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焊缝弧焊接头及其形成方法

文档序号:3111325阅读:518来源:国知局
角焊缝弧焊接头及其形成方法
【专利摘要】在至少一个金属部件的表面形成至少一个不同于通过角焊缝弧焊而形成的角焊缝焊道(3)的、通过弧焊而形成的补强用焊道(32)。补强用焊道(32)按照与角焊缝焊道(3)成45~135°的角度且与角焊缝焊道(3)重叠的方式形成。可以将补强用焊道(32)的长度的总和l1设为例如角焊缝焊道(3)的长度L的0.5倍以上。
【专利说明】角焊缝弧焊接头及其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角焊缝弧焊接头及其形成方法,特别是为了将多个金属部件进行角焊 缝弧焊而适合使用的角焊缝弧焊接头及其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例如在汽车领域,为了保护环境,要求由车体的轻量化带来的燃料效率的提高,同 时要求碰撞安全性的提高。因此,使用高强度钢板进行薄壁化,同时将车体结构最优化,从 而谋求车体的轻量化和碰撞安全性的提高,迄今为止进行了各种研究。
[0003] 对于谋求车体的轻量化的高强度钢板还要求疲劳强度。通常,已知母材的疲劳强 度与钢板强度成比例地增加,但是,焊接接头的疲劳强度即使钢板强度增加也基本不会增 力口。这会阻碍由高强度薄钢板的使用所带来的车体的轻量化。
[0004] 特别是悬架臂、发动机架等行走部件由于焊接部的疲劳强度成为问题,所以轻量 化困难。在这些行走部件的焊接中,由于通常采用角焊缝弧焊,所以提高角焊缝弧焊接头的 疲劳强度成为课题。以下,将"角焊缝弧焊接头"根据需要记载为"角接接头"。
[0005] 针对这样的课题,专利文献1中,基于搭接角接接头的疲劳强度与缝边部的曲率 半径有关系、且该曲率半径依赖于焊接金属的化学成分的见解,公开了将焊接金属的化学 成分最优化并增大缝边部的曲率半径、降低应力集中而提高疲劳强度的方法。
[0006] 但是,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方法没有降低向根部的应力集中的效果。此外,若向缝 边部的应力集中降低,则相对地向根部的应力集中明显化,有可能以根部作为起点而发生 疲劳破坏。
[0007] 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焊道结构,其在钢板的一面对接另一钢板的端面,在对 接部分的两侧形成角焊缝焊道,进而将该焊道延长。
[0008] 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焊道结构是通过使缝边部远离另一钢板的端部从而缓和向 缝边部的应力集中的结构。但是,并没有降低向根部的应力集中的效果,并且,对于搭接角 接接头,也基本没有缝边部的应力集中降低效果,无法有效地抑制疲劳破坏的发生。
[0009] 此外,在专利文献3中,提出了在肋板的绕角焊中,进行主板与肋板的角焊缝焊接 后,冷却至室温,然后通过在肋板的端部按照与"肋板厚+2 X角焊缝焊脚长度"相比延长 "2X角焊缝焊脚长度"以上的方式配置直线焊接,从而降低焊接部的残余应力及应力集中 并提1?疲劳强度的技术。
[0010] 但是,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技术中作为对象的钢材以15?25mm的厚板作为对象, 无法适用于汽车的行走部件等中使用的3. 6mm以下左右的薄钢板的焊接部。即,在薄板的T 字接头中,从焊接效率的观点出发基本不会从两侧对坚板(相当于肋板的板)进行角焊缝 焊接。此外,若像绕焊那样进行薄板的端部的焊接,则因焊接时的线能量,坚板焊接部的端 部烧穿,产生咬边缺陷。
[0011] 进而,相对于专利文献3中的课题即焊接部的残余应力,在厚板的焊接部中,因母 材自身的约束,焊接部的残余应力提高。与此相对,在薄板的焊接中,由于板能够容易地向 面外变形所以残余应力变得比较小。另一方面,在薄板的焊接部件中由于面外变形容易,所 以若输入拉伸的载荷则焊接部扭曲,不仅焊接缝边部有时根部的应力集中也提高,必须想 出抑制由这两者产生的龟裂的技术。
[0012] 如上所述,在搭接角接接头、单侧角焊缝弧焊接头等接头形式中,当被负载引起根 部的开口那样的载荷时,有时根部的应力集中的程度变得比缝边部的应力集中程度大。但 是,并没有提出降低向根部的应力集中,从而有效地抑制以根部作为起点的疲劳破坏的发 生的方法。
[0013] 现有技术文献
[0014] 专利文献
[0015]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06-340947号公报
[0016]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09-253843号公报
[0017] 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平08-198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8]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19] 本发明鉴于上述实际情况,目的是在金属部件的角焊缝弧焊接头中,抑制以缝边 部及根部中的一者或两者作为起点的疲劳破坏的发生。
[0020]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0021] 本发明人对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判明,在将金属部件与 金属部件进行角焊缝弧焊而成的焊接接头中,若以角焊缝焊道作为起点,在至少一个金属 部件的表面,在与该角焊缝焊道同一面内以所需的角度形成至少一个不同于角焊缝焊道的 其他焊道,则焊接接头的疲劳强度显著提高。
[0022]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见解而完成的,其主旨如下所述。
[0023] 本发明的角焊缝弧焊接头的特征在于,
[0024] 其是将金属部件与金属部件进行角焊缝弧焊而形成的角焊缝弧焊接头,
[0025] 在至少一个金属部件的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不同于通过上述角焊缝弧焊而形成 的角焊缝焊道的、通过弧焊而形成的补强用焊道,
[0026] 上述补强用焊道按照与上述角焊缝焊道成45?135°的角度且与上述角焊缝焊 道重叠的方式形成,并且按照满足下述(al)、(b)及(c)的条件的方式形成。
[0027] (al)补强用焊道的长度的总和1彡LX0. 5
[0028] (b)补强用焊道的高度h彡t/2
[0029] (c)补强用焊道的宽度w彡2. 5t
[0030] L :角焊缝焊道的长度(mm)
[0031] t :形成补强用焊道的金属部件的厚度(mm)
[0032] 此外,在本发明的角焊缝弧焊接头的其他例子中,角焊缝弧焊接头的特征在于,
[0033] 其是通过将金属部件与金属部件进行角焊缝弧焊而形成的角焊缝弧焊接头,
[0034] 在至少一个金属部件的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不同于通过上述角焊缝弧焊而形成 的角焊缝焊道的、通过弧焊而形成的补强用焊道,
[0035] 上述补强用焊道按照在从上述角焊缝焊道的始端及终端中的至少任一个位置至 沿着形成有上述角焊缝焊道的方向仅离开上述角焊缝焊道的长度的1/4的长度的位置为 止的范围内、与上述角焊缝焊道成45?135°的角度且与上述角焊缝焊道重叠的方式形 成,并且按照满足下述(a2)、(b)及(c)的条件的方式形成。
[0036] (a2) 1个补强用焊道的长度1彡max {2 XWf,D}
[0037] (b)补强用焊道的高度h彡t/2
[0038] (c)补强用焊道的宽度w彡2. 5t
[0039] Wf :角焊缝焊道的宽度(mm)
[0040] D :补强用焊道与在角焊缝焊道的始端及终端的位置中较接近该补强用焊道的一 端之间的距离(_)
[0041] max{2XWf,D} :2XWf 及 D 中较大的值
[0042] L :角焊缝焊道的长度(mm)
[0043] t :形成补强用焊道的金属部件的厚度(mm)
[0044] 此外,相对于角焊缝焊道所形成的上述补强用焊道的数目η也可以满足下述的 (d)的条件。
[0045] (d) L/n ^ 50t
[0046] L :角焊缝焊道的焊道长度(mm)
[0047] t :形成补强用焊道的金属部件的厚度(mm)
[0048] 此外,上述补强用焊道也可以以上述角焊缝焊道作为起点形成于一个金属部件的 表面。
[0049] 此外,上述补强用焊道也可以横穿上述角焊缝焊道地形成于两个金属部件的表 面。
[0050] 此外,也可以使上述焊接接头为将金属部件与金属部件搭接并进行角焊缝弧焊而 形成的焊接接头。
[0051] 此外,在角焊缝弧焊接头的第1形态及第2形态中,
[0052] 也可以使上述焊接接头为将金属部件的端部载置于金属部件的面上并进行角焊 缝弧焊而形成的焊接接头。
[0053] 此外,角焊缝弧焊接头的形成方法的特征在于,
[0054] 其是将金属部件与金属部件进行角焊缝弧焊而形成焊接接头的角焊缝弧焊接头 的形成方法,
[0055] 在通过上述角焊缝弧焊形成角焊缝焊道、并且在至少一个钢部件的表面通过不同 于该角焊缝弧焊的其他弧焊形成至少一个补强用焊道时,
[0056] 上述补强用焊道按照与上述角焊缝焊道成45?135°的角度且与上述角焊缝焊 道重叠的方式形成,并且按照满足下述(al)、(b)及(c)的条件的方式形成。
[0057] (al)补强用焊道的长度的总和1彡LX0· 5
[0058] (b)补强用焊道的高度h彡t/2
[0059] (c)补强用焊道的宽度w彡2. 5t
[0060] L :角焊缝焊道的长度(mm)
[0061] t :形成补强用焊道的金属部件的厚度(mm)
[0062] 此外,在角焊缝弧焊接头的形成方法的其他例子中,角焊缝弧焊接头的形成方法 的特征在于,
[0063] 其是将金属部件与金属部件进行角焊缝弧焊而形成焊接接头的角焊缝弧焊接头 的形成方法,
[0064] 在通过上述角焊缝弧焊形成角焊缝焊道、并且在至少一个金属部件的表面通过不 同于该角焊缝弧焊的其他弧焊形成至少一个补强用焊道时,
[0065] 上述补强用焊道按照在从上述角焊缝焊道的始端及终端中的至少任一个位置至 沿着形成有上述角焊缝焊道的方向仅离开上述角焊缝焊道的长度的1/4的长度的位置为 止的范围内,与上述角焊缝焊道成45?135°的角度且与上述角焊缝焊道重叠的方式形 成,并且按照满足下述(al)、(b)及(c)的条件的方式形成。
[0066] (a2) 1个补强用焊道的长度1彡max {2 XWf,D}
[0067] (b)补强用焊道的高度h彡t/2
[0068] (c)补强用焊道的宽度w彡2. 5t
[0069] Wf :角焊缝焊道的宽度(mm)
[0070] D :补强用焊道与在角焊缝焊道的始端及终端的位置中较接近该补强用焊道的一 端之间的距离(_)
[0071] max {2 XWf,D} :2 XWf 及 D 中较大的值
[0072] L :角焊缝焊道的长度(mm)
[0073] t :形成补强用焊道的金属部件的厚度(mm)
[0074] 此外,也可以按照相对于上述角焊缝焊道的上述补强用焊道的数目η满足下述的 (d)的条件的方式,形成多个补强用焊道。
[0075] (d) L/n 彡 50t
[0076] L :角焊缝焊道的长度(mm)
[0077] t :形成补强用焊道的金属部件的厚度(mm)
[0078] 此外,也可以以上述角焊缝焊道作为起点在一个金属部件的表面形成上述补强用 焊道。
[0079] 此外,也可以横穿上述角焊缝焊道地在两个金属部件的表面形成上述补强用焊 道。
[0080] 此外,也可以使上述焊接接头为将金属部件与金属部件搭接并进行角焊缝弧焊而 形成的焊接接头。
[0081] 此外,也可以使上述焊接接头为将金属部件的端部载置于金属部件的面上并进行 角焊缝弧焊而形成的焊接接头。
[0082] 发明的效果
[0083] 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显著地抑制将金属部件进行角焊缝弧焊而成的焊接接头的 从缝边部及根部中的一者或两者产生的疲劳破坏,所以能够形成疲劳特性优异的角焊缝弧 焊接头。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84] 图1是表示搭接角接接头的剖面形状的图。
[0085] 图2是表示形成有搭接角接接头的试验片的图。
[0086] 图3是示意地表示搭接角接接头的试验片的变形形态的图。
[0087] 图4是表示以角焊缝焊道表面为起点、与角焊缝焊道近似直角地形成有补强用焊 道的试验片的图。
[0088] 图5是示意地表示与角焊缝焊道近似直角地形成有补强用焊道的试验片的变形 形态的图。
[0089] 图6是表示利用三维有限元法进行分析时的焊道附近的元分割形态、和进行应力 集中系数的比较的位置和坐标的设定形态的图。
[0090] 图7是表示对应力集中系数进行分析的结果的图。
[0091] 图8是表示补强用焊道的长度与疲劳寿命的关系的图。
[0092] 图9A是表示搭接角接接头中的补强用焊道的与图4不同的配置形态的第1例的 图。
[0093] 图9B是表示搭接角接接头中的补强用焊道的与图4不同的配置形态的第2例的 图。
[0094] 图9C是表示搭接角接接头中的补强用焊道的与图4不同的配置形态的第3例的 图。
[0095] 图9D是表示搭接角接接头中的补强用焊道的与图4不同的配置形态的第4例的 图。
[0096] 图9E是表示搭接角接接头中的补强用焊道的与图4不同的配置形态的第5例的 图。
[0097] 图9F是表示搭接角接接头中的补强用焊道的与图4不同的配置形态的第6例的 图。
[0098] 图9G是表示搭接角接接头中的补强用焊道的与图4不同的配置形态的第7例的 图。
[0099] 图9H是表示搭接角接接头中的补强用焊道的与图4不同的配置形态的第8例的 图。
[0100] 图91是表示搭接角接接头中的补强用焊道的与图4不同的配置形态的第9例的 图。
[0101] 图10是示意地表示T形剖面的角接接头的试验片的变形形态的图。
[0102] 图IlA是表示T形剖面的角接接头中的补强用焊道的配置形态的第1例的图。
[0103] 图IlB是表示T形剖面的角接接头中的补强用焊道的配置形态的第2例的图。
[0104] 图12是表示将补强用焊道形成于角焊缝焊道的始终端附近的试验片的图。
[0105] 图13是表示以补强用焊道的长度和距焊接始终端的距离作为指标的试验片的评 价结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106] 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焊接接头和其形成方法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107] [基本原理的说明]
[0108] 图1中表示搭接角接接头的剖面形状的一个例子。如图1所示的那样,通过将上 侧钢板1的端部与下侧钢板2的表面之间的空间使用焊丝进行弧焊,从而上侧钢板1的端 部和下侧钢板2的表面部熔融至熔融边界6为止并凝固,形成角焊缝焊道3。另外,将钢板 和焊丝熔融而凝固的部分称为焊接金属7。此外,只要没有特别说明,所谓表面是指钢板的 形成焊道一侧的面、或钢板的形成了焊道一侧的面。
[0109] 在图1中所示那样的将钢板搭接部的一个端部进行角焊缝弧焊而成的搭接角接 接头中,若对于通过角焊缝弧焊而形成的角焊缝焊道3,拉伸力Fl沿着上侧钢板1作用,拉 伸力F2沿着下侧钢板2作用,则由于上侧钢板1的中心轴与下侧钢板2的中心轴的错位而 产生大的弯曲力矩。
[0110] 因此,以上侧钢板1发生下弯、且下侧钢板2发生上弯的变形模式发生变形,在缝 边部4及根部5处发生大的应力集中。由于该应力集中,从缝边部4或根部5产生疲劳龟 裂。疲劳龟裂与近似载荷方向垂直地进展,从而焊接接头破坏。这并不限于图1中所示的 搭接角接接头,在其他的角接接头中也会产生。另外,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缝边部4是指 下侧钢板2与角焊缝焊道3的边界,根部5是指上侧钢板1或下侧钢板2与焊接金属7的 边界。
[0111] 因此,首先,为了分析角焊缝弧焊接头的变形行为,将板宽为60mm的2片钢板以搭 接量20mm搭接,对搭接部进行弧焊,如图2中所示的那样,制作在搭接部具有长度为40mm 强的角焊缝焊道的试验片。对于该试验片,实施拉伸试验。并且,通过三维有限元法分析拉 伸力作用于焊接接头时的试验片的变形形态。另外,图2的上图是试验片的俯视图,图2的 下图是试验片的侧面图。图2的上图中所示的Gl和G2是试验时的把持位置。
[0112] 图3中示意地表示试验片的变形形态。在拉伸力作用于焊接接头的情况下,如图3 中所示的那样,下侧钢板2在角焊缝焊道3的附近大大地弯曲,根部5以开口角α大大地 开口。此外,通过三维有限元法分析试验片的变形的行为,结果确认在根部5的附近存在大 的应力集中部位。
[0113] 由该结果认为,下侧钢板2在角焊缝焊道3的附近大大地弯曲、根部5大大地开口 是提高向根部5的应力集中、引起疲劳龟裂的发生的原因。接着,对抑制下侧钢板2的弯曲 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0114] 本发明人研究的结果认为,若以角焊缝焊道3为起点,沿与该角焊缝焊道3交叉的 方向进行焊道上焊接而形成其他的弧焊焊道(补强用焊道),则该补强用焊道作为提高钢 板的刚性的部件发挥功能而抑制下侧钢板2的弯曲,能够抑制疲劳龟裂的发生。
[0115] 本发明人为了确认其有效性,对图2中所示的试验片,进一步以角焊缝焊道3的表 面作为起点,沿与角焊缝焊道3近似直角方向按照焊炬前端的移动距离达到40mm的方式进 行上焊道焊接,形成补强用焊道32。将这样操作而制作的试验片的形状示于图4中。
[0116] 接着,对该试验片实施拉伸试验,通过三维有限元法分析试验片的变形的行为。
[0117] 图5中示意地表示以与角焊缝焊道3近似直角地形成有补强用焊道32的试验片 的变形形态。
[0118] 若将图5中所示的试验片与图3中所示的试验片进行比较,则获知下侧钢板2的 角焊缝焊道3附近的弯曲在形成了补强用焊道32的图5中所示的试验片中比没有形成补 强用焊道32的图3中所示的试验片小。此外获知,图5中所示的根部5的开口角β比图 3中所示的根部5的开口角α小。
[0119] 由此确认,若与角焊缝焊道3近似直角地形成补强用焊道32 (参照图4),则补强用 焊道32强力地发挥提高钢板的刚性的作用,下侧钢板2的弯曲得到抑制。
[0120] 进而,针对根部5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法进行的分析的结果确认,图5中所示的根部 5的附近的应力集中的程度比图3中所示的根部5的附近的应力集中的程度小。
[0121] 为了进一步确认这样的补强用焊道32的效果,本发明人定量地分析了补强用焊 道32的功能。
[0122] 制作图2中所示的试验片的分析模型、和图4中所示的试验片的分析模型,通过利 用三维有限元法的分析算出各分析模型的根部5中的应力集中的程度。另外,图2中所示 的试验片为没有配置补强用焊道的试验片,是相当于后述的实施例的表2及表3中的试验 片符号"TP2"的试验片。此外,图4中所示的试验片为配置了补强用焊道的试验片,是相当 于表2及表3中的试验片符号"TP10"的试验片。
[0123] 图6中表示为了确认补强用焊道的效果而进行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法的分析时的 焊道附近的元分割的形态、和进行应力集中系数的比较的位置及坐标的设定形态。如图6 中所示的那样,以根部5的前端为坐标0,沿左方向(_方向)取坐标。
[0124] 图7中表示对没有配置补强用焊道32的情况和配置43mm的补强用焊道32的情 况分别分析根部5的前端(坐标0)的附近的上侧钢板1的背侧表面中的最大的应力集中 系数Kt的结果。在以下的说明中,应力集中系数Kt是图6中所示的根部5的前端(坐标 0)的附近的上侧钢板1中的最大的最大主应力的值除以对钢板的端部施加的平均的拉伸 主应力而得到的值。
[0125] 在没有补强用焊道32时,应力集中系数Kt为5. 3,但通过配置补强用焊道32,从 而应力集中系数Kt降低至4. 3。获知虽然补强用焊道32仅配置在下侧钢板2,但对于根部 5也得到应力集中系数Kt的降低效果。
[0126] 可以说这对以根部5作为起点的疲劳龟裂的发生的抑制作出很大贡献。
[0127] 本发明人接着制作将钢板的板厚和作为补强用其他焊道的补强用焊道32的长度 进行了各种变更的试验片,调查钢板的板厚及补强用焊道32的长度与疲劳寿命(次)的关 系。
[0128] 作为调查结果的一个例子,图8中表示在按照后述的条件实施的疲劳试验中,以 补强用焊道的长度与疲劳寿命的关系对表2及表3中所示的试验片符号"TP1"至"TP15" 的结果进行整理而成的结果。
[0129] 如图8中所示的那样,若补强用焊道的长度有20mm以上,则疲劳寿命(次)大幅 (1.5倍以上)提高。
[0130] 根据以上的结果,若与角焊缝焊道近似直角地形成补强用焊道,则补强用焊道强 力地发挥提高钢板的刚性的作用。由此,下侧钢板的弯曲得到抑制,其结果是,疲劳龟裂的 发生被显著地抑制。
[0131] [各个必要条件的说明]
[0132] 通过以上那样的分析和实验,确认若形成补强用焊道32则疲劳强度提高,因此, 接着对补强用焊道32所必要的条件进行了研究。以下,对其研究的结果进行说明。
[0133] (补强用焊道的配置形态)
[0134] 补强用焊道32必须按照与角焊缝焊道3具有重叠部的方式形成。若与角焊缝焊 道远离地形成,则不会作为提高钢板的刚性的部件充分地发挥功能。因此,必须是以角焊缝 焊道3为起点(S卩,在角焊缝焊道3中设置焊接开始点)而形成补强用焊道32、或横穿角焊 缝焊道3地形成补强用焊道32中的任一种形态。
[0135] 为了按照与角焊缝焊道3具有重叠部的方式配置补强用焊道32,可以是各种形 态。另外,以下,对先配置角焊缝焊道3、并按照与其重叠的方式配置补强用焊道32的情况 进行说明。但是,即使先配置补强用焊道32、并按照与其重叠的方式配置角焊缝焊道3,也 可以采用与以下所示的形态相同的形态。
[0136] 首先,对在搭接角接接头中形成补强用焊道32时的配置形态进行说明。
[0137] (I)形成于单侧的钢板上(单侦彳焊道)。
[0138] 如基本原理的说明中所示的那样,在下侧钢板2上,以角焊缝焊道3为起点,且在 与角焊缝焊道3交叉的方向上配置补强用焊道32。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这样的配置的补强 用焊道根据需要记载为单侧焊道。此外,作为补强用焊道32指单侧焊道时,根据需要记载 为单侧焊道32A (参照图9A、图9D、图9F、图9H等)。
[0139] 这里,设角焊缝焊道3的长度为L。角焊缝焊道3的长度L为角焊缝焊道3的两侧 的熔融端的长度。配置1处补强用焊道32作为单侧焊道32A时,在从角焊缝焊道3的一个 熔融端起沿着形成有角焊缝焊道3的方向仅离开(1/4) L的长度的位置、与从该角焊缝焊道 3的一个熔融端起沿着形成有角焊缝焊道3的方向仅离开(3/4)L的长度的位置之间的范围 内配置单侧焊道32A是有效的。此外,以角焊缝焊道3侧作为起点形成单侧焊道32A与以钢 板侧作为起点形成单侧焊道32A相比疲劳强度的提高效果大。这是由于,弧焊中的焊道的 始端部成为突出的形状,引起应力集中,相对于此,终端部成为扁平的形状,应力集中降低。
[0140] (II)横穿角焊缝焊道3地形成于两侧的钢板上(交叉焊道)。
[0141] 在基本原理的说明中,对以搭接角焊缝焊道3为起点、在下侧钢板2上配置补强用 焊道32时的疲劳强度提高的机制进行了叙述。但是,通过横穿角焊缝焊道3地在上侧钢板 1和下侧钢板2这两者上配置补强用焊道32,能够进一步提高疲劳强度。因此,也可以这样 来配置补强用焊道32。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这样的配置的补强用焊道根据需要记载为交叉 焊道。此外,作为补强用焊道32指交叉焊道的情况下,根据需要记载为交叉焊道32B (参照 图9B、图9C、图9G等)。此外,将单侧焊道32A和交叉焊道32B总称的情况下记载为补强用 焊道32。
[0142] 疲劳强度提高的机制如上所述是角焊缝焊道3的附近的弯曲抑制。在交叉焊道 32B中,由于在上侧钢板1上也配置了补强用焊道,所以能够提高上侧钢板1的变形抑制效 果,减小根部5的开口角α。
[0143] 另外,如图4的试验片的变形的分析结果中所示的那样,压缩的应力对上侧钢板1 的表面起作用,拉伸的应力对下侧钢板2的表面起作用。因此,按照横穿角焊缝焊道3的方 式配置补强用焊道时(即,配置交叉焊道32Β时),优选通过将焊接开始位置设为上侧钢板 1并将焊接结束位置设为下侧钢板2,来降低下侧钢板2的拉伸应力部的应力集中系数。此 夕卜,在配置1处该交叉焊道32Β的情况下,与单侧焊道32Α的情况同样地,在从角焊缝焊道 3的一个熔融端起沿着形成有角焊缝焊道3的方向仅离开(1/4)L的长度的位置、与从该角 焊缝焊道3的一个熔融端起沿着形成有角焊缝焊道3的方向仅离开(3/4)L的长度的位置 之间的范围内配置交叉焊道32B是有效的。
[0144] (III)形成多个补强用焊道32 (多个焊道)。
[0145] 补强用焊道32没有必要为1处,通过配置多个,疲劳强度也增加。配置多个时,可 以分别单独地配置多个单侧焊道32A或交叉焊道32B,也可以使单侧焊道32A和交叉焊道 32B混合存在而配置。
[0146] 配置多个单侧焊道32A或交叉焊道32B时的配置位置也可以是角焊缝焊道3的两 端部。
[0147] 将补强用焊道32的配置的例子统一示于图9中。
[0148] 图9A是按照从角焊缝焊道B的中央部附近相对于角焊缝焊道B倾斜的方式配置 的单侧焊道32A的例子。图9B是配置在角焊缝焊道3的中央部附近的交叉焊道32B的例 子。图9C是分别配置在角焊缝焊道3的两端部的2个交叉焊道32B的例子。图9D是在接 近角焊缝焊道3的中央部的位置具有间隔地配置的2个单侧焊道32A的例子。图9E是分 别配置在角焊缝焊道3的两端部的2个交叉焊道32B、和在接近角焊缝焊道3的中央部的位 置具有间隔地配置在上侧钢板1侧的2个单侧焊道32A的例子。图9F是分别配置在角焊 缝焊道3的两端部的2个单侧焊道32A的例子。图9G是分别配置在接近角焊缝焊道3的 两端部的位置的2个交叉焊道32B的例子。图9H是分别配置在接近角焊缝焊道3的两端 部的位置的2个单侧焊道32A的例子。图91是分别配置在角焊缝焊道3的两端部的2个 交叉焊道32B、和在接近角焊缝焊道3的中央部的位置具有间隔地配置在下侧钢板2侧的2 个单侧焊道32A的例子。
[0149] (IV) T形剖面的角接接头(T字接头)
[0150] 接着,对在将钢部件的端部载置在钢部件的面上而构成T形剖面的接头并对其拐 角部进行弧焊而成的角接接头中形成补强用焊道的情况进行说明。
[0151] 根据钢部件的形状,有时可以仅T形剖面的角接接头的一个拐角部进行焊接。对 于这样的仅单侧进行角焊缝焊接而成的角接接头,可以与搭接角接接头同样地进行处理。
[0152] 在使用板厚为3. 6mm以下的薄钢板的情况下,在T形剖面的角接接头中钢板的变 形也对焊接部的疲劳寿命造成影响。图10中示意地表示对T形剖面的角接接头的坚钢板8 输入拉伸载荷时的试验片的变形形态。输入到坚钢板8中的载荷通过焊接金属7(角焊缝 焊接部)传递至横钢板9中。因此,坚钢板8侧的焊接缝边部4按照被向角焊缝焊道3侧 拉拽的方式发生变形。此外,横钢板9侧的焊接缝边部4按照被向上方拉拽的方式发生变 形。进而,根部5按照被撕裂的方式发生变形。因此,在T形剖面的角接接头中,也与搭接 角接接头同样地,通过形成补强用焊道,抑制部件的变形,从而能够提高疲劳寿命。
[0153] 图11中表示由坚钢板8和横钢板9形成的T形剖面的角接接头中的补强用焊道 32的配置的例子。图IlA为单一的交叉焊道32B的例子,图IlB为多个交叉焊道32B的例 子。
[0154] 在T形剖面的角接接头中,虽然也因坚钢板8的高度而异,但优选配置横跨坚钢板 8和横钢板9这两者的交叉焊道32B。但是,也可以在坚钢板8和横钢板9中的一者上配置 单侧焊道32A。在T形剖面的角接接头中,也可以在与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搭接角接接头相 同的条件下配置补强用焊道32。
[0155] (补强用焊道32的角度)
[0156] 角焊缝焊道3与补强用焊道32所成的角度Y优选在力学上近似直角。因此,在 图4中,角焊缝焊道3与补强用焊道32呈近似直角,但角焊缝焊道3与补强用焊道32所成 的角度Y不是必须为近似直角。但是,为了使补强用焊道32发挥提高钢板的刚性、抑制弯 曲的功能,角度Y需要为45°?135°。这是由于,若角度γ低于45°或超过135°,则 补强用焊道32的上述功能显著下降。
[0157] (补强用焊道32的长度)
[0158] 如图8中所示的那样,在补强用焊道32的长度短的情况下,无法充分地发挥提高 钢板的刚性、提高焊接接头的疲劳强度的功能。
[0159] 这里,在补强用焊道32为单侧焊道32A时,补强用焊道32的长度设为角焊缝焊道 3与补强用焊道32的触点32a、与补强用焊道32的熔融端32b之间的长度(参照图4)。此 夕卜,在补强用焊道32为交叉焊道32B时,补强用焊道32的长度设为补强用焊道32的两侧 的熔融端的长度。
[0160] 根据本发明人的调查的结果,为了确保补强用焊道32的功能,补强用焊道32的长 度的总和11需要满足下述的(al)的第1条件。
[0161] (al)补强用焊道32的长度的总和11彡LX0. 5
[0162] L :角焊缝焊道3的长度(mm)
[0163] 若补强用焊道32的长度的总和11低于"LX0. 5",则不会充分地发挥作为补强用 焊道32的功能。补强用焊道32的长度的总和11的上限值由于受到通过焊接而制造的钢 制品的形状、结构的制约,所以没有特别限定。上述(al)的第1条件适用于单侧焊道32A 和交叉焊道32B这两者。即,不管上侧钢板1及下侧钢板2的补强用焊道32的长度的比率 如何,通过满足上述(al)的第1条件,均能够抑制上侧钢板1和下侧钢板2这两者的变形, 能够提高焊接部的疲劳强度。
[0164] 若拉伸载荷作用于图2中所示那样的具有始端和终端的焊接接头,则焊接部的始 端和终端的应力集中变得特别高。若对部件输入拉伸的载荷,则在远离焊接部的位置沿板 宽方向产生均匀的应力。与此相对,在焊接部中载荷的传递范围受到焊道部的限制。因此, 焊接部的始端和终端的应力集中变高。所以,通过在接近角焊缝焊道3(焊接部)的始端和 终端的位置处配置作为补强用的其他焊道的补强用焊道32,从而抑制角焊缝焊道3的始端 和终端的龟裂的效果变高。特别是若在角焊缝焊道3的始端附近和终端附近配置补强用焊 道,则降低因图3中所示那样的上侧钢板1与下侧钢板2的中心轴的错位而产生的弯曲力 矩的效果提高,能够抑制在角焊缝焊道3的始端和终端产生的龟裂。
[0165] 本发明人调查了距角焊缝焊道3 (焊接部)的始端和终端的距离、与1个补强用焊 道32的长度的关系。其结果是得到如下的见解:若满足以下所示的第2条件,则即使不满 足上述(al)的第1条件,也能够得到抑制角焊缝焊道3的始端和终端的龟裂的效果。以下, 对补强用焊道32的长度的第2条件进行说明。
[0166] 图12是表示在角焊缝焊道3的始终端附近形成有补强用焊道32的试验片的俯视 图。构成图12中所示的试验片的钢板1、2为相当于后述的实施例的表1中的钢种"SP2" 的钢种。在图12中,相对于板宽度为IlOmm的钢板1、2,按照板宽方向的中央成为中心的方 式,配置长度为95_(L = 95_)的角焊缝焊道3后,以角焊缝焊道3为起点在角焊缝焊道3 的始端附近和终端附近分别形成补强用焊道32。另外,角焊缝焊道3的宽度Wf为7. 5_, 设补强用焊道32 (的焊道宽度的中央位置)与在角焊缝焊道3的始端及终端的位置中较接 近该补强用焊道32的一端的位置之间的距离为D。图12中,设从角焊缝焊道3的始端的位 置至补强用焊道32为止的距离为D1,设从角焊缝焊道3的终端的位置至补强用焊道32为 止的距离为D2进行了表示,但这里将这些距离一起记载为D。
[0167] 本发明人使用该试验片,评价了在角焊缝焊道3的始端及终端附近形成有补强用 焊道32时的疲劳强度。没有补强用焊道32的条件(相当于后述的实施例的表4?表6中 的试验片符号"TP34"的试验片)下的断裂寿命在ISkN的试验载荷下为382000次。因此, 将达到其1. 5倍以上的断裂寿命的情况判断为良好(〇),将并非如此的情况设为不良好 (X)。
[0168] 图13中表示以这样的试验片的1个补强用焊道32的长度12、和补强用焊道32与 在角焊缝焊道3的始端及终端的位置中较接近该补强用焊道32的一端之间的距离(距焊 接始终端的距离)D为指标的试验片的评价结果。
[0169] 在角焊缝焊道3的始终端的位置(D = Omm)形成补强用焊道32的情况、和在补强 用焊道32与在角焊缝焊道3的始端及终端的位置中较接近该补强用焊道32的一端之间的 距离D为IOmm的位置(D = IOmm)处形成补强用焊道32的情况下,1个补强用焊道32的长 度12为15mm以上时可得到疲劳寿命提高的效果。由于角焊缝焊道3的宽度Wf为7. 5mm, 所以在接近角焊缝焊道3的始终端的位置形成补强用焊道32的情况下,作为1个补强用焊 道32的长度12,需要角焊缝焊道3的宽度Wf的2倍以上的长度。
[0170] 另一方面,若补强用焊道32与在角焊缝焊道3的始端及终端的位置中较接近该补 强用焊道32的一端之间的距离D达到角焊缝焊道的宽度Wf的2倍以上,则与该距离D的 增加相对应,需要使各个补强用焊道32的长度增加,在1个补强用焊道32的长度12为该 距离D以上(12彡D)的条件下可得到疲劳寿命提高的效果。
[0171] 由以上的评价结果,在角焊缝焊道3的始终端附近形成补强用焊道32时,通过将1 个补强用焊道32的长度12设为2 X Wf及D中较大的值以上,可得到良好的疲劳寿命。艮P, 关于配置在角焊缝焊道3的始终端附近的补强用焊道32的长度,也可以满足下述的(a2) 的第2条件来代替上述(al)的第1条件。
[0172] (a2) 1个补强用焊道32的长度12彡max {2 XWf,D}
[0173] 其中,max {2 XWf,D}是指2 XWf及D中较大的值。
[0174] 上述(a2)的第2条件不包含钢板的板厚的影响,但如后述的条件中所示的那样, 通过相应于板厚t的增加使补强用焊道32的高度h及宽度w增加,可得到由补强用焊道32 所带来的疲劳龟裂的抑制效果。
[0175] 此外,对补强用焊道32与在角焊缝焊道3的始端及终端的位置中较接近该补强用 焊道32的一端之间的距离D的范围没有特别限制,但该距离D越短,则即使是短的补强用 焊道32,也能够抑制角焊缝焊道3的始端及终端中的龟裂。因此,从补强用焊道32的形成 的效率的观点出发,该距离D的上限设为角焊缝焊道3的长度L的1/4。
[0176] 如上所述,在从角焊缝焊道3的始端及终端中的至少任一个位置至沿着形成有角 焊缝焊道3的方向仅离开角焊缝焊道3的长度L的1/4的长度的位置为止的范围内形成补 强用焊道32的情况下,也可以按照满足下述的(a2)的第2条件来代替上述(al)的第1条 件的方式在上述范围内形成补强用焊道32。上述(a2)的第2条件可适用于单侧焊道32A 和交叉焊道32B这两者。
[0177] 另外,在实际的焊接部件中根据向部件的输入载荷的状态,有时仅始端部及终端 部中的一者的疲劳寿命成为问题。对于在那样的条件下输入载荷的焊接部件,通过在仅始 端(始端附近)及终端(终端附近)中的一者中形成补强用焊道,疲劳寿命提高。
[0178] 此外,在从角焊缝焊道3的始端和终端附近(从角焊缝焊道3的始端及终端中的 至少任一个位置至沿着形成有角焊缝焊道3的方向仅离开角焊缝焊道3的长度L的1/4的 长度的位置为止的范围内)配置补强用焊道32的情况下,也可以不满足上述(a2)的第2 条件,而按照满足上述(al)的第1条件的方式,在上述范围内形成补强用焊道32。即,根据 在上述范围外形成的补强用焊道32的数目及长度,在上述范围内形成的补强用焊道32也 可以不满足上述(a2)的第2条件。
[0179] 此外,在上述(a2)的第2条件下在上述范围内形成补强用焊道32、且在上述范围 外形成补强用焊道32的情况下,包括在上述(a2)的第2条件下在上述范围内形成的补强 用焊道32的所有补强用焊道32的总和1满足上述(al)的第1条件。
[0180] (补强用焊道32的高度)
[0181] 补强用焊道32的高度h满足下述的(b)的条件。
[0182] (b)补强用焊道32的高度h彡t/2
[0183] t :形成补强用焊道32的钢部件的厚度(mm)
[0184] 若补强用焊道32的高度h低于形成补强用焊道32的钢部件的厚度t的"t/2",则 不会充分地发挥作为补强用焊道32的功能。补强用焊道32的高度h越大,则其效果越大, 但为了避免向钢板的击穿、烧穿,自然存在界限。因此,补强用焊道32的高度h为"形成补 强用焊道32的钢部件的厚度t"以下是现实的。补强用焊道32的高度h是指用于形成补 强用焊道32的钢部件的(没有形成焊道的区域的)表面与补强用焊道32的最高的位置之 间的高度方向的距离。
[0185] 另外,在将补强用焊道32制成交叉焊道32A的情况、且作为焊接的对象的多个钢 板的板厚不同的情况下,使每个钢板满足上述(b)的必要条件。这在以下的条件下也同样。
[0186] (补强用焊道32的宽度)
[0187] 补强用焊道32的宽度w满足下述的(C)的条件。
[0188] (c)补强用焊道32的宽度w彡2. 5t
[0189] t :形成补强用焊道32的钢部件的厚度(mm)
[0190] 若补强用焊道32的宽度w低于形成补强用焊道32的钢部件的厚度t的"2. 5t", 则不会充分地发挥作为补强用焊道32的功能。补强用焊道32的宽度w的上限没有特别规 定,与补强用焊道32的高度h同样地,需要在没有向钢板的击穿、烧穿的范围内形成补强用 焊道32,所以从该观点出发自然地规定。
[0191] (相对于角焊缝焊道3所形成的补强用焊道32的数目)
[0192] 设形成补强用焊道32的钢部件的厚度为t (mm),补强用焊道32优选在角焊缝焊道 3的长度L中每"50t"至少配置1处。即,在角焊缝焊道3的长度L超过"50t"的情况下, 优选形成多个补强用焊道32。
[0193] 因此,相对于长度为L的角焊缝焊道3所形成的补强用焊道32的数目η优选满足 下述的⑷的条件。
[0194] (d) L/n ^ 50t
[0195] η :相对于角焊缝焊道3所形成的补强用焊道32的数目
[0196] L :角焊缝焊道3的长度(mm)
[0197] t :形成补强用焊道32的钢部件的厚度(mm)
[0198] (钢部件的厚度t)
[0199] 钢部件的厚度t (板厚)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形 成补强用焊道32来抑制薄钢板部件的面外变形,从而使焊接部的疲劳寿命提高。因此,与 厚钢板的焊接部件相比在薄钢板的焊接部件中容易得到疲劳寿命的提高效果,钢板的板厚 (钢部件的厚度t)优选设为3. 6mm以下。
[0200] 另外,在对2个钢部件进行角焊缝弧焊而接合的情况下,优选将角焊缝焊道3的长 度L设为IOt以上。这是由于,若角焊缝焊道3的长度L低于10t,则角焊缝焊道3的始终 端的长度相对于钢部件的接合长度的比率提高,无法确保充分的接合强度。
[0201] (其他的必要条件)
[0202] 角焊缝焊道3的施工时、补强用焊道32的施工时的弧焊条件、所使用的焊丝的组 成只要按照常规方法即可,并不限定于特定的条件、组成。但是,在生产上优选使用相同的 焊接设备,连续地进行角焊缝焊道3的施工和补强用焊道32的施工。但是,只要是可担保 补强用焊道32的提高钢板的刚性的功能,则两者的焊接条件、所使用的焊丝的组成也可以 不同。
[0203]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对象的焊接接头只要是通过角焊缝弧焊而形成的角接接头即 可,并不限定于特定的焊接接头,但优选将钢部件与钢部件搭接并进行角焊缝弧焊而形成 的焊接接头、将钢部件的端部载置在钢部件的面上进行角焊缝弧焊而形成的焊接接头。此 夕卜,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对象的焊接接头并不限于钢板彼此的焊接。例如,只要是大概3. 6mm 以下的板厚,可以对压制成形的钢板部件、钢管及型钢的接头适用本实施方式的方法。
[0204] 此外,在焊接接头中,为了按照与角焊缝焊道重叠的方式形成补强用焊道,需要在 焊接接头的周边具有能够以所需的角度及所需的长度、高度、宽度形成补强用焊道的区域。 然而,在按照横跨所焊接的2个钢部件的方式形成补强用焊道的情况下,角焊缝焊道的始 端及终端与该补强用焊道也可以分离。
[0205] 另外,在将上侧钢板与下侧钢板搭接时,优选在两者之间没有间隙,但在焊接施工 上,有时在两者之间产生大致Imm左右的间隙。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上侧钢板与下侧钢板 之间存在Imm左右的间隙,也不会阻碍补强用焊道的功能,疲劳龟裂的发生被显著地抑制。
[0206] 此外,即使是钢部件以外的金属部件,也可以适用本实施方式的方法。例如,代替 钢部件,也可以对铝部件或不锈钢部件适用本实施方式的方法。此外,对于异种的金属部 件,也可以适用本实施方式的方法。
[0207] 实施例
[0208] 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但实施例中的条件是为了确认本发明的可实 施性及效果而采用的一条件例,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一条件例。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 且可达成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可以采用各种条件。
[0209] (实施例1)
[0210] 使用对薄钢板实施了搭接角焊缝弧焊的试验片进行疲劳试验,验证焊接接头的效 果。表1中表不供试钢板的成分组成。
[0211]

【权利要求】
1. 一种角焊缝弧焊接头,其特征在于,其是通过将金属部件与金属部件进行角焊缝弧 焊而形成的角焊缝弧焊接头, 在至少一个金属部件的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不同于通过所述角焊缝弧焊而形成的角 焊缝焊道的、通过弧焊而形成的补强用焊道, 所述补强用焊道按照与所述角焊缝焊道成45?135°的角度且与所述角焊缝焊道重 叠的方式形成,并且按照满足下述(al)、(b)及(c)的条件的方式形成, (al)补强用焊道的长度的总和1彡LXO. 5 (b) 补强用焊道的高度h>t/2 (c) 补强用焊道的宽度w彡2.5t L :角焊缝焊道的长度,其单位为mm, t :形成补强用焊道的金属部件的厚度,其单位为mm。
2. -种角焊缝弧焊接头,其特征在于,其是通过将金属部件与金属部件进行角焊缝弧 焊而形成的角焊缝弧焊接头, 在至少一个金属部件的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不同于通过所述角焊缝弧焊而形成的角 焊缝焊道的、通过弧焊而形成的补强用焊道, 所述补强用焊道按照在从所述角焊缝焊道的始端及终端中的至少任一个位置至沿着 形成有所述角焊缝焊道的方向仅离开所述角焊缝焊道的长度的1/4的长度的位置为止的 范围内、与所述角焊缝焊道成45?135°的角度且与所述角焊缝焊道重叠的方式形成,并 且按照满足下述(a2)、(b)及(c)的条件的方式形成, (a2) 1个补强用焊道的长度1彡max{2XWf,D} (b) 补强用焊道的高度h彡t/2 (c) 补强用焊道的宽度w彡2.5t Wf :角焊缝焊道的宽度,其单位为mm, D:补强用焊道与在角焊缝焊道的始端及终端的位置中较接近该补强用焊道的一端之 间的距离,其单位为mm, max{2XWf,D} :2XWf及D中较大的值 L :角焊缝焊道的长度,其单位为mm, t :形成补强用焊道的金属部件的厚度,其单位为mm。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角焊缝弧焊接头,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角焊缝焊道所 形成的所述补强用焊道的数目η满足下述的(d)的条件, (d) L/n ^ 50t L :角焊缝焊道的焊道长度,其单位为mm, t :形成补强用焊道的金属部件的厚度,其单位为mm。
4.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1项所述的角焊缝弧焊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用焊道 以所述角焊缝焊道作为起点形成于一个金属部件的表面。
5.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1项所述的角焊缝弧焊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用焊道 横穿所述角焊缝焊道地形成于两个金属部件的表面。
6. 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1项所述的角焊缝弧焊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接头为 将金属部件与金属部件搭接并进行角焊缝弧焊而形成的焊接接头。
7. 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1项所述的角焊缝弧焊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接头为 将金属部件的端部载置于金属部件的面上并进行角焊缝弧焊而形成的焊接接头。
8. -种角焊缝弧焊接头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是将金属部件与金属部件进行角 焊缝弧焊而形成焊接接头的角焊缝弧焊接头的形成方法, 在通过所述角焊缝弧焊形成角焊缝焊道、并且在至少一个金属部件的表面通过不同于 该角焊缝弧焊的其他弧焊形成至少一个补强用焊道时, 所述补强用焊道按照与所述角焊缝焊道成45?135°的角度且与所述角焊缝焊道重 叠的方式形成,并且按照满足下述(al)、(b)及(c)的条件的方式形成, (al)补强用焊道的长度的总和1彡LXO. 5 (b) 补强用焊道的高度h彡t/2 (c) 补强用焊道的宽度w彡2.5t L:角焊缝焊道的长度,其单位为mm, t :形成补强用焊道的金属部件的厚度,其单位为mm。
9. 一种角焊缝弧焊接头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是将金属部件与金属部件进行角 焊缝弧焊而形成焊接接头的角焊缝弧焊接头的形成方法, 在通过所述角焊缝弧焊形成角焊缝焊道、并且在至少一个金属部件的表面通过不同于 该角焊缝弧焊的其他弧焊形成至少一个补强用焊道时, 所述补强用焊道按照在从所述角焊缝焊道的始端及终端中的至少任一个位置至沿着 形成有所述角焊缝焊道的方向仅离开所述角焊缝焊道的长度的1/4的长度的位置为止的 范围内,与所述角焊缝焊道成45?135°的角度且与所述角焊缝焊道重叠的方式形成,并 且按照满足下述(al)、(b)及(c)的条件的方式形成, (a2) 1个补强用焊道的长度1彡max{2XWf,D} (b) 补强用焊道的高度h>t/2 (c) 补强用焊道的宽度w彡2.5t Wf :角焊缝焊道的宽度,其单位为mm, D:补强用焊道与在角焊缝焊道的始端及终端的位置中较接近该补强用焊道的一端之 间的距离,其单位为mm, max{2XWf,D} :2XWf及D中较大的值 L :角焊缝焊道的长度,其单位为mm, t :形成补强用焊道的金属部件的厚度,其单位为mm。
10. 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角焊缝弧焊接头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相对于 所述角焊缝焊道的所述补强用焊道的数目η满足下述的(d)的条件的方式,形成多个补强 用焊道, (d) L/n ^ 50t L :角焊缝焊道的长度,其单位为mm, t :形成补强用焊道的金属部件的厚度,其单位为mm。
11. 根据权利要求8?10中任1项所述的角焊缝弧焊接头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以 所述角焊缝焊道作为起点在一个金属部件的表面形成所述补强用焊道。
12. 根据权利要求8?10中任1项所述的角焊缝弧焊接头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横 穿所述角焊缝焊道地在两个金属部件的表面形成所述补强用焊道。
13. 根据权利要求8?12中任1项所述的角焊缝弧焊接头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 述焊接接头为将金属部件与金属部件搭接并进行角焊缝弧焊而形成的焊接接头。
14. 根据权利要求8?12中任1项所述的角焊缝弧焊接头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 述焊接接头为将金属部件的端部载置于金属部件的面上并进行角焊缝弧焊而形成的焊接 接头。
【文档编号】B23K31/00GK104245206SQ201380020564
【公开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7日
【发明者】石田钦也, 儿玉真二, 土谷祥子 申请人: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