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源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874408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光源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背光源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在导光板和反射表面之间设置吸光层,且吸光层的面积小于反射表面的面积。在背光源模组工作时,吸光层吸收部分自导光板出射的光,减少入射至反射表面的光,减少了反射表面反射出的光,进而改善了导光板的入光侧部分区域的亮度过大的问题,提高了背光源模组出光的均匀度。
【专利说明】一种背光源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背光源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背光源模组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关键组件之一,由于液晶本身不发光,背光源模组的功能即在于提供光源,使液晶显示装置能够正常显示。为了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因此需要背光源提供充足的亮度,且分布均匀的光源,但是现有的背光源模组的出光的均匀度差。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源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提高了背光源模组提供的光源的均匀度。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背光源模组,包括:
[0006]导光板;
[0007]设置于所述导光板入光面一侧的光源;
[0008]设置于所述导光板出光面一侧的反射表面;以及,
[0009]设置于所述反射表面和所述导光板之间的吸光层,且所述吸光层的面积小于所述反射表面的面积。
[0010]优选的,所述吸光层在所述导光板上的投影、且靠近所述光源的边缘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具有间隙。
[0011]优选的,所述吸光层的长度与所述反射表面的长度相同。
[0012]优选的,所述吸光层的宽度范围为大于0,且不大于所述反射表面的宽度的一半。
[0013]优选的,所述吸光层设置于所述反射表面远离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的区域与所述导光板之间。
[0014]优选的,所述吸光层在所述反射表面的投影、且远离所述光源的边缘与所述反射表面远离所述光源的边缘重合。
[0015]优选的,所述吸光层设置于所述反射表面的中央区域与所述导光板之间。
[0016]优选的,所述吸光层为黑色油墨层、灰色油墨层或PET吸光膜层。
[0017]一种液晶显示装置,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源模组。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0019]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光源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在导光板和反射表面+之间设置吸光层,且吸光层的面积小于反射表面的面积。在背光源模组工作时,吸光层吸收部分自导光板出射的光,减少入射至反射表面的光,减少了反射表面反射出的光,进而改善了导光板的入光侧部分区域的亮度过大的问题,提高了背光源模组出光的均匀度。【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a为现有的一种背光源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2]图1b为相邻两个发光二极管的发光示意图;
[0023]图2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源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4]图2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源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正如【背景技术】所述,现有的背光源模组的出光的均匀度差。发明人研究发现,造成这种缺陷的原因主要有在导光板的出光面一侧、且靠近光源的边缘区域设置有反射表面,反射表面的设置,使得导光板入光侧部分区域的亮度过大,进而降低了背光源模组的出光的均匀度。
[0026]具体的结合图1a和Ib所示,图1a为现有的一种背光源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b为相邻两个发光二极管的发光示意图。背光源模组包括由多个发光二极管12组成的光源1,光源I发出的光射入导光板2的入光面,通过导光板2的散射网点将入射光散射,最终由导光板2的出光面射出。由于光源内的发光二极管12之间具有间隙,因此相邻两个发光二极管12发出的两束光之间具有暗区A,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现有的背光源模组中还包括一设置于朝向导光板出光面一侧的反射片3,且反射片3靠近导光板2的入光面,通过反射片3反光提高亮度,进而避免暗区A的出现。但是反射片的设置导致导光板入光侧部分区域的亮度大于其余区域的亮度,使得导光板出光不均匀,进而降低了背光源模组提供的光源的均匀度。
[0027]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光源模组,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包括导光板,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一侧的反射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吸光层,所述吸光层设置于所述反射片与所述导光板之间,且所述吸光层的面积小于所述反射片的面积。
[0028]通过上述内容可知,在导光板和反射表面之间设置吸光层,且吸光层的面积小于反射表面的面积。在背光源模组工作时,吸光层吸收部分自导光板出射的光,减少入射至反射表面的光,减少了反射表面反射出的光,进而改善了导光板的入光侧部分区域的亮度过大的问题,提高了背光源模组出光的均匀度。
[0029]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0030]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1]其次,本实用新型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
[003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源模组,结合图2a和2b,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模组进行具体描述。
[0033]其中,背光源模组包括:
[0034]导光板21,导光板21 —般利用光学级的板材利用光学级的板材,如PMMA(PolymethyI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板材,或者PC (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板材,然后采用具有极高反射率且不吸光的材料,在光学级的板材的一表面印刷散射网点制作而成,本申请实施例对于导光板的形状不作具体限制,可以为楔形板、平板或其他形状。
[0035]设置于导光板21的入光面一侧的光源22,光源22包括电路板及多个发光二极管,多个发光二极管集成于电路板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源与现有技术相同,故不作详细赘述。
[0036]设置于所述导光板21的出光面一侧的反射表面23。反射表面的设置,消除了导光板入光侧部分区域的亮暗相间的现象,具体的,当由导光板射出的光入射至反射表面时,光线可以通过反射表面反射至导光板入光侧部分区域,不仅提高了光的利用率,而且消除导光板入光侧部分区域的亮暗相间现象。其中,反射表面可以为位于导光板的出光面一侧的胶框的表面,即位于导光板的出光面一侧的胶框内混合有反射粒子,使得该区域的胶框的表面具有反射功能;反射表面还可以为单独的一层反射结构的表面,例如为位于胶框和导光板之间的反射片的表面。以及,
[0037]设置于反射表面23和导光板21之间的吸光层24,且吸光层24的面积小于反射表面23的面积。
[0038]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模组,在导光板和反射表面之间设置吸光层,且吸光层的面积小于反射表面的面积。在背光源模组工作时,吸光层吸收部分自导光板出射的光,减少入射至反射表面的光,减少了反射表面反射出的光,进而改善了导光板的入光侧部分区域的亮度过大的问题,提高了背光源模组出光的均匀度。
[0039]本申请实施例对于吸光层的具体面积大小并不做限制,需要根据实际应用进行分析计算,以达到使导光板的入光侧部分区域的出光的亮度与其余部分出光的亮度基本相同,最终提高背光源模组提供的光源的均匀度。本申请实施例中,吸光层24在导光板21上的投影、且靠近光源22的边缘与导光板21的入光面具有间隙。由于导光板的入光侧的边缘出现的亮暗相间现象明显,因此将吸光层与光源之间的距离拉大,可以保证反射表面更好的改善入光侧边缘的亮暗相间现象,同时吸光层还能发挥吸光作用,降低导光板入光侧部分区域的亮度,以提高导光板整体出光的均匀度。
[0040]另外,将吸光层24的长度与反射表面23的长度设计为相同,可以保证吸光层自反射表面23的两端(反射表面的两端即与反射表面的宽垂直方向的两端)均能够吸收入射到反射表面23的光,进一步提高了导光板出光的均匀度。
[0041]可选的,吸光层24的宽度范围为大于0,且不大于所述反射表面23的宽度的一半。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吸光层的宽度还可以为其他大小。
[0042]由于反射表面23需要通过反射光而使导光板21入光侧的暗区变亮,因此对于吸光层24的位置需要合理设计。吸光层24可以设置于反射表面23远离导光板21的入光面的区域与导光板21之间,可选的,吸光层24在反射表面23的投影、且远离光源22的边缘与反射表面23远离光源22的边缘重合(参考图2a所示);或者,所述吸光层24设置于反射表面23的中央区域与导光板21之间(参考图2b所示),吸光层24的位置既没有过于遮挡反射表面23,而且还能起到吸光而减小导光板21入光侧部分区域的亮度,提高导光板出光的均匀度。
[0043]对于吸光层的材质,吸光层可以为黑色油墨层、灰色油墨层或PET (Polyethyleneter印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吸光膜层,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为其他的吸光材质,对于此并不做限制。
[0044]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该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源模组。
[0045]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源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在导光板和反射表面之间设置吸光层,且吸光层的面积小于反射表面的面积。在背光源模组工作时,吸光层吸收部分自导光板出射的光,减少入射至反射表面的光,减少了反射表面反射出的光,进而改善了导光板的入光侧部分区域的亮度过大的问题,提高了背光源模组出光的均匀度。
[0046]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光板; 设置于所述导光板入光面一侧的光源; 设置于所述导光板出光面一侧的反射表面;以及, 设置于所述反射表面和所述导光板之间的吸光层,且所述吸光层的面积小于所述反射表面的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光层在所述导光板上的投影、且靠近所述光源的边缘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具有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光层的长度与所述反射表面的长度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光层的宽度范围为大于O,且不大于所述反射表面的宽度的一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光层设置于所述反射表面远离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的区域与所述导光板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光层在所述反射表面的投影、且远离所述光源的边缘与所述反射表面远离所述光源的边缘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光层设置于所述反射表面的中央区域与所述导光板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光层为黑色油墨层、灰色油墨层或PET吸光膜层。
9.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源模组。
【文档编号】F21S8/00GK203797471SQ201420154779
【公开日】2014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1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1日
【发明者】张嘉尹, 翁巾婷 申请人: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