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07857发布日期:2018-10-09 19:57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源模组,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其在显示装置上的应用。



背景技术:

已知将光学膜片或导光板固定在胶框上的方式主要是在导光板或光学膜片的两侧上设置矩形凸耳,并在胶框上设置与凸耳对应的凹槽。藉此,通过将凸耳嵌设于凹槽中,同时利用胶带贴住胶框以及凸耳的方式,可将导光板或光学膜片限位在胶框上。

然而,这样的结构并不符合背光模组与显示装置的窄边框设计趋势。此外,通过将胶带贴附在凸耳上的方式亦会增加背光模组与显示装置的整体厚度。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符合窄边框与薄型化的设计需求的背光模组。

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包含框架、设置在框架中的光源、设置在框架中且面向光源的导光板、设置在导光板上方的第一光学膜片、设置在第一光学膜片上方的第二光学膜片、第一黏固件及多个第二黏固件。其中,框架具有侧部以及由侧部朝框架的中央凸伸的多个凸耳。第一光学膜片具有长槽。第一黏固件呈长条状,并且同时设置在多个凸耳中的一部分凸耳上,第一黏固件显露于第一光学膜片的长槽中,以同时黏设于凸耳与第二光学膜片。第二黏固件单独地分别设置在多个凸耳中,在未设置第一黏固件的那些凸耳上,第二黏固件同时黏设于凸耳与第一光学膜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框架开设有沟槽,光源设置在沟槽内,其中,凸耳间隔地凸伸于沟槽内。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技术手段,在于框架包括背板及围绕背板设置的胶框,沟槽开设于背板上,胶框具有框体,侧部形成于框体上,凸耳由框体一体延伸且凸伸于沟槽内。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技术手段,在于光源具有电路基板以及位于电路基板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每个凸耳分别具有朝向电路基板的下表面以及与下表面相对的上表面,电路基板抵接于凸耳的下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技术手段,在于所发光二极管位于两个相邻的凸耳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技术手段,在于第一黏固件具有第一厚度,每一第二黏固件具有第二厚度,第二厚度大于第一厚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第一光学膜片的厚度实质上等于第二厚度减去第一厚度的差。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技术手段,在于第一光学膜片为下扩散片,第二光学膜实用片为下棱镜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前述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包含如前所述的背光模组、位于第二光学膜片上方的至少一个膜片、面板贴附件及设置在背光模组上的显示面板,其中,面板贴附件同时贴附于框架的侧部、膜片以及显示面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功效在于,藉由在第一光学膜片上设置长槽并利用长槽来容纳第一黏固件,可使第一黏固件同时黏设于凸耳与第二光学膜片,进而可缩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整体厚度,使其更符合产品的薄型化与窄边框趋势。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的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是说明较佳实施例中的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辅助说明图3的局部立体放大示意图;

图4是说明图1中的框示处A的放大态样的局部立体放大示意图;

图5是辅助说明光源与框架的相对位置的局部剖示图;

图6是说明图1中的框示处B的放大态样的局部立体放大示意图;及

图7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的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相关保护范围与技术内容,将在以下参考附图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清楚地呈现。在进行详细说明前应注意的是,类似的元件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所使用的方向用语用来说明而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的较佳实施例,参阅图1,背光模组包含框架2、设置在框架2中的光源3、设置在框架2中且面向光源3的导光板4、设置在导光板4上方的第一光学膜片51、设置在第一光学膜片51上方的第二光学膜片52、第一黏固件61及多个第二黏固件62。

参阅图2及图3,框架2包括背板21及围绕背板21设置的胶框22。背板21开设有沟槽211,胶框22具有框体221及由框体221的侧部222一体延伸且朝向框体221的中央凸伸的多个凸耳223。

参阅图4并结合图1,其中,图4为图1中的框示处A的放大态样,光源3设置在沟槽211内,凸耳223间隔地凸伸于沟槽211内。第一光学膜片51具有长槽511,长槽511与沟槽211部分重叠。第一黏固件61呈长条状,并且设置在多个凸耳223中的一部分凸耳223上。当背光模组组装完成后,第一黏固件61显露于第一光学膜片51的长槽511中,以同时黏设于凸耳223与第二光学膜片52。第二黏固件62单独地分别设置在多个凸耳223中。在未设置第一黏固件61的凸耳223上,第二黏固件62同时黏设于凸耳223与第一光学膜片51。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凸耳223设计为不同的厚度,如图5所示,例如左侧的凸耳223的厚度较大,右侧的凸耳223的厚度较小。因此,右侧的每一第二黏固件62的厚度设计成大于左侧的第一黏固件61的厚度,以确保第一光学膜片51、第二黏固件62、右侧凸耳223三者的总高度等于第一黏固件61、左侧凸耳223两者的总高度,从而使第二光学膜片52可以平整地被右侧的每一第二黏固件62与左侧的第一黏固件61黏固。在其他实施例中,凸耳223可以设计为相同的厚度,左侧的第一黏固件61的厚度设计成等于右侧的每一第二黏固件62的厚度与第一光学膜片51的厚度的总和,这样也能达到确保第一光学膜片51、第二黏固件62、右侧凸耳223三者的总高度等于第一黏固件61、左侧凸耳223两者的总高度,从而使第二光学膜片52可以平整地被右侧的每一第二黏固件62与左侧的第一黏固件61黏固的目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光学膜片51为下扩散片,第二光学膜片52为下棱镜片。

参阅图1及图6,其中,图6为图1中的框示处B的放大态样,光源3具有电路基板31以及位于电路基板31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32。如图5所示,发光二极管32位于两个相邻的凸耳223之间。每个凸耳223分别具有朝向电路基板31的下表面224以及与下表面224相对的上表面225,电路基板31抵接于凸耳223的下表面224。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如图7所示,包含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位于第二光学膜片52上方的膜片53、面板贴附件7及设置在背光模组上的显示面板8,其中,面板贴附件7同时贴附于框架2的侧部222、膜片53以及显示面板8。

由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方式可知,本实用新型在至少一个光学膜片(在本实施例中是第一光学膜片51)上设置长槽511,并利用长槽511来容纳第一黏固件61的一部分。藉此,第一黏固件61位于长槽511中的那部分可同时黏设于背光模组中的其他元件或显示面板8,进而可缩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整体厚度,以符合产品的薄型化与窄边框趋势。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在背板21上开设沟槽211,以容纳从背板21的后方嵌入的光源3。因此,光源3的电路基板31无需叠设在背板21的内侧底面,藉此减少对象的层叠厚度。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可以利用一体成型的胶框22与背板21来实现背板21与胶框22紧密结合成一体,从而不容易出现松脱的现象,即可增强整个背光模组的刚性。

此外,胶框22的凸耳223正好和电路基板31上的发光二极管32错开,所以在将光源3组装到框架2时,可以便于组装人员进行对准,由此缩短组装工时,提高组装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应当不能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换言之,大凡依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及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

【附图标记列表】

2 框架

21 背板

211 沟槽

22 胶框

221 框体

222 侧部

223 凸耳

224 下表面

225 上表面

3 光源

31 电路基板

32 发光二极管

4 导光板

51 第一光学膜片

511 长槽

52 第二光学膜片

53 膜片

61 第一黏固件

62 第二黏固件

7 面板贴附件

8 显示面板

A 框示处

B 框示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