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角焊接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64518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一种直角焊接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位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直角焊接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叉车用于起重的部分包含叉条和力臂,叉条和力臂是组装焊接件,二者夹角为90°,传统焊接方法需要2名操作人员,由一人将叉条和力臂放置在机架上,人工配成90°夹角,再由另一人进行焊接,该方法效率低,人工成本高且焊接角度难以保证。鉴于上述缺陷,实有必要设计一种直角焊接定位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直角焊接定位装置,来解决传统焊接方法效率低,人工成本高且焊接角度难以保证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直角焊接定位装置,包括机架,包括第一放置板、第二放置板、安装板、旋转气缸、定位板、定位螺杆,所述的第一放置板位于机架顶部,所述的第一放置板与机架螺纹相连,所述的第二放置板位于机架顶部左侧,所述的第二放置板与机架焊接相连,且所述的第二放置板与第一放置板相互垂直,所述的安装板位于第二放置板左右两侧中端,所述的安装板与第二放置板螺纹相连,所述的旋转气缸 位于安装板顶部,所述的旋转气缸与安装板螺纹相连,所述的定位板位于旋转气缸前端,所述的旋转气缸与定位板螺纹相连,所述的定位螺杆位于第一放置板左端侧壁,所述的定位螺杆与第一放置板螺纹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定位板内壁还设有第一保护垫,所述的第一保护垫与定位板胶连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定位螺杆前端还设有第二保护垫,所述的第二保护垫与定位螺杆胶连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放置板顶部右侧还设有基准板,所述的基准板与第一放置板焊接相连,所述的基准板截面形状为“7”字型。

进一步,所述的第二放置板上端右侧还设有止位板,所述的止位板与第二放置板焊接相连,所述的止位板截面形状为“7”字型。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装置首先将叉车上的叉条放置在第一放置板内,再将与叉条焊接的力臂放置在第二放置板内,再驱动旋转气缸工作,旋转气缸带动定位板旋转,定位板对力壁进行定位,再旋动定位螺杆对叉条进行定位,此时力臂与叉条均为固定状态,且因为第一放置板与第二放置板相互垂直,所以力臂与叉条垂直,最后进行焊接,该装置结构巧妙,功能强大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焊接。

附图说明

图1是直角焊接定位装置侧视图

图2是第一放置板部分主视图

图3是第二放置板部分主视图

机架 1 第一放置板 2

第二放置板 3 安装板 4

旋转气缸 5 定位板 6

定位螺杆 7 基准板 201

止位板 301 第一保护垫 601

第二保护垫 701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阐述了多种特定细节,以便提供对构成所描述实施例基础的概念的透彻理解。然而,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中的一些或者全部的情况下来实践。在其他情况下,没有具体描述众所周知的处理步骤。

如图1、图2、图3所示,包括机架1,包括第一放置板2、第二放置板3、安装板4、旋转气缸5、定位板6、定位螺杆7,所述的第一放置板2位于机架1顶部,所述的第一放置板2与机架1螺纹相连,所述的第二放置板3位于机架1顶部左侧,所述的第二放置板3与机架1焊接相连,且所述的第二放置板3与第一放置板2相互垂直,所述的安装板4位于第二放置板3左 右两侧中端,所述的安装板4与第二放置板3螺纹相连,所述的旋转气缸5位于安装板4顶部,所述的旋转气缸5与安装板4螺纹相连,所述的定位板6位于旋转气缸5前端,所述的旋转气缸5与定位板6螺纹相连,所述的定位螺杆7位于第一放置板2左端侧壁,所述的定位螺杆7与第一放置板2螺纹相连,所述的定位板6内壁还设有第一保护垫601,所述的第一保护垫601与定位板6胶连相连,所述的定位螺杆7前端还设有第二保护垫701,所述的第二保护垫701与定位螺杆7胶连相连,所述的第一放置板2顶部右侧还设有基准板201,所述的基准板201与第一放置板2焊接相连,所述的基准板201截面形状为“7”字型,所述的第二放置板3上端右侧还设有止位板301,所述的止位板301与第二放置板3焊接相连,所述的止位板301截面形状为“7”字型,该装置首先将叉车上的叉条放置在第一放置板2内,再将与叉条焊接的力臂放置在第二放置板3内,再驱动旋转气缸5工作,旋转气缸5带动定位板6旋转,定位板6对力壁进行定位,再旋动定位螺杆7对叉条进行定位,此时力臂与叉条均为固定状态,且因为第一放置板2与第二放置板3相互垂直,所以力臂与叉条垂直,最后进行焊接,该装置结构巧妙,功能强大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焊接。同时,第一保护垫601和第二保护垫701材质为橡胶,可以避免定位板6和定位螺杆7工作时对叉条和力臂造成损伤,基准板201和止位板301可以便于叉条和力臂在放置时定位。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做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