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接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63289发布日期:2018-11-24 12:24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显示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拼接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显示器的用途已经不限于tv,监视器等。近年来,商用市场不断膨胀,公共显示领域如机场、教育、大型会议、公共事业单位等对大尺寸、高分辨率的显示器的需求也在激增。然而,目前主流显示器量产最大尺寸仅为65寸左右,无法满足商业市场大面积显示的需求。因此,拼接显示可以实现大面积显示而满足商业市场。所述的拼接显示是指将多个小的显示装置组成一个大的显示装置,进而显示图像。其中,每一小的显示装置要求窄边框设计,并且拼缝越小越好,这样才能越接近无缝显示。

但窄边框设计仍有许多难点急需克服。如在背光模组设计中,其采用直下式背光模组。直下式背光模组是将发光光源(例如阴极萤光灯管(coldcathodefluorescentlamp,ccfl)或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设置在液晶面板后方,直接形成面光源提供给液晶面板。直下式背光一般需要采用扩散板来平均整个背光的亮度,由于直下式固有的入光方式,导致扩散板的承载台正上方出现暗带。

图1是超窄边框背光模组的截面示意图。请参阅图1,背光模组10包括背板11、围绕背板11设置的边框12、装于背板11上的背光源13、设置于边框12上且与背板11相对设置的扩散板14及设置在所述扩散板14之上的其他光学部件15。所述边框12背离背光源13的一端设置有一承载台16,所述承载台16支撑所述扩散板14。其中,所述承载台16对应位置没有设置背光源,因此,所述承载台16对应的垂直区域为非发光区a,背光源13的光路无法到达承载台16区域并经反射后出射。因此,无论人眼从哪一个角度看显示器,在非发光区a处都会出现暗带。图2a是未在所述扩散板14之上设置其他光学部件15时超窄边框背光模组的暗带示意图,图2b是在所述扩散板14之上设置其他光学部件15时超窄边框背光模组的暗带示意图,从图2a及图2b可以看出,在背光模组的非发光区a具有明显的暗带,即使在在所述扩散板14之上设置其他光学部件15,暗带有所减小,但是依然存在。

其中,缩减承载台16的宽度可以缓解暗带。图3是承载台16的宽度与扩散板14的边界之间的位置示意图。请参阅图3,扩散板14在冷热环境下会收缩或膨胀,所以需要预留扩散板14收缩或膨胀的宽度,设定所述承载台16的宽度为h,扩散板14预留收缩的宽度为d,扩散板14预留膨胀的宽度为w,则所述承载台16的宽度为h需大于或等于扩散板14预留收缩的宽度d与扩散板14预留膨胀的宽度w之和,这使得所述承载台16的宽度h存在下限,即必须大于某个数值。因此,在超窄边框背光模组设计中,缩减承载台16的宽度可以缓解暗带,但是却无法消除暗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拼接显示装置,其能够削弱暗带,降低背光模组非发光区与发光区的亮度差,改善了显示单元四周边缘的光学品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拼接显示装置,包括多个显示单元,每一显示单元包括一背光模组及一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上方,所述背光模组包括一背光源、一边框及一扩散板,所述边框围绕所述背光源设置,所述边框背离所述背光源的一端设置有一承载台,所述承载台支撑所述扩散板的边缘,所述承载台对应的垂直区域为一非发光区,沿所述非发光区的内围设置有至少一折射层,所述折射层能够将入射光折射至所述非发光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折射层设置在所述扩散板的上表面或下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折射层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下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至少一光学部件,所述光学部件设置在所述扩散板的上方,所述折射层设置在所述光学部件的上表面或下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折射层为一双折射膜。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折射层为单折射膜。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一背板,在所述背板上设置有一反射层,所述背光源设置在所述反射层上,所述边框、所述背板及所述扩散板围成发光腔,背光源的光从所述扩散板出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源包括多个led背光单元。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在非发光区的内围增加一折射层,增大光的偏转距离,进而使光进入非发光区,可以补强非发光区的光能量,削弱暗带,降低背光模组非发光区与发光区的亮度差,改善了显示单元四周边缘的光学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超窄边框背光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2a是现有的超窄边框背光模组的暗带示意图,其中并未在所述扩散板之上设置其他光学部件;

图2b是现有的超窄边框背光模组的暗带示意图,其中在所述扩散板之上设置有其他光学部件;

图3是承载台的宽度与扩散板的边界之间的位置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拼接显示装置的一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拼接显示装置的其中一显示单元的部分截面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显示单元的俯视示意图;

图7是所述折射层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下表面的示意图;

图8是所述折射层设置在所述光学部件的下表面的示意图;

图9示意性地绘示出图5所示显示单元的光路图;

图10是双折射膜的原理图;

图11是双折射膜作为折射层的光路图;

图12是采用双折射膜作为折射层后非发光区与发光区的亮度与位置的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拼接显示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说明。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发明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发明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发明,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以相同标号表示。

图4是本发明拼接显示装置3的一俯视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4,本发明拼接显示装置3包括多个显示单元4。在图4中示意性地绘制出四个显示单元4,当然也可以是其他数量的显示单元4。可见,本发明多个显示单元4能够拼接形成一个大的显示装置。

图5是本发明拼接显示装置的其中一显示单元4的部分截面示意图。该显示单元4包括一背光模组40及一显示面板41。所述显示面板40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41上方。所述显示面板40用于显示画面,所述背光模组41用于为所述显示面板40提供背光。

如图5所示,所述背光模组41包括一背光源410、一边框411及一扩散板412。所述边框411围绕所述背光源410设置。具体地说,所述背光源410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41的底部,所述边框411作为背光模组41的侧壁使用。所述扩散板412设置在所述边框411上部,且与所述背光源410相对设置。所述背光源410可包括多个led背光单元4101,所述led背光单元4101提供照明。其中,所述背光模组41还包括一背板413。所述背板413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41的底部。在所述背板413上设置有一反射层414,所述背光源410设置在所述反射层414上。所述边框411、所述背板413及所述扩散板412围成发光腔,背光源410设置在所述发光腔内。所述背光源410的光直射或经反射层414反射后入射至所述扩散板412,入射至所述扩散板412后从所述扩散板412出射,所述扩散板412能够使入射发光发生漫散射,进而能够起到匀光的作用。

其中,所述边框411背离所述背光源410的一端设置有一承载台415。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边框411的内侧设置有所述承载台415。所述承载台415支撑所述扩散板412的边缘。具体地说,所述扩散板412的边缘搁置在所述承载台415上,进而使得承载台415能够支撑所述扩散板412。

如图5所示,所述承载台415对应的垂直区域为一非发光区a。在该非发光区a没有设置背光源,那么在该非发光区a则会形成暗带。本发明显示单元4沿所述非发光区a的内围设置有至少一折射层416。所述非发光区a的内围指的是非发光区a朝向背光源410的一侧。

图6是图5所示显示单元4的俯视示意图。请参阅图6,为了说明非发光区a与折射层416的关系,在图6中仅示意性地绘示出非发光区a与折射层416,在非发光区a的内围设置有所述折射层416。

所述折射层416可以设置在所述扩散板412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例如,图5是所述折射层416设置在所述扩散板412的下表面的示意图。所述折射层416也可以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40的下表面,例如,图7是所述折射层416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40的下表面的示意图。

如图8所示,所述背光模组41还包括至少一光学部件417,所述光学部件417设置在所述扩散板412的上方,主要用来修正自所述扩散板412射出的光线。所述光学部件417包括但不限于一光学薄膜。

所述折射层416也可以设置在所述光学部件417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其中,图8为所述折射层416设置在所述光学部件417的下表面的示意图。所述折射层416的设置数量可不进行限定,例如,可在所述扩散板412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均设置一所述折射层416。

图9示意性地绘示了图5所示显示单元的光路图。请参阅图9,沿所述非发光区a的内围设置有一个所述折射层416,所述折射层416设置在所述扩散板412的下表面。背光源410(标号见图5)发出的光经过所述折射层416折射至所述非发光区a。具体地说,图9中实线光路图为经过折射层416折射的光线,虚线光路图为假设不经过所述折射层416折射的光路。详细地讲,所述背光源410发出两束平行光l1及l2,其中光束l1入射折射层416,而假设光束l2不经过折射层416而直接入射扩散板412,光束l1经所述折射层416折射后的折射光l1’再入射扩散板412,最后,两束光由扩散板412的上表面出射。可见,经所述折射层416折射后再入射至所述扩散板412上的光束l1’与直接入射在扩散板412上的光束l2相比,光束l1’的入射角α大于光束l2的入射角β,光束l1’必然以更大的角度进入非发光区a,则可以补强非发光区a的光能量,削弱暗带。

所述折射层416为一双折射膜或一单折射膜。其中,图10是双折射膜的原理图。请参阅图10,界面a和b为双折射膜的上下表面,一束光入射到双折射膜后,发生双折射现象,产生两束偏振光:寻常光(o光)遵循折射定律,而非寻常光(e光)不遵循折射定律。o光的折射波矢用ko和ko’表示,e光的折射波矢用ke和ke’表示。可见,非寻常光(e光)增加了光的偏转距离,比遵循折射定律的寻常光(o光)的折射率大。图11为双折射膜作为折射层416的光路图,入射光m经折射层416折射后,e光以更大角度进入非发光区a,经过扩散板412散射后出射,可以补强四周的光能量,削弱暗带。

图12是采用双折射膜作为折射层416后非发光区a与发光区b的亮度与位置的关系图。可以看到,增加折射层416后,可以降低背光模组四周边缘(非发光区)与中心位置(发光区)之间的亮度差,即亮度随位置的变化更平缓,改善了四周边缘的光学品质。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