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865980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背光模组包括:背光组件;框体,所述框体包括围绕所述背光组件的后框架,和与所述后框架一体连接的挡墙,其中,所述挡墙的内侧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包括上底面、下底面以及连接所述上底面和所述下底面的侧面。通过挡墙上凹槽的设置,将出射光线反射回背光组件或显示面板,防止光线从背光单元四周出射,造成液晶显示装置的周边漏光。
【专利说明】一种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平板显示技术,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液晶显示装置具有轻薄、功耗低和低辐射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液晶显示装置通常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和背光单元组件,背光单元主要用于将电光源变为面光源,以提供液晶显示面板足够的亮度。
[0003]现有的背光单元通常包括框体,设置在框体内的导光板和光学膜片,多个光源设置在导光板的入光面。为避免液晶显示装置周边的漏光现象,通常在背光单元的四周粘贴黑色胶带,防止光线从背光单元四周出射,造成液晶显示装置的周边漏光。但液晶显示面板的黑矩阵由于制造工艺的限制并不能完全覆盖到液晶显示面板的边缘,因此,从背光单元出射的光线,仍然能够通过液晶显示面板的基板,从液晶显示面板未被黑矩阵覆盖的边缘其余出射,造成液晶显示装置周边漏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000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光组件;框体,所述框体包括围绕所述背光组件的后框架,和与所述后框架一体连接的挡墙,其中,所述挡墙的内侧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包括上底面、下底面以及连接所述上底面和所述下底面的侧面。
[0006]优选的,所述凹槽沿垂直于所述后框架表面的截面为矩形。
[0007]优选的,所述凹槽沿垂直于所述后框架表面的截面为梯形。
[0008]优选的,所述凹槽的侧面与所述下底面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45°且小于等于80。。
[0009]优选的,所述凹槽的侧面上具有多个微结构。
[0010]优选的,所述微结构的截面为三角形。
[0011]优选的,所述微结构为沿所述框体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结构或者为呈阵列排布的点阵结构。
[0012]优选的,所述凹槽为多边形,所述凹槽的侧面包括反向倾斜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
[0013]优选的,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上底面连接,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下底面连接,且所述第一侧面截面长度大于所述第二侧面截面长度。
[0014]优选的,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下底面的平面方向夹角大于等于70°且小于等于80。。
[001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组;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上。
[0016]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在容置背光组件的框体挡墙上形成凹槽结构,当光线出射到凹槽内,经由凹槽内上底面、下底面和侧壁将光线反射回背光组件或显示面板,防止光线从背光单元四周出射,造成液晶显示装置的周边漏光。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示意图;
[0019]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示意图;
[0020]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示意图;
[0021]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示意图;
[0022]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4]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背光模组具体由背光组件和框体11组成。背光组件包括导光板12、设置在导光板12上的光学膜片12和设置在导光板下方的反射片13,还包括设置在导光板12入光侧的光源(图中未不出),其中,光学膜片12可包括多层膜片,例如:扩散片、棱镜片等。框体11呈矩形,围绕在背光组件的四周,用于支撑固定背光组件,框体11具体包括围绕背光组件的后框架,和与所述后框架一体连接的挡墙,其中,在挡墙的内侧设置有一凹槽110,凹槽110沿垂直于后框架表面的截面为矩形结构,凹槽110包括上底面111、与上底面相对的下底面112以及连接所述上底面和所述下底面的侧面113。在背光组件上方设置有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下基板21,与下基板相对设置的上基板22,以及贴附在下基板21上的下偏光片23和贴附在上基板22上的上偏光片24,显示面板同样设置在框体11围绕的容置空间内,由框体11支撑和固定显示面板。
[0025]由于在框体11的挡墙上设置了凹槽110,当光线从背光组件的周边或者从显示面板下基板侧面出射时,经由凹槽110的下底面112、上底面111和侧面113的内部折射,又返回到背光模组或显示面板内部,避免光线直接从背光模组四周边缘发出,造成显示装置的周边漏光。
[0026]为进一步提高显示装置的周边遮光效果,还可以在背光模组的四周贴附一圈黑色的遮光胶带14,配合显示面板边缘四周的黑矩阵25,可以更好的防止显示装置的周边漏光问题。
[0027]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同样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本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的框体11的挡墙上设置有凹槽110,凹槽110沿垂直于后框架表面的截面为矩形结构,凹槽110包括上底面111、与上底面相对的下底面112以及连接所述上底面和所述下底面的侧面113。与图1显示装置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凹槽Iio的侧面113上还设置有多个微结构114,该微结构114的截面为三角形,且微结构114可以为沿框体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结构或者为呈阵列排布的点阵结构。当然,微结构114的截面还可以为任意形状。在凹槽110的侧面113设置多个微结构114可以增大出射到侧面113光线的散射程度,进一步防止显示装置的周边漏光。
[0028]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同样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本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的框体11的挡墙上设置有凹槽110,与图1显示装置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凹槽110沿垂直于后框架表面的截面为梯形结构,凹槽110包括上底面111、与上底面相对的下底面112以及连接所述上底面和所述下底面的侧面113。凹槽110的侧面113与下底面112之间形成的夹角α大于等于45°且小于等于80°。这样,当从背光模组或显示面板出射到侧面113的光线,经由一个向后框架方向的斜面,相较垂直于后框架的侧面可以更大程度的将出射光线折射回背光组件或显示面板,更好的防止显示装置的周边漏光。
[0029]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同样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本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的框体11的挡墙上设置有凹槽110,,凹槽110沿垂直于后框架表面的截面为梯形结构,凹槽110包括上底面111、与上底面相对的下底面112以及连接所述上底面和所述下底面的侧面113。凹槽110的侧面113与下底面112之间形成的夹角α大于等于45°且小于等于80°。与图3显示装置不同之处在于,在凹槽110的侧面113上还设置有多个微结构114,该微结构114的截面为三角形,且微结构114可以为沿框体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结构或者为呈阵列排布的点阵结构。当然,微结构114的截面还可以为任意形状。在凹槽110的侧面113设置多个微结构114可以增大出射到侧面113光线的散射程度,进一步防止显示装置的周边漏光。
[0030]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同样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本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的框体11的挡墙上设置有凹槽110,与图1显示装置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凹槽110沿垂直于后框架表面的截面为多边形结构。如图5所示,即凹槽110包括上底面111、与上底面相对的下底面112以及连接所述上底面和所述下底面的侧面,其中侧面为反向倾斜的第一侧面113和第二侧面114,第一侧面113与上底面111连接,第二侧面114与下底面112连接,且第一侧面113截面长度大于第二侧面114截面长度。这样可以保证从背光模组或显示面板出射的大部分光线通过向后框架方向的斜面的第一侧面113返回到背光模组或显示面板。同时,设置第一侧面113与下底面112的平面方向夹角β大于等于70°且小于等于80,可以更大程度的将出射光线折射回背光组件或显示面板,更好的防止显示装置的周边漏光
[0031]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各个实施例的一种,本实用新型可以在框体11的四周挡墙上均设置凹槽110,或者仅在框体11相对两边的挡墙上设置凹槽110,或者仅在框体11 一边的挡墙上设置凹槽110。框体11每一边挡墙上的凹槽110也可以是连续的条形凹槽,也可以是不连续的间断凹槽结构。
[0032]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背光组件; 框体,所述框体包括围绕所述背光组件的后框架,和与所述后框架一体连接的挡墙,其中,所述挡墙的内侧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包括上底面、下底面以及连接所述上底面和所述下底面的侧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沿垂直于所述后框架表面的截面为矩形或梯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侧面与所述下底面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45°且小于等于80°。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侧面上具有多个微结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结构的截面为三角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结构为沿所述框体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结构或者为呈阵列排布的点阵结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为多边形,所述凹槽的侧面包括反向倾斜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上底面连接,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下底面连接,且所述第一侧面截面长度大于所述第二侧面截面长度。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下底面的平面方向夹角大于等于70°且小于等于80°。
10.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上。
【文档编号】F21V7/10GK203718519SQ201320868995
【公开日】2014年7月1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26日
【发明者】何春燕, 陈世昌, 刘广平 申请人: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