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抗蓝光效果的增亮膜及其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274007阅读:来源:国知局
,本实施例提供的具有抗蓝光效果的增亮膜(下增亮膜131、上增亮膜 132),包含:基材21、棱镜结构层22以及抗蓝光层20。基材21包含第一光学面和第二光学 面;棱镜结构层22和抗蓝光层20设置在第二光学面;在基材21第二光学面上面设置抗蓝 光层20,在抗蓝光层20上面设置棱镜结构层22。棱镜结构层22由多个棱镜单体组成,全 部的棱镜单体沿其长度方向相互水平设置。
[0069] 基材21厚度d0为38 y m,棱镜结构层22厚度d2为13 y m,抗蓝光层20厚度dl为 4ym。棱镜结构层22的棱镜单体截面为一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顶角角度a为90° ; 底边边长d3为12 ym,两棱镜单体之间的间距d4为24 ym。
[0070] 进一步,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棱镜单体的金字塔结构层顶角为一圆弧角;圆弧半 径为5 ym。述抗蓝光层20是稀土荧光材料层,稀土荧光材料层是将稀土荧光材料通过超 声波分散于丙烯酸类树脂。基材21材料为聚酯薄膜(PET)。基材21材料透光率为93%, 雾度为0.3%。
[0071]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 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 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 围。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主权项】
1. 一种具有抗蓝光效果的增亮膜,包含有:背光源(10)、反射膜(11)、导光板(12)以 及光学膜组(13),所述背光源(10)侧面设有导光板(12),所述导光板(12)下面设有反射 膜(11),所述导光板(12)上面设有光学膜组(13),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组(13)包含从 下往上依次设置的下扩散膜(130)、下增亮膜(131)、上增亮膜(132)和上扩散膜(133); 所述下增亮膜(131)、上增亮膜(132)包含:基材(21)、棱镜结构层(22)以及抗蓝光层 (20) ,所述基材(21)包含第一光学面和第二光学面; 所述棱镜结构层(22)设置在基材(21)的第一光学面,所述抗蓝光层(20)设置在基材 (21) 的第二光学面; 或者,所述棱镜结构层(22)和抗蓝光层(20)设置在基材(21)的第一光学面,在基 材(21)的第一光学面上引入抗蓝光层(20),在所述抗蓝光层(20)上面设置棱镜结构层 (22) ; 所述棱镜结构层(22)由多个棱镜单体组成,所述棱镜单体沿其长度方向相互水平设 置; 所述下增亮膜(131)与上增亮膜(132)的棱镜单体长度方向相互垂直。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抗蓝光效果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21) 厚度为30~150 y m,所述棱镜结构层(22)厚度为12~25 y m,所述抗蓝光层(20)厚度为 2 ~8 u m ; 所述基材(21)材料为聚酯薄膜、聚碳酸酯薄膜、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膜的一种,所述基 材(21)材料透光率在90%以上,雾度小于1%。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抗蓝光效果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单体 截面为一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顶角角度a为85~95° ;等腰三角形底边边长d3为 24~50 y m,所述棱镜单体之间的间距d4为12~35 y m。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抗蓝光效果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单体 的顶角为一尖角、平台或圆顶; 所述平台为正多边形,多边形边长为3~8 y m ; 所述圆顶半径大小为3~8 y m。5. -种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具有抗蓝光效果的增亮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 于,制造方法如下: (1) 、取一透明基材(21)材料,利用微凹辊涂布方式在基材(21)表面涂布成型抗蓝光 层(20); 所述抗蓝光层(20)是稀土荧光材料层,所述稀土荧光材料层是将稀土荧光材料通过 超声波分散于聚氨酯类树脂、有机硅类树脂或丙烯酸类树脂一种或多种中; 所述微凹辊涂布方式采用微凹版上胶系统,所述微凹版上胶系统的微凹辊为金属网纹 辊或陶瓷网纹辊,线数为100~250LPI ; (2) 、在上述步骤的基础上,在基材(21)表面涂布形成棱镜结构层(22),或在抗蓝光层 (20)表面涂布形成棱镜结构层(22); 棱镜结构层(22)先采取三辊式涂布系统涂布上胶,然后棱镜结构层(22)由结构成型 系统的花纹辊转印并经UV光源固化而成; 所述花纹辊为金属轮,表面电镀100~500 ym厚度的铜层或镍层,表面微结构经单点 金刚石刀具车削加工或激光成形加工而成。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微凹版上胶系统包含 胶槽(30)、微凹辊(31)和导辊(32、33),涂布上胶过程中,胶液由微凹辊(31)从胶槽(30) 带起,并由刮刀刮去微凹辊表面多余的胶液;通过两端导辊(32、33)对基材(21)的引导,当 基材(21)与微凹辊(31)接触时,胶液就从微凹辊(31)表面的凹槽中转移到基材(21)上, 微凹辊(31)的旋转方向与基材(21)的运动方向相反; 通过更换不同线数的微凹辊(31),以及调苄基材(21)与微凹辊(31)的线速比,可控制 基材(21)的上胶厚度,最终控制抗蓝光层(20)的干膜厚度。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三辊式涂布系统 包含胶槽(40)、胶料辊(41)、计量辊(42)和涂布辊(43),可以调节三辊式涂布系统胶料辊 (41)、计量辊(42)和涂布辊(43)之间的间隙以及各辊之间的线速比;胶料辊(41)设于胶 槽(40)内,胶料辊(41)之上相邻的计量辊(42)与胶料辊(41)反向旋转,计量辊(42)之 上相邻的涂布辊(43)与计量辊(42)反向旋转;基材(21)经三辊式涂布系统上胶后得到带 胶基材(60);胶槽(40)自带加热系统,胶料辊(41)、计量辊(42)和涂布辊(43)带中空循 环水道,涂布过程中水经热水箱加热至设定温度,经水泵送至各辊的中空循环水道。8.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所述棱镜结构层 (22)的结构成型系统包含前压轮(61)、花纹辊(62)、后压轮(63),经三辊式涂布系统上胶 后的带胶基材(60),在经过前压轮(61)以及花纹辊(62)之间的间隙时,会在该间隙处形成 一个积液槽,前压轮(61)材质为橡胶,通过调整橡胶硬度以及前压轮(61)表面温度,可以 间接调节花纹辊(62)以及前压轮(61)之间的间隙大小,从而可以控制带胶基材(60)结构 层的厚度;通过前压轮(61)以及后压轮(63)的有效控制,有效保证带胶基材(60)与花纹 辊(62)紧密贴合,从而保证花纹辊(62)上的结构能有效转印到带胶基材(60)胶水层上, 从而形成与花纹辊(62)表面微结构互补的结构层;在压印过程中,花纹辊(62)下端的UV 光源(64)对胶水结构进行固化,从而获得棱镜结构层(22)。9.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所述棱镜结构层 (22)和抗蓝光层(20)设置在基材(21)第二光学面;在基材(21)第二光学面上面设置抗 蓝光层(20),在抗蓝光层(20)上面设置棱镜结构层(22);所述棱镜结构层(22)由多个棱 镜单体组成,棱镜单体沿其长度方向相互水平设置。10.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述稀土荧光材料 与聚氨酯类树脂重量份比为〇. 05~0. 2 :1 ; 或者,稀土荧光材料、有机硅类树脂与丙烯酸类树脂重量份比为0. 05~0. 2 :0. 3~ 0. 5 :0. 5 ~0. 7。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抗蓝光效果的增亮膜及制造方法,其在提供增亮效果的同时可以阻隔吸收短波长蓝光,减少背光模组发出的蓝光对使用者眼睛的伤害。本发明在一透明基材材料,利用微凹辊涂布方式在基材表面涂布成型抗蓝光层;然后,在基材表面涂布形成棱镜结构层,或在抗蓝光层表面涂布形成棱镜结构层;棱镜结构层先采取三辊式涂布系统涂布上胶,然后棱镜结构层由结构成型系统的花纹辊转印并经UV光源固化而成。本发明在提供轴向亮度增益的同时,能有效吸收背光源发出的短波蓝光,减少液晶显示短波蓝光对使用者眼睛的伤害。
【IPC分类】G02B5/04
【公开号】CN104991295
【申请号】CN201510350787
【发明人】朱文峰
【申请人】东莞市纳利光学材料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0月21日
【申请日】2015年6月23日
当前第3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