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筒灯及散热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72688阅读:456来源:国知局
LED筒灯及散热筒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LED筒灯及散热筒。



背景技术:

据市场调查,LED筒灯、天花灯等应用广,但现有的散热器一般与灯筒分离,相互无导热通道和相通空间,使灯筒内的热量不能快速排出,从面影响发光体的光亮度和使用寿命,且散热鳍片分布不合理、导热面小、散热效果欠佳。

为了克服上述的问题,我们研制了一种LED筒灯及散热筒。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LED筒灯及散热筒,它结构简单、安全性能好、制造成本低、散热效果好、组装方使、安装快捷和使用寿命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LED筒灯,它包括散热筒、与散热筒组合的杯罩,反光杯置于所述散热筒内,散热筒的外侧设有多个散热鳍片,多个散热鳍片之间形成排热通道,散热筒内壁设有多个散热通孔,所述散热通孔与排热通道相通,以使散热筒内空间热量由散热通孔排至排热通道散热。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散热鳍片排列形成多个单元鳍片组,多个单元鳍片组具有呈叶片状的顶面的内鳍片,它们均匀地设置于中心部的周围。

进一步地,所述单元鳍片组包括由散热筒底端至顶端向非线性递减的多个外围鳍片。

进一步地,所述杯罩具有内孔,内孔内壁设有供透光片放置的抵持部,所述杯罩与散热筒通过穿夹结构可拆卸连接,所述穿夹结构包括设于散热筒连接孔一、设于杯罩的连接孔二和插设于连接孔一与连接孔二之间的插销。

进一步地,所述杯罩具有卡口部,所述卡口部用于容纳卡钩,所述卡钩连接插销和转动连接卡持片。

进一步地,所述卡钩数量为多个,它们均匀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散热鳍片排列形成6个单元鳍片组,它们设置于分隔条形成的空间内,所述分隔条呈放射状均匀布置。

同一构思下,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散热筒,该散热筒的外侧设有多个散热鳍片,多个散热鳍片之间间隔设置以形成排热通道,多个单元鳍片组具有呈叶片状的顶面的内鳍片,它们均匀地设置于中心部的周围。

进一步地,所述单元鳍片组包括由散热筒底端至顶端向非线性递减的多个外围鳍片,散热筒内壁设有多个散热通孔。

进一步地,该散热筒采用铝或铝合金材料制成一体化结构。

本实用新型同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

由于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它具有结构简单、安全性能好、制造成本低、散热效果好、组装方使、安装快捷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LED筒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LED筒灯的另一视角下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A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描述,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看图1-4所示出的,其为本实用新型提供较佳地实施例是一种LED筒灯,它包括散热筒1、与散热筒1组合的杯罩2,反光杯3置于所述散热筒1内,透光片4设置在反光杯3的口部,散热筒1的外侧设有多个散热鳍片5,多个散热鳍片5之间形成排热通道6,散热筒1内壁设有多个散热通孔7,所述散热通孔7与排热通道6相通,以使散热筒1内空间热量由散热通孔7排至排热通道散热6。反光体3底部对接LED发光体8,散热筒1是散热鳍片5与内筒制成一体,可以采用导热良好的铝或铝合金材材料制成。工作时,LED发光体产生热量,直接可传给多个散热鳍片5散热,当然,还有部分热量于散热筒1中,而散热通孔7与外界相通,气流可通过散热通孔7与内换热,从而带走热量。

所述多个散热鳍片5排列形成6个单元鳍片组,它们设置于分隔条9形成的空间内,所述分隔条9呈放射状均匀布置,还设有呈叶片状的顶面的内鳍片10,它们均匀地设置于中心部11的周围;内鳍片10的外侧由散热筒1底端至顶端向非线性递减的多个外围鳍片12。非线性递减形成倾斜的空气入口,接收不同方向的气流带走热量。

所述杯罩2具有内孔13,内孔内壁设有供透光片4放置的抵持部14,所述杯罩2与散热筒1通过穿夹结构可拆卸连接,所述穿夹结构包括设于散热筒连接孔一15、设于杯罩的连接孔二16和插设于连接孔一15与连接孔二16之间的插销17,杯罩2具有卡口部18,所述卡口部18用于容纳卡钩19,所述卡钩19连接插销17和转动连接卡持片20。卡持片20作用可以作为安装的支脚,因此,卡钩19数量为多个,它们均匀间隔设置,配合于卡钩19的卡持片20对应设置,安装方便、结构紧凑、组装快捷、安全性能好、制造成本低、散热效果好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的散热筒,其结构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中的散热筒结构相同或相近,可以应用于上述实施例或其他LED灯领域应用,当然在此构思下,也排除在其他技术领域的合理应用,请参照上述实施例可理解,不再进行重复描述。

通过上述的结构和原理的描述,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采用本领域公知技术的改进和替代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由各权利要求限定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