铆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077287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铆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揭示了一种铆机,其中,所述铆机包括:置于平台上的检测单元,工装,切换单元,工装识别单元及自动卸料单元;所述切换单元包括:第一切换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切换连接部贴合的第二切换连接部,分别与第一切换连接部及第二切换连接部连接的第三切换连接部,置于第二切换连接部上方的第一切换感应部,及穿透第一切换感应部并伸入到所述第二切换连接部内部的第二切换感应部;其中,所述第一切换连接部上开有第一切换孔,所述第二切换连接部上开有第二切换孔及第三切换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铆机,通过判断两个切换感应部的工作状态来切换不同型号的工装,本发明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专利说明】铆机【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铆机。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生活中的小零件都是通过铆机压制生产出来的。
[0003]传统的铆机只能对一种型号的工装进行加工,使铆机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铆机。
[0005]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一种铆机,其包括:置于平台上的检测单元,工装,切换单元,工装识别单元及自动卸料单元;所述切换单元包括:第一切换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切换连接部贴合的第二切换连接部,分别与第一切换连接部及第二切换连接部连接的第三切换连接部,置于第二切换连接部上方的第一切换感应部,及穿透第一切换感应部并伸入到所述第二切换连接部内部的第二切换感应部;其中,所述第一切换连接部上开有第一切换孔,所述第二切换连接部上开有第二切换孔及第三切换孔。
[0006]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切换连接部可贴合所述第二切换连接部左右移动。
[000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切换连接部的头部置于所述第二切换感应部的正下方。
[0008]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切换孔与所述第二切换孔大小相同,且中心点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000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切换连接部同时穿透所述第一切换孔及所述第二切换孔。
[0010]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连接部同时穿透不同的第一切换孔及第二切换孔时,对应的工装型号不同。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铆机,通过判断两个切换感应部的工作状态来切换不同型号的工装,本发明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铆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铆机中检测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不的柳机中工装的后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铆机中切换单元的局部透视前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的铆机中切换单元的局部透视右视图;
图6为图1所示的铆机中工装识别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的铆机中自动卸料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13]其中,附图标记为:铆机,100 ;平台,10 ;检测单元,20 ;检测感应部,21 ;检测连接部,22 ;检测感应探头,221 ;弹簧,23 ;工装,30 ;工装孔,31 ;把手,32 ;切换单元,40 ;第一切换连接部,41 ;第一切换孔,411 ;第二切换连接部,42 ;第二切换孔,421 ;第三切换孔,422 ;第三切换连接部,43 ;第一切换感应部,44 ;第二切换感应部,45 ;工装识别单元,50 ;第一识别连接部,51 ;识别孔,511 ;第二识别连接部,52 ;识别柱,53 ;自动卸料单元,60 ;底座,61 ;底座槽孔,611 ;第一卸料连接部,62 ;第二卸料连接部,63 ;卸料轴孔,631 ;第三卸料连接部,64 ;第一卸料连接轴,641 ;第二卸料连接轴,642 ;第四卸料连接部,65 ;第五卸料连接部,66 ;螺丝661。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说明的是,所述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所述实施例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0015]请参见图1所示,铆机100包括平台10,置于平台10上的检测单元20,工装30,切换单元40,工装识别单元50,自动卸料单元60。
[0016]请参见图2所示,置于铆机100内部的检测单元20包括检测感应部21,在所述检测感应部21内部上下移动的检测连接部22 ;套在所述检测连接部22上端的弹簧23 ;其中所述检测连接部22下端还设置有检测感应探头221。
[0017]优选的,所述检测感应部21的内部为U型结构;
优选的,所述检测连接部22上端在所述检测感应部21的U型结构内上下移动; 优选的,所述弹簧23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检测感应部21上;
优选的,所述检测感应探头221与衬套(图中未示出)相抵接。
[0018]结合图1,图2所示,当铆机100上未安装衬套时,检测连接部22,弹簧23置于原位置不动,检测连接部22处于原位置不移动,铆机100发出警报,停止工作;当铆机100上安装有衬套时,检测感应探头221抵接衬套,并推动检测连接部22在检测感应部21的U型结构内向上移动,此时,弹簧23被压缩,铆机继续工作。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铆机100,通过检测单元20,可以检测到铆机100上是否安装衬套,只有当铆机100上安装有衬套时,铆机才工作,防止半成品掺入成品中,本铆机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0020]请参见图3所示,工装30包括工装孔31,把手32 ;操作者握持工装两端把手32,可以将工装30左右推动。
[0021]请参见图4,图5所示,切换单元40包括第一切换连接部41,与所述第一切换连接部41贴合的第二切换连接部42,分别与所述第一切换连接部41及所述第二切换连接部42连接的第三切换连接部43,置于所述第二切换连接部42上方的第一切换感应部44及穿透所述第一切换感应部44并伸入到所述第二切换连接部42内部的第二切换感应部45 ;其中,在所述第一切换连接部41上开有第一切换孔411 ;在所述第二切换连接部42上开有第二切换孔421及第三切换孔422。
[0022]优选的,所述第一切换连接部41可贴合所述第二切换连接部42左右移动; 优选的,所述第一切换孔411与所述第二切换孔421大小相同,且中心点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优选的,所述第三切换连接部43的头部通过第一切换孔411穿透所述第一切换连接部41,同时穿过第二切换孔421并插入到所述第二切换连接部42的内部,且所述第三切换连接部43的头部位于所述第二切换感应部45的正下方。
[0023]优选的,所述第三切换孔422垂直所述第二切换孔421及第三切换孔422 ;
结合图1,图3,图4,图5所示,当工装30的为第一种型号时,移动所述第一切换连接
部41,当左侧第一切换孔411与左侧第二切换孔421重合时,将所述第三切换连接部43透过左侧第一切换孔411,左侧第二切换孔421插入到第二切换连接部42的内部,并保证第三切换连接部43的头部置于左侧第二切换感应部45的正下方,此时,左侧第二切换感应部45工作;当工装30的型号不同于第一种型号时,重复以上过程,当右侧第一切换孔411与右侧第二切换孔421重合时,将所述第三切换连接部43透过右侧第一切换孔411,右侧第二切换孔421插入到第二切换连接部42的内部,并保证第三切换连接部43的头部置于右侧第二切换感应部45的正下方,此时,右侧第二切换感应部45工作。
[00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铆机100,通过切换单元40中两个切换感应部的工作状态来切换不同型号的工装30,本发明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0025]请参见图6所示,工装识别单元50包括第一识别连接部51,覆盖所述第一识别连接部51并与第一识别连接部51垂直连接的第二识别连接部52,置于所述第一识别连接部51及第二识别连接部52所形成的空间内的识别柱53 ;其中,所述第一识别连接部51上开有识别孔511,所述识别柱53前端与识别孔511相契合。
[0026]优选的,至少有2个识别柱置于所述识别孔的边缘位置或插入到识别孔的内部。
[0027]结合图1,图3,图6所示,握持把手32,推动工装30在平台10上左右移动,使所述工装孔31与识别柱53中的一个透过所述识别孔511相互对应;所述工装孔31通过与不同的识别柱53相对应,来判断当前工装20的型号。
[00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铆机100,通过工装识别单元50中工装孔31与位置不同的识别柱53相对应来判断工装20的型号。
[0029]请参见图7所示,所述自动卸料单元60包括底座61,固定在底座61上的第一卸料连接部62,固定与所述第一卸料连接部62连接的第二卸料连接部63,活动与所述第二卸料连接部63连接的第三卸料连接部64,活动与所述第三卸料连接部64连接的第四卸料连接部65,及置于所述第四卸料连接部65上的第五卸料连接部66 ;其中,所述底座61两侧开有对称的底座槽孔611,所述第二卸料连接部63下端开有卸料轴孔631,所述第三卸料连接部64上端设置有第一卸料连接轴641,中部设置有第二卸料连接轴642,所述第五卸料连接部66上端安装有螺丝661并通过螺丝661被固定在所述第四卸料连接部65上,所述第五卸料连接部66可以在平面内成角度运动。
[0030]优选的,所述第一卸料连接轴641在所述卸料轴孔631内转动;
优选的,所述第二卸料连接轴642在底座槽孔611上做上下运动;
结合图1,图7所示,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二卸料连接轴642置于所述底座槽孔611的最下方,所述第四卸料连接部65及所述第五卸料连接部66与水平面的夹角为O度,待加工工件(图中未示出)置于所述第五卸料连接部66上;当检测到工件加工完成时,所述第一卸料连接部62向上拉起,带动所述第二卸料连接部63向上运动,所述第一卸料连接轴641在所述卸料轴孔631内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三卸料连接部64向上运动,当所述第二卸料连接轴642运动到所述底座槽孔611最上端时,运动停止,此时,所述第五卸料连接部66与水平面形成一个坡度,加工完成的工件可以沿着坡度在惯性的作用下滑到卸料槽(图中未示出)中。
[003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铆机100中,通过自动卸料单元60实现铆机的自动卸料功能,替代传统的人工卸料方式,该装置结构简单,节约成本,省时省力,易于操作。
[0032]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0033]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
1.一种铆机,包括:置于平台上的检测单元,工装,切换单元,工装识别单元及自动卸料单元; 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单元包括:第一切换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切换连接部贴合的第二切换连接部,分别与第一切换连接部及第二切换连接部连接的第三切换连接部,置于第二切换连接部上方的第一切换感应部,及穿透第一切换感应部并伸入到所述第二切换连接部内部的第二切换感应部;其中,所述第一切换连接部上开有第一切换孔,所述第二切换连接部上开有第二切换孔及第三切换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换连接部可贴合所述第二切换连接部左右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切换连接部的头部置于所述第二切换感应部的正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换孔与所述第二切换孔大小相同,且中心点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切换连接部同时穿透所述第一切换孔及所述第二切换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部穿透不同的第一切换孔及第二切换孔时,对应的工装型号不同。
【文档编号】B21J15/10GK103909199SQ201310004638
【公开日】2014年7月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7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7日
【发明者】沈皓然 申请人:苏州工业园区高登威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