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89441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将调色剂像形成在纸张上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它们的多功能机)中,具有用于对形成于纸张的调色剂像进行加热而使其定影的定影装置。这种定影装置中有各种方式的定影装置,从缩短预热时间等侧面来看,具有热定影带的加热带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较为有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1644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这种加热带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为了使调色剂像定影在纸张上而需要热源,要求从热源的稳定热供给以及消耗电力的降低。特别是,从近年来图像形成装置整体的节能规格的要求来看,对于占装置整体的消耗电力中的大部分的定影装置,节电化的要求较为迫切。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在形成使纸张通过的捏合部的辊中提高不具有热源的辊的保温性来降低消耗电力的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具有:

加热辊,其被热源加热;

辊对,其由对纸张进行加压的上加压辊及下加压辊构成;

定影带,其卷绕在所述加热辊及所述上加压辊上;

在由所述定影带包围的空间中,遮蔽来自所述上加压辊的热量的遮蔽部件以与所述上加压辊相对的方式配置。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图像形成部,其在纸张上形成调色剂像;

定影部,其具有被热源加热的加热辊、由对利用所述图像形成部形成了调色剂像的纸张进行加压的上加压辊及下加压辊构成的辊对和卷绕在所述加热辊及所述上加压辊上的定影带;

在所述定影部,在由所述定影带包围的空间中,遮蔽来自所述上加压辊的热量的遮蔽部件以与所述上加压辊相对的方式配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在形成使纸张通过的捏合部的辊中提高不具有热源的辊的保温性来降低消耗电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概要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系统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4是表示定影装置的加热源的其他配置例的图。

图5是说明遮蔽部件的长度与上加压辊的敞开面的弧的长度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6是表示定影装置的变形例的图,是说明设置两个遮蔽部件的例子的图。

图7是表示定影装置的遮蔽部件的其他变形例的图。

图8是表示定影装置的遮蔽部件的另外的其他变形例的图。

图9是表示定影装置的遮蔽部件的另外的其他变形例的图。

图10a和图10b是表示定影装置的遮蔽部件的另外的其他变形例的图,图10a表示在绝热材料的周向上的两侧设置有反射材料的例子,图10b表示在绝热材料的轴向上的两侧设置有反射材料的例子。

图11a和图11b是表示定影装置的遮蔽部件的另外的其他变形例的图,图11a表示在遮蔽部件的中央部的下表面设置弹性部件的例子,图11b表示在遮蔽部件的中央部的上表面安装弹性部件的例子。

图12a和图12b是表示定影装置的遮蔽部件的另外的其他变形例的图,图12a表示将遮蔽部件设置为能够沿上加压辊的分离、接触方向移动的例子,图12b表示将遮蔽部件设置为能够开闭的例子。

附图标记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

10图像读取部

20操作显示部

30图像处理部

40图像形成部

50纸张输送部

60定影部(定影装置)

60a上侧定影部

60b下侧定影部

60c、65a加热源

60d空气分离单元

61定影带

62加热辊

63上加压辊

64、64b、64c、64d、64e、64f、64g遮蔽部件

64a第二遮蔽部件

641绝热材料

642、643反射材料

645、646弹性部件

647、648轴部

65下加压辊

100控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概要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结构的图。图2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系统的主要部分。图1、图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是利用电子照相处理技术的中间转印方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即,图像形成装置1将形成在感光鼓413上的y(黄色)、m(品红色)、c(青色)、k(黑色)的各色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上,在中间转印带421上使四个颜色的调色剂像重合,之后二次转印到纸张s上,从而形成调色剂像。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采用了使与ymck四个颜色对应的感光鼓413沿中间转印带421的行走方向串列配置,将各色调色剂像在一个流程中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的串列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图像读取部10、操作显示部20、图像处理部30、图像形成部40、纸张输送部50、定影部60及控制部100等。

控制部100具有cpu(centralprocessingunit)101、rom(readonlymemory)102、ram(randomaccessmemory)103等。cpu101从rom102读取与处理内容对应的程序并将其在ram103展开,与展开的程序协同地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模块的动作进行集中控制。此时,参照存储于存储部72的各种数据。存储部72由例如非易失性的半导体存储器(所谓的闪存)、硬盘驱动器构成。

控制部100经由通信部71而与连接于lan(localareanetwork)、wan(wideareanetwork)等通信网络的外部装置(例如个人计算机)之间进行各种数据的收发。控制部100接收例如从外部装置发送来的图像数据,基于该图像数据(输入图像数据)在纸张s上形成调色剂像。通信部71由例如lan网卡等通信控制网卡构成。

图像读取部10构成为具有被称为adf(autodocumentfeeder)的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及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扫描仪)等。

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利用输送机构输送载置于原稿托盘的原稿d而将其送出到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能够连续地一次读取载置于原稿托盘的多张原稿d的图像(包含双面)。

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光学扫描从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输送到稿台玻璃上的原稿或载置于稿台玻璃上的原稿,使来自原稿的反射光在ccd(chargecoupleddevice)传感器12a的受光面上成像,读取原稿图像。图像读取部10基于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的读取结果生成输入图像数据。在图像处理部30中,对该输入图像数据实施规定的图像处理。

操作显示部20由例如带触摸面板的液晶显示器(lcd:liquidcrystaldisplay)构成,作为显示部21及操作部22起作用。显示部21根据从控制部100输入的显示控制信号进行各种操作画面、图像的状态显示、各功能的动作状况等的显示。操作部22具有数字键、开始键等各种操作键,接受用户的各种输入操作,将操作信号输出到控制部100。

图像处理部30具有对输入图像数据进行与初始设定或用户设定对应的数字图像处理的电路等。例如,图像处理部30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基于灰度校正数据(灰度校正表)进行灰度校正。另外,除灰度校正以外,图像处理部30对输入图像数据实施颜色校正、浓淡校正等各种校正处理和压缩处理等。基于实施这些处理后的图像数据,控制图像形成部40。

图像形成部40具有图像形成单元41y、41m、41c、41k、中间转印单元42等,图像形成单元41y、41m、41c、41k用于基于输入图像数据形成y成分、m成分、c成分、k成分的各色调色剂的图像。

y成分、m成分、c成分、k成分用的图像形成单元41y、41m、41c、41k具有相同的结构。为了便于图示及说明,共通的构成要素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在区分彼此的情况下,为附图标记添加y、m、c或k来表示。在图1中,仅对y成分用的图像形成单元41y的构成要素标注附图标记,对其他图像形成单元41m、41c、41k的构成要素省略附图标记。

图像形成单元41具有曝光装置411、显影装置412、感光鼓413、带电装置414及鼓清洁装置415等。

感光鼓413是例如在铝制的导电性圆筒体(铝管)的周面依次层积底涂层(ucl:undercoatlayer)、电荷产生层(cgl:chargegenerationlayer)、电荷输送层(ctl:chargetransportlayer)而成的负带电型的有机感光体(opc:organicphoto-conductor)。电荷产生层由使电荷产生材料(例如酞菁颜料)分散到树脂粘接剂(例如聚碳酸酯)而成的有机半导体构成,通过曝光装置411的曝光而产生一对正电荷和负电荷。电荷输送层由使空穴输送性材料(电子施主性含氮化合物)分散到树脂粘接剂(例如聚碳酸酯树脂)而成的材料构成,将产生于电荷产生层的正电荷输送到电荷输送层的表面。

控制部100通过控制向使感光鼓413旋转的驱动马达(省略图示)供给的驱动电流,使感光鼓413以一定的周速度旋转。

带电装置414使具有光导电性的感光鼓413的表面无差别地带负极性。曝光装置411由例如半导体激光器构成,对感光鼓413照射与各色成分的图像对应的激光。通过在感光鼓413的电荷产生层产生正电荷并将其输送到电荷输送层的表面,中和感光鼓413的表面电荷(负电荷)。在感光鼓413的表面,利用其与周围的电位差形成各色成分的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412是例如双成分显影方式的显影装置,通过使各色成分的调色剂附着于感光鼓413的表面,使静电潜像可视化而形成调色剂像。

鼓清洁装置415具有与感光鼓413的表面滑动接触的鼓清洁刮板等,去除一次转印后残存于感光鼓413的表面的转印残留调色剂。

中间转印单元42具有中间转印带421、一次转印辊422、多个支承辊423、二次转印辊424及带清洁装置426等。

中间转印带421由环状带构成,被多个支承辊423张架为环状。多个支承辊423中的至少一个由驱动辊构成,其他由从动辊构成。例如,比k成分用的一次转印辊422更靠带行走方向下游侧配置的辊423a优选是驱动辊。由此,容易使一次转印部中的带的行走速度保持一定。通过驱动辊423a的旋转,中间转印带421向箭头a方向以一定速度行走。

一次转印辊422与各色成分的感光鼓413相对地配置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内周面侧。通过使一次转印辊422隔着中间转印带421压接于感光鼓413,形成用于从感光鼓413向中间转印带421转印调色剂像的一次转印捏合部。

在驱动辊423a的带行走方向下游侧配置有背撑辊423b,二次转印辊424与背撑辊423b相对地配置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外周面侧。通过使二次转印辊424隔着中间转印带421压接于背撑辊423b,形成用于从中间转印带421向纸张s转印调色剂像的二次转印捏合部。

在中间转印带421通过一次转印捏合部时,感光鼓413上的调色剂像依次重叠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上。具体而言,通过向一次转印辊422施加一次转印偏压,对中间转印带421的背面侧(与一次转印辊422抵接的一侧)赋予与调色剂相反极性的电荷,从而将调色剂像静电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上。

之后,在纸张s通过二次转印捏合部时,中间转印带421上的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纸张s上。具体而言,通过向二次转印辊424施加二次转印偏压,对纸张s的背面侧(与二次转印辊424抵接的一侧)赋予与调色剂相反极性的电荷,从而将调色剂像静电转印到纸张s上。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纸张s被向定影部60输送。

带清洁装置426具有与中间转印带421的表面滑动接触的带清洁刮板等,去除二次转印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421的表面的转印残留调色剂。此外,也可以代替二次转印辊424,采用二次转印带呈环状地张架于包含二次转印辊的多个支承辊的结构(所谓的带式二次转印单元)。

定影部60具有上侧定影部60a、下侧定影部60b及加热源60c等,上侧定影部60a具有配置于纸张s的定影面(形成有调色剂像的面)侧的定影面侧部件,下侧定影部60b具有配置于纸张s的背面(定影面的相反侧的面)侧的背面侧支承部件。通过使背面侧支承部件压接于定影面侧部件,形成夹持输送纸张s的定影捏合部。

定影部60利用定影捏合部对二次转印有调色剂像且输送过来的纸张s进行加热、加压,从而使调色剂像定影在纸张s上。定影部60作为单元配置于定影器f内。另外,定影器f中配置有空气分离单元60d,空气分离单元60d通过吹出空气,使纸张s从定影面侧部件分离。

纸张输送部50具有供纸部51、排纸部52及输送路径部53等。在构成供纸部51的三个供纸托盘单元51a~51c,按照预先设定的种类收纳基于克重、尺寸等识别的纸张s(标准纸张、特殊纸张)。输送路径部53具有对位辊对53a等多个输送辊对。

收纳于供纸托盘单元51a~51c的纸张s被从最上部逐张送出,利用输送路径部53输送到图像形成部40。此时,利用配设有对位辊对53a的对位辊部,对所供给的纸张s的倾斜进行校正并且调整输送时机。然后,在图像形成部40中,使中间转印带421的调色剂像一并二次转印到纸张s的一个面上,并在定影部60中实施定影工序。利用具有排纸辊52a的排纸部52将形成图像后的纸张s排出到设备外部。

接着,参照图1及图3对作为定影装置的定影部6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及图3所示,上侧定影部60a具有作为定影面侧部件的环状的定影带61、加热辊62、上加压辊63及后述的遮蔽部件(带加热方式)。定影带61以规定的带张力(例如400n)张设在加热辊62与上加压辊63上。

定影带61是例如利用耐热性的硅橡胶作为弹性层覆盖由pi(聚酰亚胺)构成的基体的外周面,并进一步在表层包覆或涂覆作为耐热性树脂的pfa(聚全氟烷氧基树脂)的管而成的。

定影带61与形成有调色剂像的纸张s接触,在定影允许温度范围内将该调色剂像加热定影在纸张s上。在此,定影允许温度范围是能够供给使纸张s上的调色剂熔融所需的热量的温度,根据形成图像的纸张s的纸张种类等而不同。

加热辊62加热定影带61。加热辊62内置有对定影带61进行加热的加热源60c。加热辊62是例如卤素加热器,并且构成为利用被ptfe覆盖的树脂层包覆由铝等形成的圆筒状芯子的外周面。

加热源60c的温度由控制部100控制。利用加热源60c对加热辊62进行加热,其结果是,可加热定影带61。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加热源60c配置在加热辊62的内部。作为其他配置例,如图4所示,加热源60c也可以配置在加热辊62及定影带61的外部。

上加压辊63例如是利用耐热性的硅橡胶作为弹性层包覆由铁等金属形成的实心芯子,并进一步利用由作为耐热性树脂的低摩擦的ptfe覆盖的树脂层进行包覆而成的。上加压辊63经由定影带61压接于利用定影部60中的主驱动源(未图示)进行驱动旋转的下加压辊65。

下侧定影部60b例如具有作为背面侧支承部件的下加压辊65(辊加压方式)。下加压辊65是利用耐热性的硅橡胶作为弹性层包覆由pi(聚酰亚胺)构成的基材层的外周面,并进一步利用pfa管的树脂层作为表面起模层包覆弹性层的外周面而成的。

控制部100控制主驱动源(驱动马达),使下加压辊65向图中逆时针方向旋转。利用控制部100进行驱动马达的驱动控制(例如,旋转的开启/关闭、周速度等)。

在下加压辊65内置有卤素加热器等加热源65a。通过使该加热源65a发热,加热下加压辊65。控制部100控制向加热源65a供给的电力,将下加压辊65控制为规定温度。

下加压辊65经由定影带61以规定的定影负荷压接于上加压辊63。如此,在定影带61与下加压辊65之间,形成夹持输送纸张s的定影捏合部np。

如果下加压辊65向图中逆时针方向驱动旋转,则定影带61向图中顺时针方向从动旋转。伴随于此,上加压辊63向图中顺时针方向从动旋转。另外,加热辊62向图中顺时针方向从动旋转。在纸张s的定影时,定影带61的周速度与下加压辊65的周速度相同。

空气分离单元60d具有风扇送风部66及送风管道67。空气分离单元60d从定影捏合部np的纸张排出侧向定影带61吹送空气。

在定影部60中,上侧定影部60a、下侧定影部60b及加热源60c在定影捏合部np对纸张s一边加热、加压一边输送,从而使未定影的调色剂像定影在纸张s上。空气分离单元60d(参照图1)通过向通过了定影捏合部np的纸张s的前端吹出空气,使纸张s从定影带61分离。由此,能够防止通过了定影捏合部np的纸张s缠绕在定影带61的表面而不分离,产生缠绕卡纸等。

此外,在定影装置中,节能化即降低消耗电力是很大的技术问题。在此,对于上述具有热定影带的加热带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认为提高形成定影捏合部np的辊对63、65、特别是没有热源的上加压辊63的保温性较为重要。特别是,认为提高上加压辊63不旋转而不传递定影带的热量的空转中的上加压辊63的保温性非常有助于降低消耗电力。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通过将遮蔽来自上加压辊63的热量的遮蔽部件64配置在上加压辊63的上方,提高不具有直接热源的上加压辊63的保温性。以下,对这种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遮蔽部件64是板状的部件,配置在被定影带61包围的空间中。遮蔽部件64以与上加压辊63相对的方式配置。

更详细地说,如图3所示,遮蔽部件64具有截面为大致直线状(平板状)的中央部64a和从中央部64a的两端呈凸缘状地连续且向与上加压辊63相对的方向倾斜的端部64b、64c。遮蔽部件64的中央部64a大致水平地配置。遮蔽部件64的沿上加压辊63的轴向的宽度(长边方向宽度)与上加压辊63的轴向宽度大致相等。

遮蔽部件64的材质只要具有遮蔽或者隔绝热量的性质、换言之即不使滞留在遮蔽部件64的一面侧(例如下表面侧)的热量逃向另一面侧(上表面侧)的性质即可。因此,遮蔽部件64能够单独或组合使用通常使用的各种储热材料、绝热材料或反射材料。组合绝热材料等而构成的遮蔽部件的例子见后述。

根据该结构的遮蔽部件64,可遮蔽从加热辊62直接辐射到上加压辊63的热量,并且在上加压辊63的上方,被定影带61及下加压辊65加热的上加压辊63的热量滞留在遮蔽部件64的下表面侧的空间中。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这样地使热量滞留在上加压辊63的上侧及相对的遮蔽部件64的下表面侧的空间中,可提高上加压辊63的保温性。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加热辊62及定影带61不旋转的空转中提高上加压辊63的保温性。

图5是说明遮蔽部件的长度l与上加压辊63的敞开面的弧的长度l之间的关系的图。遮蔽部件的长度l是沿相对的上加压辊63的面的弧的长度,在图3的例子中,是合计遮蔽部件64的中央部64a的长度及其两端的端部64b、64c的长度后的长度。如图5所示,上加压辊63的敞开面的弧的长度l是没有卷绕定影带61的部分的弧的长度。

在此,从充分确保上加压辊63的保温性的观点来看,上述遮蔽部件的长度l与上加压辊63的敞开面的弧的长度l之间的关系优选满足下述算式1。

l≥l/2……(算式1)

在不满足上述算式1的情况下,即,在遮蔽部件的长度l的值小于l/2的情况下,覆盖上加压辊63的敞开面的面积减小,不能充分获得上加压辊63的保温性。

以下,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以下,主要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对相同部分适当地省略说明。

图6是表示定影装置的变形例的图,表示设置两个遮蔽部件的例子。与图3对比可知,在图6的例子中,在图3中说明的遮蔽部件64的上方且加热辊62的下方,配置有作为第二遮蔽部件的遮蔽部件64a。该遮蔽部件64a具有与上述遮蔽部件64相同的形状,端部的朝向相反。即,遮蔽部件64a被配置为,与遮蔽部件64相同地使端部从中央部的两端呈凸缘状地连续,并使该端部与加热辊62相对。遮蔽部件64a的其他结构与上述遮蔽部件64相同。

在图6所示的结构中,因为遮蔽部件64a被设置为与加热辊62相对,所以除了上述效果以外,还可获得提高加热辊62的保温性的效果。另外,在图6所示的结构中,因为遮蔽部件64a具有对其下方的遮蔽部件64进行保温的作用,所以提高了遮蔽部件64及其下方的空间的保温性,其结果是,可进一步提高上加压辊63的保温性。

图7是表示定影装置的遮蔽部件的其他变形例的图。图7所示的遮蔽部件64b的与上加压辊63相对一侧的面与上加压辊63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均匀(大致一定)。更具体而言,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遮蔽部件64b是圆弧状截面。在该图7所示的结构中,也可获得与图3中说明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上加压辊63是拱顶形状的情况下,遮蔽部件也设为与该形状对应的形状、即从轴向的中央部倾斜的形状,从而能够使其与上加压辊63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均匀(大致一定)。

图8是表示定影装置中的遮蔽部件的另外的其他变形例的图,从正面侧表示加热辊62等。在图8中,用虚线表示定影带61的端部。在图8的例子中,也存在定影带61不与上加压辊63的轴向端部抵接的情况,可以说是加压辊63的轴向的端部侧比中央侧更容易散热(容易释放热量)的结构。

考虑到该结构,图8所示的遮蔽部件64c为从与上加压辊63的轴向中央对应设置的中央部向下方倾斜的形状。因此,遮蔽部件64c与上加压辊63之间的距离为,轴向的两端侧的距离比中央侧的距离更近。即,遮蔽部件64c与上加压辊63之间的距离为,上加压辊63的轴向端部处的距离比上加压辊63的轴向中央部处的距离短。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尽可能地使上加压辊63的轴向各部位的绝热或保温效果一定。

图9是表示定影装置中的遮蔽部件的另外的其他变形例的立体图,与图8相同,表示考虑了上加压辊63的轴向的端部的散热性比中央部的散热性高这一情况的结构例。图9所示的遮蔽部件64d以图7的遮蔽部件64b的形状为基础,使轴向的两端部的面积大于中央部(即,使两端部的宽度大于中央部)。该结构也能够尽可能地使上加压辊63的轴向各部位的绝热或保温效果一定。

图10a及图10b是表示定影装置中的遮蔽部件的另外的其他变形例的图,图10a表示沿上加压辊63的周向配置不同性质的部件而成的遮蔽部件64e,图10b表示沿上加压辊63的轴向配置不同性质的部件而成的遮蔽部件64f。

图10a所示的遮蔽部件64e在沿着上加压辊63的周向的中央部设置有绝热材料641,从该绝热材料641的两端连续地设置有反射材料642、643。根据该结构,反射材料642、643反射上加压辊63的辐射热,使反射的辐射热被对应的上加压辊63的部位吸收,因此能够尽可能地使与遮蔽部件64e相对的上加压辊63的周向各部位的绝热或保温效果一定。

图10b所示的遮蔽部件64f在沿着上加压辊63的轴向的中央部设置有绝热材料641,从该绝热材料641的端部连续地设置有反射材料642、643。根据该结构,反射材料642、643反射上加压辊63的辐射热,使反射的辐射热被对应的上加压辊63的部位吸收,因此能够尽可能地使与遮蔽部件64f相对的上加压辊63的轴向各部位的绝热或保温效果一定。

图11a及图11b是表示定影装置中的遮蔽部件的另外的其他变形例的图,表示遮蔽部件上安装弹性部件且该弹性部件抵接于(被按压于)上侧定影部60a的构成部件的结构例。在图11a的例子中,在遮蔽部件64的中央部的下表面安装有矩形截面即棱柱状的弹性部件645,该弹性部件645的表面(下表面)被按压而抵接于上加压辊63。在图11b的例子中,在遮蔽部件64的中央部的上表面安装有板状的弹性部件646,该弹性部件646的一端(前端)与加热辊62抵接。另外,例如也可以采用在遮蔽部件64上安装板状的弹性部件并使该弹性部件的前端抵接于(被按压于)定影带61的内表面的结构,对此并未图示。

通过这样的结构,除了利用遮蔽部件64提高上加压辊63的保温性的效果以外,还能够利用设置于遮蔽部件64的弹性部件,去除附着于上侧定影部60a的构成部件的异物,进行上侧定影部60a的清扫。或者,还能够通过调整弹性部件相对于上侧定影部60a的构成部件的抵接状态、或者通过与后述的图12a的结构进行组合,根据需要对上侧定影部60a的构成部件进行制动,使辊的旋转稳定等。

图12a及图12b是将遮蔽部件设置为能够移动的例子,图12a表示遮蔽部件64沿上下方向即相对于上加压辊63近接及分离的方向移动的结构,图12b表示能以轴部647、648为中心进行开闭的遮蔽部件64g。

在图12a的例子中,遮蔽部件与未图示的促动器连接,通过利用控制部100驱动该促动器,使遮蔽部件在确保隔热效果的下方位置与降低隔热效果降低的上方位置之间移动。图12a中例示了使用图3所示的遮蔽部件64的情况,但上述变形例的遮蔽部件64b~64f等也同样可以能够移动。

在图12b的例子中,遮蔽部件64g与未图示的促动器连接,通过利用控制部100驱动该促动器,使遮蔽部件64g以设置于遮蔽部件的两端的轴部647、648为中心,向图中的箭头方向即相对于上加压辊63近接及分离的方向开闭动作。通过该开闭动作,遮蔽部件64g从确保上加压辊63的隔热效果的位置(图中虚线所示的位置)移动至图中实线所示的位置。

根据该图12a及图12b的结构,例如,也能够在需要冷却上加压辊63的情况下,通过将遮蔽部件移动到隔热效果下降的位置来释放上加压辊63的热量。

如此,根据实施方式,通过在由定影带包围的空间中以与上加压辊相对的方式配置遮蔽来自上加压辊的热的遮蔽部件,能够提高上加压辊的保温性,抑制定影装置乃至图像形成装置整体的消耗电力。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都仅是表示了实施本发明的具体化的一个例子而已,不能用它们限定性地解释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即,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或其主要特征的情况下以各种方式实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