线的连接头插入到虚拟现实设备上的数据线接口,本实施例中的数据线一般为hdmi数据线,当然也可采用其他用来进行数据传输或者进行充电的数据线,不做具体限定;
第二步:将数据线固定件19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上,数据线的连接头位于数据线固定件19中数据线收容腔193内。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数据线固定件19可为一体成型,优选的材质为轻质并且具有一定硬度的材质。
上述数据线固定件19的工作原理为:首先将数据线的连接头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的数据线接口上,然后数据线的连接头也容纳在数据线固定件19的数据线收容腔193内,同时数据线固定件远离虚拟现实设备的数据线接口的一侧还设有数据线挡板194,数据线挡板194用于防止数据线的连接头松动或掉落,阻挡数据线的连接头向外移动,使得数据线与虚拟现实设备良好连接,避免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外接的数据线松动,导致数据传输不良甚至数据线脱落的问题,可以让用户大胆的进入的虚拟现实的场景互动中,提高用户体验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中的虚拟现实设备新增加了数据线固定件19,在收纳数据线的连接头的同时将数据线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上,能有让数据线连接头在可控发范围移动,甚至不发生移动,这样就可以让数据线很好与虚拟现实设备进行连接,即便用户使用过程中进行剧烈的运动也不会导致数据线脱落,较大的提高了用户的体验度,并且提高了虚拟现实设备的适用场景。
参见图24,图24为本申请提供的虚拟现实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基于上述实施例公开的内容,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虚拟现实设备,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之处在于,镜框2包括透气框202,以及与透气框202相连接的容纳框201。在使用时,透气框202与用户的鼻部接触。容纳框201与前壳1、后壳3形成的收纳腔用于容纳光学系统、pcba板和光感组件。
如图25所示,透气框202的中心线2021与容纳框201的纵向中心线2011重合;用户在佩戴虚拟现实设备时,透气框202的中心线2021与用户的鼻梁对应,容纳框201的纵向中心线2011与用户的眉心对应,使得容纳框201适应于用户眉部或额头的形状,透气框202适应于用户鼻部的形状,使用户获得较好的体验,避免因佩戴时不舒服而影响虚拟现实设备的使用效果。
容纳框201的形状与虚拟现实设备主体形状相同,即如果虚拟现实设备主体的形状为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不同规则的形状时,则容纳框201的形状需要相应变化。例如,当虚拟现实设备的主体选择具有一定弧度且与眼镜形态相对应的形态时,容纳框201的形状也为眼镜形态,即容纳框201的形状根据虚拟现实设备主体外侧边缘的形状而定。容纳框201作为虚拟现实设备主体结构的一大部分,透气框202仅为虚拟现实设备主体的一小部分,二者相连接即为虚拟现实设备主体。
为了使用户在佩戴虚拟现实设备时,用户的鼻部与虚拟现实设备之间形成空隙,以有效地将用户皮肤产生的蒸汽排出,防止蒸汽凝结在镜头上,造成用户观看的图像出现虚化、不均匀放大等现象,影响用户的视觉效果。因此,本申请提供的透气框202具有特定的结构,能够使用户在佩戴虚拟现实设备时,与鼻部接触的部分自然地产生缝隙,有助于蒸汽的排出。
具体地,如图26和图27所示,透气框202包括分别沿中心线2021对称设置的过渡框2022、支撑框2023、桥接框2024和固定框2025;过渡框2022的外缘与后壳3的外缘相连接;过渡框2022用于实现后壳3与透气框202之间的过渡连接,使得二者相连接的部分采用顺滑的结构,防止二者相连接时形成棱角。而当用户佩戴虚拟现实设备时,棱角与用户的眉部或者额头处接触,长时间佩戴时,棱角会对用户的眉部或额头产生压力,严重时会造成用户疼痛。可见,虚拟现实设备的轮廓如果存在棱角,会造成用户的使用不舒服,影响用户的体验。
本实施例通过过渡框2022实现过渡连接,使得支撑框2023与后壳3的连接不至于显得突兀,还可让形成的透气框202的外观看起来更协调,增加产品的美感。
过渡框2022的内缘与支撑框2023的外缘相连接;本实施例中的内缘和外缘指的是相应结构的上下连接端,即连接前一个结构的一端,以及连接后一结构的一端,并非指里外端。如何理解里外端,以后壳3为例,后壳3的里端为收纳腔,外端为外界空间。
支撑框2023在整个透气框202的结构中起到支撑作用,也是整个透气框202的支架。佩戴时,支撑框2023用于与用户的鼻部形成空隙,支撑框2023的倾斜角度与用户的鼻梁有关,支撑框2023的外表面20230宽度h1与用户的鼻梁长度以及容纳框201的厚度有关。
由于本申请提供的虚拟现实设备与现有技术中的虚拟现实设备相比,本申请的虚拟现实设备更加轻薄,主要表现在前壳1与后壳3之间的距离较近,即容纳框201的厚度较薄。本申请提供的容纳框201的厚度约在13mm~15mm之间,优选的厚度为13.9mm。
为了实现用户鼻部与透气框202接触时,支撑框2023能够和用户的鼻梁形成空隙,要求支撑框2023的两侧与用户的鼻翼处接触时,还要高出鼻部一段距离。可实现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增加支撑框2023连接桥接框2024的一端到后壳3的外表面30之间的距离l1的长度,以及增加支撑框2023的外表面20230宽度h1。
本实施例中,支撑框2023的外表面20230宽度h1与容纳框201的厚度δ1的比值为1~2;由于厚度δ1在13mm~15mm之间,当宽度h1与厚度δ1的比值为1时,支撑框2023的外表面20230宽度h1可为13mm~15mm之间的任一数值;当宽度h1与厚度δ1的比值为2时,支撑框2023的外表面20230宽度h1可为26mm~30mm之间的任一数值;当宽度h1与厚度δ1的比值为1.5时,支撑框2023的外表面20230宽度h1可为19.5mm~22.5mm之间的任一数值。可选的,容纳框201的厚度δ1为13.9mm,此时,支撑框2023的外表面20230宽度h1可为13.9mm~27.8mm之间的任一数值;宽度h1与厚度δ1的比值为1.24时为最佳的宽度比,此时,宽度h1为17.236mm时为最佳的宽度。
支撑框2023的外表面20230宽度h1为用户的鼻梁长度,为了提高用户的体验,避免使用户产生压迫感,需要宽度h1小于用户的鼻梁长度,而从人体构造的常识可知,用户的鼻梁长度约在60~75mm。由此可见,本申请提供的透气框202中支撑框2023的宽度h1小于用户的鼻梁长度,使得本申请提供的虚拟现实设备在被佩戴时,可为用户带来很好的体验。
支撑框2023的内缘与桥接框2024的外缘相连接;桥接框2024的内缘与固定框2025的外缘相连接;固定框2025的内缘与前壳1的外缘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框2023可以通过桥接框2024和固定框2025的配合与前壳1相连接,桥接框2024和固定框2025的配合作用可以为支撑框2023提供角度支撑,使得支撑框2023与后壳3保持相对较优的倾斜角度,使得支撑框2023的倾斜角度与用户的鼻梁角度相适配,进而使用户可以获得较好的体验效果。
此时,固定框2025起到固定的作用,作为支撑框2023的基座,增加支撑框2023的强度,防止支撑框2023,乃至整个透气框202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形。桥接框2024在支撑框2023和固定框2025之间起到过渡作用,桥接框2024呈弧形。通过弧形的结构使得固定框2025可以更好地对支撑框2023施加作用力,增加整个透气框202的稳定性。如果支撑框2023与固定框2025直接连接,不通过桥接框2024过渡,那么其相接处将形成棱角,棱角的形成将会在用户长时间佩戴虚拟现实设备时增加对皮肤的压强,使得用户的体验感不好;并且,由于支撑框2023为倾斜结构,使得支撑框2023的外表面20230与固定框2025的外表面20250延长线形成连接角θ,如果支撑框2023与固定框2025直接连接,虽然固定框2025也能对支撑框2023起到固定作用,但由于虚拟现实设备的重量会挤压固定框2025,使得支撑框2023与固定框2025发生错位,或固定框2025无法较优地施加作用力,最终导致透气框202的稳定性不好。可见,二者直接连接形成的结构,其稳定性并没有通过桥接框2024连接而形成的结构的稳定性好。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框2023直接与前壳1相连接,在所形成的结构中,前壳1作为基座,对支撑框2023起到固定作用,以使整个透气框202的结构稳定。此时,上述情形中形成的连接角θ将消失。
无论支撑框2023以上述何种方式与前壳1连接,支撑框2023的端点至后壳3的距离l1均随容纳框201的厚度δ1发生变化。第一种情况,支撑框2023通过桥接框2024和固定框2025与前壳1相连接,此时,支撑框2023连接桥接框2024的一端到后壳3外表面30之间的距离l1沿容纳框201的厚度δ1逐渐变化,该距离l1占容纳框201的厚度δ1的60%~100%(不包括右端点值)。第二种情况,支撑框2023直接与前壳1相连接,此时,距离l1即为容纳框201的厚度δ1,即距离l1占容纳框201的厚度δ1的100%。
由于容纳框201的厚度δ1在13mm~15mm之间,当距离l1占厚度δ1的60%时,距离l1可为7.8mm~9mm之间的任一数值;当距离l1占厚度δ1的70%时,距离l1可为9.1mm~10.5mm之间的任一数值;当距离l1占厚度δ1的80%时,距离l1可为10.4mm~12mm之间的任一数值;当距离l1占厚度δ1的90%时,距离l1可为11.7mm~13.5mm之间的任一数值;当距离l1占厚度δ1的100%时,距离l1可为13mm~15mm之间的任一数值。可选的,容纳框201的厚度δ1为13.9mm时是最佳厚度,此时,距离l1可为8.34mm~13.9mm之间的任一数值。而在第一种情况中,距离l1占厚度δ1的66.81%时为最佳的距离占比,此时,距离l1的最优值为9.28659mm。
支撑框2023连接桥接框2024的一端到所述后壳3外表面30之间的距离l1为由透气框202的中心线2021至连接后壳3处的距离,此距离对应的支撑框2023的表面与用户的鼻翼侧高度相等。通常情况下,用户在佩戴虚拟现实设备时,通过鼻托卡在鼻部上,而根据日常佩戴眼镜的情形,通常鼻托卡在鼻根的两侧,鼻根的两侧到鼻梁的距离约为5mm~8mm,此距离均小于距离l1,使得支撑框2023的中心线2021至鼻梁处还存在一段距离。而支撑框2023的倾斜角度是与鼻梁的角度平行的,因此,当用户通过鼻托将虚拟现实设备卡在鼻部时,支撑框2023会与鼻部产生约1mm~6mm的空隙。
此空隙用于封闭空间的透气用,防止因用户长时间佩戴虚拟现实设备而使皮肤产生蒸汽。在佩戴状态下,形成的空隙是由上至下倾斜的,因此,外界光线也不会由此空隙进入封闭空间,进而不会影响用户的视觉效果,使得用户的体验感增加。
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体现过渡作用,使得过渡框2022与后壳3呈角度连接;过渡框2022的外表面20220与后壳3的外表面30所形成的过渡角α与支撑角β的比值为0.9~1.1。过渡角α与支撑角β分别为钝角,可使支撑框2023的中心线2021与后壳3的夹角为锐角,以确保支撑框2023的倾斜角度与用户鼻梁的角度适应。
过渡框2022的外表面20220与支撑框2023的外表面20230所形成的支撑角β沿支撑框2023的外表面20230宽度h1逐渐变化;具体地,支撑角β随着支撑框2023对应的距离l1与宽度h1的比值呈反比例关系变化。
从图27中可以看出,距离l1与宽度h1呈现正弦函数关系。如果距离l1与宽度h1的比值增大,说明正弦角越大,使得支撑角β减小;如果距离l1与宽度h1的比值减小,说明正弦角越小,使得支撑角β增大。可见,根据上述公开的数值,宽度h1为17.236mm时为最佳的宽度,距离l1的最优值为9.28659mm,此时,正弦角为32.6°,即距离l1占宽度h1的53.72%。
可见,支撑角β的角度与过渡角α,以及距离l1与宽度h1的比值均有关。而过渡框2022为了起到过渡作用,所形成的过渡角α应较大。本实施例中,过渡角α选取160°~165°之间的数值。此时,当过渡角α与支撑角β的比值为0.92时,支撑角β可为173.91°~179.35°之间的任一角度;当过渡角α与支撑角β的比值为1时,支撑角β可为160°~165°之间的任一角度;当过渡角α与支撑角β的比值为1.1时,支撑角β可为145.45°~150°之间的任一角度。可选的,过渡角α与支撑角β的比值为0.96时为最佳的角度比,此时,支撑角β可为166.67°~171.875°之间的任一角度;优选的,过渡角α选取163°为最佳的角度,此时,支撑角β采用170°时为最佳的角度。
当支撑框2023通过桥接框2024与固定框2025呈角度连接时,支撑框2023的外表面20230与固定框2025的外表面20250延长线所形成的连接角θ与支撑角β的比值为0.6~0.9。
由于支撑角β采用170°时为最佳的角度,当连接角θ与支撑角β的比值为0.6时,连接角θ可采用102°;当连接角θ与支撑角β的比值为0.7时,连接角θ可采用119°;当连接角θ与支撑角β的比值为0.8时,连接角θ可采用136°;当连接角θ与支撑角β的比值为0.9时,连接角θ可采用153°。可选的,连接角θ与支撑角β的比值为0.72时为最佳的角度比,此时,连接角θ可采用122.4°为最佳的角度。
根据上述公开的支撑框2023与前壳1的两种连接方式,第一种情况时,固定框2025与前壳1呈角度连接;固定框2025的外表面20250与前壳1的内表面所形成的固定角
为了使固定框2025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固定角
同样在第一种情况时,固定框2025的外表面20250宽度h2占容纳框201的厚度δ1的10%~30%。由于容纳框201的厚度δ1在13mm~15mm之间,当宽度h2占厚度δ1的10%时,宽度h2可为1.3mm~1.5mm中的任一数值;当宽度h2占厚度δ1的20%时,宽度h2可为2.6mm~3mm中的任一数值;当宽度h2占厚度δ1的30%时,宽度h2可为3.9mm~4.5mm中的任一数值。优选的,当宽度h2占厚度δ1的22%时为最佳的宽度占比,此时,宽度h2可为2.86mm~3.3mm中的任一数值;而最佳容纳框201的厚度δ1在13.9mm,此时,宽度h2的最佳数值为3.058mm。
而在第二种情况中,由于支撑框2023直接与前壳1连接,因此,固定框2025的宽度、固定角
如图2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过渡框2022、支撑框2023、桥接框2024和固定框2025分别呈弧形,与用户的鼻部形状相似,以使彼此依次连接形成的透气框202能够将用户的鼻部包裹住,并利用支撑框2023与用户的鼻部形成空隙,便于透气。上述结构彼此依次连接形成的凹槽,凹槽适应于鼻部的弧度,因此,该凹槽的深度由后壳3至前壳1逐渐增大,即沿鼻根处至鼻尖处逐渐增大,以便于透气框202恰好卡在鼻部上。
为了使过渡框2022、支撑框2023、桥接框2024和固定框2025形成的透气框202具有特定的结构,以与用户的鼻部配合,并在鼻部形成用于透气的空隙,因此,需要过渡框2022、支撑框2023、桥接框2024和固定框2025具有相互配合的结构。
其中,如图29所示,过渡框2022包括分别呈圆弧状的两个第一过渡件20221和两个第二过渡件20222;两个第一过渡件20221沿中心线2021对称,两个第二过渡件20222沿中心线2021对称;
其中一个第一过渡件20221的一端与其中一个第二过渡件20222的一端连接,另一个第一过渡件2221的一端与另一个第二过渡件20222的一端连接;第一过渡件20221与第二过渡件20222的连接点为对应两个圆弧的外切交点;第一过渡件20221呈中心向内延伸的弧形,两个第一过渡件20221的弯曲方向相反,与虚拟现实设备中镜头的形状相似,便于第一过渡件20221与后壳3顺滑连接,形成类似于眼镜的形态。第二过渡件20222呈中心向外延伸的弧形,两个第二过渡件20222的弯曲方向相同。第一过渡件20221和第二过渡件20222的顺滑连接形成的形状与用户的鼻部与额头的曲线对应,避免在使用时给用户带来不舒适感。
其中一个第二过渡件20222的另一端与另一个第二过渡件20222的另一端连接;两个第二过渡件20222的连接点为对应两个圆弧的内切交点,以使过渡框2022呈拱形;两个第二过渡件20222连接后使过渡框2022呈现沿中心线2021对称的拱形,且使两个第一过渡件20221端点之间的距离与用户的鼻部宽度适应。为了使透气框202与鼻部接触后形成空隙,要求两个第一过渡件20221端点之间的距离略小于鼻部宽度,避免过渡框2022完全与鼻根处和额头处贴合,造成空隙消失,进而失去透气的作用。
第一过渡件20221和第二过渡件20222的外缘与后壳3连接。后壳3的内缘形成凹槽,与第一过渡件20221和第二过渡件20222形成的拱形结构恰好配合,以形成完整结构。
为了与过渡框2022无缝连接,支撑框2023也具有与过渡框2022相适配的结构。具体地,如图30所示,支撑框2023包括支撑本体20231,以及设置在支撑本体20231上的第一支撑曲面20232、第二支撑曲面20233和两个对称设置的连接曲面20234。
支撑本体20231呈拱形,以便与用户的鼻部弧度相适配。支撑本体20231为整个支撑框2023的框架,主要用于与鼻部形成空隙。为了实现无缝连接,支撑本体20231上设有用于适应过渡框2022内缘形状的第一支撑曲面20232,第一支撑曲面20232与过渡框2022的内缘贴合,使得第一支撑曲面20232呈拱形,其拱形程度与过渡框2022的内缘拱形程度相同。
第一支撑曲面20232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曲面20234与第二支撑曲面20233连接;连接曲面20234和第一支撑曲面20232的连接点与第一过渡件20221的端点重合;为了使支撑本体20231与用户鼻部形成空隙,要求两个连接点之间的距离与用户鼻部的宽度相适应,即支撑本体20231的宽度要稍微小于鼻部的宽度。
第二支撑曲面20233为中心向第一支撑曲面20232方向延伸的弧形,由于第二支撑曲面20233的位置接近虚拟现实设备的底部,因此,第二支撑曲面20233的弧度要远小于第一支撑曲面20232的弧度,便于虚拟现实设备的底部形成连接的结构。连接曲面20234用于与后壳3连接,使支撑本体20231与后壳3连接得到的结构呈圆滑过渡结构,使虚拟现实设备更加美观。
在上述实施例公开的第一种情况中,为了与支撑框2023的内缘无缝连接,桥接框2024要具有与支撑框2023相适配的结构。具体地,如图31所示,桥接框2024包括桥接本体20241,以及设置在桥接本体20241上的第一桥接曲面20242、第二桥接曲面20243和两个沿中心线2021对称设置的桥接子曲面20244。
桥接本体20241呈拱形,以便与支撑框2023无缝连接,因此,桥接本体20241的拱形弧度与支撑框2023的第二支撑曲面20233的弧度相同。桥接本体20241为整个桥接框2024的主架,主要用于对支撑框2023起到过渡作用。为了实现无缝连接,桥接本体20241上设有用于适应第二支撑曲面20233弧度的第一桥接曲面20242,第一桥接曲面20242与第二支撑曲面20233贴合,使得第一桥接曲面20242呈现具有相同弯曲弧度的拱形。
第一桥接曲面20242的两端分别通过桥接子曲面20244与第二桥接曲面20243连接;第一桥接曲面20242与桥接子曲面20244的连接点、与第二支撑曲面20233和连接曲面20234的连接点重合;为了实现夹紧用户鼻部的作用,两个连接点之间的距离要小于鼻部的宽度,即该两个连接点之间的距离小于连接曲面20234和第一支撑曲面20232形成的两个连接点之间的距离。
第二桥接曲面20243为中心向第一桥接曲面20242方向延伸的弧形;第二桥接曲面20243的弧度小于或等于第一桥接曲面20242的弧度;桥接框2024除了起到过渡固定框2025施加的作用力的作用外,还用于连接虚拟现实设备中两个镜头的放置框,为了使桥接框2024具有稳定的连接结构,桥接框2024的上下两个曲面的弧度可相等,也可不相等,具体的可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而定。
桥接本体20241通过桥接子曲面20244与后壳3连接,使桥接本体20241与后壳3连接得到呈圆滑过渡的结构,使虚拟现实设备更加美观和轻薄。
同样的,在上述实施例公开的第一种情况中,为了与桥接框2024无缝衔接,并对支撑框2023施加最优的作用力,固定框2025要具有与桥接框2024相适配的结构。具体地,如图32所示,固定框2025包括固定本体20251,以及设置在固定本体20251上的第一固定曲面20252、第二固定曲面20253和两个沿中心线2021对称设置的固定子曲面20254。
固定本体20251呈拱形,以便与桥接框2024无缝连接,因此,固定本体20251的拱形弧度与桥接框2024的第二桥接曲面20243的弧度相同。固定本体20251为整个固定框2025的主架,主要用于通过桥接框2024对支撑框2023起到固定作用,将支撑框2023稳定地固定在前壳1上,使整个透气框202具有稳定的结构。为了实现无缝连接,固定本体20251上设有用于适应第二桥接曲面20243弧度的第一固定曲面20252,第一固定曲面20252与第二桥接曲面20243贴合,使得第一固定曲面20252呈现具有相同弯曲程度的拱形。
第一固定曲面20252的两端分别通过固定子曲面20254与第二固定曲面20253连接;第一固定曲面20252和固定子曲面20254的连接点、与第二桥接曲面20243和桥接子曲面20244的连接点重合。
第二固定曲面20253为中心向第一固定曲面20252方向延伸的弧形,第二固定曲面20253的弧度小于或等于第一固定曲面20252的弧度;固定本体20251除了起到固定基座的作用外,还用于连接容纳框201,为了使固定框2025能够发挥最佳的支撑作用,并具有稳定的结构,固定框2025的上下两个曲面的弧度可相等,也可不相等,具体的可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而定。
固定本体20251分别通过两个固定子曲面20254与后壳3连接,呈现圆滑过渡的结构;固定本体20251通过第二固定曲面20253与前壳1连接,使固定本体20251被固定,以对支撑框2023提供最佳的固定作用力。
本实施例提供的过渡框2022、支撑框2023、桥接框2024和固定框2025具有相互配合的结构,相邻两个结构之间的配合,使得整个透气框202具有稳定的结构,透气框202与容纳框201连接而形成的镜框2也具有稳定的结构。每相邻两个结构之间过渡圆滑连接,使得虚拟现实设备具有外形美观,体积较小,轻薄的优点。并在佩戴时,利用鼻梁与支撑框2023之间的空隙排出空气,不额外在虚拟现实设备上增加开口,环境光不易进入,从而解决虚拟现实设备上的蒸汽开口影响虚拟现实设备密闭空间的问题。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虚拟现实设备,包括前壳1、后壳3,以及由前壳1和后壳3围成的镜框2,镜框2包括透气框202以及与透气框202连接的容纳框201。容纳框201、前壳1和后壳3连接形成的收纳腔用于容纳光学系统、pcba板和光感组件。透气框202包括分别呈弧形的过渡框2022、支撑框2023、桥接框2024和固定框2025,以使依次连接形成的凹槽的深度由后壳3至前壳1逐渐增大。用户在佩戴虚拟现实设备体验虚拟环境时,透气框202与用户的鼻部接触,通过支撑框2023与鼻部之间形成的空隙保证虚拟现实设备的透气使用环境;由于该空隙隐藏于凹槽与鼻梁之间,且空隙由上至下倾斜存在,不会使外界光线沿空隙进入到虚拟现实设备与用户的面部形成的封闭空间内,进而不会影响用户的视觉效果。并且,本申请提供的虚拟现实设备轻薄、体积小,每相邻两个结构之间圆滑连接,即使用户长时间佩戴,也不会使用户产生负担感,增加用户的体验效果,进而提高虚拟现实设备的使用效果。
此外,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例公开的方案不仅局限于虚拟现实设备,还可应用于任何头戴设备,且所述头戴设备具体包括但不限于虚拟现实设备、增强现实设备、游戏设备、移动计算设备以及其它可穿戴式计算机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公开的数值,包括距离占比、宽度比和厚度比等均为举例说明各部件之间的尺寸关系,在实际应用中,各部件的尺寸还可采用其他数值,其中一个部件的尺寸发生变化时,其他部分的尺寸也发生变化,具体变化后的数值,本申请不再赘述,可根据本申请中公开的比例关系进行相应计算得到。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申请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