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列组合滚珠轴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7973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列组合滚珠轴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ー种多列组合滚珠轴承,特别涉及一种适用干与径向负荷相比承载了较大推力负荷(轴向负荷)的用途,例如,电动注塑成型机用滚珠丝杠支承滚动轴承、或者压铸机用滚珠丝杠支承滚动轴承、电动伺服压カ机用滚珠丝杠支承滚动轴承等在轴向上承受较大负荷而旋转的用途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
背景技术
作为制造塑料制品的方法,一般采用注塑成型法。在注塑成型中,在成型材料为聚酰胺(PA)、聚苯硫醚(PPS)、聚醚醚酮(PEEK)等热塑性树脂的情况下,对加热到软化温度(通常为180 450°C )的塑料施加注塑压カ并将其填充到金属模具中使之成型。该成型过程中,有必要保持模具的内部压カ直至填充到模具中的塑料凝固,这被称作“合摸”。现有的注塑成型机的合模,作为赋予合模カ的方法,以通过油压控制的汽缸驱动方式为主。但是,最近开发了一种不采用大量的油,而是使用对环境无不良影响且节能性优异的利用高转矩电机进行电动伺服控制的滚珠丝杠驱动方式并开始实用化。图17和图18中,示出了电动式注塑成型机101,其具有合模单元102和注塑单元103。合模单元102具有调模板(rear platen) 104、可动模板105以及固定模板106,通过配置于调模板104和可动模板105之间的合模机构108,对配置于可动模板105与固定模板106之间的金属模具107进行模开闭和合模。合模机构108具有肘杆装置(toggle),在轴支于调模板104上的合模用滚珠丝杠110由合模用电机109驱动旋转时,使得十字头(滑块)111前后移动而伸縮。由此,使可动模板105前后移动。合模用滚珠丝杠110通过支承轴承112而轴支在调模板104上。此外,在可动模板105上,配置有使顶杆140动作的驱动机构141,该顶杆140用于使得模压成型后的制品从金属模具107脱摸。该驱动机构141具有电机和滚珠丝杠,通过使构成滚珠丝杠的丝杠轴的顶出轴142旋转,使顶杆140移动。该顶出轴用滚珠丝杠通过支承轴承(未图示)而轴支在可动模板105上。注塑单元103具有后挡板113、可动板114和前挡板115,前挡板115的汽缸组件116中所配置的计量/注塑用螺杆117的基部藉助支承轴承118(螺杆套筒)轴支于可动板114的前表面(合模单元侧)。计量/注塑用丝杠117对成型用树脂进行计量,在熔融/混炼时,由装配在可动板114上的未图示的计量用电机驱动而旋转。也可如图5所示,在可动板114上,且在其后表面,固定有滚珠螺母120,螺合于此的注塑用滚珠丝杠121轴支于后挡板113,构成注塑机构122。注塑用滚珠丝杠121通过支承轴承123轴支于后挡板113,并且,由装配在后挡板113上的注塑用电机124进行驱动。注塑用电机124被正向驱动时,注塑用滚珠丝杠121正转,可动板114前进,汽缸组件116内部的熔融树脂通过注塑/计量用丝杠117注射到金属模具107内。注射后,计量用电机被驱动,使注塑/计量用丝杠117旋转,树脂重新被计量、混炼。此时,注塑/计量用丝杠117被进给树脂的压カ所按压而后退,但通过注塑用电机124而被施加背压,使得混炼和熔融能够充分进行。在计量结束的阶段,为了防止从喷嘴前端的泄漏,使注塑用电机124反转,使得注塑/计量用丝杠117稍微后退,进行回吸(suck back)。此外,注塑单元103中设置有喷嘴接触机构153,该喷嘴接触机构通过驱动用电机150使滚珠丝杠151正转或反转,使汽缸组件116朝向固定模板106前迸/后退。喷嘴接触机构153以规定的力将装配在汽缸组件116上的前端喷嘴116a按压到装配在固定模板106上的金属模具107上。 该喷嘴接触用滚珠丝杠151由支承轴承(未图示)进行轴支承。在此,在利用电动伺服控制的注塑成型机中,在上述合模用滚珠丝杠支承轴承112、顶出轴用滚珠丝杠支承轴承、注塑用滚珠丝杠支承轴承123、以及喷嘴接触用滚珠丝杠支承轴承的情况下,由于承受着滚珠丝杠的旋转支持与合模时的较大的轴向负荷,因此,开始使用如图6所示的采用了大直径滚珠的特殊的专用滚珠丝杠支承轴承。此外,在专利文献I所述的滚珠丝杠装置中,记载有在支承适用于电动注塑成型机的滚珠丝杠的丝杠轴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中,设置接触角为40度以上65度以下,确保了推力负荷的负载能力较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8-1017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但是,适用于注塑成型机的各轴的滚珠丝杠支承部使用主要用于机床的主轴台或安装有エ件的床身进给机构的如图19(a)和(b)所示的标准型滚珠丝杠支承用角接触球轴承200。在这样的角接触球轴承200中,尽可能使接触角与负荷方向一致,以使得即使在承载了由于加工中的切削负荷而产生的滚珠丝杠轴向负荷的情况下,也能够满足轴承的滚动疲劳寿命,通常,将接触角设定为60度。这样的接触角的朝向,在采用并列组合,即,使相同的轴承彼此相邻并列使用时,如图19(a)所示,通常,使接触角法线的延长线L不包含于相邻轴承200的轴向端部平面201内。此外,如图19(b)所示,即使在考虑了滚珠与滚道沟的接触椭圆C的情况下,通常,连接从滚珠中心至各滚道沟内的接触椭圆C的径向端点a、b的连线的延长线La、Lb也不包含于相邻轴承200的轴向端部平面201内。这样的角接触球轴承,设计时考虑了滚动疲劳寿命,在用于机床时,不会承受套圈弯曲而导致损坏这样的极大负荷,即使采用了这样的并列组合的规格也不会产生问题。另ー方面,随着油压注塑成型机等的电动化,使得使用至今的滚珠丝杠支承用角接触球轴承中承受了没有预料到的较大的推力负荷的用途。因此,当作用有较大的推力负荷时,套圈的沟部承受了过大的负荷,有可能发生套圈断裂等故障。此外,在注塑成型机的用途中,为了满足针对较大负荷的轴承的疲劳寿命,以能够承受某一方向的负荷,使用以往几乎不采用的4 5列的多列组合的情况也很多,预计发生故障的部位也增多。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承载了非常大的推力负荷,也能够防止套圈的破损、裂缝等故障的发生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的结构来实现。(I) ー种多列组合滚珠轴承,其至少具有两列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所述各滚珠轴承的外圈与内圈的至少一方的沟肩上形成有沉孔(counter bore),其特征在于所述滚珠轴承的内外径尺寸和宽度尺寸相当于ISO规格的标准轴承,所述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中的任一滚珠轴承的接触角延长线,通过与该滚珠轴承在轴向ー侧邻接的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的轴向端部平面;所述邻接的滚珠轴承的接触角延长线,通过所述任一滚珠轴承的轴向端部平面。(2)根据⑴所述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其特征在于
以并列组合的方式配置至少三列的所述滚珠轴承,该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中,位于轴向中间位置的所述滚珠轴承的接触角延长线,通过在轴向两侧邻接的各滚珠轴承的轴向端部平面。(3)根据(I)或(2)所述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滚珠轴承的接触角、所述滚珠轴承的沉孔的倾斜角以及所述滚珠轴承的滚珠直径分别设定为使得所述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中的任一滚珠轴承的接触角延长线,通过与该滚珠轴承在轴向ー侧邻接的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的轴向端部平面;所述邻接的滚珠轴承的接触角延长线,通过所述任ー滚珠轴承的轴向端部平面。(4) ー种多列组合滚珠轴承,其至少具有两列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所述各滚珠轴承的外圈和内圈的至少一方的沟肩上形成有沉孔,其特征在于所述滚珠轴承的内外径尺寸和宽度尺寸相当于ISO规格的标准轴承,连接所述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中的任一滚珠轴承的滚珠中心至外圈滚道沟内的接触椭圆的径向两端点的各连线的延长线,至少通过该任ー滚珠轴承的外圈的外周面和与该滚珠轴承在轴向ー侧邻接的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的外圈的轴向端部平面中的一者;连接所述邻接的滚珠轴承的滚珠中心至内圈滚道沟内的接触椭圆的径向两端点的各连线的延长线,至少通过该邻接的滚珠轴承的内圈的内周面和所述任ー滚珠轴承的内圈的轴向端部平面中的一者。(5)根据(4)所述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其特征在于以并列组合的方式配置至少三列所述滚珠轴承,该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中,连接位于轴向中间位置的所述滚珠轴承的滚珠中心至外圈滚道沟内的接触椭圆的径向两端点的各连线的延长线,至少通过该滚珠轴承的外圈的外周面和在轴向ー侧邻接的滚珠轴承的外圈的轴向端部平面中的一者,同时,连接位于所述轴向中间位置的滚珠轴承的滚珠中心至内圈滚道沟内的接触椭圆的径向两端点的各连线的延长线,至少通过该滚珠轴承的内圈的内周面和在轴向另一侧邻接的滚珠轴承的内圈的轴向端部平面中的一者。(6)根据(4)或(5)所述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滚珠轴承的接触角、所述滚珠轴承的沉孔的倾斜角以及所述滚珠轴承的滚珠直径分别设定为使得连接所述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中的任一滚珠轴承的滚珠中心至外圈滚道沟内的接触椭圆的径向两端点的各连线的延长线,至少通过该任ー滚珠轴承的外圈的外周面和与该滚珠轴承在轴向ー侧邻接的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的外圈的轴向端部平面中的一者;连接所述邻接的滚珠轴承的滚珠中心至内圈滚道沟内的接触椭圆的径向两端点的各连线的延长线,至少通过该邻接的滚珠轴承的内圈的内周面和所述任ー滚珠轴承的内圈的轴向端部平面中的一者。(7) ー种多列组合滚珠轴承,其至少具有两列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所述各滚珠轴承的外圈和内圈的至少一方的沟肩上形成有沉孔,其特征在于所述滚珠轴承的内外径尺寸和宽度尺寸相当于ISO规格的标准轴承,相邻的所述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之间,配置有外环隔圈和内环隔圏, 相邻的所述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中,一方的所述滚珠轴承的接触角延长线,通过所述外环隔圈和所述内环隔圈其中之一的轴向端部平面;另外一方的所述滚珠轴承的接触角延长线,通过所述外环隔圈和所述内环隔圈中的另外一方的轴向端部平面。(8)根据(7)所述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在不藉助所述外环隔圈和所述内环隔圈进行配置时,所述一方的滚珠轴承的接触角的延长线,不与所述另外一方的滚珠轴承的轴向端部平面相交;所述另外一方的滚珠轴承的接触角的延长线,不与所述一方的滚珠轴承的轴向端部平面相交。(9)根据(7)或(8)所述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其特征在于藉助所述外环隔圈和所述内环隔圈分别以并列组合的方式配置至少三列所述滚珠轴承,该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中,位于轴向中间位置的所述滚珠轴承的接触角延长线,通过在轴向一侧邻接的所述外环隔圈的轴向端部平面和在轴向另外一侧邻接的所述内环隔圈的轴向端部平面。(10) ー种多列组合滚珠轴承,其至少具有两列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所述各滚珠轴承的外圈和内圈的至少一方的沟肩上形成有沉孔,其特征在干所述滚珠轴承的内外径尺寸和宽度尺寸相当于ISO规格的标准轴承,相邻的所述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之间配置有外环隔圈和内环隔圏,相邻的所述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中,连接一方的所述滚珠轴承的滚珠中心至外圈滚道沟内的接触椭圆的径向两端点的各连线的延长线,通过所述外环隔圈的轴向端部平面;连接另外一方的所述滚珠轴承的滚珠中心至内圈滚道沟内的接触椭圆的径向两端点的各连线的延长线,通过所述内环隔圈的轴向端部平面。(11)根据(10)所述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不藉助所述外环隔圈和所述内环隔圈进行配置时,连接所述一方的滚珠轴承的滚珠中心至外圈滚道沟内的接触椭圆的径向两端点的各连线的延长线中的至少ー者,不与所述另外一方的滚珠轴承的轴向端部平面相交;连接所述另外一方的滚珠轴承的滚珠中心至内圈滚道沟内的接触椭圆的径向两端点的各连线的延长线中的至少ー者,不与所述一方的滚珠轴承的轴向端部平面相交。(12)根据(10)或(11)所述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其特征在于藉助所述外环隔圈和所述内环隔圈分别以并列组合的方式配置至少三列所述滚珠轴承,该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中,连接位于轴向中间位置的所述滚珠轴承的滚珠中心至外圈滚道沟内的接触椭圆的径向两端点的各连线的延长线,通过在轴向一侧邻接的所述外环隔圈的轴向端部平面;连接位于所述轴向中间位置的滚珠轴承的滚珠中心至内圈滚道沟内的接触椭圆的径向两端点的各连线的延长线,通过在轴向另ー侧邻接的所述内环隔圈的轴向端部平面。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滚珠轴承的内外径尺寸和宽度尺寸相当于ISO规格的标准轴承,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中的任一滚珠轴承的接触角延长线,通过与该滚珠轴承在轴向ー侧邻接的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的轴向端部平面;邻接的滚珠轴承的接触角延长线,通过任ー滚珠轴承的轴向端部平面。根据这样的构成,当轴承承受了非常大的推力负荷时,在滚动体和内外圈的滚道沟的接触部之间所发生的接触角方向的负荷,不是仅由该轴承的内外圈承载,能够由相邻的轴承的内外圈支承该负荷。其结果,大幅減少了作用于该轴承内外圈的弯曲应力,能够防止套圈发生破损、裂缝等故障。其结果,能够增大作为多列组合滚珠轴承的承载负荷阈值。根据本发明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滚珠轴承的内外径尺寸和宽度尺寸相当于ISO规格的标准轴承,连接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中的任一滚珠轴承的滚珠中心至外圈滚道沟内的接触椭圆的径向两端点的各连线的延长线,至少通过该任ー滚珠轴承的外圈的外周面和与该滚珠轴承在轴向ー侧邻接的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的外圈的轴向端部平面中的一者;连接邻接的滚珠轴承的滚珠中心至内圈滚道沟内的接触椭圆的径向两端点的各连线的延长线,至少通过该邻接的滚珠轴承的内圈的内周面和任一滚珠轴承的内圈的轴向端部平面中的一者。根据这样的构成,当轴承承受了非常大的推力负荷时,在滚动体和内外圈的滚道沟的接触部之间所发生的接触角方向的负荷,不是仅由该轴承的内外圈承载,能够由相邻的轴承的内外圈支承该负荷。其结果,大幅減少了作用于该轴承内外圈的弯曲应力,能够防止套圈发生破损、裂缝等故障。其结果,可增大作为多列组合滚珠轴承的承载负荷阈值。根据本发明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滚珠轴承的内外径尺寸和宽度尺寸相当于ISO规格的标准轴承,相邻的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之间配置有外环隔圈和内环隔圈,相邻的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中,一方的滚珠轴承的接触角延长线,通过外环隔圈和内环隔圈其中之一的轴向端部平面;另外一方的滚珠轴承的接触角延长线,通过外环隔圈和内环隔圈中的另外一方的轴向端部平面。根据这样的构成,当轴承承受了非常大的推力负荷时,在滚动体和内外圈的滚道沟的接触部之间所发生的接触角方向的负荷,不是仅由该轴承的内外圈承载,能够由外环隔圈和内环隔圈支承该负荷。其结果,该负荷除了在外环隔圈或者内环隔圈上之外,在相邻的轴承上也能够进行支承,大幅減少了作用于该轴承内外圈的弯曲应力,能够防止套圈发生破损、裂缝等故障。其结果,也能够增大作为多列组合滚珠轴承的承载负荷阈值。此外,还可以构成为在相邻的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不藉助外环隔圈和内环隔圈进行配置时,一方的滚珠轴承的接触角延长线,不与另外一方的滚珠轴承的轴向端部平面相交;所述另外一方的滚珠轴承的接触角延长线,不与所述一方的滚珠轴承的轴向端部平面相交。由此,将接触角设定为较大的值以使得轴向承载的负荷较大,能够兼顾滚动疲劳寿 命和破损的防止。根据本发明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滚珠轴承的内外径尺寸和宽度尺寸相当于ISO规格的标准轴承,相邻的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中,连接一方的滚珠轴承的滚珠中心至外圈滚道沟内的接触椭圆的径向两端点的各连线的延长线,通过外环隔圈的轴向端部平面;连接另外一方的滚珠轴承的滚珠中心至内圈滚道沟内的接触椭圆的径向两端点的各连线的延长线,通过内环隔圈的轴向端部平面。根据这样的构成,当轴承承受了非常大的推力负荷时,在滚动体和内外圈的滚道沟的接触部之间所发生的接触角方向的负荷,不是仅由该轴承的内外圈承载,能够由外环隔圈和内环隔圈支承该负荷。其结果,该负荷除了外环隔圈或者内环隔圈之外,在相邻的轴承中也能够进行支承,大幅減少了作用于该轴承内外圈的弯曲应力,能够防止套圈发生破损、裂缝等故障。其结果,也能够增大作为多列组合滚珠轴承的承载负荷阈值。此外,还可以构成为相邻的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不藉助外环隔圈和内环隔圈进行配置时,连接一方的滚珠轴承的滚珠中心至外圈滚道沟内的接触椭圆的径向两端点的各连线的延长线中的至少ー者,不与另外一方的滚珠轴承的轴向端部平面相交;连接所述另 外一方的滚珠轴承的滚珠中心至内圈滚道沟内的接触椭圆的径向两端点的各连线的延长线中的至少ー者,不与所述一方的滚珠轴承的轴向端部平面相交。由此,将接触角设定为较大的值以使得轴向承载的负荷较大,能够兼顾滚动疲劳寿命和破损的防止。


图I是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的剖面图。图2是放大表示图I的并列组合滚珠轴承的剖面图。图3是本发明的变形例I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的剖面图。图4是本发明的变形例2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的剖面图。图5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的其它变形例的剖面图。图6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的剖面图。图7是放大表示图6的并列组合滚珠轴承的剖面图。图8是第2实施方式变形例I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的剖面图。图9是第2实施方式变形例2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的剖面图。图1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的其它变形例的剖面图。图11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的剖面图。图12是放大表示图I的并列组合滚珠轴承的剖面图。图13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的变形例的剖面图。图14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的剖面图。图15是放大表示图14的并列组合滚珠轴承的剖面图。图16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的变形例的剖面图。图17是通常的电动式注塑成型机的主视图。图18是通常的电动式注塑成型机的关键部位放大图。图19的(a)和(b)是现有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的剖面图。符号说明10,30 :多列组合滚珠轴承11A、11B、31A、31B :滚珠轴承12、32 :外圈
12b、12c、32b、32c :沟肩12d、32d:沉孔12e、32e :轴向端部平面13、33:内圈l3b、l3c、33b、33c :沟肩13e、33e :轴向端部平面
14、34:滚珠15 :保持器42 :外环隔圈42a:轴向端部平面43:内环隔圈43a:轴向端部平面α :接触角C :接触椭圆L:延长线La、Lb :连接滚珠中心至接触椭圆的径向端点的连线的延长线O:滚珠中心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是作为如图17和图18所说明的合模用滚珠丝杠支承轴承、顶出轴用滚珠丝杠支承轴承、注塑用滚珠丝杠支承轴承、喷嘴接触用滚珠丝杠支承轴承进行装配的,在此,仅图示说明多列组合滚珠轴承。第一实施方式如图I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10中,组合配置有三列的角接触球轴承I ΙΑ、11Β、11C。其中,两列的角接触球轴承11Α、11Β并列配置,并且,将两列的角接触球轴承IlBUlC进行背面组合配置。各角接触球轴承11A、11B、11C具有在内周面具有外圈滚道沟12a的外圈12、在外周面具有内圈滚道沟13a的内圈13、在外圈滚道沟12a和内圈滚道沟13a之间具有接触角α且滚动自如地进行配置的滚珠14、以及用于保持该滚珠14的保持器15(參照图5,图I 图4中省略了图示)。作为各角接触球轴承11Α、11B、11C,使用了内外径尺寸和宽度尺寸相当于ISO规格的标准轴承的轴承。外圈12的轴向ー侧(图中,右側)的沟肩12b形成为高于轴向另外ー侧(图中,左侧)的沟肩12c,使得相对于滚珠14的中心,接触角α的延长线L所通过的ー侧的外圈滚道沟12a较长。此外,相对于滚珠14的中心,接触角α的延长线L所通过ー侧的相反侧的外圈12的沟肩12c上,以朝向轴向另外一侧孔径扩大的方式倾斜的沉孔12d形成于内周面。该沉孔12d为在轴承组装时用于插入滚珠所需的形状。此外,从组装时滚珠的插入性能的观点出发,通过确定接触角α来给出沉孔12d的孔ロ位置12dl (沉孔12d与外圈滚道沟12a的边界位置)。
另ー方面,在内圈13的沟肩13b、13c中,轴向ー侧的沟肩13b形成为较低的位置,以将截面为倾斜形状的保持器15插入内外圈12和13之间。此外,内圈13的轴向另外一侧的沟肩13c形成为高于轴向ー侧的沟肩13b,使得相对于滚珠14的中心,接触角α的延长线L所通过ー侧的内圈滚道沟13a较长。在此,在并列组合的两列角接触球轴承IlAUlB中,左侧的滚珠轴承IlA的接触角α的延长线L,通过与滚珠轴承IlA在轴向ー侧邻接的右侧的滚珠轴承IlB的外圈12的轴向端部平面12e。此外,右侧的滚珠轴承IlB的接触角α的延长线L,通过左侧的滚珠轴承IlA的内圈13的轴向端部平面13e。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设定滚珠轴承10的接触角α、外圈12的沉孔12d的倾斜角β以及滚珠14的滚珠直径Da,使其满足这些条件。此外,内圈13在当轴向ー侧的沟肩13b与轴向另外一侧的沟肩13c为相同形状的轴向对称的情况下,虽然没有必要为了充分确保内圈13的轴向ー侧的沟肩13b的轴向端部平面13e而进行考虑,但如本实施方式,由于与保持器15的关系,在设定沟肩13b的高度时有必要考虑该沟肩13b的形状。具体地说,在轴承内径d为25mm 120mm的滚珠轴承IlAUlB中,设定接触角α为40° 60°、优选为45° 60°,沉孔12d的倾斜角β为0° 20°,滚珠直径Da为8. 7mm 39mm。此外,滚珠直径Da与径向壁厚H(=(轴承外径-轴承内径)/2)之比Da/H设定为O. 5 O. 7,优选为O. 60 O. 70。例如,如图2所示,在内径d为50mm、外径D为110mm、宽度B为27mm、接触角α为55°、滚珠直径Da为20. 638mm的滚珠轴承IlAUlB的情况下,通过将外圈12上所形成的沉孔12d的倾斜角β设定为5°,则左侧的滚珠轴承IlA的接触角α的延长线L,将通过与滚珠轴承IlA在轴向ー侧邻接的、右侧的滚珠轴承IlB的外圈12的轴向端部平面12e。此外,同样地,内圈13的轴向ー侧的沟肩13b也通过设置为能够确保轴向端部平面13e的高度的形状,使得右侧的滚珠轴承IIB的接触角α的延长线L,通过左侧的滚珠轴承IIA的内圈13的轴向端部平面13e。这样,通过满足上述条件,在多列组合滚珠轴承10承受了非常大的推力负荷的情况下,滚珠14和内外圈12、13的滚道沟12a、13a的接触部之间所发生的接触角方向的负荷,不是仅由滚珠轴承IlAUlB的内外圈12、13来承载,能够由邻接的滚珠轴承IlAUlB的内外圈12、13来支承该负荷。其结果,大幅减少了作用于该滚珠轴承IlAUlB的内外圈的弯曲应力,能够防止套圈发生破损、裂缝等故障。其结果,还能够增大作为多列组合滚珠轴承的承载负荷阈值。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I图3表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并列组合的两列角接触球轴承11A、IlB0该情况下,形成于外圈12的沉孔12d由锥面12da和柱面12db形成。由此,确保了轴向端部平面12e的面积,左侧的滚珠轴承IlA的接触角α的延长线L将通过与滚珠轴承IlA在轴向ー侧邻接的、右侧的滚珠轴承IlB的外圈12的轴向端部平面12e,同时确保了轴承的组装性能。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图4表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并列组合的两列角接触球轴承IlAUlB0该情况下,通过将支承外圈侧负荷的一侧的滚珠轴承14A的滚珠直径设定为较小、的值,沉孔12d的孔口径变小,从而使得接触角α的延长线L通过轴向端部平面12e。由此,即使将左侧的滚珠轴承IlA的接触角α设定为较大的值,也可以进行支承。此外,通过増大接触角α也能够达到增强推力负荷承载能力的效果。此外,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10,如图5所示,也可以适用于4 5列的滚珠轴承IlA IlE的多列组合,以使得能够承载一方向的较大负荷。第二实施方式以下,參照图6和图7,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10进行说明。此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记相同的符号,省略或简化其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6和图7所不,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另一方面,将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规定的角接触球轴承的接触角延长线所通过的位置,代之以规定了连接滚珠中心至滚道沟内的接触椭圆的径向两端点的各连线的延长线所通过的位置。即,在并列组合的两列角接触球轴承11Α、IIB中,连接左侧的滚珠轴承IIA的滚珠中心O至外圈滚道沟12a内的接触椭圆C的径向两端点a、b的各连线的延长线La、Lb,通过该滚珠轴承IlA的外圈12的外周面、和与滚珠轴承IlA在轴向ー侧邻接的右侧的滚珠轴承IlB的外圈12的轴向端部平面12e。此外,连接右侧的滚珠轴承IlB的滚珠中心O至内圈滚道沟13a内的接触椭圆C的径向两端点a、b的各连线的延长线La、Lb,通过右侧的滚珠轴承IlA的内圈13的内周面和左侧的滚珠轴承IlA的内圈13的轴向端部平面13e。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设定滚珠轴承10的接触角α、外圈12的沉孔12d的倾斜角β以及滚珠14的滚珠直径Da,使其满足这些条件。此外,内圈13在当轴向ー侧的沟肩13b与轴向另外ー侧的沟肩13c为相同形状的轴向对称的情况下,虽然没有必要为了充分确保内圈13的轴向ー侧的沟肩13b的轴向端部平面13e而进行考虑,但如本实施方式,由于与保持器15的关系,在设定沟肩13b的高度时有必要考虑该沟肩13b的形状。 具体地说,在轴承内径d为25mm 120mm的滚珠轴承11A、IIB中,设定接触角α为40° 60°、优选为50° 60°,沉孔12d的倾斜角β为0° 20°,滚珠直径Da为8. 7mm 39mm。此外,滚珠直径Da与径向壁厚H(=(轴承外径-轴承内径)/2)之比Da/H设定为O. 5 O. 7,优选为O. 60 O. 70。例如,如图7所示,在内径d为50mm、外径D为110mm、宽度B为27mm、接触角α为55°、滚珠直径Da为20. 638mm的滚珠轴承IlAUlB的情况下,通过将外圈12上所形成的沉孔12d的倾斜角β设定为5°,则连接左侧的滚珠轴承IlA的滚珠中心O至外圈滚道沟12a内的接触椭圆C的径向两端点a、b的各连线的延长线La、Lb,将通过该滚珠轴承IlA的外圈12的外周面、和与滚珠轴承IlA在轴向ー侧邻接的右侧的滚珠轴承IlB的外圈12的轴向端部平面12e。此外,同样地,内圈13的轴向ー侧的沟肩13b也通过设置为能够确保轴向端部平面13e的高度的形状,使得连接右侧的滚珠轴承IlB的滚珠中心O至内圈滚道沟13a内的接触椭圆C的径向两端点a、b的各连线的延长线La、Lb,通过右侧的滚珠轴承IlA的内圈13的内周面、和左侧的滚珠轴承IlA的内圈13的轴向端部平面13e。
这样,通过满足上述条件,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多列组合滚珠轴承10承受了非常大的推力负荷时,滚珠14和内外圈12、13的滚道沟12a、13a的接触部之间所发生的接触角方向的负荷,不是仅由滚珠轴承11A、IIB的内外圈12、13来承载,能够由邻接的滚珠轴承IlAUlB的内外圈12、13来支承该负荷。其结果,大幅减少了作用于该滚珠轴承IlAUlB的内外圈的弯曲应力,能够防止套圈发生破损、裂缝等故障。其结果,还能够增大作为多列组合滚珠轴承的承载负荷阈值。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左侧的滚珠轴承IlA的滚珠中心O至外圈滚道沟12a内的接触椭圆C的径向两端点a、b的各连线的延长线La、Lb,通过该滚珠轴承IlA的外圈12的外周面、和与滚珠轴承IlA在轴向ー侧邻接的右侧的滚珠轴承IlB的外圈12的轴向端部平面12e两者,但也可以只通过右侧的滚珠轴承IlB的外圈12的轴向端部平面12e。此夕卜,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右侧的滚珠轴承IlB的滚珠中心O至内圈滚道沟13a内的接触椭圆C的径向两端点a、b的各连线的延长线La、Lb,通过右侧的滚珠轴承IlA的内圈13的内周面、和左侧的滚珠轴承IlA的内圈13的轴向端部平面13e两者,但也可以只通过左侧的滚珠轴承IlA的内圈13的轴向端部平面13e。
关于其它的构成和作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I图8表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并列组合的两列角接触球轴承11A、IlB0该情况下,形成于外圈12的沉孔12d由锥面12da和柱面12db形成。由此,确保了轴向端部平面12e的面积,使得连接左侧的滚珠轴承IlA的滚珠中心O至外圈滚道沟12a内的接触椭圆C的径向两端点a、b的各连线的延长线La、Lb通过该滚珠轴承IlA的外圈12的外周面、和与滚珠轴承IlA在轴向ー侧邻接的右侧的滚珠轴承IlB的外圈12的轴向端部平面12e,同时确保了轴承的组装性能。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图9表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其它变形例所涉及的并列组合的两列角接触球轴承IlAUlB0该情况下,通过将支承外圈侧负荷的一侧的滚珠轴承IlB的滚珠直径设定为较小的值,使沉孔12d的孔口径变小,使得连接左侧的滚珠轴承IlA的滚珠中心O至外圈滚道沟12a内的接触椭圆C的径向两端点a、b的各连线的延长线La、Lb通过该滚珠轴承IlA的外圈12的外周面、和支承侧的滚珠轴承IlB的外圈12的轴向端部平面12e。由此,即使将左侧的滚珠轴承IlA的接触角α设定为较大的值,也能够进行支承,此外,通过将接触角α设定为较大的值,也能够达到增强推力负荷承载能力的效果。此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10,如图10所示,也可以适用于4 5列的滚珠轴承IlA IlE的多列组合,以使得能够承载一方向的较大负荷。即,连接位于轴向中间位置的滚珠轴承IlA的滚珠中心O至外圈滚道沟12a内的接触椭圆C的径向两端点a、b的各连线的延长线La、Lb,至少通过该滚珠轴承IlA的外圈12的外周面和右侧的滚珠轴承IlB的外圈12的轴向端部平面12e中的一者。此外,连接位于滚珠轴承IlA的滚珠中心O至内圈滚道沟13a内的接触椭圆C的径向两端点a、b的各连线的延长线La、Lb,至少通过该滚珠轴承IlA的内圈13的内周面和左侧的滚珠轴承IlD的内圈13的轴向端部平面13e中的一者。第三实施方式以下,參照图11和图12,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30进行说明。此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记相同的符号,省略或简化其说明。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30中,组合配置有三列的角接触球轴承31A、31B、31C。其中,两列的角接触球轴承31A、31B并列配置,并且,将两列的角接触球轴承31B、31C进行背面组合配置。各角接触球轴承31A、31B、31C具有在内周面具有外圈滚道沟32a的外圈32、在外周面具有内圈滚道沟33a的内圈33、在外圈滚道沟32a和内圈滚道沟33a之间具有接触角α且滚动自如地进行配置的滚珠34、以及用于保持该滚珠34的保持器(省略了图示)。作为各角接触球轴承31A、31B、31C,使用了内外径尺寸和宽度尺寸相当于ISO规格的标准轴承的轴承。外圈32的轴向ー侧(图中,右側)的沟肩32b形成为高于轴向另外ー侧(图中,左侦D的沟肩32c,使得相对于滚珠34的中心,接触角α的延长线L通过ー侧的外圈滚道沟32a较长。此外,相对于滚珠34的 中心,在与接触角α的延长线L通过ー侧呈相反侧的外圈32的沟肩32c上,以朝向轴向另外一侧孔径扩大的方式倾斜的沉孔32d形成于内周面。该沉孔32d为在轴承组装时用于插入滚珠所需的形状。沉孔32d的倾斜角β优选为3度以上15度以下。如果倾斜角β小于3度,则外圈端面的开ロ部变窄,组装时,难以实施滚珠34的插入。此外,通过使倾斜角β为15度以下,则能够确保沉孔侧的轴向端部平面的平面宽度。此外,从组装时滚珠的插入性能的观点出发,通过确定接触角α来给出沉孔32d的孔ロ位置32dl (沉孔32d与外圈滚道沟32a的边界位置)。另ー方面,在内圈33的沟肩33b、33c中,轴向ー侧的沟肩33b形成为较低的位置,以将截面为倾斜形状的未图示的保持器插入内外圈32、33之间。此外,内圈33的轴向另外一侧的沟肩33c形成为高于轴向ー侧的沟肩33b,使得相对于滚珠34的中心,接触角α的延长线L所通过ー侧的内圈滚道沟33a较长。此外,各滚珠轴承31A、31B、31C的接触角α被设定为60度以上,与图19 (a)的滚珠轴承200相同,当相邻的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31A、31B不藉助外环隔圈和内环隔圈进行配置时,构成为一方的滚珠轴承31A的接触角α的延长线L不与另外一方的滚珠轴承31Β的外圈32的轴向端部平面32e相交;另外一方的滚珠轴承31B的接触角α的延长线L不与一方的滚珠轴承31Α的内圈33的轴向端部平面33e相交。即,分别使滚珠轴承31A、31B的外圈32之间、内圈33之间进行抵接配置吋,滚珠轴承31A的接触角α的延长线L将通过比滚珠轴承31Β的外圈32的轴向端部平面32e更靠近内径的ー侧;滚珠轴承31B的接触角α的延长线L将通过比滚珠轴承31Α的内圈33的轴向端部平面33e更靠近外径的一侦U。由此,在各滚珠轴承31A、31B、31C中,将接触角α设定为较大的值,以使得轴向的承载负荷増大。此外,在并列组合的两列角接触球轴承31Α、31Β的外圈32彼此之间以及内圈33的彼此之间,分别配置有外环隔圈42和内环隔圈43。并且,左侧的滚珠轴承31Α的接触角α的延长线L将通过外环隔圈42的轴向端部平面42a,右侧的滚珠轴承IlB的接触角α的延长线L则通过内环隔圈43的轴向端部平面43a。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外环隔圈42的内径尺寸及内环隔圈43的外径尺寸,以满足该条件。例如,如图12所示,在内径d为50mm、外径D为110mm、宽度B为27mm、接触角α为60°、滚珠直径Da为20. 638_、沉孔32d的倾斜角β为5°的滚珠轴承31Α、31Β中,以相对的轴向端部平面彼此之间互相抵接的方式配置滚珠轴承31Α、31Β的情况下,左侧的滚珠轴承31Α的接触角α的延长线L不与右侧的滚珠轴承31Β的外圈32的轴向端部平面32e相交;右侧的滚珠轴承31B的接触角α的延长线L不与左侧的滚珠轴承31Α的内圈33的轴向端部平面33e相交。但是,如本实施方式所示,通过设置宽度为5mm的外环隔圈42和内环隔圈43,左侧的滚珠轴承31A的接触角α的延长线L通过外环隔圈42的轴向端部平面42a ;右侧的滚珠轴承31Β的接触角α的延长线L通过内环隔圈43的轴向端部平面
43a。这样,通过满足上述条件,在多列组合滚珠轴承30承受了非常大的推力负荷的情况下,滚珠34和内外圈32、33的滚道沟32a、33a的接触部之间所发生的接触角方向的负荷,不是仅由滚珠轴承31A、31B的内外圈32、33来承载,能够由外环隔圈42和内环隔圈43来支承该负荷。其结果,该负荷除了外环隔圈42和内环隔圈43之外,相邻的轴承31B、31A中也可以支承,大幅減少了作用于该滚珠轴承31A、31B的内外圈的弯曲应力,能够防止套圈发生破损、裂缝等故障。其结果,也能够增大作为多列组合滚珠轴承的承载负荷阈值。此外,随着外环隔圈42和内环隔圈43的宽度的増大,接触角α的延长线L不通过相邻的轴承31Β、31Α的轴向端部平面内,而与壳体的内周面、或者轴的外周面相交,此时,该负荷能够由这些部件支承。増大外环隔圈42和内环隔圈43的宽度这ー举措,在承载负 荷这一点上没有特别的问题。此外,第三实施方式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30,如图13所示,也可以适用于4 5列的滚珠轴承31Α 31Ε的多列组合,以使得能够承载一方向的较大负荷。即,藉助外环隔圈42和内环隔圈43将4列滚珠轴承31B、31A、31D、31E分别并列组合配置,例如,位于轴向中间位置的滚珠轴承3IA的接触角α的延长线L通过在轴向一侧邻接的外环隔圈42的轴向端部平面42a和在轴向另外一侧邻接的内环隔圈43的轴向端部平面43a。第四实施方式以下,參照图14和图15,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30进行说明。此外,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记相同的符号,省略或简化其说明。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如图14和图15所示,具有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另ー方面,将第三实施方式中所规定的角接触球轴承的接触角延长线所通过的位置,代之以规定了连接滚珠中心至滚道沟内的接触椭圆的径向两端点的各连线的延长线所通过的位置。S卩,各滚珠轴承31A、31B、31C的接触角α被设定为60度以上,与图19(b)的滚珠轴承200相同,当相邻的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31Α、31Β不藉助外环隔圈和内环隔圈进行配置时,构成为连接一方的滚珠轴承31Α的滚珠中心O至外圈滚道沟内32a内的接触椭圆C的径向两端点a、b的各连线的延长线La、Lb中的至少ー者,不与另外一方的滚珠轴承31B的外圈32的轴向端部平面32e相交;连接另外一方的滚珠轴承31B的滚珠中心O至内圈滚道沟33a内的接触椭圆C的径向两端点a、b的各连线的延长线La、Lb中的至少ー者,不与一方的滚珠轴承31A的内圈33的轴向端部平面33e相交。即,在使滚珠轴承31A、31B的外圈32之间、内圈33之间分别抵接进行配置时,连接滚珠轴承31A的滚珠中心O至外圈滚道沟内32a内的接触椭圆C的径向端点b的连线的延长线Lb,将通过比滚珠轴承31B的外圈32的轴向端部平面32e更靠近内径的ー侧;连接滚珠轴承31B的滚珠中心O至内圈滚道沟33a内的接触椭圆C的径向端点a的连线的延长线La,则通过比滚珠轴承31A的内圈33的轴向端部平面33e更靠近外径的ー侧。由此,各滚珠轴承31A、31B、31C中,将接触角α设定为较大的值,以使得轴向的承载负荷増大。
此外,在并列组合的两列角接触球轴承31A、31B的外圈32彼此之间以及内圈33的彼此之间,分别配置有外环隔圈42和内环隔圈43。并且,连接左侧的滚珠轴承31A的滚珠中心O至外圈滚道沟32a内的接触椭圆C的径向两端点a、b的各连线的延长线La、Lb,通过外环隔圈42的轴向端部平面42a。此外,连接右侧的滚珠轴承3IB的滚珠中心O至内圈滚道沟33a内的接触椭圆C的径向两端点a、b的各连线的延长线La、Lb,通过内环隔圈43的轴向端部平面43a。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外环隔圈42的内径尺寸以及内环隔圈43的外径尺寸,以满足这些条件。例如,如图15所示,在内径d为50mm、外径D为110mm、宽度B为27mm、接触角α为60°、滚珠直径Da为20. 638_、沉孔32d的倾斜角β为5°的滚珠轴承31Α、31Β中,以相对的轴向端部平面彼此之间互相抵接的方式配置滚珠轴承31Α、31Β的情况下,连接左侧的滚珠轴承31Α的滚珠中心O至外圈滚道沟32a内的接触椭圆C的径向两端点a、b的各连线的延长线La、Lb的至少ー者,不与右侧的滚珠轴承31B的外圈32的轴向端部平面32e相交;连接右侧的滚珠轴承31B的滚珠中心O至内圈滚道沟33a内的接触椭圆C的径向两端点a、b的各连线的延长线La、Lb的至少ー者,不与左侧的滚珠轴承31A的内圈33的轴向端部平面33e相交。但是,如本实施方式所示,通过设置宽度为5mm的外环隔圈42和内环隔圈43,连接左侧的滚珠轴承31A的滚珠中心O至外圈滚道沟32a内的接触椭圆C的径向两端点a、b的各连线的延长线La、Lb,通过外环隔圈42的轴向端部平面42a ;连接右侧的滚珠轴承31B的滚珠中心O至内圈滚道沟33a内的接触椭圆C的径向两端点a、b的各连线的延长线La、Lb,通过内环隔圈43的轴向端部平面43a。这样,通过满足上述条件,在多列组合滚珠轴承30承受了非常大的推力负荷吋,滚珠34和内外圈32、33的滚道沟32a、33a的接触部之间所发生的接触角方向的负荷,不是仅由滚珠轴承31A、31B的内外圈32、33来承载,能够由外环隔圈42和内环隔圈43来支承该负荷。其结果,该负荷除了外环隔圈42和内环隔圈43之外,相邻的轴承31B、31A中(也可以进行支承),大幅減少了作用于该滚珠轴承31A、31B的内外圈的弯曲应力,能够防止套圈发生破损、裂缝等故障。其结果,也能够增大作为多列组合滚珠轴承的承载负荷阈值。此外,随着外环隔圈42和内环隔圈43的宽度的増大,连接滚珠中心O至外圈滚道沟32a或者内圈滚道沟33a内的接触椭圆C的径向两端点a、b的各连线的延长线La、Lb不通过相邻的轴承31B、31A的轴向端部平面内,而与壳体的内周面、或者轴的外周面相交,但是,此时,该负荷能够由这些部件支承。増大外环隔圈42和内环隔圈43的宽度这ー举措,在承载负荷这一点上没有特别的问题。关于其它的构成和作用,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此外,第四实施方式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30,如图16所示,也可以适用于4 5列的滚珠轴承31A 31E的多列组合,以使得能够承载一方向的较大负荷。即,藉助外环隔圈42和内环隔圈43将4列滚珠轴承31B、31A、31D、31E分别并列组合配置,例如,连接位于轴向中间位置的滚珠轴承31A的滚珠中心O至外圈滚道沟32a内的接触椭圆C的径向两端点a、b的各连线的延长线La、Lb,通过在轴向一侧邻接的外环隔圈42的轴向端部平面42a。此外,连接滚珠轴承31A的滚珠中心O至内圈滚道沟33a内的 接触椭圆C的径向两端点a、b的各连线的延长线La、Lb,通过在轴向另外ー侧邻接的内环隔圈43的轴向端部平面43a。
此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进行各种适当的变形和改进。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外圈侧设置了沉孔,也可以在内圈侧设置沉孔,该情况下通过适当设定内圈13的沉孔的倾斜角也可以获得与各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虽然參照特定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了详细的说明,但是作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明确得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更改和修正。本申请基于2011年2月2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1_040056、2011年2月2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1-040057、2011年6月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1-129271以及2011年6月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1-129272,其内容作为參照记入本说明书中。权利要求
1.ー种多列组合滚珠轴承,其特征在于其至少具有并列组合的两列滚珠轴承,各所述滚珠轴承的外圈和内圈的至少一方的沟肩上形成有沉孔, 所述滚珠轴承的内外径尺寸和宽度尺寸相当于ISO规格的标准轴承, 所述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中的任一滚珠轴承的接触角的延长线,通过与该滚珠轴承在轴向ー侧邻接的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的轴向端部平面;所述邻接的滚珠轴承的接触角的延长线,通过所述任一滚珠轴承的轴向端部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其特征在于 以并列组合的方式配置至少三列的所述滚珠轴承, 该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中,位于轴向中间位置的所述滚珠轴承的接触角的延长线,通过在轴向两侧相邻的各滚珠轴承的轴向端部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珠轴承的接触角、所述滚珠轴承的沉孔的倾斜角以及所述滚珠轴承的滚珠直径分别设定为使得所述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中的任一滚珠轴承的接触角的延长线,通过与该滚珠轴承在轴向ー侧邻接的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的轴向端部平面;所述邻接的滚珠轴承的接触角的延长线,通过所述任一滚珠轴承的轴向端部平面。
4.ー种多列组合滚珠轴承,其特征在于其至少具有并列组合的两列滚珠轴承,各所述滚珠轴承的外圈和内圈的至少一方的沟肩上形成有沉孔, 所述滚珠轴承的内外径尺寸和宽度尺寸相当于ISO规格的标准轴承, 从所述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中的任一滚珠轴承的滚珠中心连接至外圈滚道沟内的接触椭圆的径向两端点的各连线的延长线,通过该任一滚珠轴承的外圈的外周面和与该滚珠轴承在轴向ー侧邻接的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的外圈的轴向端部平面中的至少ー者;从所述邻接的滚珠轴承的滚珠中心连接至内圈滚道沟内的接触椭圆的径向两端点的各连线的延长线,通过该邻接的滚珠轴承的内圈的内周面和所述任ー滚珠轴承的内圈的轴向端部平面中的至少ー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其特征在于 以并列组合的方式配置至少三列所述滚珠轴承, 该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中,从位于轴向中间位置的所述滚珠轴承的滚珠中心连接至外圈滚道沟内的接触椭圆的径向两端点的各连线的延长线,通过该滚珠轴承的外圈的外周面和在轴向ー侧邻接的滚珠轴承的外圈的轴向端部平面中的至少ー者,同吋,从位于所述轴向中间位置的滚珠轴承的滚珠中心连接至内圈滚道沟内的接触椭圆的径向两端点的各连线的延长线,通过该滚珠轴承的内圈的内周面和在轴向另一侧邻接的滚珠轴承的内圈的轴向端部平面中的至少ー者。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珠轴承的接触角、所述滚珠轴承的沉孔的倾斜角以及所述滚珠轴承的滚珠直径分别设定为使得从所述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中的任一滚珠轴承的滚珠中心连接至外圈滚道沟内的接触椭圆的径向两端点的各连线的延长线,通过该任一滚珠轴承的外圈的外周面和与该滚珠轴承在轴向ー侧邻接的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的外圈的轴向端部平面中的至少一者;从所述邻接的滚珠轴承的滚珠中心连接至内圈滚道沟内的接触椭圆的径向两端点的各连线的延长线,通过该邻接的滚珠轴承的内圈的内周面和所述任ー滚珠轴承的内圈的轴向端部平面中的至少ー者。
7.—种多列组合滚珠轴承,其特征在于其至少具有并列组合的两列滚珠轴承,各所述滚珠轴承的外圈和内圈的至少一方的沟肩上形成有沉孔, 所述滚珠轴承的内外径尺寸和宽度尺寸相当于ISO规格的标准轴承, 相邻的所述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之间,配置有外环隔圈和内环隔圏, 相邻的所述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中,一方的所述滚珠轴承的接触角的延长线,通过所述外环隔圈和所述内环隔圈其中之一的轴向端部平面;另外一方的所述滚珠轴承的接触角的延长线,通过所述外环隔圈和所述内环隔圈中的另外一方的轴向端部平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其特征在于 相邻的所述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在不藉助所述外环隔圈和所述内环隔圈进行配置吋,所述一方的滚珠轴承的接触角的延长线,不与所述另外一方的滚珠轴承的轴向端部平面相 交;所述另外一方的滚珠轴承的接触角的延长线,不与所述一方的滚珠轴承的轴向端部平面相交。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其特征在于 藉助所述外环隔圈和所述内环隔圈分别以并列组合的方式配置至少三列所述滚珠轴承, 该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中,位于轴向中间位置的所述滚珠轴承的接触角的延长线,通过在轴向一侧邻接的所述外环隔圈的轴向端部平面和在轴向另外一侧邻接的所述内环隔圈的轴向端部平面。
10.ー种多列组合滚珠轴承,其特征在于其至少具有并列组合的两列滚珠轴承,各所述滚珠轴承的外圈和内圈的至少一方的沟肩上形成有沉孔, 所述滚珠轴承的内外径尺寸和宽度尺寸相当于ISO规格的标准轴承, 相邻的所述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之间配置有外环隔圈和内环隔圏, 相邻的所述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中,从一方的所述滚珠轴承的滚珠中心连接至外圈滚道沟内的接触椭圆的径向两端点的各连线的延长线,通过所述外环隔圈的轴向端部平面;从另外一方的所述滚珠轴承的滚珠中心连接至内圈滚道沟内的接触椭圆的径向两端点的各连线的延长线,通过所述内环隔圈的轴向端部平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其特征在于 相邻的所述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不藉助所述外环隔圈和所述内环隔圈进行配置吋,从所述一方的滚珠轴承的滚珠中心连接至外圈滚道沟内的接触椭圆的径向两端点的各连线的延长线中的至少ー者,不与所述另外一方的滚珠轴承的轴向端部平面相交;从所述另外一方的滚珠轴承的滚珠中心连接至内圈滚道沟内的接触椭圆的径向两端点的各连线的延长线中的至少ー者,不与所述一方的滚珠轴承的轴向端部平面相交。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多列组合滚珠轴承,其特征在于 藉助所述外环隔圈和所述内环隔圈分别以并列组合的方式配置至少三列所述滚珠轴承, 该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中,从位于轴向中间位置的所述滚珠轴承的滚珠中心连接至外圈滚道沟内的接触椭圆的径向两端点的各连线的延长线,通过在轴向一侧邻接的所述外环隔圈的轴向端部平面;从位于所述轴向中间位置的滚珠轴承的滚珠中心连接至内圈滚道沟内的接触椭圆的径向两端点的各连线的延长线,通过在轴向另ー侧邻接的所述内环隔圈的 轴向端部平面。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列组合滚珠轴承(10),其至少具有两列并列组合的滚珠轴承(11A、11B),各滚珠轴承(11A、11B)的外圈(12)的沟肩(12c)上形成有沉孔(12d)。滚珠轴承(11A、11B)的内外径尺寸和宽度尺寸相当于ISO规格的标准轴承,滚珠轴承(11A)的接触角α的延长线L,通过与滚珠轴承(11A)在轴向一侧邻接的滚珠轴承(11B)的轴向端部平面(12e),邻接的滚珠轴承(11B)的接触角α的延长线L,通过滚珠轴承(11A)的轴向端部平面(13e)。由此,即使承载了非常大的推力负荷,也能够防止套圈的破损和裂缝等故障。
文档编号B23Q5/40GK102650317SQ20121003558
公开日2012年8月29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25日
发明者冈本晋, 胜野美昭 申请人: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