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余缆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电站绝缘落地余缆箱。
背景技术:
目前部分电力公司在变电站OPGW由门型构架引下,在OPGW光缆离地1.5米处采用并沟线夹、接地线与门型构架专用接地装置接地,OPGW光缆在离地面1米高位置穿过φ50mm的热镀锌钢管,OPGW光缆在穿过热镀锌钢管进入电缆沟前,需要穿过绝缘套管,保证OPGW光缆与镀锌钢管、门型构架、大地绝缘。OPGW光缆从电缆沟进入落地余缆箱,OPGW光缆盘存在余缆箱内部正面的金属十字叉上,普通光缆盘存在余缆箱背面的金属余缆架上,OPGW接头盒安装在余缆箱正面的左上角,用于OPGW光缆与普通光缆熔接,熔接好的普通光缆沿电缆沟进入变电站通信机房。
OPGW落地余缆箱应用是参照《Q/GDW 758-2012电力系统通信光缆安装工艺规范》附录B设计的,虽然外观上比较美观,且理论上也是解决了OPGW入地“可靠绝缘问题”,但实际上并未完全解决OPGW光缆可靠绝缘问题,同时变电站做年度绝缘监督检测、测量变电站接地网电阻时登杆作业不方便、不安全等问题。
OPGW光缆从门型构架引下全程采用橡胶夹将OPGW光缆与龙门构架保持绝缘固定。短期解决了OPGW光缆与门型构架、大地的绝缘问题,但橡胶夹、橡胶垫用在变电站高压感应电环境中会加速橡胶氧化,易造成OPGW光缆脱缆搭杆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绝缘性差、接地不牢靠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变电站绝缘落地余缆箱。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变电站绝缘落地余缆箱,包括箱体和OPGW光缆下引装置,OPGW光缆通过OPGW光缆下引装置从门型构架顶部进入箱体,箱体设在门型构架的底部,所述光缆下引装置包括OPGW限压装置和固定装置,所述OPGW限压装置设在门型构架的顶部,所述固定装置上安装有针式绝缘子,所述OPGW光缆安装在针式绝缘子和限压装置上,所述限压装置包括相互平行的高压引弧棒和低压引弧棒,所述高压引弧棒外等距排列有多个外套伞裙,所述高压引弧棒和低压引弧棒的端部均设有放电球,所述高压引弧棒的一端连接有第一接地线,所述第一接地线的另一端与门型构架连接,所述OPGW光缆固定在高压引弧棒的另一端;
所述箱体底部设有中空的余缆箱底座,所述余缆箱底座的底部和顶部均设有通孔,靠近余缆箱底座的地面上设有电缆沟池,所述电缆沟池内设有热镀锌钢管,所述余缆箱底座底部一侧设有进缆孔,所述热镀锌钢管与进缆孔连接,所述热镀锌钢管延伸到电缆沟池上方且端部设有防水堵头,所述余缆箱底座顶部设有出缆孔,所述箱体内靠近出缆孔处设有第一锁缆装置,所述箱体内设有OPGW盘缆架、光纤直熔盘和光缆固定座;
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等距排列在在门型构架上部的拔梢杆定制抱箍、设在门型构架中间处的U型卡具和等距排列在门型构架下部的人字杆定制抱箍,所述拔梢杆定制抱箍和人字杆定制抱箍均包括两个半圆形的抱箍和安装架,所述OPGW限压装置和针式绝缘子均固定在安装架上,两个半圆形抱箍之间通过两个连接螺栓连接。
优选的,所述箱体内设有绝缘隔离板,所述OPGW盘缆架安装在绝缘隔离板正面上,所述绝缘隔离板的一侧设有过缆孔,所述绝缘隔离板另一面靠近过缆孔处设有第二锁缆装置,所述光纤直熔盘和光缆固定座安装在绝缘隔离板的背面。
优选的,所述箱体底部设有接地刀闸,所述接地刀闸通过地线与变电站接地网连接,所述第一锁缆装置上连接有第二接地线,所述第二接地线与接地刀闸连接,所述箱体底部设有接地刀闸,所述接地刀闸通过地线与变电站接地网连接。
优选的,所述绝缘隔离板背面还设有理线板,所述理线板上设有多个束线槽,所述理线板通过螺栓安装有活动盖板。
优选的,所述箱体、OPGW盘缆架和绝缘隔离板为绝缘SMC材料或环氧树脂板。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变电站绝缘落地余缆箱,有益效果在于:
1.采用针式绝缘子来固定OPGW光缆,有效保证OPGW光缆与门型构架之间可靠绝缘,箱体、OPGW盘缆架、绝缘隔离板为绝缘SMC材料或环氧树脂板,盘存好OPGW余缆后真正做到可靠绝缘,避免因绝缘问题造成OPGW光缆电蚀烧缆、断股等隐患;
2.设有限压装置对雷击感应电、变电站内感应电进行限压放电,限压装置、箱体内均设有接地线,保证了可靠接地、避免了因接地问题造成OPGW光缆雷击感应电、匝间放电电蚀烧缆、断股隐患;
3.接地线通过接地闸刀接地,变电站OPGW年度绝缘监督检测、变电站接地网电阻检测时,只需要断开绝缘余缆箱内部的接地刀闸开关即可,测试完毕,合上接地刀闸开关,节约了测试时间、减少停电损失、方便维护、避免登杆作业风险。
4.本实用新型绝缘可靠、接地性好,有效解决OPGW光缆电蚀烧缆、断股等隐患,而且施工方便、维护简单,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变电站绝缘落地余缆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变电站绝缘落地余缆箱的箱体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变电站绝缘落地余缆箱的箱体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变电站绝缘落地余缆箱的限压装置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变电站绝缘落地余缆箱的针式绝缘子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变电站绝缘落地余缆箱的拔梢杆定制抱箍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变电站绝缘落地余缆箱的人字杆定制抱箍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变电站绝缘落地余缆箱的U型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变电站绝缘落地余缆箱的电缆沟池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OPGW限压装置1、针式绝缘子2、拔梢杆定制抱箍3、U型卡具4、人字杆定制抱箍5、防水堵头6、热镀锌钢管7、箱体8、OPGW盘缆架9、OPGW光缆10、第一锁缆装置11、第一接地线12、绝缘隔离板13、接地刀闸14、光纤直熔盘15、理线板16、光缆固定座17、普通光缆18、余缆箱底座19、门型构架20、第二接地线21、第三接地线22、高压引弧棒23、外套伞裙24、低压引弧棒25、过缆孔26、放电球27、第二锁缆装置28、电缆沟池2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9,一种变电站绝缘落地余缆箱,包括箱体8和OPGW光缆下引装置,OPGW光缆10通过OPGW光缆下引装置从门型构架20顶部进入箱体8,箱体8设在门型构架20的底部,光缆下引装置包括OPGW限压装置1和固定装置,OPGW限压装置1设在门型构架20的顶部,固定装置上安装有针式绝缘子2,OPGW光缆10安装在针式绝缘子2和限压装置1上,限压装置1包括相互平行的高压引弧棒23和低压引弧棒25,高压引弧棒23外等距排列有多个外套伞裙24,高压引弧棒23和低压引弧棒25的端部均设有放电球27,高压引弧棒23的一端连接有第一接地线12,第一接地线12的另一端与门型构架20连接,OPGW光缆10固定在高压引弧棒23的另一端;OPGW限压装置1对雷击感应电、变电站内感应电进行限压放电。OPGW限压装置1上设有第一接地线12保证了接地的可靠性,OPGW光缆10安装在针式绝缘子2上,有效保证OPGW光缆与门型构架20之间可靠绝缘,在户外环境使用,寿命大于25年。
箱体8底部设有中空的余缆箱底座19,余缆箱底座19的底部和顶部均设有通孔,靠近余缆箱底座19的地面上设有电缆沟池29,电缆沟池29内设有热镀锌钢管7,余缆箱底座19底部一侧设有进缆孔,热镀锌钢管7与进缆孔连接,热镀锌钢管7延伸到电缆沟池29上方且端部设有防水堵头6,余缆箱底座19顶部设有出缆孔,箱体8内靠近出缆孔处设有第一锁缆装置11,箱体8内设有OPGW盘缆架9、光纤直熔盘15和光缆固定座17;OPGW光缆10从热镀锌钢管7进入箱体8内部,箱体8内设有绝缘隔离板13,OPGW盘缆架9安装在绝缘隔离板13正面上,绝缘隔离板13的一侧设有过缆孔26,绝缘隔离板13另一面靠近过缆孔26处设有第二锁缆装置28,光纤直熔盘15和光缆固定座17安装在绝缘隔离板13的背面。再经过第一锁缆装置11盘绕在OPGW盘缆架9上,其端部穿过过缆孔26进入绝缘隔离板13的背面,再经过第二锁缆装置28,OPGW光缆10剥除去钢芯铝绞线,带不锈钢管的光纤单元进入光纤直熔盘15与变电站机房的普通光缆18熔接,普通光缆18从余缆箱底座19底部的通孔进入,冗余光缆盘存在余缆箱底座19内部,再经过余缆箱底座19顶部的通孔进入箱体8内,再经光缆固定座17固定,普通光缆18除去钢芯铝绞线,带不锈钢管的光纤单元进入光纤直熔盘15。第二接地线21和第三接地线22通过接地刀闸14与变电站接地网连接,保证了接地的可靠性而且变电站OPGW年度绝缘监督检测、变电站接地网电阻检测时,只需要断开绝缘余缆箱内部的接地刀闸开关即可,测试完毕,合上接地刀闸开关,节约了测试时间、减少停电损失、方便维护、避免登杆作业风险。
箱体8、OPGW盘缆架9和绝缘隔离板13为绝缘SMC材料或环氧树脂板,保证了光缆的绝缘效果。
绝缘隔离板13背面还设有理线板16,理线板16上设有多个束线槽,理线板16通过螺栓安装有活动盖板。理线板16主要起到整理保护光缆的作用。
工作原理:OPGW光缆10安装在针式绝缘子2上,有效保证OPGW光缆与门型构架20之间可靠绝缘,OPGW限压装置1对雷击感应电、变电站内感应电进行限压放电,OPGW限压装置1通过第一接地线12接地,OPGW光缆10从热镀锌钢管7进入箱体8内部,之后进入光纤直熔盘15与变电站机房的普通光缆18熔接,第二接地线21和第三接地线22通过接地刀闸14与变电站接地网连接,保证了接地的可靠性,同时方便检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