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感光件及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18144阅读:377来源:国知局
一种感光件及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照相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的处理盒以及安装在处理盒中的感光件。
【背景技术】
[0002]电子照相成像是利用感光件的光敏性,通过对感光件进行充电并曝光,再依次进行显影、转印、定影和清洁的过程;处理盒是电子照相成像过程中的消耗品,其中包括多个旋转件,除上述呈圆柱状的感光件外,还包括对其进行充电的部件,例如呈圆柱状的充电辊,以及进行显影的部件,例如呈圆柱状的显影辊或磁辊,在电子照相成像过程中均不断旋转,因而,在电子照相成像过程中,必须向所述旋转件提供旋转动力。
[0003]通常,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包括用于容纳处理盒的设备主体以及设备门体。如果所述感光件被安装在处理盒中,一般的,通过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提供动力,在感光件的一个末端设置接收动力的装置,由该装置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接收驱动力,带动感光件旋转,再由感光件将驱动力传递至充电辊、显影辊或磁辊;如果所述感光件被安装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则将接收动力的装置设置在显影辊或磁辊的一个末端。
[0004]图1是现有感光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感光件020具有旋转轴线LOl,包括表面涂覆有感光材料的感光筒22以及设置在感光筒的一个纵向末端的动力传递装置021,所述动力传递装置包括凸缘圆筒0210、设置在凸缘圆筒外周的齿轮02106、以及与所述凸缘圆筒配合并将驱动力传递至凸缘圆筒的动力接收件0212,所述动力接收件具有旋转轴线L02,并将接收到的驱动力通过凸缘圆筒传递至感光筒,使得感光件旋转。
[0005]图2是现有感光件中动力接收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所述动力接收件0212包括第一部分0212a、第二部分0212b、第三部分0212c以及销钉0212d,所述第一部分0212a用于从外部接收驱动力,所述销钉0212d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出去,所述第三部分0212c呈球状,使得动力接收件0212可自由摆动,所述第二部分0212b用于连接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
[0006]图3是现有感光件中凸缘圆筒的剖视图,所述凸缘圆筒0210包括由筒体围合而成的凸缘腔02100、以及从筒体内壁沿径向向内突出的突出部02105,所述凸缘腔02100用于容纳动力接收件的球形第三部分0212c,且所述动力接收件中的销钉0212d与突出部02105结合,因此,不论旋转轴线L02和LOl是否共轴,销钉总是能将驱动力传递给凸缘圆筒。
[0007]为方便安装,一般的是从凸缘圆筒的开口处将动力接收件的第三部分0212c直接按压进凸缘腔02100中。现有技术中,为了防止第三部分为球状的动力接收件0212从凸缘圆筒0210中脱出,如图3所示,在所述突出部02105上靠近凸缘圆筒开口的位置设置有倒钩部02107,且沿凸缘圆筒的径向,相对的倒钩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三部分0212c的直径,然而,所述距离如果过小,虽然可有效防止动力接收件的脱落,但是将导致动力接收件的第三部分0212c不容易被按压进凸缘腔中;如果所述距离过大,将不能有效防止动力接收件的脱落,因此,必须精确控制所述距离,即倒钩部02107的大小。【实用新型内容】
[0008]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感光件以及可旋转地安装此感光件的处理盒,在降低动力传递装置的整体制造精度的同时,感光件能够稳定的接收驱动力。
[000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10]—种感光件,具有旋转轴线LI,包括感光筒、电接触部、与感光筒连接的动力接收机构以及与动力接收机构连接的施力机构,所述电接触部和动力接收机构分别位于感光筒的两个纵向末端,所述施力机构包括与动力接收机构连接的施力件以及与施力件连接的供电控制组件;所述供电控制组件包括供电控制电路和中转部,所述供电控制电路通过中转部与施力件连接;所述中转部包括安装在电接触部上的第一金属环和第二金属环,当所述第一金属环和第二金属环处于同心位置时,二者之间具有间隙。
[0011]其中,所述施力机构与动力接收机构之间为螺纹连接。
[0012]所述电接触部包括本体、外侧面和内侧面以及沿旋转轴线LI穿过电接触部本体设置的侧边槽,所述内外侧面沿感光件旋转轴线LI相对设置,所述金属环安装在外侧面上,所述侧边槽的最大深度为m,第一金属环和第二金属环中外环直径最大的金属环的环状体在直径方向上的宽度为n,满足:m>n。
[0013]所述第一金属环和第二金属环处于同心位置时,二者之间具有间隙分为两种情况:
[0014]A、当第一金属环所在的平面和第二金属环所在的平面在垂直于旋转轴线LI的方向上重合时,二者在垂直于旋转轴线LI的方向上具有间隙。
[0015]定义所述第一金属环的外环直径为D12,第二金属环的内环直径是D13,那么在此种情况下,满足Dl 2 <D13。
[0016]定义所述侧边槽的底边与外侧面的交线到外侧面中心的最短距离P在此种情况下也满足:PSD12。
[0017]B、当第一金属环所在的平面和第二金属环所在的平面在垂直于旋转轴线LI的方向上不重合时,二者在沿旋转轴线LI的方向上具有间隙。
[0018]为了使所述第一金属环和第二金属环能够更稳固地安装在电接触部上,所述电接触部还包括设置在外侧面上,并沿旋转轴线LI向内侧面凹进的第一环形槽和第二环形槽,所述第一金属环和第二金属环分别固定安装在第一环形槽和第二环形槽中。
[0019]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处理盒,包括处理盒壳体以及如上所述的感光件,所述感光件可旋转地安装在处理盒壳体中。
[0020]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感光件中的供电控制组件除了包括供电控制电路,还包括中转部,所述供电控制电路通过中转部与位于感光件中的施力件连接,所述中转部包括第一金属环和第二金属环,当两个金属环处于同心位置时,二者之间具有间隙,此种结构设计可有效保证所述施力件接收电力,并确保感光件稳定的接收驱动力。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现有感光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现有感光件中动力接收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现有感光件中凸缘圆筒的剖视图。
[0024]图4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5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感光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0027]图7A-7C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动力接收机构与动力输出件的结合过程示意图。
[0028]图8A-8C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动力接收机构与动力输出件的脱离结合过程示意图。
[0029]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感光件的电接触部与外部电路连接的整体示意图。
[0030]图1OA是本实用新型中感光件的电接触部与外部电路连接部分的部件分解示意图。
[0031]图1OB是本实用新型中感光件的电接触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0032]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供电控制电路实施例一的框图。
[0033]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中供电控制电路实施例二的框图。
[0034]图1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处理盒壳体安装供电控制电路后的整体示意图。
[0035]图1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处理盒安装供电控制电路后的部分部件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如上所述,处理盒中可以包括感光件、充电辊、显影辊等多个旋转件,这些旋转件可旋转地安装在处理盒壳体中,为清楚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下文中以感光件为例进行详细描述。
[0037]图4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C的结构示意图,处理盒C包括处理盒壳体I以及可旋转地安装在壳体中的感光件20;图5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感光件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感光件20具有旋转轴线LI,设定所述旋转轴线LI所在的方向为纵向,如图所示,所述感光件20包括感光筒22、以及分别与感光筒连接的动力传递装置21和电接触部23,且所述动力传递装置21具有旋转轴线L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旋转轴线L2与感光筒的旋转轴线LI始终保持共轴;如图4所示,所述动力传递装置21与动力输出件3结合,接收来自动力输出件3的动力。
[0038][动力传递装置的结构]
[0039]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所述动力传递装置21包括动力接收机构212以及与动力接收机构连接的施力机构211,所述施力机构211向动力接收机构212施力,如图5所示,所述动力接收机构212位于感光件20的一个纵向末端。当所述旋转件是充电辊、显影辊等部件时,仍然可以在这些部件的一个纵向末端安装动力接收机构212以及与动力接收机构连接的施力机构211,且施力机构211向动力接收机构212施力。
[0040]所述施力机构211安装在处理盒C上,例如可以安装在处理盒壳体上,再通过一个中间机构与动力接收机构212连接;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施力机构211位于感光筒22内部,且施力机构211与动力接收机构212之间通过螺纹配合的方式连接。为实现此目的,在动力接收机构212上设置内螺纹或外螺纹,相应的,在施力机构211上设置外螺纹或内螺纹,本实用新型中,以动力接收机构212上设置内螺纹、施力机构211上设置外螺纹为例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所述施力机构211包括施力件2111以及与其连接的螺杆2112,优选的,所述施力件2111为电机,螺杆2112由电机带动正转或反转,其旋转轴线为L5。
[0041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动力接收机构212是动力接收件,如图6所示,动力接收件212包括第一部分212a、第二部分212b和第三部分212c;第一部分212a用于从外部接收动力,第三部分212c用于将动力传递至感光筒22,第二部分212b用于连接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如图6所示,所述动力传递装置21的旋转轴线为L2,动力接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