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2729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导光板的背光模块的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键盘的设计愈来愈多样化,除了考虑产品的功能外,产品 的视觉效果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到销售量并且愈来愈受到重视。举例而言,目前市面上已 有推出发光键盘,除了在视觉上产生吸引力外,在夜间或灯光不足的地方亦可以使用。现有技术中的发光键盘是装有导光板及光源。导光板之入光面位于导光板可呈现 出其厚度之外侧,导光板之出光面位于其两最大面。导光板的导光方式是将光源放置于入 光面旁,使得光源之光线自入光面而被导入导光板中,由导光板之作用下,光线便被导光板 引导至出光面以提供面光源。由于某些缘故,例如安装或散热等无可避免之需要,导光板需 开设有一至多个贯穿孔,以便达成上述功能性的目的。然而,贯穿孔将降低光线之辉度,甚 至,会中断光线行进至导光板远离光源之一端,造成发光键盘角落会有阴暗的光场,也使得 整体发光键盘的光亮均勻度不足。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背光模块,旨在解决上述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包括一导光板;所述的导光板包括一出光面;所述的出光面具有至 少一第一侧边、至少一第二侧边、至少一第一贯穿孔、至少一第一开槽及多个微结构列;该 些微结构列间隔地排列于该出光面上;该些微结构列的延伸方向平行该第一侧边之延伸方 向,该第一贯穿孔位于任二相邻之该些微结构列之间,该第一开槽位于该出光面之一中央 区域内;还包括一第一发光组件;所述的第一发光组件容置于该第一开槽中,并配置为朝 该第二侧边之方向发光;该第一发光组件之一主要出光轴偏离该第一贯穿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偏离发光组件之主要出光轴,以 闪避贯穿孔,便可以避免受到贯穿孔之影响,直接无障碍地抵达远离导光板之第一侧边角 落位置或第二侧边,提供导光板之第一侧边或第二侧边应有之光线辉度,进而提升电子装 置角落的发光辉度以及整体电子装置的光亮均勻度。

图IA绘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在一第一实施例下之俯视图暨光线角度示意图。图IB绘示图IA的1B-1B剖面图。图2A绘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在一第二实施例下之俯视图暨光线角度示意图。图2B绘示图2A在第二实施例下之2B-2B剖面图。图3绘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在一第三实施例下之俯视图。图4绘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在一第四实施例下之俯视图。[0014]图5绘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在一第五实施例下之俯视图。图6绘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在一第六实施例下之俯视图。图7绘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在一第七实施例下之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背光模块,通过光源之最强光线偏离贯穿孔,以避免提早消 耗其发光辉度。此种背光模块包含一导光板及一第一发光组件。导光板包含一出光面。出光面具 有一第一侧边、一第二侧边、一第一贯穿孔、一第一开槽及多个微结构列。微结构列间隔地 排列于出光面上,其延伸方向平行第一侧边之延伸方向。第一贯穿孔位于任二相邻之微结 构列之间。开槽位于出光面之一中央区域内。第一发光组件容置于第一开槽中,并配置为 朝第二侧边之方向发光。如此,由第一发光组件之配置,第一发光组件之一主要出光轴偏离 第一贯穿孔。本实用新型之一实施例中,第一开槽与第一贯穿孔位于相同之二微结构列之间, 且第一发光组件之主要出光轴与一平行第一侧边之参考轴具有一第一夹角。此实施例中, 第一夹角为3-5度。本实用新型之另一实施例中,导光板之出光面更包括一第二开槽。第二开槽位于 导光板之出光面之中央区域。背光模块更包含一第二发光组件。第二发光组件容置于第二 开槽中,其发光方向为相反于第一发光组件之发光方向。此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发光组件之一主要出光轴不平行第一侧边之一延伸方向, 且第二发光组件之主要出光轴与一平行第一侧边之参考轴之间具有一第二夹角。此另一实 施例中,第二夹角为3-5度。此另一实施例之一变化中,第二开槽与第一开槽皆位于相同之该二微结构列之 间。此另一实施例之又一变化中,第二开槽与第一开槽分别位于不同之二相邻之微结构列 之间。此外,此另一实施例中,导光板更包括一第二贯穿孔。第二贯穿孔与第二开槽同样 位于相同之二微结构列之间。如此,由第二发光组件之配置,第二发光组件之主要出光轴偏 离第二贯穿孔,其发光方向为相反于第一发光组件之发光方向。此另一实施例之再一变化中,导光板之出光面更包括一第三开槽。第三开槽位于 导光板之中央区域内。背光模块更包含一第三发光组件。第三发光组件容置于第三开槽中, 并配置为朝一第一侧边方向发光。而且由第三发光组件之配置,第三发光组件之一主要出 光轴通过第一发光组件与第二发光组件之间。此外,各微结构列具有多个等距排列之微结 构图案,第三开槽开设于其中一微结构图案。基于某些缘故,例如安装、散热或光学引导等无可避免之需要,导光板上需开设一 至多个贯穿孔,以便执行上述之功能。然而,贯穿孔可能影响行进于导光板中光线之辉度, 降低发光键盘角落之光场。因此,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背光模块,通过刻意不将光源之各最 主要光轴通过贯穿孔,以便可直接无障碍地抵达导光板之远程,以避免光源之各最主要光 轴因提早受到贯穿孔之影响而耗损其应有之光线强度。[0027]本实用新型之第一实施例,此种背光模块100包含一导光板200及一光源组300。 此导光板200具有矩形出光面210及相对出光面之底面(图未示),以及环绕其出光面与底 面之多个侧面,其中出光面或底面的面积均大于其中一侧面的面积。矩形出光面210四周 具有相对之二第一侧边(此实施例称第一长边211及第二长边21 及二相对之第二侧边 (此实施例称第一短边213及第二短边214)。另外,矩形出光面210表面更排列有多个微结构列220。此些微结构列220各自之 延伸方向大致平行第一长边211或第二长边212之延伸方向。而且此些各微结构列220分 别具有多个间距排列之微结构图案221,此些微结构列220之所有微结构图案221分别因应 键盘按键之对应位置而设置。导光板200开设有多个开槽。此些开槽是开设于导光板200上,且大致位于导光 板200之一中央区域M中。由于导光板200各开槽之内壁可为一用以导引入射光进入导光 板200之入光面,故入射光由各微结构图案221而自出光面被送出光线,以提供对应各键盘 按键之许多发光区域。所述光源组300在此第一实施例中,包含一软性电路板310及多个发光组件。此 些发光组件分别一一容置于此些开槽中,并于上述中央区域M中分别朝第一短边213及第 二短边214之方向发光。软性电路板310位于出光面210之另面。此些发光组件例如为发
光二极管。需说明的是,为了实际上对应不同规格之键盘按键,此些微结构列220之微结构 图案221需视不同规格之键盘按键而对应设置,因此,贯穿孔不设置于各微结构列220之任 二微结构图案221之间,避免占据任一微结构图案221之位置。所以,此些贯穿孔分别位于 导光板200上,且位于任二相邻之微结构列220之间。为此,此第一实施例中,其中一发光组件(以下称第一发光组件321)容置于一开 槽(以下称第一开槽230)中,并以朝第一短边213方向发光之配置方式设于软性电路板 310上。而且,由第一发光组件321之配置,第一发光组件321之一主要出光轴A是偏离贯 穿孔,并直接抵达此第一短边213。具体而言,当第一发光组件321、第一开槽230与其中一贯穿孔(以下称第一贯穿 孔沈0)同样地位于相同之两微结构列220之间,且第一贯穿孔260位于第一发光组件321 朝第一短边213方向发光之范围内时,虽然第一贯穿孔260位于第一发光组件321朝第一 短边213方向发光之范围内,由于第一发光组件321之主要出光轴A与一平行于第一长边 211(或第二长边21 之参考轴S之间具有一第一夹角θ 1(第一夹角θ 1至少为3以上,较 佳者可为3-5度之间),因此,第一发光组件321之主要出光轴A不会通过第一贯穿孔沈0, 以便无障碍地抵达导光板200的第一短边213靠近第一长边211或第二长边212之位置, 以避免提早耗尽其发光辉度。另外,此实施方式中,另一发光组件(以下称第二发光组件322)容置于另一开槽 (以下称第二开槽Μ0)中,并以朝第二短边214方向发光之配置方式设于软性电路板310 上。而且,由第二发光组件322之配置,第二发光组件322之一主要出光轴A系偏离贯穿 孔,并直接抵达此第二短边214。具体而言,当第二开槽240与其中另一贯穿孔(以下称第 二贯穿孔270)同样地位于相同之两微结构列220之间,且第二贯穿孔270位于第二发光组 件322朝第二短边214方向发光之范围内时,虽然第二贯穿孔270位于第二发光组件322
5朝第二短边214方向发光之范围内,但由于第二发光组件322之主要出光轴A与一平行于 第一长边211(或第二长边21 之参考轴S之间具有一第二夹角Θ2(第二夹角θ 2为至 少3度以上,较佳者可为3-5度之间),因此,第二发光组件322之主要出光轴A不会通过第 二贯穿孔270,以便无障碍地抵达导光板200的第二短边214靠近第一长边211或第二长边 212之位置,以避免提早耗尽其发光辉度。此外,此实施方式并不限于第二开槽MO与第一开槽230皆同样地位于相同之两 微结构列220之间,或第二开槽240与第一开槽230位于不同之两微结构列220之间。另外,请参阅图2Α及图2Β所示。为了使图面简洁,将省略发光组件之光线角度, 仅呈现其主要出光轴。此第二实施例中,导光板201与第一实施例之导光板200雷同,其中一不同为导光 板201之开槽为非贯穿槽(图2Β)。所以,在此便不重复赘述。所述光源组301在此第二 实施例中,包含一银浆电路层320及多个第一发光组件321及第二发光组件322。银浆电 路层320铺设于导光板201于出光面210之表面,并位于中央区域M内,且经过此些第一开 槽231及第二开槽Ml,此第二实施例中,此些第一发光组件321分别一一容置于第一开槽 231中,并电性连接银浆电路层320 ;此些第二发光组件322分别一一容置于第二开槽241 中,并电性连接银浆电路层320。此些发光组件321、322例如为发光二极管。此外,此些第 一发光组件321分别于上述中央区域M内朝第一短边213之方向发光、此些第二发光组件 322分别朝第二短边214之方向发光。由于此些第一发光组件321、此些第二发光组件322 之配置方式相同于第一实施例之配置方式,所以,在此便不重复赘述。本实用新型更揭露更多实施例以进一步阐明本案发光组件之配置变化。以下之图 示中,为了使图面简洁,将省略发光组件之光线角度,仅呈现其主要出光轴。请参阅图3所示。第三实施例下,发光组件不限为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之型 态。又一发光组件(以下称第三发光组件32 容置于又一开槽(以下称第三开槽250)中, 并设置为朝第一长边211(或第二长边21 方向发光。而且,由第三发光组件323之配置, 第三发光组件323之一主要出光轴A通过第一发光组件321与第二发光组件322之间。如 此,便可补偿第一发光组件321与第二发光组件322之间的发光辉度,提升键盘的光亮均勻 度。具体而言,第三开槽250开设于其中一微结构图案221上。但第三开槽250不限 是否需开设于其中一微结构图案221上。请参阅图4所示。第四实施例中,发光组件不限为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之型 态。此第四实施例中,发光组件例如多个第四发光组件3 及第五发光组件325皆位 于中央区域M内,且所有第四发光组件324皆较第五发光组件325接近第二短边214。第四 发光组件3M分别一一容置于此些第四开槽251中,并配置为朝向第一长边211之方向发 光。而且,第五发光组件325中之一主要出光轴A平行参考轴S。第五发光组件325分别 一一容置于此些第五开槽252中,并配置为朝向第一长边211之方向发光,且任一第五发光 组件325之一主要出光轴A通过两相邻之第四发光组件3 之间。如此,便可补偿两相邻 之第四发光组件3M之间的发光辉度,提升键盘的光亮均勻度。具体而言,所有第五发光组 件325之主要出光轴A皆与平行第一长边211(或第二长边21 之参考轴S具有一第三夹角θ 3,其第三夹角θ 3至少5度以上。请参阅图5所示。此第五实施例中,发光组件不限为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之 型态。发光组件例如多个第六发光组件3 及第七发光组件327皆位于中央区域M内,且 所有第六发光组件326皆较第七发光组件327接近第二短边214。第六发光组件3 分别 一一容置于此些第六开槽253中,并配置为朝向第一长边211接近第一短边213之方向发 光。而且,第六发光组件3 之一主要出光轴A与参考轴S之间具有一第四夹角θ 4,其第 四夹角θ 4至少5度以上。第七发光组件327分别一一容置于此些第七开槽254中,并配 置为朝向第一长边211接近第二短边213之方向发光。而且,第七发光组件327之一主要 出光轴A与参考轴S之间具有一第五夹角θ 5,其第五夹角θ 5至少5度以上。此外,此些 第六发光组件3 之第四夹角θ 4均不相同。此些第七发光组件327之第五夹角θ 5均不 相同。如此,此第五实施例中便可满足导光板200之出光面210强调相对第一长边211之 区域具有较强出光辉度之需求。请参阅图6所示。此第六实施例中,发光组件不限为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之 型态。发光组件例如多个第八发光组件3 及第九发光组件329皆位于中央区域M内,且 所有第八发光组件328皆较第九发光组件3 接近第二短边214。第八发光组件3 分别 一一容置于此些第八开槽255中,且任二相邻之第八发光组件3 分别配置为朝向第一长 边211接近第一短边213之方向发光或朝向第二长边211接近第一短边213之方向发光。 而且,第八发光组件3 之一主要出光轴A与参考轴S之间具有一第五夹角θ 5,其第五夹 角θ 5至少6度以上。第九发光组件3 分别一一容置于此些第九开槽256中,且任二相邻之第九发光 组件3 分别配置为朝向第二长边212接近第一短边213之方向发光或朝向第一长边211 接近第二短边214之方向发光。而且,第九发光组件3 之一主要出光轴A与参考轴S之 间具有一第六夹角θ 6,其第六夹角θ 6至少5度以上。如此,此第五实施例中便可满足导 光板200之出光面210强调相对第一短边213之区域具有较强出光辉度之需求。图7绘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在一第七实施例下之俯视图。本实用新型在第七实 施例中,此些微结构列220各自之延伸方向大致平行第一侧边之延伸方向。各微结构列220 不限仅由多个间距排列之微结构图案所组成,各微结构列220也可呈现出连续长条状。另 外,导光板203之正面也不限仅为矩形出光面,也可为非矩形出光面(如梯形出光面215) 上。具体而言。梯形出光面215四周具有相平行之相对二第一侧边(此实施例称短底边216 及长底边217)及二不平行之第二侧边(此实施例称第一斜边218及第二斜边219)。如此, 第一发光组件321可朝第一斜边218之方向发光,其主要出光轴A偏离第一贯穿孔沈0。第 二发光组件322朝一相反第二侧边之方向发光,即朝向第二斜边219之方向发光。再者,本 实用新型在第七实施例中不限背光模块100仅应用于发光键盘上,其它可供发出光条图形 之电子装置(例如电话、台灯等)皆可应用于此。需定义的是,由于发光二极管为指向性发光,且具有一定之光线角度,发光组件之 主要出光轴A是指发光二极管中之发光方向中能量最强的光线。而且所述之中央区域M为 大致邻近导光板200介于第一长边211与第二长边212各自中心点C之间的一假想直线所 界定之范围。另一种定义,中央区域M可将导光板200区隔出大致相同之两半部。又或者, 中央区域M也可以占有导光板200三分之一的范围。此外,以上所述之开槽命名为第一开
7槽至第九开槽,仅为了于说明书中便于说明,并非刻意意指此些开槽不具相同之用途。如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偏离发光组件之主要出光轴,以闪避贯穿孔,便可以避免受 到贯穿孔之影响,直接无障碍地抵达远离导光板之第一侧边角落位置或第二侧边,提供导 光板之第一侧边或第二侧边应有之光线辉度,进而提升电子装置角落的发光辉度以及整体 电子装置的光亮均勻度。本实用新型所揭露如上之各实施例中,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习此技 艺的,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之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之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之 保护范围当视后附权利要求书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背光模块,包括一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光板包括一出光面;所述 的出光面具有至少一第一侧边、至少一第二侧边、至少一第一贯穿孔、至少一第一开槽及多 个微结构列;该些微结构列间隔地排列于该出光面上;该些微结构列的延伸方向平行该第 一侧边之延伸方向,该第一贯穿孔位于任二相邻之该些微结构列之间,该第一开槽位于该 出光面之一中央区域内;还包括一第一发光组件;所述的第一发光组件容置于该第一开 槽中,并配置为朝该第二侧边之方向发光;该第一发光组件之一主要出光轴偏离该第一贯 穿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开槽与该第一贯穿孔位于相 同之该二微结构列之间,且该第一发光组件之该主要出光轴与一平行该第一侧边之参考轴具有一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之该出光面更包括一第二 开槽;所述的第二开槽位于该中央区域内;以及该背光模块更包含一第二发光组件;所述 的第二发光组件容置于该第二开槽中,其发光方向为相反于该第一发光组件之发光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开槽与该第一开槽皆位于相 同之该二微结构列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开槽与该第一开槽分别位于 不同之二相邻之微结构列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发光组件之一主要出光 轴不平行该第一侧边之该延伸方向,且该第二发光组件之该主要出光轴与一平行该第一侧 边之参考轴之间具有一夹角。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之该出光面更包括一第二 贯穿孔;所述的第二贯穿孔与该第二开槽同样位于相同之该二微结构列之间,该第二发光 组件之该主要出光轴偏离该第二贯穿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夹角至少为3。
9.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之该出光面更包括一 第三开槽;所述的第三开槽位于该中央区域内;以及该背光模块更包含一第三发光组件; 所述的第三发光组件容置于该第三开槽中,并配置为朝该第一侧边之方向发光,该第三发 光组件之一主要出光轴通过该第一发光组件与该第二发光组件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任一该些微结构列具有多个等距排 列之微结构图案,该第三开槽开设于该些微结构图案其中之一。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包括一导光板;所述的导光板包括一出光面;所述的出光面具有至少一第一侧边、至少一第二侧边、至少一第一贯穿孔、至少一第一开槽及多个微结构列;该些微结构列间隔地排列于该出光面上;该些微结构列的延伸方向平行该第一侧边之延伸方向,该第一贯穿孔位于任二相邻之该些微结构列之间,该第一开槽位于该出光面之一中央区域内;还包括一第一发光组件;所述的第一发光组件容置于该第一开槽中,并配置为朝该第二侧边之方向发光;该第一发光组件之一主要出光轴偏离该第一贯穿孔;提供导光板之第一侧边或第二侧边应有之光线辉度,进而提升电子装置角落的发光辉度以及整体电子装置的光亮均匀度。
文档编号F21V8/00GK201892111SQ20102028352
公开日2011年7月6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6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6日
发明者林育政, 梅兰妮·杰德曼, 马蒂·利加斯 申请人:苏州茂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