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及光源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07847发布日期:2018-10-09 19:57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导光板及光源模组,特别涉及可提升光源模组的辉度的导光板及光源模组。



背景技术:

半导体发光元件,例如发光二极管(LED),是一种利用半导体材料制作而成的微细固态光源,其可将电能转换为光能。由于此类半导体发光元件具有体积小、驱动电压低、反应速率快、耐震、寿命长等特性,且又可满足各种应用设备轻、薄、短、小的需求,因此目前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相当普及的光电元件。

这些半导体发光元件已广泛地应用在背光模组或照明模组等光源模组上。而对于应用在大尺寸显示设备的背光模组来说,需要大功率的发光二极管来维持显示辉度。但前述大功率的发光二极管在运作时会产生高热,若与导光板直接接触将可能造成接触面融化的问题。但若使导光板与发光二极管之间留有间隙(Air gap),又会造成发光二极管射出的角度较大的光线无法进入导光板,由此造成能量耗失。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升辉度的导光板。

本实用新型的导光板包含:具有入光面的本体,及间隔设置于入光面上的多个反射单元。其中,每一反射单元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导光结构,每一导光结构具有朝远离入光面的方向延伸的第一侧面,及与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第一侧面为垂直于入光面的平面,第二侧面具有连接入光面的第一部位,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的第一部位之间的宽度朝远离入光面的方向渐减,同一反射单元的两个导光结构的第一侧面互相面对并与入光面共同定义出凹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定义入光面具有延伸方向,其中,每一导光结构沿着延伸方向连接入光面的宽度大于每一导光结构的末端沿着延伸方向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技术手段,在于反射单元由入光面一体地延伸所形成。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技术手段,在于两个相邻反射单元的第一侧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同一反射单元的两个导光结构的第一侧面之间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每一导光结构的第二侧面还具有从第一部位朝远离入光面的方向延伸的第二部位,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的第二部位之间的宽度朝远离入光面的方向渐增。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技术手段,在于每一导光结构的第二侧面的第一部位与第二部位为倾斜形态,且第一部位与第二部位的倾斜方向不同。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技术手段,在于定义假想线,假想线垂直于第一侧面且经过第一部位与第二部位的交接处,其中,每一导光结构的第二侧面的第一部位相对于假想线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二部位相对于假想线的倾斜角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含前述导光板的光源模组。

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组,包含前述导光板,及发光单元。发光单元包括多个发光件,其中,每一发光件分别设置于每一反射单元的凹槽中。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技术手段,在于发光单元还包括电路板,发光件间隔设置于电路板的表面上且与电路板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技术手段,在于发光单元的发光件与本体的入光面之间具有间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功效在于,藉由所述导光结构的设置及其结构设计,能够提升光源模组的辉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导光板的较佳实施例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2是将图1的部分放大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3是辅助说明图2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及

图4及图5皆是说明本较佳实施例中光线的折射状态与反射状态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与技术内容,将在以下参考附图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清楚地呈现。在进行详细说明前应注意的是,类似的元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参阅图1,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导光板2的较佳实施例,导光板2包含具有入光面31的本体3及间隔设置于入光面31上的多个反射单元4。

参阅图1至图3,每一反射单元4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导光结构41,每一导光结构41具有朝远离入光面31的方向延伸的第一侧面411及与第一侧面411相对的第二侧面412。同一反射单元4的两个导光结构41的第一侧面411互相面对,并与入光面31共同定义出凹槽42。两个相邻反射单元4的第一侧面411之间的距离D1小于同一反射单元4的两个导光结构41的第一侧面411之间的距离D2。

第一侧面411为垂直于入光面31的平面,第二侧面412具有连接入光面31的第一部位413及从第一部位413朝远离入光面31的方向延伸的第二部位414。第一侧面411与第一部位413之间的宽度朝远离入光面31的方向渐减,第一侧面411与第二部位414之间的宽度朝远离入光面31的方向渐增。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导光结构41具有类似于两个梯形以相反的角度连接的形态,并且由入光面31一体地延伸形成。

更详细地说,每一导光结构41的第二侧面412的第一部位413与第二部位414为倾斜形态,且第一部位413与第二部位414的倾斜方向不同。如图2所示,定义了假想线L,假想线L垂直于第一侧面411且经过第一部位413与第二部位414的连接处,其中,每一导光结构41的第二侧面412的第一部位413相对于假想线L的倾斜角度θ1小于第二部位414相对于假想线L的倾斜角度θ2,在本实施例中,θ1为47度,θ2为59度,但并不限于此。

另外,如图2所示,定义了入光面31具有延伸方向X,其中,每一导光结构41沿着延伸方向X连接入光面31的宽度W1大于每一导光结构41的末端沿着延伸方向X的宽度W2。

前述导光板2的结构亦能应用于光源模组中。参阅图4,光源模组包含导光板2,及发光单元5。发光单元5包括电路板51,及多个发光件52(因视角的关系只显示了其中一个)。发光件52间隔设置于电路板51的表面511上且与电路板51电连接,且每一发光件52分别设置于每一反射单元4的凹槽42中,并与本体3的入光面31之间具有间隔。

发光单元5设置在导光板2的入光面31的一侧,在实施例中,电路板51的表面511与每一导光结构41的末端接触,以有利于发光单元5的定位。

参阅图4并结合图2,由于发光单元5的每一发光件52设置在同一反射单元4的两个导光结构41所围成的凹槽42中,并且由于每一导光结构41的第二侧面412为倾斜态样,因此,当光线进入每一导光结构41之后,光线会因导光结构41的折射而顺利进入导光板2中。更详细地说,当发光件52射出的光线小于180°时,能够通过每一导光结构41的第二侧面412的第一部位413进行折射之后进入到导光板2的本体3内。但是,如图5所示,如果发光件52为覆晶(Flipchip)的形态,且当发光件52射出的光线大于180°时,光线还能在通过每一导光结构41的第二侧面412的第二部位414汇聚至电路板51之后,再反射到导光板2的本体3内。

藉由导光结构41的设计,可以将从发光件52侧向射出而原本逸散的光线,予以再利用,由此不会出现这些光线无法进入到导光板2所造成的光学损耗。尤其是从发光件52侧向射出且小于180°的光线,在经过第二侧面412的第一部位413的反射之后,便能进入到导光板2,可以大幅增加发光件52的大角度射出光的使用率,因此可以在不增加发光件52的使用数量的情况下,有效地提升光源模组的亮度。

此外,当发光件52采用覆晶(Flipchip)的形态时,从发光件52侧向射出且大于180°的光线,在经过第二侧面412的第二部位414的折射之后,能够进入到两个相邻发光件52之间的暗区,由此可以改善光源模组在靠近发光件52的位置所容易发生的亮度明暗分布不均的问题。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导光板2及光源模组,藉由导光结构41的设置及其结构设计,能够提升光源模组的辉度,并改善光源模组在靠近光源处的亮度明暗分布不均的问题,因此确实能够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应当不能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换句话说,大凡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及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附图标记列表】

2 导光板

3 本体

31 入光面

4 反射单元

41 导光结构

411 第一侧面

412 第二侧面

413 第一部位

414 第二部位

42 凹槽

5 发光单元

51 电路板

511 表面

52 发光件

D1 距离

D2 距离

L 假想线

X 延伸方向

θ1 角度

θ2 角度

W1 宽度

W2 宽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