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48869阅读:377来源:国知局
导光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光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许多电子产品中都具有指示光源,然而目前电子产品中的多数是在电子产品的外壳设置透光孔,透光孔内设置导光件,导光件对外壳内的光源进行导光,以便用户可以观察到光源发光或者熄灭,从而根据光源发光或熄灭的状态知道电子产品的工作状态,然而此种结构下,多是采用点光源进行指示,用户不易观察到,因而指示效果不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强指示效果的导光装置及电子设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光装置,其中,所述导光装置包括导光组件、发光组件和遮光组件,所述导光组件包括第一导光板,所述发光组件固定于所述第一导光板,以点亮所述第一导光板,所述遮光组件包括第一遮光板和相对所述第一遮光板设置的第二遮光板,所述第一遮光板和所述第二遮光板分别层叠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两侧,并对所述第一导光板两侧的光线进行遮蔽,以使所述第一导光板的周侧射出光线。

其中,所述第一遮光板和所述第二遮光板分别设有第一反光面和第二反光面,所述第一反光面和所述第二反光面分别对所述第一导光板两侧的光线进行反光。

其中,所述导光组件还包括第二导光板,所述第二导光板层叠于所述第一导光板一侧,并位于所述第一遮光板和所述第二遮光板之间,所述发光组件点亮所述第二导光板,所述第二导光板导光至所述第一导光板上。

其中,所述导光装置还包括散光板,所述散光板层叠于所述第一导光板和所述第二导光板之间,并覆盖所述第二导光板。

其中,所述发光组件包括电路板和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的光源,所述光源固定于所述第二导光板的侧边,所述电路板驱动所述光源发光。

其中,所述第二导光板的侧边设置凹槽,所述光源固定于所述凹槽内。

其中,所述凹槽的底部设置内凹的圆弧面。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导光装置。

其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上壳和相对所述上壳设置的下壳,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分别盖合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两侧,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之间设置间隙,所述第一导光板周侧的光线从所述间隙射出。

其中,所述第一导光板的侧边设有与所述第一遮光板的侧边相贴合的第一凸缘,以及设有与所述第二遮光板的侧边相贴合的第二凸缘,所述第一凸缘与所述上壳的内侧边缘相贴合,所述第二凸缘与所述下壳的内侧边缘相贴合。。

本实用新型的导光装置及电子设备,通过所述发光组件点亮整个所述第一导光板,并利用所述第一遮光板和所述第二遮光板分别对所述第一导光板的两侧进行遮光,从而使得第一导光板的周侧发出光线,进而用户方便观察,提高导光装置的指示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导光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光装置100,所述导光装置100包括导光组件10、发光组件20和遮光组件30。所述导光组件10对所述发光组件20的光线进行导光,所述遮光组件30对所述导光组件10的光线进行部分遮蔽,提升所述导光组件10的光线指示效果。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导光装置100可以应用于电子设备中,该电子设备可以是电视机、播放机、音响或者手机等。所述发光组件20未被所述遮光组件30遮蔽的光线透出电子设备的外壳,从而进 行指示电子设备的工作状态。

所述导光组件10包括第一导光板11和第二导光板12,所述第一导光板11层叠于所述第二导光板12上。所述第一导光板11覆盖所述第二导光板12。所述第二导光板12接收所述发光组件20的光线,并将光线传导至所述第一导光板上11,从而点亮所述第一导光板11。

具体的,所述第一导光板11采用亚克力胶制成。所述第一导光板1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上表面111和第一下表面11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上表面111和所述第一下表面112之间的第一周侧面113。所述第一上表面111被所述遮光组件30遮蔽,所述第一下表面112贴合所述第二导光板12,入射所述第二导光板12的光线,进而所述第一周侧面113射出光线,进而可以指示电子设备的工作状态。

所述第二导光板12外形与所述第一导光板11外形相当,所述第二导光板12的外形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导光板11的外形尺寸。所述第二导光板12包括相对设置第二上表面121和相对所述第二上表面121设置的第二下表面122,以及位于所述第二上表面121和所述第二下表面122之间的第二周侧面123。所述第二上表面121贴合于所述第一下表面112,所述第二下表面122被所述遮光组件30遮蔽。所述第二周侧面123设有凹槽124,所述凹槽124内收容所述光源组件20的光源,从而所述凹槽124的侧壁入射所述发光组件20的光线,进而所述第二导光件12被点亮,使得所述第二导光件12发光,并将光线经所述第二上表面121传导至所述第一导光件11。更为具体的,所述凹槽124的底部设置半圆弧曲面125,所述半圆弧曲面125将所述发光组件20的光线进行扩散,从而增加所述第二导光件12的导光效果,使得所述第二导光件12的导光均匀。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导光件12还可以是层叠于所述第一导光件11的第一上表开面111上。所述凹槽124的底部还可以是设置散光槽,从而将所述发光组件20的光线扩散至所述第二导光件12。

所述发光组件20包括电路板21和设置于所述电路板21上的光源22。所述电路板21为PCB板,所述电路板21上设置电连接所述光源22的驱动电路(未标示),该驱动电路板驱动所述光源22发光,或者控制所述光源22熄灭,还可以控制所述光源22改变光强,或者还可以改变所述光源22的发光颜色。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导光件11的第一周侧面113呈现发光或熄灭状态,或者呈现光强 大小变换的状态,或者呈现不同颜色变换的状态,从而使得所述导光装置100具有不同的指示状态,以提高所述导光装置100的指示效果。所述光源22为LED灯,所述光源22收容于所述凹槽124内,所述光源22朝所述凹槽124的内侧壁发光。

所述遮光组件30包括第一遮光板31和相对所述第一遮光板31设置的第二遮光板32,所述第一遮光板31贴合于所述第一上表面111上,对所述第一上表面111的光进行遮蔽,进而使得从所述第一下表面112入射的光线经所述第一上表面111倍所述第一遮光板31反射,最终从所述第一周侧面123射出,并且加强所述第一周侧面123的光强,使得用户较容易观察到所述第一周侧面123的光线。具体的,所述第一遮光板31设有贴合于所述第一导光件11的第一反光面311,所述第一反光面311对入射至所述第一上表面111的光线进行反射。所述第二遮光板32的结构与所述第一遮光板31结构相同设置,所述第二遮光板32设有贴合所述第二导光板12的第二反光面321,从而使得第一周侧面123的光强进一步提高。

所述导光装置100还包括散光板40,所述散光板40层叠于所述第一导光板11和所述第二导光板12之间,并覆盖所述第二导光板12。所述散光板40所述第一导光板11和所述第二导光板12的光线进行漫反射,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周侧面123射出的光线柔和,从而方便用户观察,提高用户体验。

请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200,所述电子设备200包括所述导光装置100。所述电子设备200还包括上壳50和相对所述上壳50设置的下壳60,所述上壳50和所述下壳60分别盖合于所述第一导光板11的两侧,所述上壳50和所述下壳60之间设置间隙(未标示),所述第一导光板11周侧的光线从所述间隙射出。

所述上壳50包括开口朝向所述下壳60的第一收容腔51,所述上壳50盖合于所述第一导光板11一侧,所述第一遮光板31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腔51内。所述下壳60包括开口朝向所述上壳50的第二收容腔52,所述下壳60盖合于所述第一导光板11另一侧,所述第二导光板12、所述散光板40、所述第二遮光板32和发光组件20均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腔52内。

更为具体的,所述第一上表面111的边缘设有与所述第一遮光板31的侧边相贴合的第一凸缘111a,所述第一下表面112的边缘设有与所述第二遮光板32 的侧边相贴合的第二凸缘112a,所述第一凸缘111a与所述上壳50的第一收容腔51开口端内侧相贴合,所述第二凸缘112a与所述下壳60的第二收容腔52开口端内侧相贴合。从而方便所述上壳50和所述下壳60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导光板11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导光装置及电子设备,通过所述发光组件点亮整个所述第一导光板,并利用所述第一遮光板和所述第二遮光板分别对所述第一导光板的两侧进行遮光,从而使得第一导光板的周侧发出光线,进而用户方便观察,提高导光装置的指示效果。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