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膜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5940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导光膜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光膜片,尤其涉及一种可将太阳光转向作为室内照明之用,以 达到节能目的的昼光导光膜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昼光导光装置,其可为板片、百叶窗或薄膜等各种型态,用以 导引由室外照入室内的太阳光束,使其经过适当的转向而照射至设置于天花板上的配光装 置,再通过配光装置将所导光之太阳光束进行配光,以作室内照明或辅助照明之用。此外, 也有昼光导光装置直接将太阳光导引至室内(不需要通过前述天花板上的配光装置),以 作室内照明或辅助照明之用。昼光导光装置可将太阳光之直射光与漫射光,以折射及/或反射方式导引至天花 板上的配光装置,进而将室内均勻照亮并减少眩光的不适,营造舒适视觉环境。最重要地, 昼光导光装置的使用可节省白天照明设备使用的能源,因此成为绿建材的热门研发标的。本案的导光膜片是针对现有结构改良,提出导光效率更佳的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转向的导光膜片,进一步地,可使自然光经过适当 转向应用于室内照明,并增加入光量以强化其照明功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导光膜片,其包含一膜片及一微结构区。膜片包 含一第一侧边、一第二侧边及介于第一侧边及第二侧边间的两端部,其中,垂直于第二侧边 定义一参考水平线。微结构区设置于第二侧边,微结构区具有多个V型凹槽,其一的多个V 型凹槽具有一第一槽边及一第二槽边。第一槽边与参考水平线之间形成一第一夹角,第一 夹角介于16度与22度之间。第二槽边与参考水平线之间形成一第二夹角,第二夹角介于 8度与17度之间。其中,与参考水平线呈一预定角度范围间且由上方往下方入射于微结构 区的入射光束约有大于一预定量穿透微结构区与参考水平线呈0 90度范围间形成由下 方往上方的出射光束。而且,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导光膜片,设置于一用以导引太阳光束的 窗组中,该窗组设置于一室内的周边区域,该太阳光束形成该入射光束入射于该窗组中,该 窗组将该入射光束转向并形成该出射光束出射至该室内的一天花板的一配光装置,通过该 配光装置,以将该出射光束分布于该室内之中,该导光膜片包含一膜片,其包含一第一侧 边、一第二侧边以及介于该第一侧边及该第二侧边间的两端部,其中,垂直于该第二侧边定 义一参考水平线一微结构区,设置于该第二侧边,该微结构区具有多个V型凹槽,其一的 该多个V型凹槽具有一第一槽边,与该参考水平线之间形成一第一夹角,该第一夹角介于 16度与22度之间;一第二槽边,与该参考水平线之间形成一第二夹角,该第二夹角介于8 度与17度之间;其中,与该参考水平线呈一预定角度范围间且由上方往下方入射于该微结 构区的入射光束约有大于预定量穿透该微结构区与该参考水平线呈0 90度范围间形成由下方往上方的出射光束。而且,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另提出一种导光膜片,设置于一用以导引太阳光束的百叶窗帘中,该百叶窗帘设置于一室内的周边区域,该太阳光束形成该入射光束入射于 该百叶窗帘中,该百叶窗帘将该入射光束转向并形成该出射光束出射至该室内的一天花板 的一配光装置,通过该配光装置,以将该出射光束分布于该室内之中,其一的多个导光膜片 包含一膜片,其包含一第一侧边、一第二侧边以及介于该第一侧边及该第二侧边间的两端 部,其中,垂直于该第二侧边定义一参考水平线一微结构区,设置于该第二侧边,该微结构 区具有多个V型凹槽,其一的该多个V型凹槽具有一第一槽边,与该参考水平线之间形成 一第一夹角,该第一夹角介于16度与22度之间;一第二槽边,与该参考水平线之间形成一 第二夹角,该第二夹角介于8度与17度之间;其中,与该参考水平线呈一预定角度范围间且 由上方往下方入射于该微结构区的入射光束约有大于预定量穿透该微结构区与该参考水 平线呈0 90度范围间形成由下方往上方的出射光束。采用本发明的导光膜片可使自然光经过适当转向应用于室内照明,并增加入光量 以强化其照明功能。


图1为本发明具有导光膜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A为图1所示的导光膜片延Z-Z方向的侧剖面示意图;图2B为光入射与光出射于图2A的导光膜片的角度分布范围的示意图;图2C为图2A所示的导光膜片的另一态样的示意图;图2D 图2G为图2A及图2C所示的部份V型凹槽的导角示意图;图3A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态样的导光膜片侧剖面示意图;图3B为光入射与光出射于图3A的导光膜片的角度分布范围的示意图;图3C为图3A所示的导光膜片的另一态样的示意图;图4A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态样的导光膜片侧剖面示意图;图4B为光入射与光出射于图4A的导光膜片的角度分布范围的示意图;图4C为图4A所示的导光膜片的另一态样的示意图;图5A 图5C为具有保护膜片的导光膜片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导光膜片运用于导引太阳光束的一窗组的示意图;图6A 图6B为图6所示窗组的另一态样的立体示意图;图6C 图6D为具有遮光对象的窗组的立体示意图;图6E为图6所示窗组的另一态样的立体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导光膜片运用于导引太阳光束的一百叶窗帘的示意图;以及图7A为图7所示百叶窗帘的倾摆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20、30、40、50、80、90 导光膜片21、31、41、51 膜片211、311、411、511 第一侧边212、312、412、512 第二侧边
213、413、413 端部
22 参考水平线
25、35、45 微结构区
27、37、47 :V 型凹槽
271、371、471 第一槽,边
271a,371a,471a 第-一次‘
271b,371b,471b 第:二次‘
272、372、472 第二槽
281、282、283、284 导角
51a 第一保护膜片
51b 第二保护膜片
61 入射光束
62 出射光束
84 遮光物件
87 天花板
87a 配光装置
88,98 透光玻璃
89 窗组
89a 上方处区块
89b 下方处区块
99 百叶窗帘
99a 连动装置
99b 传动装置
99c 操控装置
100 室内
θ a 第一夹角
9b:第二夹角
θ X 第一槽夹角
θ y 第二槽夹角
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1,图1为本发明具有导光膜片2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导光膜片 20为一种具有特殊的微结构区25的膜片,通过此特殊的微结构区25的设计,可使得光进行 有效的转向,以一较佳的运用来说,本发明导光膜片20可使由上往下的入射光束61通过该 些特殊的微结构区25的反射,形成由下往上的出射光束62。以下将进一步介绍本发明导光膜片20,请参阅图2A及图2B,图2A为图1所示的 导光膜片20延z-z方向的侧剖面示意图,图2B为光入射与光出射于图2A的导光膜片20 的角度分布范围的示意图。导光膜片20包含膜片21及微结构区25。膜片21包含一第一 侧边211、一第二侧边212以及介于第一侧边211及第二侧边212间的两端部213。以本实施例而言,第一侧边211为一出光侧,而第二侧边212为一入光侧。其中,垂直于第二侧边 212定义一参考水平线22 ;而微结构区25设置于膜片21的第二侧边212,且微结构区25具 有多个V型凹槽27,其中,V型凹槽27具有一第一槽边271以及一第二槽边272,而第一槽 边271位于第二槽边272的下方,且第一槽边271与第二槽边272分别地与参考水平线22 之间形成一第一夹角9a与一第二夹角9b,其中,第一夹角ea介于16度与22度之间,而 第二夹角θ b介于8度与17度之间。当入射光束61与参考水平线22呈一预定角度范围(θ 1 θ 2)间,且由上方往 下方入射于膜片21的第二侧边212的微结构区25时,其间范围的入射光束61多数会穿透 第一槽边271,并自第二槽边272反射,反射后的入射光束61穿透膜片21的第一侧边211, 以形成由下方往上方出射光束62。其中,预定角度范围(θ 1 Θ2)介于30 60度之间。 而自前述30 60度范围间入射于微结构区25的入射光束61,约有大于一预定量穿透微结 构区25及第一侧边211与参考水平线22呈0 90度范围间形成前述的出射光束62。以图2Α及图2Β所示导光膜片20的一较佳实施例而言,当第一夹角θ a为18度, 第二夹角θ b为15度时,自前述30 60度范围间入射于微结构区25的入射光束61,约有 大于80%穿透微结构区25及第一侧边211与参考水平线22呈0 90度范围间形成前述 的出射光束62。此外,图2A所示的导光膜片20的V型凹槽27的第一槽边271进一步可包含两个 次槽边。如图2C所示,第一槽边271可包含一第一次槽边271a以及一第二次槽边271b,而 第二次槽边271b分别邻接于第一次槽边271a以及第二槽边272。其中,第二次槽边271b 与第一次槽边271a间具有一第一槽夹角θ χ,而第二次槽边271b与第二槽边272间具有一 第二槽夹角θ y,其中,第一槽夹角θ x大于第二槽夹角0y。第一槽夹角θ x介于140 150度之间,而第二槽夹角θ y介于60 70度之间。以图2C所示导光膜片20的一较佳实施例而言,当第一夹角θ a为20度、第二夹 角θ b为10度、第一槽夹角Θ X为145度及第二槽夹角Θ y为65度时,自前述30 60度 范围间入射于微结构区25的入射光束61,约有大于70%穿透微结构区25及第一侧边211 与参考水平线22呈0 90度范围间形成前述的出射光束62。此外,请参阅图2D 图2G所示,图2D 图2G为图2A及图2C所示的部份V型 凹槽27的导角示意图。第一槽边271与第二槽边272邻接处可为一具有凸圆弧状的导 角281 (如图2D所示);第一槽边271与第二槽边272邻接处可为一具有凹圆弧状的导角 282 (如图2E所示);第一次槽边271a与第二次槽边271b邻接处可为一具有凸圆弧状的导 角283 (如图2F所示);及第二次槽边271b与第二槽边272邻接处可为一具有凸圆弧状的 导角284(如图2G所示)。另说明的是,上述任一导角的形式可为凸圆弧状、凹圆弧状、也可 呈直线状、规则曲线状或不规线曲线状。而本发明所述的膜片及微结构区的结合方式可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或可先成形 膜片后,再将微结构区形成于膜片上。而相关工艺可通过紫外线固化(UVcuring)工艺、微 机电工艺(MEMS)、热压工艺、连续式滚压工艺、射出成型等方式。再者,本发明导光膜片的材质为透光材料,透光材料可为聚合物或高分子材质, 如聚丙烯酸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脂、聚乙烯树脂、聚甲基丙烯树脂或聚碳酸脂等。而本 发明导光膜片所采用的透光材料的折射率约介于1. 35 1. 65之间,而其光穿透率约介于0. 75 0. 95之间。又,本发明导光膜片的微结构区等比例缩放,其导光效率影响较小,其主要影响在 于导光膜片的微结构区的角度的设计,而其相关角度已于前述有详尽说明,在此便不再予 以赘述之。值得说明的是,本发明主要重着于导光膜片的微结构区的角度设计及其导光效 率,而至于导光膜片的形成方法、材质种类、导角形式等,并不局限于上述所提及的内容,举 凡具有本发明导光膜片的微结构区的角度设计,而有其所述光转向功能者,都应属于本发 明导光膜片的发明范畴之内。以下将进一步介绍本发明另一态样的导光膜片,请参阅图3A及图3B,图3A为本 发明另一实施态样的导光膜片30侧剖面示意图,图3B为光入射与光出射于图3A的导光膜 片30的角度分布范围的示意图。图3所示的导光膜片30与图2A及图B所示的导光膜片 20的结构、功能、形成方式、材质种类、导角形式等相同或类似,其相同或类似之处不再予以 赘述之,仅说明两者主要差别的部份。导光膜片30的微结构区35具有多个V型凹槽37,其 中,V型凹槽37具有一第一槽边371以及一第二槽边372,第一槽边371位于第二槽边372 的上方,且第一槽边371与第二槽边372分别地与参考水平线22之间形成一第一夹角θ a 与一第二夹角9b,其中,第一夹角θ a介于16度与22度之间,而第二夹角θ b介于8度与 17度之间。当入射光束61与参考水平线22呈一预定角度范围(θ 1 θ 2)间,且由上方往 下方入射于膜片31的第二侧边312的微结构区35时,其间范围的入射光束61多数会穿透 第二槽边372,并自第一槽边371反射,反射后的入射光束61穿透膜片31的第一侧边311, 以形成由下方往上方出射光束62。其中,预定角度范围(θ 1 Θ2)介于30 60度之间。 而自前述30 60度范围间入射于微结构区35的入射光束61,约有大于一预定量穿透微结 构区35及第一侧边311与参考水平线22呈0 90度范围间形成前述的出射光束62。以图3Α及图3Β所示导光膜片30的一较佳实施例而言,当第一夹角θ a为18度, 第二夹角θ b为15度时,自前述30 60度范围间入射于微结构区35的入射光束61,约有 大于80%穿透微结构区35及第一侧边311与参考水平线22呈0 90度范围间形成前述 的出射光束62。此外,如图3A所示导光膜片30的V型凹槽37的第一槽边371进一步可包含两个 次槽边。如图3C所示,第一槽边371可包含一第一次槽边371a以及一第二次槽边371b,而 第二次槽边371b分别邻接于第一次槽边371a以及第二槽边372。其中,第二次槽边371b 与第一次槽边371a间具有一第一槽夹角θ χ,而第二次槽边371b与第二槽边372间具有一 第二槽夹角θ y,其中,第一槽夹角θ x大于第二槽夹角0y。第一槽夹角θ x介于140 150度之间,而第二槽夹角θ y介于60 70度之间。以图3C所示的一较佳实施例而言,当第一夹角θ a为20度、第二夹角θ b为10 度、第一槽夹角θ χ为145度及第二槽夹角θ y为65度时,自前述30 60度范围间入射 于微结构区35的入射光束61,约有大于50%穿透微结构区35及第一侧边311与参考水平 线22呈0 90度范围间形成前述的出射光束62。以下将进一步介绍本发明其它实施态样的导光膜片,请参阅图4A及图4B,图4A为 本发明另一实施态样的导光膜片40侧剖面示意图,图4B为光入射与光出射于图4A的导光膜片40的角度分布范围的示意图。图4A所示的导光膜片40与第二 A及二 B图所示的导 光膜片20的功能、形成方式、材质种类、导角形式等相同或类似,其相同或类似之处不再予 以熬述之。以前述实施例而言,入射光束自膜片的第二侧边进行入射,而本实施例而言,入 射光束自膜片的第一侧边进行入射,至于相关内容请见如下说明。如图4A及图4B所示,导光膜片40包含膜片41及微结构区45。膜片41包含一 第一侧边411、一第二侧边412以及介于第一侧边411及第二侧边412间的两端部413。以 本实施例而言,第一侧边411为一入光侧,而第二侧边412为一出光侧。其中,垂直于第二 侧边412定义一参考水平线22 ;而微结构区45设置于膜片41的第二侧边412,且微结构区 45具有多个V型凹槽47,其中,V型凹槽47具有一第一槽边471以及一第二槽边472,而第 一槽边471位于第二槽边472的下方,且第一槽边471与第二槽边472分别地与参考水平 线22之间形成一第一夹角ea与一第二夹角0b,其中,第一夹角ea介于16度与22度之 间,而第二夹角θ b介于8度与17度之间。当入射光束61与参考水平线22呈一预定角度范围(θ 1 θ 2)间,且由上方往 下方穿透膜片41而入射于第二侧边412的微结构区45时,其间范围的入射光束61多数会 自第二槽边472反射,反射后的入射光束61穿透第一槽边471,以形成由下方往上方出射光 束62。其中,预定角度范围(θ 1 θ 2)介于30 60度之间。而自前述30 60度范围 间入射于微结构区45的入射光束61,约有大于一预定量穿透微结构区45与参考水平线22 呈0 90度范围间形成前述的出射光束62。以图4Α及图4Β所示导光膜片40的一较佳实施例而言,当第一夹角θ a为18度, 第二夹角θ b为15度时,自前述30 60度范围间入射于微结构区45的入射光束61,约有 大于50%穿透微结构区45与参考水平线22呈0 90度范围间形成前述的出射光束62。此外,图4A所示的导光膜片40的V型凹槽47的第一槽边471进一步可包含两个 次槽边。如图4C所示,第一槽边471可包含一第一次槽边471a以及一第二次槽边471b,而 第二次槽边471b分别邻接于第一次槽边471a以及第二槽边472。其中,第二次槽边471b 与第一次槽边471a间具有一第一槽夹角θ χ,而第二次槽边471b与第二槽边472间具有一 第二槽夹角θ y,其中,第一槽夹角θ x大于第二槽夹角0y。第一槽夹角θ x介于140 150度之间,而第二槽夹角θ y介于60 70度之间。以图4C所示导光膜片40的一较佳实施例而言,当第一夹角θ a为20度、第二夹 角θ b为10度、第一槽夹角Θ X为145度及第二槽夹角Θ y为65度时,自前述30 60度 范围间入射于微结构区45的入射光束61,约有大于60%穿透微结构区45与参考水平线22 呈0 90度范围间形成前述的出射光束62。关于导光膜片于前述实施例中已有详尽说明,在此,进一步说明具有保护膜形式 的导光膜片的态样。请参阅图5A 图5C,图5A 图5C为具有保护膜片的导光膜片50示 意图。如图5A所示,导光膜片50进一步可包含一第一保护膜片51a,而第一保护膜片51a 固着于膜片51的第一侧边511。如图5B所示,导光膜片50进一步可包含一第二保护膜片 51b,而第二保护膜片51b固着于膜片51的具有微结构区55的第二侧边512。较佳地,如图 5C所示,导光膜片50进一步可包含一第一保护膜片51a及一第二保护膜片51b,其中,第一 保护膜片51a固着于膜片51的第一侧边511,而第二保护膜片51b固着于膜片51的具有微 结构区55的第二侧边512。
而对于上述第一保护膜片51a及/或第二保护膜片51b为透光材质,可为塑料或 玻璃,此外,也可为与前述导光膜片的材质具有相同材质。另特别说明的是,本发明所述的第一保护膜片及/或第二保护膜片可为单一或同 时固着于本发明所述的导光膜片上。以下将例举本发明导光模片较佳实施的运用方式,然而本发明导光膜片的运用并 不以此为限,举凡可以具有本发明导光膜片的微结构区的角度设计,而有其所述光转向功 能者,都都应属于本发明的发明范畴之内。而对于导光膜片的说明于前述已有详尽的说明, 故以下运用方式将不再赘述导光膜片的结构、形成方法、材质种类、导角形式等。请参阅图6,图6为本发明导光膜片80运用于导引太阳光束的一窗组89的示意 图。窗组89设置于一室内100的周边区域,而窗组89包含至少一导光膜片80,且固着于窗 组89,较佳的,以本实施例而言,窗组89进一步可包含一透光玻璃88 (也可为透光塑料材 质),而导光膜片80可固着于透光玻璃88。太阳光束形成入射光束61入射于窗组89中, 而窗组89将入射光束61转向并形成出射光束62出射至一室内100的一天花板87的至少 一配光装置87a,通过配光装置87a,以将出射光束62分布于室内100之中。其中,上述配光装置87a可为一反射片,而其上可具有多个扩散的微结构(图未 示)。特别说明的是,本发明所述配光装置并不以此为限,举凡可将光束扩散性地分布于室 内或集中性地分布于室内某处者,都应属于本发明所述配光装置的范畴之内。而窗组89进一步可区分成上方处区块及下方处区块。如图6A所示,窗组包含上 方处区块89a以及下方处区块89b,其中,导光膜片80可位于上方处区块89a,且可布满上 方处区块89a。此外,也可如图6B所示,导光膜片80可位于上方处区块89a,且可仅布于部 份的上方处区块89a。又,窗组89可为如图6C所示,窗组89进一步包含至少一遮光对象84,而遮光物 件84可固着于下方处区块89b,且可布满下方处区块89b,此外,也可如图6D所示,遮光物 件84可固着下方处区块89b,且可仅布于部份的下方处区块89b。其中,遮光对象84可为 遮光片或窗帘,但并不以此为限,举凡可用以达到遮光效果的对象,都属于上述遮光对象的 范畴之内。此外,本发明导光膜片80可固着于窗组89的透光玻璃88 (也可为透光塑料材 质),此外,也可固着于窗组周边的支架(图未示)上,但并不以前述所提及为限,举凡具有 本发明所述的导光膜片的窗组,都应属于本发明所述窗组的范畴之内。此外,本发明窗组89也可为如图6E所示似窗户型式,但并不以上述所提为限,举 凡窗组设置于一室内的周边区域,且其具有本发明导光膜片及可将太阳光束转向并导引至 室内者,都应属于本发明所述窗组的范畴之内。请参阅图7 图7A,图7为本发明导光膜片80运用于导引太阳光束的一百叶窗 帘99的示意图,图7A为图7所示百叶窗帘99的倾摆的示意图。百叶窗帘99设置于一室 内100的周边区域,而百叶窗帘99包含多个导光膜片90,较佳的,以本实例而言,百叶窗帘 99进一步可包含多个分别地固着于多个导光膜片90上的透光玻璃98 (也可为透光塑料材 质)。太阳光束形成入射光束61入射于百叶窗帘99中,而百叶窗帘99将入射光束61转 向并形成出射光束62出射至室内100的一天花板87的至少一配光装置87a,通过配光装 置87a,以将出射光束62分布于室内100之中。其中,关于配光装置87a已于前述有相关说明,在此不再予以熬述之。百叶窗帘99进一步至少包含一连动装置99a、一传动装置99b及一操控装置99c。连动装置99a具有与导光膜片90连接而可控制导光膜片90于预定角度内倾摆。传动装置 99b连动连动装置99a。操控装置99c连动于传动装置99b。其中,通过操作操控装置99c, 可使传动装置99b连动于连动装置99a,进而使得如图7A所示的导光膜片90于预定角度内 倾摆。且,具有本发明所述导光膜片的百叶窗帘可为如前述具有导光膜片的窗组的分布 型式,可分布于上方处或分布于部份上方处。再者,下方处或部份下方处可通过似前述的遮 光对象,达到遮光的功效。又,本发明所述导光膜片的百叶窗帘可运用于落地窗型式或似窗 户型式。而特别说明的是,现有百叶窗帘形式众多,如叶片垂直摆动式、叶片水平摆动式, 而举凡将本发明所述的导光膜片运用于百叶窗帘,且其具有本发明导光膜片及可将太阳光 束转向并导引至室内者,都应属于本发明所述百叶窗帘的范畴之内。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 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 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导光膜片,其特征在于,包含一膜片,其包含一第一侧边、一第二侧边以及介于该第一侧边及该第二侧边间的两端 部,其中,垂直于该第二侧边定义一参考水平线一微结构区,设置于该第二侧边,该微结构区具有多个V型凹槽,其一的该多个V型凹 槽具有一第一槽边,与该参考水平线之间形成一第一夹角,该第一夹角介于16度与22度之间;一第二槽边,与该参考水平线之间形成一第二夹角,该第二夹角介于8度与17度之间;其中,与该参考水平线呈一预定角度范围间且由上方往下方入射于该微结构区的入射 光束有大于一预定量穿透该微结构区与该参考水平线呈0 90度范围间形成由下方往上 方的出射光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膜片,其特征在于,该预定角度范围介于30 60度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膜片,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夹角为18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膜片,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夹角为15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膜片,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槽边与该第二槽边邻接处具有一导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膜片,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槽边包含一第一次槽边以及 一第二次槽边,该第二次槽边分别邻接于该第一次槽边以及该第二槽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光膜片,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次槽边与该第一次槽边间具有一第一槽夹角,该第二次槽边与该第二槽边间具有一第二槽夹角,且该第一槽夹角大于 该第二槽夹角。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光膜片,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槽夹角介于140 150度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光膜片,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槽夹角介于60 70度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光膜片,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夹角为20度。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光膜片,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夹角为10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膜片,其特征在于,该导光膜片为一透光材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导光膜片,其特征在于,该透光材料的折射率介于1.35 1.65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导光膜片,其特征在于,该透光材料的光穿透率介于 0. 75 0. 95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膜片,其特征在于,该膜片与该微结构区为一体成形。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膜片,其特征在于,该入射光束自该膜片的该第二侧边 进行入射。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膜片,其特征在于,该入射光束自该膜片的该第一侧边 进行入射,且该第一槽边位于该第二槽边的下方。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膜片,其特征在于,预定量为50%、60%、70%、80%中的其中之一。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膜片,其特征在于,该导光膜片运用于导引太阳光束的 至少一窗组中,该窗组设置于一室内的周边区域,该太阳光束形成该入射光束入射于该窗 组,该窗组将该入射光束转向并形成该出射光束出射至该室内的一天花板的一配光装置, 通过该配光装置,以将该出射光束分布于该室内之中。
20.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导光膜片,其特征在于,该导光膜片进一步包含一第二保 护膜片,该第二保护膜片固着于该膜片的具有该微结构区的该第二侧边。
21.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导光膜片,其特征在于,该导光膜片进一步包含一第一保 护膜片,该第一保护膜片固着于该膜片的该第一侧边。
22.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导光膜片,其特征在于,该窗组可区分成上方处区块以及 下方处区块,该导光膜片位于部份的该上方处区块。
23.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导光膜片,其特征在于,部份的该下方处区块固着至少一 遮光物件。
24.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导光膜片,其特征在于,该遮光对象可为遮光片或窗帘。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导光膜片,其特征在于,该窗组包含一透光玻璃,该导光膜 片固着于该透光玻璃。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膜片,其特征在于,该导光膜片运用于导引太阳光束的 一百叶窗帘中,该百叶窗帘设置于一室内的周边区域,该太阳光束形成该入射光束入射于 该百叶窗帘中,该百叶窗帘将该入射光束转向并形成该出射光束出射至该室内的一天花板 的一配光装置,通过该配光装置,以将该出射光束分布于该室内之中。
27.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导光膜片,其特征在于,百叶窗帘进一步包含一上轨,该导光膜片设置于该上轨的下方,一连动装置,设置于该上轨,且具有与该导光膜片连接而可控制该导光膜片于预定角 度内倾摆,一传动装置,设置于该上轨并连动该连动装置,一操控装置,连动于该传动装置,其中,通过操作该操控装置,可使该传动装置连动于该连动装置,进而使得该导光膜片 于一预定角度内倾摆。
28.一种导光膜片,设置于一用以导引太阳光束的窗组中,该窗组设置于一室内的周边 区域,该太阳光束形成该入射光束入射于该窗组中,该窗组将该入射光束转向并形成该出 射光束出射至该室内的一天花板的一配光装置,通过该配光装置,以将该出射光束分布于 该室内之中,该导光膜片包含一膜片,其包含一第一侧边、一第二侧边以及介于该第一侧边及该第二侧边间的两端 部,其中,垂直于该第二侧边定义一参考水平线一微结构区,设置于该第二侧边,该微结构区具有多个V型凹槽,其一的该多个V型凹 槽具有一第一槽边,与该参考水平线之间形成一第一夹角,该第一夹角介于16度与22度之间;一第二槽边,与该参考水平线之间形成一第二夹角,该第二夹角介于8度与17度之间;其中,与该参考水平线呈一预定角度范围间且由上方往下方入射于该微结构区的入射 光束约有大于预定量穿透该微结构区与该参考水平线呈0 90度范围间形成由下方往上 方的出射光束。
29. 一种导光膜片,设置于一用以导引太阳光束的百叶窗帘中,该百叶窗帘设置于一室 内的周边区域,该太阳光束形成该入射光束入射于该百叶窗帘中,该百叶窗帘将该入射光 束转向并形成该出射光束出射至该室内的一天花板的一配光装置,通过该配光装置,以将 该出射光束分布于该室内之中,其一的多个导光膜片包含一膜片,其包含一第一侧边、一第二侧边以及介于该第一侧边及该第二侧边间的两端 部,其中,垂直于该第二侧边定义一参考水平线一微结构区,设置于该第二侧边,该微结构区具有多个V型凹槽,其一的该多个V型凹 槽具有一第一槽边,与该参考水平线之间形成一第一夹角,该第一夹角介于16度与22度之间;一第二槽边,与该参考水平线之间形成一第二夹角,该第二夹角介于8度与17度之间;其中,与该参考水平线呈一预定角度范围间且由上方往下方入射于该微结构区的入射 光束约有大于预定量穿透该微结构区与该参考水平线呈0 90度范围间形成由下方往上 方的出射光束。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导光膜片,其包含一膜片及一微结构区。膜片包含一第一侧边、一第二侧边及介于第一侧边及第二侧边间的两端部,其中,垂直于第二侧边定义一参考水平线。微结构区设置于第二侧边,微结构区具有多个V型凹槽,其一的多个V型凹槽具有一第一槽边及一第二槽边。第一槽边与参考水平线之间形成一第一夹角,第一夹角介于16度与22度之间。第二槽边与参考水平线之间形成一第二夹角,第二夹角介于8度与17度之间。其中,与参考水平线呈一预定角度范围间且由上方往下方入射于微结构区的入射光束约有大于一预定量穿透微结构区与参考水平线呈0~90度范围间形成由下方往上方的出射光束。
文档编号F21S11/00GK101994982SQ20091016847
公开日2011年3月30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26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26日
发明者卢建良, 柯俊宇 申请人:奇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