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灯条组件及LED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14530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LED灯条组件及LED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led灯条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led灯条组件及led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目前led(发光二极管)发光件多以led灯条的形式进行应用,而led灯条则与背板装配并接通外部电源以实现led光源发光。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在led灯条上设置供电插座,并在背板上开设开口以使供电插座伸出背板中并与外部电源连通来为led灯条供电。

然而,由于供电插座与背板的接触处不可避免会出现一定的装配间隙,如此便会造成led灯条发出的光自装配间隙处漏出,进而降低产品的品质感。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通过胶带将供电插座与背板之间的缝隙封盖住以防止漏光并使供电插座避免自led灯条上脱落,如此又造成了led发光装置的制造工艺复杂,制造成本升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led灯条组件及led显示模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led灯条与外部电源连接处易漏光且防漏光处理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led灯条组件,包括背板和led灯条,所述led灯条嵌设于所述背板中,所述背板上开设有装配孔,所述led灯条上设有延伸至所述装配孔外的凸出部,且所述凸出部上设有导电片,所述led灯条组件还包括遮光套,所述遮光套套接于所述凸出部的外周,所述遮光套上设有与所述导电片电性连接的导电针,且所述遮光套的端部覆盖住所述装配孔以避免所述装配孔与所述凸出部之间的装配间隙外露。

进一步地,所述遮光套开设有容置腔,所述凸出部伸入并嵌设于所述容置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凸出部的两相对的外侧面均向内凹陷并形成定位槽,所述容置腔的两相对的内侧面均向外延伸设有定位凸块,各所述定位凸块与各所述定位槽匹配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容置腔内与设有所述定位凸块的内侧面相邻的另一内侧面还形成有两第一形变孔,两所述第一形变孔间隔分布且分别靠近所述遮光套的两侧边缘。

进一步地,所述容置腔内与形成有两第一形变孔的内侧面相对的另一内侧面形成有两第二形变孔,两所述第二形变孔间隔形成且与两所述第一形变孔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遮光套上设有连通所述容置腔的连通孔,所述导电针嵌设于所述连通孔内并伸入所述容置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连通孔有若干个,且各所述连通孔间隔形成于遮光套的外顶面与外侧面的夹角处。

进一步地,所述容置腔的内顶面向下延伸形成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下端与所述凸出部的上端相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遮光套为弹性遮光套且各所述定位凸块和所述限位块均与所述遮光套一体成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一种led灯条组件,包括有背板和led灯条,其中led灯条嵌设于背板中,背板上开设有装配孔,通过使得led灯条上设有延伸至装配孔外的凸出部,并将led灯条组件包括有的遮光套套接于凸出部的外周,并使得遮光套的端部覆盖住装配孔,那么就避免了装配孔与凸出部之间的装配间隙外露,进而也避免了led灯条所发出的光自装配孔与凸出部之间的装配间隙漏出至外部,进而显著提升了led灯条组件的密封性,而通过在遮光套上设置与导电针电性连接的导电片,进而就实现了凸出部通过导电片与外界电源相连通,以对led灯条组件供电。

本发明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是一种led显示模组,包括上述的led灯条组件。

本发明的led显示模组,由于使用有上述的led灯条组件,那么由于遮光套能够包套灯条的凸出部,并覆盖住凸出部与背板的装配孔之间的装配间隙,那么自led灯条发出的光线便不会自装配间隙处漏于外部,进而显著提升了led显示模组的整体防漏光性能,使得led显示模组的整体质量更佳,品质感更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led灯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led灯条组件的led灯条、遮光套和导电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led灯条组件的led灯条的凸出部、背板和导电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led灯条组件的led灯条的凸出部和背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led灯条组件的遮光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led灯条组件的遮光套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背板11—装配孔20—led灯条

21—凸出部22—定位槽23—导电片

30—遮光套31—第一形变孔32—定位凸块

33—第二形变孔34—容置腔35—连通孔

36—限位块40—导电针41—接触端

331—弧形槽351—支撑台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6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led灯条20组件,包括背板10和led灯条20,led灯条20嵌设于所述背板10中,背板10上开设有装配孔11,led灯条20上设有延伸至装配孔11外的凸出部21,且凸出部21上设有导电片23,led灯条20组件还包括遮光套30,遮光套30套接于凸出部21的外周,遮光套30上设有与导电片23电性连接的导电针40,且遮光套30的端部覆盖住装配孔11以避免装配孔11与凸出部21之间的装配间隙外露。

具体地,导电针40呈竖条状,且导电针40的上端向外延伸形成有接触端41,同时接触端41与导电针本体保持垂直且伸出于遮光套30之外并与外部电源连接,导电针40的下端与凸出部21的导电片23相接触,如此便实现了外界电源通过导电针40与凸出部21的导电片23电性导通,继而实现了对led灯条20的供电。

进一步地,通过将导电针40设定为竖条状,且使得导电针40的上端向外延伸形成有接触端41,同时接触端41与导电针40本体保持垂直,如此,导电针40的结构便可更为紧凑,从而可更佳地与遮光套30相适配,继而兼顾了简化结构和电性连通导电片23与外界电源凸出部2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led灯条组件,通过使得led灯条20的末端设有向上延伸至装配孔11外的凸出部21,并将led灯条组件包括有的遮光套30套接于凸出部21的外周,如此便显著降低了led灯条20供电端的结构复杂度,而由于led灯条20上设有凸出部21,并使得凸出部21延伸至装配孔11外,那么由于凸出部21尺寸较小,进而显著减小了与装配孔11之间形成的装配间隙,进而通过将遮光套30套接于凸出部21上,那么就避免了供电端直接安设于led灯条20上而导致的供电端与背板10开口之间的装配间隙过大,造成漏光严重。而使得遮光套30的端部覆盖住装配孔11,那么就避免了装配孔11与凸出部21之间的装配间隙外露,进而也就避免了led灯条20所发出的光自装配孔11与凸出部21之间的装配间隙处漏出至外部,如此便显著提升了led灯条组件的密封性,而通过在遮光套30上设置与导电针40电性连接的导电片23,进而就实现了凸出部21通过导电片23与外界电源相连通,以对led灯条组件供电。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5所示,遮光套30开设有容置腔34,凸出部21伸入并嵌设于容置腔34内。具体地,容置腔34的底部形成有安装孔,凸出部21穿过安装孔并进入容置腔34内,容置腔34的内侧壁与凸出部21的外侧壁相贴合。

进一步地,容置腔34形成于遮光套30的一侧,并且容置腔34的内侧壁与遮光套30的外侧壁保持平行。优选地,遮光套30的底端轮廓与装配孔11上端轮廓相同且遮光套30底端轮廓面积大于装配孔11上端轮廓面积。那么由于装配孔11开设于背板10的边侧,如此装配孔11与凸出部21形成的装配间隙则偏向于背向背板10边侧的一端,那么通过使得容置腔34形成于遮光套30的一侧,当凸出部21插设入容置腔34内时,遮光套30底端便能够与装配孔11和凸出部21形成的装配间隙的位置相对应,并完全覆盖住装配间隙,从而更进一步地保证了led灯条20发出的光线不会从装配间隙处漏出。

更进一步地,通过使得容置腔34的内侧壁与凸出部21的外侧壁相贴合,那么就保证了凸出部21插设入容置腔34中时不会因为与容置腔34的内侧壁与凸出部21的外侧壁之间存在间隙而左右晃动,进而避免了因凸出部21在容置腔34内插设不稳而造成凸出部21的导电片23与延伸进容置腔34的导电针40接触不良的情况发生,同时也避免了遮光套30与凸出部21发生脱离的问题出现。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4和图5所示,凸出部21的两相对的外侧面均向内凹陷并形成定位槽22,容置腔34的两相对的内侧面均向外延伸设有定位凸块32,各定位凸块32与各定位槽22匹配连接。

具体地,定位槽22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定位凸块32的数量与定位槽22的数量保持一致,各定位槽22与各定位凸块32一一对应设置。同时,凸出部21的两相对外侧面的各定位槽22的高度相对应并保持一致。

优选地,定位槽22的数量为两个,且两定位槽22分别对称开设于凸出部21的两相对外侧面。同时,定位凸块32的数量与定位槽22的数量相对应且亦为两个。如此,通过在凸出部21的两相对外侧面各开设一定位槽22,并在容置腔34的两相对内侧面各向外延伸形成定位凸块32,并使得各定位凸块32便可卡设入各定位槽22中,那么凸出部21便可稳固地与遮光套30实现卡接固定,而由于各定位凸块32和各定位槽22对称分布,那么套接在凸出部21上的遮光套30便能够更有效地对抗因为来自侧部的外力冲击,如此便提升了套接在凸出部21上的遮光套30的稳固性。

更进一步地,通过将定位槽22和定位凸块32的数量均设为两个,且各定位槽22和各定位凸块32分别对称布设于凸出部21的两相对外侧面和容置腔34的两相对内侧面,那么便在遮光套30与凸出部21实现稳定卡接固定的同时,也避免了由于凸出部21开设过多的定位槽22而使得凸出部21的强度下降的问题,以及容置腔34侧壁形成过多的定位凸块32而造成容置腔34加工难度大且制作成本高的问题。

更优选地,定位槽22的内侧面为弧形面,定位凸块32与定位槽22相对应的外侧面亦为弧形面且与定位槽22的内侧面相适配。如此,当遮光套30与凸出部21套接配合时,定位凸块32便可平滑的进入定位槽22内并嵌设于定位槽22中。同时,由于定位槽22的内侧面和定位凸块32的外侧面均为弧形面,那么由于弧形面的设定,定位槽22与定位凸块32的接触面积便会显著增大,从而使得定位槽22与定位凸块32之间的摩擦力更大,进而也就使得遮光套30更加不易与凸出部21滑脱分离。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6所示,容置腔34内与设有定位凸块32的内侧面相邻的另一内侧面还形成有两第一形变孔31,两第一形变孔31间隔分布且分别靠近遮光套30的两侧边缘。具体地,两第一形变孔31均为竖直通孔,且两第一形变孔31相互保持平行。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两第一形变孔31,并使得两第一形变孔31间隔分布且分别靠近遮光套30的两侧边缘,那么由于遮光套30上设有的定位凸块32卡设入凸出部21上开设的定位槽22时,两第一形变孔31便可对遮光套30发生的形变进行缓冲,并且使得靠近两第一形变孔31的遮光套30的两侧壁能够产生更大的弹性变形以使定位凸块32较为容易的卡设入凸出部21内。

优选地,通过将两第一形变孔31均设定为竖直通孔,那么两第一形变孔31即可充分利用遮光套30的竖向空间并能够为靠近两第一形变孔31的遮光套30的两侧壁提供最大限度的缓冲空间。而通过使得两第一形变孔31相互保持平行,那么靠近两第一形变孔31的遮光套30的两侧壁便能够在定位凸块32卡设入定位槽22时保持相同的形变量,从而使得遮光套30两侧的变形均一,避免了由于遮光套30的两侧壁变形不一致而导致两侧壁的某一侧由于长期承受过多的载荷而出现应力集中进而萌生裂纹出现开裂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容置腔34内与形成有两第一形变孔31的内侧面相对的另一内侧面形成有两第二形变孔33,两第二形变孔33间隔形成且与两第一形变孔31一一对应。具体的,两第一形变孔31和两第二形变孔33相互保持平行。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两第二形变孔33,并使得两第二形变孔33与两第一形变孔31对应设置,如此便能够保证靠近两第一形变孔31和两第二形变孔33的遮光套30的两侧壁同时向外发生弹性变形,并且两侧壁在弹性变形的过程中不会相对于遮光套30的上端面和/或下端面发生扭折,进而就避免了由于遮光套30的两侧壁相对于上端面和/或下端面发生扭折,而在两侧壁与上端面和/或下端面的交汇处萌生裂纹并发生断裂的情况发生,如此就进一步提升了遮光套30的耐用性,并提升了led灯条20组件的长时间使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优选地,各第二形变孔33与各定位凸块32一一对应,且各第二形变孔33在靠近各定位凸块32的位置还向远离各定位凸块32的方向延伸形成有弧形槽331,各弧形槽331与各定位凸块32一一对应,且各弧形槽331的弧心与各定位凸块32的弧形外侧壁的弧心重合。如此,通过开设弧形槽331,那么各弧形槽331和各定位凸块32之间便进一步形成了第二缓冲空间,如此便避免了两第二形变孔33在靠近定位凸块32的位置为靠近定位块处的容置腔34的内侧壁提供的缓冲空间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地,通过开设弧形槽331,那么两个第二形变孔33便无需为满足容置腔34靠近定位凸块32处的内侧壁提供足够的缓冲空间而拓宽两第二变形孔的宽度,如此便在避免了遮光套30侧壁空间浪费的同时亦保证了遮光套30具有足够的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6所示,遮光套30上设有连通容置腔34的连通孔35,导电针40嵌设于连通孔35并伸入容置腔34内,连通孔35有若干个,各连通孔35间隔形成于遮光套30的外顶面与外侧面的夹角处。具体地,各连通孔35平行设置,各连通孔35与各导电针40一一对应,且各连通孔35的位置与凸出部21上设有的导电片23的位置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通过在遮光套30上开设连通孔35,并使得导电针40嵌设于连通孔35内并深入容置腔34中,那么连通孔35便可保护导电针40免于受到外物的冲击而损坏。而使得各连通孔35与各导电针40一一对应,那么各导电针40便可分别嵌设入各连通孔35中,如此便避免了由于各导电针40混于一个连通孔35内而引发led灯条组件出现电路故障的问题,进而保证了led灯条组件的使用安全性和使用稳定性。

进一步地,通过使得各连通孔35保持相互平行,那么嵌设于连通孔35内的导电针40也自然能够保持平行,如此便优化了导电针40所占用的空间,使得一个空间能够容纳足够数量的导电针40。而通过使得导电针40的侧壁与导电片23相贴合,那么由于导电针40和导电片23是平面接触,由此便保证了导电针40和导电片23能够稳定地实现电性接触,进而保证了外界电源为led灯条组件供电的稳定性。

优选地,通过将各连通孔35间隔形成于遮光套30的外侧面与外顶面的夹角处,导电针40的接触端41伸出并外漏于连通孔35的上端,如此导电针40的接触端41便可实现与外界电源接触而为led灯条20供电。又由于仅仅是导电针40的接触端41伸出于遮光套30的连通孔35之外,而导电针本体仍然容置于遮光套30内,如此便实现了兼顾导电针40与外界电源的连通性能和对导电针40的保护。

更优地,连通孔35的形状与导电针40的形状相适配,且连通孔35靠近遮光套30侧壁处还形成有支撑台面351。如此,通过使得连通孔35的形状与导电针40的形状相适配,那么导电针40便可准确无误的嵌设入连通孔35中,而通过使得连通孔35靠近遮光套30侧壁处还形成支撑台面351,那么导电针40的接触端41下部便可抵接在支撑台面351上,进而使得导电针40能够稳固地嵌设在连通孔35中。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容置腔34的内顶面向下延伸形成有限位块36,限位块36的下端与凸出部21的上端相抵接。进一步地,通过在容置腔34内设置限位块36,并使得限位块36的下端与凸出部21的上端相抵接,那么由于限位块36的存在,凸出部21便无法在遮光套30内发生竖向移动,进而进一步保证了凸出部21在遮光套30内安设的稳定性,同时也使得凸出部21与遮光套30的配合更为精准。

在本实施例中,遮光套30为弹性遮光套30且各定位凸块32和限位块36均与遮光套30一体成型。进一步地,通过将遮光套30设定为弹性遮光套30,即选用弹性材料制备遮光套30,如此就进一步提升了遮光套30的定位凸块32在与凸出部21定位槽22进行配合时,靠近定位凸块32的遮光套30的两侧壁的形变能力,进而也更进一步降低了遮光套30在形变过程中出现裂纹的几率,如此便进一步保证了遮光套30的耐用性。同时,将遮光套30设定为弹性遮光套30亦有利于装配人员快速对遮光套30和凸出部21进行装配,从而显著提高了led灯条20组件的装配效率。

进一步地,通过使得各定位凸块32和限位块36均与遮光套30一体成型,如此便提升了遮光套30各个部位的材质和性能的均一性,进而使得各定位凸块32或限位块36与遮光套30本体的连接处不易形成裂纹并开裂。如此便显著地提高了遮光套30的生产效率,同时也降低了遮光套30的生产成本,进而就有利于遮光套30的大规模生产。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led显示模组,包括有上述的led灯条组件。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led显示模组,由于使用有上述的led灯条组件,那么由于遮光套30能够包套灯条的凸出部21,并覆盖住凸出部21与背板10的装配孔11之间的装配间隙,如此自led灯条20发出的光线便不会自装配间隙处漏于外部,进而显著提升了led显示模组的整体防漏光性能。同时,由于遮光套30与凸出部21能够实现稳固地装配且遮光套30拥有良好的弹性变形性能,那么遮光套30就能够与凸出部21之间即使存在频繁插装的情况也不会受到损坏。如此就使得led灯条20组件能够长期保持稳定的性能,进而使得led显示模组的整体质量更佳,品质感更强。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