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传动无间隙进给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1155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传动无间隙进给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床尤其是长规格的数控车床的进给系统,特别是双传动系统自消隙的一种双传动无间隙进给系统。
技术背景现有车床的进给系统,尤其是数控车床目前多采用滚珠丝杠作为刀架进给传动部件,这在规格较短的车床上使用时,还能保证加工的要求,但在长大规格的车床上使用,就受到了许多局限,如车床的动力性能、经济性、刚性、安装条件等都成为车床性能发挥的制约因素,尤其是重复定位精度很难达到国际标准的要求。并且加工工艺复杂、成本高、安装难度大。目前长规格数控车床的进给系统主要有三种形式,1、电子链传动;2、单头双片传动齿轮传动;3、双头双链传动。因电子链传动成本高、调试难度大应用较少,单头双片齿轮传动因其刚性低在应用于中也不是十分理想,应用较多的是双头双链传动,但这一传动系统存在着预加载无自适应性,即在消除反向间隙加载的过程中,出现加载不足或加载过量所导致的系统磨损甚至损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自动消除系统反向间隙,减少系统磨损,提高重复定位精度的双传动无间隙进给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双传动无间隙进给系统,包括I轴和设在其左、右两侧的两条传动链及电机传动系统组成,其中左传动链由IV轴及其上的左齿轮和V轴及其上的加载齿轮、齿轮到齿条;右传动链由II轴及其上的右齿轮和III轴及其上的右齿轮及齿轮到齿条。上述V轴下端设一加载部件,加载部件的上端连接一能量储备弹簧,能量储备弹簧的上端与上述加载齿轮连接。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预加载部件1对系统加载,迫使左输出轴齿轮4,右输出轴齿轮5产生相对反向转动,消除整个系统的传动间隙及反向间隙,完善了预加载系统,把预加载安排在末级输出轴上,解决了现有系统加载放在I轴上,移动时输出轴整体移动的问题,使工艺性提高。能量储备弹簧2可自动适应系统加工条件的变化,从而达到高精度传动。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传动系统示意图图2为齿轮齿条啮合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双传动无间隙进给系统是一种双头自适应系统,交流伺服电机6、电机主动轮7、通过齿形带9带动齿形带轮8转动,从而把动力传递到I轴10上,再通过公用齿轮16由左右两条传动路线传到齿条15。左传动路线分由左齿轮20、左齿轮21、加载齿轮3及IV轴13、V轴14、齿轮4到齿条15;右传动路线分由右齿轮17、右齿轮18、右齿轮19及II轴11、III轴12、齿轮5到齿条15;当转动加载部件1推动能量储备弹簧2和在V轴14上可移动的加载齿轮3向前移动时,由于后面传动链的阻止,V轴14将带动左输出轴齿轮4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当与齿条15右侧齿面啮合后,则不再转动。此时继续加载,使加载齿轮3移动,将使整个系统产生相对转动,消除了传动链内部的间隙。左右两条传动链逆向转动,相互消除对方的传动间隙,从而达到自动消除系统反向间隙的目的。
本系统完善了预加载系统,把预加载安排在末级输出轴上,解决了现有系统加载放在I轴上,所导致的结构复杂问题,使工艺性提高,制造成本降低。能量储备弹簧2可自动适应系统加工条件的变化,从而达到高精度传动。
本系统电机与传动链平行布置,缩短了传动链,取消了现有结构传动的齿轮传动,保证了传动精度。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长规格数控车床的反向间隙问题,确保了重复定位精度,满足了相关行业对工件加工的要求。
权利要求1.一种双传动无间隙进给系统,包括I轴和设在其左、右两侧的两条传动链及电机传动系统组成,其中左传动链由IV轴(13)及其上的左齿轮(20)、(21)和V轴(14)及其上的加载齿轮(3)、齿轮(4)到齿条(15);右传动链由II轴(11)及其上的右齿轮(17)、(18)和III轴(12)及其上的右齿轮(19)及齿轮(5)到齿条(15),其特征在于上述V轴(14)下端设一加载部件(1),加载部件(1)的上端连接一能量储备弹簧(2),能量储备弹簧(2)的上端与上述加载齿轮(3)连接。
专利摘要一种双传动无间隙进给系统,包括I轴和设在其左、右两侧的两条传动链及电机传动系统组成,其中左传动链由IV轴及其上的左齿轮和V轴及其上的加载齿轮、齿轮到齿条;右传动链由II轴及其上的右齿轮和III轴及其上的右齿轮及齿轮到齿条。上述V轴下端设一加载部件,加载部件的上端连接一能量储备弹簧,能量储备弹簧的上端与上述加载齿轮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自动消除系统反向间隙,减少系统磨损,提高重复定位精度。
文档编号B23Q5/48GK2734406SQ20042009647
公开日2005年10月19日 申请日期2004年10月11日 优先权日2004年10月11日
发明者李维谦 申请人:李维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