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组件和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97113发布日期:2018-11-20 18:58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组件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高屏占比的电子设备具有更大比例的显示面积,给用户提供了更好的用户体验。目前,主流厂家都在进行提升电子设备屏占比的技术研发。

申请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组件和具有所述显示组件的电子设备。

一种显示组件,包括盖板、显示面板、背光模组和限位支架;所述盖板、所述显示面板及所述背光模组依次层叠设置,所述盖板具有透光区,所述显示面板具有与所述透光区对应的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内开设有第一安装通孔,所述背光模组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通孔对准的第二安装通孔;所述限位支架与所述背光模组相连,且与所述显示面板分别设于所述背光模组的相对两面。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摄像头模组和所述的显示组件;所述摄像头模组伸入所述第二安装通孔内,以使外界光线透过所述透光区并穿过所述第一安装通孔进入所述摄像头模组,所述限位支架用于对所述摄像头模组进行限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如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组件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一个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处的另一个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是图1中的背光模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一种实施方式中导光板内的光线传播路径示意图;

图7是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导光板内的光线传播路径示意图;

图8是图2中的限位支架的一种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2中的限位支架的另一种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的电子设备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摄像头模组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限位支架与摄像头模组的一种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5是限位支架与摄像头模组的另一种配合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组件和具有所述显示组件的电子设备。显示组件用于显示画面。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电子设备可以具有功能模组,功能模组为具有一定机械结构及电路结构、可接收用户或环境反馈、采集用户或环境数据、用于实现特定功能的模组。功能模组包括但不限于为摄像头模组、闪光灯模组、红外模组、测距模组、光感模组、受话器模组、送话器模组、人脸识别模组、虹膜识别模组、指纹模组等。以下实施例中,以功能模组为摄像头模组为例进行描述。当然,本申请的方案实际上不限于此。

如图1和图2所示,显示组件1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盖板11、显示面板12、背光模组13,背光模组13还连接有限位支架14,限位支架14与显示面板12分别设于背光模组13的相对两面。

具体的,盖板11覆盖在显示面板12上以对显示面板12进行防护。盖板11例如可以通过光学透明胶15与显示面板12贴合。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将盖板11与显示面板12连接。盖板11具有透光区,显示面板12具有显示区,透光区与显示区对应。对应指透光区与显示区的位置基本重合,面积基本相等,以使显示区发出的光线透过透光区进入人眼形成画面。盖板11还具有不透光区,用于遮蔽盖板11之下所覆盖的、无需被用户看到的部件。

具体的,显示面板12用于显示画面,背光模组13作为显示面板12的背光源。显示面板12具有显示画面的显示区(即布设像素的区域),显示区能透光。显示面板12还具有不可透光的非显示区,非显示区内可以布设电路、走线等。显示面板12的显示区内开设有第一安装通孔h1。背光模组13上设有与第一安装通孔h1对准的第二安装通孔h2。优选地,对准指第二安装通孔h2的轴线与第一安装通孔h1的轴线重合。当然,对准还可以指第二安装通孔h2的轴线与第一安装通孔h1的轴线有轻微偏差。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二安装通孔h2用于供摄像头模组21穿入,即摄像头模组21可插入到第二安装通孔h2内。第一安装通孔h1作为外界光线进入摄像头模组21的通道,即外界光线可穿透透光区、穿入第一安装通孔h1和第二安装通孔h2,最终进入摄像头模组21。摄像头模组21采集外界光线后便可成像。进一步的,摄像头模组21也可同时穿入第一安装通孔h1内,从而与透光区的距离更近,便于接收更多光量的外界光线,以利于成像。或者,摄像头模组21也可以不穿入第二安装通孔h2内,而是摄像头模组21的镜头与第二安装通孔h2的开口(图2中为下部的开口)间隔一距离值(距离值可以为0)。

限位支架14用于对摄像头模组21进行限位。当摄像头模组21装到显示组件10上时,与背光模组13连接的限位支架14与摄像头模组21形成配合,配合包括但不限于限位支架14与摄像头模组21的表面接触,或两者之间具有符合设计精度的配合间隙,只要使限位支架14起到限制摄像头模组21的位移,保证摄像头模组21稳固安装即可。如图2所示,为了更好地限位,限位支架14可以环绕摄像头模组21的外周一周,形成环/圈状的一体式构造;或者,也可以设置若干个相间隔分布的限位支架14,各个限位支架14分布在摄像头模组21外周的各个方向上,以从若干不同的位置进行限位。限位支架14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实际产品结构予以确定,其与背光模组13的连接方式也可以灵活设计,包括但不限于为焊接、铆接、卡接、与背光模组13(的相应部件)一体成型等等。

现有技术中,摄像头模组21与显示面板12并排设置,且布设在显示面板12之外(当然也位于显示面板12的非显示区之外)。在电子设备的显示面(显示画面所在的表面)的面积一定的情况下,由于摄像头模组21占据了部分显示面的面积,导致显示面板12在显示面中所占的面积受限,因此显示面板12的显示区的面积也相应受限,进而使电子设备的屏占比较小。但是,本申请的方案通过将摄像头模组21布设在显示面板12的显示区,能将显示面板12扩大至原来摄像头模组的布设位置,从而将显示面板12在显示面中的面积占比做大,进而提升显示面板12的屏占比(类似具有触控屏的智能机替代了直板功能机,智能机的“键盘”布设在显示区(在显示区通过触控实现原来键盘的功能),显示面板12扩大至原来键盘的布设位置,从而使智能机的屏占比大于直板功能机)。

并且,本实施例的方案通过使用与背光模组13相连的限位支架14来限位摄像头模组21,能保证摄像头模组21的稳固安装,从而保障其正常工作性能。而直接利用显示组件10中的部件有效定位摄像头模组21,无需设计其他复杂的定位结构,能够简化产品设计。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的,背光模组13可以包括底盖131和承载在底盖131上的光学部件132(包括导光板、反射片、滤光片、增透膜等光学膜)。光学部件132用于向显示面板12提供面光线。优选的,限位支架14具体与底盖131连接。由于底盖131更靠近摄像头模组21且具有相当的结构强度,因此将限位支架14连接在底盖131上是更容易设计的,也容易保证限位支架14的连接强度,进而有利于限位。当然,限位支架14也可以是与背光模组13的其他部件相连。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的,第二安装通孔h2在底盖131上形成开孔t1,底盖131上的开孔t1的边线连接有第一折边1313,第一折边1313凸设在(例如可以垂直于)开孔t1的边线所在的表面。第一折边1313优选的为封闭环状构造;但也可以是开放的环状构造,仅连接在开孔t1的部分边线;或者,第一折边1313也可以包括连接在开孔t1的边线上的相间隔的若干个折边。可以通过钣金加工形成第一折边1313,也可以制造独立的第一折边1313,再将第一折边1313连接(包括但不限于铆接、焊接)到开孔t1的边线上。第一折边1313优选的位于底盖131朝向光学部件132的一侧,也可以位于底盖131背离光学部件132的一侧。第一折边1313可以用于对摄像头模组21进行加强限位(如图3所示),以在主要利用限位支架14进行限位时进行辅助限位,以强化对摄像头模组21的定位。此时,第一折边1313可作为第二安装通孔h2的孔壁(如图3所示)。

如图4和5所示,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的,底盖131可以包括盖体1312,盖体1312的周缘形成第二折边1311,第二折边1311凸设在(例如可以垂直于)盖体1312上。可以通过钣金加工形成第二折边1311,也可以制造独立的第二折边1311,再将第二折边1311连接(包括但不限于铆接、焊接)到盖体1312。第二折边1311可以是封闭的环状以环绕盖体1312一周;也可以是开放的环状构造,仅连接在盖体1312周缘的部分边线上;或者,第二折边1311也可以包括连接在盖体1312上的相间隔的若干个折边。第二折边1311围设在光学部件132的外周,以对其进行收容和防护。光学部件132上开设有避空通孔t2,避空通孔t2与第二安装通孔h2对准,第一折边1313伸入避空通孔t2内。即第一折边1313位于底盖131朝向光学部件132的一侧,且避空通孔t2的孔径大于第二安装通孔h2的孔径,使避空通孔t2的孔壁围绕在第一折边1313的外周。由此,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改进后的背光模组的结构,能实现摄像头模组21的安装定位,从而对提升电子设备的屏占比做出贡献。

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光学部件132包括导光板1321,背光模组13还包括光源,导光板1321用于接收光源的光线,并向显示面板12提供均匀的面光线。

进一步的,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4和图6所示,避空通孔t2在导光板1321的边线处形成开孔t21。其中,图6示出了光源133的光线在导光板1321内的传输路径示意,其中虚线箭头表示光线的传输路径(为了简明示意的目的,仅示出了部分光线的传输路径),导光板1321的出光面为垂直于纸面的表面。本实施方式中,行进到开孔t21一侧(在图6中为下侧)的光线能够以面光线的形式从出光面射出。但是由于存在开孔t21,由开孔t21一侧传输到开孔t21另一侧(在图6中为上侧)的光线极少,造成开孔t21另一侧无法产生足够的面光线,导致显示面板12上对应开孔t21另一侧的区域无法正常显示。但是由于开孔t21位于导光板1321的边线处,使得开孔t21另一侧无法产生足够面光线的区域极小,因此显示面板12上无法正常显示的区域也极小。由此,本实施方式的方案尽量避免了导光板1321开孔对显示面板12显示的不良影响。

或者,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如图7所示,背光模组13包括第一光源133和第二光源134,第一光源133与第二光源135分别设于避空通孔t2在导光板1321上形成的开孔t22的相对两侧,以从相对的方向向导光板1321发射入射光。由此,第一光源133与第二光源134将形成互补,使导光板1321上的开孔t22两侧都能产生足够的面光线,从而避免了上述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12的相应区域无法正常显示的缺陷。本实施方式中,导光板1321上的开孔t22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设置,例如同样可以设在导光板1321的边线处或居中的位置。第二折边1311位于第一光源133和第二光源134的外周,以对第一光源133和第二光源134进行收容和防护。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的,显示面板12可以为液晶面板,液晶面板具有彩色滤光片基板121和薄膜晶体管基板123,彩色滤光片基板121和薄膜晶体管基板123之间填充有液晶122。第一安装通孔h1在彩色滤光片基板121彩色和薄膜晶体管基板123上均形成开孔。彩色滤光片基板121上的开孔和薄膜晶体管基板123上的开孔之间连接有密封筒124,以将液晶122密封在彩色滤光片基板121、薄膜晶体管基板123及密封筒124构成的密封腔内。密封筒124的内壁可以作为第一安装通孔h1的孔壁。使用密封筒124能在液晶面板开通孔的情况下防止液晶122外漏,保证液晶面板的显示性能。密封筒124可以在液晶面板的制程中一并形成。

优选的,密封筒124可以为液晶面板中的黑矩阵(Black Matrix,简称BM),即密封筒124为黑矩阵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为黑色光阻薄膜),采用黑矩阵制程制造,并具有黑矩阵的作用(防止像素间的漏光,增加对比度)。在其他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2不限于为液晶面板,密封筒124可以采用其他材料及工艺制造。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的,限位支架14可以包括成夹角(非0度和180度)相连的第一限位部141和第二限位部142,第一限位部141和第二限位部142分别用于与摄像头模组21的相应部分形成配合(此将在下文详细描述)。第一限位部141与第二限位部142中的至少一个与底盖131相连。图8中优选的示出了第一限位部141与第二限位部142均与底盖131相连,以此增加限位支架14的连接强度,但是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

或者,如图9所示,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是,限位支架16可以包括依次相连的连接部161、第一限位部162和第二限位部163。其中,仅有连接部161与底盖131相连,第一限位部162和第二限位部163均与底盖131分离。连接部161、第一限位部162和第二限位部162中每相邻的两个形成夹角(非0度和180度)。第一限位部162和第二限位部163分别用于与摄像头模组21的相应部分形成配合(此将在下文详细描述)

如图10-图1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20包括摄像头模组21和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组件10。

其中,摄像头模组21伸入第二安装通孔h2内,以使外界光线透过透光区并穿过第一安装通孔h1进入摄像头模组21。限位支架14用于对摄像头模组21进行限位。由上所述,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20具有更大屏占比,提升了观看体验;直接利用显示组件10中的部件有效定位摄像头模组21,无需设计复杂的定位结构。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的,摄像头模组21可以包括镜座212和安装在镜座212上的镜头211。在图12中为了便于区分镜头211与镜座212,在摄像头模组21内绘制了一条虚线,虚线以上部分为镜头211,虚线以下部分为镜座212,镜座212的径向尺寸大于镜头211的径向尺寸。镜头211伸入第二安装通孔h2内,镜座212卡持在第二安装通孔h2的边沿。限位支架14具体与镜座212形成配合以对所述镜座进行限位,从而将摄像头模组21定位。

如图13和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的,镜座212具有朝向背光模组13的端面212a,端面212a上形成限位凸台2122,限位凸台2122用于与限位支架14配合。限位凸台2122具有第一凸台面212c及与端面212a相连的第二凸台面212b。

与此对应的,如图14所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限位支架为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限位支架14。即限位支架14具有成夹角相连的第一限位部141和第二限位部142,第一限位部141与第二限位部142中的至少一个与底盖131相连。第一限位部141与第一凸台面212c形成配合、第二限位部142与第二凸台面212b形成配合(第二限位部142也可同时与端面212a形成配合),使限位支架14与限位凸台2122卡持,以对镜座212进行限位。由此,摄像头模组21在其轴向和周向上的自由度都被限制,从而实现了摄像头模组21的可靠定位。

或者,如图15所示,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限位支架为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限位支架16。即限位支架16包括依次相连的连接部161、第一限位部162和第二限位部163,连接部161与底盖131相连,连接部161、第一限位部162和第二限位部163中每相邻的两个形成夹角。第一限位部162与第一凸台面212c形成配合、第二限位部163与第二凸台面212b形成配合(第二限位部163也可同时与端面212a形成配合),使限位支架16与限位凸台2122卡持,以对镜座212进行限位。由此,摄像头模组21在其轴向和周向上的自由度都被限制,从而实现了摄像头模组21的可靠定位。

如图11和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的,电子设备20包括壳体22,显示组件10承载在壳体22上,壳体22与显示面板12分别位于背光模组13的相对两面。壳体22上对应第二安装通孔h2的位置开设有第三安装通孔h3,镜座212伸入第三安装通孔h3内并卡持在第二安装通孔h2的边沿。壳体22具有合适的结构强度,能够很好地承载整个显示组件10。在壳体22上开设第三安装通孔h3,令摄像头模组21穿过第三安装通孔h3安装到背光模组13上,能够减小电子设备20的整机厚度。另外,在将摄像头模组21安装到背光模组13上时,利用背光模组13所连接的限位支架进行限位,能够使摄像头模组21与显示组件10构成的装配体的装配尺寸链最短,从而减少摄像头模组21的装配公差,保障了摄像头模组21的工作性能。

如图11和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的,壳体22的表面可以凸设安装凸台221,第三安装通孔h3贯穿安装凸台221。镜座212上远离镜头211的一端设有凸缘2121,凸缘2121与安装凸台221相卡持(在图13中,凸缘2121沿垂直于纸面向纸面内延伸的部分与安装凸台221相卡持),以使安装凸台221对镜座212进行支撑。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