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抗蓝光效果的增亮膜及其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274007阅读:来源:国知局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解析本 发明的优点与精神,藉由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阐述。
[0037] 本发明具有具有抗蓝光效果的增亮膜(下增亮膜131、上增亮膜132),包含基材 21、棱镜结构层22以及抗蓝光层20。基材21包含第一光学面和第二光学面;棱镜结构层 22设置在第一光学面,抗蓝光层20设置在第二光学面;或者棱镜结构层22和抗蓝光层20 设置在基材21的第一光学面,在基材21的第一光学面上引入抗蓝光层20,在抗蓝光层20 上面设置棱镜结构层22。
[0038] 棱镜结构层22由多个棱镜单体组成,全部的棱镜单体沿其长度方向相互水平设 置。基材21厚度为30~150 y m,棱镜结构层22厚度为12~25 y m,抗蓝光层20厚度为 2 ~8 u m〇
[0039] 棱镜单体截面为一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顶角角度a为85~95°,优选角度为 90° ;底边边长d3为24~50 ym,棱镜单体之间的间距d4为12~35 ym。
[0040] 进一步,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棱镜单体的顶角为一尖角、平台或圆顶;平台为正 多边形,多边形边长为3~8 y m ;圆顶半径大小为3~8 y m,参见附图7所示。
[0041] 抗蓝光层20是稀土荧光材料层,稀土荧光材料层是将稀土荧光材料通过超声波 分散于聚氨酯类树脂、有机硅类树脂或丙烯酸类树脂一种或多种中。稀土荧光材料层中,稀 土荧光材料与聚氨酯类树脂重量份比为〇. 05~0. 2 :1 ;或者,稀土荧光材料、有机硅类树脂 与丙烯酸类树脂重量份比为〇? 05~0? 2 :0? 3~0? 5 :0? 5~0? 7。
[0042] 基材21材料为聚酯薄膜(PET)、聚碳酸酯薄膜(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膜(PMMA) 等;其中以PET为首选材料。基材21材料透光率在90%以上,雾度小于1%。
[0043] 一种具有抗蓝光效果的增亮膜的制造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0044](1)、取一透明基材21材料,利用微凹辊涂布方式在基材21表面涂布成型抗蓝光 层20 ;
[0045] (2)、在上述步骤的基础上,在基材21表面涂布形成棱镜结构层22。
[0046] 所述步骤⑴中采用的微凹辊为金属网纹辊或陶瓷网纹棍,线数为100~250LPI, 优选陶瓷网纹辊;所述步骤(2)中上述的棱镜结构层22由花纹辊转印并经UV光源固化而 成。上述的花纹辊为金属轮,表面电镀100~500 ym厚度的铜层或镍层,表面微结构经单 点金刚石刀具车削或激光成形加工而成。
[0047] 实施方式一:
[0048] 如图1所示,背光源模组包含背光源10、反射膜11、导光板12以及光学膜组13, 背光源10侧面设有导光板12,导光板12下面设有反射膜11,导光板12上面设有光学膜组 13 ;其中光学膜组13包含从下往上依次设置的下扩散膜130、下增亮膜131、上增亮膜132 和上扩散膜133。下增亮膜131与上增亮膜132的棱镜单体长度方向相互垂直。
[0049] 本实施例提供的具有抗蓝光效果的增亮膜,包含:基材21、棱镜结构层22以及抗 蓝光层20。所述基材21包含第一光学面和第二光学面;所述棱镜结构层22设置在第一光 学面,所述抗蓝光层20设置在第二光学面;所述棱镜结构层22由多个棱镜单体组成,全部 的棱镜单体沿其长度方向相互水平设置。
[0050] 基材21厚度dl为50 y m,棱镜结构层22厚度d2为18 y m,抗蓝光层20厚度d0 为 3 y m〇
[0051] 棱镜单体截面为一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顶角角度a为90° ;底边边长d3为 32 y m,两棱镜单体之间的间距d4为33 y m。
[0052] 进一步,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棱镜单体的金字塔结构层顶角为一尖角;抗 蓝光层20是稀土荧光材料层,所述稀土荧光材料层是将稀土荧光材料通过超声波分散于 聚氨酯类树脂。
[0053] 基材21材料为聚酯薄膜(PET)。基材21材料透光率为92%,雾度为0. 5%。
[0054] 一种具有抗蓝光效果的增亮膜的制造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0055](1)、取一透明基材21材料,利用微凹辊涂布方式在基材21表面涂布成型抗蓝光 层20 ;
[0056](2)、在上述步骤的基础上,在基材21表面涂布形成棱镜结构层22。
[0057]步骤(1)中微凹辊涂布方式采用微凹版上胶系统,微凹版上胶系统的微凹辊(陶 瓷网纹辊),线数为150LPI;步骤(2)中上述的棱镜结构层22由花纹辊转印并经UV光源固 化而成。上述的花纹辊为金属轮,表面电镀300 ym厚度的铜层或镍层,表面微结构经单点 金刚石刀具车削加工而成。
[0058] 如图3所示,微凹版上胶系统包含胶槽30、微凹辊31和导辊32、33,涂布上胶过程 中,胶液由微凹辊31从胶槽30带起,并由刮刀刮去微凹辊表面多余的胶液;通过两端导辊 32、33对基材21的引导,当基材21与微凹辊31接触时,胶液就从微凹辊31表面的凹槽中 转移到基材21上,该转移方式属于吻涂,微凹辊31的旋转方向与基材21的运动方向相反。 通过更换不同线数的微凹辊31,以及调苄基材21与微凹辊31的线速比等方法,可控制基材 21的上胶厚度,进行控制最终抗蓝光层20的干膜厚度。
[0059] 进一步,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增亮膜(下增亮膜131、上增亮膜132) 棱镜结构层22涂布工艺采取三辊式涂布系统涂布,三辊式涂布系统包含胶槽40、胶料辊 41、计量辊42和涂布辊43,通过调节三辊式涂布系统胶料辊41、计量辊42和涂布辊43之 间的间隙以及各辊之间的线速比,可以调节上胶厚度。本实施例中各辊的间隙预先调节好, 胶料辊41、计量辊42和涂布辊43的线速比设定为1 :1 :1。
[0060] 胶料辊41设于胶槽40内,胶料辊41之上相邻的计量辊42与胶料辊41反向旋转, 计量棍42之上相邻的涂布棍43与计量棍42反向旋转。
[0061] 由于涂布胶液没有添加溶剂,胶液粘度偏高,为降低胶液粘度,需要升高胶液温 度,实现方式如下:胶槽40自带加热系统,并经控制系统维系在设定温度,本三辊式涂布系 统胶槽40温度维持在特定温度,为保证涂液在转移过程中温度一直保持稳定,本涂布系统 各辊带中空循环水道,涂布过程中水经热水箱加热至设定温度,经水泵送至各辊的中空循 环水道,本实施例中胶料辊41、计量辊42以及涂布辊43的设置温度与胶槽40温度一致。 基材21经三辊式涂布系统涂布后得到带胶基材60。
[0062] 图5所示是增亮膜涂布过程常用的三种胶水的粘度~温度曲线,由图5可知,温度 越高,涂布胶水粘度越小,为保证涂布过程胶水转移的稳定性,涂布过程中胶槽以及辊筒设 置温度如表1所示。
[0063]表1
[0064]
[0065] 为保证胶液在涂布过程中与基材21达到热匹配,使得胶水涂布均匀,基材21需要 与胶水温度保持一致,为此,导辊44、45、46需要设置一定温度,本涂布系统的导辊44、45、 46也带中空循环水道,循环水道水设置温度与胶槽40温度一致,经验证,该设置能有效保 证胶液涂布的均匀性。导辊44、45、46对基材起牵引支撑作用。
[0066] 结构成型工艺如图6所示,其中结构成型系统包含前压轮61、花纹辊62、后压轮 63,经涂布系统上胶后的带胶基材60在经过前压轮61以及花纹辊62之间的间隙时,会在 该间隙处形成一个积液槽,前压轮61材质为橡胶,通过调整橡胶硬度以及前压轮61表面 温度,可以间接调节花纹辊62以及前压轮61之间的间隙大小,从而可以控制带胶基材60 结构层的厚度,具体调节方式如下:前压轮61带中空循环水道,涂布过程中水经热水箱加 热至设定温度,经水泵送至前压轮61的中空循环水道,从而达到调节前压轮61表面温度的 效果,温度越高,橡胶轮膨胀程度越大,前压轮61以及花纹辊62之间的间隙越小,从而使得 带胶基材60结构层上的厚度越小。通过前压轮61以及后压轮63的有效控制,能有效保证 带胶基材60与花纹辊62紧密贴合,从而保证花纹辊62上的结构能有效转印到带胶基材60 胶水层上,从而形成与花纹辊62表面微结构互补的结构层。在压印过程中,花纹辊62下端 的UV光源64对胶水结构进行固化,从而获得棱镜结构层22。
[0067] 实施方式二:
[0068] 如图7所示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