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窥镜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67567发布日期:2018-06-23 00:49阅读:502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窥镜镜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镜头,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内窥镜镜头。



背景技术:

内窥镜是集中了传统光学、人体工程学、精密机械、现代电子、数学、软件等于一体的检测仪器。一个具有图像传感器、光学镜头、光源照明、机械装置等,它可以经口腔进入胃内或经其他天然孔道进入体内。

目前,公告号为CN206178235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内窥镜镜头,它包括镜筒、孔片、透镜和镜头座,镜筒呈中空结构,镜筒一端设有第一通孔,孔片和透镜均位于镜筒内,使得第一通孔、孔片和透镜依次排列分布,孔片设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的中心线和透镜的主光轴相互重合,镜筒另一端与镜头座螺纹连接。

上述专利中的内窥镜镜头设置有孔片,但孔片的设置使得内窥镜的视场角较小,且成像不清晰。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内窥镜镜头设置有孔片,但孔片的设置使得内窥镜的视场角较小,且成像不清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内窥镜镜头,其具有视场大,成像清晰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内窥镜镜头,包括外镜壳,所述外镜壳内沿光线的入射方向依次共轴心线设置有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以及第四透镜,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设置有共轴心线且不透明的光阑环,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设置有共轴心线的限位环,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限位环内;

所述第一透镜的入射面凸面,其出射面为凹面,其入射面的焦距大于其出射面的焦距,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的入射面与出射面均为凸面,所述第三透镜入射面的焦距大于其出射面的焦距,所述第四透镜的入射面与出射面均为凹面,其入射面的焦距小于其出射面的焦距。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入射光依次经过第一透镜、光阑环、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以及第四透镜,入射光经过第一透镜的扩散以及光阑环的筛选后,再被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逐次汇聚,最后经过第四透镜的扩散成像,使内窥镜镜头视场角大,成像清晰。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透镜入射面的凸面直径大于所述光阑环的最小直径,且小于所述第一透镜出射面的凹面直径,所述第一透镜出射面的凹面直径小于所述光阑环的最大直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透镜能集中处理第一透镜中间部位上清晰的图像,从而使成像效果好。

进一步的,所述光阑环的内径沿光线的入射方向逐渐变小。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内径逐渐减小的光阑环能遮去第一透镜周缘的杂光,利于提高成像质量。

进一步的,所述光阑环靠近所述第二透镜的内缘上设置有扩视倒角。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扩视倒角使光阑环与第二透镜之间形成扩视缝隙,增加了内窥镜头的视场,提高的成像完整度与清晰度。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环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三透镜的外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三透镜可轻易的伸入限位环内,降低对准所需的精准度,方便内窥镜镜头的安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透镜的周缘与所述光阑环之间设置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内设置有连接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光阑环不透明,因此在光阑环的入射侧设置固定槽不会影响入射的光线,连接件则能将第一透镜与光阑环连接得更紧密。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入射面上设置有增透膜。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增透膜的前表面与后表面反射的光发生干涉,减少反射光的强度,从而增加透射光的强度,使光学系统成像更清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入射光依次经过第一透镜、光阑环、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以及第四透镜,入射光经过第一透镜的扩散以及光阑环的筛选后,再被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逐次汇聚,最后经过第四透镜的扩散成像,使内窥镜镜头视场角大,成像清晰;

(2)通过设置扩视倒角,扩视倒角使光阑环与第二透镜之间形成扩视缝隙,增加了内窥镜头的视场,提高的成像完整度与清晰度;

(3)通过设置固定槽与连接件,光阑环不透明,因此在光阑环的入射侧设置固定槽不会影响入射的光线,连接件则能将第一透镜与光阑环连接得更紧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内窥镜镜头实施例沿外镜壳径向的竖直截面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的B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外镜壳;2、第一透镜;21、固定槽;22、连接件;3、光阑环;31、扩视倒角;4、第二透镜;5、限位环;6、第三透镜;7、第四透镜;8、增透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内窥镜镜头,如图1所示,包括空心圆管状的外镜壳1,外镜壳1内沿光线的入射方向依次共轴心线固定连接有均为圆柱状的第一透镜2、光阑环3、第二透镜4、限位环5、第三透镜6以及第四透镜7,光阑环3与限位环5可由不透明的材料如黑色塑料制成。第一透镜2、光阑环3、第二透镜4、限位环5以及第四透镜7均胶粘固定在外镜壳1的内壁上,第三透镜6的出射面与第四透镜7的入射面通过透明且厚度薄的胶粘接,第三透镜6远离第四透镜7的一端伸入限位环5内。

第一透镜2的入射面凸面,其出射面为凹面,其入射面的焦距大于其出射面的焦距,对入射光起到发散作用。结合图2,光阑环3与第一透镜2通过胶粘固定,第一透镜2的周缘上与光阑环3之间开设有共轴心线的固定槽21,固定槽21内设置有连接件22,连接件22由胶粘材料填充入固定槽21凝固形成。光阑环3的内径沿光线的入射方向逐渐变小。光阑环3不透明,因此在光阑环3的入射侧设置固定槽21不会影响入射的光线,连接件22则能将第一透镜2与光阑环3连接得更紧密。光阑环3上远离第一透镜2的一端与第二透镜4通过胶粘固定。第二透镜4的入射面与出射面均为凸面,并对入射光起到汇聚作用。第二透镜4入射面的凸面直径大于光阑环3的最小直径,且小于第一透镜2出射面的凹面直径,第一透镜2出射面的凹面直径小于光阑环3的最大直径。结合图3,光阑环3靠近第二透镜4的内缘上设置有扩视倒角31,扩视倒角31使光阑环3与第二透镜4之间形成扩视缝隙,增加了内窥镜头的视场,提高的成像完整度与清晰度。入射光经过第一透镜2的发散后被内径逐渐减小的光阑环3能遮去第一透镜2周缘处的杂光,让第二透镜4集中处理第一透镜2中间部位上清晰的图像,从而利于提高成像质量。

第三透镜6的入射面与出射面也均为凸面,第三透镜6入射面的焦距大于其出射面的焦距,对入射光起到汇聚作用。第四透镜7的入射面与出射面均为凹面,其入射面的焦距小于其出射面的焦距,对入射光起到发散作用。限位环5的内径大于第三透镜6的外径,限位环5能够限定第二透镜4与第四透镜7之间的距离,同时还能将第三透镜6包围在内,节省外镜壳1内的空间,缩小镜头的体积,同时,第三透镜6可轻易的伸入限位环5内,降低对准所需的精准度,方便内窥镜镜头的安装。第一透镜2、第二透镜4、第三透镜6与第四透镜7的入射面上设置有增透膜8,增透膜8的前表面与后表面反射的光发生干涉,减少反射光的强度,从而增加透射光的强度,使光学系统成像更清晰。

内窥镜镜头的工作原理与有益效果为:入射光依次经过第一透镜2、光阑环3、第二透镜4、第三透镜6以及第四透镜7,入射光经过第一透镜2的扩散以及光阑环3的筛选后,再被第二透镜4与第三透镜6逐次汇聚,最后经过第四透镜7的扩散成像,使内窥镜镜头视场角大,成像清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