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灯与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903125发布日期:2022-05-05 22:08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车灯与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灯与车辆。


背景技术:

2.随着车辆越来越普及,人们对车辆配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车灯作为车辆必不可少的一个组件,在夜间照明、行车信号、转向标志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目前,车辆车灯的定位方式是先将灯体定位在车辆上,再将车灯面罩以胶粘等方式固定在车灯体上。以上定位方式存在如下弊端:首先,这种定位方式使面罩容易脱落;其次,由于面罩固定在灯体上后,再与周边件匹配时会存在较大公差链,导致匹配精度不够,与周边件的间隙不均匀,影响车辆整体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车灯与车辆,旨在解决现有车灯定位方式存在的面罩与周边件匹配精度不够且容易脱落的问题。
5.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车灯,该车灯包括灯体和灯罩,所述灯体的外侧壁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开设有第一插接孔。所述灯罩的侧边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开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部可经所述第一插接孔与所述第一定位部配合,以使所述灯罩与所述灯体配合,所述第二定位部可通过所述第一定位孔与车辆钣金连接。
6.可选地,所述灯体的外侧壁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定位部,所述第三定位部开设有第二插接孔。所述灯罩的侧边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四定位部,所述第四定位部开设有第二定位孔,所述第四定位部可经所述第二插接孔与所述第三定位部配合,所述第四定位部可通过所述第二定位孔与车辆钣金连接。其中,所述灯罩与所述灯体配合时,所述第一定位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定位孔的中心轴线存在夹角,以实现所述第二定位部和所述第四定位部分别与不同设置方向的车辆钣金连接。
7.可选地,所述第一定位部包括第一支撑臂和第一定位臂,所述第一支撑臂的一端与所述灯体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定位臂连接,所述第一定位臂的延伸方向背离所述灯体的灯罩安装面,所述第一支撑臂开设有所述第一插接孔。所述第二定位部包括第二定位臂,所述第二定位臂的延伸方向朝向所述灯罩的灯体安装面,所述第二定位臂开设有所述第一定位孔。其中,所述灯罩与所述灯体配合时,所述第二定位臂插于所述第一插接孔,且与所述第一定位臂接触。
8.可选地,所述第一定位臂上设置有第三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部可通过所述第三定位孔与车辆钣金连接。
9.可选地,所述灯罩与所述灯体配合时,所述第一定位孔与所述第三定位孔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共同与车辆钣金连接。
10.可选地,所述第一定位臂包括第一段与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
撑臂连接,所述第一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段连接。其中,所述灯罩与所述灯体配合时,所述第二定位臂与所述第二段接触,且与所述第一段存在间距。
11.可选地,所述第一定位部包括第二支撑臂,所述第二支撑臂上开设有所述第一插接孔;所述第二定位部包括朝向所述灯体折弯形成的定位凸台以及与所述定位凸台连接的限位臂,所述定位凸台开设有所述第一定位孔,其中,所述灯罩与所述灯体配合时,所述定位凸台插于所述第一插接孔,所述定位凸台凸出于或平齐于所述第二支撑臂,所述限位臂与所述第二支撑臂相抵接。
12.可选地,所述第一定位部包括侧壁,所述侧壁既与所述灯体连接,还与所述第二支撑臂连接。
13.可选地,所述第一定位部设置于所述灯体的上侧壁,所述第三定位部设置于所述灯体的下侧壁,所述第一定位部包括与所述上侧壁基本平行的定位臂,所述第三定位部包括与所述下侧壁基本垂直的定位臂。其中,所述灯罩与所述灯体配合时,所述第一定位孔的中心轴线基本垂直于所述上侧壁,所述第二定位孔的中心轴线基本平行于所述下侧壁。
14.另一个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车灯。
1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灯与车辆,车灯的灯罩可与灯体配合,并直接与车辆钣金连接,不仅使车灯不仅不易脱落,而且提升了面罩与周围件的匹配精度,使整体车辆更加美观。
附图说明
16.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在附图中,附图未必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1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公开的车灯结构的立体图;
1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公开的车灯结构的爆炸图;
1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公开的车灯结构的剖面图;
20.图4是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2公开的车灯结构的立体图;
22.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2公开的车灯结构的爆炸图;
23.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2公开的车灯结构的剖面图;
24.图8是图7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25.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3公开的车灯结构的立体图;
26.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3公开的车灯结构的爆炸图。
27.在附图中:
28.100-灯体;200-灯罩;300-车辆钣金;310-第一车辆钣金;320第二车辆钣金;400-螺钉。
29.110a-第一定位部;111-第一插接孔;112-第一定位臂;1121-第一段;1122
‑ꢀ
第二段;113-第一支撑臂;114-第三定位孔;
30.210a-第二定位部;211-第二定位臂;212-第一定位孔;
31.110b-第一定位部;115-第二支撑臂;116-侧壁;
32.210b-第二定位部;213-定位凸台;214-限位臂;
33.120-第三定位部;117-第二插接孔;
34.220-第四定位部;215-第二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和附图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技术的原理,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即本技术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例。
3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垂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垂直,而是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平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平行,而是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
3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8.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图1至图10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描述。
39.实施例1
40.请参阅图1至图4,图1是实施例1公开的车灯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实施例1公开的车灯结构的爆炸图;图3是实施例1公开的车灯结构的剖面图;
41.图4是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42.如图1至图4所示,车灯包括灯体100和灯罩200,灯体100的外侧壁设置有一个第一定位部110a,第一定位部110a开设有第一插接孔111。灯罩 200的侧边设置有一个第二定位部210a,第二定位部210a开设有第一定位孔212,第二定位部210a可经第一插接孔111与第一定位部110a配合,以使灯罩200与灯体100配合,第二定位部210a可通过第一定位孔212a与车辆钣金300连接。
43.车灯的灯体100中设有各种灯泡,可为车辆提供照明、提供行车信号和转向标志灯等。灯罩200起到保护灯泡的作用,同时还能将灯泡发出的光进行聚合再发射出去。
44.第一插接孔111的横截面积与第一定位部110a的横截面积匹配,为了安装方便,第一插接孔111的横截面积可略大于第一定位部110a的横截面积。第二定位部210a可经第一定位部110a的第一插接孔111插接在第一定位部 110中,这样,灯罩200与灯体100便可实现相互紧密配合。
45.第二定位部210a可通过第一定位孔212与车辆钣金300连接,这样,灯罩200便可借助车辆钣金300固定在车辆上。
46.第一定位孔212a与车辆钣金300的连接方式可以是螺钉连接、铆钉连接或螺栓连接等,此处不做限制。
47.第一定位部110a包括第一支撑臂113和第一定位臂112,第一支撑臂113 的一端与灯体100连接,第一支撑臂113的另一端与第一定位臂112连接,第一定位臂112的延伸方向
背离灯体100的灯罩200安装面,第一支撑臂113开设有第一插接孔111。第二定位部210a包括第二定位臂211,第二定位臂211 的延伸方向朝向所述灯罩200的灯体100安装面,第二定位臂211开设有第一定位孔212。其中,灯罩200与所述灯体100配合时,第二定位臂211插于所述第一插接孔111,且与第一定位臂112接触。
48.灯罩200与所述灯体100配合时,第二定位臂211插于第一插接孔111,且与第一定位臂112接触,这样,灯体100与灯罩200之间实现紧密配合。
49.可选的,第一定位臂112上设置有第三定位孔114,第一定位部110a可通过第三定位孔114与车辆钣金300连接。
50.第一定位部110a可通过第三定位孔114与车辆钣金300连接,这样,可将灯体100也定位在车辆钣金300上,相比现有的胶粘方式,连接更加牢固,可有效防止灯体100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发生松动或掉落的现象。
51.可选的,灯罩200与所述灯体100配合时,第一定位孔212与第三定位孔114的中心轴线重合,第一定位部110a与第二定位部210a共同与车辆钣金300连接。
52.第一定位孔212与第三定位孔114的中心轴线重合,这样,可将灯体100 和灯罩200由同一紧固件安装在车辆上,例如用同一螺钉400将灯体100和灯罩200同时安装在车辆钣金300上,这样不仅可以将灯体100和灯罩200一同固定在车辆上,而且安装方便、节约工时和成本,使车辆整体更加美观。
53.可选的,第一定位臂112包括第一段1121与第二段1122,第一段1121 的一端与第一支撑臂113连接,第一段1121的另一端与第二段1122连接。其中,灯罩200与所述灯体100配合时,第二支撑臂115与第二段1122接触,且与第一段1121存在间距。
54.第二定位臂211与第一定位臂112的第二段1122接触,这样,可使第一定位部110a与第二定位部210a之间实现紧密的配合。
55.第二定位臂211与所述第一段1121存在间距,这样,可在灯罩200与灯体100配合时,减小第二支撑臂115与第一定位臂112之间的摩擦,使安装更加方便。
56.该实施例中,灯罩200与灯体100配合后,再由第一定位孔212固定在车辆上,这样的连接方式比现有的胶粘方式更加稳固,不易脱落。这样的连接方式还比现有的先将灯体100固定在车辆上,再将灯罩200固定在灯体100上的方式的公差链更短,因此提升了面罩与周围件的匹配精度,使车辆整体更加美观。
57.需要说明的是,该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a与第二定位部a的数量可均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此处不一一列举。
58.实施例2
59.请参阅图5至图8,图5是实施例2公开的车灯结构的立体图;图6是实施例2公开的车灯结构的爆炸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2公开的车灯结构的剖面图;图8是图7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60.如图5至图8所示,车灯包括灯体100和灯罩200,灯体100的外侧壁设置有一个第一定位部110b,第一定位部110b开设有第一插接孔114。灯罩 200的侧边设置有一个第二定位部210b,第二定位部210b开设有第一定位孔212,第二定位部210b可经第一插接孔114与第一定位部110b配合,以使灯罩200与灯体100配合,第二定位部210b可通过第一定位孔212与车辆钣金300连接。
与第一定位部110配合,第四定位部220可经第二插接孔117与第三定位部 120配合,以使灯罩200与灯体100配合。灯罩200与灯体100配合时,第一定位孔212的中心轴线与第二定位孔215的中心轴线存在夹角,以实现第二定位部210和所述第四定位部220分别与不同设置方向的车辆钣金连接。具体的,第二定位部210可通过第一定位孔212与第一车辆钣金310连接,第四定位部 220可通过第二定位孔215与第二车辆钣金320连接。
75.可选的,第一定位部110包括第一支撑臂113和第一定位臂112,第一支撑臂113的一端与灯体100连接,第一支撑臂113的另一端与第一定位臂112 连接,第一定位臂112的延伸方向背离灯体100的灯罩200安装面,第一支撑臂113开设有第一插接孔111。第二定位部210包括第二定位臂211,第二定位臂211的延伸方向朝向所述灯罩200的灯体100安装面,第二定位臂211开设有第一定位孔212。其中,灯罩200与所述灯体100配合时,第二定位臂211 插于所述第一插接孔111,且与第一定位臂112接触。
76.可选的,第三定位部120包括第二支撑臂115,第二支撑臂115上开设有第二插接孔117;第四定位部220包括朝向灯体100折弯形成的定位凸台213 以及与定位凸台213连接的限位臂214,定位凸台213开设有第二定位孔215。其中,灯罩200与所述灯体100配合时,定位凸台213插于所述第二插接孔 117,定位凸台213与第二支撑臂115平齐或凸出于第二支撑臂115,限位臂 214与第二支撑臂115相抵接。
77.可选的,第一定位臂112上设置有第三定位孔114,第一定位部110可通过第三定位孔114与第一车辆钣金310连接。
78.灯罩200与所述灯体100配合时,第一定位孔212与第三定位孔114的中心轴线重合,第一定位部110与第二定位部210共同与第一车辆钣金310连接。
79.可选的,第一定位臂112包括第一段1121与第二段1122,第一段1121 的一端与第一支撑臂113连接,第一段1121的另一端与第二段1122连接。其中,灯罩200与所述灯体100配合时,第二支撑臂115与第二段1122接触,且与所述第一段1121存在间距。
80.可选的,第三定位部120包括侧壁116,侧壁116既与灯体100连接,还与所述第二支撑臂115连接。
81.上述设计适用车灯与不同设置方向的车辆钣金300匹配,因此可将该车灯作为车辆前灯或后灯安装在车辆的不同位置。
82.可选的,第一定位部110设置于灯体100的上侧壁,第三定位部120设置于灯体100的下侧壁,第一定位部110包括与上侧壁基本平行的第一定位臂 112,第三定位部120与下侧壁基本垂直第二支撑臂115。其中,灯罩200与灯体100配合时,第二定位部210的第一定位孔212的中心轴线基本垂直于上侧壁,第四定位部分220的第二定位孔215的中心轴线基本平行于下侧壁。
83.上述设计适用于灯体100上侧壁附近具有与上侧壁基本平行的第一车辆钣金310,并且灯体100下侧壁附近具有与下侧壁基本垂直的第二车辆钣金 320。上述方案能借助第一车辆钣金310与第二车辆钣金320,将车灯牢固的固定在车辆上。例如,具有上述结构的前照灯灯位。
84.该实施例中,第二定位部210的第一定位孔212的中心轴线与第四定位部分220的第二定位孔215的中心轴线的夹角约为90
°

85.可选地,中心轴线的夹角还可以为60
°
、70
°
或80
°
等,具体可根据钣金的具体设置
方向进行调整,此处不一一列举。
86.需要说明的是,该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以及第三定位部与第四定位部的数量可均为两个,也可以均为一个或均为两个以上,此处不一一列举。
87.本技术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车灯。
88.上述车灯可以为车辆的前照灯、车辆尾灯等。
89.具有上述车灯的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车灯不易松动或脱落,且整体美观。
90.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技术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